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民艺分类及内涵思考

民艺分类及内涵思考

一、民艺的概念

“民艺”一词在中国古代文献中很少见到,现代艺术界使用的也不多,只是近些年才被研究民间艺术的学者认识,使用的人也多起来了,其基本上是作为“民间的艺术”的简称。在20世纪30年代,日本“民艺”运动的倡导者柳宗悦先生取“民众”的“民”与“工艺”的“艺”,从而创造了“民艺”这一词汇。因此,我们按其字面理解,“民艺”就是“民众性的工艺”,再通俗一点解释就是“民间艺术”。它与统治阶层或者文人的文化相比,代表着普通民众这一阶层特有的文化特点。普通民众日常使用的器具即民艺品,简而言之,也可被称为“民器”。人们生活中必需的日常用品,如衣服、家具、餐具、文具用品等均可被列入民艺品范畴;俗语中的“杂货”、“手工艺品”、“俗物”等零星杂物,皆属于民艺品之列。因此,我们可以认为“民艺”有两个属性,一是实用品,二是普通品。在日本,理论家常把“民艺”作为“民众艺术”的简称,或是“民间工艺”、“民间手工艺”等。而在中国,“民艺”这个词在内涵上与日本的“民艺”相比要宽一些,内容也不尽相同,除了民间工艺之外,也包括民间的以精神活动为主的艺术作品,如民间绘画、民间雕塑,甚至与民间信仰、民俗活动等相关的艺术表现。通常情况下,民间艺术、民间美术、民间工艺、传统技艺和民俗艺术等,都用“民艺”来统称。也就是说,民艺之“艺”,既包括“工艺”之艺、“技艺”之艺,也包括“艺术”之艺、“民俗”之艺。从字面上看,民艺即民间的、大众的,但“民间”一词的具体内容在历史上并无严格规定,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的。

二、民艺的分类

根据其不同的性质,民艺可以被大致分为三类:一是艺术性的;二是民俗性的;三是生活性的。我们一般采用艺术学和民俗学的分类方法对其分类,或予以综合。从广义上分,艺术的门类包括美术、音乐、舞蹈、戏剧、曲艺、电影、电视等;而狭义的艺术即指美术,其中包括绘画、书法、雕塑、建筑和工艺等。如果简单地以“民间的”来看,民间美术即民间绘画、民间雕塑、民间建筑、民间工艺等,而作为“民艺”的民间美术涉及的内容、观念、品类、特征却又远远超过了这些分类的内涵,因此我们并不沿用约定俗成的“民间美术”这一概念,因为这样的分类往往容易造成概念的生硬套用。例如,民间绘画也有塑作的成分,民间雕塑又多以绘画作装饰,它们无法被严格区分,也就谈不上具体的分类。西方的艺术分类有其科学性,但只限于艺术形式的划分,而中国民艺的确无法被概括,也就是说。西方的艺术分类是以艺术形式为标准的,而中国的民艺则更体现出艺术的内涵、民俗的过程和生活的体验,所以它们之间有着分类方向上的区别。如果按民俗学的分类形式对民艺进行分类,则往往以民俗事象中的艺术品类为依据,形成了简单的礼仪民艺、节令民艺、生产民艺等以民俗活动为主体的形式,并没有脱离民俗学自身的范畴,带有较强的附属性。因此如何将艺术学、民俗学、社会学等相关学科的分类形式整合重组、打破提取,按民艺的属性,即文化性、艺术性、生活性、民俗性的规律加以有序的分类,则是民艺学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之一,如不解决将有碍于研究的深入。当然,学科的分类是对某一方面的主观规定,有其局限性。

