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课堂教学改革现状(7篇)

课堂教学改革现状(7篇)

第一篇:英语课堂教学改革分析

北京师范大学外文学院外语教育与教师教育研究所所长王蔷教授曾经说:教育要回归原点,从学生出发,以人为本,尊重生命,育人为先;教育不是要控制、灌输、纠正,而是要点燃、激励、唤醒。英语课程改革的深化与创新,一切从教师改变开始。提到教师的改变,我们就会想到高效课堂,想到洋思中学在教学中采用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陕西宜川中学“三环节导学式”自主课堂教学模式以及山东杜郎口中学的“三三六”自主学习模式。这些模式无不是以学生为主体,目的就是向40分钟要质量。

我们是贫困山区的一所高中,几十年来大量的英语教师虽然竭尽全力进行英语改革,但英语教学仍无法摆脱应试教育的模式,英语课堂难以开展教学互动,课堂教学教条化、单一化、静态化。我们常看到这样的情况,老师上英语课时,老师讲,学生听;老师问什么,学生答什么;老师板书,学生作笔记,学生被老师牵着鼻子走。这样,学生学到的是哑巴英语,聋子英语,对学习英语缺乏兴趣,启而不发,读而不思,学而不问,练而不会。他们学习英语只是迫于考试需要,虽然老师苦苦施教,但收效不大。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英语教学中仍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传统的教学理念没有得到根本转变,教师关注教仍多于关注学;

2.内容教学呈碎片化状态,缺乏整合,难以形成能力;3.课堂教学模式化、程式化、表层化;

4.教师为应试而教,学生为应试而学,导致学科价值错位;具体表现为: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学活动欠精细,学生活动无章法,语境设置不准确,活动指令不明确,新的生成被抹杀,评价内容较空泛,教学现象有虚假。我们都知道高中英语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是以立德树人为导向,全面落实学科核心素养。英语教育不仅仅是使学生掌握一种交流工具,还应该挖掘其更多的社会和文化功能,如培养学生的品格,发展学生心智等深层次的价值。下面以阅读课为例来谈谈教学中所获得的几点启示。

1.关于学案

首先,不是每节课都需要学案;其次,学案是提前发还是在课前发;经过反复讨论与反思,我认为学案的设计要紧紧围绕阅读教学,需要就用。至于什么时候用,取决于教学内容的需要。我以前的做法是把学案当做预习,让学生提前介入,现在我将尝试着课前发学案,我认为这种方法便于学生明白本节课的任务,更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2.关于阅读

国内刊号CN61-1499/C教学研究阅读是英语教学的重点,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和苦苦探索,我们已经基本找到了适合我们山区学生的阅读模式。但是专家的讲座,让我意识到,虽然我们一再强调要以学生为主体,我们却没有在教学中体现出这一点,首先我们害怕学生看不懂,学不会,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自主探究。换句话说,我们还没有摆脱功利的目的,我们只是单纯的引导学生学会阅读,应对高考,没有让学生真正体验到阅读的乐趣,从而产生阅读动机。其次,阅读是一个静的过程,是训练学生思维的过程,应该让学生独立和安静地学习、思考问题,归纳总结,自己得出结论,但有时候我们为了追求形式,追求热闹的场面就忽略了默读与诵读的先后关系。虽然我们知道阅读应该强调语篇教学,重视文本话题、功能、修辞和语篇结构,语言处理要紧扣语境,输入量与输出量要均衡,语言支撑要到位,要切实有助于学生知识的内化,使学生顺利完成阅读理解,达到思维和表达两个维度。真正实现发展学生的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但是由于我们的学生基础太差,我们只做到了使学生顺利完成阅读理解。至于阅读教学中的语言处理,我们仍停留在短语整理,例句讲解加练习,还没有完全脱离阅读文本。

3.关于思维导图的运用

思维导图是表达发射性思维的有效的图形思维工具。它运用图文并重的技巧,把主题关键词与图像、颜色、事件等建立记忆链接。这是我在阅读教学中最常用的方法,使用思维导图一方面可清晰地将文章脉络展现在学生面前,以便学生快速地理清文章结构、准确地抓住主要内容,从而高效地利用课堂时间。另一方面学生在复习时可以通过迅速浏览“思维图”对文章加以复述,以加强记忆。但是这种教学法还存在不足,例如在推断作者写作意图、体会作者观点、态度等方面无法给予明确的导向。

