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新型县域经济

新型县域经济范文精选

新型县域经济

新型县域经济范文第1篇

一、新形势下发展县域经济的重要性

县域经济作为国民经济最基本的区域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增长点,更是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力量源泉。就我省而言,县域经济师全省经济的重要支撑,是振兴吉林老工业基地,推动吉林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的最重要的基础和动力源泉。

(一)发展县域经济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途径。我们已经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第一个百年梦想即将实现。县域经济发展成效如何直接影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能否如期实现。尤其是我们吉林省的县域经济,如果我们在发展中不能努力爬坡过坎、做不到蹄疾步稳,就会直接影响全国发展这盘大旗。

(二)发展县域经济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依托。乡村振兴战略离不开县域经济的发展,我国沿海发达地区的广大农村正式借助于乡镇企业的发展推动了城镇化建设的步伐。然而,我们省县域经济发展的步伐从某种程度上说还不能成为乡镇振兴战略的重要依托,因为我们省县域经济的发展还不够强大,且很少有自己的品牌。

(三)发展县域经济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没有农村的稳定,就没有全社会的稳定,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小康、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这是“三农”问题重要之所在。研究成果表明,解决“三农”问题最重要的是“减少农民”,只有这样,农业才能实现规模化、产业化经营。只有县域经济发展了,农业才能有更大的发展空间,也只有县域经济发展起来了,才能带动农村各个方面的发展、才能够促进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它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

二、新形势下,吉林省县域经济发展的现状

新形势下,县域各级政府在吉林省政府“富民优先”战略的指导下,不忘初心、攻坚克难、砥砺前行,不断破解发展难题,在规范调整中前进,着力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保稳定,使县城市场得以持续、健康、稳步发展。

(一)吉林省县域经济发展的成就。随着我省县城居民收入的增加、消费环境和人们的消费观念不断改善,县域消费支出也不断增加,有些新兴县城消费能力增速超过城镇平均水平。消费市场的活跃表现在,县域消费总量呈阶梯状逐年增长趋势,消费品市场规模的扩大,批发零售业发展良好的态势,民营企业、个体私营经济快速增长,以2015年为例:1.经济实力大幅提升全省42个县(市、区)地区生产总值从2010年的5437亿元增加到8108亿元,占全省GDP的57%,“十二五”期间连续跃升三个千亿级台阶,对全省经济的支撑力显著增强。2.财政实力显著增强县域财政收入从2010年的178亿元增加到381亿元,县均地方级财政收入由2010年的4.3亿元提高到9.1亿元。3.县域产业结构逐步优化县域三次产业结构为16.9:45.6:37.5,非农产业比重比“十二五”初期提高了7.4个百分点,呈现出“一产降、二产升、三产平”的发展态势。4.城镇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具有吉林特色的新型城镇化深入推进,县域城镇化率达到40%,比2010年提高5%。扩权强县逐个深入推进,发展导向进一步明确。总的看,我省历史的纵向来说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就,但是从横向看,距离国家总体部署、我省整体事业发展的要求还存在较大差距。

(二)吉林省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指出:“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关键在于补齐“短板”。笔者经过对我省县域经济发展情况的分析,找到县域经济发展短板。1.总量小,发展水平低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近些年,我省的经济总量处在全国省市的后几位,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常住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缓慢,进出口总额也表现不佳,与东部地区县域经济相比,不仅差距大,而且还有进一-步拉大的可能。我省县域经济盘子小,发展落后,没有竞争力,已是不争的事实。2.发展不协调我省东中西部县域经济发展极不协调,东部多山地,中部多平原,西部多荒漠。尤其是西部,有效耕地少、企业不多,发展相对落后。中部地区发展环境较好,自然条件也优于东、西部地区,不仅有丰富的黑土地,而且我省的大多企业落在这里,实力相对较大,但尽管如此,和发达省份的县域经济比也有距离。3.人口数量下降、质量不高我们一方面面临着超低的生育率,另一方面是现有各方面人才的大量流失,长远看人才可持续前景堪忧。4.创新能力欠缺,经济缺乏发展动力我们省拥有若干让其他省份羡慕的科研院所,科研和师资力量雄厚,但培养出来的各方面人才大多流失:科研成果转化率低,自己拥有雄厚的研发实力的企业少之又少,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使得县域经济发展缺乏足够的后劲。此外,我省县域经济一、二、三产业结构发展不合理、国营经济占比过高,民营经济发展滞后、经济发展过度依赖投资拉动,经济增长方式固化、传统重工业比重过高,经济结构不合理等等都是目前制约我省县域经济发展的短板,必须引起重视。