民艺学本身就带有多学科交叉的性质,在如何寻找一种具有民艺特点的分类方法的问题上,我国一些学者以其所学学科为基础,提出了一些分类方式和原则,为民艺学的分类提出了重要参考意见,也为民艺分类的准确性奠定了坚实基础。有民俗学者认为:民间艺术是民俗在多方面发挥作用的具体表现,包括了民间美术和工艺美术的各种表现形式,其中不乏美术作品通过各种造型艺术表现深刻的民俗观念。张紫晨先生认为:“民间艺术是民俗的直接需要,它来源于民俗,是民俗的组成部分,它的内容和形式大多受民俗活动或民俗心理的制约,民间艺术是民俗观念的载体。”这种观点从民俗意识、民俗观念入手研究民艺,强调民俗的题材及功能。对民艺作品的分类,我们可以采用综合分类方法,即不严格从某一尺度或某一角度划分,而是依据作品的性质、主次、用途等将其分为九个类别。第一,年画是中华民族祈福迎新的一种民间工艺品,是一种承载着人民大众对未来美好憧憬的民间艺术表现形式。第二,纸马。又称“甲马”或“甲马纸”。纸马的形式实质上就是木刻黑白版画,因为它只存在于民间,为了区别于其他的书籍版画等。一般被称为民间版画,其中还应包括门画等。第三,剪纸、皮影。民间剪纸是中国古老的传统民间艺术,以纸为加工对象,在民俗活动中占有重要的位置。皮影,旧称“影子戏”或“灯影戏”,是一种用灯光照射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间戏剧,其中人物也可用剪纸作品来展现。第四,陶瓷器皿。包括各地的瓷器、陶器、沙器及砖陶等用品。第五,雕刻彩塑。彩塑是在雕塑艺术的基础上,再着色描绘而成的作品,雕刻彩塑包括木雕、石雕、面塑、泥塑等。第六,印染、织绣。印染,又称“染整”,是一种传统的加工方式,其中包括蓝印花布、彩印花布等。织绣作为具有中国特色的传统手工工艺之一,历史悠久,有刺绣、桃花、织锦等。第七,编结扎制。主要是指通过传统编制技术展现的艺术,其中包括竹编、柳编、藤编以及灯彩、风筝、纸扎等。第八,玩具。主要是为儿童制作的玩具,包括用泥、陶、竹、木、布、纸等材料制成的各种玩具。第九,其他。指以上八种分类都不能概括但很有艺术特色的作品。从生活的角度,我们又可以将民艺分为若干种,如衣饰器用、环境装点、节令风物、人生礼仪、抒情纪念、儿童玩具、文体用品、劳动工具等。而根据民俗特点和艺术风格来综合分类,则是强调了民艺的人文特征,从民间美术诸门类入手,注重民艺的意识、民俗的用途和艺术的样式诸多因素,使其分类更具有综合学科的特点。张道一先生把民间美术分作三大类属:第一类以欣赏、装饰和点缀生活环境为主;第二类与民间传统仪礼和岁时节令相关;第三类以日常生活实用为主。这种分类方法更贴近民艺学的分类。

三、民艺的重要性及必要性

民艺既具备艺术形态,同时又具有民众活动的内涵,而学者在研究民艺的学术取向的同时,往往容易忽视对作为生活整体的民艺的研究。民艺是民众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论在物质生活方面还是在精神方面,都与人类生存的各个领域有着密切联系。比如民间祭礼活动的神像、供品、供具,生活起居的家具用品、生产劳动中的工具,游艺活动中的面具、道具及装点生活之年画、窗花,等等,这些都是民间生活的缩影。我们之所以把民艺看作是生活的整体,其中一个原因就在于民艺不仅是静止、完成了的艺术现象,同时也是动态的、具有生活意义和存在意义的过程,这种过程也包括民艺的制作、操作、演示、展示等多种功能。例如,民间祭祀活动中的神像(或彩绘、木版印、雕刻、塑作),其应用意义远远超过作为艺术品的意义,它之所以以艺术的形式出现或流传,首先是它具有民间信仰的社会功能性,其次才是艺术的作用。祭祀民艺中的供品更是如此,这些祭奠祖先神灵的供品,有的采用面塑、糖塑、食品雕刻制作,有的则是平时百姓的食品,只有在祭祀过程中,它们才真正地显现出文化和生活意义上的内涵。如果不赋予它们这种过程,它们就是与艺术无缘的,只是作为食品而存在。也就是说,生活的民俗过程决定着民艺的文化意义。我们祭祀先辈的纸扎,其造型和色彩则是另一个世界的写照,象征着亡者到阴间所享用的富贵之物,但其象征的内涵还不仅如此,只有在隆重的仪式中,将纸扎化为灰烬,才能体现出纸扎这种民艺载体的真正意义。如果我们只对纸扎的形制进行研究,那么它只是一种作为纸质材料的造型艺术而已,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民艺。总之,民艺是以人为主体的,我们要从民艺与民俗、社会与自然以及人生的关系等各方面来探讨民艺的属性和意义。一个民族若没有精神的支撑是不完整的,是不能发展的。民间艺术在历史上曾被文入轻视,被认为“难登大雅之堂”,长期的不重视造成了一种社会偏见,但不容忽视的是,民间艺术是整个民族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虽然它表现得粗糙一些、单纯一些,不像皇家艺术那样富丽堂皇、夺人眼球,也没有文人艺术那般精雕细琢、清新雅致,但民间艺术更诚实、更质朴、更淳厚,更富有生命力,构成了民族文化的基础。因此,我们应该对民间艺术进行更深入的了解和研究。

文档上传者

相关期刊

植物分类与资源学报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国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