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农产品价格

农产品价格

农产品价格

农产品价格范文第1篇

1979年至今为农产品结构调整的速变阶段,该时期主要农副产品的生产能力日益提高,其结构也经历了较大幅度的反复调整,至此农副产品结构调整的步伐开始逐步从量变走向质变,其结构也正逐步趋向最优。大体上来看,1979年至今,我国农副产品结构调整主要经历了如下几个发展时期:1979~1984年为单一生产结构的适应性调整阶段。该阶段调整的主要目标是适当调整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的种植比例,同时适当增加家庭化的畜禽养殖比例,这一举措废除了“以粮为纲”的农业方针,同时也打破了以往较单一的农产品格局。虽然该时期极大提高了农副产品的生产能力,也基本解决了农民的温饱问题,但由于粮棉产量增长较快,而我国当时的储运销能力发展滞后,一时间全国较大范围内均出现了供大于需的供给失衡局面,为此就急需进行新一轮的结构调整。1985~1991年为粮食的就地转化阶段。该阶段一方面粮棉等农产品的产量相对过剩,另一方面其它农产品却又处于短缺状况,因此政府相关部门就实行了干预性的农产品结构调整,在采取一定措施取消粮棉统购的同时,也积极支持农产品深加工产业的发展。但1989年之后,粮食产量再创历史新高,农民陷入了增产不增收的恶性循环怪圈。1992至今为提高农产品生产经济效益阶段[4]。该阶段以农产品生产的优质、高效发展为首要目标,重点强调提高农产品生产的经济效益。然而该阶段的改革目标并没有如期实现,农产品大量供给的同时,农民收入的增长速度却是一降再降,农产品结构调整的改革也未能带来农村经济的高效发展。

二、基于结构调整的我国农产品价格波动实证分析

本文通过建立动态面板模型,对1978~2012年我国农产品价格总指数NI、种植业产品价格指数ZI、林业产品价格指数LI、畜牧业产品价格指数XI以及渔业产品价格指数YI等指标展开讨论,以便对这些价格指数变量之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各变量间具有怎样的关系,基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农产品又具有怎样的价格波动机理。

(一)改革开放以来农产品价格波动性演化趋势分析通过对1978~2012年我国农产品价格总指数相关数据的分析可以看出,总体而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产品价格总指数的波动幅度基本稳定,只是在1990~2000年间波动幅度相对剧烈,而其他年份则相对较小。图1中关于农产品价格相关走势的分析是与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相吻合的。众所周知,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粮食产量数次刷新建国以来的历史新高,诸如粮棉等农产品供过于求,当时我国农业发展陷入了“增产不增收”的恶性循环怪圈[5],因此政府相关部门为提高农产品的经济效益,开始进行农产品生产结构调整的相关改革,并且取消了粮棉等产品的统购计划,实施市场化运作。面对着国家对农产品市场调控价格的逐步放宽,曾几何时市场上也出现了诸多挑战,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农产品市场面临改革开放以来的一系列问题,同时农产品的价格机制也呈现出较大的波动性。

(二)改革开放以来农产品生产价格指数的直方图分析通过在EVIEWS软件中对农产品生产价格总指数的直方图分析,可得出如图2所示直方图。一般而言,图2中左边的直方图主要是用来反映农产品价格总指数在各区间的分布情况,从中可以看出1978~2012年期间我国农产品价格总指数主要集中于(95,120)之间,其价格波动基本稳定。同样,从图2中右边相关指标的分析可以看出:1978~2012年35个样本值的偏度S=0.9125>0,峰度K=4.4530>3,所以与标准正态分布(S=0,K=3)相比较,该序列NI呈现出右偏趋势。总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产品的价格波动趋势虽然长期来看较为平稳,属于稳中有涨的发展态势,但一段时间内也具有较显著的波动聚类特征,即一段时间内存在较大幅度的农产品价格波动。

