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农业创业教育分析

农业创业教育分析

1.中职农业专业创业教育的现状

1.1创业教育的内涵

这里所说的创业教育是指依据社会需要和个性特点,有目的、有步骤地对中职学生进行创业意识、创业心理、创业知识和能力、创业思路、策略等的教育,以提高学生创业综合素质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实践。其目的是为国家和地方培养适应各种需要的创造性人才,为中职学生的择业、就业、创业奠定基础,从而实现国家和地方对中、高级技术人才的合理配置,使他们有效地为经济建设服务。创业教育是创新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重点在于对学生进行创业素质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否则就谈不上创业人才的培养和造就。

1.2中职学校农业专业开展创业教育的现状

中国的创业教育基础与西方国家相比较为薄弱,教育体制改革也相对滞后。大多数学校对有关学生创业的专项研究不多,在开展创业教育活动的过程中缺乏科学、统一的指导思想。就我校农业专业而言,学校的创业教育课程设置不合理。尚未普遍将创业教育纳入学科专业教学体系,即使开设了有关课程,课程设置也十分不合理。如只有一些有关创业的公共课程,而没有与农业专业相关的创业实践课程,学生只是空谈理论,没有直观的创业实践感受。这是一种封闭型的人才培养模式,与需要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学生的冒险精神的创业教育大相径庭。此外,缺乏具备创业意识、创业素质和创业技能的师资队伍,也对创业教育课程的开展造成了很大的困难,并严重影响了创业教育的实际效果。

2.中职学校农业专业开展创业教育的必要性

2.1开展创业教育是中职农业专业发展的需要

当前中职农业专业似乎缺少吸引力,办学规模逐年下降,虽然2009年国家对农业专业实施免费教育而略有回升,但情况仍不容乐观。现在的农业专业大多为对口高考而设立,专业设置狭窄,缺乏特色。农林类专业人才培养不仅滞后于中等职业教育发展,而且难以适应农村和农业经济发展的需要。农林类专业应该瞄准现代农业和农业产业化、现代化发展方向,开展创业教育,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现代农业人才。

2.2开展创业教育是中职农业专业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对于中职学生来说,为了谋求更好的职业,在学好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掌握基本技能和专业技能的同时,更需要学习创业知识和锻炼创业技能,提高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完善合理的知识结构,培养综合素质,发展学生的优良个性。

3.中职学校农业专业创业教育的实施

3.1调整培养目标

要清醒地认识到:“培养与21世纪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的,具有全面素质与综合能力的,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应用型专门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是中职教育办学终极目标。中职学校不仅仅是培养就业者,还要培养人的生存和发展能力,培养出更多具有创造力的创业者。因此,中等职业学校要尝试并推进创业教育,通过改革教材内容、课程设置、教育方法,努力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

3.2加大师资培训力度

师资队伍建设是加强职业指导与创业教育的关键。很难想象一个自身缺乏职业指导知识和创新精神的教师能培养出职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强的学生。较有效的做法包括以下几方面。一是建立竞争机制。加快内部改革步伐,完善教师聘任制,采取竞争上岗,能者上、劣者下;形成团结协作、积极上进、不断创新的动力与压力。二是鼓励自学和进修,提高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实行奖励制。三是设法让研究教师与专任教师接触社会,深入企业、生产第一线,亲身实践,了解社会需求,形成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能力的专任教师队伍。四是聘请专家来校作职业指导专题报告。五是请创业成功者来校讲课,用他们的实际经验、亲身体验来激发学生的创业欲望,这是在校老师所不可企及的。

