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数学课堂教师语言艺术浅谈

数学课堂教师语言艺术浅谈

摘要:数学课堂上许多教师的语言不能说没有科学性、逻辑性,但教学效果却不理想,原因之一是教学中语言缺少艺术性。数学教学语言中将情趣性、启发性、动态肢体语言、科学性相结合,将会有效培养教学艺术语言,提高数学教师的语言艺术。

关键词:数学课堂;教师;语言艺术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随着课堂教学的发展和要求不断提高,高效的课堂成为教学的必需,数学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为广大教师所重视,课堂教学语言是否具有艺术性成为课堂教学成败的重要因素之一。因为生动活泼的艺术语言能让学生在听觉、视觉和心理上产生美感;同时能给学生在情感上带来波动、心理上带来愉悦;能使教学情境再现,教学内容深入浅出;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课堂上有如沐春风的感觉。怎样才能使数学教学的语言富有艺术呢?

一、艺术的语言应当富有情趣性

教师的语言应当根据儿童的认识特点,不但要善于说理,而且要生动活泼,富有情趣。这就要求教师善于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深奥的道理形象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以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有的教师借助于形象的比喻、绘声绘色的描述,来增强语言的生动性,提高教学效果。如把单位“1”比作孙悟空的金箍棒,可大可小,变化无穷,借以说明单位“1”的相对性、可变性。有的教师利用顺口溜来帮助学生进行记忆,如“开口向左大于号,小尖向左小于号,大数跟着大口跑”。有的教师把数学知识人格化,使学生印象深刻。如在练习把整数改写成小数这类题时,学生往往弄错小数点的位置,对此,有经验的教师可以这样引导学生:“整数的小数点躲在哪儿,你能把它找出来吗?”通过质疑,小结出方法:“把整数改写成小数,先把躲起来的小数点找出来点上,再按要求在它的末尾添零。”用人格化的“躲”字,平添了几分情趣。

二、艺术的语言应当具有启发性

为了培养学生从小就有奋发向上、认真好学、敢于质疑的精神,教师的语言应注意启发性与鼓励性,避免机械重复。如“是不是”“对不对”这类的提问学生可随口便答,没有思考过程。如果换为“这道题还有没有其他解法”,这样提问就具有了思考性、开放性,能引导学生积极动脑思考,效果相应更好。爱护和调动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因,是教学中的一条重要原则。因此,教师应经常鼓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对有些问题即使答不上来,也应笑脸相迎,鼓励他:“别急,请坐下来再好好想一想。”学生答对了,应恰如其分地用各种鼓励语言表扬学生。学生得到教师的表扬情绪将会高涨,从而注意力高度集中,这样能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三、艺术的语言应当与体态相结合

教师的一举一动都对学生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表情和蔼可亲,学生就愿意接近;教师态度不好,就会引起学生反感。如一位老师讲完“较复杂的分数应用题”后出了几道练习题让学生口头列式,全班竟没有一个举手。老师愕然,然后说:“我不相信同学们都没听懂,会的请举手。”这位老师始终面带笑容。有人举手了,“一个,两个,三个,四个……再没有了?那就加上我,一共五个”,由于这老师的风度、表情、语言的配合,结果让这堂“差点砸锅”的课,达到了预定的目的。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应用鼓励的语言,并轻轻地点头或面带微笑,肯定会赢得学生的充分信任。如果教师讲课如背书一样,毫无表情,不借助体态语,势必枯燥无味,学生对学习也就缺乏兴趣。

四、艺术的数学语言还要严密、准确,具有科学性

众所周知,数学是一门重理性知识传授的学科,它具有严谨的知识体系、抽象而简洁的表达形式。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深入钻研教材,领会教材编写意图,严密而又准确地设计教学语言。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对数学定义、定理的概述要精准,不要让人产生误解。教师自己对定义概念就必须理解透彻,不留死角。比如“整除”与“除尽”、“数位”与“位数”等就不能混为一谈;如果教师讲“所有的偶数都是合数”“最小的整数就是‘0’”之类的语言就缺少概念的准确性。另外,教师上课时必须用科学的数学术语,不能用自己的理解或自我认知来代替概念、法则、性质等,比如,把“垂直”讲成“竖直”,把“因数”说成“乘数”等都属于不规范的语言。数学教学中语言要求严谨、规范,如吐字清晰,读句分明,坚持用普通话教学等。语句简洁,就是教学语言要干净利索,有的放矢,简洁概括,要抓住重点,重要语句不冗长。教师讲课时“口头禅”太多,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破坏教学过程的连贯和流畅;也不能太多语言重复,拖泥带水,浪费课堂有限的时间,影响课堂教学效果。总之,小学数学教师应提高自身的语言修养,增强教学语言的艺术性,使课堂教学熠熠生辉。

作者:杨招文 单位:福建省南平市大横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