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银行高速成长研究探析

银行高速成长研究探析

一、银行业05年经营特点

(一)“宽货币紧信贷”格局下银行存贷款变化

“宽货币紧信贷”资金格局下,银行存贷款增速差持续扩大;。银行间资金充裕,流通领域信贷供应持续紧缩。

人民币升值预期下国际资本大量流入和贸易顺差的持续增长导致国家外汇储备攀升,迫使基础货币投放承受以外汇占款形式为主的扩张压力。而宏观调控的信贷制约和银行自身的资本约束等四大因素导致银行信贷供给从紧,造就“宽货币紧信贷”的资金格局:

1、M1和M2持续背离,差距不断扩大。三季度末M2同比增长17.9%,创16个月以来新高,连续第四个月高于今年15%的增长预期,M1同比增长11.64%,增幅同比下降2.3个百分点,维持低速增长。M2与M1自年初以来增速持续背离,差距从2月末的3.3%一路扩大到6.28%,折射银行间资金充裕,流通领域货币供应的持续紧缩。

存贷款增速差距扩大,存差显著攀升,存贷比持续下降截至三季度末,金融机构贷款同比增速13.8%,保持低速增长;而存款增速除一季度略有下滑以外持续攀升,三季末19.08%;存贷款差额同比增速攀升至44.49%,增幅比上年底高15.74个百分点。银行存贷比由去年5月的76.86%下降至今年9月的68.22%。

(二)银行业国有银行的垄断格局悄然演变

三季度末,国有商业银行资产总额占比从年初的53.8%下降至53.3%,股份制商业银行份额则上升0.6个百分点达到15.3%;尽管国有银行垄断金融机构市场半壁江山的局面尚未根本改变,但股份制商业银行以24.4%的同比增速居行业之首,拉动全部金融机构资产同比增长19.3%,而四大行同比增长17.5%,延续04年以来的行业中最低增速,市场份额呈下降趋势。

(三)整体资产质量大大改良

国有商业银行独揽存款市场的局面悄然发生改变集中资产剥离大大改善国有银行的资产质量。股份制商业银行不良资产额回升,反映企业经营效益下降;但不良贷款率仍保持下降

宏观经济增长减速,规模企业今年的利润增速继去年从41.56%的高点下降后进一步滑落至20.10%;企业亏损增速却逐季攀升,三季末同比增速达57.6%,比去年同期增幅上涨50.4个百分点。企业经营效益下降对银行的显著影响除抑制对信贷增量的需求外,则是加快信贷资产存量的风险释放。

而今年主要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却呈现余额和比例双降的局面。三季末,主要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比年初减少31.84%,不良贷款率由年初的13.21%降至三季末的8.70%,下降4.51个百分点。这主要是得益于国有商业银行在上市前股份制改造过程中集中剥离呆坏账,使不良贷款比年初锐减35.40%,不良贷款率10.11%,比年初下降5.46个百分点,从而使主要银行资产质量获得较大程度改良;而股份制商业银行则更为客观地反映了宏观景气回落,企业资金流动性下降所带给银行的资产风险释放:不良贷款余额1531.9亿元,比年初增加106.9亿元,增长7.5%,但不良贷款率继续降至4.51%,比年初下降0.43个百分点,维持去年中以来的递减趋势。

(四)平衡资本消耗与资产扩张矛盾贯穿全年

资本约束机制的信贷紧缩效应显现,明年上市银行将逐步解决资本经营瓶颈。金融机构贷款增长放缓引发“紧信贷”货币格局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银行在资本约束效应下信贷发放更为理性和审慎。资本约束对粗放式扩张的抑制效应显现,商业银行对平衡资本与高增长的自我约束意识明显增强。

《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管理规定》限定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于2006年12月31日前达到8%的下限。截止2005年6月末,资本充足率达标的银行已经超过30家,达标银行资产占我国商业银行总资产的比重超过70%。经历前几年的高速资本扩张,上市银行资本消耗比较充分,今年除招商银行外的其他A股上市银行资本充足率均逼近或跌破监管底线,因受制于国内资本市场融资渠道暂时关闭,均面临或即将面临资本约束的经营瓶颈之困。各行明年将通过各种融资手段解决资本危机。