(三)基于结构变动的农产品生产价格演化分析农产品价格的变化往往由种植业、林业、畜牧业及渔业等产品的价格变化所决定。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产品的生产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产业结构升级的步伐也迈向一个新台阶,以往单一的农产品格局也正逐步向粮食生产、经济作物生产齐头并进,畜牧业、渔业大力发展的态势转化,农产品生产取得了产量迅猛提高、价格稳中上调的显著成绩[6]。种植业、林业、畜牧业及渔业等四大类产品的价格指数、各类产品的结构变化态势均将直接影响农产品的价格总指数[7]。1.各变量的平稳性检验通常而言,变量的平稳性检验可以通过ADF单位根、协整以及格兰杰因果关系等分析进行相关检验。(1)ADF单位根检验ADF单位根检验是检验变量水平值时序平稳性的一种正式方法。本文关于因变量农产品价格总指数与自变量种植业产品价格指数、林业产品价格指数、畜牧业产品价格指数及渔业产品价格指数等变量的ADF检验结果见表1。通过对1978~2012年期间各类农产品价格指数波动的分析可以发现:农产品价格总指数NI、种植业产品价格指数ZI、林业产品价格指数LI、畜牧业产品价格指数XI及渔业产品价格指数YI等相关指标ADF检验的t统计值均大于显著性水平为10%时的临界值,因此这些序列均为非平稳序列,而序列iNI、iZI、iLI、iXI以及iYI的一阶差分序列的t统计值则均小于显著性水平为10%时的临界值,所以序列iNI、iZI、iLI、iXI以及iYI均为平稳序列,变量满足ADF单位根检验。(2)协整检验协整检验主要是用来检验各变量间是否存在稳定关系、检验各变量间是否存在伪回归关系。通过以上分析发现,序列NI、ZI、LI、XI以及YI均为非平稳序列,而序列iNI、iZI、iLI、iXI以及iYI为平稳序列,所以满足序列的协整检验要求。故可对各变量进行协整检验,所得结果如图3、表2所示。由图3可以看出:农产品价格总指数的残差走势大致上是围绕残差=0的直线随机波动,故该回归对原观测值的拟合程度较高,农产品价格总指数与各自变量间具有较显著的线性相关性。表2检验结果表明:残差序列e的ADF检验的t统计量值为-5.198858,明显小于显著性水平为10%时的临界值-2.6200,故可知残差序列e为平稳序列,此时NI与变量ZI、LI、XI、YI之间表现为较明显的协整关系。(3)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则主要是分析变量间因果关系的一种检验方法,主要用于一个变量被另一个变量解释程度的相关分析,一般而言,检验过程的精确程度直接取决于滞后期的长度。通过对农产品价格总指数NI与各自变量间进行格兰杰检验分析,检验结果如表3所示。由表3检验结果分析可知:在滞后期6时,农产品价格总指数NI不是种植业产品价格指数ZI的格兰杰成因,而种植业产品价格指数ZI是农产品价格总指数NI的格兰杰成因;同时,在滞后期5时,农产品价格总指数NI不是林业产品价格指数LI的格兰杰成因,而林业产品价格指数LI是农产品价格总指数NI的格兰杰成因;在滞后期3时,农产品价格总指数NI不是畜牧业产品价格指数XI的格兰杰成因,而畜牧业产品价格指数XI则是农产品价格总指数NI的格兰杰成因;在滞后期8时,农产品价格总指数NI不是渔业产品价格指数YI的格兰杰成因,而渔业产品价格指数YI则是农产品价格总指数NI的格兰杰成因。2.基于各类价格指数变化的农产品价格波动演化分析本文在对各类农产品价格波动情况相关分析的基础上,详细分析1979~2012年间我国农产品价格波动的结构性特征。通过在EVIEWS软件中对NI、ZI、LI、XI及YI等变量进行分析,可以得出农产品价格变化特征表,其结果如表4所示。首先,农产品价格总指数同时受到种植业、畜牧业及渔业等三大类产品价格指数的上拉,在这三类产品的牵引下,农产品价格呈现出较大的上涨空间。同时,林业类产品则对农产品价格总指数起到了向下的牵引。四类产品中,种植业类产品、畜牧业类产品及渔业类产品均呈现出较大幅度的价格波动,而林业类产品的波动幅度则相对小一些。其次,农产品价格总指数NI最高值年份出现于1994年,种植业ZI、畜牧业XI的最高值年份也均出现于1994年,时间一致;而农产品价格总指数NI最低值年份出现于1999年,种植业ZI、畜牧业XI及渔业YI的最低值年份则分别出现于1999、1998与1997年。再者,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产品价格波动趋势呈现出缓慢上升、缓慢下降的阶段性波动特征,其价格上涨或下降与整个国家的经济环境间呈现出较紧密的相关性;同时价格波动也呈现出较明显的结构性特征,尤其是近几年来农产品价格波动受猪肉价格、水果类产品、棉花及大豆等作物价格的影响比较显著。