3.3构建新的创业指导课程模式

目前,中职学校普遍采用的课程模式注重学科体系的完整性,关注学科基础理论,而相对忽视学生职业技能的掌握。随着农业产业化和农工贸一体化,农业生产经营者既需要具备农业生产相关的知识和技术,又要具备市场营销、信息处理、组织管理等方面的才能。面对这一新变化,农林类专业课程体系要从狭隘的农业观转向大农业观,从以农学科为中心转向综合化教育,从学科本位转向职业能力本位,打破原来单一的课程结构和学科性课程体系,加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素质教育,突出职业能力培养,以满足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为学生就业和升学提供更广阔的选择空间。专业课程体系要由纵深型向复合型转变,从单独的职业知识传授向创业谋职方向发展。加强专业基础课程的综合性,淡化理论体系的系统性,保证技术性课程,强化实践性教学的相对系统性,开设专业关联课程,开发能提高学生全面素质和生产经营能力,适应各生产环节对知识、技能的需求,具有复合性与综合性的课程体系。建立系统、简练、实用的课程教学体系,以增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落脚点安排教学内容,并力求贴近生产前沿和改革前沿,使学生接触到最新、最实用的知识和技能,以生产项目为单元构建模块式专业教材,关注农业行业领域最新技术发展,加强与农业高校、龙头企业的协作,组织开发和编写引领性、实用性、信息化、网络化的专业校本教材,将学生培养成能生产、懂经营、会管理的,具有过硬素质和科技创新能力的新型农业技术人才。

3.4改革办学模式和运行机制

农林类中等职业教育要改变因对口高考而设、应考试而教的现象,而应为“农”而设、为“农”而教、为“农”服务,真正打破以学校、课堂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模式,从升学导向转向就业创业导向,将人才培养场所从学校课堂延伸到生产经营场所,完善校企合作、产学结合、订单培养,“学校+公司+基地+农户”、教产研推一体、农科教结合等开放式培养模式,实现教育培训与农业生产发展、农民就业创业紧密对接。与农业龙头企业举办冠名订单班,优势、特色专业“上挂”高等院校开办“3+2”高职班,与农函大、农广校、成人高校合作举办学制弹性、学习方式灵活、教学模块化的成人教育,与农业、人社部门、农技推广机构及乡镇合作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及农业技术推广等,从而使办学形式从单一向多元转化,形成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相结合,全日制教育与短期培训、业余教育相结合,学历证书、培训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相结合,校企合作、校校合作与跨行业、跨系统、跨层次合作相结合的多样化办学格局。同时,办学实力强的骨干示范学校要以专业为纽带牵头组建农业职业教育集团,使存量有限的教育、科技、产业资源通过联合,发挥更大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并为广大农民展示现代农业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样板,把科研机构的研究成果迅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使培养的人才从低层次适应型向高层次带动型发展。

3.5改革教学方式和评价制度

农林类专业要建立相对完整的教学实践体系,推行“双证制”,实践教学尽可能进行现场教学,走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的道路。加强现代农业教学实践基地和模拟实验室建设,开展产学研合作,实行专业实体化和“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强化仿真教学、案例教学和社会调查、科技咨询、科技扶贫、毕业实习及帮助学生实施家庭致富工程等,引导教师既传授知识技能,又实地指导生产经营;学生既学习,又直接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从而在学中做、做中学,把所学知识技能和掌握的科技成果,直接运用到生产经营和家庭致富中去。农民培训实行送教下乡,逐步完善“乡镇、村、产业基地”教学基础设施,实习实训场地为当地种养殖基地和学员承包的种养殖场,开展集中、分组和顶岗等形式的实习实训。同时,加强专业信息化建设,教学过程辅以现代化教学手段,以启发式、趣味式教学为主,综合运用各种方法增强教学的有效性,注重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和信息素养的提高。转变单一以学生考试成绩评价教学水平的方式,建立以毕业生高质量就业率评价专业的办学成效的制度。加强毕业生就业指导,重点帮助毕业生转变就业观念,增加职业指导课,设立职业指导中心,加强与人才市场、劳务市场及企业的联系,建立多层次多渠道的就业网络,引导毕业生到农村就业创业,实行跟踪服务,通过技术指导、智力支持及信息服务,支持他们独办或合办经济实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