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农产品供应链方案

农产品供应链方案

农产品供应链方案

农产品供应链方案范文第1篇

文中通过查找参考文献的途径,对我国农产品供应链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利用文献研究法对我国电商平台下的农产品供应链进行了研究,最后得出了“农户+合作社+政府+企业”的农产品供应链组织模式;给出了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ublic-PrivatePartnership)以加强政府对农产品监管的参考方案;提出了结合信息技术,构建信息共享平台的应对方案,对构建我国电商平台下的农产品供应链体系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关键词】

农产品供应链;质量安全;供应链体系;PPP

1引言

据农业部统计数据,2016年全年我国的农产品网络零售交易总额高达2200亿元,占当年农产品交易总额的3.5%,环比增长约为46%。虽然我国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迅速,但科学化、信息化不足的供应链制约着农产品电子商务的进一步发展。针对我国现状,借鉴相关研究成果,对农产品供应链环节进行优化,继而构建一体化的农产品供应链体系,促进我国农产品供应链在电子商务平台下的发展。

2我国电子商务平台下的农产品供应链管理现状及存在问题

近年来,我国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迅速,但农产品在供应链方面的发展相对滞后。主要体现在:

2.1缺乏有效的信息沟通

信息在农产品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可共享的信息不仅能够帮助生产者提高产量和质量以及满足消费者的消费需求,还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农产品供应链中的牛鞭效应[1]。但我国农产品供应链的基础设施落后、各经营平台的信息化水平差距较大,没有形成核心的信息共享平台,导致了农产品生产者对市场反应迟缓。因为缺乏有效的信息共享,使得农产品在交易流通中造成了信息壁垒,增加了物流成本。

2.2落后的组织形式

我国农产品当今多数来源于各产地农户,由于个体农产品生产者众多且相对比较分散、种植规模小、生产技术落后、抗风险能力弱、产品的各种分散流通加工,致使农产品供应链链条过长,运行效率难以提高,影响了农产品生产者的生产积极性,也阻碍了我国农产品供应链的发展[2]。

2.3缺乏专业的物流形式

目前,我国农产品在物流方面尚未形成体系,多以自营为主,而自营物流多存在运输成本高、信息化水平低、农产品在物流过程中损耗大、运作管理不科学、物流设备与技术落后等问题[3]。

3针对我国农产品供应链问题的对策研究

目前我国农产品供应链,存在缺乏有效的信息平台支持、供应链组织形式不科学、物流管理落后的问题,这些问题严重阻碍了我国农产品供应链的发展,在分析农产品供应链的发展现状及问题的基础上,本文给出了以下解决对策:

3.1构建农产品供应链信息共享平台

在电子商务平台下,农产品应借助“互联网+农业”的大好形势,利用国家大力发展农业的契机,构建一体化的农产品供应链信息共享平台(图1)。农产品供应链信息共享平台可以实现信息共享,使生产商、供应商、销售商、消费者、政府有关部门之间的信息达到有效传递,缩短供应链长度。有效的信息共享不仅能让供应链环节各参与者获益,而且还能加强政府对农产品的监管,使得生产商不仅能及时对市场做出反应,还能根据政府及地方相关政策来指导农产品的生产运营。

3.2创建新型农产品供应链组织形式

对于我国当前农业发展情况和相关政策法规,行之有效的方法是将分散的农户经营土地变成规模化经营,以合作社的形式建立规模化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并与下游企业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图2),加强市场导向性,进行标准化、规模化生产[4]。通过“农户+合作社+政府相关部门+企业+电商平台”的供应链组织形式(图2)和农产品供应链信息共享平台(图1)的信息支持,可以科学指导农业生产、发掘农产品生产潜力、有效满足市场需求,而且还可以提高农产品生产的可操作性和可控性,形成很强的市场竞争力,甚至是一定的品牌优势。由“农户+合作社+政府相关部门+企业+电商平台”供应链组织形式(图2)和农产品供应链信息共享平台(图1)形成的一体化供应链,将有利于维护农户的利益,有利于地方政府对农产品的监管,有利于我国农产品供应链管理的发展。

3.3使用第三方物流

第三方物流是指把全部或部分农产品的物流业务分包给专业的第三方物流企业,让第三方物流企业负责从产地到消费者的整条供应链的物流配送[5]。我国传统的农产品企业多采用自营物流的方式,这种物流方式不仅专业化程度低,而且运输成本高,甚至会成为企业发展的累赘。并且专业化的第三方物流企业不仅可以降低农产品企业的物流费用,还可以减少农产品在运输和仓储中的损耗,科学化的运作还使得农产品企业在物流速度上给消费者更好的体验,因此农产品企业应使用第三方物流并充分利用其优势。在使用第三方物流的同时还要大力推广冷链物流的应用。利用冷链物流(ColdChainLogistics)将生鲜、易腐的农产品在生产、仓储、运输、销售,一直到消费前的各个环节中始终处于产品所需的最佳低温环境下,保证农产品质量,减少农产品损耗[6]。冷链物流不仅可以保证农产品的较高完好率,还可以提高供应链环节的收益,促进农产品供应链体系的发展和完善。

