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美术教育

美术教育范文精选

美术教育

美术教育范文第1篇

【关键词】新课标、教育、策略、研究

一.新课标教育的提出

美术课程就其人文性质特点而言,它在提高与完善人的素质方面具有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美术教育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美术课程标准》赋予了美术课程新理念,即以多种学习形式开展课内外有益于陶冶学生审美情操的系列活动,促使学生形成基本的美术素质,通过研究性学习,让学生通过自己设计、制作生活中的物品包装,经历在生活中感受美与创造美的探索与实践,从而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思维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这种学习方式可使他们与社会、生活更贴近、人际交往更融洽。

我国基础教育正经历着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历史性变革。当前教育改革之最迫切的,是从各科的无限分裂走向新的融合,使各科之间形成一种良好的生态关系。以美术课程为中心不断地与周边其它学科相互交融,特别注重综合性和人文性,能有效地传承文化,尽量使每个学生积极参与美术学习,并且促使每个学生在各自的基础上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陶冶情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促进学生感知觉和形象思维能力的发展,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技术意识的形成,促进学生的个性形成与全面发展。

然而以往美术教育在以下几个方面不适应素质教育:课程的综合性与多样性不足;过于强调学科中心,过于关注美术专业知识与技能;在一定程度上脱离学生的生活经验,难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我们对学生所实施的不是专业美术教育,而应该是生活美术教育。我们所选择的教学内容应该是对学生未来生活有帮助的,有利于他们身心发展的。在教学中要更多地从教育的角度来认识美术课程,而不是从美术的角度来看待美术教育。只有这样,我们才会更多地从促进学生发展的角度来组织课程内容,才会淡化学科中心,才会关注课程的综合性和多样性,才会努力将美术学习活动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才会想方设法提高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所以进行美术生活化教学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二.新课标带给美术教学的变化

1.新课标带给我们的第一个新理念——新的教材观

传统的教材是学科知识体系的浓缩和再现,教材是学科知识的载体。这种教材观的实质是“教材即知识”。新教材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认知特点,一方面注意控制教材内容总量精选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一方面适当降低某些知识的难度要求,改变原理性知识偏重思辨和过深、过难的现象。大胆更新了“双基”的概念和内容,删除了陈旧的、用处不大的信息,充实了学生能够接受、适应现代生产与生活的信息。

传统教材把学生定格在预先设定的“书本世界”和“科学(知识)世界”之中,满足于“理论知识”的学习,而恰恰远离了儿童的生活世界。新教材观不仅关注那些客观的、系统的、逻辑的“共同知识”,而且关注那些主观的、情境的“个人知识”,关注儿童的“生活经验”和“生平情境”,力图把人类群体的生活经验纳入学生的生活世界之中,努力实现“科学世界”和“生活世界”的汇通融合。

新的教材观认为“教材既不是知识体系的浓缩与再现,也不是学生被动接受的对象和内容,而是引导学生认知发展、生活学习、人格构建的一种范例,是教师与学生沟通的桥梁。美术教材质量的优劣,对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审美趣味、创新能力和个性品质有着直接的影响。美术教材的编写,应力求向学生提供美术学习的方法,展示丰富的具有审美价值的图像世界,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欣赏水平”

2.新课标带来的第二个新理念——新的学习观

新课标新的学生学习观主要体现在要求注重学生的自主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和综合性学习;要求学生是在有学习兴趣的基础上学习;要求学生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具体地说,是学习方式的变革。学习方式不是单纯指具体的学习策略和方法比如背诵、练习等,这些行为方式只是载体。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认知、行为、情感以及社会化参与进行有机结合。

3.新课标带来的第三个新理念——新的评价观

考试一直是最常用的评价方式,本来考试作为检验、筛选、强化记忆的途径并没有什么不好,但是我们都知道,在以接受知识为教学目标,以考试成绩为评价标准的应试教育下,考试就成了一种桎梏和枷锁,成了学生学习的沉重包袱。成绩好就是优等学生,成绩不好就是劣等生。考试就是拿学业性的因素来片面评定一个学生的综合素质,这显然有失公允。

新课标的培养目标变了,教材功能变了,教学模式、学习方式变了,与此紧密相连的是评价方式的变革,其注重对学生学习发展过程的评价;评价不是根据成绩来给学生下定义、分类别,而是注意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的点滴变化,通过评价指引学生更好的发展。注重对学生多方面的评价;包括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评价和学习方法的评价。

其实新课标带给我们的远不止上述的新理念,它带来的是一次头脑风暴。这些变革的构想,最后要依赖教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去贯彻和实现,因此,我们每个教师都要树立新的教育观,了解新理念,做到与时俱进,与新课标同行,创出一片新天地。

