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语言文化教育

语言文化教育范文精选

语言文化教育

语言文化教育范文第1篇

[摘要]网络技术的发展为人类社会的进步提供了丰富的技术上的可能性,同时也对人类社会传统的伦理道德提出了新的挑战,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改变着一些人的世界观和价值观,网络所带来的社会问题尤其是伦理道德问题已不容忽视。考察和研究网络发展中派生的伦理道德问题,探寻可行的解决对策,必将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

[关键词]网络技术;伦理道德;研究

作为当代社会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现象,网络技术的影响力正在日益增强,影响面也不断扩大,其中的伦理道德问题也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对网络技术引发的伦理道德问题进行分析,充分发挥网络技术在深层机理上对社会伦理道德传承、建构、维持、巩固的作用,是当前社会研究的重中之重。

一、网络技术发展所带来的伦理道德问题。

网络技术发展所带来的伦理道德问题涉及的范围比较广泛,在此我们仅通过两个案例来阐述问题的几个方面。

1.个人隐私遭遇尴尬。

当今社会,有少数人把他人隐私当作金矿,在网上公开叫卖。个人隐私的任意买卖、交换和组合,使得公众在网络世界和现实世界中毫无隐私可言。屡见不鲜的手机诈骗案让我们看到,犯罪嫌疑人之所以诈骗得逞,他们对受害人个人信息的准确掌握是一个关键环节。也就是说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也许您的姓名连同您的电话号码、邮箱、家庭住址、职业等个人资料早已成为了别人买卖的商品,甚至有的网站明码标价出售真实有效的身份证扫描件等个人信息。

个人隐私遭泄露,不难解释:刚买了房子,就有人打电话询问要不要出租、要不要贷款;刚买了新车,就有人打电话问要不要入保、要不要办理洗车卡;刚刚开始旅行就收到各种广告短信。

2“。艳照门”事件。

2008年1月,某国外网站惊现疑似香港艺人陈冠希与多位女性亲密关系的不雅照片,在网上引起广泛关注。随着时间的推移,事件愈演愈烈,所牵涉人数不断增加,成为各大讨论区和网站的热点。网络成摘要:外语教学的根本目的也是在实施一种文化教育,所以在实施这种语言文化教育的同时就不能仅仅向学生传输语言本身的知识,而要结合语言特点赋予其丰富的语言文化信息,才能更好促进外语学习的成效。本文旨在讨论英语文化教育在外语教学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外语教学文化教育背景信息

引言

我国外语教育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受结构主义和行为主义的影响而偏重在语言形式的教学上,文化教育在外语教学中所占的比重甚低。近年来随着人们对语言与文化,文化与交际之间的关系的认识逐渐加深,人们开始肯定语言与文化之间的不可分割以及文化因素在跨文化交际中的重要性。本文重点论述外语教学过程中语言文化教育所起的不可忽视的作用。

一、英语语言文化简史及概要。

谈到英语语言文化,我们不可能不谈英国和美国。英国文化源远流长,经历了长期、复杂的发展演变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文学本体以外的各种现实的、历史的、政治的、文化的力量对文学发生着影响,文学内部遵循自身规律,历经盎格鲁—萨克逊、文艺复兴、新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现代主义等不同历史阶段。战后英国文学大致呈现从写实到实验和多元的走势。美国文学在`19世纪末就已不再是“英国文学的一个分支”。进入20世纪,美国文学日趋成熟,成为真正意义上独立的、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民族文学。战后美国文学历经50年代的新旧交替、60年代的实验主义精神浸润、70年代至世纪末的多元化发展阶段,形成了不同于以往历史时期的鲜明特色和特征。

英语的根源很复杂,包括拉丁语、日耳曼语、凯尔特语、挪威语等等,这样一种语言难免不会出现混乱。但它同时也变得更富有弹性,也更强大。在需要新词时,英语本身设置的障碍很少。出版商每年都要推出记录大量新创词的字典,而英语随时准备接纳它们。

目前,全世界有3.8亿人把英语作为第一语言,大约2.5亿人将其作为第二语言;另外还有10亿人正在学习它;全球大约1/3的人口每天都会在一定程度上接触到它;并且据估计到2050年,世界上一半的人都能比较流利地使用这种语言。它是全球化的语言,广泛应用在国际商务、政治和外交领域中;它也是电脑和互联网的通用语言。你会在罗马街头的广告上发现它;从东京的流行歌曲里听到它;在柬埔寨官方文件中读到它;德国的电视和广播中有它的专门节目;法国的商务学校教授它;波利维亚内阁开会时,它是主要的表达工具。诚然,这种在14世纪的英格兰只有“下等人”才讲的口语,已经在漫长的历史中发展演变为全球通用的语言。

二、语言文化对人类文化发展所起的认知作用。

语言是构成文学作品的基本元素,是对人生体验的文化表征。而文学作品又隐含对生活的思考、价值取向和特定的意识形态。阅读英美文学作品,是了解西方文化的一条重要途径,可以接触到支撑表层文化的深层文化,即西方文化中带根本性的思想观点、价值评判、西方人经常使用的视角,以及对这些视角的批评。

英美文学是对时代生活的审美表现,是英国人民和美国人民创造性使用英语语言的产物。英语表意功能强,文体风格变化多,或高雅、或通俗、或含蓄、或明快、或婉约、或粗犷,其丰富的表现力和独特的魅力在英美作家的作品里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阅读优秀的英美文学作品,可以感受到英语音乐性的语调和五光十色的语汇,回味其“弦外之音”。

因此,开展外国文化研究,有助于我们开阔眼界,了解外国文化,丰富我们的知识,启迪我们的智慧,有效提高外语教师队伍的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从而更好促进外语教学的发展。

三、外语教学中的文化教育手段和途径。

首先在教材选编上应使语言教学和文化教育同步发展。因此在语篇选取时要考虑那些语言精华的文学作品和介绍语言国家风俗习惯的语言材料。随着语言水平的提高,文化愈益显得重要,教材中便可以选入一些反映深层文化的语言材料。