3.4完善电子商务平台下的农产品监管体系

2016年底,国家发改委联合农业部了《关于推进农业领域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的指导意见》,意味着国家首个农业领域PPP指导文件正式出台。《关于推进农业领域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的指导意见》中明确了农业PPP的重点推广领域,提出了大力支持农产品监管体系建设的PPP模式。图2“基于信息共享平台的信息传递与逆向追溯”的信息传递与逆向追溯,正是基于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角度构建的信息共享平台。地方政府与农产品企业以“PPP+担保+‘基建’+运营”为主的合作模式,进行组织模式的优化和升级。政府可在投资方面规定投资双方的投资比例,并要求投资企业负责后期的农产品供应链体系建设,从而形成社会资本投资、建设、运营、维护四位一体的模式。通过此种模式的信息共享平台,将促进农产品企业发展,加强政府对农产品和农产品企业的监管,保障农产品质量,探索出一条电商平台下的科学化的农产品供应链。

4结语

本文在相关研究的基础上,针对我国电子商务平台下的农产品供应链的现状与问题,提出了构建农产品供应链信息共享平台、创建“农户+合作社+政府相关部门+企业+电商平台”的供应链组织形式、使用第三方物流、完善电子商务平台下的农产品监管体系的四大应对方案。优化了原有电商平台下的农产品供应链体系,构建了新的一体化协同的农产品供应链体系,对我国电子商务平台下的农产品供应链体系建设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参考文献]

[1]史玉洁.采用信息共享和风险共担降低牛鞭效应的研究现状浅析[J].新财经:理论版,2011(11).

[2]廖海燕.两级农产品供应链协调机制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15.

[3]吴委哲.农产品物流系统价值链分析[D].西安:长安大学,2014.

[4]毛慧.兵团实施农业标准化过程中农户行为研究[D].石河子:石河子大学,2015.

[5]刘全喜.甘肃农产品物流发展的实证分析与对策研究[D].兰州:甘肃农业大学,2006.

农产品供应链方案范文第2篇

【关键词】冷链;新零售;冷网;食品安全;流通

加工从国家《“十二五”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规划》至今,中国农产品冷链物流开始进入快速发展阶段。然而,中国农产品冷链物流仍然存在自动化水平低、物流成本较高、冷链流通率低、尚未形成完善的冷链物流体系等问题,导致农产品冷链物流水平与居民消费升级、现代农业发展和农产品出口需求扩大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同时,随着人们对食品安全重视程度的不断提高,对高品质低温食品的需求量日益增大,同时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带动了电子商务爆发式的增长,网购平台打通了销售者与消费者之间的通道,冷链物流链被拉长,市场对冷链的需求迅速增加。明显,发展冷链物流正当其时,选择合适的发展模式作为冷运企业的运营策略成为冷链企业经营成败的至关重要的因素。

一、聚焦客户需求,提供一体化解决方案

新型冷链企业往往在盈利模式不清的时候,为了构建进入壁垒采取了规模化,但无法通过短期的业务增长提高资源的利用率,从而使得回报周期过长,甚至会为此影响了战略判断。因此,冷链企业的发展需要有恰当的发展模式和管理模型。1.分两阶段实现发展目标与传统的冷链运输企业相比,新型冷链企业会更加关注与物产区农户的合作,而不仅仅是为了满足客户的运输需求。新型冷链企业会从农户到消费者提供一体化的解决方案。“产”、销、配一体,从源头引入物美价优的产品,全环节把控产品质量,提高与物产区农户及消费者的黏性。从与物产区联盟到定制会耕种,从品质配送到建立全链条商业伙伴关系等,新型冷链企业将通过产区战略合作以及线上线下平台的伙伴合作定位发展目标,并通过分阶段实施以达成战略目标。2.仓网、店网一体化,构建伙伴型冷链平台新型冷链企业的仓网和店网是一体化的,建立仓网首先从功能上区分出产地仓和销售仓。对于产地仓应该与产地特产店等具有地方特色的门店建立起伙伴关系[1],以此成为宣传的基础窗口;销售仓则与各类社区门店建立合作联盟,以此作为销售延伸。同时,社区门店也将成为承载最后一公里保鲜的主要资源。对于新型冷链店网,将会是一个开放的伙伴平台,能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个体工商户中只要添置专门的三温冷藏陈列装置即有可能成为店网伙伴。平台化的操作不仅能迅速成为销售的延伸、解决最后一公里配送问题,更重要的是能低成本利用重要的目的地段资源。3.发展流通生产加工技术,拓展发展空间中央冷库将成为未来冷链发展的神经中枢,农产品初深加工后再流通将可以逐步解决应季农产品销售期短、储存运输紧张、配送难等流通难题。此外,发展流通生产加工技术,可以高度融合线上平台以及仓网,提高与农户、终端销售商的黏度,有利于冷链企业削峰平谷、均衡化生产。随着生物技术、食品化学等相关学科的快速发展,农产品加工技术发展越来越快速,高新加工技术如微波技术、无菌贮存与包装技术、瞬间高温杀菌技术、真空冷冻干燥技术等在农产品生产与流通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依托杀灭菌新技术的发展,产品流通对于低温抑菌保鲜的包装技术的依赖程度也将会降低,流通难度将会降低。从技术发展趋势来看,在果蔬加工中,为了保证果蔬的营养、新鲜、可口,除了传统的速冻、脱水、罐头产品之外,切割产品得到了广泛应用[2];农产品加工开始向节能、环保、高效方面发展。在农产品深加工前沿,正在向分子水平发展,通过对原料功能成分、分子水平提取的利用,研制一些符合人体所需营养的保健食品,提高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实现资源的综合利用。此外,随着高新技术的不断应用,加工设备越来越高新化,如无菌包装设备、多功能饮料罐装设备、速冻设备、膜分离设备等。当然,我国农产品加工技术和发达国家相较而言,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这也恰好是新型冷链企业发展的机会。4.聚焦产前管理,打造基于国内物产的食品安全领军冷链企业食品安全已成为食品消费的首要关注要素,聚焦产前管理将会成为未来冷链发展的突破方向。以供港蔬菜为例,深圳检验检疫局数据显示,2016年深圳地区全年运送供港蔬菜5.1万批,共47.5万吨,同比上升10%。相信在未来的三到五年,以供港食品模式打造的食品产前管理将逐渐普遍,能在产前管理获得先机资源将会为冷链企业的发展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图1尝试从业务发展的驱动因素,针对不同的发展阶段提供了发展策略。关键点体现在:与前端的种养殖农户建立生产合作伙伴关系,基于流通加工技术,以特产店、社区商店以及线上平台结盟等建立起全渠道的销售网络,从而建立起绿色健康的全新冷链生态。

