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农业教育信息规划及管理

农业教育信息规划及管理

1我国农业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困境

1.1农业教育信息资源利用水平低,信息资源定位不明确

由于在农业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过程中,尚未形成有效筛选、集成和利用信息的机制,从而导致我国农业教育信息资源利用水平低,信息资源定位不明确。从现实来看,在农业教育信息化建设中进行管理决策时,大部分教育机构管理层通常采用经验决策,而忽视了信息决策。而农业教育信息化出现的问题往往都是管理人员在教学实践中不曾遇到的,采取经验决策,以曾经解决与笼统的信息化发展“似曾相似”的问题的经验来解决具体的农业教育信息化问题,这使得旧有思维和信息化推进之间的矛盾加剧。从长远来看,带有主观性和局限性的经验决策不利于我国农业教育信息化的长远发展。另外,我国农业教育信息资源中信息资源定位不明确体现为信息超载和信息迷航的问题。网络上的农业教育信息资源丰富,但是用户极容易在检索到的海量信息中迷失方向,无从下手,无法精确定位找到自己真正需求的信息。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农业教育信息资源可以以文本、图片、动画、音频、视频等多种形式来表现。如网页虽然能将各种资源以网页的形式进行,但难以对资源本身进行描述,学习者很难从一个丰富多彩的网页中提取出所需信息。同时,随着垃圾信息的日益增多,信息资源的精确定位变得更加困难,信息超载和信息迷航问题越来越严重。

1.2农业教育信息资源投资效率低下,导致信息资源大量浪费

由于我国农业教育信息化发展对信息的投资效率和效益低下,信息资源因得不到有效循环而大量浪费。造成这种管理窘境的原因主要可以归结为主观和客观两方面。主观原因在于大部分学校虽然具备超前的信息意识,但是并不重视信息实践。在具体信息实践中,大部分学校的主管人员对于信息资源的管理持放任发展的态度,这导致大量学校的农业教育信息化一直处于低水平的重复建设之中。在未明确信息需求的状况下,学校无法提出进一步发展的需求和动力。客观原因在于有效的基础信息严重匮乏,使得学校甚至整个农业教育信息化产业信息系统运行的后续工作难以进行。另外,基础信息化资源更新不够及时严重影响了农业教育信息化行动决策的准确性和有效性。基础信息未按照信息生命周期的特性进行存储和管理,造成信息的海量增加,信息的价值含量无法测度,冗余信息、无用信息大量存在,为以农业教育为主的学校信息利用的有效性带来困难。农业教育信息资源开发利用薄弱,形成众多信息孤岛,一方面由于信息化技术发展的阶段性,加上人们追求“实用快上”的目标,很难统一考虑数据标准或信息共享问题,往往围绕单项业务开发、引进孤立的应用程序,导致“信息孤岛”的不断产生;另一方面,存在“重硬轻软,重网络轻数据”的认识误区和观念陈旧,小农经济的部门封闭、信息私有的狭隘观念,使一些人不重视数据资源的开发和共享。当企业和部门的系统及应用越来越复杂,并深感孤岛的阻碍之际,再重新改造现存的数据环境,进行信息资源的规划和挖掘,常常缺乏良好而有效的实践方法和工具。

