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下中国故事探思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下中国故事探思

[摘要]以文化自信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将讲好中国故事融入高校思政教育中,传播正能量,树立中国良好形象,抢占舆论宣传的主阵地和话语权,探讨如何用中国故事的魅力和影响力教育学生,以及讲好中国故事需要注意的问题,精心做好教学设计,提出讲好中国故事的对策,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加强文化自信视域下思政人才的建设和培养,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使其具有感染力、说服力和影响力,进而增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文化素质,开辟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篇章。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国故事;解决对策

2013年8月在北京召开了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此次会议强调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2019年3月在北京召开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师座谈会,在会议上提出了“学校要围绕立德树人这个总体目标,严格遵循党的教育方针,着力解决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的这个根本问题”。经济全球化、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的背景下,面对“00后”大学生呈现出的思维特点以及行为模式,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着十分严峻的挑战。思政课教师应该加强理论学习,用生动、活泼的教学方式取代抽象、枯燥的课堂教学,创新思政课教学方式,采用感人的叙事方式达到入脑入心的教学效果,提升思政课的感召力和影响力,对于新时期的宣传工作应该更新理念,讲好我们的中国故事,这也是把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有效途径,可以有效地增强学生对思政课的获得感。

一、讲好中国故事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探索如何讲好中国故事,将其有效地融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有利于丰富和扩充中国故事的资源库,更加高效地构建高校思政课的话语体系,给学生提供良好的价值导向指引,为完善全球治理贡献中国智慧和方案,为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实的文化力量。

二、高校思政课讲好中国故事面临的困境

将中国故事融入高校思政教学中,推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信,进一步提高思政课的亲和力和影响力,坚定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伴随着数字网络的崛起,讲好中国故事面临着话语功能失调、整合能力较弱等问题。

(一)挖掘力度不够,缺乏创新性

中国故事彰显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凝结了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承载着人类文明发展的成果。当前很多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师喜欢宣扬中国历史故事,忽略挖掘中国当代故事中的教育元素;擅长讲述中国名人故事,缺乏关注中国身边人的故事。对于许多中国故事教师缺乏适当的挖掘和引申,未能发挥故事的引领作用以及感染价值,教师应在丰富而生动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发现和解决学生普遍关心的问题,切实发挥话语转型的育人作用,逐步推进理论创新、推进实践创新,切实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水平。

(二)文本话语强,偏重说教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材具有浓厚的政治性和意识形态性。严谨、规范的文本话语,对学生的吸引力造成了很大的影响。进行高校思政教学的一个有力载体就是教学话语,同时这也是与学生进行思想对话、情感交流、实现价值观培养目标的一个重要途径。当前部分高校思政教师能选取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中国故事作为理论讲解的补充材料,但是很多教师没有把文本话语强的故事经过话语的适当转换,出现了故事讲述话语严重背离学生的情况,教学缺乏亲和力和针对性,不能做到有效发声,难以真正地贴近学生,触动学生的心弦,引起学生的共鸣,更不用说被学生理解和内化。

(三)传播渠道单一,能力滞后

当前许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讲好中国故事,没有较好地融合和利用新兴媒体。尽管部分高校已经着手开始搭建相关的网络平台,但是大部分的思政课网站内容单一,忽视了广大青年学生对新闻时效性的追求。高校新媒体上部分中国故事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缺乏感染力和影响力的活动形式,限制了宣传阵地功能较好地发挥。

三、将讲好中国故事融入思政课的应用策略

高校思政课要占领意识形态的制高点,就必须把握好思想舆论引导工作的方向,驾驭好思想舆论引导工作的内容,如何彰显思政教师讲中国好故事的智慧与担当,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一)整合优化中国故事的教学资源

中国故事蕴含的文化根基与精神实质需要我们探索,将符合社会主流价值并且蕴含教育元素的中国好故事应用到思政教育中,发挥内在价值的导向作用。我们必须把握故事内容的实质,进行必要的整合与优化,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文化的意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注意叙事手法,创新语言表达

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始终围绕大局,兼顾与学生相关的生活元素,将好的题材内容用好的组织形式展示出来,通过小视角来反映深刻的问题,逐步提升思政课教学的吸引力和影响力,使思政课的教学话语体系饱含真理的力量,谱写更浓厚的人文情怀。

1.转换官方用语

高校思政课教材编写专家遵循一定的学术文字规范,通过纲领性的交流介质,遵从学术教育的话语规则,对相关的国家政策以及主流意识形态进行抽象把握与表述,力求话语的严谨性和系统性,最终实现教学目的。教师要摆脱抽象化的灌输说教模式,消除文本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弊端,重构一种突出强调学生主体地位、教师主导性作用,鼓励双方共同参与、学科范畴更加开阔的新型教育模式,通过通俗化和生活化方式对教材话语进行解读,用符合学生心理特点,通俗易懂的语言讲好中国故事,加快学生主体话语体系的建设,拓宽思想政治教育的语言阵脚,增强叙事的影响力和感召力。

2.重视讲述形式

思政课教师在讲好中国故事时,应该不断创新教学的组织形式,理性引导学生开展合作探究,加强培养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需注意因势利导,注意课内外实践体系的建设,系统规划、统一部署、科学实施,充分有效地利用课内外教学资源,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与当代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叙事手段,锻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切实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感召力和信服力,有力提升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和文化理论水平。

(三)形成多元协同的宣传格局

我们应该不断创新宣传方式,进一步提高宣传质量,有效增强高校思政课讲好中国故事的宣传理念,利用多元主体力量,整合故事资源,优化校园宣传环境。教师应该切实提高利用新媒体技术的水平,开拓创新思政教育的互联网平台,利用好相关的教学载体,及时更新相关的教学资源,构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学习共同体和互动交流的组织平台。继续深入推进实现教学现代化的高水平飞跃,拓宽教育主体和客体之间的联系通道。利用校媒传播优势,增强媒体的创造力和向心力。实现校内媒体资源的融合互通,创建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同向同行的传媒工程,实现资源共享、管理协作、成果共享;加强提高中国故事的内容质量,将身边熟知的优秀榜样等题材故事的影响力做到最大化。更深入地挖掘融通媒体的潜力,增强高校媒体的思想引导力,满足高校学生的实际获得感。创新融媒体背景下讲好中国故事,逐步提高学生的政治觉悟和文化素养。

四、结语

正确认识思政课讲好中国故事的影响力,运用中国特色的话语风格,注意把握讲好中国故事的原则,探索讲好中国故事的有效策略,进一步彰显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感召力和信服力,积极引导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立场,促进伟大的理想信仰深深植根于广大青年,夯实青年学生理想信念的思想根基。

作者:王欣 蔡文桂 单位:泉州信息工程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