其次在文化教学过程中要坚持实用性和循序渐进性原则。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方法进行语言文化教学,注解,实践,对比,融合等都是常用教学方法。

另外在课外补充上要下大功夫。教师要根据学生水平布置难度相当的外语原版读物任务,同时包括阅读心得,主题概括和课堂讨论等方式来巩固阅读效果。要求学生根据不同的阅读材料采用不同的阅读方法,有的要掠读,有的要精读,还有的就要反复咀嚼,以此来大量摄取语言文化知识,深层挖掘语言背景信息。

整个语言文化教育过程中教师要教授学生学会主动积极地创造条件和环境去学习和了解语言文化。

结语

我们提倡跨文化交际的外语教育,目的在于培养和加强外语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文化适应能力。未来社会对人才的需要要求外语教学中的文化渗透,未来社会的外语人才,不仅仅要具有外语语言的自如运用能力和外语交际能力,同时还要求是具有较高的人文素质的国际化外语人才。

参考文献:

[1]陈申,外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9.

[2]许国璋,Culturally-loadedWordsandEnglishLanguageTeaching[A]。

[3]胡文仲,文化与交际[C].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

[4]王宗炎,语言学和语言的应用[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

[5]张红玲,从跨文化角度看中国外语教学改革:中国外语教学中的文化现状调查[A].

本文关键词:外语教学文化教育背景信息

为这次事件快速传播的关键。

艳照出现后个别网站利用搜索引擎、论坛、博客、相册等方式,大量传播“艳照”视频和图片,使得互联网上一时间出现了一股群体性传播淫秽照片的浊流。这不仅侵犯了当事人的隐私权,还污染了社会,对未成年人造成了很坏的影响。

二、问题存在的原因。

1.网络信息把关难,丧失伦理道德的行为难以监督和控制。

网络不像传统媒体那样易于把关,网民具有与传播机构平等的传播权,任何人都可以通过网络向外传播信息。信息传播主体在网络上的虚拟化,是虚无主义和自由无政府主义伦理观盛行的根本。丧失伦理道德的行为难以监督和控制,个人隐私被侵犯,信任与责任就会出现危机。

由于网络隐匿了人的真实身份,使得传播者不必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所以敢于传播一些未经查实、会对社会及个人造成极大影响的信息。例如,香港某杂志由于刊登艺人刘嘉玲的裸照作为封面而被吊销营业执照,取消发行权,而在网上不断此类照片的神秘人物,至今仍逍遥法外。

2.网络自主性强。

网络的自主性强导致网民可以自由复制粘贴或者直接链接各类信息,这就导致许多不良信息在网络虚拟环境和社会现实环境中以网状形式迅速散播,致使损害后果难以估量。手机拍照、摄像头、网络传输都给了隐匿掉真实身份的网民太多的制造话题的机会。

在我们过度强调言论自由的同时,很多污浊的信息正在侵噬着人们的心灵,部分不健康的信息正在污染孩子们健康成长的环境。很多小网民有意无意之中观看了数量巨大的不雅照片,使得本在正确引导下成长的身体、生理、知识、教育体系被打乱,在好奇心和模仿的的过程中可能会诱导他们走入歧途。

3.网络信息传播具有高速度性。

许多网民用虚假的信息登陆注册后,便可以随意发帖、转帖,一旦传播的信息涉及他人隐私并造成巨大损失时,受害人难以及时查证言论者的真实信息,很难追究当事人的刑事责任。例如:“艳照门”事件一开始,照片便被网民疯狂转载,直到警方介入,事情才稍有收敛。但有的网民已经把照片下载到电脑或手机上并私下流传,这就使得损害结果无限扩大。

另外,许多网站不会着力删除上传或转载的黄色照片,一味追求点击率、一味追求赚钱,把伦理道德摆在一边,把青少年教育摆在一边。甚至个别网站在接到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通知后依然不采取有效措施,致使黄色、下流乃至淫秽的内容在网上长时间停留,部分网站的所作所为不仅超越了社会道德的底线,也超越了法律的底线。

4.信息资源的安全得不到有效保障。

贩卖他人隐私的网站之所以生意兴隆,主要因为他们以低价收集隐私信息,靠增加点击率收取会员费用,同时不断完善资料库。只要客户有需要,他们就可以请网络高手运用“人肉引擎”等手段,搜索到客户要的任何资料。

贩卖他人隐私的网站抓住了大部分网民的心理,只要申请人提交真实信息,获得认证以后,支付相关费用就可以获取他人的隐私;若在网站上公布他人隐私,并博得众人的眼球和点击率就会得到价值不菲的奖金。

三、解决措施。

1.加强立法。

我国对网络信息的立法工作一直十分重视,制定了一批相关法律、法规、规章等规范性文件。信息产业部《互联网电子公告(BBS)服务管理规定》第15条规定:“互联网接入服务提供者应当记录上网用户的上网时间、用户账号、互联网地址或者域名、主叫电话号码等信息,记录备份应保存60日,并在国家有关机关依法查询时,予以提供。”如果受害人在档案留存期之后提起诉讼,就难以找到信息的直接者。

我们国家涉及到保护个人隐私的法律也制订了一些,但总的来说,现在的立法是分散的,保护的力度也不够,执法的机制也不健全。设立个人信息保护法,有效保护个人信息不受侵犯,已经成为每个公民的迫切需要。

在今后的立法中我们应着力解决法律法规条文内容重复、监管手段单一、缺乏可操作性、各部门之间权力冲突等问题。

2.加强网民伦理道德约束,掀起全民抵制低俗之风。

在进一步加强网络安全技术的同时,必须做到标本兼治,不仅要从技术上遏制引起伦理道德问题的行为,更要从道德主体的道德意识及其行为等根源入手,既要让网民进行自我伦理道德约束,也要充分做好技术准备;加强大众传媒社会责任感。

