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核心价值观政治理论论文

核心价值观政治理论论文

一、教学理念定位

准教学理念是教师对教学活动内在规律认识的集中体现,是教师从事教学活动的基本态度和信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课堂,首要的是教师在教学理念的定位上要坚持三个原则,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做到导向准确、把握准绳、坚守准则。始终坚持知识教育和价值教育相统一的原则。思政课是知识性和价值性相统一的课程,表面看来教材的内容和结构主要体现的是知识的准确和逻辑的完整,但是,思想政治理论课这一名称已经明晰了课程的性质,即理论性、政治性、思想性,其中政治性是前提,理论性是桥梁,思想性则是目的,思想的核心是价值观,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是高校思政课追求的最高境界。教材知识体系因其内在的价值观的支撑和价值导向,本身就是价值观教育的基本资源,要依托并发掘教材,只有把知识与价值观念对接,才能在提高学生理论思维能力的同时提升价值评价能力。教师只有在教学理念上认定这一导向,才能在教学中掌握主动权和话语权,才有传播优势和权威解释权,才会在增强理论自信的同时做到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统一。例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中,领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运用正确的哲学思维方法,只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和唯物史观,坚持理性思维,才能看清形势,指导教学。《纲要》、《概论》课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不是附加的偶然的内容,而是其教学内容本身,是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的现代表达和中国形态,要把它作为核心内容统领全部课堂教学。准确把握理想性和现实性相结合的原则。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们要站在人的本质是理想性与现实性的对立统一这个高度。一方面人的实践活动肯定人、确证人,生成人的现实性本质。另一方面,人的实践活动又使人不断超越、否定现实,从而使人的本质具有理想性特征。还要看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更是体现了理想性与现实性的统一,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核心价值观体系的构建立足于大多数社会成员思想道德的实际水平,使之真正变为广大人民群众可以接受和履行的东西,从而发挥引导、规范和调节人们行为的作用,保证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生活的健康有序,另一方面,又是中华民族美好明天的愿景。思政课教师必须清楚,培养大学生树立核心价值观,要立足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弘扬,立足于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不仅要与国际接轨,更要描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图景和精神追求。同时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我们正处在信息社会、开放的时代,高校思政课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这种挑战不仅是技术的,还是文化的、思想的,更是意识形态的,信仰危机的实质是价值危机。把握理想性和现实性相结合这一教学准则,才能在进行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做到依托教材而不限于教材,不回避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即注重核心价值观的现实规范性又彰显其超越性。努力贯彻宏观与微观相交织的原则。教材内容是核心价值观科学性的源泉,价值观教育需要系统深入的认知作为思想基础,如果弱化系统的知识体系,只强调价值导向,学生就会觉得这不是一门科学,如果弱化价值性,就起不到引领作用。宏观就是指注重诸价值共有的精神实质,把核心价值观教育融于教、融于课程体系,成为课程教学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成为其内在跃动的灵魂。在完整的教材体系和教学体系的框架内,价值观才能在其中发酵,才能逻辑连贯、脉络清晰。唯有如此,才能确保核心价值观不会在讲述的过程中被削减弱化。微观上,思政课的每一门课程和每一个年级的学生特征制约着价值观教育内容的广度和深度。不同的课程应有不同的内容;不同年级的同一内容也应有不同的程度,只有具体细致的安排,才能重点突出,才能寻找到教材、学生和价值观教育的最高契合度。教学中坚守这一准绳,才能做到宏观上总体统筹,微观上细化运作,核心价值观才能入脑入心,才能转化为大学生的人生信仰。