三、新形势下,高质量发展吉林省县域经济的途径

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在我国经济发展新形势下如何大力发展县域经济,促进我省经济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笔者认为目前正是我省抢抓机遇、大力发展县域经济的关键时期,转型升级是我省县域经济科学发展的重要任务,也是吉林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的根本途径之一。

(一)以改革探索县城经济创新发展之路。1.解放思想观念我省目前正在进行“解放思想再深入、全面振兴新突破”教育实践活动,活动的开展为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高质量发展营造了一个难得的人文环境。只有观念解放,才会有奇思妙想,正所谓“荀利于民,不必法古:苟周于事,不必循旧”。工作、办事故步自封,什么事都做不成。要按照“非禁即可、简政放权、优先优惠”等要求,提倡敢闯敢试、边干边试,加快全省县域产业发展、土地利用、资源环境等体制机制创新。2.广泛集聚人才一个时期以来,我省人才流失较为严重,这是制约我省快速发展的瓶颈。因此,对待特殊人才一定要用特殊方法引进、留住;对于尖端人才一-定要放宽政策,重视人才工作:着力通过项目合作、短期轮训、专题培训等形式,提高现有人才专业素质。营造良性循环的人才环境,为人才成长创造机会、为人才发挥作用提供平台,进一步做到八方人才为我所用,逐步形成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选用机制,引导人才向经济建设一线流动,更直接、更好地服务县域经济。3.努力优化环境我们省的软环境建设一直以来都备受关注,为什么留不住人才,除了自然、经济等因素外,不尽人意的软环境的负面作用不容忽视。因此,要把软环境建设作为工作人员考核重要内容,用制度约束人,坚决实行末位淘汰制。

(二)以产业升级探索县域经济特色发展之路。我省县域经济要转型升级,一方面必须坚持继续壮大主导产业,另一方面必须培育新兴业态,精心搭建发展平台。1.选好主导产业主导产业是县域经济的支柱和产业转型的关键。不同的县要根据自己的优势选好选准自己的主导产业。如伊通县在原有的产业发展规划基础上,突出全域旅游发展规划和现代农业发展规划的编制工作,这不失为发展县域经济的一种突破。2.培育新兴业态这需要打破单一-产业发展思路,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针对我省县域产业发展的不平衡,要扬长避短,扩大三产比例、有效发展二产、保证传统工业的转型升级。借助国家的“一带一路”和我省的发展战略,根据各个县的特点,因地制宜,以伊通县为例,除了对工业、服务业发展规划进行充实完善,还要把绿色食品、养老养生、医药健康、现代物流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放在突出位置,同时把梅花鹿产业发展规划做深做透。

(三)以发展现代农业作为探索县域经济快速发展之路。我省有广阔的黑土地,是全国产粮大省之一,也是我省县域经济发展的根本。近几年,尽管农业机械化发展步伐较快,但就整体而言,土地的机耕面积、配套机井有效灌溉面积、无人机喷酒农药面积、大机器收割面积等都远远少于全国平均水平。笔者认为要加大对农业产业的资金、技术、人才等的投入,以提高我省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同时,在保证我省粮食作物有效供给的前提下,科学布局,扩大特色农业规模,打造品牌,推向全国,走向世界。为深入贯彻省委、省政府关于实施县域经济振兴发展工作部署,吉林省下达2019年省级县域经济振兴发展奖励资金24385万元。此项资金指标收入列2019年“1100313农林水收入”科目,支出功能科目列“213农林水支出”科目,政府预算支出经济分类科目列“51301上下级政府间转移支付支出”。

(四)以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为县域经济发展保驾护航。县域经济作为我省国民经济发展的基本层面,要始终做到政令畅通,确保四个全面等重大决策部署落地生根,实现伟大目标,就必须抓好基层组织建设。具体措施是:一抓严管干部;二抓作风建设;三抓制度建设;四抓领导带头。综上所述,县域经济在我省社会经济发展中地位十分重要,它是我省国民经济发展最基本的层面,不仅承载着广大农村发展的重担,而且面临着城市经济的冲击,作为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基础,它的发展水平体现着我省的综合经济实力。县域经济强,我省经济发展就会强。面对疫情防控常态化这一新形势,必须切实增强发展县域经济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须知幸福是全省人民共同努力奋斗出来的,撸起袖子加油干,县域经济发展中,真正交出让老百姓满意的合格答卷。

参考文献:

[1]《谈治国理政》.

[2]省委书记巴音朝鲁在中国共产党吉林省第十一次代表大会上的重要讲话.

[3]《吉林省第十三个五年规划》.[4]王阳.新常态下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经济发展政策的研巧[D],东北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5]杨富田.新常态下吉林省县域产业结构调整研究[D].吉林大学,2016.