二、立足具体、简单的实践理念

实施运营策略具体、简单的运营策略是取得成功的至关重要的因素,这里主要给出了以“产”定“销”,即通过将产地仓包干以及销售仓包销相互促进的方式,建立基本的运营的模型。然后通过项目型组织以产地(区别于客户和行业)的模式提供一体化的解决方案,最终建立起围绕仓经营的营运体系。当然,所有运营策略的成功都离不开高效、灵活的平台技术。图2描述了基于仓营销体系的运营体系,在此基础上通过“五力”(借用外力、发展新力、整合能力、激发能力以及优化内力)模型等管理技术实现经营目标。

三、结束语

冷链物流企业依靠提供运输服务的发展空间有限,具备依托新技术的发展提供一体化的解决方案,服务于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带动产区经济发展的新型冷链企业将会成为冷链企业获得未来发展空间的关键。因此,选择合适经营模式,提高冷链配送的质量,实施完善的冷链配送的技术,让冷链配送变得更简单、更实惠或许是一个正确有效的发展模式;无疑,本文为冷链企业发展策略、营运策略以及有效经营、健康发展提供了实践参考方向。

参考文献:

[1]田华,周瑞琪,朱柏青.发达国家冷链物流发展的成功经验及启示[J].价格月刊,2016,(04):68-71.

农产品供应链方案范文第3篇

目前,越来越多的农产品生产商采用综合的物流管理措施,以全程保证这些农副产品从生产地包装到零售店的可追溯性。此外,采用这种技术还可以显著提高运营效率和供应链的透明度。

食品安全事件并非中国所独有,即使在美国,食品安全也是一个公众话题。2009年,美国曾发生一起食品安全案件,起因是花生制品受沙门氏菌污染,导致9人死亡、700多人染病。随后展开一项消费者调查显示,普通民众对零售业、制造业、种植业的信心指数均在下降。不幸的是,花生制品的召回远远不是一个独立事件。专家指出,长期低迷的消费者信心指数可追溯至2008年的菠菜大肠杆菌污染事件,此事故共波及200余人。

在某种程度上,事件的传播比其爆发来得更快。食品安全管理部门若不能果断地采取措施,将会被媒体批评为“不作为”。要保证食品安全和消费者信心,我们需要做的不仅仅是要能追踪食品的货号、包装号乃至单个物品,更重要的是要跟得上恶性事件传播的速度。

推动立法实现食品可追溯

鉴于以往的食品安全事件,美国国会于2011年1月通过了《食品现代化法案》,其中要求零售商要具备追踪所采购食品的能力。食品行业先行一步,提出了自己的标准与方案。美国联合新鲜农产品协会、加拿大产品营销协会、美国产品营销协会这三个组织更是出资确立了整个食品供应链可追溯性的行业标准。

中国2006年公布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对农产品质量安全记录、农产品包装标识、追查追溯等方面作了具体规定。目前,有关农产品追溯的法规也在制订和出台中,其中有《农产品可追溯性通用规范》,《食品追溯信息编码与标识规范》等。

农产品追溯试点项目也在中国开展起来。农业部农垦局建立了农垦农产品追溯系统。北京市与河北省建设了北京市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信息平台,此平台有效支持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的食品安全。上海市政府颁布了《上海市食品农产品安全鉴管暂行办法》,提出在流通领域建立“市场档案可追溯制”。南京借鉴国外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中产品实行安全编码的经验,以南京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网站为平台,启动了农产品质量IC卡管理体系。

此类重要的变化往往需要政府的强制和引导,也信赖于公众的认识和支持。实践证明,当消费者也要求零售商提供食品可追溯性时,零售商便会做出积极反应。

信息互联互通是追溯的基础

美国的农副产品行业每年处理的货品超过60亿箱。但是,在产品由一家公司转移到另一家公司时,关于食品的生产日期、食品保质期、如何对待食品等信息不足时,易产生供应链中食品安全隐患。并且,产品说明书中关于如何处理食品方法的描述过于模糊,也导致食品在不适当的温度下储存、搬运、递送,由此造成质量问题和潜在食品安全风险。

