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思政网络舆论环境创建

思政网络舆论环境创建

1我国网络舆论的现状

长期以来,我国传统的舆论格局是:舆论传播带有明显的垄断性,国家主流媒体是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中心,主导着社会舆论的话语权,引领并传播社会的主流舆论与主流意识;而其他渠道的媒体则被视为草根媒体,由于缺乏国家的支持,一方面传播面窄、社会影响小,另一方面信息的传播方向一旦与国家主流意识相悖,则容易遭到“封杀”,陷入绝境。而近年来,随着网络媒体的普及,网络传播的非线性、多向互动性、人际传播、跨媒介传播等特征,彻底打破了国家主流媒体与草根媒体之间不可逾越的界限。网络舆论已经迅速地成长为舆论界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之一。2011年12月19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主办的“2012年《社会蓝皮书》暨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研讨会”在北京举行。由人民网舆情监测室祝华新、单学刚、胡江春主笔的《2011年中国互联网舆情分析报告》也与2012年《社会蓝皮书》一并。报告指出:截至2011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到4.85亿人,网民每人每天平均上网时间2.7小时,表明互联网已经成为覆盖率仅次于电视的大众传媒。中国的互联网普及率攀升至36.2%,持续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但与美、英、日、韩等国(均超过70%)相比并不算十分突出。而中国网络舆论场的强度,放眼全世界也找不出第二家。2011年网络舆论力度骤然增强,上网“发声”的阶层更为广泛,网民自觉、持续、高度警觉地关注着中国现实社会的各种热点事件。[1]

2网络舆论的兴起延伸了思想政治教育人文环境建设的领域

网络舆论的兴起,引领着当今社会舆论传播的新潮流,把思想政治教育人文环境的范围延伸到了互联网的领域。网络舆论是在虚拟世界中产生的,但是却来源于社会、来源于生活,同时也对现实社会产生重大影响。首先,网络舆论的非线性传播改变了过去传统舆论的单线性传播路径,开辟了思想政治教育人文环境建设的新途径。所谓的非线性传播,就是任何一个网结都能够生产、信息,受众对新闻信息的知情权和表达权在互联网上都可以得到充分的实现。基于各种立场的、不同角度的、不同阶层的言论都可以在网络上得到充分地表达,人们获得信息的方式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单线性信息传播。非线性的舆论传播方式,一方面增加了政府与民间沟通交流的机会,政府可以通过对网络舆论的调查分析,了解公众的思想状况;另一方面也为民间草根力量监督政府、社会组织与公众提供了机会。网络舆论强有力的监督,经常使得政府、社会组织或者个人的一些争议性行为,赤裸裸地曝光在社会的监督之下。近一两年来发生的一些“郭美美事件”、“卢美美事件”、“尤美美事件”,虽然造成了一定的公众信仰危机,但是这些事件引发的舆论监督对于我们净化目前国内的思想政治教育人文环境提供了一种动力。这不仅促使我们去思考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在社会物欲横流的当今社会,频频炫富的青年一代的出现,其实是受社会不良环境因素的影响,而国家与政府作为这个社会的总负责人,应该怎样去构建一个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社会环境?另一方面,网络舆论的监督作用将促使政府或其他社会组织的运作方式向透明化方向发展,有利于民主,有利于社会公平、正义的推进。其次,网络舆论的快捷性、广泛性、多样性、开放性与真实性等特征,从侧面反映了生活在这个时代中的绝大多数阶层或者是个体的内心世界,为在思想政治教育人文环境建设提供了一种参考依据。近年来,随着互联网迅速潜入寻常百姓家以及BBS、博客、微博等互联网交互平台人数的暴增,各式各样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问题一经网络舆论推开,就能在一夜之间成为社会的热点问题,各种积极或消极的、平庸或有深度的、理性或发泄式的言论在同一个平台上互相交流、碰撞。由于网络的隐蔽性特征,在交流、碰撞的过程中,人们敢于说出自己内心中最真实的想法,不管是何种方式的言论,在实际上都或多或少地反映该阶层人群或者是个体内心中对社会现实、对道德抑或正义的一种态度或者是我们社会道德建设的缺失。而网络舆论正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与以往传统方式不同的观察人性、社会道德与良知状况的“新窗口”,通过这样一个的窗口,可以有效地观察到社会道德现状的一个“缩影”,这就为我们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一种现实依据。