三.新课标下美术课教学的办法和思路

1.美术教学应与学生实际生活紧密相结合

教育家杜威说:“教育即生活”,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的生活。现代社会终身教育理念的提出,更使教育与人的生活紧密相结合。美术是一门与生活联系十分密切的学科,生活处处有美术,美术教学要贴近学生生活,开放学生美术学习活动的空间,引导学生从生活中认识美术、走进美术世界,让美术丰富学生生活,这样学生才能感受到美的真义,才能真正热爱美术,并学会从生活中发现美、创造美。

首先,美术课堂学习内容要贴近学生生活。新课程标准指出,美术教育主要是引导学生参与各种美术活动,尝试各种工具、材料和制作过程,学习美术欣赏和评述方法,丰富视觉、触觉和审美经验,体验美术活动乐趣。因此在美术课教学时,不应一味拘泥于教材规定的题材作为教学内容,在题材、形式的选择表现上要留给学生自由空间。例如在设计制作课单元,可让学生从自己感兴趣的做起,如:给自己最喜欢看的一部电影或电视片画一张宣传画;找一找自己最喜欢的玩具或日用品,然后把不满意的地方改变一下,重新设计并画下来;为自己的亲友同学制作新年贺卡,并鼓励用刮色、涂蜡、撒盐、吹色、压印等各种新技法。还可以让学生自己命题自由创作,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积极性。此外,美术课还可以将当地乡土民间美术搬进课堂,如蛋壳画、葫芦雕、剪纸等,以丰富学习内容,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其次,让美术教育走进学生生活,变生活为美术学习的大课堂。生活是教育的源泉,脱离了生活,美术教学就失去创造的活力。教师要开放课堂活动的空间,引导学生走向自然,走向社会,把公园、田野、村庄作为学习美术的大课堂,在大自然中学美术,感受生活的红、黄、蓝。写生课不妨带学生去野外果园、农贸市场、山麓湖畔,描绘自然界的花草树木,观察生活中千姿百态的鸟兽人物。手工制作课不妨带学生去放风筝,去迎风玩一玩小风车;用制作的彩带、挂饰、窗花美化周围环境,做到学以致用。结合欣赏课,可组织学生参观一个画展,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用美术课上所学的知识指导欣赏活动。

2.美术教学要充分重视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倾向性,尊重学生的选择

个性化教育是未来教育的重要特征,它在承认学生共性的前提下,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学生个性的培养和发挥,突出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在个性化教育过程中,师生间的情感联络和交流得到加强,学生能发挥更大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作用,从而增强自学、观察、分析、判断的能力和自我识别、自我评价和自我控制能力。美术课与其它学科相比,最突出的特征是它的表现性、多样性和个性化。因此在美术教学中教师不应制定整齐划一的学习标准,学习内容和要求不能规定的过死。传统的美术教学模式以门类、画种作为教学脉络,比较注重以教师为中心,是老师教学生怎么画,而现代美术教学模式提倡以学生为中心,是教师帮助学生将他们想要展现的事物画得更好,是老师帮学生怎么画。美术教师要把提高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和培养学生审美感受力作为教学的中心目标,充分尊重每个学生不同的审美感受和各自的审美表现,促进学生良好个性的发展成长。不同学生由于个人性格、气质、生活环境的不同,往往有着不同的艺术倾向和趣味,有的喜爱工笔,有的偏向写意,有的追求厚实,有的欣赏飘逸,教师要尊重学生艺术趣味的多样化,不能以自己的喜好对学生表现枉加评判。

3.努力营造平等、民主、融洽、和谐的学习氛围,注重学生学习过程的情感体验

美术教育家尹少淳说过:美术是最具人性意味和最具综合性质的人类活动之一。美术课程以实施美育为核心,情感在教学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美术教师在教学中要特别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孔子说过:知之者莫如好之者,好之者莫如乐之者。学生在课堂上是兴高采烈还是冷漠呆滞,是其乐融融还是愁眉苦脸?直接影响着学习效果。心理学家认为,积极的情绪对认知具有动力功能。愉快时感知比较敏锐,记忆比较牢固,思维比较活跃。反之,消极的情绪则会阻抑认知活动的开展。这就要求美术教师必须十分重视创设良好的审美氛围。良好的审美氛围由具体的环境、教师和学生等要素相互作用形成,而教师的心理状态、精神面貌、言行举止以及工作态度与方式,对审美氛围的创设起主导作用。因此首先要求教师应该情绪饱满,言行举止富于形象性、生动性和感染力,要以热情和真诚态度对待学生,对学生的每一个作品、每一次尝试都怀着浓厚的兴趣和真诚的关注。教师要放下架子,主动与学生平等交流,关注学生学习过程的情绪和情感体验,用“心”施教。只有在融洽愉悦和谐的气氛中,学生的内心世界才会敞开,他们的个性与情感才能得以充分表现张扬,创造力得以发展,学生的心灵也才能得以陶冶净化。

“以学生为中心”是现代教育思想的核心精神。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彼此分享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情感、体验与观念,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教师不再是课堂教学的主宰者、操纵者,而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参与者,是“平等中的首席”,教师要积极组织学生开展合作学习,相互学习,取长补短,激发学生积极主动观察、思考、参与讨论,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的精神。美术课程内容多样性和丰富性的特点更需要加强师生间的交往互动。

