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农业科技园区循环农业体系建设

农业科技园区循环农业体系建设

摘 要:近年来,天水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以发展循环经济为平台,通过不断探索、总结、集成、创新,提炼出了园区发展循环经济的8种模式,本文主要论述了天水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循环农业的8种模式,探究了其发展成效,并分析了其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循环农业;循环模式;成效;问题

近年来,天水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以发展循环经济为平台,通过不断探索、总结、集成、创新,提炼出了园区发展循环经济的8种模式,依托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展了区域内的示范展示,形成了天水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循环农业新体系,提升了广大干部群众对发展循环经济重要性的认识,引导社会各界积极广泛参与循环经济建设,带动和促进了天水市乃至全省循环经济的快速发展。

一、天水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循环农业发展现状和模式

(一)发展现状

天水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抢抓国家推动农业和农村结构战略性调整、进一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及建设甘肃省部级循环经济示范区等机遇,紧紧围绕园区主导产业发展及各产业物质流动特性,促进产业间副产品、废弃物循环利用和污染物处理等基础设施共享,以核心区循环经济重点项目为基础,针对园区及天水市农业资源利用不充分、产业循环薄弱的现实,通过奶牛养殖、生猪养殖、蛋鸡养殖、食用菌工厂化生产、沼气工程、有机肥加工等产业将园区及周边的种养业有机结合,建立现代农业循环产业链和体系,进一步提高园区及天水市的农业产业化水平,促进资源的循环再利用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园区立足自身发展实际和农业产业结构,采取一系列有力有序措施,加快循环农业经济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全面利用秸秆、玉米芯、棉子壳等种植业废弃物生产食用菌培养基,有效提升食用菌产业规模,由天水众兴菌业有限公司承担的省列“工厂化食用菌生产及菌渣再利用技术研究项目”,围绕菌渣再利用进行了多项试验,在综合利用菌渣进行饲料生产、蔬菜育苗、平菇栽培等方面取得了突破。结合园区养殖业发展,由天水润德沼气开发工程有限公司启动实施了大型沼气开发项目,通过全面利用养殖场畜禽粪便、污水以及难利用菌渣等废弃物,开发生物质能及有机肥,初步形成了“种植业(秸秆、玉米芯、棉子壳等废弃物)——食用菌(培养基)——饲料(菌渣资源化)——养殖业——生物质能及有机肥(粪便等废弃物)——种植业”的循环经济发展格局。依托连栋温室、日光温室等高效农业设施,园区通过实施日光温室膜面集雨和节水灌溉工程,重点建设了连栋温室膜面集雨池500m3、日光温室膜面集雨池2000m3,配套日光温室滴灌系统,形成了“连栋温室/日光温室膜面集雨—集雨蓄水池—温室滴灌种植”水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体系。通过多年的建设与发展,天水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先后被省上确定为重点打造的36个省级循环经济开发区之一,2007年农业部(现农业农村部)将天水市列为全国首批10个循环农业示范城市之一,2008年市政府出台了《天水市循环农业发展规划》,并将园区定位为全市“循环农业示范窗口”,2011年园区管委会委托兰州大学编制了《天水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循环经济规划(2011—2020)》,2012年“天水高新农业循环经济模式”被甘肃省政府确定为“甘肃省十大循环经济模式”之一。

(二)8种循环模式

充分发挥“天水高新农业循环经济模式”作为甘肃十大循环经济典型案例的示范引领作用,通过典型调查,比较分析,引进了适合天水地域特点的8种循环经济模式,加快园区内部产业之间循环利用,推动区域现代农业快速发展。重点建设众兴菌业生物质能利用、润德沼气发电有机肥生产、雨水集流、尾菜治理、废弃塑料棚膜回收、中滩垃圾填埋场、地热资源循环利用等循环农业工程,减少燃煤、畜禽粪便、尾菜、生活垃圾等对环境的污染,实现变废为宝和“零排放”的目标,推动区域城乡一体化发展和乡村生态文明建设。

1.“种—养—加”产业化模式。天水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立足园区设施种植业和周边高效农业种植,以创建无公害、有机蔬菜种植基地为起点,将周边农作物秸秆、苜蓿、玉米等回收,经氨化处理,为养殖业提供优质饲料,将玉米芯、棉籽壳、果园修剪树枝、麦麸等回收,经混合配制,为食用菌加工业提供优质原料,建起了农业废弃物资源利用的产业化模式,促进了农业生态系统内的资源循环利用。

2.“畜—沼—果/菜/粮”模式。以大型沼气建设为依托,将标准化、规模化专业养殖基地的粪污、废水,种植业的秸秆等废弃物收集起来,经厌氧发酵进行沼气生产,产生的沼气用于周边居民生活生产、发电,经提纯后生产生物质天然气,沼渣、沼液生产有机肥,为果园、蔬菜、粮食等种植业基地提供优质肥源,以沼气建设为纽带,形成了养殖业、种植业废弃物资源综合利用模式,促进了养殖业、种养殖业废弃资源的生态化流动。

