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高校公共体育课程与思政教育融合探析

高校公共体育课程与思政教育融合探析

摘要:新时期下的高校公共体育课程,应切实符合素质教育中的“育人”、“育德”理念,思政、体育二者的有机融合,使学生在达到强身健体目的的同时,也起到锻炼意志、培育人格的效果,确保整体素质全面提升。

关键词: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思政教育;融合;探究

前言

为实现人才德、智、体、美、劳的共同发展,最近几年各大高校逐步进行了思政渗透体育教学的有关探讨,这是针对传统体育教学中,过于强调技能训练、忽视素养培育所制定的方针政策;也是加强人才后备梯队建设、提升社会、国家影响力、形象力的有效保障。高校学生是未来社会各行各业的佼佼者,也是国家改革建设的生力军,关注学生的身心素质问题是极为重要的。

一、提高对体育教学的重视程度

运动是人的本能,是社会发展、环境建设不可脱离的要素,高校体育课程开设的目的,就是为了培养更多的综合性人才,使学生增强体魄、提升自信,克服来自身体方面的困难,进而培养坚韧不拔、不畏艰难的坚强意志。思政教育的渗透落实,使体育教学得到进一步升华,思政工作要求以育人、育德为总体方针,在逐步提升身心素质的同时,让学生懂得任何事情都要从全局利益出发、不能因小失大、个体要服从集体等,意识到自己是中华文明复兴的一份子,是新时代的见证者、创造者,更是共产主义的继承人。从这一点来看,思政教育的引用使体育精神迸发开来,我们作为普通人更要以这种精神激励自己[1]。

二、重视加强开拓体育教学渠道

以往高校体育教学效果不理想,灌输式教学方法占据绝大部分课堂时间,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在教师的具体安排下逐一进行各项运动,整个流程缺乏新意、较为枯燥,很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思政教育的影响下,对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提出了新要求,体育教学不能墨守成规,一方面要尊重学生的个体意愿,另一方面还要拓展教学新领域,从受众的角度重新编排教学设计。当前流行的各大网络平台可成为思政工作的宣传阵地,比如定期在微信公众号上传一些与体育明星相关的正能量事件或连载小说,如《中国女排》这种有着丰富的故事性、并且能够对学生起到激励作用的影视作品或是其他素材,利用“明星效应”深化学生的体育精神和思政意识[2]。同时也要注意到大数据时代下思政教育工作的难点,高校学生尚未走出校门,社会经验不足,而网络上的信息有真有假,有些新闻报道甚至存在刻意迎合的现象,导致学生思想受其波动,这也就要求思政体育教学必须实事求是,借助网络平台得天独厚的优势宣扬各种正能量新闻,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焦点,摒弃不良信息。

三、重视高校体育课程文化建设

高校体育教学应放眼未来、学会变通,在思政教育渗透融合的背景下,要建立以人为本的文化体系,使运动健身作用于身心,更作用于精神。思政教育与体育教育应协同开展,二者目标不冲突。本着这一理念,高校应重视体育教学,加大对体育设备设施的投入力度,加强师资建设。同时在体育教学中应主动对接思政融合,强调体育精神,为高校学生树立真正意义上的体育文化偶像,比如现任国家男篮主席姚明,是如何克服困难一步一步走入正轨最终进入名人堂的;比如乒乓球女王邓亚萍,儿时因身材问题几度落选国家队,后来又是通过怎样的刻苦训练拿到辉煌的成绩[3]……古语有云,苦心人、天不负,名人名师阐述的教育道理时刻影响着学生,让后一代感受前一代体育人奋发图强、勇于拼搏、敢于亮剑的体育精神。

