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农业科技档案的特征及利用

农业科技档案的特征及利用

一、从农业科技档案的来源(形成)、内容、性质来看,有其自身的特点。它与文书档案和科技档案不同。文书档案是记述和反映党务工作、人事工作、行政事务方面的文件材料。科技档案是指在科学技术活动中直接形成的应当归档并有保存价值的文字、图表、声像等不同形式的历史记录。它们虽然同属于档案的范畴,作为档案的基本属性是共同的,在一个单位内部,文书档案和科技档案都是基本单位工作活动的历史记录;但是,它们又是具有不同性质的档案材料,它们的来源不同,反映的内容不同,它们具有各自不同的自然形成过程、规律和特点。

1、综合性强。农业科学是一个综合性很强,涉及范围很广的科学体系。从农业结构上来看,它包括农、林、牧、副、渔各业;从自然条件看,它涉及水、土、光、热、气等非生物因素;从农业生产的一个周期来看,它包括播种、施肥、中耕、灌溉、防护、收割、加工、运输、入仓、经营等许多环节。所以,农业科技档案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科技档案门类。因此,对农业科技档案进行科学的分类管理,直接影响农业科技档案管理水平。

2、外业形成量大。农业生产和工业生产不同,它不是在车间厂房里作业,而是在田间作业,既使农业科学研究,也有大量的工作是在室外进行。这种情况决定了农业科技档案外业形成量大这样一个特点。即大量的农业科技档案是在野外、田间形成的。这一特点带来了农业科技档案形成、积累、管理的复杂性,因此,在农业科技档案的管理中应十分注意这个问题。

3、地域性强。农业生产离不开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的影响和制约。主要包括水文、土壤、阳光、气候等。农业生产的布局、品种、栽培技术等,都因地域条件的不同而不同。因此,才有粮作区、畜牧区、林果区、水产区之分。粮作区也有水稻、旱作区的区别,水稻区也有因地域条件的差别而选用不同的品种,采用不同的栽培技术。作为农业生产伴生物的农业科技档案,也具有较强的地域性,即在不同的地域范围内,农业科技档案的种类、内容、成份都有很大差异,在形成、管理上也相应带有自己的特点。研究把握这个特点,是做好农业科技档案工作的基本要求。

二、利用农业科技档案信息资源产生效益

1、借阅(借出和室内查阅)、复制工作产生效益

几年来,总站档案室为有关人员查阅写总结、论文、调查报告、汇报、规划、报奖、填报资料、项目申报等查阅利用2000多人次。共有200多篇论文在国家、省级报刊杂志上发表。以技术档案为依据,一是2008年落实了省级重点农业新技术项目15项3748.75万亩次,总增产116700.74万公斤,总增收221125.136万元。其中:(1)大豆优质高产栽培技术442万亩、亩产173.4公斤、亩增产20.4公斤;(2)大豆垄三栽培技术383万亩、亩产169.6公斤、亩增产16.6公斤;(3)重迎茬大豆综合栽培技术94万亩、亩产164.6公斤、亩增产11.6公斤(4)大豆45㎝双条密植栽培技术44.6万亩、亩产189公斤、亩增产38.7公斤(5)强筋小麦保优节本栽培技术0.5万亩、亩产238公斤、亩增产36公斤(6)优质小麦栽培技术0.5万亩、亩产238公斤、亩增产36公斤(7)玉米密植通透高产栽培技术59.5万亩、亩产618.6公斤(8)专用玉米栽培技术369万亩、亩产633.1公斤、亩增产34.1公斤(9)水稻大中棚超稀植栽培技术300.2万亩、亩产591.2公斤、亩增产47.2公斤(10)水稻节水增效配套技术250万亩、亩产572.6公斤、亩增产27.2公斤(11)优质稻谷综合配套栽培技术200万亩、亩产561.3公斤、亩增产6.8公斤(12)水稻温室-大棚两段育苗高产栽培技术20.2万亩、亩产695.8公斤、亩增产121.9公斤(13)大豆、小麦、玉米、水稻生产技术规程1382万亩(大豆生产技术规程401.5万亩、亩产166公斤、亩增产13公斤;小麦生产技术规程0.5万亩、亩产238公斤、亩增产36公斤;玉米生产技术规程730万亩、亩产626.3公斤、亩增产27.3公斤;水稻生产技术规程250万亩、亩产594.6公斤、亩增产59.2公斤),(14)大豆、小麦、玉米、水稻高效栽培技术97.5万亩(大豆套种经济作物高产高效栽培技术5.6万亩;玉米间种经济作物或杂豆69万亩;水稻育秧大棚综合利用260万亩;小麦后茬复种、复栽秋菜0.5万亩)(15)高效可持续农业——科学轮作体系的示范与推广105.75万亩(北部、东部地区建立玉米—豆—经等轮作方式大豆11万亩;中西部、中南部以玉米—大豆—经济作物方式玉米91.75万亩;山区以玉米—大豆—杂粮—经济作物方式玉米3万亩)。二是落实了市本级重点农业新技术12项,涵盖了粮食作物、瓜菜作物及其施肥技术、主要病虫害防治技术,计划推广5195.5万亩次、完成5448.6万亩。为全市的农业持续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2、主动提供利用产生效益

近年来,总站主动到基层参加技术活动、向基层技术人员和农民提供信息资料、举办展览、调查问卷等,在农业科技创新、项目研发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

(一)2007-2008年科普活动中全市共培训农民130万人次,入户率1.3。师资培训142场次、6130人次,送科技下乡办班1197场次、受训人数12.423万人次,举办科普大集72场次、参加人数7.46万人次,科技大篷车下乡175辆次、参加人数6.26万人次,开办电教栏目24个、电教场次269场次、电教培训覆盖全市93%以上农户,印发技术资料65.4万份。根据农时需要完成市农委和市电视台联合举办《科技进农家》电视讲座5期,开展电话咨询1万多人次。通过《植保信息》病虫预报12期,用模仿电视台天气预报形式预测预报病虫信息9期,播后深受广大农户欢迎。

(二)实施重大科技项目。落实了国家粮食高产创建示范点共7个,面积7万亩,其中水稻落实在庆安、北林各1万亩,玉米落实在安达、青冈、兰西、肇东各1万亩,马铃薯落实在望奎1万亩。水稻单产指标确定在600公斤/亩、创建县比前三年平均增产10%以上,玉米单产指标确定在800公斤/亩、创建县比前三年平均增产10%以上,马铃薯单产指标确定为3000公斤/亩、创建县比前三年平均增产10%以上。为国家的粮食高产奠定了基础,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