3.“工厂化食用菌循环农业”模式。以天水众兴菌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为核心,将玉米芯、棉籽壳、果园修剪树枝、麦麸、果汁生产企业果渣等回收,经混合配制,作为食用菌生产优质原料,进行食用菌生产,产生的一部分废弃菌渣作为生物质能源为食用菌工厂加热锅炉提供原料,一部分为有机肥生产企业提供优质原料,通过废弃的再利用,形成了具有区域特色的农业废弃资源高效综合利用模式,促进了农业废弃物生态化高效综合利用。

4.“地热资源循环利用”模式。充分利用地热资源中蕴含可循环利用热量,低温地热资源可用于建筑物、农业温室采暖等这一特点,天水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办公区域、无土栽培及花卉生产温室采取利用地下浅层地热资源进行供热,通过浅层地热及地源热泵技术与系统,作为园区办公区域、无土栽培及花卉生产温室供热采暖的能量来源,大幅缓解了因燃煤供热采暖造成的大气环境污染,极大地改善了大气生态环境质量。

5.“雨水收集利用”模式。随着节能减排观念的提出,雨水作为一种可利用的自然资源备受关注,特别在西北干旱地区更为旱作农业生产提供了有效的水资源途径,雨水受污染比较少,经初期的弃流后,雨水中的重金属物及其他污染物含量会不断下降,天水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充分利用众多的生产温室棚坡面及屋面,在温室内建集雨蓄水池,在棚面坡下建雨水集流沟,将棚面雨水经集流沟收集到棚内蓄水池,经沉淀后,直接用于农作物的浇灌,形成了雨水集流循环利用模式,促进了园区水资源的循环再利用和可持续发展。

6.“‘四位一体’沼气循环农业”模式。天水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以沼气为纽带,将沼气池、小型畜禽养殖、蔬菜栽培和日光温室有机地组合在一起,日光温室内温度较外部高,有利于蔬菜种植和家禽养殖,家禽粪便经沼气池无害化处理,改善了卫生条件,沼渣、沼液进行合理化的还田使用,不仅提高了土壤肥力,还减少了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具有“三增(增肥、增产、增效)二减少(减少病虫害、减少化肥使用量)一净化(净化环境”)的特点,形成了农业一体化循环模式,促进了农作物产量和质量的提升,有利于环境保护。

7.“蔬菜基质栽培循环利用”模式。随着园区食用菌产业的迅速发展,随之产生的食用菌栽培废弃物总量不断增加,循环利用生物质转化蔬菜育苗基质和设施蔬菜栽培基质,是有效克服土壤盐渍化、土传病害,尤其是根结线虫危害等连作障碍的有效手段,天水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利用菌渣对栽培基质进行多年改良和试验示范,探索出一条利用园区农业废弃物(种薯繁育废弃蛭石、菌渣、牛粪、沼渣等)为基质蔬菜栽培新技术,形成了利用农业废弃物改良蔬菜基质循环利用模式,促进了设施种植业省水省肥、优质高效,达到了减少污染,克服了土壤盐渍化,避免了连作障碍的目的。8.“废弃物收集及生活垃圾处理”模式。农业园区及其周边地区产生的农业废弃物及生活垃圾随着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产业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农业废弃物、生活垃圾的产生量也不断增加,按照乡村振兴建设村容整洁的要求,天水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立了“户分类、村收集、乡运输、集中处理”的废弃物收集及生活垃圾处理模式,进一步促进了建设村容整洁、环境优美舒适的幸福家园工作的落实,实现了园区绿色健康可持续发展。

二、天水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循环农业发展的初步成效

天水国家农业科技园区通过产业循环链条建设,总结提炼出了8种符合园区生产实际的有效循环模式,通过产业间的有效循环,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不仅解决了农业生产原料紧缺的问题,还提高了农业系统物质能量的多级循环利用,最大限度地减轻环境污染,实现了生态的良性循环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取得了十分明显的成效。

(一)品牌化效应突出

通过循环农业建设,天水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被甘肃省质量技术监督局认定为“甘肃省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众兴菌业公司通过了IS09001国家质量体系认证,创建为“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羲皇”牌商标被认定为“国家驰名”商标,培育出了“羲皇”“龙果”“宇航天骄”“羲航”“一品红”“白娃娃”“九龙山”等一批知名品牌农产品,荣获“第五届市政府质量奖”“第七届省政府质量奖”;润德沼气公司生产的生物有机肥荣获“绿色食品生产资料证明商标”;“羲皇九龙果”荣获“花牛王”称号。