4.重视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二十一世纪是信息经济时代。教学活动要借助一定的手段工具来进行,以电脑、网络和多媒体技术为主的现代信息技术的出现给教学带来革命性变革。信息技术具有的直观性、形象性和超大容量,对美术课教学来说更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美术教师要积极采取这一新的教学手段为美术教学服务。

四、利用现代教学媒体,创造新型教育教学方法

现代的教学方式不再局限于简单的讲、听、学、练,授课场地也不再局限于三尺讲台,粉笔也不再是唯一的教学工具,只要能为美术教育教学服务,随时、随地、任何方式都可以对学生进行美育。众多的变化,飞跃式的发展,对每一位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美术课程教育教学要发展,美术教师就必须掌握现代化教育教学方法。

1、贴近学生生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大多数学生对美术还是比较感兴趣的,因为美存在于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一片叶子、一朵花、一片云、一棵树、一只蝴蝶等等,都可能引发学生对美的追求,对美的向往,教师从事美术教学要充分掌握学生的求美心理,在新课标、大纲的指导范围内,最大限度地帖近学生生活,让学生从生活中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

2、充分利用现代媒体设备展开教学

现代媒体设备能帮助我们说明抽象的问题,使一些难以形容、难以讲述的问题变得更形象、更直观,比如利用摄影机、摄像机收集一些素材,利用计算机、电视机等手段进行美术创作和展示活动,在讲风景写生的时候,我们可以根据当地情况选择性地播放一些山、水、树林、乡村等风景录像,这样会使学生很容易地进入情景之中,激发学生激情,更加投入地进行创作。

3、走出去,感受一下大自然

我们认为美术学科是一门很灵活的学科,以往的学习往往是死肯课本,就是教师教、学生画,形式很单调。不妨试一试走出去的方法,到比较安全、离学校不远、又很赋有诗意的地方去感受一下大自然,陶冶情操,开扩视野。这样的乡土课会使学生心情舒畅,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也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

4、和学生交朋友,在快乐中度过教学

教师应该和学生建立起融洽的关系,关系融洽了更有助于开展教育教学,通过师生情感交流,大大地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会让学生不拘不束地展开想象,进行美术创作,学生也会对自己的超常发挥而感到无比的快乐,这对学生性格、情感的培养和形成也有很重要的作用。

5、多种形式相结合,教学突出一个“活”字

艺术本身没有固定的尺度,大到万里长城、兵马俑,小到一个小头饰、一幅风景画,都是艺术的再现。为了追求这种多元性艺术,我们美术教学也应该是多种形式相结合的,不能只认为画画才是美术最,要丰富教学内容,让学生多学点、学多点,主要是突出一个“活”字,教师活教、活导,学生活学、活用,只有师生的默契配合才会收到更好教学效果。

6、提高专业技能,为学生做出榜样

一个成功的美术教师应该具有较强的专业技能和熟练的绘画、制作技巧,以精湛地技艺为学生做出榜样,要让学生信任老师,喜欢美术老师上课,喜欢向美术老师学习。这就要求我们加强专业训练,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占居教育教学的不败之地。

7、注重交流,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一个人的思想必须是片面的,一个再全面的人也不可能是十全十美的,定会存在这样或那样的不足。相信集思广益的道理大家都很明白,我们可以通过美术教师之间的相互交流、相互促进,共同提高对新美术课程标准的认识,加深对新教育教学技能的理解,掌握科学的教育教学方法。

以上是在实际工作中,在美术教研教改、落实新课标方面总结的几点不成熟观点,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仍然需要不断地努力和创新,力争使我们的美术教育教学工作走向更高的位次。

致谢

在这个清爽的四月,我收获了我的成果——完成了学术论文的写作。本论文在写作过程中,得到了许多老师悉心的指导和帮助,提供了许多用于写作的资料,感谢老师给我的帮助,使我可以顺利完成论文的写作,祝福他们一切顺利!

参考文献

[1]《美术课国家新课标标准报告会》中国教育学会美术教育研究会,2001.7

美术教育范文第2篇

一、开展美术欣赏课的意义

美术欣赏课的意义是让学生拓宽艺术领域,开阔其眼界,在众多的美术作品中我们可以借助于古今中外许许多多优秀的美术作品,并使之置身于其本人不能经历的空间领域,在时空的倒流中,来唤醒每一幅作品,让学生在美术的历史长河间身临其境,与大师交谈,与时空接轨,让他们看到苍茫的大海,一望无际的沙漠,巍峨的群山,弯延的万里长城,一睹传说中的空中花园和富丽堂皇的印度泰姬马哈陵,能在《最后的晚餐》中看到尤达出卖耶稣的丑恶嘴脸,又可以在毕加索的和平鸽中让人理解到生命的重要,和平的可贵,人性的复归,也可以在郑板桥画中所提的“衡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中体会到古代劳动人民在疲惫不堪的痛苦中发出的呻吟。美术欣赏课还可以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提高学生的精神境界,美术欣赏是一种感觉与理解、感情与认识相统一的精神活动,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陶冶人的思想情操。