四、建立健全体育德育评价体系

当前我国高校公共体育教学考核评价主要由以下部分组成:1.以学生本学期选修项目作为参考对象,比如足球、篮球、健身操等;2.考查学生的身体素质是否达标,对不同个体的体质情况打分;3.日常教学中的小考、月考等测试列入最终评价。近年来受各种内外界因素影响,使得青少年身体素质受到了广泛关注,体育总局针对这一问题制定了相关政策文件,各校体育评价工作也随之做出了必要整改,但总体来看,现存的各种评价机制仍然存在一定缺陷,将德育评价纳入体育教评系统是一个长期任务,仍需谨慎对待。高校体育针对学生情感要素的判断需要一个切实发挥作用的场所,德育评价和以往的打分数有所区别,它将直观面对学生的情感意识,在教学的情景、载体、代入等方面都要精心考量设计。就拿冲刺跳远这一项目来说,很多学生不想跳也不敢跳,直面的问题不是能力而是态度,作为教师此时要鼓励学生勇于尝试,并适当缩减难度,如先进行一次立定跳远,让学生突破心魔放手一拼,在身心完全适应的前提下再进行原项目测评[4]。此外,要建立多元化德育评价措施,考查学生日常实训中是否遵守规则、与人为善等,从多个角度、多个层面考核学生。

五、不断提升教师思政素养能力

思政教育即思想政治工作,以往高校在开设体育课程时几乎不会涉及到此类内容。“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因此在实际运用中,教师必须成为教学的急先锋,只有教师的思政素养上去了,思政教学才能与体育教学完美熔接,而教师的言、行、举、止又无时无刻不在影响学生,最终使学生认同思政教育,由此可见,教师在现代化教学中仍然处于不可轻视的地位。体育运动的特色丰富多彩,不同项目的运动方式、作用、价值均体现出一定的差异化特征,思政教育在渗透体育教学时,也会随之产生适应性改变,而不同变化下的教学手段,对每个个体来讲,也是一个不断吸收和消化的过程。基于此,思政教育与体育课程的融合教学,应符合个体的个性化需求,根据学生身心情况制定合理的运动教学计划,特别是对那些体质稍弱、运动能力差的学生,要给足信心,确保体育教学的亲民性,辩证看待传统教学认定的“掌握技能、完成目标”这一硬性标准,建立一个适合学生自身发展的运动环境。从某种意义来看,融入思政文化意味着拓展思维、尊重个体。当今社会拜金意识浓厚,社会风气亟须整顿,高校学生是网络上的常客,难免会受到各种不良气息影响,作为一名高校教师,不仅是体育知识的输出者,更要努力成为思政教育的领头羊,切实发挥信息技术在思政教育工作中的积极作用,避免学生走歪路、走错路,使其具备正确的价值观与道德观[6]。

六、整体出发设计高校体育课程

对多数高校而言,思政教育与体育教学的有效融合仍是一个新概念,开展课题设计前有必要做好基础性工作,由多年从事本职行业并且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专业教师牵头,筛选那些长年处于教学一线的工作人员为小组成员,全体明确教学设计大纲,要坚持以改革为目标、以创新为动力、以求变为手段的工作方针,具备多角度、多元化教学反思能力。教学设计工作流程如下:调查研究—收集信息—撰写研究纲要—指出现存教学问题—分析问题形成原因—群策群力提出观点—方案整改创新—编写总结—课题收尾[5]。该教学设计侧重于理论方向,小组成员结合三种课题研究法充分探讨方案的可行性,如下:

1.采用调查问卷形式,综合学生建议研究现行评价体系的科学性。2.采用资料收集方式,检索知网、维普、龙行教育网、校内图书网等数据信息,查找与思政体育教学融合有关的文献资料,不断吸收国内外优秀经验。3.采用人物访谈方式,访谈对象以体育界教育界各类学者或教师为主。七、结语综上所述,高校公共体育课程中渗透思政教育理念,并非短期可以完成的目标,还望高校体育教师做足相关工作、尽职尽责,也望高校领导层多多给予政策扶持,切实发挥思政教育的功能性,确保公共体育课健康开展。

作者:刘曼 单位:东北林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