(二)产业化效益凸显

天水众兴菌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将食用菌工厂的废弃物菌渣通过生物质燃烧器燃烧产生饱和蒸汽,为食用菌工厂灭菌系统供应能源,企业内形成了“农业废弃物—食用菌—菌渣—生物质饱和蒸汽—食用菌”的小循环模式,年节约标煤6200t,年节省资金496万元,推动众兴菌业于2016年成功上市。

(三)推广示范效果明显

通过循环模式的展示与示范,举办了全省“三区”农业科技干部服务精准扶贫培训班2期、“全省第四期沼气物管员职业技能鉴定培训班”1期、蔬菜技术培训班4期360多人(次),组织召开了“第十届中国农业园区研讨会暨循环农业‘天水模式’交流研讨会”,来自全国农业战线的300多名专家代表参加,发放技术资料6000余份,宣传册1000多份。

(四)生态、经济、社会效益显著

1.生态效益良好。农业循环经济是一个资源和生态环境融合发展的经济模式,项目的实施直接服务于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治理,促进了农业生产与生态环保的融合,优化了农业生态环境,遵循“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与乡村振兴战略相结合,构建美丽乡村、魅力园区,为进一步促进天水国家农业科技园区面源污染及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生态环境的整治探索出了一些值得推广的好做法和典型模式,把园区与企业、合作社有机地链接循环起来,实现了废弃污染物的资源化再利用和无害化治理。

2.经济效益显著。循环农业是一种把废弃农业资源,通过清洁生产和绿色制造技术,提高资源化利用效率的有效形式,项目的实施,直接服务于循环农业模式建设实施主体(即入园7期各企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等),通过产业链的建设,实现了区域经济的发展,各企业效益实现了逐年攀升,众兴菌业、润德沼气、嘉信畜牧等重点企业的产值分别由2016年的4.36亿元、2153万元、3115万元提高到2019年的10.5亿元、5462万元、7452万元,园区生产总值由2016年的8.36亿元提高到2019年的12.87亿元,经济效益十分显著。

3.社会效益明显。通过循环经济的发展,每年带动9680户农户从事农业产业化经营,为当地农民提供就业岗位4000多个,年增收800多万元。农业废弃物得到了进一步的有效利用与治理,将农业高新技术通俗化,便于广大群众理解、接受和掌握,通过社会团体、广大中小学生的考察、参观、学习,和各类培训班的举办,不仅为广大群众宣传和普及了循环经济知识,而且提高了周边群众对循环经济的认识和重视,引导社会公众广泛参与循环经济建设,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

三、天水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循环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天水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尽管在发展循环农业方面大胆探索创新,勇于实践完善,谱写了循环经济促发展、天水模式谱新篇的成功经验,但同时由于在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型过程中,城乡二元结构明显,农业经济水平不高,发展循环农业任务仍然面临诸多实践困难和问题。

(一)思想认识不到位

循环农业是循环经济在农业生产中的具体表现,既注重环境保护和资源集约化利用,又注重产业的深度融合,甚至跨区域、跨行业的分工合作。从目前天水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产业发展来看,整体上还处在循环农业发展的起步阶段,部分干部职工和农民群众对循环农业的重要性认识还不到位。一是经营管理者文化素质普遍较低。园区企业负责人大部分为大专或是中专文化层次,有的甚至仅仅是高中文化,由于文化素质相对较低,对新生事物的判断能力有限,学习和接受新技术新知识新事物比较缓慢,导致对发展循环农业的认识不到位。二是科学种养和自觉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薄弱。主要是投资者只注重经济效益,而对投入较高,收益慢且微薄的带有公益性质的循环农业意识淡薄,注重眼前短期行为,对长远重视不够,关注度不多,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循环农业的进一步发展。三是对循环农业的宣传引导不够广泛。有关单位和部门对发展循环农业经济重要性的宣传引导不够深入广泛,对循环农业相关知识和技术宣传培训不及时,广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相关循环农业技术和知识的掌握不够,经营管理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二)技术支撑不完备

发展现代循环农业是实现农业产业化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式之一,需要以产业化示范基地作为探索平台和示范载体,构建具有园区特色的现代循环农业技术体系,园区循环农业发展在这方面还存在诸多不足。一是产业化程度还不够高。园区在循环农业方面引进应用的技术十分有限,仅仅局限于润德沼气的农业废弃物沼气和有机肥的生产与利用,众兴菌业的菌渣锅炉燃烧和菌渣种植业基质利用等一些初端产品的技术应用,在农业废弃物高端化利用方面的了解不够全面,相关新技术掌握不够及时,对构建技术引进、示范体系的建立造成了一定影响。二是技术研发没有及时跟进。园区管委会虽然对循环农业的发展高度重视,但还没有对相关节点技术、疑点问题开展专门的攻关研究,入园企业在这方面就更谈不上了,加之受自然条件、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水平依然有限,循环农业发展技术支撑力度比较薄弱。三是农业科技人才匮乏。目前园区管委会12名专业技术人员中,高级职称2人,中级职称7人,初级职称3人,企业专业技术人员更少,仅占企业员工的20%左右,高层次人才队伍严重匮乏,尽管部分企业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甘肃农业大学、甘肃省牧研所等科研院校建立了技术合作与协作关系,但对循环农业的技术难点攻关力度还是不够,对关键环节关键技术的解决仍很欠缺。