3网络舆论条件下思想政治教育人文环境建设面临的困境

网络舆论在思想政治教育人文环境建设的进程中,起着比较复杂的作用,不能简单地用先进或落后、正确或错误来评价,而只能说是一把“双刃剑”,它在提供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严峻的挑战。“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与多样化网络舆论即可能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达成某些观念共识,因而可以求同存异;也可能出现相互冲突、此消彼长的复杂情形和局面。[2]那么,在这种挑战之下,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人文环境建设,又面临着怎样的困境?首先,网络舆论传播的快捷性、爆发性有可能对思想政治教育人文环境造成破坏。在网络虚拟社会中,信息传播的快捷、便利性是互联网得以快速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任何信息事件只要在互联网上一经公布,只要具备一定的争议性或者是爆炸性,就有可能引起网民的极大兴趣,猎奇心理会引发网民对事件本身的争议性价值不断深入讨论,当具有强大吸引力的讨论对象触动了集体情绪时,网民就会源源不断地跟帖或转帖,而这种过程就是意见的集合过程。而随着事件进一步深入,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网络平台的讨论中去,就像“滚雪球”一样不断被放大,而放大的程度往往不可预测,从而演变成爆炸性社会热点问题。当最终网络舆论的呼声越来越高的时候,某些过激的言论就有可能在一夜之间冲破法律或道德的底线,对社会稳定造成一定的破坏,引起人们思想的混乱。在这种时候,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环境就很容易遭到令人措手不及的破坏。其次,频频发生的网络舆论暴力破坏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制度环境。网络舆论暴力是指某些网友对某些事件发表的网络言论已经超越了正常理性,不仅由此完成了虚拟空间中对当事人的道德审判,更严重的是,当事人甚至受到了现实生活中的处罚。这些处罚也并不是公开的程序,而只是网络舆论的过分压力。[3]网络暴力为何频频发生?这其中,网民舆论的匿名性和放纵性心理特征是衍生网络暴力的主要原因。众多的网络个体之所以能肆无忌惮地在网络平台上发表各种不负责任的、情绪化的言论,依仗的是网络匿名性的无所谓心理。网络暴力的背后,其实反映的在某些个体网民法律意识的淡薄与社会道德的沦丧。2007年发生的“后母虐童事件”,已经成为了解释网络舆论暴力的典型例子。这些网络舆论暴力事件的发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制度环境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冲击,法律、法规被蔑视,当事者人身权利受到侵犯,个人隐私被曝光在公众之下;社会习俗、传统道德底线被冲破……面对来势汹汹的网络舆论暴力,如何构建稳固的思想政治教育制度环境,是我们要面对的另外一个难题。

4网络舆论条件下思想政治教育人文环境建设的途径

网络舆论条件下的种种思想政治教育人文环境问题的产生,以及对社会道德现状的冲击,已经给我们敲响了警钟。为了避免这些不利影响因素的进一步扩大,优化网络舆论盛行之下的思想政治教育人文环境已迫在眉睫。

4.1建立网络舆论失控应急机制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导致了思想政治教育人文环境的不可控性,在互联网条件下,这种不可控性更容易受到网络舆论传播的快捷性、爆发性的影响与破坏。因此,建立网络舆论失控应急机制势在必行,主要包括两个方面:预警机制与反应机制。其中,预警机制要求我们要随时关注网络舆论的新动向,从网络舆论发展的趋势中迅速地预见某种结果产生的可能性,及时采取有效措施,主动出击,将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反应机制要求我们一旦突发事件的发展超出了预料变成了棘手的社会焦点问题,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须采取及时而有效的措施,明确应对突发事件的而采取的指导思想、部门职责、人员配备和具体的实施步骤,尽量缩小突发事件的影响范围,减少不利因素对社会道德环境造成的冲击或破坏。而政府与思想政治教育者应该在建立这种机制的过程中充当“家长”的角色。政府与思想政治教育者在建立应急机制中的作用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一方面,由于思想政治教育环境非常广泛,包含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与层次,任何一个阶层、社会团体或者个人都无法提供建立这种应急机制所需要的物力或财力,只有政府才能站在社会管理的平台上、从宏观的角度为政策的执行提供一种现实可能性;另外一方面,专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从理论上提供建立这种应急机制的理论方案。

4.2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制度建设

加强网络舆论条件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制度建设,从成文法的角度上说,必须从加强立法工作开始。鉴于目前我国对于网络舆论的监管尚不成熟,一方面,立法部门必须尽快出台相关的法律或法规,制止网络舆论暴力事件的发生,按照法律程序追究幕后推手蓄意聚众闹事的法律责任并且对一些不负责任的网站进行处罚;另一方面,处理该事件的一些关键人物,例如一些法律工作人员务必站稳自身的立场,严格依法办事,从制度层面来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而不能受制于网络舆论的压力,保证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将得到更好的实现。从非成文法的角度来说,当前,法律和技术对网络舆论监督的调控都是有限的,道德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网络的全球性、多元化、开放性的信息系统既然允许广阔的个人空间存在,随之而生的就有许多现有法律无法到达、不能面面俱到的问题,这种法律上不能完成的任务,可交由道德来辅助完成。按照党中央“以德治国”的理念,结合构建和谐社会的实际情况,进一步弘扬社会正气,创建良好的社会道德风气和个人健全的人格机制,用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德风尚引导网民文明畅游网络世界,出台网络舆论道德守则,倡导网民互相尊重,正确行使公民权利,营造舒适的网络舆情氛围,共同构建网络和谐社会。当大部分网民能够做到理智上网,网民的主体意识,特别是权利、责任与义务意识逐步觉醒之后,一种高度自主、自律型的新道德形成之后,流言蜚语自然无处藏身。

4.3继续发挥主流媒体的作用,引领网络舆论的方向

在网络舆论条件下,要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环境,减少网络舆论的负面影响,还必须从优化网络舆论自身环境做起。互联网的非传统性特点,客观上要求主流媒体必须改变自身的工作模式,当网络上出现一些可能引起网民围观的敏感性社会问题的时候,必须抢先一步在谣言满天飞之前迅速调查并且事实真相,站在国家的层面上科学、有效地引导舆论的发展方向,防止偏激性、谩骂与攻击、群体的盲从与冲动式的非理性舆论的扩展、放大。

5结语

网络舆论条件下的思想政治教育人文环境建设是一个非常广泛并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本文只是从一个比较粗略的角度探讨了这一问题的某些方面。本人认为对于网络舆论本身来说它是一个中性概念,网络舆论的各种意见性表达可以成为社会发展的动力,但是网络舆论中的社会不满情绪如果没有得到有效的疏导渠道,也有可能成为造成社会动乱的原因。研究如何正确发挥网络舆论的积极作用,构建新形势下的思想政治教育人文环境对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者来说,依然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