二、开展美术欣赏课的教学方法

1.直观性教学。直观性教学是技能专业教学的共性方法,但更适合于美术欣赏课的教学特点。首先,让学生注意作品欣赏作品。学校应当在教室墙上可以分类挂上古今中外的美术名作,在校园里尽可能放置大师的雕塑作品和临摹作品,这样让学生一进学院就体会到一种置身于艺术殿堂的氛围之中。其次,有利于他们对各种画种流派的对比,便于知识的掌握和理解,让他们自己去品味、讨论这样也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这样让他们终日在校园学习,活动,等一切的生活都投入到校园的艺术环境里.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艺术熏陶。当然现代化电教手段的利用也是必不可少,如果我们不借助电化教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往往学打折扣。在美术欣赏中,运用电脑、投影仪、等能直接而形象地再现原作品的魅力,既生动形象,也富有趣味,最大程度的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全方位地开发其艺术的潜在力量,提高他们上美术欣赏课的兴趣,学生的兴越来浓厚,求知欲也就越强,从而达到艺术素养的提高。

2.潜语言在美术欣赏课中的作用,如果说语言和图片是美术欣赏最主要的传播交流手段的话,那潜语言则是美术欣赏教学用途较广泛的辅助性交流手段。在基础美术欣赏课教学里,我认为动作、表情、眼神、等潜语言的运用是很必要的,有时能起到一般文字语言难以达到的效果。美术欣赏教学的表达比一般文学专业的教学方式较为形象具体的,对它的论述就应该结合一些直观性的潜语言来示范表达其意义。

3.因材施教方法在低年级美术欣赏课中的应用。根据因材施教原则,我们在高中低年级开设美术欣赏课要从学生实际出发,使我们教学有深度、有广度来适合目前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由于考进来的学生来自于不同的中学校,而每个学校的美术教学情况不一,这样学生的美术知识水平便有所差异,这就要求我们在上课之前进行调查研究,对学生的情况摸底。我抽查了部分学生他们来自全国不同地区学生,发现了两个问题:一方面,美术知识水平参差不齐;另一方面,美术知识水平普遍偏低,有的学生连最起码的美术基本常识都不懂。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我们美术欣赏课要从最基本的美术常识入手,这样做也符合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同时,我们在课上发现了一些美术基础知识不错的同学,而这部分同学在专业上又能起到带头的作用,以点带面最终取得整体的进步。

美术教育范文第3篇

一、美术教育的空间直感教育特性

美术教育的空间直感教育性是由美术自身具有的二维或三维空间性与视觉直观性决定的。在美术教育过程中,除了实践教育的一般育人特性之外,首要的是向美术学习者说明其接受有效捕获美术灵感、加强对美术形态的直观感受与造型感觉能力培养与训练的重要性与意义。无论是专业美术教育,还是非专业美术教育,对学生关于美术的空间直感意识与能力教育,都是重要的。英国艺术评论家赫伯特·里德在1937年著的《艺术与社会》一书中讲:“我们认为,某些天生素质对艺术家来说十分重要,只有拥有这种素质的儿童才有可能成为艺术家。”[2]接着里德又说,那么“采用什么方式才能成功呢?……教育问题已经显而易见了”[3]。所以美术教育首先必须努力引导、发掘学习者自身内在潜藏的或被外界因素所压抑了的美术资禀(即美术天赋)。也就是说,美术教育者要积极引发学生个体内在的力量,激励学生对其生存环境发生积极的感受、体验与反映,促成学生以美术特有的思维和艺术认识论去积累对自我与外在客体的经验,并积极地选择自我的生存理由与方式,以获得进取的自信心和美术创造的力量。

其次,要有效引导、训练学生对美术形态的感性认识,强化对学生的美术造型感觉的培养训练。如要求学生用素描表现手法描绘“在风中的动人旋律”、“一个正毛骨悚然的胆小无赖”等。“造型感觉,指的是将人们对形状、形式和色彩所形成的直觉传输给岩石、陶土和颜料(也包括词汇和音符)等印象性材料的能力。”[4]在美术教育行为中,空间直感教育性是美术教育的首要本质。它也是一般教育的育人性本质的升华和具体化。无论是美术教育者,还是美术学习者,都应充分认识此特性。进而才能找到各自深入学习、研究、欣赏美术的有效切入点。