如何促使供应链中各实体实现信息共享是最大的挑战。当行业中各个实体可以共享数据、并进行数据分析时,便可减少浪费、降低库存,进而把可追溯性的价值最大化。

中国农业部农产品质量标准研究中心政策研究室陈松先生认同这种观点。他表示:“农产品追溯必须要做到信息互联共享,通查通识。”

在此之中,除了政府要发挥统筹协调作用外,技术起了核心作用。在这一领域,一方面活跃着许多软件及设备开发商,包括霍尼韦尔等企业。据了解,霍尼韦尔扫描与移动技术部可以为行业提供全套供应链提供冷库技术、耐用型车载、手持和佩戴式移动数据终端技术,帮助农副产品行业提高仓储效率,加快易腐物品走上货架和销售的速度。

追溯:小处着手,大处着眼

不过,农副产品制造业是一个对成本非常敏感的行业,即使产品增加少量成本都可能会对其整体收益性造成巨大的影响。虽然食品可追溯技术对他们建立竞争优势有好处,但实践中,他们非常看中技术使用的便捷性及可扩展性。

霍尼韦尔供应链部营销经理道格·布朗(Doug Brown)认为,对于农副产品种植者来说,他们通常很愿意接纳这种解决方案,即先应用一些小项目,如商标印刷技术,之后再慢慢采纳一整套方案。但对于公司,他们则不希望合作商只提供一个权宜之计,他们希望得到完整的解决方案,囊括手携式扫描、冷藏存储技术等各方面。公司期望可以通过软件既解决当务之急又能在未来与ERP系统相配合。

幸运的是,越来越多的公司认识到技术为他们带来的优势。果缤纷(Fruit Patch)公司信息技术部经理亚瑟·内格尔特(Arthur Negrete)说:“不管法律是否规定,我们认为条码技术会给我们带来优势。我们的员工正在学习如何使用最新的条形码扫描设备,如霍尼韦尔MX7手携式系列,并通过分析数据来提升我们的运营。虽然目前我们还没有到那一步,但长期的目标是实现对产品批次和包装箱的追溯能力。”

无论是在室外日光照耀下还是在野外的严酷环境下,霍尼韦尔移动设备都能正常使用。公司产品系列包括可连接无线广域网的移动电脑、可使用语音指令的便携式电脑及冷库设备。霍尼韦尔曾为农副产品市场的冷藏室提供可移动耐用型电脑。负责食品管理的主管比尔·瑞德尔(Bill Roeder)说,霍尼韦尔正打算将在冷库应用的经验,应用到农副产品生产领域。这些经验包括人体工程学的设计、卫生保健,以及员工的工作需求等。

此外,在硬件上运行的软件也必须针对农副产品市场进行优化。因为只扫描产品标签不能保证产品的可追溯,软件必须收集数据,才能查出每一产品的多种属性,如大小、包装、价格、质量和颜色。此外,我们也要能查出同一批次的多种货品批号。当产品准备装运出货时,还确保产品批号正确。总之,在持有数据记录,以备政府追溯某一特定货物时,软件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追溯冷链

在食品供应链中,冷链物流又是最脆弱的;食品的质量依赖于食品在供应链中每个接触点的处理方式。第一步就是要系统地决定在哪个环节需要更好的整合,以提升食品质量和收货后处理周期。同时,还要考虑这些提升的经济成本有多高,是不是值得这么做,这些需要行业界提供相关知识数据、学术界提供分析,以及为合作建立平台。

当食品在各个供应链中转运时,我们如果能更准确地预测食品所剩的保质期,将能大幅提升行业的经济价值。也就是说,如果我们可以更好的预测食品保质期,那么我们就能更有效地在供应链中转运农副产品。

中国内地最大的低温肉制品生产商——南京雨润集团也正身体力行,积极寻求用科技化的方法来管理肉制品加工过程,采用二维码技术来确保肉制品在整个环节都有严格的记录与追踪。雨润集团选用的是霍尼韦尔Xenon 1902无线二维影像扫描器,确保了食品在加工批次的准确追溯,构筑起一道坚固的食品安全“防火墙”。由于这一系统的支撑,在产品生产过程中,使得雨润集团加强了源头控制。

五年内食品追溯性有望成为行业标准

行业观察家称,贯穿从生产地到餐桌的全方位多层次的食品可追溯性计划有望成真。在市场经济、消费者需求、政府法规的三方全面推进下,美国农副产品行业的供应链透明度及基于行业标准的整合度将达到一个新高度。

在中国,农业部农产品质量标准研究中心政策研究室陈松先生说,他们已经就十二五期间中国农产品追溯系统建设提交方案,此方案计划“将农产品龙头企业100%纳入追溯管理范围,以追溯到责任主体为基本要求,以标识为载体,以信息化为手段,争取在农业部门职能范围内,实现生产环节的追溯信息向下游环节传递,并能够信息共享”。

此外,以产品历史信息的记录为基础而建立的可追溯体系,能高效管理食品供应链,有助于保障食品链的生产环境,也是有机食品行业的一个新机遇。

食品追溯远非仅仅为了遵守法规,这么做也可以带来积极的商业效益,包括:

1、与供应商保持紧密联系:农场工作人员可以利用条形码扫描技术节省订货与补充库存的时间,可使农场成为供应商的小型仓储房,这样即可提高运营效率。

农产品供应链方案范文第4篇

 

一、农业物流的内涵及其两大功能

 

(一)农产品物流、农业物流与农村物流—般认为当物流业与农业相结合的时候,就成为了农业物流。在相关文献里面出现的比较频繁的概念还有农产品物流和农村物流,我们认为这是相互联系而又有较大区别的概念。农产品物流_般是指农产品收割后从供应地向接收地(即由农田到餐桌的过程运输、储存、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等活动的有机结合的过程,这一过程实际上是在农业生产完成之后才发生的;而与农业生产相关的产前和产中的农业生产资料物流过程没有包括其中,我们把包括农业生产产前、产中和产后的整个农业领域的物流活动称之为农业物流。由此可以看出,农业物流包括农产品物流,但不仅仅是农产品物流。而农村物流则是从地域上加以定义的一个概念,它指发生在农村里的物流活动,它除了与农业生产相关的物流活动以外,还包括与农民生活相关的物流的活动。相比之下,农业物流的概念更具有产业性质,也包括了农产品物流,因此研究它与农业经济增长的关系就更加具有现实意义。农业物流与农产品物流、农村物流的区别与联系

 

(二现代农业物流的两大功能物流是指“物品从供应地向接收地的实体流动过程,根据实际需要,将运输、储存、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基本功能实施有机结合”。从物流的这一定义来看,农业物流的活动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运输、储存、搬运、配送、信息处理等不能增加农产品价值的纯流通活动,这些活动只能影响农业生产的成本;另一类则是包装、流通加工等能够增加农产品价值的活动,当然其中也包括成本的净增加,但增加成本的目的是为了更大程度上增加农产品的价值而赚取更大的利润,这也是现代农业物流区别于传统的农业流通的主要特征之一。农业物流通过这些活动延长了农业生产的价值链。农业物流主要是创造了农业生产的时间价值、产地价值和加工包装价值。丁俊发(2004认为,农产品物流增值服务主要体现为以下几项服务:第一,农产品分类与分类包装增值服务;第二,农产品适度加工后小包装增值服务;第三,农产品配送增值服务;第四,特种农产品运输增值服务;第五,特种农产品仓储与管理增值服务。这些价值增值服务最终体现在农产品价格中,表现为农产品价格的提局。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发展现代农业物流的目的有两个:1是要通过降低农业产前、产中的生产资料和产后农产品的流通成本而降低整个农业生产成本;二是要突破传统的流通领域无法实现价值增值的限制,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物流,使农产品在流通过程中增值。这也就是现代农业物流的两大功能。

 

二、农业物流与农业经济增长农业经济增长就是农业产出的增加,农业产出最终表现为农产品的总产量与价格指数的乘积,这个乘积即为农业收入。因此,我们可以把农业经济增长等同于农业收入的增加。以Y代表农业收入,Q代表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的农产品产量,代表价格总水平,则农业收入下面我们将以式(1)为基础来分析在农业物流发挥其两大功能时是如何影响农业经济增值的。当然农业物流业的发展本身作为一个新的行业就为农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新的经济增长点,这一点已经为广大学者所接受,但这不是本文的主要研究内谷。

 

(一)农业物流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

 

农业收入的增加是产量和价格共同作用的结果。市场需求不变,则价格由生产成本决定,即生产成本降低,价格降低。按市场供求规律,价格降低则会导致市场需求增加,反之,则价格上涨。下面我们将借助图形和简单的数学工具来分析在这一过程中农业经济增长的变化。

 

首先我们有如下假定:(1)农业生产部门生产函数不变,即资本、劳动、生产技术投入及各自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变;(2影响市场需求的唯1因素是价格;(3)价格由成本决定;(4)没有通货膨胀。二农业物流过程中农产品价值增值与农业经济增长的关系

 

以上我们是从农业物流降低农业成本的角度来分析农业物流和农业经济增长的关系的,从另一个方面来看,农业物流还具有农产品价值增值功能。下面我们再从农业物流的价值增值功能来看农业物流与农业经济增长的关系。结合前面提到的农业物流的定义,农业物流实际上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农业生产资料的物流,另一类则是农业生产产品的物流,即农产品物流。对生产资料和农产品的运输、储存、搬运、配送、信息处理不能增加农产品的价值,而对生产资料和农产品的包装和流通加工却可以增加其价值,因为后者追加了新的劳动和新的生产资料。但是对农业生产资料的包装和流通加工却仅仅是增加了生产资料的价值,而转化成农产品的成本,不能形成对农产品的价值增值。因此,只有对农产品物流过程中的包装和加工才能形成农产品的价值增值。下面我们的分析就是分析农产品物流中的价值增值。

 

在农产品物流过程中对某种农产品的包装和流通加工会提高农产品价值也就提高了农产品的价格。这时我们应该考虑两种情况:_是那些正常的符合供求规律的农产品随着价格的增高需求降低;二是某些非正常的农产品随着价格的上升需求也上升,比如“吉芬商品”。下面我们将对这两种情况分别分析。