抵制低俗之风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每一个网民都应该自觉遵守法律法规,提高道德操守,真正做到抵制低俗之风从我做起。不低俗信息,不登陆低俗网站,不转载低俗信息,不给低俗之风以可乘之机,同时对于个别低俗信息的网站及时向有关部门举报,造成抵制低俗之风的强大声势,让那些违法网站成为过街老鼠,人人喊打。每一个网民都有净化网络空气、营造文明健康网络新风尚的义务,每一个网民都有利用网络资源宣传健康文化的权利。

3.发展民主政治,提高新时期我国舆论监督的水平。

舆论监督如果不能拥有相应的自主权,就无法表现其权威性。因此,建立一套诸如《新闻法》、《舆论监督法》之类的舆论监督法律体系,从法律上、制度上保障舆论监督的权力和义务已是当务之急。另外,人民群众是舆论监督的主体。网络媒体只有依靠人民群众、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才能发挥舆论监督扶正祛邪、激浊扬清的作用。

4.打造诚信政府。

政府应加强对信息真实性的审查,严打工作作风漂浮、工作纪律涣散等不良之风。很多普通的案件轰动全国,是因为从案件中暴露出很多令人关注的问题,这些问题表明在打造透明政府、责任政府、诚信政府等方面还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之处,亟待完善和加强。人民群众可以允许政府在工作中“犯错误”,但不能原谅政府缺乏诚信。我们在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建设法治政府、责任政府的同时,也要重视政府的诚信建设。

5.谨慎对待网络。

一些网站采用“诱导性注册”,以获得更多服务为诱惑,尽量让网民把信息填完整,包括身份证号、家庭住址、职业之类。

然后在用户不知情的情况下,将这些信息商业化处理。因此网民应注意,除了网上交易等必须使用身份证的情况外,在一些小网站注册时,不要轻易泄露自己的身份证号,更不要在网上公布别人的隐私,否则就是侵权行为。网民可以在言论中发表自己的看法,对不道德的现象加以评论、批评,但不允许对言论对象施加言语侮辱,无论言论是否属实,只要言论中存在侮辱他人的行为就构成了侵权。

[参考文献]

[1]吴秀珍。对倡导网络道德、构建和谐网络的思考[J].河南社会科学,2008,(2)。

[2]彭娟娟,陈发俊。因特网对社会正负效应的案例探讨[J].科技资讯,2008,(3)。

[3]杨英仓等。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家庭对策[J].贵州工业大学学报,2008,48(1)。

[4]杨晓波。浅谈我国的网络道德建设[J].临沧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2)。

[5]欧英利。论网络道德建设及网络主体调适[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8,(5)。

语言文化教育范文第2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古诗;传统文化;相关探讨

一、现阶段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相关研究

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现状大体包括两方面:一是过于重视古诗词背诵,忽视了古诗意境的感受,无法让学生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美。二是过于注重对古诗词的翻译,忽视了学生对诗词的鉴赏。古诗词作为古代优美的古言,是多姿多彩的一种意境及心情。诗词需要我们用自身的感受去理解古诗词的含义。然而,在应试的教育下,死记硬背成为教师教学古诗词方法的主要手段。背诵虽然可以加深学生的记忆力,但也会抹杀学生对古诗词学习的兴趣。例如,在教授诗经《诗经•关雎》时,教师会要求学生将整首诗歌一字不落地背诵出来,或者采用默写的方式帮助学生掌握。但由于学生对《关雎》这首词的内涵不够了解,对于作品中采用的创作手法一无所知,最后导致学生对诗词的背诵产生一定抵抗情绪。之所以会形成这种局面,主要是因为应试教育的存在,教师为了让学生在考试时考取更多分数,想尽办法让学生牢牢记住,但却忽视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但是,学生不应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应是知识的主动接纳者。传统教学方法的陈旧落后导致学生学习兴趣及效率低下。因此,教师应及时转变教学观念,将传统文化之美与古诗词融为一体。古诗词教学是一个重要内容。每一首古诗词均蕴含着丰富而独特的审美思想和审美价值。古诗词中体现出来的优美意境高尚情操能起到净化学生的心灵,陶冶学生情操的作用。学生在感受传统文化内涵的同时,其审美能力也能得到有效提升。

二、如何将传统文化融入初中古诗文教学

(一)朗读古诗,感受形式之美

古诗词创造过程中均会运用到押韵,因此其在语言上均极富音乐韵律。每个诗句、词句中音节具有存在节奏变化,平仄音调抑扬顿挫。因此,在对古诗词进行朗读时会产生珠圆玉润的连贯和顺畅感。而在古诗词的教学中,朗读是引导学生对作品的意蕴进行体会的一种最直接也是最有效的方法。例如,在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朗读让学生把握作者“苦闷—向往—矛盾—豁达”的情感变化。然后,教师再对重点词句进行深入分析,指导学生进行朗读,体会作者复杂的心理变化。通过古诗朗读法,学生能充分感受到作品的形式之美,使其对古诗有更进一步的理解。

(二)营造古诗意境,传承文学之美

意境是作者进行艺术创作的过程中将客观物境与主观情意进行有机融合之后创造出来的一种境界。在古诗词的学习过程中,把握作品的意境是一个学习重点和难点。而只有在把握意境的基础之上,才能更好地感受到作品得深层意蕴。如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需重点对“月”意象进行讲解。教师可通过分组讨论的形式让学生自由对月意象进行品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仅进行简单的引导和点评,从而让学生明白,在古诗词中的“月”意象通常是表达诗人思乡之情。教师通过古诗意境的营造,可将传统文学之美很好地传达给学生。

