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语言文化理念下文学教学论文

语言文化理念下文学教学论文

一然而,当代文学教学的现状如何呢?

实事求是地说,现行的教育模式或者教学模式并非毫无是处;同样,作为承载文学教育的语文教学对于学生在语言文化知识特别是基础知识掌握上也不无价值。但我们必须承认,违背人的发展规律,以应付升学考试为目的,重智育、轻素质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化纵横行为,是极其危险的。具体到文学教学,常常是重在字词、语法、内容等语言知识的讲解与传授,忽略对文学作品生命精神的把握与感悟。从中小学到大学,基本如此。就拿作为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古代文学来说,有着近三千年历史的中国古代文学,承载了我们这个民族几千年来对生命的感悟与超越,各类优秀的诗词曲赋和骈散文章数不胜数、美不胜收。但由于诸多原因,这些优美而含蕴深厚的作品,它们在中学语文教学中仅被视作“古文”,而学习“古文”的目的主要是掌握文章字词、章法、思想内容等。就这样,作家们每一次的心灵感悟与生命超越,就在教师反复肢解与割裂中化为一个又一个的知识点,作品的美学功能和精神涵养作用消失殆尽。即便是在大学,就算是中文系的专业教学,在社会上普遍弥漫的工具理性观念的影响下,仍然使得大部分教师与学生忽略甚至是不屑于对作品美学价值与生命精神的体悟与探索。这样的直接后果,就使得不少学生对古代文学作品敬而畏之、畏而远之,甚至畏而厌之,古代文学或者“古文”教学举步维艰。正如学者指出,诗歌阐释活动是一种意义活动。所谓意义活动,即不仅仅探察诗歌中所蕴藏事件的真实性和有用性,而更应该追索其对个体生命和灵魂的价值和意义。因此,古代诗歌作为一个历史积淀物,与当下人们的具体生活渐行渐远的情况下,古诗阐释更应该是一种美学阐释。因为,诗歌文化范畴的意义具有历史性,诗歌的美学意义却在于它对历史的超越。诗歌阐释如此,其他种类的文学阐释亦如此。文学是对人生困境的挣扎与生命有限性的超越,是作家情感体验的审美表达。其实,静下心来想一想,我们读唐诗,读宋词,读《红楼梦》,读《安娜•卡列尼娜》,难道是为了获得某种知识或技能(尽管有时候不少文学作品也的确能给予我们一些知识或者技能)?当然不是。我们阅读文学,是为了获得心灵的感动或者情感的慰藉,是为了人生能在现实的困苦中还能诗意地栖居。而我们最喜爱的文学作品,也一定是最能拨动我们心弦、最能引发我们感动、最能启发我们对于人生、社会与自然深沉思考而可能让我们实现生命超越的作品。吕叔湘先生说:“语文教学一半是科学,一半是艺术。”正是基于此,以《春江花月夜》这首诗的教学为例,除了要掌握与理解诗歌的艺术特色、层次结构以及情感主题等这些知识之外,更为重要的是,教师应引导学生在反复的吟诵中去体味诗歌清丽摇曳、婉转悠扬的语言韵律之美;并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联想与想象,根据自己的生命体验“进入”诗歌,重新激活、捕获诗人当年的生命感觉与情感诉求。因为“古代诗人的人生体悟,以及他们独特而有效的超越方式,才是我们最应挖掘的精神财富”。

二生活在盛唐时代

高潮即将到来之际的张若虚,在这首原本绮丽缠绵的宫体旧作中,所表现出来的对春江花月人间美景的敏锐捕捉与感动,对人生有限性这一终极困苦的挣扎与超越,以及对于现实有情人生的欢慰与珍视等,都将在千年之后,再一次穿过历史的苍穹,重新抚慰我们同样迷惘甚至忧伤的灵魂:它会让我们更懂得自然的美丽、造物的伟大,以及现实人生无奈甚至哀痛之余的熨帖与美好。懂得这些,这首诗歌才能真正被唤醒、激活,并在唤醒激活之后引发我们的内省与思考,继而激荡、净化甚至提升我们的情感世界与精神境界。这就是审美创造的价值,也是审美教育的价值。不然,仅从字句表达、层次结构等“知识点”来条分缕析,《春江花月夜》充其量只是一篇文章,一篇千年以前用诗歌的形式写就的“死”文章,它的美好、它的深邃、它的力量我们竟无从得知。更何况,文学作为审美的艺术,其认识功能、教育功能必须通过审美功能来实现。如果不能真正把握文学的审美特质以及借由审美创造所表达出来的生命呐喊与情感诉求,也不可能了解其语言特点、结构层次等的真正价值与意蕴,更遑论对学生情感的熏陶、人格的塑造。诚然,个体对于美的感受是千差万别的,高尚的审美情趣、审美追求,以及审美教育对于人生境界的提升也非一朝一夕就能达到,它需要多方面的、长期的、潜移默化的点滴渗透、熏陶与涵养。若能在我们现行的文学教学中,充分发挥文学的审美教育功能,在析读字词、分析结构等的同时,探究与把握作品鲜活的生命律动与跳跃,点滴渗透,相信不仅能让文学教学生机盎然,且能在师生共同的文学体验与关照中,悄然实现人生心智的成长与超越。因为,“自然是人的本来创造者,美是人的第二创造者”。

作者:佘红云 单位:海口经济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