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农产业集群优势效应探析

农产业集群优势效应探析

1农业园区产业集群的理论基础

1.1外部经济理论

马歇尔认为,产业集群有利于技能、信息、技术和新思想在集群内企业之间的传播与应用,集群是中小企业的自组织聚集体,要这个聚集体中存在着非常丰富的外部经济性,即因产业在地域上的集中而导致社会分工深化、企业联系加强和区域资源利用提高所产生的成本节约,实现规模经济。

1.2增长级理论

佩鲁认为,某些主导部门和有创新能力的行业集中于一些地区或大城市,以较快的速度优先得到发展,会产生“乘数效应”而带动整个区域经济发展。即具有优势的地区随着产业聚集日益成为增长极,通过增长极产生扩散效应,带动邻近地区共同发展。

1.3新竞争经济理论

波特认为,企业集群是指集中在特定区域的、在业务上相互联系的一群企业和相关机构。这种由独立的、非正式联系的企业及相关机构形成的企业集群,代表着一种能在效率和柔韧性方面创造竞争优势的空间组织形式,它所产生的持续竞争优势源于特定区域的知识、联系及激励,是远距离的竞争对手所不能达到的。

1.4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理论

产业集群现象也可以从规模经济效应与范围经济效应加以解释。①规模经济效应。由于技术的融合,以及研究开发的分层必然导致创新节点增多、创新链单元拉长,在创新节点大量增多后,企业可以借助同质技术来开发平台,进行技术和产品的多样化。②范围经济效应。企业由于技术的大量融合,使得企业能够对各种各样的技术实施结合与重组,环境不同的技术具有对其他技术“跨界施肥”的潜能,因此会产生新发明,从而提高产品和工艺的绩效。

1.5交易费用经济学的解释

科斯通过引入交易费用概念来刻画市场运转的成本,他指出,企业组织成本与交易成本的边际上的比较决定了企业的边界和企业对市场的替代程度,因此,产业集群是一种介于纯市场组织与科层组织之间的“中间体组织”,它“比市场稳定,比企业灵活”。而集群的经济性在于获取企业间分工的收益和降低企业间的交易费用。

2农业园区产业集群的技术创新效应

农业园区集群的创新效应主要来源于集群所带来的知识溢出效应、创新资源的可得到性、“追赶效应”和“拉拨效应”、吸聚作用以及植根性等方面。

2.1知识的溢出效应

知识具有公共物品的性质,知识一旦被创造出来,传播的速度越快,拥有的人越多,为群体带来的福利就越大,但是知识中有一类知识,如凭借经验积累发展起来的知识,通常称为隐含知识,是不能具体化、系统化的,没有人际间的频繁接触和耳濡目染是很难传播或者传播速度很慢。在产业集群的地方,同行业的生产厂家,供应商、重要的客户以及相关产业交织在一起,由于地理位置的接近,人们接触和交流的频率较高,从而增加了经营的“透明度”,行业的秘密不再是秘密,“空气中弥漫着产业的气味(马歇尔语)”,因此,处于集群中的企业很容易获得研究开发、人力资源、信息等方面的外溢效应。

2.2创新资源的可行性

创新资源越容易获得,创新便越有优势,创新资源主要包括人才、资金和技术。从人才资源来看,产业集群把各种人才吸引到同一地方,从而使厂商更容易得到所需要的人才,而各种人才也更倾向于在产业集群的区域谋职。从资金资源来看,产业集群容易使风险投资家了解产业的发展动态,判断拟投资企业的发展前景,从而降低了风险投资家寻找投资项目的信息成本。因此,越是产业集群的地方越容易获得风险资金。从技术资源来看,一方面,完善而集中的产业体系强化了相对产业领域的研究力度以及对新技术的快速反应能力,另一方面,知识的溢出效应也使得企业更容易获得相关技术。

2.3“追赶效应”和“拉拨效应”

企业彼此的接近和了解使得他们之间的相互影响加强,由于竞争障碍的减少和攀比心理作用,企业间的竞争会越来越激烈,后进企业更容易模仿先进企业,先进企业为了保持竞争优势会更努力创新。尤其当一个强有力的新竞争者出现时,模仿效应会使其新思想往前、往后、横向传递,从而使整个行业受益。同时,由于相互支撑的产业之间存在着彼此的所谓“拉拨效应”,集群内的某些产业可能因为集群内那些先进的相关产业的拉拨而提升自己的竞争力。

2.4吸聚作用

就象物理学中的物体质量越大,万有引力越大一样,产业集群规模越大,也越能够吸引更多的厂商加入。一是吸引外来者的进入,据有关调查表明,在对外商有吸引力的地区,集群存量每增加10%,该地区被未来投资者选中的可能性就增加5%—7%。二是吸引衍生公司的加盟;衍生公司是指由园区内高技术企业的科技人员或者母体公司中的企业家分离出来创办的新公司。企业集群程度越高,企业的专业化分工往往越发达,衍生公司就会越多。这些衍生公司通常都把选址靠近母公司,利用原来的关系网络和共享的信息资源,开展创新活动。

