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动画艺术审美探析

动画艺术审美探析

一、动画艺术的历史追溯

事实上,动画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7世纪阿塔纳斯•珂雪发明的“魔术幻灯”,他在一个铁箱子里面放一盏灯,在箱子的一面开个小洞,并装上透镜,将一片绘有图案的玻璃放在透镜后面,经由灯光通过玻璃照射之后,图案就会投射在墙上。经过不断改良,“魔术幻灯”投射在墙上的图案就可以形成运动的感觉。事实上,“魔术幻灯”流传、演变到今天,已经变成了一种放映工具:投影机。诚然,动画艺术的创作原则,是要吸取纯绘画精致逼真的描绘和通俗卡通的视觉效果,更进一步说,它包含了前卫艺术的精神价值和通俗文化的特性,这本身也是动画艺术具有艺术价值的关键之所在。

二、动画艺术材质与肌理的审美价值

毋庸置疑,材质与肌理的核心价值在于可增加模型的真实感。通常我们完成建模以后,得到的往往是一种塑料模型,所以我们要在其表面增加材料和肌理的视觉效果。我们要对模型进行材质控制,包括模型的外观,例如“颜色、凹凸效果(材质)以及所有对光线的反应。每个软件都有自己不同的方法来处理这些功能,但是同建模一样,所有的这些处理方法的基本原理都是一样的”。就一般的材质来说,对其可以用颜色、凹凸度、亮度、反射度、折射度、透明度等参数进行控制。当然这些参数既可以混合交叉使用,也可以各自独立使用,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以创造独特的视觉审美效果为首要任务。调节颜色参数其实是添加物体表面的视觉审美色彩。高光和亮度是用来控制物象表面光线的情况的,高光控制着光线的强度,亮度控制着高光的范围。凹凸度(凹凸贴图)通过改变形体表面反射光线的角度来制造出肌理的效果,可以表现模型表面的起伏。反射度控制物体表面反射光线的强度。透明度控制多少光线可以透过物体表面,而不是反射光线。折射度让光线在通过一个透明表面时发生弯曲。发光度则在物体表面增加另一个和主光源不同的光辉。所以颜色参数可以用来增加物体的审美色彩和视觉效果,使之变得更加逼真,丰富其视觉效果。不过我们需要记住的是,多数的软件都带有一些现成可以使用的材质。比如说玻璃、木头、金属以及相关的其他物质材料等,这些是在软件的材质编辑器中都可以查到的设置栏目,只要我们能够把握材质的制作方法,就可以轻而易举地创作自己想要的材质,也能够创作材质的视觉审美效果。就肌理的定义来看,肌理是指物体表面的纹理或是形象表面的纹理。肌理又称质感,由于物体的材料不同,表面的组织、排列、构造各不相同,因而会产生粗糙感、软硬感、光滑感等特性。肌理是理想的表面特征,任何不同的物体都具有不同的纹理表面,不同的材质也有不同的纹理和质感。大体上看,物体表面的肌理效果有的是天然形成的,有的是通过制造加工而形成的。物体材料的质感不同,其形成的肌理效果也相异,有凹与凸、粗与细、疏与密、深与浅、坚硬与柔软等差异。特别是金属材料的致密闪亮和塑料表面的可延伸、平滑无皱等,都可以构成不同层次的肌理视觉效果。按照类别来分,肌理可以分为视觉肌理和触觉肌理两种。视觉肌理是一种可以用眼睛看到的肌理,如屏幕显示出的花纹凹凸、条纹等,视觉肌理是二维平面的肌理。触觉肌理一般是通过拼压、模切、雕刻等加工方式得到,是三维立体的肌理,能用手触摸、感觉到。在平面设计中,越来越多的设计师利用特种的质感和肌理设计出许多不同凡响的优秀作品。现实中,无论是宏观世界还是微观世界,都为设计提供了取之不尽的素材。中外美术家创造艺术审美形象都与使用的物质材料有关,建筑装饰创造的装饰效果也都与使用的物质材料有关。所以材料肌理理所当然地成为了动画艺术特征中一种艺术审美的语言,也是动画艺术审美价值效果体现的关键之一。当然,我们所创造的材质性能可能并不是那么逼真,此时则可以使用材质的贴图,即把图片紧贴在物象的表面(这些图片通常是用Photoshop软件和Painter软件制作出来的)。一般不是用直接的贴图方式把图片贴出来,而是把图片嵌入多面体的模型中,目的是更加真实地反映材质和肌理的视觉效果。互联网上不计其数的材质贴图和我们手中的照相机都是我们随时可以大加利用的,我们要尽可能地用相机将自然物拍摄下来,在拍摄的过程中要尽量保持自然的光线,使被拍摄物体的面和相机平行,以方便我们接下来使用Photoshop软件进行修改,以达到逼真的视觉效果。我们也可以拍摄一些混乱的镜头,如涂鸦、宣传广告等内容,从而制造一个更加真实的视觉效果。总而言之,动画艺术中材质与肌理效果的表达是三维效果制作不可分割的有机部分,其不仅可以使动画艺术的视觉效果更加真实,而且也可以为我们在动画的建模和渲染过程中节约足够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