新型县域经济范文第2篇

一、创新经营体制,振兴县域工业经济

第一,创新体制,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增强工业经济的整体活力和综合素质,必须从体制上入手,进一步深化国有集体企业产权制度的改革。一是在改革模式上不拘泥于上级文件规定的形式,因企制宜,一企一策,通过产权转让,拍卖出售、破产买断和股份制等多种形式,彻底触动企业产权,彻底转变职工身份。二是在职工安置补偿上坚持量体裁衣原则,不拘泥于上级文件规定的标准。对目前实行租赁经营且基础较好的企业要加快产权置换和职工身份置换,使企业的设备、厂房、土地全面盘活。对人员多、包袱重、产品无市场优势的企业,要采取特殊措施,特殊政策筹措改制成本,加快依法破产进程。三是大力发展民营经济,这是推进企业改革、实现体制机制创新的内在要求。大力发展民营经济,让民营经济引领县域经济是我们进一步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新举措。对此,我们要积极引导民间力量参与国有集体企业改革改制,把民间发展工业经济的潜能充分释放出来;要敢于将所有领域都向民营经济开放,国有集体企业享受的待遇都要给民营企业;积极引导民营企业加快技术创新,扩张规模,提高效益,不断提升民营工业的科技素质,经济份额和综合实力,使民营企业在数量上和经济总量上实现新的飞跃。

第二,创新方式,做大做强优势产业。泸溪县有铝、磷资源优势,又有龙头加工企业,加快工业立县步伐,必须突出做大做强铝、磷两大优势产业。如以上海国冶投资有限公司为采选龙头、县电解铝厂为冶炼龙头,以金天、通程铝业、金源等公司为加工龙头,以科龙公司为关联产品生产龙头,形成铝业企业集群化,加快铝系列产品开发,形成铝业深加工产业链。到2010年,在我县形成1个产值过5亿元、3个产值过亿元的铝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使泸溪县乃至我州的工业经济和财政总量得到迅速扩张。

第三,创新思维,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推动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的强大动力。泸溪县工业近年出现较快增长,仍属于低水平的恢复性增长,增长质量不高的问题还未得到根本解决,产品结构性矛盾还未得到彻底根除。全县工业目前仍然以能耗较高、污染较大的产品为主导。

为此,在新阶段,要坚持工业立县,我们必须着眼于变化了的新形势,根据国家的产业政策,突破传统的思维方式,积极适应市场,调整产品结构,严格控制新上能耗高、污染大、附加值低的产品项目,加快我县向低能耗、低污染、高附加值的新型工业转变。

二、创新“三农格局”,发展县域农业经济

我们要创新“三农”格局,加快发展县域农业农村经济。一是依托县富泰食品有限公司和椪柑公司等龙头企业做大做强椪柑产业。要依托品牌优势,进一步做大、做强、做优,办好国家无公害椪柑生产示范县,全面推进无公害化生产,通过5—10年的努力,使椪柑在农民年人均收入中占600元以上。二是培植养殖大户,做大畜牧业。以县种羊场为种草养畜示范基地、优良种畜的繁育基地,加快山羊、生猪品改,力争畜牧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40%以上。同时积极做大做强油菜、辣椒产业。三是加强生态富民产业建设。在着力抓好退耕还林工作的同时,大力推进生态家园富民工程建设,实施以“沼气池”和“两省灶”建设为主的各类农村能源建设工程,加快农村能源规模乡镇和规模村建设,全面提高农村生活质量。四是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帮助农民增收。我们必须因势利导,大力调整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强化劳动力技能培训,建立供求网络,提高劳务输出质量和就业竞争力。此外,还要积极引导在外积累了资金、掌握了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的劳务人员回乡创业。五是加强以产业为重点的项目建设。产业项目是发展的关键,没有产业项目支撑,经济增长就乏力。因此,要立足泸溪的资源优势,认真筛选,科学论证,精心包装一批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劳动能力强的优势产业项目,建好产业项目库。要坚持适度超前的原则,突出交通、能源水利、城镇基础和农村“五通”工程四个重点。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新型县域经济范文第3篇