(五)传统盈利模式开始转型,中间业务开创新利润增长

1、银行卡业务加速发展,成为银行的新利润增长点。据央行最新统计,截至2005年6月,全国银行卡发卡量8.75亿张,前五大发卡机构农、建、工、中和中国邮政合计占比达75.93%。上市银行中招商银行发卡量达3600万张,占全国总发卡量的4.3%,发卡量全国第七;1至6月,全国银行卡交易额为24.06万亿元;四大行的占比达75.9%,招行以15.89%的全国最高增幅,将交易额市场占有率从年初的6.28%提升至8.2%。仅次于四大行排名第五。目前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经济发达城市持卡消费额占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的比例已达30%,接近发达国家水平。银行卡业务将进入高速发展和逐步盈利阶段。

2、网上银行在成本节约模式下快速扩张。网上银行逐渐成为银行在资源整合、成本节约模式下,快速扩张业务规模的新工具。全国网上银行交易额从2003年的24.3万亿元到目前接近百万亿,两年连续保持100%的增幅。作为国内首家网上银行,招行每年保持50%的交易额和交易笔数增长,并于11月推出涵盖现金集中管理功能的企业银行5.0版;而截至今年10月底,工行以33.5万亿元的交易额成为国内最大的网上银行。

3、上市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占比持续上升,招行业务转型步伐领先。上市银行以招商银行为代表,中间业务收入占比逐步提高。招行今年的强劲增长使中间业务收入占比由去年同期的6.67%上升到7.79%,在上市银行中份额达到52.48%。除民生银行外其他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增速均保持在20%以上,招行、浦发和华夏则达到40%左右。

二、银行业2005年发展热点

(一)国有商业银行成功上市

国有银行海外成功上市,受到机构资金追捧,提振了国内上市银行股价2005年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迈出了实质性步伐。在补充资本金、资产剥离、发行债券补充附属资本、健全公司内部治理机制等取得显著成效的基础上,中国建设银行于10月份率先在香港上市,倍受境外机构资金追捧,两次调高招股价,最终以每股2.35港元的价格募集资金79.8亿美元。发行价格仅低于招股价上限0.05港元,相当于PB2.05倍,远远高于此前1.59倍的预期,证明国际市场对国内银行投资价值的认可。在市场消化了大行海外上市对A股银行股价的压力之后,国有商业银行H股的成功发行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国内上市银行股价。

(二)外资参股国内银行热情高涨

外资金融机构参股国内银行热情高涨,合作程度虽暂限于零售银行技术引进,但有望随外资入股比例上限突破逐渐深入。2003年外资金融机构参股国内银行、抢摊国内庞大金融服务网络的意图已经初露端倪。从收购频率和收购价格来看,外资银行对中国银行业的热情在05年日渐高涨,并以德意志银行1.92倍每股净资产高价入股华夏银行,GE金融2.09倍每股净资产高价投资深发展以及花旗对收购广发银行“志在必得”为标志达到一个高潮。中行计划明年上半年上市时售出15%股份,使外资股比例增至40%。而已占有一席之地的境外战略投资者均不乏继续扩张野心:几乎每家参股外资行均有增持计划。而在此轮国内银行股权并购热潮中,境外战略投资者已经和即将掏出将近200亿美元的真金白银。

中国宏观经济长期向好,而经济增长对银行贷款的高依存度决定了中国银行业比国际同业能更大程度地分享经济增长的成果。中国银行业的高准入门槛保障的行业垄断价值、长期建立起来的信用体系、网点资源以及巨大的改善空间,都将使行业的良性发展在未来一段时间内获得支撑。因而外资完全有理由利用国内银行引入外资战略投资者的契机抢占进入中国银行业的先机。

由于外资入股比例受制于25%的限制,中外银行合作目前停留在以信用卡业务为主的技术支持和技术引进层面,而对于核心业务管理参与有限。但随着未来外资入股比例上限实现突破,中外银行合作程度有望深入。