1.3对农业教育信息化战略地位认识混乱,缺乏统筹和总体规划

我国农业相关部门对农业教育信息化战略地位认识偏颇,缺乏统筹和总体规划,是我国农业教育信息资源管理失调的集中体现。具体表现在我国农业教育信息资源管理体制运作不力和我国农业教育信息资源管理结构缺乏统一技术标准2个层次。我国农业教育信息资源体制运作不力体现为在整个农业教育信息化系统中,各级各类教育行政部门及多数学校的信息化建设和管理条块分割,缺乏有效的统筹协调和统一管理体制。系统中个体间各自为政,未形成合力现象,有的甚至出现了相互掣肘的消极现象。这说明目前农业教育信息资源管理尚未受到全面重视,农业教育信息资源缺乏有效规划和布局。调查发现,虽然有58%的学校设置了专门负责配置协调农业教育信息技术和农业教育信息资源的独立部门,但是仍有42%的学校未设置或是让其他部门兼职负责这项工作[1]。有关部门的不重视导致农业教育信息资源管理缺乏强有力的支持,而对于农业教育信息化缺乏合理有效的资源规划则导致了系统内个体间关系的混乱,建设步调的相互倾轧。这些直接导致深层次的管理层面问题,诸如农业教育信息资源管理结构统一标准的缺乏,应用层面上的资源整合困难,教学应用水平难以提高等问题。我国农业教育信息管理结构缺乏统一技术标准。统一技术标准是指统一的技术、统一的设计模式、统一的通信接口、统一的检验标准等。我国农业教育信息化系统中信息和资源管理平台间缺少统一的技术标准除了有管理体制不力等直接因素外,其历史性因素也占重要部分。学校内部推进农业教育信息化进程的初期,不同职能部门之间形成了由不同团队利用不同技术及模式实现的信息资源管理软硬件平台,但尚未依照统一的规划和标准进行建设,这些平台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农业教育信息化的推广普及速率。但是,随着农业教育信息化的深层次发展,教学对整合优秀信息资源提出了更高要求,这种学校个体内以及学校个体间缺乏统一技术标准的潜在不良影响便显现出来,平台之间资源无法共建共享,形成所谓的“信息孤岛”。我国农业教育信息化发展对于跨部门、跨地域的集成信息资源管理平台的需求日益增加,但是由于早期缺乏管理结构的统一标准,导致平台间无法兼容,进而致使在深层次建设时需要重新架构兼容性平台,造成大量的资源浪费。

2农业教育信息资源规划与管理的必要性分析

我国农业教育信息化在经历了近20年的发展之后,正经历从信息工业阶段向信息服务阶段转型的时期,发展前景一片光明的同时潜藏危机,如何在这个时机和危机并存的阶段,把握机会并解决困境,是所有农业教育信息化工作者共同面对的问题。其中,从新科学哲学的角度来说,农业教育信息化不仅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也是一门精确的系统科学。江西农业教育信息化发展中出现的一个重要矛盾就是原有的方法论体系跟不上日趋复杂的信息资源结构,缓和这个矛盾最根本的方法就是引入专门的信息资源管理理论。根据TomasKuen的科学范式论(ScientificParadigm)观点,科学从“前科学”阶段发展到“常规科学”的过程中,作为其专业基础的范式也在不断地自我完善。在范式完善过程中,随之又出现越来越多的“反常”(anomaly)现象,并最终导致了旧范式的消亡和新范式的诞生。依照TomasKuen这种新科学论的观点,农业教育信息化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可以被视为“反常”现象,而这种“反常”现象引起的结果则有消极和积极2个方面,固然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整个农业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但同时又提供了农业教育信息化质变化的契机。这种契机表现在诸如信息孤岛等“反常”现象在旧的农业教育信息化理论体系是无法解决的,需要从其他领域引入新的理论对其进行分析和解决。在新理论引进和融入旧范式的过程中,旧范式逐渐进化成能够适应现实需要的新范式。农业教育信息资源规划是从信息资源发展的实际出发,其本身的方法论体系契合信息孤岛等具体问题,能够满足农业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现实需求。因此,引入信息资源规划是我国农业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必然需求。