2.5植根性

产业集群可以使经济主体之间容易形成一种相互依存的产业关联和共同的产业文化,并且创建一套大家共同遵守的行业规范。在这一套行为规范的指导下,人们相互信任和交流,从而加快了新思想、新观念、信息和创新的扩散速度[1]。

3农业园区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效应

3.1生产成本优势

第一,农业园区的企业由于共享公共基础设施和服务机构,以及因集群而吸引大量的生产要素供给,使得企业的讨价还价能力有效提高,长期成本曲线向下移动。第二,由于集群内激烈的竞争导致专业化分工的深化,以及因知识的外溢引发企业生产效率的提高,有效地降低了企业的生产成本。

3.2产品差异化优势

企业的产品差异化战略能有效地提高产品的溢价和竞争力,由于产业集群,企业能够从大量的市场信息和竞争对手的信号中清晰地辨明顾客的需求趋势和产品的变动趋势,因此能比集群外的企业更有效的提高产品的质量,增加品种与花色以及延伸服务等,从而形成产品的差异化优势。

3.3区域品牌优势

由于农业园区的产业集群,企业在地理位置上同竞争对手靠近,能够扩大市场份额,其原因在于:这种集群能够降低搜索成本、贸易和非贸易成本;同时,集群内部不仅包括大量的竞争和协作的企业,还拥有大量的中介组织,他们不仅为集群内的企业提供服务,而且还强化了企业与外部环境尤其是市场的联系,有效地提升了企业的市场地位,形成了区域品牌优势[2]。

4农业园区产业集群的空间区位效应

农业园区集群的空间区位效应主要表现在核心区、示范区和辐射区的产业藕合机制上。一般来说,一个功能完善、结构合理的农业科技园区,在空间结构上的布局分为3个层次:即核心区、示范区和辐射区,见:核心区是园区的主体,是农业科技园进行新技术、新品种试验、技术组装、科技成果转化的场地,它集技术、人才、资金、信息和农业科研、技术推广、培训、社会化服务为一体,物质要素、资金要素、人才要素在核心区高度聚合,全面集中,在此形成和培训新的产业和经济增长点,并成为农业科技的辐射源。示范区和辐射区是农业科技园产业开发、技术示范和农产品生产的场地,是园区的丛体。示范区在核心区的技术、种苗、资金、信息、科技培训的带动下,通过企业化的运作,进行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和技术示范,孵化新的产业,开发新的产品。辐射区是农业科技园区进行技术示范推广和大宗农产品生产的场所,通过与核心区、示范区的科技对接,品牌联结和科技服务,实现农产品生产标准化、农业经营规模化和农产品销售品牌化,提升园区竞争实力。农业科技园三区之间的藕合机制,主要通过科技对接、品牌对接和服务对接,来形成园区集群的空间区位效应。

4.1科技对接

通过核心区的建设,把先进科技成果、资金、信息、企业的科技开发推广人才有效地聚集在一起,完成对先进农业技术的组装集成,并向产前、产中、产后渗透,形成集群产业链。通过技术传递,示范区对核心区成熟的组装技术和产业化经营模式进行吸纳和再创新,示范区对核心区成熟的组装技术和产业化经营模式进行吸纳和再创新,通过较大面积的技术示范和产业孵化,归纳和总结成功的技术示范和产业开发的经验,形成较大面积的技术示范和产业孵化带,并通过技术扩散,把配套的农业技术和产业化经营模式传递到辐射区,让农户按照核心区制定的生产标准、技术规程和农作物的栽培模式,生产标准化的农产品,以此来提高农产品的质量的市场竞争力。

4.2品牌对接

由于核心区农产品的产业集群,在园区会形成农产品区域品牌,然后通过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生产方式向示范区和辐射区进行扩散。示范区和辐射区的企业和农户与核心区的企业签订协议,按照统一标准、统一技术、统一规格、统一包装使用核心区农产品品牌,向国内外市场销售产品,形成品牌效应,产生规模效益。

4.3中介服务对接

通过核心区的科技服务体系,对示范区和辐射区进行信息服务、融资服务、销售服务和科技培训服务。①信息共享:通过核心区的农业信息中心,把搜集整理而成的农业政策信息、科技信息、农产品价格信息、资金信息汇编成册,以上网和印刷资料等形式,传递给示范区和辐射区,使农业信息与分散的农户对接。②多元化融资服务:通过招商引资,争取国家项目资金、向银行贷款或通过资本市场进行融资等形式,建立农业科技项目的风险投资基金,为园区的企业和农户提供资金支持。③科技培训服务:通过核心区的技术培训中心,为示范区的企业员工和农户提供技术培训,进行技术推广和示范带动,为农产品集群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3]。