 

1.正常农产品。当一种农产品的需求随价格的上升而下降的时候,农业物流与农业经济增长的关系与我们前面提到的农业物流通过降低成本的情况刚好相反,那就是当某种农产品价格的需求弹性小于1的时候,农业物流的发展可能促进农业经济增长,反之,则反之。在图2中,随着价格的上升,需求也会从Q降到Q',因此,此时的农业经济是否处于增长状态就取决于农产品价格上升带来的收入增加和需求减少带来的收入的减少二者相抵后的余额,也就是取决于农产品价格的需求弹性。在图2中我们可以看出,结果和图1刚好相反,当农产品价格的需求弹性小于1的时候,经济处于增长状态。

 

2.非正常农产品:吉芬农产品。当农产品的需求和价格成同方向变化的时候,我们说这种农产品是非正常的农产品,比如吉芬商品。此时农产品的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是重合的,如图

 

3。在图3中,由于农产品在物流过程中的价值增值,农产品价格从P上升到P',由于农产品的需求随价格的上升而上升,因此此时的需求也由原来的Q增加到Q',农业收入净增加b-a,此时的农业经济增长相当明显。农产品封闭供应链上各实体的功能及其基本条件,研究绿色农产品封闭供应链管理模型、基本作业流程、管理运作模式、供应链不确定性分析、管理机制及其环境政策支持等。

 

(二绿色农产品封闭供应链的网络节点设计及布局研究

 

研究网络节点的类型及功能,分析其在封闭供应链中的作用,构建网络节点布局优化模型及其算法,研究我国区域性绿色农产品封闭供应链在农村、城市的网络节点设计及布局。优化整合封闭供应链网络节点中的承接、联动关系及其不确定性、可靠性的传递影响规律,提出绿色农产品封闭供应链的网络节点布局方案设置及优化方法。

 

(三)基于JT的绿色农产品封闭供应链配送技术集成和标准化研究

 

实现装备技术、包装技术、动态监测及跟踪技术、流通加工技术等在绿色农产品封闭供应链配送过程中的技术集成,提出基于JIT管理技术的绿色农产品封闭供应链配送技术集成方案及技术整合方案。分析绿色农产品封闭供应链的发展方向和发展脉络,创新绿色农产品封闭供应链的运作流程,设计基于JIT的绿色农产品封闭供应链配送技术的技术标准。

 

(四)绿色农产品封闭供应链的信息技术和电子商务技术研究

 

优化封闭供应链的信息传递及协调互动机制,设计绿色农产品封闭供应链信息系统,开发适用于绿色农产品封闭供应链管理的信息识别技术、数据共享及交换技术、跟踪监测技术,最终开发出一套适合于绿色农产品封闭供应链的信息系统,实现技术开发应用与集成应用的结合。

 

(五绿色农产品封闭供应链的流程优化及成本控制技术

 

从封闭供应链的需要出发,在管理技术上、流程优化上和技术集成层面上研究绿色农产品物流如何实现整体流程优化,总结封闭绿色农产品供应链的成本构成及其类型,运用现代物流与供应链理论研究绿色农产品封闭供应链的成本控制技术及策略,实现绿色农产品封闭供应链的整体流程优化与成本控制。

 

(六从农田生产到超市等市场终端的整体产业示范提出绿色农产品通过封闭供应链进入市场的有效途径与可行方式,构建政府政策支持体系和企业合作联盟体系,通过实际运作与实践,不断总结和完善,最终实现绿色农产品封闭供应链从生产到销售的整体产业示范及成果展示。

农产品供应链方案范文第5篇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农产品的需求越来越多样化,对安全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近年来,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总体上有所改观,但质量安全事件仍屡见不鲜,出现了“质量免检产品”三鹿奶粉非法添加三聚氰胺事件,“食品安全生产先进单位”上海福喜食品有限公司加工过期劣质肉类事件;而一些加工作坊的问题更多,如生产豆芽,为改变豆芽色泽而使用漂白剂,为防止烂芽而使用农药兽药,为了高产和好看使用无根剂等。分析以上事件的农产品从生产到销售的流转过程,发现其供应链模式与监管都存在问题。因此,创新农产品供应链的模式与运行机制,加强农产品供应链的监督管理,进一步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刻不容缓。

2农产品质量安全现状

农产品安全关系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乃至国家的稳定,如今我国农产品短缺问题已基本解决,供求总量平衡,丰年有余。然而,当前农产品质量安全状况依然不尽如人意,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2.1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不断增强,但认知水平有待提高

国家越来越重视农产品的质量安全,近年来中央一号文件,都有所涉及。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对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倍加关注,由于农产品准出和市场准入制度的实施,农产品生产者的质量安全意识也有了非常大的提升。但许多消费者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科学认知水平不高,缺乏常识和判断,在购买农产品时,追求精细、注重外观,而且对价格反应敏感。部分生产经营者利用消费者的这种心理,在农产品的“卖相”上大做文章,掺杂使假,违规添加使用有毒有害物质,带来质量安全问题。