2006年展望

一、贷款增长持续小幅放缓

宏观经济增速缓慢回落,资本约束与脱媒效应,将一定程度上抑制银行贷款增速。但人民币升值预期有望释放一定的信贷增长空间。

鉴于我国经济增长的资本驱动型特性和企业融资对银行的高依存度,银行贷款增长与宏观经济增长息息相关。

1、宏观经济增速缓慢回落影响银行贷款增长继续放缓

宏观经济增速缓慢回落,但仍保持约8.8%的高增长。今年新开工项目增长依然强劲,06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有望维持较高水平,但生产资料价格增速呈下降趋势,占城镇固定资产投资五分之一的房地产开发投资呈下降趋势。故从中期看,投资增速总体趋于温和。因此06年银行业贷款增长受中长期贷款增速下降影响逐渐放缓。

2、人民币升值预期有望促进释放一定的信贷增长空间

正如前期央行副行长吴晓灵所说“未来人民币进一步升值是大趋势”,06年人民币汇率进一步走强的趋势可以预见。因而有望减缓基础货币投放压力,给予信贷一定的增长空间。

3、上市银行平均贷款增速预计在18%左右

基于上述宏观判断和对GDP与贷款余额相关性,初步估算要维系8.8%左右的GDP增长率,大概需要匹配17%左右的信贷增长率。我们预测明年全行业贷款增速将略低于今年,而上市银行平均贷款增速则在18%左右。但由于贷款对银行收入增长贡献具有一定持续性,上市银行的利润增速将有所下滑,但仍有望维持20%的平均水平。

二、国有银行改革继续改善资产质量,上市银行不良贷款略有增长

下降影响逐渐放缓。国有银行改革继续改善资产质量,上市银行在贷款减缓增长和不良资产加速释放的双重压力下,不良贷款继续增长。

随着国有银行改革的深化,仍占主要商业银行总额86.92%的国有不良资产经财务重组和集中剥离将继续大幅减少,行业不良贷款比例降为5%是国有银行股份制改革重要目标之一。而经济增速下降对银行资产质量风险释放的影响将较为客观地反映在上市银行资产负债表中;部分行业的景气回落也将进一步暴露贷款的行业集中度风险。在贷款总量减缓增长和不良资产加速释放的双重压力下,不良贷款额和不良贷款比例将继续轻微反弹。但上市银行高速增长时期积累的贷款损失准备将一定程度抵消资产质量下降对利润增长的负面影响。贷款行业集中度较低的银行将因不良贷款形成率较低在系统性风险中彰现优势;同时拨备充分的银行则可能随新计提准备政策的实施,得以减轻拨备压力,释放利润空间。

三、利率市场化使资金的成本控制和使用效率成为盈利要素

央行逐步降低乃至取消超额准备金利率,迫使银行释放留存央行的超额存款准备金,促使商业银行更积极有效地运用资金,而不是在信贷紧缩的政策环境下被动倚赖上存央行获益,为利率市场化奠定基础。央行超额存款准备金的进一步下调预期有望推动货币市场利率进一步下行,银行间资金可能进一步充裕。

加强资金成本控制、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将日益成为银行持续盈利的要素。以房贷利率下限管理为标志的贷款利率自主定价、差异化趋势,以及对优质客户竞争加剧产生的净利差收窄趋势也将对银行的风险定价能力形成挑战。

我们认为资金成本优势和合理资产配置将打造银行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在已上市的国内银行中,招商银行受益于零售银行业务,拥有近40%的储蓄存款,获得显著的低成本优势。

四、混业经营趋势促进中间业务升级

“十一五规划”为金融业混业经营指明方向,并促进银行中间业务向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品种升级。

“十一五规划”建议提出稳步推进金融业综合经营试点,标志着我国金融业将实现从分业大步迈向综合经营。《商业银行设立基金管理公司试点管理办法》允许商业银行投资设立基金管理公司,使各银行系基金公司以凭借大网络和客户资源为基础的渠道营销能力优势,随着银行业务转型的深入促进基金业的分化。《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和《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风险管理指引》则使银行通过介入资产管理业务加快自身业务转型,同时将加速资产管理业务竞争格局的洗牌,推动金融业混业经营的深化。