(三)对古诗深入剖析,感受内容之美

要将传统文化融入到初中古诗教学中,教师应先帮助学生更深层次地理解古诗创作背景,体会诗人思想感情。例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苏轼在政治上遭遇诸多不顺之后进行创作的。苏轼的一生充满波折,经历诸多磨难,存在诸多缺憾,所以他常常借助明月对自己的人生出路、追求归宿进行构想。苏轼在经受了各种挫折之后,其越是表现出“归隐”的趋向。他想回到大自然,回到田间,过上恬静安适、泰然自若的生活,想寻回灵魂的自由。词作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结尾,显示出作者将对亲人的深切思念和祝福寄予明月,希望远在他乡的亲人们能够幸福、平安,并以共勉,自己也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人世间的多变世事。教师在教授过程中,应让学生通读全文,让学生去感受诗人的情绪。这种方法不仅能提高学生们的文化底蕴水平,树立正确价值观,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强学生爱国主义情怀。例如,教学《关雎》一文时,教师在课堂上应先对《诗经》的创作背景进行解释,如《诗经》一共收录了多少篇诗歌,而这些诗歌通常是描述什么,这些诗歌又分为几类,等等。这样可让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有深入的了解。在对《诗经》进行介绍后,教师可以用通俗易懂的话语来对《关雎》的大体内容进行讲述,不仅可让学生有一个整体印象,对诗歌的整体大意有所了解,还能降低诗歌学习的难度。然后,教师可开始对重点字词进行解释,并设置相关问题,如:明明在描述人,为何开头要写“雎鸠”?少年发现求之不得以后是怎样的表现?通过这些问题的引导,学生便会一步一步理解诗歌,感受到诗经之美。

三、结语

初中古诗文教学不仅仅是在传承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也是延续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采取有效措施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古诗词作品的形式美、内容美和蕴意美,加深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了解与喜爱。此外,教师在教授古诗时应将传统文化融入其中,充分提升学生的思想意识水平,促进学生语文学习能力不断提高,为学生今后的语文学习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何昕.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的融入[J].中国校外教育,2015(18):129.

[2]吴荣永.浅析初中语文传统文化教育———以初中古诗文教学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3(40:88-89.

语言文化教育范文第3篇

简单地理解,视觉文化事实就是在形象传播基础上形成的一种文化现象,在视觉文化时代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是通过形象化的手段得到的,同时抽象的概念也被解读为具体的形象。国内视觉文化研究较早和影响最大的是周宪。他认为视觉文化“在于视觉因素,或者说形象或影像占据了们文化的主导地位”,它的基本含义包括,一是指一个文化领域,它不同于词语或话语的文化,是视觉性占主要的当代文化;二是用来表示一个研究领域,就是广义的文化研究的一个重要分支。张舒予教授将视觉文化定义为“以图像符号为构成元素、以视知觉可以感知的样式为外在表现形式的文化”,她认为视觉文化不只是艺术,凡是人们可以通过视知觉感受而直接获取信息与解读意义的文化样式都可以纳入视觉文化的范畴。梳理视觉文化研究的历史描述,我们不难发现,视觉文化是大众传播技术向现代社会各层面不断渗透的产物,其范围涉及文化学,艺术学,符号学,教育学,心理学,传播学等多个学科,代表了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在这个视觉文化主导的时代,作为一个教育技术工作者认真思考这一文化现象对现代教育所造成的深刻影响,积极展开全方位的理论探索和实践研究,越来越成为一种学科发展的必然要求。

2职业教育的特殊性

2.1职业教育学生的智力类型的特殊性

依据多元智能理论对职业院校学生分析的结果表明,职业教育的教育对象,一般来说,其逻辑数理方面的能力相对较差,而空间视觉、身体动觉以及音乐节奏等方面的能力则较强,是具有形象思维特点的个体。教育研究与实践都表明,不同智能类型和不同智能结构的个体,对知识的掌握也具有不同的指向性。换言之,职业教育对象的智力类型是影响课程内容选择的一个重要因素。正因为如此,通过学习、教育和培养,智力类型主要表现为抽象思维者可以成为研究型、学术型、设计型的人才,而主要能倾为形象思维者则可成为技术型、技能型、技艺型的人才。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正是后一种人才,即生产、管理和服务第一线的技能型或高技能型人才。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类型,是影响课程内容选择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智力类型的差异无高低之分,培养目标虽有差异,却都是社会需要的人才。由于这一差异,数理化不够好的学生,可能成不了钱学森、华罗庚,但可以操纵最复杂的机器、制作最漂亮的衣服、烹制最可口的饭菜,可以成为倪志福、许振超,同样是国家的栋梁之才。不能因为数理化不好而剥夺其发展自身特长的权利。如果硬让他们去接受抽象的学科知识,反倒是有失公平的。因此对不同智力类型的学生,应该采取相应的教学手段和方法,这样才能做到因势利导,因材施教。

2.2职业教育课程的特点

长期以来,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止步不前的原因在于课程微观内容的设计与编排远未跳出学科体系的藩篱,因而在这一传统念束缚下编写的教材始终不能适应职业工作的需要。无疑,课程内容的序化已成为制约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成败与否的关键。而课堂教学作为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主战场,其教学方法,应由归纳、演绎、分析、综合等传统方法向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仿真教学法、角色扮演教学法等转换。教学场所的作用范围,也应传统的单功能专业教室,即描述性、报告性的理论课堂,向多功能的一体化专业教室,即兼有理论教学、小组讨论、实验验证和实际操作的教学地点转换。视觉文化的转向也可以理解是形象思维对抽象思维的胜利。是不是也可以这样理解,承载着促进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具有另类智力特点的青少年成才重任的职业教育的春天即将来临,虽然道路是曲折的。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的理解,教育中的视觉文化就是视觉化的教学媒体所展现的教育信息,它给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一种全新的感觉,深深地影响着我们的教育观念和习惯。一般认为,视觉化的教育信息的介入,改变了传统的口耳相传的单一的、僵化的教学形式;视觉化的教学媒体对教学信息具有丰富的表现力,使枯燥、乏味的学习信息以多样化的形式呈现出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用视觉文化来帮助学习者学习已成为现代教育的一大特征。职业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类型,有着不同于普通教育而富含职业教育根本属性的类型特征,这正是职业教育学的基本内涵。这些类型特征至少包括:基于多元智能的人才观、基于职业属性的专业观、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观、基于行动导向的教学观、基于学习情境的建设观、基于技术应用的层次观。这些基本内涵在实践层面上都要求充分利用视觉文化研究的成果来支撑才能得以体现。研究表明,人类获取信息时,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这两个加起来就有94%,其他占6%。从上我们可以看出,人类在进入信息时代后,视觉对人的影响已经越来越大,将视觉运用到教育特别是职业教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随着视觉文化价值的日益凸显,教育者关注视觉相关的教育价值也由来已久,早在17世纪捷克教育学家夸美纽斯就提出了“直观教学法”,他编写的《世界教育图解》将图片和文字结合在一起,增强了教育教学效果。这种图文并茂的编写思想在当今的教材尤其是中小学教材中仍有充分的体现。19世纪末,科技进步使照相、幻灯、无声电影等媒体在教育中得到应用,为学生提供了生动的视觉形象,极大地增强了教学效果,人们产生了“视觉教育”的思想,由此孕育了教育技术学这一新的教育学科和实践领域。图形图像是一种无需翻译,能超越地域、国家、民族、文化程度等界限,通俗地进行信息传递的世界语言。这正是符号语言所无法企及的优势,也是被太多教育者忽略的教育弱生长点。