二、教学内容

讲得明教学内容是对教材的二次创造和加工,这种创造和加工是根据社会环境和学生实际对教材的深入解读。实现教学过程在核心价值观的指导下谋篇布局,从观念体系、知识体系向学生的价值取向、信仰追求和自觉行动有效转化,达到核心价值观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自觉行动,并切实成为学生成长成才的价值指引和精神力量。这一目标的基础是做到两个契合,使教学内容呈现观念明晰、事理明达、是非明鉴。核心价值观同大学生的实际相契合。学生对思政课是否有学习兴趣与教学是否符合学生的需求有直接的关系。思政课的实效不理想,问题的症结是知识没有转化成学生的价值观念,头脑中没有价值观念的支撑,自然就缺少正确的思维方式和行动方法去应对日益复杂的现实生活。价值观的教学具有根本的目的性,人的社会化主要是社会价值观念的内化。青年阶段是个人与社会对立统一关系最激烈的时期,在表现出自主性和理智性的同时,还存在不稳定性,表面性、功利性和矛盾性,面对大量信息时,选择和甄别往往不知所措,产生迷茫与困惑,选择就会跟随当下的社会流行观念。核心价值观指明了作为个体的理想生活方式和目标追求,其形成是一个塑造人格,教化人心的过程,基本的力量来自大学生个人对基本价值的认同与信仰。首先,从学生角度出发,关注他们的心理需要和思想特点,重视心灵的沟通,建立起温馨的对话场景,从他们所思所想中寻找正能量,提升对价值观的理解认同,让价值观为现实生活的主要问题提供合理的解决思路。其次,从学生成长的角度出发,把核心价值观与学生的成长、发展联系起来,使价值观真正作为学生在生活中面对各种选择判断过程中的标准,让学生学会在实践中不断验证核心价值观对于人生历程的价值,体验到核心价值观的强大逻辑力量、实践力量和物质力量。核心价值观与社会热点相契合。核心价值观在本质上反映了制度的性质,反映了人民大众的根本利益,描绘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图景和精神追求,必然会融入人们的生活和精神世界。当代中国正处在大变革的特殊历史时期,最突出的特征是市场化、现代化和社会主义改革这三大社会变革浓缩在同一时空中进行。社会经济结构重构,阶层分化,阶级归宿感淡化,原有的单一的价值理念与模式被打破,必然引起价值重估,各种思想和思潮的激荡、冲击人的思想。人的独立性、选择性、差异性明显增强,社会热点问题大量出现,其形态多样。首先,教学中要把重大的理论问题、学生关心、疑惑的社会热点问题同思政课教学内容和核心价值观紧密契合,对各种社会思潮和价值观念进行全面、客观、理性的分析,特别是针对一些热点问题存在的负面影响要注意对学生进行理性引导。理论必须回答这些重大问题才能站得住脚,也才能为学生提供指导,并因之赢得学生发自内心的尊重。其次,要突出民族性、时代性和先进性,既不回避西方的市场、民主、自由,更要弘扬“仁义礼智信,温良恭谦让”的中华传统价值观。让学生在人类优秀文化遗产中净化自己的灵魂,升华自己的人格。

三、教学方法

实打实教学方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实现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及教学环境之间的动态组合方式。教材的科学性、规范性、权威性为教学实效提供了基础,教学中的难点在于教材内容要转变为学生的认知和思想政治素质,这是一个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教学体系转化为学生认知体系、学生认知体系转化为信仰体系的完整过程。教学方法如何让教师教学的主导性和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在双向互动中得到充分发挥,关键是用实两个方法,实现课堂有实例、教学增实力、教育有实效。实证的方法。教学过程根本上说是学生作为认识的主体在教师指导下有目的的去获取知识和能力的过程。这是一个能动的反映过程,也就是说教师所传授的知识技能、施加的思想影响,都要通过学生自己的观察、思考、领悟才能转化为他们的品德。教师的主导作用最重要的表现就是设法给学生提供和创造良好的条件,使之更迅速地转化。思政课每门课程都是以完整的系统的理论形态出现的,单纯的理论具有超现实性和自足性的特点,往往显得抽象,实证最大的特点是形象化,即将抽象的理论诉诸于形象化的思维,使学生在特定的画面、情境下思考理解理论,证明并丰富理论,进而迅速确认理论的价值。例如,《马原》课里的“否定之否定规律”一讲,首先从列举我国现实生活中对待传统文化的一些错误态度及做法开始,引起学生关注后就提出问题,“对待传统文化正确的态度和做法是怎样的”,接着展开理论讲述和论证,学生掌握了弘扬传统文化应有的态度:传承与创新。课堂上营造的是浓浓的传统文化魅力氛围。把抽象的凝练的价值观表述还原到日常生活中。“质量互变规律”一讲,从现实生活中做人做事把握“分寸”引出“度”这一哲学概念,学生收获到的是“止于至善”的人生智慧。从细节出发,以点带面,改变原来求大求全的模式,让学生可感可知的同时强化可操作性,提炼人生的智慧。实证必须经常更新,反映当代不断变化的社会生活,才能吸引学生。话语体系转换的方法。话语体系是指思政课为完成自身的任务和实现自身的功能而建构的整套语言形式。大学生内心存有美好的憧憬,对核心价值观并不反感,反感的是不恰当的宣传教育形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高度凝练性需要进一步阐释才能为广大学生所理解和接受,改革和创新教学方法,通过对核心价值观进行话语体系上的重新编码,寻找核心价值观的大众化表达,实现其由国家话语向个体话语、由政治话语向生活话语的有效转化。首先,实现政治的文本话语、权力话语、理论话语向能被大学生所接受的常用的传播媒介话语和大学生的时代话语转化,学会用大众文化的话语方式、民族文化的话语方式、校园文化的话语方式、网络文化的话语方式开展教学,巩固马克思主义的话语权力。其次,实现理论教学和大学生群体接受力的统一。做到传播方式形象化、渠道手段现代化,将核心价值观深深地切入大学生的心灵中,提高当代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增强核心价值观在大学生群体中的凝聚力和感召力。

作者:高鸿雁单位:南京信息工程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