3农业教育信息资源规划与管理的任务

3.1农业教育信息资源规划与管理的内涵

3.1.1农业教育信息资源管理。近年来,图书情报及相关领域的专家普遍将“信息管理”等同于“信息资源管理”。国内外的相关学者从不同的认识角度对“信息管理(IRM)”的实质进行了阐释。一般来说,国外学者倾向于将“信息管理”作为一种人类集约化系统对其进行认识。美国学者Horton认为,信息管理是对信息内容及其支持工具(信息资源)的管理,是对信息资源实施规划、组织、预算、决算、审计和评估的过程;英国学者Martin认为,信息管理是与信息相关的规划、预算、组织、指挥、训练和控制过程,是围绕着信息本身以及相关资源展开的;而德国学者Stroetmann认为,信息管理是对信息资源与相关信息过程进行规划、组织和控制的理论,信息资源包括信息内容、信息系统和信息基础结构3部分,信息过程则包括信息产品的生产过程和信息服务的提供过程[2]。我国学者则倾向于将“信息管理”理解为一种人类社会特有的实践活动。王万宗认为,信息管理就是为各行各业各部门搜集、整理、存储并提供信息服务的工作;胡昌平认为,信息管理是一门以普遍存在的社会信息现象为研究对象,在揭示其基本规律的基础上,围绕社会的信息服务从社会的运行机制、信息需求与利用形态分析出发,研究信息资源与技术开发、信息的有序化组织以及社会信息活动控制的一门新兴科学;马费城认为,信息管理的实质是人类综合采用技术、经济、政策、法律、人文的方法和手段对信息流(包括非正规渠道和正规渠道中的信息流)进行控制,以提高信息利用效率,最大限度地实现信息效用价值为目的的一种活动[3]。农业教育信息资源管理是农业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必然需求,也是信息管理在教育领域中的扩展。在农业教育信息化的总体架构中,硬件是基础,软件是媒介,而信息则是核心。这与其他领域的信息化工程是一致的,所以可通过参考其他的领域信息化定义与内涵,结合农业教育信息化本身的性质与任务,推导出农业教育信息资源管理和农业教育信息资源规划的内涵。在考察农业教育信息资源管理的定义中发现,信息资源管理方法论体系在以往的研究中多用于企业信息化建设或者政府信息化建设,很少涉及农业教育信息化建设。首先在信息资源管理的科学范式(ScientificPara-digm)内,农业教育信息资源管理和农业教育信息资源规划与其他领域的信息资源管理和信息资源规划并不存在不可通约性(Incommensurability)。这表示可以依照企业信息资源管理和企业信息资源规划的定义相继给出农业教育信息资源管理和农业教育信息资源规划的定义。参照教育部教育改革和发展战略与政策研究重大课题“农业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研究”课题组所给出的“农业教育信息化”定义,将农业教育信息资源管理描述为“在农业教育的领域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开发利用农业信息资源,促进信息交流和信息共享,促进农业教育现代化的过程[4]”。这个定义包含了两重意义:①将信息技术与农业教育融合起来,实现信息化教育;②将信息资源视为核心资源,与资金资源、硬件资源、软件资源、人力资源和环境资源等基础资源同样重要,信息资源是农业教育信息化的战略资源。农业教育信息资源管理则是农业教育信息化运作发展的核心组成部分。笔者将农业教育信息资源管理(AgricultureEducationalInformationResourcesManagement,AEIRM)定义为“在农业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过程中,对农业教育信息资源进行有效的控制与协调以及对农业教育信息资源合理配置与利用的科学理论与方法论体系。”AEIRM任务的基本框架包含了战略目标、管理办法与基本技术三大要素。其中,战略目标是实现信息技术的集成管理;管理方法将信息技术和传统管理技术相结合,并以信息资源规划为核心;基本技术包括分布式数据处理、集成通信网络技术等。

3.1.2农业教育信息资源规划。作为AEIRM核心组成部分的农业教育信息资源规划(AgricultureEducationalInforma-tionResourcesPlanning,AEIRP),是在AEIRM基础上的发展,其主体部分是农业教育信息工程的总体数据规划。笔者将农业教育信息资源规划定义为“旨在解决农业教育信息化建设中‘信息孤岛’问题并更好地促进信息资源共享,加强学校中信息化管理的制度化和规范化工作,支持农业科学化的领导决策等有效举措;其实施过程在于建立农业信息资源管理基础标准和两种基本管理模型。”农业教育信息资源规划侧重于对农业教育信息资源的开发与统筹规划,通过制订标准和进行统一开发,利用主题数据库、资源规划工具等对农业教育信息资源进行开发和管理。其基本结构为“2个模型,1个标准体系”,即系统数据管理模型、系统功能管理模型和信息资源管理基础标准。

3.1.3两者之间的关系。美国信息资源管理学家Horton和Marchand等在20世纪80年代初指出:信息资源(InformationResources)与人、财、物资源都是企业与社会组织的重要资源。从信息管理学科结构而言,信息资源规划从属于信息资源管理,是信息资源管理理论体系的核心;而信息资源管理则是信息资源规划的载体。从笼统目标来说,信息资源管理倾向于对信息化结构工程进行整体布局和分配,其任务不仅包括在信息化工程进行之前对信息要素进行安排和分工,而且包括在建设和发展信息化过程时对其进行监督和调整,其任务线涵盖了整个信息化过程;而信息资源规划则倾向于在信息化工程开展之前,对信息要素进行合理地布局和规划,确保今后信息化进程的稳定运作和发展,其任务线仅存在于信息化工程前期。从具体任务来说,信息资源管理需要保持整体和局部的平衡,对发展中的信息具有监督和控制的作用;而信息资源规划则注重于整体,主要做好数据布局和设置数据规范标准的工作,以便进行信息管理。因此,完备的信息资源规划是做好信息资源管理的前提。但在方法论体系中,信息资源规划属于信息资源管理范畴。在农业教育信息化的进程中,对信息资源的有效利用有利于农业信息化建设的顺利进行。做好农业教育信息资源管理的前提是合理进行农业教育信息资源规划。从某种意义上说,信息资源规划可以从根本上解决“信息孤岛”问题。在实施农业信息化等过程时,信息资源规划先行,可以为系统最终成功应用奠定坚实的基础。