3视觉媒体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认为,人的发展总是受到社会历史文化背景的深刻影响,同时人也是在与社会、与世界的交互中建构知识的。在人类扩张视觉,形成视觉霸权的文化时代,作为教育工作者,有必要审视视觉文化在教育中的地位和价值。应充分挖掘视觉文化的教育功能,并正视视觉文化的局限性,使视觉文化与其他文化形式相互融合。进入21世纪,现代电子媒体的发展构筑了视觉文化与教育融合的媒体平台,视觉传播的诸多优点必然会在教育平台上带来新的突破。视觉文化借助于现代信息技术逐步走进数字化的“虚拟影像”时代,成为值得关注的文化现象和渐近成熟的文化研究领域。探讨视觉文化教育价值的现实意义必须将其有机融入到信息化的大环境中来加以认识和发掘。在视觉文化观念的指导下,教育者应充分认识技术对教育的间接“支撑”作用,挖掘并发挥视觉文化本身具有的教育潜质。视觉文化应用于教育,真正吸引学生的恰恰是由视觉文化本身所焕发出来的无穷魅力:在信息技术环境下,说教式的语言文字让位于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视觉形象。学生可以直接感知这些鲜活的视觉对象,并在感知的过程中分析解释这些视觉信息,在理解这些信息的含义之后得出属于自己的结论。并且,通过视觉的方式表达思想,实践行为,发现真正意义上的对或错,从而达到知识的意义建构。在数字化生存环境下,教育信息的视觉解读与视觉表达是视觉文化教育价值的核心体现和研究中心之一,也是一个新兴的值得教育者尤其是教育技术研究者关注的领域。在多媒体课件普遍用于课堂之前,视觉文化就已经在课堂上有所体现了。起初是幻灯、投影、视频展示台的使用,随后是录像、电影和电视的使用,它们使传统枯燥的课堂变得充满生机生动的视觉画面配以教师的讲解,极大地增强了学生听课的积极性。录像能为自然教学提供所需的动态画面,如动物的形态,火山喷发、宇航员登月的情景这些视觉画面为教学提供生动形象的感性材料。随着计算机课件进入课堂视觉因素变得更加活泼。逼真的图画精彩的动画、实时的交互都深深吸引着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更专注到课件中。现在很多学校也有专门的网站在开发精品课件库。所见即所得的视觉优势在计算机课件中表现得淋漓尽致。教师的视觉文化理念也会影响教育传播效果,教师应能适应教学需要充分运用视觉文化理念,编制教材、优选媒体合理搭配、熟练操作,力争获得理想的教学传播效果。

4视觉文化对职业教育课堂教学的意义

教育中尤其是职业教育中的视觉文化给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一种全新的感觉,深深地影响着我们的教育观念和习惯。

4.1视觉文化与课堂教学融合,有利于提高教学信息的传播效率

视觉元素是以感性为代表的,强调直观形象的视觉感知。正好符合职业教育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的智力特点,因此,它们所传达的教学信息通俗易懂,易于被学习者理解、接受和记忆。实验证明:识别一个简单的物品,不同的表达方式所用时间有明显差别。因此,学习者对视觉符号的阅读和理解,比起文字和语言,能够在更短的时间内获取更多的信息内涵,增加了传播的信息量。另外,视觉传播的过程富有审美刺激机制。虽然教育传播以传播教学信息为主要目的,但审美信息在教育传播中也占有一定的比例,并且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审美信息是学习者关注教学信息的动力,能够激发学习者学习的兴趣,引发学习者情绪上的共鸣,给学习者留下深刻的印象,提高教育传播的效率。

4.2视觉文化与课堂教学融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视觉空间智能

美国当代著名发展心理学家加德纳认为人的智能是多元的。然而,当今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都将“言语—语言”智能和“逻辑—数理”智能置于最重要的位置,大部分智能评价都建立在这一基础上,在此方面占优势的学生往往就是学校培养的所谓“成功者”。当他们一旦离开学校,是否仍然有良好的表现,往往在很大程度上却取决于他们是否拥有以及能否运用“言语—语言”智能和“逻辑—数理”智能之外的其他智能。视觉空间智能是加德纳继“言语—语言”智能和“逻辑—数理”智能之后提出的一种新的智能类型,它是人对色彩、形状、空间位置等要素的准确感受和表达的能力,表现为个人对线条、形状、结构、色彩和空间关系的敏感以及通过图形将其表现的能力。发达的视觉空间智能是十分珍贵的财富,而视觉文化与教育的融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视觉空间智能,创设视觉化的学习环境、教师对学习材料的视觉化处理、在讲授和讨论时的视觉化辅助手段等都能有效促进学生视觉空间智能的发展。