2.2监管体系基本建立,但监管过程依然困难重重

《农产品质量安全法》、《食品安全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相继颁布实施,并不断完善,2014年重新修订了农产品农药残留量国家标准。监管体系框架基本形成,到2014年底全国已有86%的地市和71%的区县组建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但在实施过程中存在多头管理,农产品安全监管职能分解在农业、卫生、工商、质监、药监、商检等部门,缺乏一个强有力的综合协调机构,存在监督职责不清、监管接缝现象,出了问题各部门相互推诿,均称“不归我管”。我国农产品安全标准制修订远滞后于发达国家,比如我国现有农药残留限量仅1000多项,欧盟有14.5万项,日本有5万多项,缺少标准增加了监管难度。

2.3农产品质量稳步提升,但质量安全隐患依然较大

农产品抽检合格率较高,近年来,公布的农产品监测合格率均在93%以上;2014年蔬菜、畜禽和水产品合格率分别为96.3%、99.2%和93.6%,全年未发生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三品一标”快速发展,“三品一标”即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是安全优质农产品“公共品牌”,得到大力发展,至2014年“三品一标”总数达到10.7万个,充分发挥了引领、示范作用。然而农产品仍存在多方面的质量安全隐患,一是农药、兽药残留超标;二是违法添加有毒有害物质;三是个别地区个别产品重金属污染和生物毒素问题突出;四是保管不善、病原微生物污染等原因造成产品变质;五是转基因农产品安全存在不确定性。农产品要从安全抽检合格率发展到“产品安全优质、消费营养健康”还任重道远。

3现有农产品供应链模式及质量安全监管困境

农产品供应链中生产、加工、流通、消费各环节,对农产品质量安全都会产生影响,不同农产品供应链模式通过对各环节的有较衔接与管理,来实现农产品质量安全控制。目前农产品供应链的模式主要有三种,即以批发市场为核心的“农户+批发市场”模式、以农产品加工企业为核心的“农户(基地)+企业”模式、以农产品销售商为核心的“农户(农企)+销售商”模式。

3.1以批发市场为核心的农产品供应链模式

运作模式:这是一种传统的、目前仍是主要的农产品供应组织模式。批发市场作为整个农产品供应链的核心,将农户、合作社、零售商等各方随机地组织起来,使农产品从生产地进入流通领域,最终到达消费者手中。这种模式交易较为自由,参与者众多,可以最大限度地满足客户的需求。质量安全监管困境:在我国,大多数批发市场基础设施非常落后,造成农产品的交易环境较差。另外货源供给分散,以短期、个体交易为主,信息链在批发市场处容易断裂,信息的传递不畅通。农户的市场地位低,收益微薄,漠视自己在农产品质量安全方面的责任,主要靠市场抽检等末端控制方式,农产品质量安全得不到有效保障。

3.2以加工企业为核心的农产品供应链模式

运作模式:个体农户通过契约与农产品加工企业形成利益共同体,农户按照加工企业的规定,分散进行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生产出的农产品交给企业,企业大多开展品牌化加工后再统一推向市场。这种模式,克服了个体生产的盲目性,增加了农产品的附加值,设法从源头控制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明确加工企业为安全责任主体。质量安全监管困境:这种模式加工企业需要一次性投资较大;加工企业对农产品的生产和加工两大环节进行管理,生产环节农户极度分散,给监管造成困难,农产品质量安全控制难度大,有限的资源消耗在过多的方面,无法形成核心竞争力。有时农产品价格波动大,履约成本高,在利益驱使下,经常会出现违约现象。

3.3以销售商为核心的农产品供应链模式

运作模式:由销售商负责协调管理整个供应链上的农产品流通,农产品从农户手中生产出来,经由批发市场或者加工商后到达终端销售商。销售商通过进货合同的约束,促使供货商在农产品品质和食用安全方面进行把关;在大城市超市逐渐成为购买农产品的重要场所,由于具备物流配送体系,购物环境好、管理水平高、具有保鲜措施,在销售过程中较好地控制了农产品的质量安全。质量安全监管困境:由于生产加工过程跨度长,销售商监管难度大,不能做到实时、实地的监管;为保障销售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对农产品供应商的选择需要花精力与时间,进货成本会上升。作为核心企业的大型销售商,为保证农产品的新鲜度和安全性,自身需要建立高水平配送体系,有的需要采用全程冷链,在设备、人员上投资较大。

4基于质量安全的农产品供应链模式创新

现有农产品供应链的三种主要模式,在质量安全监管与控制方面都有局限性,存在着风险与隐患,为更好地保障农产品的质量安全,需要创新农产品供应链模式。本着从“农田到餐桌”的全过程,以正向监督、逆向追溯的质量安全管理思想为理念,提出基于质量安全的农产品供应链新模式-合作社与加工(流通)企业双核心的农产品供应链。

4.1双核心农产品供应链模式的基本架构

合作社与加工(流通)企业双核心的农产品供应链,生产环节以合作社为核心,加工(流通)环节以企业为核心,组建“农户+合作社+企业”的农产品供应链。农户通过契约入股等形式组建有一定资本实力的合作社,合作社通过筹集资金、建立组织构架、聘请技术能手,提前的生产资料、产中的技术指导、产后的回收等服务,农户按照规定进行生产,合作社对社内各成员的农产品生产环节进行监管,控制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合作社作为组织载体与相关农产品加工(流通)企业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提供初级农产品给企业,农产品经企业(部分进行加工后)进入流通领域,最终到达消费者。

