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社会保障制度对劳动力市场效率的影响

社会保障制度对劳动力市场效率的影响

【内容摘要】无论是沿海发达城市还是内地一些中小城市,在年初再次出现了用工荒现象,出现了企业、工厂招聘不足的现象;而另一方面,就业难、失业率高的现象仍然存在,劳动力市场的匹配效率低。这种就业难与企业招工需求之间的矛盾越来越明显。本文从社会保障的相关角度用“搜寻与匹配”理论分析劳动力市场匹配效率低的问题,并对如何提高匹配效率提出建议和相关措施。

【关键词】搜寻与匹配;社会保障制度;劳动就业市场

一、相关理论

搜寻理论认为人们对信息搜寻需要付出成本,搜寻是决策者将样本空间中的选择对象转变成选择空间中选择对象的活动。该理论在劳动力市场的应用统一了人们对于摩擦性失业和结构性失业的认识,为自然失业率奠定了基础。求职者与劳务需求者双方掌握的相关信息的不对称,双方的信息差异导致雇主与工人不能很快匹配,从而引发了所谓的“摩擦”,也就是买家与卖家遥相呼应,交易却没有达成。

二、我国劳动力市场匹配存在的问题

(一)匹配现状。

一是目前我国很多城市还没有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劳动力市场,管理混乱,服务水平较低,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劳务匹配问题,只是为劳务匹配提供一个简单的场所,市场机制对劳动力供需匹配能力比较落后,很大程度上影响搜寻与匹配效率。当劳动力市场匹配中劳动者与劳务需求者的要求相吻合时,匹配成功率才较高,我国劳动力市场上,劳动者具有的知识技能和岗位对其知识技能的要求存在结构性错位,导致我国劳动力配置效率低。我国现有技术工人中,初级与中级技术工人所占比例较高,而高级技术工人比例很低,与我国经济发展的速度严重不符,岗位空缺与求职者人数比率较大,即工厂所需与求职者需求都无法满足,导致二者匹配效率低。二是就业结构不合理,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虽然第三产业迅速增长,但从事第三产业的人数,求职者也越来越多,超过了第三产业的增长速度,使得岗位与就业人数产生了严重冲突。三是劳动力市场制度不完善,由于存在企业和工厂随意与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的现象,使得技能水平低的求职都集中在这样的市场中,求职者越来越多,就会加剧这种低效率的匹配。

(二)失业现状。

一是城镇登记失业人数逐年增加,从2012年的917万,2013年为926万,到2014年952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总体平稳,为4.1%左右。二是总量矛盾,结构矛盾与素质矛盾并存,失业人口总量大。随着城镇化建设,农村失地农民增多,使得农业人口失业比重增大;同时,农村劳动力的专业技术相对较低,这样就使得多重矛盾并存。三是经济高增长与城镇高失业并存。按照传统的经济理论,经济增长高低与失业率高低存在着替代关系,即高增长往往与低失业相伴,低增长常常与高失业为邻。我国近年来高增长与高失业并存的现象在当今世界上少见。经济体制改革与经济结构调整为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地增长提供了巨大的动力和发展的空间,然而,经济体制改革需要人才作为支持,但我国高技术人才不足,劳动力整体素质低,使得这种矛盾日益激化。

三、我国劳动力市场发育水平低的原因

(一)计划经济体制的残余影响。

传统观点认为劳务提供者与劳务需求者之间存在地位不平等,即劳务提供者处于弱势地位,计划经济体制遗留下来的非平等因素影响了市场经济的有效发展。

(二)体制因素。

主要是户籍制度的存在导致区域性分割出现,造成劳动力流通的障碍,我国城乡二元制会造成城乡的制度分化,主要是社会保障制度的二元化,进一步对劳动力进行分割。

(三)信息障碍。

就业信息不对称,导致就业者和劳务需求者地位不平等。由于一系列原因,就业者掌握的信息如工资待遇、工种、职位的具体需求等不全面,就业者在搜寻信息中处于劣势地位,信息涉及的方面少,信息来源的地域覆盖面小,网络化程度低,使得市场体制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影响了劳动力市场进一步发展。

四、社会保障相关制度对劳动力市场匹配效率的影响

(一)失业保障与救济水平对劳动力市场匹配效率的影响。

失业保险既要保障失业人群不会因失业引起生活质量大幅度下降,引起劳动力无法修复,更要包含一定的激励机制来促使失业者更快找到新工作。从效率角度分析,失业保险救济时间过长,会降低对失业人员找工作的激励,即过长的失业保险救济会产生一种道德风险,当失业者知道自己有较长的保障期限时,便不会急于摆脱失业的状态。甚至可能出现在用工高峰期时不积极就业而以失业保险为生的现象,这种现象在欧洲比较普遍。最低工资是一种价格下限,但是其消极作用也较明显,一是影响自由市场的运作;二是弱势群体或将被牺牲,因为受最低工资的影响,雇主会选择身体健全以及技术较高的工人,无形中减少了弱势群体在劳动市场的生存空间与流动,低端技术人才失业人口增多,匹配效率低下。

(二)社会保障统筹层次的影响。

由于我国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社会保障账户的统筹还停留在小范围的地区,还没有形成全国范围内的统筹,其保障水平与机制没有达到全国统一的标准,这就阻碍了劳动力在全国范围内自由流动,从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劳动力匹配效率。

五、提高劳动力匹配效率的措施

(一)充分发挥市场机制配置劳动力的作用。

从市场角度出发,取消较大的工资差异和劳务提供者的就业进入障碍;改革户籍制度,并建立全国统一开放的劳动力市场,降低因户籍制度给劳动力自由流动带来的负面影响,减少劳动者因城市与农村户口差异导致的就业与社会福利差异,统一采用居民户口,打破城乡传统劳务流动壁垒,促进城市场与农村劳动力二者市场融合,提高两个劳动力市场的匹配效率。

(二)做好职业信息收集工作,建立健全的劳动力市场。

许多具备就业能力的求职者不能在第一时间与理想的岗位相匹配,而存在职位空缺的企业也不能在第一时间找到合适的求职者,这无疑增加了双方的搜寻成本,延长了搜寻时间。建立全国性的就业服务信息网络体系,打破地区分割,并对就业信息进行分类管理、储存、更新,促进劳动者的合理有序高效流动。

(三)当地政府与组织做好劳动力培训和职业介绍。

目前存在的失业问题与用人单位招不到劳动力问题,需要当地政府与相关人力资源单位做好相应措施,既要增加劳动者的供应数量,要提高供应的质量,又要做好职业培训,政府相关部门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度,并对再就业者实施技能培训,提高其就业竞争能力。

(四)完善失业保障法律法规的建设。

单纯依靠市场手段完善劳务市场,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因此还需要制度保障和规范劳动力市场的相关法律法规,既能从社会保障的角度保证劳务提供者与需求者很快匹配,又达到理想匹配的质量,通过失业保障和失业救济,保证了劳动力工作的连续性,从而提高劳动力匹配效率。

【参考文献】

[1]谢丽惠,程序.论失业与社会保障的关系[J].中国集体经济,2009,27:23~24

[2]刘明彦,白佳.201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搜寻与匹配理论[J].银行家,2010,11

[3]刘兰.西方失业理论的最新发展及启示[J].经济纵横,2004,1

[4]姜弈华.户籍改革与农业人口转移[J].现代经济探讨,2003,11

[5]高谋洲.中国劳动力市场的信息障碍及对策[J].攀枝花学院学报,2003,2

[6]钱晓烨.制度刚性与匹配效率[D].西南财经大学,2008

作者:吴可灿 单位:湖北民族学院科技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