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创新型人才培养论文

创新型人才培养论文

一、创新型人才的人格构成要素

探究创新型人才的人格构成要素,首先我们要明白人格是什么。我们对“人格”这个概念并不陌生,而且在实际生活中,我们还会常常用到。那么,人格到底是什么呢?人格又称个性,是个人带有倾向性的、本质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兴趣、爱好、能力、气质、性格等)的总和。一个人的人格表现在知、情、意等心理活动的各个方面,包括个人的认知能力特征、行为动机特征、情绪反应特征、人际关系协调的程度、态度和信仰的体系、道德价值特征等①。培养创新型人才,首先必须培育学生的创新人格,这是因为创新人格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保证。②培育学生的创新人格,有利于学生独立思考,创新思维,追求新颖。笔者认为创新人格应该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一)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是相对于常规思维而言的一种思维方式。实际上,人们很难把思维活动分门别类,因为各种思维活动的形式常常是十分复杂地交织在一起的。在探讨创新思维时,为了目标的集中与简化,人们往往把创新时的思维方式称为创新思维,它是多种思维类型在活动过程中的一种有机结合③。总的来说,创新思维是一种独特的思维活动,它是创新型人才在进行创新时的灵感来源,它具有新颖性、发散性、灵活性、非逻辑性等特征。通常,创新型人才的思维活动有异于常人,面对同一个问题,他们往往能够另辟蹊径。

(二)创新胆量

创新是一个不断尝试的过程,它需要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传统,摆脱思想束缚,寻求新路径。在这个寻求的过程中,我们需要一定的胆量和勇气,当然,这种创新胆量并不等于蛮干,它是在尊重科学的前提下,在运筹帷幄的基础上大胆干。创新胆量是创新型人才进行创新的力量保证,只有拥有创新胆量的人才能够创新。倘若没有力量作支撑,再聪明的人也只能墨守成规,走别人走过的路。

(三)创新意志

创新意味着开辟新路径,在这一过程中,难免会遭受挫折与失败。在挫折与失败面前,创新成功与否关键在于创新意志。有时成功与否,往往在一念之间,坚持则意味着成功,放弃则意味着失败。历史上,很多发明创造往往就在于创造者的创新意志。人们常说,失败乃成功之母。对创新型人才来说,创新意志是失败后继续奋斗的动力源泉。任何一项创新之举,都是经过千锤百炼才出成果的,在这个极度痛苦的过程中,创新意志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

(四)创新激情

创新激情是一种强烈的情感表现,在激情的支配下,往往能够调动人身心的巨大潜力。一个拥有创新激情的人,敢于争先,敢于探索,敢于奋起,敢于创新。创新激情使创新型人才有想创新的冲动,只有获得了这种创新冲动,后续的创新工作才能继续下去,因此,我们认为创新激情是创新型人才进行创新的持久动力。这里的创新激情并不是一个稍纵即逝的状态,而是一种恒久的文化积淀的结果,更恰当地说是一种对创新的钟爱之情。只有酷爱创新的创新型人才,才能将创新之路一直走下去。

二、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教育评价弊端

创新型人才的人格培养亦即创新型人才的创新个性。对创新型人才创新个性的培养起决定作用的是教育。创新思维、创新胆量、创新意志、创新激情基本上都是通过学校教育培养出来的。现在是知识经济时代,若想在激烈的竞争中取胜,靠的是创新型人才的培育。就当前我国的情况而言,创新型人才仍然是非常缺乏的。近年来,我国对教育目标的评判标准一直深受传统教育评价体系的影响,虽然我们一直在强调教育改革,尽管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有所进步,但在实践中对教育的评价基本上还停留在传统教育评价层面上。笔者将在下文对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教育评价弊端作简要的剖析。

(一)重共性,轻个性

当前我国的教育评价基本上属于共性化评价,主要针对的是某一教育群体或其中的个人或个体,实现或达到统一的共同的教育目标、教育教学水平、人才规格、标准和素质等要求的状况、程度、结果等的评价。评价者一般是根据共同的教育方针、教育目标、人才培养规格,采用一套共同的普遍适用的教育评价指标体系。学习者为了在学校中获得较高的评价,通常会迎合学校的评价指标,也就是说,学校的评价指标怎么设计,学生就努力让自己符合评价指标的要求,甚至还会弄虚作假。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基本上没有太大的差异,学校就像一个大工厂,不断地进行着批量生产。没有个性的共性使得教育系统如同一潭死水,毫无生机。虽然说进行共性的量化评价易于操作,更有利于教育公平,但是这样的公平只会阻碍教育的发展。况且,把个性化评价纳入教育评价体系中,并不一定就会使得教育缺失公正。在现实教育中,由于个性化评价的缺失,学校很难把学生培育成创新型人才,我们知道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基础是创新个性的发展。创新个性使得整个人充满生机与活力,更有利于学生潜能的发挥,能够更有效地提升个体的主体意识,而这一点恰好是造就创新型人才必不可少的。只有具有创新个性的人,其创新思维、创新激情才能得到更好的释放,才能更好地进行创新。

