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农业职教现代化探讨

农业职教现代化探讨

1.我国职业教育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1.1现状

(1)发展迅速。近年来,随着对职业教育的日益重视、经济发展、投资加大和社会对职业院校人才的需求增加,我国职业教育不管是在基础建设、师资水平、教育质量,还是在学校数量、教职工数量和学生数量上均有了很大提高。以高职教育为例,从表1可以看出:2004年与2002年相比,我国高职(专科)院校的数量、教职工数量、专任教师数量和在校学生数量比2002年分别提高了13.7%,14.1%,24.1%,208.0%,职业教育步入了快速发展的轨道。

(2)政府大力扶持职业教育的发展。为了支持职业教育发展,国务院于2002年7月28日、2004年6月7日和2005年11月7日多次召开了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特别是2005年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下发的《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认为,我国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适应现代化需要的高技能专门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提出要实施“四大工程”,即技能型人才培养工程、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城市职工继续教育和再就业培训工程。会议决定加强对职业教育的领导,加大公共财政对职业教育的投入等,特别是明确强调职业教育要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服务,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国家对职业教育的支持、重视以及职业教育优惠“三农”政策的增多,将对我国职业教育和农业现代化起到极大的促进和推动作用。[3][4]

(3)民办职业教育异军突起。2003年9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开始实施,为我国形成公办教育与民办教育共同发展奠定了法律基础,我国的民办职业教育获得了空前的发展,民办职业教育已成为我国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表2可以看出,2003年到2004年,我国民办职业高中呈现出迅猛的发展势头。另外,我国民办普通高校发展也很迅速。总之,我国民办教育快速稳定发展,已成为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1.2存在问题

我国的职业教育迅速发展,取得了辉煌的成绩,但是也存在以下问题:

(1)对职业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近年来,上到社会、政府,下到学校、家长,都对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模式、教学体系等有了一定共识,但是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和传统观念仍然是职业教育发展的主要障碍,尤其是对民办职业教育。这种陈旧观念与我国经济发展对不同类型、不同层次人才的多样化需求背道而驰,也制约了对青少年的不同兴趣、不同爱好、不同特长、不同潜能的培养和挖掘。[6][7]

(2)投入不足,政策支持力度不够。根据发展中国家对教育成本的统计,职业教育的成本是普通教育成本的2.64倍,即发展职业教育需要有更大的投入。据统计,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政府预算内拨款占其教育经费总额的比重远远不足60%,行业、企业及社会力量的投入也不足。这些情况使职业教育,特别是高职教育的经费通过政府拨款得到保障很困难,只好依靠其它渠道,尤其是高学费的征收。[8]

(3)师资水平和教育质量有待提高。师资结构不合理,目前高等职业院校师资的主要问题是“:双师型”专业教师少,高职称、高学历的教师少,外聘教师多,教师队伍不稳定。另外实训条件差、专业建设缺乏特色。这些问题都影响了教育质量的提高。[9]

(4)民办高职教育困难重重。国家不给民办高职院校投资,银行也很少给其贷款,造成民办高职院校融资困难;除了民办院校之间的竞争外,民办高职院校还要和公办普通高校利用优质资源所办的“二级学院”竞争;对民办高职院校的管理体制也不科学,民办院校归民政部门管理,但学校的评估、教师职称评定、招生计划、专业申报却归教育部门管理,这种管理模式给民办高职院校的日常工作带来许多不便。

2.职业教育与农业现代化关系研究

2.1职业教育为农业发展提供高素质人才

农业结构调整、农业产业化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途径。要调整农产品结构,提高农产品产量、品质和竞争力,必然需要大量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但是,我国农民的整体文化素质低,制约了农业的发展。没有高素质的农业从业人员,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和管理方法就不可能得到推广应用,现代化的农业机械化技术就无法普及,农业劳动生产率就难以提高,就不可能实现农业现代化。从我国目前的情况看,发展职业教育,一方面通过对学生比较长期的职业教育,为农村提供科技、管理人才。另一方面,通过职业教育对农民进行培训、教育,是提高农民科学技术和文化水平的重要途径。[10]

2.2发展职业教育是农民增收致富的需要

人口多,劳动力多,特别是农民多,是我国的基本国情。至今我国仍有大量农民生活在贫困状态。农民的科技素质和技术能力是影响农民收入的重要因素。通过职业教育,使农民掌握一到两项先进的农业技术或其它技术,一方面可以使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获得技术支持,从而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经营效益,增加收入。另一方面,使进城或外出务工农民可以胜任科技含量较高的劳动,让这部分农民具有稳定的职业保障,达到增收致富的目标。

2.3职业教育能促进农村劳动力的转移

我国已经进入工业化中期,但是我国农业人口过多,据统计,截止2005年底,我国第一产业人口33970万,占2005年三大产业就业人口总数的比重为44.8%。[11]农业人口过多,阻碍了我国工业化、农业现代化的进程,而农民劳动力素质是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一个重要方面。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重要方向是生产效率较高的农业产业或非农产业。从总体上看,生产率较高的部门具备先进的科学技术,采用了先进的生产手段,对劳动力的要求也较高,掌握和使用这些技术或生产手段需要专门的教育和培训。只有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进行专门的职业教育与培训,使他们具有一定的专长与技术,增加就业的条件和机会,才会实现劳动力的顺利转移,而且通过教育和培训的劳动力收入高,职业也更加稳定,不至于出现劳动力“回流”。[12]

3.加强职业教育,促进农业现代化的措施

3.1增加对职业教育的投入

国家和政府要运用财政手段,通过拨款、贷款或补贴等方式,利用财政资金的调节和示范作用,使社会资金流向职业教育建设;加强校企合作,使院校和企业建立互动关系,采取顶岗、实习等方式,一方面使企业为职业院校提供一部分资金和实训条件,另一方面学校根据企业的实际需要设置专业,培养人才;根据不同的专业设置不同的学费标准,使学费和专业的就业情况挂钩,同时设立贫困奖学金,使家庭贫困的学生能够顺利完成学业。

3.2高职院校要坚定不移地面向“三农”,服务“三农”

高职院校,特别是农业高职院校,要积极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提高农民务农或务工的职业能力;充分认识我国是个农业大国的国情,改变“重工轻农,重城市轻农村”的思想观念,围绕农村劳动力的就业需求,农村青年的发展需求,发展职业教育,发挥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科技推广、生产示范、社会服务的优势,使职业院校成为我国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推动力。[13]

3.3加强职业院校专业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

高职院校在设置专业、学科时,要考虑本地经济发展情况和工农业生产特点,努力做到为本地经济发展培养技术人才,使职业院校成为农村人才的开发基地;努力提高教师素质,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使教师不但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而且具有丰富的实践能力,从而提高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

3.4争取政府项目经费支持,对农民进行教育培训

争取政府项目经营支持,聘请专家、教师利用冬季和农闲时间对农民进行粮食生产、作物栽培、养殖、果树管理、病虫害防治、农药使用、环保、农用机动车驾驶等短期科学普及、技能培训活动,充分利用职业教育资源,提高农民的技术水平。

4.结束语

职业教育是实现我国劳动力转移、提高农民的劳动力素质、加速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有力措施;我国职业教育事业获得了迅速发展,但是也存在对职业教育的认识不足、投入不足等问题;建议加强职业教育的投资,提高教师队伍素质,争取政府支持,对农民进行短期技术培训和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