5培育农业园区产业集聚的主要策略

目前,我国农业科技园和现代农业示范区总数已达到440多个,其中部级农业科技园区36个,省、地、市级农业科技示范园区400多个,经过多年的发展,绝大多数已初具规模,成为了农业技术与农户连接的纽带,现代农业科技的辐射源和人才、技术的培训基地,对周边地区农业产业升级和农村经济发展产生了示范和推动作用[4],如在“中国蔬菜之乡”的山东省寿光市现已形成了年交易量达15亿kg、交易额达20亿元的蔬菜产业集群,成为集蔬菜生产、加工、运输、销售等信息传递、技术推广于一体的蔬菜产业化生产经营模式,提升了区域经济竞争力。然而,从总体上看,我国农业科技园产业集群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大多数园区没有形成特色产业,结构趋同,缺乏产业集群的形成机制、缺乏龙头企业和特色品牌,严重地制约了农业科技园区集聚效应的发挥。因此,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提高升农业科技园区产业集聚效应:

5.1培育园区特色主导产业

针对目前农业科技园区主导产业不明确的问题,应加快选择、培育重点产业步伐,形成区域产业特色。农业科技园产业集群必须跳出什么都要做,而什么都做不大的传统发展思维,应从实际出发,充分发掘当地资源优势、市场优势、文化优势、区位优势,突出重点、因地制宜,立足地方特色,注意名、特、优产品的挖掘和开发,从而形成特色主导产业,避免区域产业雷同和重复建设。

5.2建立相互依存的产业体系

一方面,建立相互配套、相互依存的产业组织网络、形成一种“技术生物链”,为中小企业提供发展基础。因此,对园区内的产业布局要坚持以分工协作、本地结网形成产业集群来安排项目,对新进园区的企业明确以产业集群为导向,对园区内原有的产业发展重视要相关产业的网络体系的建立,努力形成大中小企业密切配合、专业分区与协作完善的网络体系。另一方面,通过新公司衍生促进产业内部分工,建立相互依存的产业联系。针对现在园区内产业配套弱的现状,以大中型高新技术企业或企业集团为龙头,通过产业环节的分解或鼓励其母体公司内的科技人员和企业家分离出来自办公司,从而衍生出一批具有紧密分工与协作关系的关联企业。通过新公司衍生促进产业内部分工和建立相互依存的产业联系。尤其是要积极为进入区内大型企业提供产品配套与相关服务,以提高这些企业的当地植根性。

5.3制定产业集群的政策措施

一是在构建产业群集总体思路下设计外资的目标吸引政策,有目标地吸引那些具备产业带动优势和有产业关联效应或配套协作功能的项目进入园区。尽量减少产业群形成过程中因低层次企业盲目进入导致与在位厂商过度竞争所造成的拥挤效应。二是用优惠的政策引导对产业群集发展有重要影响的公共物品或准公共物品的投资,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与产业发展配套的基础设施建设。三是建立主要农产品的质量控制体系。农业产业集群必须考虑优质农产品生产实现产品标准化和经营产业化,农产品加工实现高效化和市场化,设施农业实现生产规模化和专业化,园区企业实现集团化和国际化。因此,应按照无公害农产品的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制定农产品的从土壤环境质量到种养生产过程,以及收获、加工、包装、储运等环节的质量控制体系,确保农产品卫生安全,形成规模化和专业化的名牌产品生产,增加名牌意识,创造品牌效益[5]。

5.4完善园区中价服务体系

农业园区产业集群不是孤立地发展的,必须有一个完善的服务体系,主要包括:一是各种规范的咨询和中介服务机构,如市场调查机构、技术咨询机构、科技成果交易中心、知识产权事务中心、律师事务所、会议事务所等。二是完善的创业服务中心,为区内处于种子和创建阶段的高新技术企业的成长提供孵化器功能。三是教育培训体系,其职能是提供人才保障。因此,必须加强产业集群的社会中介服务体系建设,根据不同企业的不同发展阶段和不同业务范围,提供相应的服务,为促进产业集群提供良好的发展基础。

5.5培育发展龙头企业

龙头企业在园区产业集群的形成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中小企业可依附于龙头企业的市场与经营,配合龙头企业的特定市场分工体系,发挥和利用自身有限资源优势,成为龙头企业的一部分。同时,龙头企业也可以与小企业进行转包合作,增强企业的柔性,从而在产业集群内形成大中小企业密切配合、专业化分工与协作完善的网络体系,共同构筑产业集群效应,因此,必须按照现代企业制度,培育与发展园区龙头企业[6]。

5.6构建区域创新文化

由于植根性被认为是产业集群优势的制度来源,因此,应进行正确的舆论引导,鼓励企业之间进行交流,努力培养鼓励人才流动,敢冒风险、诚信合作、宽容失败的创新精神,形成勇于接受新事物、追求自我价值的创业文化。特别是在设计和建设农业科技园主导产业时,应充分考虑园区文化的作用和价值,一定要把引进的外来技术和品种与园区的优势条件相融合,融入到园区的文化建设之中,使引进的项目本土化,促进当地资源的深度开发利用,带动本地产业结构调整,形成产业集群和园区品牌,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农业科技园区的产业集群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