三、结论

农产品价格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农产品 期货市场 规避 价格风险

一、开发农产品期货市场的必要性

1、农民难以走出农产品价格波动的怪圈

最近几年,农产品市场出现“蒜比肉贵”、“菜价元时代”、“菜补贴”等农产品卖贵和政府补贴菜价现象,出现了农产品卖难、“谷贱伤农”问题。“米袋子、菜篮子”事关老百姓的居家生活,农产品市场价格违背价值规律,不能准确反映市场供求,影响老百姓生活,甚至影响老百姓对市场的预期。农产品现货市场在价格形成机制方面存在天生不足,使农业生产为“蛛网困境”所困扰。在单一的现货市场条件下,农业生产者只能根据当前的现货市场价格安排生产。农作物生长周期一般较长,如果本期价格较高,则下一期的产出可能增加,在需求不变的情况下,价格必然下降,价格下降又会引起新一轮的产出减少和价格上涨,如此反复构成了经济学上“蛛网模型”所描述的情形。结果会导致农民预期收入降低,特别是受现货价格信号的误导,造成农业生产资源配置失当。同时,由于农作物的生长周期较长,价格波动幅度大,使得小农生产方式被强化,农作物种植的规模效益难以实现。

2、蛛网模型诠释了农产品的周期波动

由于农产品往往是缺乏需求价格弹性的商品,所以,供给曲线S斜率的绝对值小于需求曲线D斜率的绝对值,即S与D相比较,前者较平缓。或者说,供给的价格弹性大于需求的价格弹性,这时,当市场由于受到外力的干扰偏离原有的均衡状态以后,实际价格和实际产量上下波动的幅度会越来越大,偏离均衡点越来越远(详见图1)。

如图1所示,假定在第一期由于某种外在原因的干扰,实际产量由均衡水平Qe减少为Q1。根据需求曲线,消费者为了购买全部的产量Q1,愿意支付较高的价格P1,于是,实际价格上升为P1。根据第一期的较高的价格水平P1,按照供给曲线,生产者将第二期的产量增加为Q2。在第二期,生产者为了出售全部的产量Q2,接受消费者所愿意支付的价格P2,于是,实际价格下降为P2。根据第二期的较低的价格水平P2,生产者将第三期的产量减少为Q3。在第三期,消费者为了购买全部的产量Q3,愿意支付的价格上升为P3,于是,实际价格又上升为P3。根据第三期的较高的价格水平P3,生产者又将第四期的产量增加为Q4。如此循环下去,实际产量和实际价格波动的幅度越来越大,偏离均衡产量和均衡价格越来越远。图中的均衡点E所代表的均衡状态是不稳定的,被称为不稳定的均衡。因此,当供给曲线比需求曲线较为平缓时,即供给的价格弹性大于需求的价格弹性,得到蛛网模型不稳定的结果,相应的蛛网被称为“发散型蛛网”。

二、开发农产品期货市场的技术可行性分析

1、对未来看涨行情的技术分析

正由于农产品周期性价格波动的原因有必要引入期货期权对其进行调峰平谷的价格调整,当农产品价格处在看涨行情时可以通过期货市场购买这一看涨期权,如果在未来规定的时间内,有关标的资产市场价格的变化与预测一致,即标的资产的价格高于执行价格,看涨期权的买方就可以按期权合约上约定的执行价格购买标的资产获得收益,这种收益可能是无限的。如果市场价格的变化与预测相反,即标的资产的市场价格低于或等于执行价格,看涨期权买方也可以放弃购买权利,最大损失为其支付的权利金(详见图2)。

由于农户的分散经营,组织化程度较低,对于今年的农产品看跌行情农民还是按照这种行情推测并布置来年的农业及农产品生产经营,这样就会出现来年的农产品严重不足的行情;但是期权投资者会理性地分析市场的波动变化,判断来年农产品是个看涨行情,于是,采取期权这一金融衍生工具购买其看涨期权。这样的期权运作方式正好与农民的生产周期相反,起到了调峰平谷的作用,规避了农产品价格波动的风险。

2、对未来看跌行情的技术分析

当农产品价格处在看跌行情时可以通过期货市场卖出这一看涨期权,如果在未来规定的时间内有关标的资产市场价格的变化与预测一致,即标的资产的市场价格低于执行价格,看跌期权的买方就可以按期权合约约定的执行价格出售标的资产。买入看跌期权的最大损失是所支付的权利金,而最大利润是标的资产的市场价格为0时的收益(如图3所示)。

正由于农户的分散经营、组织化程度较低,对于今年的农产品看涨行情农民还是按照这种行情推测并布置来年的农业及农产品生产经营,这样就会出现来年的农产品大量上市;但是期权投资者会理性地分析市场的波动变化,采取期权这一金融衍生工具出卖其来年看跌期权。这样的期权运作方式正好与农民的生产周期相反,起到了调峰平谷的作用,规避了农产品价格波动的风险。