4.3视觉文化与课堂教学融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语言文化教育范文第4篇

一、传统文化教育的内涵及应有的学习态度

中国的传统文化在中国这片肥沃的土地上孕育了五千年,是中华民族祖祖辈辈发明创造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优秀文化。中华文化包含着中国五千年的方方面面,包含历史文化、风俗习惯、道德修养、发明创造、科技手段、文化理念等各种特色内容。传统的中华文化是我们进步的阶梯,是国家前进发展的力量。它能够塑造我们的品德,造就我们的精神,是我们华夏民族发展的骄傲成果。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蕴涵独特,值得我们这些中华儿女继承发扬,让我们的传统文化不断深入到生活的每个角落,让我们时刻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气息,传承中华文化是我们每一个龙的传人必须肩负的职责。中华传统文化是民族智慧的结晶,是民族发展的源泉。我们应该尊重祖先的智慧成果,在传统文化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断地将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继承和发扬下去。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世界范围内的文化交流不再是梦想,而成为社会发展的主流。这一趋势却将我们的传统文化推向风口浪尖,西方文化入侵,一定程度上会阻碍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甚至使人们迷失文化学习的方向。当一个民族没有了自己的民族特色,那将是一个没有希望的民族。因此我们要正确对待外来文化,重视本土文化的学习,学习外来文化中的优点,不断深化本国文化的学习。我们的学校也应该重视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不要让我们的文化流失在多元化发展的今天。我们要在国际范围内中提高中国文化的地位,文化作为国家发展的主要内容,我们要重视传统文化的教育,让它不断发展,在国际交流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让传统文化走向世界,以供其他国家学习借鉴。

二、传统文化对学生成长的作用和影响

教育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在我国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融合一些优秀的传统文化知识,不仅能提高小学生的文化学习的兴趣,也能培养孩子崇高的思想道德和优良的高尚情操,对孩子的成长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孩子良好品行的形成都有很好的促进作用。传统文化的学习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道德观念,有利于学生提升自身的素质修养。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儒家思想是我们中华文化核心,其中蕴涵中许多知识道理,值得我们去学习和探索。如今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上各种不文明的行为处处可见,人们都忽视了对道德思想的重视,因此作为祖国未来的接班人,学校应该重视对孩子的道德思想的教育。而中华传统文化中儒家的思想道德是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的,将传统文化与小学语文想融合,有利于我们从小培养道德修养,提高自身的素质。传统文化的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责任意识,学会感恩与回报。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改革开放以来,颁布了计划生育这一改革政策,从此缓解的人口快速增长的趋势。但随着改革的实施,一些问题也随之而来,独生子女被祖辈、父辈过分溺爱,导致孩子失去自我管理和责任意识,认为什么都是理所当然,而传统文化中的忠孝礼仪,正是值得他们学习的地方。将传统文化植入小学语文教学,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学会尊重和感恩他人。让他们在学习和倾听前人的故事中学会效仿,做一个态度谦和,行为规范的优秀学生。传统文化的学习有利于加强学生对优秀文化的学习借鉴并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奠定自身的文化基础。如今,由于知识经济多元化,外来文化也开始不断引入发展,出现了各种英语教学机构。英语热的流行,对我们的国学产生了挑战和冲击。孩子是祖国的未来,我们应该将优秀传统文化渗入孩子的心底。教育部门将传统文化与语文相结合,有利于孩子在传统国学中丰富自己的学识内涵,在浩瀚的中华文化的知识海洋中探索文化的奥秘,提升自己的知识素养。传统文化有利于培养孩子高雅的生活学习情趣。在丰富的传统文化中认识自己的祖国,不会让学生在未来的知识多元化中迷失方向。孩子天生好奇心很强,对新颖的事物十分感兴趣,当传统文化走进他们的世界,他们便会产生兴趣,去了解新的事物,当学校开设一些新的教学内容,就会吸引孩子的目光,当孩子开始学习毛笔字,走进毛笔书法学习的课堂,他们会好奇地学习和了解毛笔字的正确书写方式,好奇地研究书法文化。当他们走进中国传统文化名人的内心世界,他们会为名人的事迹所惊叹和折服,并认真模仿;当见到音乐室古典的传统乐器,他们带着好奇去探索音乐的魅力。孩子的世界五彩斑斓,他们对新事物不断迸发着学习和探索的热情,传统文化引入课堂,他们会全身心投入学习。祖国拥有的博大精深的文化,会增长他们的见识,让他们在物欲横流的社会文化发展中不至于迷失了方向。

三、把传统文化引入小学语文教学的措施

将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引入小学语文教材中,让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的同时学到国学知识。小学生的思想单一,认定学习课本文化知识是增长见识的唯一途径。将传统的知识文化引入语文教材中,并把它作为学生的学习任务,让他们学习和了解传统文化的魅力。学生的学习意识主要在课堂教学中形成,在教材中引入传统文化,他们在学习语文课程时,就会有意识地熟悉文章内容,在老师提出的预习内容中,他们会预习本节语文课文中的故事内容,在预习的过程中就会产生一些思考。因此,为了提高小学生对传统文化知识的了解程度,应将传统文化知识融入小学语文教材中。提高教师的教学职业水平,加强教师对传统文化的掌握,将中华传统文化应用到课堂教学。教师是学生学习道路上的指引路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也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他们是孩子心目中的榜样。因此,教师提升自身的传统文化修养,这是培养孩子文化素养的前提。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将一些传统知识与课堂教学紧密结合,讲一些中华文化中的经典故事,丰富语文课堂内容,让孩子在课堂故事中了解中华传统文化,在传统文化浓郁的课堂氛围中享受语文学习的快乐。培养孩子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吸引他们去探索和发现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在语文的教学活动中,植入传统国学,让学生在探讨中学习成长。学校是孩子学习的天地,学校的教育是为社会的发展提供人才培养服务。在学习中国传统文化过程中,有各种各样的形式,学校可以举行一些传统文化的演讲比赛、组织相关的团日活动、开展传统文化节猜谜语、知识竞赛、小品相声表演等,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和成长。例如,近年来,中央电视台举办了汉字听写大会的活动,看着节目里一个个优秀的孩子将我们的汉字熟记,真的是我们中华儿女的骄傲,我们学校也应该效仿这些节目,创新一些教学模式和手段,去加强孩子的传统文化理念。在一些传统节假日中举行教育活动,在实践活动中学习传统文化。孩子天性喜欢玩耍,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孩子爱玩的天性,在中国众多的传统文化节日中,在学校组织孩子参加一些活动,让孩子了解节日的寓意内涵,在活动中学习浩瀚博大的中华文化。例如,在端午节举行包粽子等活动,让他们了解端午节的来源、粽子的涵义,讲述我们传统文化中的屈原的故事,让他们了解屈原的故事,从中学习屈原身上的优秀品质,了解和学习传统文化,也可以在国庆节等节日期间举行隆重的升旗仪式,在五四青年节举行体操比赛等,让孩子在节日的气氛里熟悉节日文化,学习传统文化。在布置家庭作业的时候,可以布置有关中华文化的家庭作业,让孩子在课外的语文学习中了解传统文化。孩子的学习有三个阶段,课后的学习也十分重要,在家庭作业的内容中,教师应该丰富孩子的课余生活,让学生做一些关于传统文化的手抄报,写一些有关传统文化的日记和作文。看一些相关书籍,写写心得体会,周末看一些有关传统文化的电影,以此熟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四、结语