二、美术教育的启迪诱创教育性

美术教育的启迪诱创教育特性,是由美术本体的追求大审美价值的视觉实现特质所决定的。美术作为艺术大家族中不可或缺的一员,它的特殊本质之一,就是在极度想象活动中追求美的视觉实现。罗宾·乔治·科林伍德曾在其《艺术哲学新论》中讲:“艺术是想象,但想象是活动。想象不应简单地让连续的意象闲散地漂过心灵,它应努力去想象和从事想象。象一个人可以想象其它任何东西一样,他也可以随意想象;因此,虽然一个完全可以毫不费力地想象,但他为了努力更好地想象就要从整体和从长远的观点上来更好地想象。”[5]在美术教育中,怎样在激发起了学生丰富的为美术所需的想象之后,再“更好地想”呢?重要的一点,就是美术教育者应及时有效地启迪引导学生去努力探索出将其丰富想象予以外化表达的教育方法。换句话说,美术教育者应着力去启迪、诱发学生将个体独有的美术灵感、特有体悟的内在心灵和美术情感予以有效地宣泄、展示,并激励学生在不断的美术创造实践中,把最具魅力的美表现出来。关于此,连极力贬低艺术的柏拉图也认为:“艺术是对情感和我们本质中不受约束部分的表现。”[6]虽然有艺术家说,艺术是不可教的。实践证明,真正的艺术不是教出来的。但,这并不是意味着美术教育者在美术学习者面前毫无办法或无能为力。只表明,其要求美术教育者要能探索寻求出独特的、易于启示、引发学生创造力的科学、艺术、实效的教育方法。要成为一位真正永远拥有良好美术教育方法的美术教育者,是艰辛不易的。

三、美术教育的情感享受教育性

美术教育范文第4篇

美术教育本质的研究西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竟梁玖美术教育是指教育者通过美术手段,有机实施培养受教育者形成美术的整体性认识与创造能力的一种社会化行为。接受美术教育的人,其期望和学习获得的结果是不一样的。即一种是成为美术家。另一种是接受美术文化教育,其中的重点是接受美术欣赏教育。这便构成了美术教育具有必须培养出美术的生产者与美术的消费者的特有教育特质与行为结构。换句话说,美术教育与一般意义上的教育既有共性,又有个性特质。即美术教育本质是在一般教育本质系统育人性、社会性、生产性和国际性的统一体之上的个体性升华。一般教育本质又是研究美术教育的逻辑起点,美术教育的发展又促进特定社会整体教育的发展。所谓美术教育本质,是指美术教育与其它事物相区别的最基本的质的规定性。美术教育的本质是一个立体结构系统,其包括空间直感教育性(即美术灵感获取教育,美术直感与造型感觉能力训练教育)、启迪诱创教育性(即情感有效宣泄教育、魅力美表现实践教育)和情感享受教育性(即审美欣赏意识与能力教育)。一、美术教育的空间直感教育特性美术教育的空间直感教育性是由美术自身具有的二维或三维空间性与视觉直观性决定的。在美术教育过程中,除了实践教育的一般育人特性之外,首要的是向美术学习者说明其接受有效捕获美术灵感、加强对美术形态的直观感受与造型感觉能力培养与训练的重要性与意义。无论是专业美术教育,还是非专业美术教育,对学生关于美术的空间直感意识与能力教育,都是重要的。英国艺术评论家赫伯特·里德在1937年着的《艺术与社会》一书中讲:“我们认为,某些天生素质对艺术家来说十分重要,只有拥有这种素质的儿童才有可能成为艺术家。”[2]接着里德又说,那么“采用什么方式才能成功呢?……教育问题已经显而易见了”[3]。所以美术教育首先必须努力引导、发掘学习者自身内在潜藏的或被外界因素所压抑了的美术资禀(即美术天赋)。也就是说,美术教育者要积极引发学生个体内在的力量,激励学生对其生存环境发生积极的感受、体验与反映,促成学生以美术特有的思维和艺术认识论去积累对自我与外在客体的经验,并积极地选择自我的生存理由与方式,以获得进取的自信心和美术创造的力量。其次,要有效引导、训练学生对美术形态的感性认识,强化对学生的美术造型感觉的培养训练。