(三)联动机制不完善

循环农业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各产业链条之间形成良性互动关系,企业与企业之间,企业与推广机构之间,由于园区与主管部门和推广机构之间的合作还不够充分,没有建立起联动机制,影响了循环农业的健康发展和示范推广。一是对农林牧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农副加工产品综合利用、农林生产节能减排等技术模式和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典型经验及成果总结推广不及时。二是与县(区)政府和农业推广服务机构的联系不够紧密,宣传形式过于单一,没有与地方政府和农业推广服务机构建立起联动推广服务机制,示范推广作用发挥不充分,其规模效应没有最大程度发挥出来,严重影响了循环农业的推广与应用。三是各企业过于追求效益最大化,各产业链条之间的良性互动作用发挥还不够充分,养殖企业、种植企业有时在下游循环链条企业的原料上加价,致使原料成本上涨,影响了循环链的良性运行,比如在农业种植施肥季节,由于养殖场的畜禽粪便,食用菌厂的菌渣被当地果农大量使用,部分养殖场、食用菌厂抬高了沼气和有机肥的原料价格。

(四)规模效益不突出

循环农业的前期投入较高,收益期长,农业经营主体多为粗放型经营,目前,天水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有入园企业38家,除天水众兴菌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为上市企业,企业内部管理比较规范,其余大部分企业基本都是粗放型的经营管理。资源不能得到很好的再回收、再利用,产业规模小,循环链短,资源再利用效率低,经济效益不突出,农业经营主体片面的注重提高经济效益,而对减少资源消耗、推进绿色发展、农业面源污染物减控和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重视程度不够。近年来,园区虽然大力扶植发展了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但整体规模偏小,加工能力相对较低,产业链条相对较短,洁通农业、嘉园果蔬、万农果业等企业主要以果品种植、收购、贮藏为主,众兴菌业也只是从种植业的下脚料到食用菌的初端产品,农产品的深加工还是一个短板,高附加值产品缺乏,其附加值潜力没有得到充分挖掘,产品的溢价效益没有发挥出来,导致价格走低,效益不高。

(五)整体效应未形成

园区尽管于2011年按有关部门的要求,编制了《天水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循环经济规划》,但实际落实不是十分到位,加之与有关部门协作不紧密,支持力度小,机制不完善,导致了园区循环农业经济整体效应不突出,示范推广力度不大。

(六)扶持力度需加大

治理污染、综合利用废弃物、提高资源利用率,投入较大,收益缓慢,前期需要有较多的资金投入,后期还要有相对较为稳定的运行维护投入资金。目前,由于各级财政对循环农业的投入十分有限,尽管园区企业润德沼气争取建设了“日产10000方生物天然气及有机肥生态循环利用项目”,在重要节点上对园区循环农业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项目建后的运行维护管理得不到有效保障,加之受经济条件限制和认识不到位等因素影响,对后期的潜在效应预计不足,甚至忽视污染治理带来的长期潜在效应,用于持续发展循环农业的资金投入十分有限。

(七)环节联系不畅通

随着种植业和养殖业规模的不断扩大,种养一体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成为一种必然趋势,但园区种植业和养殖业之间缺乏协调互补性,形成了“种养分离”模式,造成了种养系统间物质循环割裂,大量资源浪费,能量高耗和环境污染等问题突出。一是种植业秸秆密度较轻,集中收集比较费时费力,储运难度也相对较大,种植户对此积极性不是很高。二是种植业秸秆收购价格较低,且时间相对较为集中,多为三秋大忙时节,种植户的销售积极性不高。三是种养业等上游企业为沼气、有机肥生产的下游企业提供原料,受市场波动因素较大,影响下游企业的正常生产,比如嘉信畜牧、九龙山禽业、维亚实业等养殖企业,在果园、菜园等施肥旺季,直接把畜禽粪便出售给种植户,致使沼气、有机肥生产企业润德沼气有时无原料生产,但在果园、菜园等施肥淡季,又为沼气、有机肥生产企业廉价供应生产原料,导致下游企业在生产上“饥饱”不均衡,影响其生产积极性。

作者:吕芳梅   单位:天水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