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农业虫害防治生态安全策略浅析

农业虫害防治生态安全策略浅析

摘要:防农业虫害诉诸化学武器由来已久,但是,农药残留、生态污染、虫害耐抗等问题,使着民众就应用化学药剂防治虫害的质疑愈发强烈。概述人类防农业虫害的历史,分析生态防范控制虫害的思路。在此基础上,针对不同农业虫害的类型,就具体虫害类型可采用的生态安全策略做要点概述,以减轻虫害威胁影响,为提升农产品质量提供技术指导和理论借鉴。

关键词:虫害防治;生态安全;技术要点

1人类防农业虫害的历史

近一个世纪以来,人类都在用化学武器对抗“虫害”。但时至当下,“虫害”的危害还在持续,而人类诉诸于化学杀灭的行为也没有停止,甚至还要越走越远。而这些年,农药残留、生态污染等问题频出,使大众开始质疑农药的负作用。那么,不用农药是否也能防虫害,答案是肯定的。比如:国内早在春秋时期,有用牡菊灰烬或烟熏虫害的记载。国外古巴作为拉美的一个小国家,却拥有世界规模最大的生态农业圈。在古巴有蔬菜地种玉米,以玉米喂饱虫害的生态防控思路,降低了虫害对蔬菜的影响。此外,山东平邑的弘毅生态农场,严格农田生态管理,结合物理防治与生物防治的措施,确保农场生态的多样性,在稳产高产的基础上,全面禁用化肥、农药、除草剂等,是国内生态防治农业虫害的典范。

2生态防范控制虫害的思路

2.1体现预防为主

虫子靠两性繁殖,产卵才有后代。同时,靠群体大量繁殖危害。由此,防虫害要抓早,以挂诱虫灯为例,开春虫子活跃时就开始。同时,注意及时清理诱虫灯,以免天亮飞走。

2.2注意保护益虫

物理方法驱杀虫害,一般都选择在夜间。在夜间,鸟类一般很少活动,这样就避免了被伤害。同时,物理驱虫,被捕获的昆虫中,很少有益虫。待后期生态平衡后,害虫被诱虫灯捕获得也越来越少。但是,该群体还将存在,以维持多物种的生态平衡。

2.3恢复生态平衡

待生态平衡体系形成后,益虫益鸟越来越多,害虫的基数将得到很好控制。生态农场减少化肥、农药、除草剂、农膜、添加剂、转基因等的使用,燕子、麻雀、蜻蜓、青蛙、蟾蜍、蛇、刺猬等益虫自然得到保护。有调查证实,长期使用诱虫灯替代农药,蚜虫、红蜘蛛、地下线虫等随之减少,而天敌却得到最大程度的保护,对于维持生态系统平衡大有裨益。

2.4维护生态环境

发展生态农业,应将农田置于生态大环境,先从恢复田间生态做起。由此,田间地头种植本地树木灌木,蚜虫放弃吃小麦,直接奔向地头杏树、李子树。被色诱灯引诱的害虫,不飞回田间,直接拿啃食连翘解气。而天然的植物,有着较强的补偿生存能力,这样就很好的保护了庄稼。

2.5保证物种多样性

发展多样性植物群落,通过稳定的混种体系,以增强抗虫害等风险能力。比如:在弘毅生态农场,同时种植有小麦、玉米、蔬菜、大豆、花生等等。多样性的植物群落,为天敌繁殖创造条件,直接遏制虫害的繁殖速度。同时,种植作物种类多,虫子单一危害某作物的几率就降低不少。

3农业虫害防治的生态安全策略

3.1强生态适应性虫害

3.1.1危害特点。此类虫害环境适应性强,种群逆生长能力强。一年四季中,此类虫害无处不在,无绿色植物不食。重要的是,在特定的态势下,虫害的行为和生活习性会发生变化,表现出较强的耐抗性,并在特定区域成为虫害集中爆发区。比如:棉铃虫适生能力强,高密度爆发可不规则迁飞,直接成为袒露性爆发虫害。金龟子幼虫隐藏土中为害,成虫为害果、叶、茎,适生能力强,可造成花生的大面积减产。甜菜夜蛾虫吃食范围广,抗逆性强,可在多生态范围适生,造成的农业危害极严重。3.1.2生态防治策略。1)调整农田生态环境。就该虫害发生特点,生态防治的重点,应放在改进栽培技术,调整农作物种植结构上,通过创造不利于虫害生长的外生态条件,以达到减低虫害基数,降低虫害威胁的目的。比如:选种双价基因抗虫棉,可增强抗棉田棉铃虫能力。改小麦套种花生为玉米,对降低蛴螬虫害效果显著。玉米种植地加诱集地,以驱杀棉铃虫、甜菜夜蛾。2)调整联控联防策略。点防与面防统一,预防和治疗结合,并体现在以预防为主。防成虫与幼虫结合,主害作物与次害作物结合,主害代与次害代治理相结合,最终体现空间上点面结合,种群上主次结合,控制上防治结合。而在这里还要强调的是,无论用何种措施,要做到联防联治,并在大面积内执行,而且区域越大往往效果越好。3)配用其他治理技术。以关键生态防治技术为主体,配用其他治理技术措施,形成立体多样化的防治技术体系。比如:防蛴螬,以选种耐抗品种为主体,配用菌药拌种、根施药等技术。防甜菜夜蛾,尝试生物农药、物理防治、菌药三位一体的防控策略。