县域经济是指在县级行政区划的地域范围里,广大农村依托县域和中心镇,通过县级政府调控,优化配置资源要素,合理布局生产力,以市场为导向,以非农产业为主导,协调发展一、二、三产业,形成的具有地域、人文特色的区域经济形态。[1]县域不仅是工业原料重要的生产基地,而且是消费品最具有潜力的市场。县域经济处在城镇经济与农村经济的结合部、工业经济与农业经济的交汇处,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的衔接点,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单元,是国民经济的基石,它的地位和作用不言而喻。县兴则国富民强,县稳则国泰民安。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日益成熟和完善、行政治理环境也在发生变化,根植于计划经济下的“市管县”体制暴露出越来越多弊端。在分税制改革后,省级以下政府常常出现财权上收,事权下移,有些地方甚至出现了“省级财政越办越强,县级财政哭爹喊娘”的现象,不同程度地制约了县域经济的发展。薄贵利、周天勇、张占斌等学者均先后指出,“省直管县”体制改革是激发县域活力,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有效手段,是实施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2]因此必须进行管理体制改革。对此,国内学者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了探讨:一方面,从县域经济发展历程的角度,剖析市场经济体制背景下“市管县”体制日益凸显的种种弊端,揭示了“省直管县”改革的必要性、可能性与紧迫性(朱柏铭,2006;王承宇,2008;张占斌,2009);另一方面,通过对“省直管县”体制改革试点县与“市管县”体制下县域经济发展状况的比较,总结“省直管县”体制下县域经济发展的成效与经验,认为“省直管县”体制对县域经济发展具有较强的体制保障和激励机制作用,应进一步推进和完善“省直管县”体制,促进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地持续发展(卢廷春,2007;凌学文,2008;刘福刚等,2009)。总之“省直管县”体制已成为我国体制改革的大势所趋和县域经济发展的希望所在。

二、推行“省直管县”体制改革背景下腾冲县域经济发展的实证分析

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是国家综合经济实力的重要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基础和关键的作用。原云南省委书记白恩培认为:县域经济是云南经济发展中的薄弱环节,已经成为影响云南经济快速发展的最大制约,成为与发达省区的最主要差距。[3]云南省为了发展县域经济,结合本省的实际情况,2009年出台了《关于开展扩权强县试点的实施意见》和《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开展省直管县财政改革试点的通知》,在保持现有行政区划不变的前提下赋予试点县(市)与地级市相同的部分经济管理权限。2010年2月云南“省直管县”财政改革试点正式启动,腾冲县、宣威市、镇雄县首先进行财政改革试点,原由市级审批或管理的经济事项,原则上改为由试点县市自行审批、管理等;省对下各项转移支付补助直接分配到试点县市,试点县市年终财政结算项目由省财政直接办理等。

(一)腾冲县域经济发展的区位优势及要素禀赋状况

腾冲位于云南西部边陲,总面积5845平方公里,辖18个乡镇,总人口约65万人。腾冲与缅甸山水相连,国境线长约148公里,境内现有国家一类口岸猴桥,还有滇滩等16条边境通道。腾冲历史上商贾云集、贸易繁荣,首开世界翡翠加工先河,是东南亚珠宝玉石集散地,被誉为“中国翡翠第一城”。腾冲物产资源丰富,境内森林覆盖率达70%,木材储量居云南第二位;矿产资源和水利资源丰富;是著名侨乡。腾冲旅游资源得天独厚,是“中国优秀旅游名县”,是云南省六个精品旅游区之一。

(二)推行“省直管县”体制改革下腾冲县域经济发展的状况

腾冲先后被国家发改委确定为全国60个发展县域经济联系县、云南47个发展县域经济试点县、以及目前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省直管县”试点县之一。腾冲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始终突出科学发展、加快发展,不断完善发展思路,增强发展优势,提高发展质量。2010年实现生产总值68.9亿元,比上年增长16.6%,年均增长14.6%。实现财政总收入9.5亿元,比上年增长29.3%,年均增长25.2%;一般预算收入6.57亿元,比上年增长31.3%,年均增长33.9%,产业结构由“十五”末的32.3:23.3:44.4调整优化为26.0:30.5:43.5。其中:农业增加值17.9亿元,年均增长8.9%;工业及建筑业增加值21亿元,年均增长22.1%;服务业增加值30亿元,年均增长13.9%,[4]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

(三)“省直管县”体制改革下腾冲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成绩及经验

腾冲县围绕“建设县域经济强县,争当云南桥头堡建设的排头兵,打造中国走向南亚第一县”的目标定位。按照“农业稳县、工业立县、贸易活县、旅游兴县、文化名县”的发展思路,充分发挥区位、资源、文化优势,着力培植工业、旅游文化、特色农业、经贸、城建等支撑产业,使全县经济社会步入快速发展的轨道。其主要做法是:一是把工业摆在经济发展的首要位置,积极培植优势特色工业群体。立足于将腾冲建成云南面向南亚、东南亚的出口加工贸易基地,在全县规划建设“一园四区”;二是坚持解放思想,完善基础设施,改善投资环境,突出抓好招商引资。始终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全方位、多领域招商、全民招商,项目安商,拉动县域经济加速发展;三是大力发展旅游文化产业,让腾冲成为云南旅游二次创业的新亮点。按照政府主导规划、企业投资开发、市场模式运作的原则,吸纳各类社会资本,全力打造腾冲旅游文化品牌;四是以工业化理念谋划农业发展,特色农业产业群体进一步壮大。将农业作为工业化生产车间,通过扶持龙头企业带动农民增收,通过基地建设促进农业增效;五是坚定不移地走出去,让腾冲在建设中缅印国际大通道中成为云南面向南亚开放的前沿。近年来,腾冲多次与缅甸、印度等国家相关地区实现互访,达成了能源开发、农业合作、旅游合作等多项共识,彰显了腾冲“桥头堡”建设的区位优势。