如要求学生用素描表现手法描绘“在风中的动人旋律”、“一个正毛骨悚然的胆小无赖”等。“造型感觉,指的是将人们对形状、形式和色彩所形成的直觉传输给岩石、陶土和颜料(也包括词汇和音符)等印象性材料的能力。”[4]在美术教育行为中,空间直感教育性是美术教育的首要本质。它也是一般教育的育人性本质的升华和具体化。无论是美术教育者,还是美术学习者,都应充分认识此特性。进而才能找到各自深入学习、研究、欣赏美术的有效切入点。二、美术教育的启迪诱创教育性美术教育的启迪诱创教育特性,是由美术本体的追求大审美价值的视觉实现特质所决定的。美术作为艺术大家族中不可或缺的一员,它的特殊本质之一,就是在极度想象活动中追求美的视觉实现。罗宾·乔治·科林伍德曾在其《艺术哲学新论》中讲:“艺术是想象,但想象是活动。想象不应简单地让连续的意象闲散地漂过心灵,它应努力去想象和从事想象。象一个人可以想象其它任何东西一样,他也可以随意想象;因此,虽然一个完全可以毫不费力地想象,但他为了努力更好地想象就要从整体和从长远的观点上来更好地想象。”[5]在美术教育中,怎样在激发起了学生丰富的为美术所需的想象之后,再“更好地想”呢?重要的一点,就是美术教育者应及时有效地启迪引导学生去努力探索出将其丰富想象予以外化表达的教育方法。换句话说,美术教育者应着力去启迪、诱发学生将个体独有的美术灵感、特有体悟的内在心灵和美术情感予以有效地宣泄、展示,并激励学生在不断的美术创造实践中,把最具魅力的美表现出来。关于此,连极力贬低艺术的柏拉图也认为:“艺术是对情感和我们本质中不受约束部分的表现。”[6]虽然有艺术家说,艺术是不可教的。实践证明,真正的艺术不是教出来的。但,这并不是意味着美术教育者在美术学习者面前毫无办法或无能为力。只表明,其要求美术教育者要能探索寻求出独特的、易于启示、引发学生创造力的科学、艺术、实效的教育方法。要成为一位真正永远拥有良好美术教育方法的美术教育者,是艰辛不易的。三、美术教育的情感享受教育性美术教育的情感享受教育性,是由美术创作行为的外化实现所决定的。当观者面对特定的、凝结画家内在情感心灵的美术作品时,能否获得独有的审美感觉,是衡量美术作品审美作用发挥大小的尺度。这只表明了,美术作品本身是否有刺激欣赏者的内在魅力美的问题。另一方面,一件优秀的美术作品,不是被所有面对它的观者所能够欣赏的。即观者本身也存在着美术欣赏水平高低的问题。所以,作为在不断社会化过程中的个体,理应接受一定有效的美术教育。尤其是接受一定的美术观念和艺术欣赏教育。这也是除专业美术教育应重视和强调的教育内容以外的非美术教育实施的主要内容。正如里德所说:“接受艺术欣赏教育的人数应该广泛增加。除了那些因愚钝或精神障碍不能接受艺术教育的之外,所有人都应该参加艺术欣赏训练。因为常识和心理学告诉我们,审美冲动这种全球儿童在一切时代都拥有的东西仅蛰伏在所谓的受教育者身上。”[7]所以,在美术教育的整体行为中,如何有效训练,培养学生获得一定的享受艺术美的能力是重要的任务和内容。从而也显示了美术教育的特殊本质。对美术作品等典型艺术美的有效欣赏把握,不是仅仅掌握了一定的理性知识就能进行的。欣赏美术作品的过程,需要欣赏者能有较强的直观感知、判断、想象美术作品魅力美、优、劣的能力。如,“一位学生可能了解艺术史上的所有事实(艺术家的生卒年月、艺术名称和过程的界定,甚至艺术心理学),但当他看见一件艺术作品时,他却无法认出这是一件艺术作品,也无法区分一系列艺术作品中的审美优劣。”[8]可见,享受艺术美,也是需要经过有效教育和训练才行的。综上所述,只有充分认知了美术教育的特有质的规定性,才能更好地将美术教育这一特殊的教育社会化行为进行好。但是,目前在我国重视对美术教育本质进行研究的人还很少,本文仅是笔者对美术教育本质的探索性研究。不足之处,恳请方家指正。