语言文化教育范文第5篇

关键词:文化自信;高校英语教学;茶文化

文化是一种意识形态,“能够通过吸引力而非威逼或利诱达到目标”,在当前国与国之间的竞争中,文化逐渐成为了各国发展的重点。十八大后,党中央和政府基于教育现实以及国家、社会发展的方向目标,提出了文化强国、文化自信的发展战略。而茶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优秀代表,将其融入高校教育能够有效实现这一目标。

1文化自信和茶文化

1.1文化自信文化是指人类在生产生活实践过程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综合,其内容包罗万象。而文化自信,则是指文化主体对自身文化内容、价值、地位有着清醒的认知和充分肯定,并由其坚定的信念所呈现出来的一种积极的文化心理状态。“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就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更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因此,在世界异质文化冲突与融合的社会环境下,我们应当加强民族文化自信,以文化自信的充足底气来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砥砺前行。[1]

1.2茶文化茶文化是我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历了上千年的发展变化,最终形成了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育人价值的文化符号。纵观茶文化发展历史,其在不同阶段表现出不同的文化特点,并在这些特点上不断的更新和传承。早在上古时期,《神农本草经》中便已经出现了有关茶叶的记载,相传神农氏尝百草发现了茶。在周朝出现了“吃茶”一说。随后,茶叶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至唐朝,茶叶成为了上流社会和文人雅士的生活必需品,被视为一种雅事。宋元时期,茶叶的种植面积进一步扩大,其生产技艺也日益精湛。茶文化便是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有关茶叶的物质和精神文化,包括茶叶的种植、加工、茶礼等等。[2]

1.3茶叶对于增强民族文化自信的作用在新时代背景中,互联网技术的不断优化进一步加强了世界各国交流联系,而与此同时,一些西方敌对势力也往往通过文化渗透来改变我国民众的生活习惯和思维方式,阻碍我国文化传承,严重影响了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因此,加快民族文化自信已迫在眉睫,而加强茶文化的宣传教育,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首先,茶文化能够增强民众对本民族文化的认知。民族文化认知是民族文化自信的基础和前提,要想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就必须加强民众对中华文化的了解和认知。中国茶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集大成者,其中包含着儒释道思想、农耕文化、饮食文化等多种文化,体现着中华民族的价值取向和家国情怀,承载着中华民族一代又一代儿女勤劳善良、热爱和平、热情好客的优良传统,因此,我们应当加强对茶文化的宣传教育,将其融入学校教育,进一步强化学生对茶文化的认识,进而牢筑民族文化自信的根基。[3]其次,茶文化能够强化民众对本民族文化价值的认识,进而提高其对本民族文化的自豪。我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推动人类物质和精神文明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以茶文化为例,我国是茶叶发展的源头,当前,世界上茶叶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大多数从中国直接或间接传入的。例如,英语中茶叶“Tea”,便是由厦门方言中茶叶“Tei”转变而来,日本茶道,也是在吸收了中国茶文化基础上融合了本民族文化特色所形成的文化。中国茶文化不仅给世界人民带来了茶叶的物质享受,还不断向世界输出自己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茶文化中包含着“清、敬、和、美”的文化理念,进一步强化了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在明朝时期中外交流过程中,统治者秉持着和合邻邦、怀柔远人的思想理念开展了一系列对外交流活动,在思想上形成了统一的中华文明圈。可见,中华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价值,我们应当将其融入学校教育,强化民众对中华文化价值的认知,增强其文化自豪感,坚定其民族文化自信,从而激发其强烈的爱国热情。[4]

2当前我国高校英语课程的困境

2.1教学意识淡薄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而文化又是语言的发展源泉,二者相互补充,相互完善。因此,在我国语言教学中,实现中外文化的互通应当是其教学目标,而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我们往往将英语学习定位为语言知识的习得,忽视了对英语国家历史文化的教育,使得学生无法深入了解英语文化、融入其文化生活。此外,在文化自信背景下,提高中华文化的社会影响力和国际影响力日益重要,因此,高校英语教学应当以“让世界了解中国,让中国走向世界”的教学理念来加快英语教学改革、提高学生的对中华文化的了解和认同,但在实际教学中,大多数教师的本土文化意识淡薄,未能够在文化方面给予学生有效的思想引导,不利于学生文化素养的提升。[5]