(四)腾冲推行“省直管县”体制改革下县域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腾冲在云南桥头堡建设中有着特殊和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主要表现在历史优势、区位优势、基础设施优势、合作基础、口岸建设、产业优势、华侨优势等七个方面。[5]一要以实施“桥头堡”建设为重点,实行“走出去”战略,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腾冲经济结构、商品结构、自然资源、旅游资源、发展潜力等方面与南亚、东南亚国家具有很强的互补性,因此在加快发展中要以旅游、矿冶、电力、建材、食品加工、生物资源开发、转口贸易、翡翠等为主导产业,着力培育外向型加工服务产业;二要以强化经济结构调整为重点,促进发展方式新转变。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强化公共服务,坚持加快发展、创新发展、开放发展、绿色发展、和谐发展。进一步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切实把经济社会发展转入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三要坚定不移地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大幅度提高城镇化水平,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统筹产业升级、特色农业产业化、基础设施、城乡一体化、旅游文化项目和生态环境建设等,加速实施腾冲提出的“一核两带四区四板块”空间战略布局,壮大传统产业,培育新兴产业,提高市场竞争力;四要以投资拉动为重点,全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破解交通瓶颈,为腾冲经济社会发展的提供加速度。腾冲距缅甸密支那仅200公里、距印度雷多602公里,腾冲与南亚国家的地缘优势凸显,集中力量推进中缅印国际大通道,保山—腾冲、昆明—腾冲高速公路、腾冲机场建成及改造提升为口岸机场、通往腾冲猴桥铁路建设等,构建公路、航空、铁路立体交通网络,改善制约腾冲加快发展的基础设施条件,成为带动腾冲经济腾飞的动力引擎。要把良好的区位优势转化为县域经济发展的优势,将腾冲建设成为一个信息交汇、商机无限的区域中心;五要以旅游产业提质增效和转型升级为重点,着力培育会展经济,打造滇西边境金融中心,加速发展现代物流业等现代服务业。始终坚持“做活口岸、做足文化、做大旅游”,实现从旅游资源大县向旅游经济强县的历史性转变。同时,积极争取央行支持,试行人民币区域性跨境结算,形成多层次、多功能的现代化电子金融合作体系;积极培育股票、债券、保险等金融市场,推动区域金融发展。

三、云南推进“省直管县”体制改革背景下县域经济发展战略选择

从总体上看,云南省129个县(市、区)经济呈现以下特点:县域经济不发达,区域差距大,多数县是农业弱县、工业小县、财政穷县,具有债务负担过重,经济结构不合理,多数县没有形成特色支柱产业,体制和机制障碍突出等特点。目前全省129个县(市、区)还没有一个县(市)进入全国综合经济实力百强县,截止2004年,仍有73个县被列为部级重点扶持县,7个省级重点扶持县,116个县要靠省级财政补贴保证工资发放和机构运转,[6]呈现出典型的“讨饭财政”现状。

(一)实行“省直管县”是云南县域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及重要举措

从总体上看,当前云南县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着经济基础薄弱,发展极不平衡。云南县域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80%,2007年20个市辖区和州(市)行政中心所在县国民生产总值占全省国民生产总值的46.92%,而其余109个县国民生产总值仅占全省的53.08%。一方面导致云南省对“省直管县”这一制度有着较大的需求;另一方面,又会导致不同情况的县区市对于“省直管县”这一制度有着不同的需求。[7]总言之,县域经济发展严重滞后,已极大地制约了云南经济、社会的发展。在这种历史和现实状况下,发展县域经济是一项涉及方方面面的复杂系统工程,是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实现社会长治久安的必然要求,是统筹城乡协调发展、解决“三农”问题、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重要战略举措。

(二)在“省直管县”背景下云南县域经济发展战略的挑战

云南省发改委、云南财经大学和云南省统计局的多位专家在专题研究基础上认为,云南县域经济发展活力不足、进展缓慢,主要表现在以下七个方面的困难和问题:思想观念落后;贫困面大,劳动者素质低,脱贫难度大,自我发展能力差;县级政财失衡;县级财源建设项目效果欠佳,未形成新的支柱产业;城镇化水平低,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突出;工业化进程缓慢;个体、私营经济和外向型经济弱小。[8]种种问题使得县域经济发展任重道远。有些地区县域经济落后并不是县级政区权力过小的原因,有其它诸如地理、观念等原因的制约,不是只靠扩大县的权力就能解决的。张占斌教授指出,发展县域经济特别应注意以下问题:一是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不具有普遍性。二是要走出“干部经济”的误区。三是“经济大拼盘”不具有竞争优势。[9]因此要把握好本省省情,理性思考,科学决策,遵循“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旅(游)则旅”的原则,因地制宜,分类实施,探索适合云南实际情况的县域经济发展新战略。