-

美术教育范文第5篇

关键词:美术教育;美术创作;传统文化;思考

社会的经济和政治常常是影响美术教育及美术创作的主要原因;从我国古代的美术作品中我们就可以清楚地看到:宋代由于宋徽宗的“不爱江山爱绘画”以及画院的设立,花鸟画异常繁荣。唐代经济发达、政治稳定、绘画尽显盛世华丽;明清淡出政治的文人画超凡脱俗。时代总是把最深的烙印刻在美术作品中,而美术作品又总是最为深刻地反映着时代的脉搏;在我国“”时期,美术作品充斥着的是“高、大、全”,“工、农、兵”,以及光辉的领袖和英雄形象;也正是那个时期政治的生动体现。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改革开放的深入,东西方文化的全方位交流,美术教育和美术创作也正面临着全新的挑战;这也是时展的必然趋势;也正是中国的文化艺术进一步走向世界的关键时期。那么,在这历史转型时期,我们要怎样对待传统文化呢?

回顾我国美术教育和美术创作近10多年的历史,可以清楚地看到一系列重大的变革和发展;国外美术教育体制和模式的涌入,美术作品的传播,都对我国的美术教育和美术创作产生了不小的影响;从我们艺术院校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上都进行着变革;比如中国画的基础教学中融进了西式光影素描的训练,写生静物色彩的训练,焦点透视和解剖学的学习。这些当然是非常必要的,不仅拓宽了中国画的表现技法和形式,也为中国画的创新提供了很有利的准备。但是通过近些年的现状分析,却不禁令人担忧:盲目的“中西结合”,表面的追捧,使得大批的中国画作品失去了本民族的精华,生硬地搬用西洋画的颜色,追求前卫,摹仿流行;而把我们本身的几千年文明遗忘殆尽,一些美术院系的文化课被称为“公共课”,实际上成了获得学分和文凭的附加手段,笔者从1991年至今担任中国画的教学工作,对大学美术专业学生的文化水平、特别是传统文化的苍白深感吃惊:一提国画只知道竹子、兰草、梅花、松树;画荷花,竟有十几幅题款是“出淤泥不染”,一问此诗句出自何处,无一人能答;震惊之余,笔者只有在坚持大纲的前提下无奈地给学生们增开甚至小学就应该知道的唐诗宋词专题讲座了!考察了一些其他学校的毕业生,恐怕只能用《卖油翁》里的一句话来形容:“无它、唯手熟尔”。

一段时间闹得沸沸扬扬的清华美术学院风波令众多的美术工作者和美术专业考生、学生大呼“体制”!其实,冷静地思考,这真是一把“双刃剑”!其间可谓正邪参半;文化要求确实挡住了一部分具有专业天分的学生,但从另一面讲,我们难道要培养的是“唯手熟尔”的匠人吗?更何况,目前不仅是院校美术教育严重的文化缺氧,就连美术创作也显示出文化的贫乏!一些展览干篇一律;松还是几千年的松、竹还是几千年的竹;传统中国画最富特点的精致装裱不见了!代之“全金属外壳”,诗书画印的整体“手足不全”,题款已经把听熟的古诗句反反复复使用了若干遍,有的不明就里、又怕雷同,干脆“无题”。

印更为其甚,问过一位多年从事国画创作的先生,中国画上的印有何意义;可惜是“两个黄鹂鸣翠柳”不知所云!曾见过一幅水墨画《螃蟹》题诗“看你横行到几时”,已有剽袭之嫌,更有一个印章“出入大吉”,看来是和画中物“唯与此同类”吧!印章在中国画中的意义,确实在文献及论著中难以找到,但其内容起码应该与画紧密联系,互为补充、增加画意。而对于印章在中国画中更深一层的意义,笔者有一些个人的浅见;“印”当有“证”的内涵;名声最大的当属帝王使用的玉玺,这个印是盖在圣旨上的,没有玉玺加盖的圣旨那是不具备真实性和行政效果的;直至州、府、县衙都有官印、公文必须有大红官印才是正式的官文,它代表正规性、权威性,到了今天各级政府、各部门单位都有公章,盖上公章表示认可;在传统的中国画中仍然具有此种意味,印章表示了画家对作品的肯定和认可,具有严肃性和正规性,画废了的习作是不会有印章的,从形式上我们对比有无印章的中国画便不难看出这一点。而且由于传统中国画家的清高和独特的气质,他们的印章往往不愿与官印同称为“印”而借用印章的材料和雕刻的工具称之为“金石”以脱俗。另外有许多的古字画印章特别多,例如黄公望的《富春山局图》,上面甚至有乾隆的御印,那是拥有者、收藏者证明自己拥有的记号而已,当然与画家的初衷有天壤之别,是一种历史的奇迹。

诗在中国画中的地位也是非常重要的!例如:徐渭的《水墨葡萄》中“闲抛闲掷野藤中”的潇洒自信;齐白石《蝉》中“只恨有翅不能飞”的诗句,语出惊人,都把画的意境提高到匪夷所思的境地。那么书法在中国画中则是血与肉的关系,“书画同源”、中国画技法强调“写”和文字的产生和发展都充分显示书画的一脉相承,甚至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画”所表达的技法意义要低于“写”的意境。“画”似乎常伴有“绘、涂”的感觉,只限于普通水平,而“写”在中国画中却有更高的境界,所以有“大写意”、“小写意”之分,该是这一思想的结果吧。

傅刘昌:对目前美术教育和美术创作中传统文化的思考中国传统文化的含蓄和睿智我们也可以以下例子中可以管窥一豹;成语“来龙去脉”表达的是事件的原因过程和结果,但它是怎么来的呢?知道《易经》知道《堪舆学》了解一点阴阳风水的话就豁然开朗了,人们在建筑住房或埋葬死人的时候,首先要根据山形、山势,找到理想的地点,最佳的地方被称为“龙”,而从“龙首”出来的则应经络分明,开阔舒展,这样的“地”为最佳,称为“龙脉之地”,于是我们知道了成语来龙去脉的真正出处。分析我们古代画家的山水画精品,不仅具有很高的绘画技巧,生活情趣,来于自然而高于自然,而且竟然隐含阴阳之妙,《易经》之理;画中的山势、房屋的位置、水流的布设,无不顺理成章。但我们现在很多美术作品盲目求新,文化底蕴不足,直至连起码的一些常识都不知道;例如,从光秃秃的山顶莫名其妙地出现瀑布;季节、地域不同而出现在一幅画中的树木等等,这样的情况不能不引起我们对传统文化的重视。