三、努力加强我国农产品期货市场建设

1、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农产品期货价格调节机制

现实中,期货市场价格发现的效率会有差异。要有效利用期货市场真实、客观且具有超前性的价格发现功能,以指导粮食生产、销售和进行市场调控,增强经营、调控的主动性,健全期货市场的定价机制非常重要许多学者利用协整检验和套利检验等方法对我国大连、郑州期货交易所的大豆、小麦等期货品种进行了实证研究,计量结果显示,我国期货市场的价格发现功能已基本发挥,但存在着相关经济主体对此功能的认识和利用问题,以及由于大户操纵等原因导致期货价格与现货价格关系的扭曲和价格的过度波动问题。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国内农产品价格与国际市场价格联系密切,特别是近年来国外的指数基金给国内市场价格带来了较大影响,使市场波幅大幅提高。在国际基金眼中,农产品期货的投资价值仅次于金属品种。因为农产品交易量大,同时,除供求基本面外,美元走势、全球物价走向都是影响其价格走势的重要因素,因此,“很容易炒作”。为此,国内期货市场需建立完善的风险控制机制,进一步平抑农产品价格波动。

2、增加交易品种,提高期货交易占农产品交易的比重

上市品种的多少决定了农产品期货市场功能发挥所影响的领域和范围,以及农产品期货市场的发展规模,从而也影响着农产品期货市场的深度和广度。应尽快推出那些条件成熟、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大宗农产品期货交易,继续探索适合小品种期货运作的交易模式,认真研究畜、禽产品的期货交易模式,适时推出生猪、黄牛等品种的上市交易。我国曾出现了猪肉价格的较大波动,而我国的饮食有偏重猪肉的习惯,所以有必要对这一市场进行深入研究,对生猪的市场供求关系及其未来价格变动趋势科学预测,并以这一品种的产业链条整体为对象,对其风险规避与价格发现的技术手段做出合理的规划和设计,而生猪期货的推出可能是较为有效的措施。

3、完善交易规则,健全农产品期货的风险防范机制

我国农业基础本来就非常薄弱,经不起过度投机的风险,因此,必须健全农产品期货市场的法律法规,并加强监管。第一,西方国家发展期货市场,大多是先立法,后建交易所,而我国至今未出台专门的期货法,法制建设相对滞后。健全期货市场法律体系非常重要。第二,农产品期货上市目前采取的是多部门参与的品种上市审批制度,这不利于我国期货市场的健康发展,有必要过渡到核准制,以确保农产品期货市场的公开、公平和公正。第三,完善交易规则,以提高农产品期货市场的运行效率。

4、培植参与主体,增加交易主体总量

农产品期货市场的专业性要求高度组织化的中介组织和多层次的流通网络的配合。我国农业生产以小农经济为主,更加需要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培植真正的农产品期货交易参与主体。据对京郊农村农业经济合作组织的调查显示,合作化程度提高有利于提高农民的谈判能力,加强农民的话语权,降低交易成本和生产成本,提高规模效应。这种组织起来的农户如果参与农产品期货市场,将极大提高其运行效率和价格发现效率,对农业风险规避效果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农产品期货市场效率的提高,也有助于增强农民自组织的意愿。

【参考文献】

[1] 高铁生、朱玉辰:中国农产品期货市场功能发挥与产业发展[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

[2] 卢建峰:论农产期货市场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J].经济问题,2003(4).

[3] 张晓第:建立适应我国生物产业发展的风险投资机制初探[J].生态经济,2007(9).

农产品价格范文第3篇

业内人士表示,这些农产品价格暴涨的最根本原因是人为炒作,近期市场资金大量涌入农产品市场。目前同样被传能治甲流的大葱价格还没有明显的变化。对于借甲流炒作辣椒等农产品的行为,市民多数表示不认同。市场价格高烧不退,百姓餐桌大受影响,消费者被动接受大蒜“海鲜价”的现实。除了八角、大蒜、辣椒,葱、生姜等也都是传统上的抗感冒食品,要是轮番涨价那可就受不了了,业内人士呼吁这些“发烧”的农产品赶快退烧。这样的农产品流通方式容易产生忽冷忽热的波动,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

农产品出现价格波动是正常的,但以获取暴利为目的的游资进入农产品销售领域进行疯狂炒作,这就很不正常,对农民、农业有害无益。

首先是给农民传播一个脱离市场的信息,导致农民盲目种植,从而造成经济受损。农产品的市场信息能够给生产者一定的提示,对明年的种植计划能够提前打算。然而经过“暴涨”后的市场信息就脱离了流通市场及需求市场的规律,人为地制造了一个供不应求的市场环境,容易导致市场信息不灵通的农民盲目扩大种植,对市场信息的“误判”所造成的影响不是一年两年就能消除的,甚至更加剧了农产品市场出现大涨大跌的局面。其次是农产品“暴涨”将进一步推高农产品价格,给我国带来民生压力。再次是尽管我国尚未出现通货膨胀,部分农产品“暴涨”如果带动整个农产品价格上涨,此举将成为物价上涨的“发动机”,从而推高整个价格水平,产生通胀或者通胀苗头。一个品种的农产品上涨,有可能带动整个农产品的价格波动,虽然这样的跟风上涨不会持久,但造成的社会影响将会持续一段时间。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游资”也将愈来愈壮大,面对我国农产品比较落后的流通形式,不少市场触角灵敏的“游资”开始把眼光盯在农副产品上面,借助任何由头左右农副产品价格,以从中获取暴利。有人预测,“爆炒”行为将随着市场信息传播、物流发展、社会热点等发展,呈现愈演愈烈的趋势。