(三)云南推进“省直管县”体制改革下县域经济发展新战略

县域经济发展总体思路,就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市场化和城镇化为导向,以农业现代化为基础,以工业化为主导,以特色产业和服务业为支撑,以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社会的繁荣稳定为目标。县域经济的发展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自由(培育)发展的传统阶段;二是特色优势产业逐渐凸显的整合发展阶段;三是创新发展的一体化阶段。[10]从百强县域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来看,科学地选择发展战略和路径,对县域经济发展至关重要。

1.按比较优势原则发挥县域的要素禀赋,实施特色经济发展战略,拉动县域经济发展的竞争力。县域发展竞争优势的获得,关键在于对自身要素禀赋的认识和比较优势的把握,而特色是经济发展的生命线,是县域产品走向市场的通行证。特色经济是由县域差异性、市场竞争的需要所决定的,是县域经济的灵魂。它有利于调整产业结构、有效防止和解决重复建设、产业趋同的难题;有利于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业综合效应;有利于发挥比较优势,形成商品优势,尽快增强县域经济实力。[11]在发展县域经济的战略决策中,应始终注意自身的有竞争力的经济要素,以获得组合的比较优势,实现特色发展战略。因此县(市)要根据自己要素禀赋,按照“县域经济特色化、特色经济产业化、产业经济规模化”的发展思路,坚持从实际出发,充分发挥传统产业和特色资源,积极主动承接东部发达地区的产业梯度转移。唱好地方戏,巧打特色牌,着力培育一批特色产业和拳头产品,注重实现资源价值链的延伸,不断调整、改善和提升产业结构和发展能力。

2.实施以项目带动、支柱产业重点培植的发展战略,培育县域经济发展后劲。没有项目,县域经济发展就没有后劲,就没有依托。项目集聚,形成产业,县域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产业,没有产业的支撑就无县域经济可言。要把项目作为一项全局性、牵动性工作来实施,以项目建设拉动固定资产投资持续快速增长,用项目扩张优势配置资源,聚集资金,推动发展,不断夯实县域经济发展基础,促使支柱产业的形成和成长是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任务。云南经济发展较快的县域,正处于支柱产业培育阶段和成长的时期,坚持“优势优先,扶优扶强”的原则,对投资规模大,发展前景好,市场效益高的企业和产业,在资源配置,资金支持和培植等方面要给予重点扶持。一方面,采取制定优惠政策方式,通过招商引资,积极引进国内外大型领先企业,协调移植企业与本地企业、原料基地的关系,确保转移产业转化为县域支柱产业;另一方面县域应采取鼓励和扶持本地企业开发县域特色资源型产业、发展带动作用大的市场流通产业等方式,培育和壮大龙头企业,促进县域支柱产业的形成和成长,带动县域经济发展。

新型县域经济范文第4篇

去年下半年以来,市委按照中央和省委的要求,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个主题开展农村先进性教育活动,扎实推进“三村建设”,为推进农村基层党组织先进性建设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打下了坚实的思想基础、组织基础和物质基础。

一、建好“三支队伍”,提供组织保证

建设新农村,核心在班子,关键在队伍。推进“班子队伍带村”,适应新时期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先进性建设的新要求,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证。

优化村党支部班子结构。支部强不强,关键看“班长”。为了优化村党支部班子,我们立足于就地选才,全面推行“公推直选”,为全市2000多个村选优配强了村党支部书记;立足于多方引才,在回乡的转业军人、退休干部、务工人员、大学毕业生中优选了1100多人,充实村党支部班子;立足于下派育才,选派了380余名年轻干部,到条件艰苦的村担任党支部书记。目前,全市村党支部班子平均年龄下降到38岁左右,大专以上文化程度达到65%,结构明显得到优化。