《易经》是古代伏羲氏治理天下时,仰首观望日月星辰的变化,低头俯察山川泽壑的形态,并且环视鸟兽皮毛的纹理,以及适宜生存于大地之上的种种事物;就近取法人类的自身,致远取象各类物形,经过观察和取象,于是开始创作八卦,以此融会贯通天下万物神奇莫测的性质,来类比概括天下万物多姿多彩的情态。它阐述的智慧特点就是“道法自然”,作为“五经”之首的《易经》是中华民族精湛智慧的结晶。古代的画家们“搜尽奇峰打草稿”也正是“道法自然”的最好例证;“计白当黑”、“虚实相生”与太极的阴阳互生,八卦的相互转化,五行的相生相克是多么完美的结合。就以山水画中最普通的“S”形构图来说,不仅在外在的形式上优美、柔和、动感,而且暗合于太极的阴阳互动,相生相克之理。

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从传统文化中汲取丰富营养的国际大师赵无极,在他的抽象绘画中意象地体现着道学的至深境界,他曾精辟地说“画面要呼吸”,画一旦完成,它即具有生命而独立存在,像所有生物一样有节奏、有规律地吐故纳新、而非死尸一具。正是立足于民族深厚的文化传统才走向了世界艺术的颠峰。现在很多的艺术工作者盲目搬用表面的形式,不求甚解,穿凿附会地搞“中西结合”,结果只能是“邯郸学步”,连路都不会走。

在美术教育和美术创作中,传统文化是土壤、是源泉;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积淀不是少数一些人认为陈旧而“等于零”的;学习西方优秀的东西故然应该,但却必须建立在对本民族文化的了解和掌握的基础之上,否则只能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成为头重脚轻根底浅的“墙头草”。当前一部分学生连基础的造型能力都不能掌握,急功近利,大搞前卫、抽象,为了掩饰内在的空虚,指责我们传统绘画的陈腐、刻板、没有抽象艺术、跟不上时代,这是多么可怕的无知呀!考察一下我国古代艺术家的作品,如梁楷的泼墨人物画,八大山人的花鸟画,书法家怀素的狂草,那精彩意象如惊鸿一现,如天马行空;世界上著名的立体主义大师毕加索尚且从中国传统文化得到启示,凡.高并直接用油画临摹东方绘画,而我们却坐拥金山以为穷。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是博大精深的,它包含了所有的文化领域,除了上面提到的之外,还有中医、宗教、儒学等等;先说中医,一段时期,中医被很多人认为不如西医,不如西医的直接和立竿见影,西医似乎更科学!其实,如果我们到医院随便看一下,西医分为很多的科室,并且越分越细,什么牙科、内科、外科、脑系科、妇科、儿科……这就是“科学”,分科之学,固然分得越细越专门化、专业化;但有一点浅浅的道理我们非常清楚,有时手足的伤引起脑部的病变,外伤引起内脏的病变,我们此时该到哪一个科室诊治呢?是治“标”还是治“本”呢?而中医虽只一个科室,但它是把人作为一个完整的统一体,强调阴阳的平衡,标本兼治,不会引发新的病变;我们常说的“动一子而变全局”只有整体的考虑,才能完美地体现这个世界的和谐和联系。在此,我不评论中医、西医孰高孰低的争论,仍采取中庸的态度、各有优势;但从我们传统文化的中医,却与美术教育和美术创作有着不可言喻的联系,美术教育是一个大的系统,各种文化的营养对它形成不可或缺的支持,如果我们把它割裂了,那将十分可悲。

宗教的影响至深之远,有人称宗教是“人类精神的麻醉剂”,世界几大宗教的产生都处在社会的动荡之时,人们在现实中得不到解决和满足的愿望,只能寄希望于意识领域的宗教精神抚慰,并且乐此不疲;而宗教的迅速传播、广泛流行,无疑需借助美术作为最佳的媒介。不管怎么说,历史上留下的极为丰富的寺庙壁画、石窟壁画、塑像等等,可以说宗教在某种意义上繁荣了美术,给了美术巨大的表现空间,而美术也扩大和生动了宗教的进一步传播和深入人心。我们要了解和创作与宗教有关的美术作品,必然要面对和了解传统宗教文化的历史和内涵。

作为“孔孟之道”的儒学,不仅造就了我们中华民族的内在气质,精神内涵,也充分地体现在美术教育和美术创作之中;“仁”、“义”、“礼”、“智”、“信”、“谦谦君子”、“仁者爱人”等等思想,铸造的是美术工作者的灵魂和行为准则,而又表现在美术作品中,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国人,所谓“先做人,后做画”,“画如其人”说的都是作为美术工作者本身应具备的修养和素质。所以任何不重视传统文化的美术教育和美术创作都是短视的,是没有前途的。

参考文献:

[1]孔子.论语[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1998.

[2]梁海明.易经[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