从而我们认为金融业混业经营将实现银行中间业务功能的多元化升级,从当前技术含量小、费率低的银行卡、结算、汇兑和业务拓展或升级到财务顾问、并购业务、金融期货等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业务品种。同时以合法的途径介入资产管理业务为商业银行提供了发展成为全能型货币中心的机会。

五、国有银行上市促进提高银行业综合治理水平

上市后国有银行将面临资本市场约束,公司治理将趋完善。

政府注资、处置不良资产、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发行次级债和引入战略投资者,直接弥补了国有银行的资本金不足,提高了资本充足率和改善了资产质量。上市后国有银行将面临资本市场约束,公司治理将趋完善,而外资银行的进入也有利于改善银行经营管理和健全公司治理。因此国有银行改革的深化和经营管理水平的国际化,将提高银行业综合治理水平,银行业理应中长期向好。

六、行业全面开放加剧外部竞争,短期难改中资银行优势

银行业全面开放逐步加剧中外资银行竞争。但一段时期内中资银行的垄断经营优势尚难被超越。

根据世贸协定,2006年底将取消外资银行在我国经营的地域、客户及经营许可范围等非审慎性限制,中资银行将日渐面临外资银行的竞争挑战。中资企业人民币业务的开放将使中、外资银行对优质中资企业展开日益激烈地的竞争。今年2月由花旗银行上海分行牵头、18家外资银行组成的外资银团向上海港集装箱股份有限公司发放一笔10亿元人民币的3年期银团贷款,已经开启了在沪外资银行首次联合向中资企业发放人民币贷款的先例。

中国银行业开放以来,随着外资银行的本土化,其经营管理优势逐渐凸显。银行业全面开放后外资行优惠待遇和业务限制将逐步取消,合资金融机构中方50%的控股权上限可能改变,外资公司谋求控制权的最终意图将使中外资银行竞争逐步全面展开。

但我们认为一段时期内,中国银行业长期建立起来的、远远优于其他金融机构的信用、庞大的网络和客户资源优势,取得的垄断经营优势,尚难短期被外资同业超越。

七、会计政策国际化接轨加剧银行盈利能力分化

金融会计制度国际化将使银行利润创造透明化、市场化,加剧盈利能力分化

2006年1月1日《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暂行规定》(下称“暂行规定”)的实施将意味着国内金融会计制度与国际惯例基本接轨。对银行业绩的直接影响是使银行利润创造透明化、市场化,进而加剧盈利能力的结构分化:

1、交易性金融资产或负债的相关交易成本直接计入当期损益,并按公允价值进行后续计量的方法将使银行的债券投资受未来债券市场的波动影响。

2、资产减值准备按照“折扣现金流模型”计提提高了银行计提准备的客观性和针对性,增加了银行利用拨备进行财务操作、调控利润的难度。对于资产质量较好且拨备充分的银行有望减少拨备释放利润;而拨备不足以及风险控制较差的银行,将需要增加拨备补足减值准备。由于招商银行、民生、浦发在报表中声明可回收贷款计算均按贷款原来实际利率贴现估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进行计量,基本符合“暂行规定”;而华夏和深发展并未明确,预计贷款准备计提可能受较大影响。

八、银行税改有望提上日程,减税将释放部分利润

税改有望提上日程,减税将使银行盈利大大增长过高营业税、内外资收入结构差异表现的营业税基不合理和中外资银行业在所得税税率上的差距给中资银行造成了沉重的负担,使国内银行的盈利能力被长期低估。

考虑到全面对外开放后金融安全和银行业的竞争力问题,估计银行税改可能在2006年至2007年有所突破:营业税降至3%的可能性较大;所得税可能统一为25%。按上市银行04年实际税负计算,3%的营业税率使上市银行净利润平均提升23.47%;25%的所得税率则将使其盈利平均提高18.67%。由于深发展的利润规模最小,其净利润对营业税率变化的敏感度最高,而民生银行则由于实际所得税比例最低(仅28%),因此所得税减负对其影响最小,而其他四家所得税负均有10%-16%的降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