3.2农业教育信息资源规划与管理的任务AEIRP作为工程技术理论,包括需求分析、系统建模、支持工具等内容。进行AEIRP的过程就是梳理业务流程,了解信息需求,建立信息管理标准和信息系统模型;运用这些标准和模型衡量现有的信息系统及各种应用,若符合要求就继承并加以整合提升,不符合要求的进行改造优化、选购或重新开发。这为根本解决农业教育信息化发展中2个主要问题提供了新的视域。

(1)农业教育信息化建设中大量资源浪费问题。从AEIRP的观点看,问题的根源在于建设者讲不清需求,而分析人员所做的“需求分析”并不能真正反映建设者的真正需求。信息资源规划强调将需求分析与系统建模紧密结合起来———需求分析是系统建模的准备,系统建模是建设者需求的定型和规范化表达。AEIRP根据学校的运转内容(而不是按照现行的机构部门)划分出一些“职能域”;然后由业务人员和分析人员组成的一些小组,分别对各个职能域进行业务流和数据流的调研分析;进而建立学校信息系统的功能模型和数据模型,作为整个信息化建设的逻辑框架。进行业务流分析时,要注意识别主要业务过程,研究新的管理模式,即与学校教学改革和管理创新相结合。在做数据流分析时,要调研分析职能域之间、职能域内部、职能域与外单位间的数据流,并且做出流量的估算。只有经过详细的调研分析,才能进行科学的综合,得出模型化的认识,使学校主管部门、建设一线人员和分析人员在信息化建设“要做什么”的问题上达成共识。

(2)“信息孤岛”问题。这是我国农业教育信息化发展中显著的问题症结之一,其根源在于缺乏数据标准化管理。首先是数据定义和编码没有统一标准,不同的程序员或者同一个程序员在不同时期,对同一个数据对象起了很多不同的名称,诸如“设备代码”“设备号”“设备编号”等,造成系统上的混乱。农业教育信息系统中充斥着混乱数据,不能支持管理的科学化。作为一种新的问题解决模式,AEIRP结合数据流的调研分析,做好基础的数据标准化工作,即设立信息管理的标准体系,进而落实到数据库的结构标准化。

4农业教育信息资源规划的前景分析

我国农业教育信息化发展初期,我国学者针对于农业教育信息化出现的具体问题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对于农业教育信息化中的信息资源分类配置和共建共享的研究则出现在2004年以后,早期的研究主要是直接将信息资源规划中的具体技术应用于信息资源配置和布局上,设计出相应的农业教育信息资源整合平台,但是由于当时信息资源规划理论在我国引入的时间不长,且相应的运用和研究在我国并不成熟,因此这类研究仅完成了信息资源规划中的一部分,即只完成系统数据建模和系统功能建模两部分工作,而建立信息资源管理标准则很少涉及。另外,这类研究在理论上缺乏深入的研究,并未将研究成果推广到实际应用中。目前的AEIRP研究与应用,是建立在较为丰富的实践应用经验和较为完整的信息资源规划理论的基础之上,并呈现出以下两种明显的发展趋势。

(1)在应用研究视角上,AEIRP的研究视角从单一走向多元。早期的AEIRP研究,倾向于针对农业教育信息化某个具体部门或者某个农业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学校进行信息资源规划研究。目前,AEIRP研究则在继续微观研究的同时,扩展了宏观整体研究,表现在针对于跨地域、跨部门的农业教育信息化总体广地域数据环境的系统集成。AEIRP的研究从原来的微观研究到呈现宏观整体研究和微观具体研究两种形态转变,这体现了AEIRP本身良好的适用性和灵活性。

(2)在理论研究视角上,AEIRP的理论视角不断推陈出新。随着时代与信息化出现问题形态的变化,AEIRP应不断扩展自身的理论体系。从利用传统的信息工程(IEM)理论和应大量推广的数据管理(DA)理论,再到今后使用前景的企业架构(EA)理论,AEIRP应通过不断更新和扩展其理论体系,保持其旺盛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