2.2教材内容贫乏首先,在文化自信背景下,要想提高学生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就应当在教学内容让学生接触和了解更多的民族文化,但遗憾的是,我国现有英语教材很少涉及传统文化。当前我国大学英语教材主要有两种,其一是以英语国家生活为基础的原文引进,其二是国外原版教材的引入,其中很少会涉及传统文化内容,更不必说将文化的普遍规律和文化意识内容纳入教材,无法为教师教学提供学习的主要依据和向导。其次,文化意识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通过对知识文化的学习,使学习者认识本民族文化以及其同异国文化之间的差异性,并通过进一步的学习和交流,从多角度进行判断和理解,进而实现文化意识到文化理解过程的转化。但在实际教学中,大多数英语教师的传统文化教育仍处于文化知识层教育,即一些文化表层化的知识教育,而对于深层次的文化信息则往往忽略,不利于学生文化素养的提高。[6]

2.3教学模式单一首先,教学模式落后。受长期应试教育的影响,当前我国大多数高校的教学模式往往以教师口授为主,教师的主要工作便是在课前做大量的准备工作,并将其有条不紊地传授给学生以及课后的作业讲解等,而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得不到有效发挥,其对知识的理解或者困惑也缺乏表达的渠道,进而削弱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其次,语言环境匮乏。语言学习环境主要包括学生所处的社会大环境和学生接受系统性教育的课堂小环境,在实际教学中,受限于教室客观环境以及教师自身教学观念,教师并没有积极主动为学生营造这一语言实践环境,因而无法有效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

2.4师资力量不足教师是教学内容的设计者和实施者,是学生知识获取的重要源泉,其自身知识结构、文化素养以及对教学态度将直接影响教学的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果,而在教学实际中,我国英语教师整体质量不容乐观,在专业水平和教学理念方面尚不能适应现代化英语教学的实际。首先,受长期应试教育的影响,英语教师往往不能够正确认识传统文化对于学生发展的重要性,在教学中往往忽略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不利于学生文化素养的提高。其次,大多数英语教师自身文化素养欠缺,对于传统文化知识的掌握水平较低,同时教师也未将文化素养作为自身能力发展建设的重要内容,因此无法从更为专业、系统的角度为学生提供传统文化教育,不利于学生文化素养的提高。[7]

3文化自信下将茶文化导入高校英语教学实践策略

3.1更新教育理念在文化自信背景下,将茶文化导入高校英语教学首先应当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提高对茶文化的理解认识。

3.1.1强化教育部门、高校的教育意识。我国茶文化在英语教学中的教育理论和思想在我国英语教育领域中仍是较为前沿的理念,其相关理论研究成果较少,因此,国家教育部门应当以此为研究内容,立足于英语教育发展的方向,并结合茶文化育人规律研究教育理论,与此同时,高校就还应当结合本校教育实际,制定出系统、准确的教育目标、教育方法、教育原则,为教师日常教学提供依据和方向。

3.1.2强化教师教育意识。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应当加快转变自身教学理念,结合时代特点不断更新其教学理念,从语言学习、语言意识、文化意识等相关联系方面同时入手,提高教学质量。一方面,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始终坚持技能教育和文化教育并重的理念,将英语文化教学提高至与听、说、读、写等基础技能相同的水平,帮助学生在学习掌握英语语言能力的同时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另一方面,教师应当重新定位茶文化以及其对于学生成长发展的重要性,并提高其在日常英语教学中的比重,从而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认识。[8]

3.2丰富教学内容文化内容包罗万象,在英语教学中,文化教育内容不只局限于茶文化本身,还包括与之相关的历史背景、思想价值、行为观念等等,因此,在文化自信背景下,高校应当加快英语教材的开发。首先,高校应当立足于教学实际,并结合茶文化的内在规律来进行教材的开发,加强茶文化内容,将茶叶种植、茶礼仪等内容融入英语教材,增强学生对茶文化的了解,进而强化其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同。其次,英语教材的编写还应当注重其内容的真实化、语境化、多样化,一方面应当可以选取原汁原味的英语内容,确保其语言的流畅、自然、真实;另一方面还应当从文化的多视角对不同文化差异、思维方式、价值观等内容进行阐述或研究,帮助学生培养相对文化论的观点,使其能够正确处理文化之间的冲突,以友好的态度来看待多元文化。[9]

3.3创新教学模式传统“灌输式”英语教学模式的局限性日益凸显,教师应当加快转变这一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一方面教师应当加快转变自身角色,由原先学生获取知识的传授者向学生获取知识的辅导者方向转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使其独立完成英语知识的学习;另一方面,教师还应当加强师生间的交流互动,为学生营造轻松和谐英语学习氛围,激发起学习的积极性,同时还能够及时掌握学生学习动态,并不断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英语是一项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对于英语知识的习得,不仅需要日常的知识教学,还需要大量的英语实践来巩固和提高,因此,学校和教师应当努力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语言环境。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可以借助互联网创设逼真的英语实践环境,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英语实践机会;另一方面学校还可以定期组织学生参与课外英语实践活动,通过同外国友人谈话、英语角、观看影视资料等来提高学生英语实践能力。

3.4强化师资力量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其教学观念、态度以及专业水平、知识结构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高校应当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首先,教师应当转变其教学理念,将茶文化意识的培养有机融入日常英语教学,提高学生对茶文化的重视,同时,教师还应当重视中西文化的差异,引导学生自觉运用文化对比来掌握中西文化间的异同,进而提高其文化鉴别能力,坚定其文化立场。其次,高校还应当加强对教师的专业培训,一方面强化教师的茶文化教学观念,促使其将茶文化知识融入教学内容,另一方面还应当不断扩充教师的茶文化内容,促使其从更加专业、系统的角度为学生提供优质的茶文化教学内容。[10]

4结语

茶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底蕴和育人价值,将其融入英语教学中,是茶文化对外传播的重要途径,对茶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从而进一步增强大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和道德水平,促使其为实现民族复兴不断奋勇向前。

参考文献:

[1]张慧.基于主题语境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文化意识培养策略研究与实践[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20(10):28-32.

[2]张晔,顾卫星,叶建敏.基于“可观察学习结果分类结构”的大学英语形成性评价实践——以“中国特色文化英语教学”为例[J].外语测试与教学,2020(01):35-42.

[3]石若琳,李芃芃.“文化自信”背景下中国传统文化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导入的研究[J].智库时代,2019(45):135-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