现在大家都清楚的是,包括大蒜、辣椒在内的农产品的涨价,并没有给农民带来多少好处。炒作过程中产生的暴利,多数被投机的游资卷走了。事实上,市场需求是相对恒定的,即使因疫病导致某种农产品短期内供不应求,长远看,需求并不会明显增长。纵观农产品价格的起起落落,结局多是大涨之后大跌,让许多农民血本无归。目前一些农村合作组织尽管具备了一定的规模,但还远非庞大的投机利益集团的对手,多数还没有定价话语权。一旦错判形势、盲目跟进,那么,受损农户的数量就更多,起步不久的农村合作组织就会元气大伤。

农产品价格范文第4篇

一、农畜产品物流成本构成及居高原因

农畜产品物流是指为了满足用户需求,实现农畜产品价值而进行的农畜产品物质实体及相关信息从生产者到消费者之间的物理性经济活动。包括农畜产品生产、收购、运输、储存(冷藏)、装卸、搬运、包装、配送、流通加工、分销、信息活动等一系列环节。

(一)存货持有成本

指农畜产品在仓储阶段所发生的仓储费用、资金利息以及库存资金的机会成本。农畜产品与工业品不同,是具有生命的动物性和植物性产品。在物流过程中包装难、装卸难和仓储难。农畜产品物流对仓储和保鲜技术有较高的要求,但是我国现在农畜产品仓储技术和保鲜技术的落后,不能满足时效性很强的农畜产品鲜储要求,损耗率比较大。据统计,我国的果蔬流通过程中的损耗率高达25%-35%,每年的损耗量超过8000万吨,而发达国家果蔬产品的损耗率平均为5%左右,美国仅仅为1%-2%。

(二)运输成本

指农畜产品在运输(公路、铁路、空运、承运等)过程中发生的费用。运输成本可能是整个农畜产品物流过程中占总成本最大的成本。有资料显示其成本要占到物流总成本的35%-50%。运输成本高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1、交通基础设施落后,道路状况差。尽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设施建设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是铁路设施仍常年超负荷运转,我国公路建设虽然速度很快,但是运力还远远不足。我国的高速公路和铁路只分别相当于美国的三分之一和五分之一,路网密度相距甚远。并且现有的公路中有一部分由于超额运输和维护不及时等原因破坏严重,甚至有些边远山区还没有公路。交通基础设施落后,农畜产品得不到及时运输,这既贻误了商机,又造成鲜活农畜产品大量腐烂,使农民辛苦的劳动果实白白损失。

2、运输装备简陋,保鲜技术不高。在农畜产品运输过程中,运输车辆还是使用敞篷车散装运输,缺乏冷藏冷冻设备,箱式冷藏车严重不足。目前,我国汽车运输70%是敞蓬卡车,只有30%是密封式厢式汽车,而备有制冷机械、保温箱式冷藏车辆还不到汽车总数的10%。我国一般采取常温下运输,在运输过程中会有大量的农畜产品由于运输时间过长而坏掉。如果采用制冷机械冷藏车运输,此种损失就可以避免。

3、农畜产品流通渠道不畅,效益低下。我国农业生产以农牧户分散经营为主,很难达到经济规模。农畜产品流通还处在时间长、消耗大、效率低、效益差的低层次上,流通渠道不畅,物流缓慢。农畜产品的大宗物流一般都会经过:生产者――产地市场――运销批发商――销地市场――零售商――消费者这几个主要环节。当农畜产品集中上市时,由于物流不畅,加工能力不足,导致产销脱节,成本上升。

4、大量存在空驶、重复运输、迂回运输、动力选择不当的现象。空运是最不合理的运输。我国物流企业普遍习惯使用自己的车队,由于车辆过分专用,无法搭运回程货物,造成运输车辆空载率高达37%以上。重复运输是指运输过程中,在未到达目的地之处,或在目的地之外的其它场所将货物卸下,再重复装运送达目的地的一种运输方式,或者同品种货物在同一地点运进,同时又向外运出;迂回运输是不选取短距离,相反却选择路程较长路线进行运输的一种不合理的运输形式:而运力选择不当,不能适当发挥火车、船舶及货车在远距离和近距离运输中的各自优势,同样造成了耗能、耗时等大量的损失。