增强党员队伍能力。为了增强农村党员推动发展、服务群众的能力,我们在加强“双向培养”上着力,把3500多名优秀致富带头人培养成党员,农村新发展党员中致富带头人占85%;把8000多名农村党员培养成致富带头人,全市农村党员中致富带头人占60%。在加强素质培训上着力,按照分工责任制,市委对450多名村党支部书记进行示范培训,各县(市、区)对9600多名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进行了重点培训,各乡(镇)对村其余党员进行了全面培训,有效提高了农村党员队伍的致富能力和帮富素质。在加强实践锻炼上着力,通过党员带头办“田园学校”、上“科技党课”、建“示范基地”等形式,使10多万党员在农村发展第一线经受锻炼。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健全激励村干部机制。为了构建调动村干部积极性创造性的有效机制,我们一手抓政策激励,制定了《关于进一步调动农村基层干部积极性的意见》,建立健全一整套村干部教育培训、表彰奖励、监督管理、权益保障等制度和机制;一手抓导向激励,把“三村建设”作为“三农”工作的总抓手,用“三村建设”的实际效果检验村班子,考察村干部,评选农村先进党组织、优秀党员、优秀村党务工作者,形成了党员干部自觉在“三村建设”中接受教育、转变作风、展示先进的良好氛围。我们还实行定期表彰优秀村党支部书记制度,并选拔20多名优秀村党支部书记进入乡镇领导班子,积极引导和促进村干部健康成长。

二、狠下“三个功夫”,加快经济发展

建设新农村,根本在人才和科技。推进“人才科技兴村”,找到了农村生产力发展的助推器,为新农村建设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创造了有利条件。

在加强科技普及培训上下功夫。我们从强化科技意识和科学理念入手,拓宽培训渠道,依托党校、干校、农广校等主渠道,同时开辟田园学校、农民课堂、网络培训、科技党课等新途径,两年内使100多万农民成为“土专家”、“田秀才”。动员社会力量,整合培训资源,通过社会化办学、自主性选学等模式,培训培养农村科技实用人才10万余名,努力实现农村实用科技人才的供需平衡。按照需要什么培训什么的原则,开展分类培训,对农民群众强化科技普及,对科技队伍强化科技更新,对农村基层干部强化科技武装。目前,全市70%以上的基层干部掌握了一门以上实用技术,成为新农村建设的科技服务者。

在加强科技推广应用上下功夫。为了使科技成为加速农业现代化进程的第一动力,我们着眼做大“龙头”,用产业联企业,围绕建成六大优势产业,用工业化推动农业产业化,培育出了一批发展快、辐射强的龙头企业;着力做强“龙身”,用企业联基地,建成了13个各具特色的科技示范基地;落脚摇活“龙尾”,用基地联农户,带动农户应用科技新品种、新技术、新机具。目前,全市120个“三村建设”示范村初步实现有企业带动、有基地覆盖,成为科技推广应用的典范。

在加强科技产业支撑上下功夫。我们着力打造特色产业,采用“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等模式,围绕各村资源建基地、引企业、联农户,全市农业产业化企业发展到530多家,直接带动农户12万多户。采用“支部+协会”等模式,提高农户抵御市场风险的组织化程度,全市建立各类协会1400余个,覆盖了全市95%的乡镇和40%的村。我们还发挥组织优势,统筹涉农项目资金,推动部门帮扶。两年来,政府部门捆绑使用项目资金5600余万元,带动农户自主投入4.8亿元,激活了城乡市场,加快了全市新农村建设。

三、推动“三个规范”,促进社会和谐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然要求建立与农村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的生产关系。推进“民主法治管村”,使农村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新要求,为新农村建设奠定稳固的社会基础创造了有利条件。

用制度规范村务。我们坚持党管农村与村民自治相结合,强化制度建设,建立健全了村“两委”联席会议、村重大事项向党支部报告、村“两委”交叉任职等制度,推进村“两委”的协调运转;坚持民主管村与依法治村相结合,建立了村务公开和民主听证等制度,推进村务规范运行;坚持整体建设与精细管理相结合,推行记民情日记、民主评议等制度,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

用体制保障民权。围绕实现农民当家作主,坚持村官民选,在村换届选举和村干部职数出现空缺时,全面推行村党支部书记“公推直选”和村委会成员“海选”;坚持村务民管,实行村集体资产由村民理财小组管理,村务报账由理财小组审核,建设项目由村民派代表全程监督管理;坚持村事民决,研究村务请村民听证,村级重大事项交由村民或村民代表会议投票表决,执行结果由村民评判议决。

用法治规范综合治理。结合开展“四五”普法宣传教育,深入开展万人送法到村活动,推动农民和村干部学习法律知识,提高法律素质。以争创全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市为目标,扎实开展“平安村”和民主法治示范村创建活动,发动群众组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群防群控网络。大竹县、通川区被评为全国村民自治模范县,大竹县庙坝镇五桂村被评为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

两年来的“三村建设”实践,达到了提高党员素质,加强基层组织,服务农民群众,推动农村发展的目的。

激发了党员在新农村建设中自我教育的内在动力。通过“三村建设”,形成了党员受教育“内有动力,外有压力,前有引力,后有推力”的促进机制。它适应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要求,顺应农民群众对现代生活的企盼,促使农村党员不仅接受政策理论教育,还要自觉提高素质和能力,自觉接受相关应用知识、实践知识教育,提高带头致富、带领群众致富的本领和能力。