3.2迁飞性虫害

3.2.1危害特点。此类虫害迁飞性强,不同区域远距离迁移,处处适生危害性较大。生态学上,将该危害特点归纳为同期突发,可某一时间段大面积爆发、大规范破坏。归纳起来,表现为时间递进、空间开放、数量庞大。个体热点,飞翔能力突出,爆发与气象条件相关。像是粘虫、草地螟、东南亚飞蝗等,都属于此类虫害。3.2.2生态防治策略。第一,针对虫害流行特点,提前做好迁入测报,掌握虫源性质、异地流行特点,提前选在最佳期防治。第二,联系迁飞原发地统防,当前,泛滥严重的粘虫,原发地在华南、江南,应加强生态防治。东亚飞蝗原发地在河南,应做好黄河滩的治理工作。如此,以调整虫害空间聚集,避免出现远距离迁飞。第三,强调关键期防治,或者做好超前防治,选在迁入为害盛期防治。联防联控,协调统一,力求在短时间内大面积用生物制剂控制,不要延误。3.3危害隐蔽性虫害。3.3.1危害特点。此类虫害为害隐蔽性大,或潜伏植物体内,或蛰伏在土中,或隐藏植物保护体内。就分类来看,存在客体隐蔽、主体隐蔽、复合隐蔽几种类型,每种类型都有自己的特点,但是统一的特点就是病发隐蔽而危害大。3.3.2生态防治策略。此类虫害危害隐蔽,形式多样,习性差异大,防治策略应区别对待,以确保生态防治效果。第一,注意保护天敌,在此基础上,开发利用寄生天敌、微生态制剂。此外,近期推广的植物性杀虫剂,也为不错的生态防治措施。第二,选准防控时机,尽量在隐蔽危害前的薄弱环节。这个薄弱环节,也就是敏感期,关键期。但是,此期时间短,要掌控好,不要错过。第四,抓好虫害休眠期,通过刮树皮、清除残枝落叶,高强度用生物触杀剂、渗透剂等等,以起到降虫害基数的目的。第五,配用其他防治措施,地下虫害危害最隐蔽,必须配用灌根、根施等隐蔽防治措施。而对危害茎、叶严重的虫害,则配用抹药、插毒扦等形式,以达到预期防控效果。

3.4嗜食性虫害

3.4.1危害特点。因寄主作物空间结构不同,而呈现小区域内爆发态势。或者,因生长季节不同,由潜在越冬场向嗜血作物靠拢。或者,与寄主作物生育期相关,在生育期内危害最重。3.4.2生态防治策略。第一,掌握虫源所在,搞清越冬场分布,以破坏越冬场降低虫害基数。比如:捡拾、破坏稻茬,以驱杀三化螟越冬幼虫。刨树盘,驱杀萤叶甲越冬成虫。第二,改进农艺技术,调整作物播期,将虫害为害期与作物生育期错开。比如:通过水稻早插秧,错开三化螟三代为害与孕穗期,以控虫害。第三,遴选耐抗品种,比如:选种散穗品种,对控制高粱小穗虫效果不错。

3.5偶发性虫害

3.5.1危害特点。因协同进化作用,加上时间周期的变化,此类虫害每隔一段时间爆发一次或数次。比如:水稻苞虫,间隔4~5年1次。褐飞虱,间隔8~10年1次。吸浆虫,间隔10~15年1次。3.5.2生态防治策略。第一,做好流行病调查,掌握虫害的流行频率及危害程度。第二,大流行年份,提前做好警惕。第三,了解危害特点,制定综合防治方案,做到因虫而定。第四,根本上,要从优化农田环境、恶化繁殖条件、降低虫害基数着手。

3.6检疫性虫害

3.6.1危害特点该虫害特点,表现在部分地区危害严重,扩散能力强,自然状态可进行空间隔离,多为人事、商业等活动传播,一旦流入新地区将呈现爆发性经过,一旦蔓延开很难控制。比如:美国白蛾、美洲斑潜蝇等,刚传入中国危害最严重。3.6.2生态防治策略。第一,例行严格检疫制度,杜绝此类虫害的传入。第二,虫害刚传入尚未扩散,应采取一切技术和措施,将危害群体彻底消灭,以绝后患。第三,出现大面积迁入的情况,可尝试自原产地引进天敌生物可控元素,逐渐完善自然防控体系网。第四,做好针对性防治工作,以生态学和经济学为出发点,尝试最有效的生态防治技术组配方案,将该虫害的种群数量始终稳定在经济可控的范围内。

4结语

当前,探索农业虫害的生态防治刻不容缓。今后,我们应持续加大生物科研力度,运用好各种新技术,以新理念推动虫害生态防治新思路,切实降低虫害基数,同时保护周边生态,以促进农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推进农业增产增收。

参考文献

[1]李鹏程.全球棉花虫害防治成本继续下降[J].中国棉花,2017,(1):78.

[2]卜力强.生物防治技术在森林虫害防治中的应用研究[J].上海农业科技,2016,(1):89.

[3]张宏军.欧洲虫害防治情况整体分析[J].农药科学与管理,2004,(8):56.

[4]吕瑞,程玉荣.生物防治技术在森林虫害防治中的应用探究[J].农家参谋,2020,(8):34.

作者:巴特尔 娜仁满都拉 阿拉塔 黄丽桃 单位:阿拉善左旗乌力吉苏木综合保障和技术推广中心 阿拉善左旗宗别立镇综合保障和技术推广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