4.2双核心农产品供应链模式下的质量安全监管优势

这种模式对农产品质量安全有较好的保障。一是两个核心优势互补,分工协作,加工(流通)企业主要面向市场,更了解需求,降低农产品生产的市场风险,开展深加工、创建品牌,提升价值;合作社专心组织生产,注重技术,提供优质安全的初级农产品,稳定货源。二是合作社的供应能力强了,谈判时双方地位相对平等,有利于利益均沾,使合作更稳定。三是为了长期利益,促进开展利益共享、风险同担的紧密型合作;双方既重视与依赖对方,又可通过契约等方式相互制约,提高违约成本,促使各自认真履行安全监管职责,减少相互监督成本。四是生产方组织化程度提高,有利于建立质量安全信息平台,避免农产品信息散乱,形成完整的信息链,使信息流通畅、准确;也利于政策落实,便于监督管理。

5基于质量安全的农产品供应链运行机制创新

为有效发挥新模式在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上的作用与功能,需要供应链上各方信息互通、相互协调、加强合作,建成相对稳定的供应链,形成长效运行机制。

5.1组织运行机制

构建长期紧密性合作的组织运行机制。建立合理有效的利益分配机制,农产品供应链上的利益分配一般都是通过合同来实现。新组织模式鼓励农户加入合作社,再由合作社与农产品加工(流通)企业进行谈判,签订合同,使生产方提升组织水平,平衡供应链各主体的市场地位。完善供应链组织的内部运行保障机制与风险分担机制,明确各主体质量安全监管责任与义务,激励参与各方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自觉性与主动性。

5.2信息共享机制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包括供应链质量安全监控系统、综合信息管理系统、预警系统、追溯系统和查询系统等组成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平台。从农产品生产的要素投入、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都进行信息化处理,使农产品都有各自的“成长档案”资料,相关信息在供应链间畅通传递,保证各主体间及时、准确的信息交流。明确各主体提供农产品信息的内容与要求,确保农产品“成长档案”在流转过程中不断完善。信息平台对供应链上各主体在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监控和协作方面提供信息技术支持,能有效查明质量安全问题的结点,并作出快速反应。

5.3协调反馈机制

研究“双核心”供应链各参与主体的合作与协调机制,消除因目标不同而造成的利益冲突。两个核心主体对各参与者之间的物流、信息流、技术流和收益进行统一规划、协调,在质量安全控制上做到目标统一,分工协作,明确各方的义务与责任划分范围。建设安全追溯系统,一旦出现问题能查到责任者,并有相应的处理预案。建立有效的合同约束与信誉约束机制,提高违约成本,确保各利益主体“利益共享,风险共担”。

5.4评价激励机制

科学设计农产品质量安全评价指标体系,构建评价模型,进行关键危害控制点分析,明确各环节(结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指标与标准。对供应链各参与主体保障质量安全水平进行量化考核和评价,激励各主体树立品牌意识与竞争意识。探索二次分配制度,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提升,最终取得高收益后,可对供应链上的各参与主体,依据考核进行利润再次分配,实现利益均沾。通过各环节的考核评价,可尽早发现问题,及时控制,并追究相关主体的责任。

6实施创新型农产品供应链的保障措施

为顺利实施基于质量安全的创新型农产品供应链—双核心农产品供应链,需采取措施,创造良好的环境,提供必要的保障。

6.1落实制度保障,培育壮大“两核心”

农产品生产过于分散,监管难是目前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频发的原因之一,要彻底解决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应提高农业生产组织化水平,培育壮大农业合作社与加工(流通)企业这“两核心”。一是要制度改革,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户籍制度;在全社会范围内逐步建立统一的失业、医疗、教育、养老等社会保障制度,让农民有基本的生活保障,促进人员的合理流动。二是解决土地流转问题,在土地承包权不变的基础上,使土地相对集中,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三是政策扶持,加强管理,提升“两核心”的实力,强化各自优势。从保障农资供应、农机补贴、农技服务来扶持合作社,合作社内部要规范管理,增加凝聚力,推进标准化生产,提升农业生产组织化水平;通过金融支持与税收优惠来助力加工(流通)企业,企业自身要勇于开拓市场,开展规模化、品牌化的深加工,提升市场竞争力。四是加强政策引导,通过诚信机制与合同约束,促进“两个核心”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实现优势互补,为双核心农产品供应链打好基础。

6.2提供设施与技术保障,构建安全高效供应链

打造安全高效的农产品供应链,要有先进的设施与技术作支撑,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是推进公共交通设施建设,加大信贷支持,鼓励农产品供应链参与主体购置先进的储运设施设备,提高设备保障能力;二是建设公共信息平台,方便公众查询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及时曝光问题农产品,推动“三品一标”论证与商标注册,便于人们识别农产品的优劣。三是技术革新,开展设施农业建设,推进机械化的农业生产;开展生鲜农产品全程冷链物流;开展连锁销售,实施配送,加快流通;供应链实施关键危害控制点分析(HACCP)等农产品质量安全控制技术。四是制定和完善相关标准,如质量标准、设备标准等,使生产规范化、产品规格化、设备通用化。

6.3发挥市场机制,健全完善监管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