(三)装卸成本

指在农畜产品装卸、搬运过程发生的费用。由于我国特殊的国情,在农畜产品装卸和搬运过程中大多数是使用人力,机械化水平较低,叉车、托盘、货梯、升降平台、起重机等装卸设备数量很少。人工搬运和装卸既浪费时间又增加了费用。

(四)加工成本

指农畜产品在加工过程中发生的费用。我国可能是农畜产品加工成本最低的国家之一,原因就是我国的农畜产品绝大多数是以原始自然产品的形式销售,这种以农畜产品原始自然形式销售的方式既限制了农畜产品的增值,使得农民得不到更多的增值收入,又给运输带来了困难,使得运输成本高。据有关资料显示,发达国家的农畜产品产值与加工产值之比为1:3到1:4,而我国则为1:1或略少。水果经过采摘后仓储加工,国外增值比例为1:3.8;我国为1:1.8的水平。我国蔬菜采后商品化处理为1%,保鲜储藏的比例不足20%,加工比例不足10%。

(五)信息成本

指农畜产品物流企业在信息、采集方面的费用。大多数农畜产品批发市场未能充分发挥信息情报功能,依靠传统方式信息,或者根本没有信息服务。更谈不上为农牧户提供全面、及时的信息。同时在政府、市场、客户和生产者之间缺乏一个有效连接网络,市场供求信息传递速度慢,加上农民对信息的分析、选择能力有限,使得他们获取市场信息的成本较高。

(六)其他费用

指意外损失所发生的费用,如失去市场先机、货物保管不善等而造成的货物损失。

二、降低农畜产品物流成本对策

(一)加强农村牧区物流基础设施建设

只有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才能满足农畜产品物流业发展的基本要求。完善的基础设施是支持农畜产品物流高效、稳定运行乃至进一步支持农村牧区经济运行的基础。一方面要加强农村公路建设,并完善公路网络。确保农畜产品的运输道路畅通无阻,物畅其流。同时要做好公路的维护工作,对破坏公路的不法分子进行严惩。另一方面要加强农畜产品储运工具和设备的开发生产。为了推动我国农畜产品冷藏保鲜物流,降低储运环节的损耗率,必须扩大冷藏货运车辆的生产和营运,淘汰不符合公路及食品卫生标准的车辆,保障冷藏货物的质量。另外还要加强棉库、粮库、糖库、保鲜库、冷藏库的建设,增加温控设备和防潮设备。

(二)深入开展对农畜产品物流技术的研究

在农畜产品物流中农畜产品物流技术非常重要,要逐步形成以信息技术为核心,以储运技术、包装技术等专业技术为支撑的现代化物流装备技术体系。农畜产品物流技术主要包括包装技术、冷冻保鲜技术、增值技术等。一是要研究农畜产品包装技术。包装是物流重要的要素之一,它是生产的终点、物流的起点。在储存、运输、销售过程中具有保护功能、定量功能、标识功能。主要目的在于保护其使用价值。以防止农畜产品污染或腐烂变质,也便于在零售时提高工作效率。因此,应改变过去那种散装、销售的经营方式。二是要研究农畜产品冷冻保鲜技术,延长农畜产品“鲜活”的寿命,减少生鲜农畜产品的腐坏。三是要研究农畜产品物流增值技术。

(三)构建农畜产品物流信息服务平台

信息对农畜产品流通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应用计算机网络将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连接起来,向各经营主体提供真实有效的信息,对于减少农畜产品生产和销售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和盲目性具有重要作用。农畜产品物流信息除具有信息的一般特点外,还具有季节性、区域性、分散性等特征,因此,加强对农畜产品物流信息的采集、传输、反馈等必不可少。为此,应建立全国统一的农畜产品批发市场供求、交易及价格等信息的收集、整理和制度,让农畜产品信息真正进村入户,切实为农牧户和龙头企业提供前瞻性、引导性的市场价格信息。

农产品价格范文第5篇

运用供求关系和货币政策等相关理论,以湖北蕲春为例,针对农产品市场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从规模经济、融资渠道、法律制度、货币政策等方面进行分析,提出了建立统一全国范围内的农产品市场体系、健全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保障制度、完善货币政策、抑制投资需求、增强金融创新等政策建议,以促进农产品稳健价格机制的形成。继续深化农产品价格改革,不断完善农产品价格机制,确保农产品充足供应,从根本上减缓农产品价格的剧烈波动。

关键词:

农产品价格;市场机制;财政补贴;货币政策

中图分类号:

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3)19-0012-02

1 引言

农产品的价格作为“百价之基”,对整个国民经济运行具有很大的影响。农产品的供给弹性小,供给方、需求方细微的变化都会引起农产品价格大幅度的变化,那么分析影响农产品价格的因素,确保农产品价格的稳健发展至关重要。2010年央行实行宽松型货币政策,使得M2(广义货币供给量)创历史新高,这一举措导致了通货膨胀,同时使得农产品的价格持续上涨。

湖北蕲春素有“鱼米之乡”、“鄂东粮仓”的荣誉,相继产生银兴米业、金浪珍米集团等米业龙头企业,李时珍医药集团和国家杂交稻蕲春展示基地。农业生产要素发生巨变,在种植农产品比较效益较低,农产品大县蕲春也面临着如何保持农产品经济增长和价格稳定、提高农产品效益的问题。农产品价格的大幅波动,实际反映农业收益的不稳定性,透过湖北蕲春来研究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及其波动效应,使市场资源配置达到帕累托最优。

2 我国农产品市场发展概况及其存在问题

2.1 农产品发展现状

我国正处于工业化进程,随着第二、三产业比重的增加,农业比重不断下降,但二、三产业的发展要以农业为基础,只有农业稳健的发展,非农产业才能更好地成长。目前我国农业正实行由大国向农业现代化发展推进,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建立健全种粮农民补贴制度和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加强农村金融服务和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以及加快推进农村科技进步和现代农业科技建设,加大对良种繁育、动植物疫苗防控、基层农技推广的支持力度,积极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转向非农产业、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以及深化农村综合改革。

其间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深入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主体功能区战略,蕲春县作为部级食品安全示范县和商品粮基地县,以创建农产品标准化种养基地为重点,按照“高产、优质、高效、安全、生态”的要求,认真把住农产品安全生产的重大关口。

全县已建成70万亩优质水稻基地、33万亩双低油菜基地、万亩优质马铃薯基地、万亩蔬菜基地、10102万亩优质茶叶基地、20万亩优质水产品基地、15万亩地道中药材基地,因此以蕲春县为例来探究我国农产品价格机制。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1年蕲春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实现55.48亿,按可比价计算同比增长5.2%,农业增加值实现32.04亿元,按可比价算,同比增长5%,粮食总产达到47.03万吨,棉花总产7815吨,油料总产达到4.81万吨,分别较前期增长4.28%、11.68%、9.82%,农作物总播种面积为122.02千公顷,同比持平。以上数据表明,农产品的价格不断上升,究其原因,是由于农产品的价格背离了其价值。

2.2 农产品市场存在的问题

2.2.1 缺乏规模经济

规模经济即规模利益,指在一定科技水平下生产能力扩大致使长期平均成本呈下降的趋势。目前我国农户耕种的面积窄小、分散,甚至有的农户耕种的粮食仅供自己吃,没有余粮拿出来卖或国家统一收购,即使有余粮,由于缺乏规模经济,农产品很难进入农产品批发市场,导致销售渠道受阻,农民很难从中获利,这样又挫伤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因此建立一个产、供、销一体化的产业链势在必行。

2.2.2 农民融资渠道有限

大多数的农民或农场主依然用传统的融资方式即向银行贷款,而在目前政策下,对于那些规模较小的民营企业或个体户来说,向银行融资是非常难的,融资渠道的狭窄给农户的收益带来瓶颈,这时笔者认为政府应该出手,除了给予农户农机具购置补贴、农资增支综合直补等补贴措施,政府还应出台一些政策,如成立投资担保公司或一些政策性投资银行,湖北蕲春县成立了中国农业银行蕲春支行来供那些中小型农场主或农工业生产合作社来进行融资。

2.2.3 组织化程度低

目前,我国农产品市场主体主要是农户和购销户,约占70%,而专业合作社、专业协会很少,即使我国东部存在一些专业合作社,但其运作也极不规范,由他们组成的营销队呈现松散、自发、无序状态,且经营手段落后,规模效率极其低下,在市场中没有发挥其功能,最终使得农户销售方式还是传统的一对一直销。

2.2.4 缺乏法律制度保护

高效健全的法律对于农产品市场的规范化程度和组织化程度有很大作用,但我国农产品市场法律制度却严重滞后,《公平交易》等一些法律尚未出台,使得农产品市场的运行得不到法律的正确指导,国家已经出台的一些法规,如《经济合同法》及行业管理条例对农产品市场有些帮助,但其不完善,甚至有些条款相互矛盾、表意不明,有的已经过时,跟不上市场发展的脚步。除了法律制度的不健全外,一些执法人员素质较低,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等也成为制约农产品市场走向规范化的瓶颈。