实现了农村先进性教育与新农村建设的有机融合。“三村建设”立足于贯彻党管农村的方针,把民得实惠与党得民心有机地结合起来,推动农村党建与“三农”工作双向互动,使先进性教育从内容到形式、从载体到抓手克服了“两张皮”的现象,找到了以党的建设促进新农村建设的有效途径。

新型县域经济范文第5篇

一、客观分析经济发展落后的现状及其原因

西部欠发达地区普遍受发展基础、地理位置、资金人才及政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临时以来。经济发展速度和质量与发达地区相比差别明显,分析其原因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观念滞后,发展主动性、发明性欠缺。受激进观念影响,很长一段时间仅满足于对自然资源的低水平开发,市场经济意识不强,发展的主动性、发明性不够,不能很好地发挥、挖掘自身优势和潜力,没有形成区域性特色产业群体。加之新形势下,受交通、资金、人才、电力和城镇化等瓶颈制约,短期无法突破的影响,使经济发展处于相对停滞状态,城乡之间的经济差别不时拉大,二元经济结构突出。二是产业失衡,经济转方式、调结构迟缓。产业结构直接反映一个地区资源配置与生产力布局的合理水平。县经济发展中产业结构不合理、结构层次偏低的问题仍十分突出。三是财政弱小,自我促发展、保增长力弱。四是平台欠缺,新型城镇化、工业化进程缓慢。县和县以下的中小企业发展是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扩大劳动就业、推进城镇化的前提和基础,也是县域经济发展的重点。由于县经济发展中中小企业发展非常缓慢,年底,产值过亿私营企业仅锦帛钰一家,同时作为非农就业主体的乡镇企业临时处于萎缩状态,导致农村经济发展受阻,农民收入增长缓慢,极大地影响了城镇化的发展水平。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缓慢,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城镇功能发挥不明显,仍然是制约县域经济发展的五大瓶颈之一。

二、充分认识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意义和作用

构筑县域经济发展平台的关键因素。城镇在县域经济发展中发挥着中心平台作用,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只有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才干使县域相关各行业实现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提高集聚效益,形成本区域的主导产业优势,增强竞争力;同时集中人、财、物力进行县域内水、电、路以及居民住房等基础设施建设,由此促进经济发展。

统筹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的根本途径。城镇化水平太低,肯定制约激进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因此,新形势下抓住城镇这一城乡经济的结合部和交汇点,努力推动新型工业化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就可以形成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互动、协调发展的新格局,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进而促进县域经济不时壮大。

实现劳力转移促农增收的重要手段。像这样的欠发达地区农村贫困人口偏多,农民收入水平较低,居住分散,严重制约经济发展。推进新型城镇化,通过发展二、三产业来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大量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尽量实现农民就地转移,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增加农民收入。同时也可为农业产业化发展发明条件,聚集能量,有效促进县域经济发展。

建设社会主义小康社会的迫切需要。城镇是农村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教育和生活服务的中心,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沟通城乡交流的中介。推进新型城镇化,一方面促进乡村文明向农村辐射,引导农民获取新知识、树立新观念、形成新习惯,使其生活方式和文化意识得到更新,为新农村建设夯实基础。另一方面通过加强县与县以及县域范围内城乡之间的联系与互动,更大范围内为实现农业产业化、现代化提供平台,促进县域经济的全方位开放。

三、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具体措施

超前谋划,科学规划。推动新型城镇化健康发展。要推动新型城镇化健康发展,就必须在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区域城乡体系规划、特别是县域经济发展规划的基础上,根据各地的产业基础、经济结构、交通条件、资源禀赋、地理环境、民风民俗和城镇布局,科学制定出能发挥地方优势和特色的县城、乡镇、行政村三级发展规划体系。

重点突出,合理布局。提高新型城镇化建设水平。要依照全县功能区划分,通过合理布局、重点发展中心镇,增强城镇的聚集效应和辐射效应,促进农村人口、生产要素向强镇集聚,全面提高农村城镇化水平,使城镇真正成为县域经济的发展平台。

凸显特色,增强新型城镇化建设实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关键在于搞好定位,整合商业元素,培育支柱,发展特色经济,建设特色型城镇,增强城镇化建设的经济实力。城镇建设上要与农业结构调整、乡镇企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充分体现为农服务的思想。同时,要结合乡情镇情,确立主导产业,并强力培育和开发,通过完善的市场体系,建成资源型和特色型的城镇发展格局。根据各地的区位优势、民族风情、自然生态旅游优势,因地制宜。大力发展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第三产业,从而增加城镇建设的经济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