(二)重结果,轻过程

尽管新课程改革中不断地强调对学生使用发展性评价或形成性评价,因为学生是发展中的人,使用形成性评价,评价者能够更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动态发展,不仅如此,在使用形成性评价的过程中,评价者就会不自觉地将注意力放在学生的发展过程上,而不只是关注结果。然而,在现实教学中,这种形成性评价只是徒有虚名,有多少评价者真的能够在教学中实施形成性评价呢?他们更多的只是在期末进行终结性评价罢了,评价学生的好与坏、优与劣完全根据学习成绩的高低。这也是为什么优秀学生步入社会以后,在社会上发展得平平淡淡,而那些学习中等具有个性的学生反而能够在社会上如鱼得水。笔者认为这种社会现象并不是偶然的,它与教育中的评价息息相关。教育过于看重终结性评价,使得学生过于在意学习结果,而忽视了学习的过程。笔者认为仅一两次终结性测评,很难评价学习者的学习能力。而且很多时候,学习者往往在考试前的最后几天临阵磨枪,死记硬背,同样可以获得高分。由于评价者没有真正对学生实施形成性评价,所以,学习者根本不在乎平时的课堂表现,他们很多时候在课堂中或者是保持沉默,不愿动脑筋思考,或是思想开小差,整个课堂死气沉沉,毫无生机与活力,只有教师一人在讲台上唱着独角戏,这样的课堂是无效的,这样的教育评价又怎能培育创新型人才呢?他们的创新思维、创新胆量、创新意志、创新激情又于何处得以培养呢?

(三)重学业,轻实践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新课程改革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然而在现实教学中,教育评价还是过于注重教学。尽管近年来各高校的教育评价已经有所改进,评价的内容不仅仅局限于学生在学习中获得的学习成绩,已经把在学校中担任学生职务纳入到对学生的综合评价中,这应该说是高校在教育评价改革方面取得的进步。然而,在中小学,这种现象仍然比较普遍,评价者过于关对注学生在教学中的学习成绩,而轻视了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动手能力的评价。中小学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关键期,尽管在大学,我们有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却发现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很难,笔者认为用布迪厄的惯习来解释是最恰当不过了。因此,我们应该从小就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美国的中小学更倾向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知识教育反而要求不那么高,然而创新型人才却是人才辈出。这是因为创新个性需要从小养成,通过实践活动,有利于学生动脑思考,使他们能够想方设法将已学的知识运用于实践,同时有利于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并促使他们绞尽脑汁解决问题,在这一过程中,不仅锻炼了实践能力,也锻炼了思维能力,培养了其解决问题的激情,同时还能锻炼他们的胆量与毅力,这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不是更有利吗?

三、教育评价改革策略

针对以上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教育评价弊端,笔者提出了一些改进策略:

(一)共性化评价与个性化评价整合

共性化的教育评价无论是内容、方法还是标准都具有统一性,在教学现实中,简单易行,但不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所以,我们应该将个性化评价引用到教育评价之中,并将两者进行整合。个性化的教育评价主要针对的是具体的个人,它能够对学习者的个性化特征进行价值判断。尽管个性化教育评价可能会在现实的教学过程中操作起来比较复杂,但它能够使评价对象的个性得到充分而自由的发展。因此,我们在教育评价中应该建立个性化的评价指标,对一些所谓的“偏才”“怪才”进行合理恰当的评价。个性化评价指标的建立,有利于因材施教,同时也有利于鼓励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这样他们就可以不再拘泥于共性,能够根据个人的爱好寻求自己的个性发展,无疑有利于学习者创新精神的形成与发展。当前,我们无法否认共性化评价在教育评价中的作用,通过共性化评价,我们能够判定学习者完成共同目标的程度,所以说,只有将两者整合才能使教育评价日趋完善。

(二)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双管齐下

在教学评价中,我们首先应该培训评价者,使其具有形成性评价的意识并能够在教学中真正地实施形成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对学生的发展非常重要,它使评价者能够更加主动地关注学生的动态发展。评价者对过程的关注,自然会引起学生对学习过程的重视,而不仅仅只关注学习结果。学习者对学习过程的重视,使其更加注重平日里的学习表现。一旦对平日里的学习表现在意,他们自然而然就会改善在课堂中的表现,会尽可能地让自己参与到课堂之中,那么,课堂中的学习气氛自然会活跃,学生的学习思维自然会得到发展,不仅如此,他们的表达能力、回答问题的胆量与勇气以及他们参与课堂的激情等各方面都会得到提升,这样更有利于创新思维、创新胆量、创新激情的培养,从而有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当然,我们不能只重过程,不重结果,结果对我们来说也很重要,所以说我们不能否认终结性评价在教育评价中的作用,因为它在一定程度上还是能够检测学生学习水平的。要想更好地、更合理地评价学生,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必须双管齐下,各自发挥自己独特的作用。

(三)学业评价与实践评价并驾齐驱

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而在现实教学中,教育评价往往注重的是学生的学业评价,而忽视了学生的实践评价。笔者认为我们应该要将学生的实践能力纳入到教育评价中,只有让学业评价与实践评价并驾齐驱才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只有将实践评价纳入到教育评价中,评价者才会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同理,学生本身才会努力发展自身的实践能力。通过实践活动,学习者能够提升自己对知识的运用能力;通过实践活动,学生者能够加强自身的思维能力锻炼;通过实践活动,学习者的做事毅力得到了磨练。除此之外,学业与实践的结合,丰富了学生的学习生活,不仅可以让他们摆脱“书呆子”的称谓,还能让他们的身心得到和谐发展。实践评价在教育评价中要占有一席之地,只有这样,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才具有可能性。创新型人才之所以能够创新,与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是分不开的,实践操作让他们养成了勤思考、多用脑的好习惯。因此,学业评价与实践评价应该齐头并进。

作者:吴婷 单位:广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