3 农产品市场价格、政策价格形成及其影响因素

3.1 农产品市场价格形成机制及价格影响因素

3.1.1 农产品市场价格特点

农产品由其供给和需求决定其均衡点,即为均衡价格,由于农产品的需求弹性

3.1.2 农产品市场价格影响因素

第一,生产成本不断提高。农产品生产成本包括固定资产(如农机、农具、役畜)折旧费,劳动对象和易耗品(如农药、种子、化肥),人工成本、服务费用等,由统计局数据可知,物质服务费用、人工成本逐年增加,成本增加必然导致农产品价格上涨。

第二,刚性需求增大。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消费水平进一步提高,这使得城镇化规模不断扩大,好多农户放弃务农转而在城镇谋求发展,许多人从第一产业农业转向第二、第三产业,这样生产农产品的人减少,需求农产品的人却增多,必然导致农产品的价格上升。

第三,流通成本过高。我国农产品物流制度不健全,从生产者到消费者的手中至少要经历5个环节,每个环节成本节节升高,使得零售价格比收购价格高很多,根据调查显示,我国农产品在流通领域花费所占零售价的50%,有时甚至高达70%。因此减少流通环节、压低流通成本对农产品价格的制定非常重要。

3.2 农产品政策价格形成机制

3.2.1 支持价格收效甚微

国家出台农产品的支持价格,当支持价格定在均衡价格时,农民才有收益,但事实上政府收购农产品的支持价格小于均衡价格,农民从中仅获微利。政府设立收购价仅对农民的生产成本进行弥补,不能反映市场的供求状况。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劳动力较去年上涨25%,生产资料上涨30%,导致农产品价格上涨20%,但粮食保护价仅比去年提高9%,这严重损失了农民的利益,挫伤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因此政府的收购价格不能有效的引导市场资源配置。

3.2.2 农产品政策调控价格

第一,平价补贴。平价价格的制定是以生产成本为依据,当市场价格高于平价价格,农户自己出售农产品,当市场价格低于平价价格,政府对市场价格和平价价格的差额予以补贴。

第二,无追索权贷款。无追索权贷款是一种抵押式贷款,当市场价格高于目标价格时,农户按市场价格出售,反之,农产品把抵押给信贷公司的农产品交给信贷公司,政府给予农户差额补贴(目标价格与市场价格的差额),信贷公司无权索回贷款。

4 政策建议

4.1 建立统一全国范围内的农产品市场体系,促进农业市场化进程

农村市场体制不完善,市场机制在农村的运行效果很不显著,因此推动农产品市场化的建设对于农产品的价格形成机制非常重要,将零售市场、批发市场、集贸市场、期货市场相联系,使不同的市场间相互配合、功能互补、协调互助,形成产业一体化。并且逐步改善目前摊位式的交易方式,实行网上报价交易。积极利用网络信息平台建立真正上的跨行业的、开放的、服务于商务全过程的电子商务和信息服务系统,实现为农业生产经营提供纵深的业务过程服务。

4.2 健全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保障制度

相关法律法规的出台,为农产品的价格形成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同时健全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物流配送体系、金融结算体系和信息服务体系,加强农产品流通等基础设施的建立,农产品的加工、储藏、运输、销售一条链的运作模式,为农产品的价格形成提供较好的配套服务。

4.3 完善货币政策,抑制投资需求

要形成农产品稳定的价格机制,实现货币政策的转型非常重要。在2009-2010年度我国适度的宽松型货币政策使得货币供应量急剧增加,截至11月底,人民币贷款余额为47.43万亿元,广义的货币供应量为71.03万亿元,创历史新高,使得通胀压力日益增大,给农产品的价格带来影响。当人们预计农产品的价格持续上涨时,国际投机者会对农产品的投机产生强大的意愿,这样会急剧增大对农产品的需求,这时流通环节会大肆囤积居奇、待价而沽,从而使农产品的价格在短期内急剧上升;反之,当人们预期农产品的价格会持续下降时,许多农户的粮食又会很难卖出去,为了尽量减少自己的损失,他们会以较低的价格卖给那些收购者,这样使得农产品的价格在短期内急剧下降。因此政府应严格控制货币的供应量,将广义的货币供应量同比增速控制在15%以下甚至更低水平,来改善通货膨胀及使农产品形成稳健的价格机制。

参考文献

[1]丁声俊.从深层次认识和看待农产品价格变动[J].价格理论与实践,2007,(9).

[2]李国祥.从主要经济因素分析我国农产品价格走势[J].农业展望,2010,(8):49-35.

[3]张利华.农超对接流通模式对农产品价格的影响分析[J].价格理论与实践,2010,(8):78-79.

[4]高鸿业.西方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