4.关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充满激情,课堂充满气氛”,这是我多年的教学体会。教师良好的精神面貌,渊博的知识底蕴,得体的举止,诙谐幽默的语言都能为课堂添色。首先,英语教师要不断学习理论知识,也要不断补充学科前沿知识,把握学科的发展动态,用最丰富的学科知识“武装”自己。其次,一名合格的英语教师要具备一定的心理学和教育学的知识,使自己的教学行为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最后,英语教师在课堂上要举止得当、气质高雅、阳光洒脱、活波、开朗、充满亲和力,使学生对英语阅读课充满兴趣。

作者:李金华 单位:宁陕县宁陕中学

第二篇:微创医疗器械课程教学改革探究

摘要:微创医疗器械课程是当代医疗器械的重要门类,是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精密医疗器械方向和检测方向的专业选修课。针对该门课程的自身特点、本科教育教学方法以及教学实践总结,探讨如何提高该课程教学质量的两种教学方法改革。

关键词:医疗器械;微创;教学;改革

强调以实践为基础,贴近医疗器械产业特色,培养理工医结合的、多学科交叉的高级应用型人才是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学生培养目标。培养学生创新和工程实践能力对于当今的就业形势来说尤其重要,特别符合当代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形势。该专业的精密医疗器械方向和检测方向与医疗器械行业联系非常紧密,所以学生除了扎实的理论基础外,其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对当今学生尤为重要。微创医疗器械概论课程是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精密医疗器械方向和检测方向专业选修课。具有较强专业技能、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培养是该专业也是微创医疗器械概论课程的培养目标。微创医疗器械概论课程有两门课,分为“微创医疗器械概论(1)”和“微创与介入医疗器械设计”,前序课程主要基于理论,微创与介入医疗器械设计主要基于设计和实践。所以在课程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引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起到良好的学习效果。选“微创与介入医疗器械设计”的学生一定是要选修过“微创医疗器械概论(1)”的,分在两个不同的学期。理论和设计结合,形成一个系统,强调在课堂中注意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让学生掌握微创医疗器械技术后,自己设计支架等微创医疗器械。

1教学内容紧跟科研热点

由于目前国内外没有合适完整的教材,该院作者所在教学组自编讲义,考虑到该课程所面对的是工科学生,该课程教学内容体系当今最新技术以及工程设计为目标导向。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不断地调整、更新。教师教学能力发展需要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工程实践能力,把科研项目的实践经验应用在本科学生的教学上,微创医疗器械涉及到内镜以及血管内疾病的微创技术及器械,比如:支架、弹簧圈等。该课程组的教师从事的科研项目就是涉及内镜的研发和支架的力学分析、涉及结构设计等,所以科研和教学的项目促进相互融合得到很好的体现和实践。科研工作围绕该领域,所以结合科研工作,教学内容加入该领域最新科研热点等最新的方法和最新的技术及最新的成果。作者将科研工作中了解的最新国内外文献以及相关公司的一些新技术,整理、重组,作为教学实例和教学案例。课程内容改革,对教学内容逐年更新,突出工程实践性,增加实例内容,把科研项目的知识和项目实践内容增加到教学内容上。这也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丰富了知识面,同时又有利于教师的科研工作培养和增加新学生。

2实践教学

如何在课程中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国内外的教学研究均十分重视,美国麻省理工向来就是在工程实践教育开展十分重视,中国2012年提出的卓越工程教育实践也是重视提高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以清华大学为代表的一批高校为试点,进行了很多的教学改革班和教学探索,上海理工大学该专业也有一个试点班级。国内其他高校和教学研究者也纷纷对此展开了探讨研究,工程教学要如初实践性以及创新性和个性化,特别是对该专业的创新实践模式的教学探讨。所以在微创医疗器械概论课程开展创新性和工程实践教育模式探讨研究非常符合现实教学形势和具有理论现实意义。联系当地微创医疗器械公司进行参观教学,每年学生毕业后都有到相应公司就职,和企业契合度很高,让学生对实地考察课堂的理论知识如何应用在实践的工程上。学生有相应的实践环节就是到企业实习和见习,学生可以提出了很多问题得到这些医生和公司技术人员的解答,从应用层面上给了学生不同角度的认知。通过10学时的实践教学模块,学生感知了所学课程和实际应用结合如此紧密,大大增强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和企业科研、实践教学的合作实现产学研结合。

加强学生的上机实践指导,除了在课程10学时的实践课时以内,也可以利用微创励志基金和大学生创新项目让有兴趣的学生继续通过课堂学习到项目实践锻炼。针对学校和企业结合微创励志创新项目以及校级市级大学生创新活动项目等,鼓励学生针对课程涉及的领域,自拟题目参加项目。微创医疗器械课程是不断发展的学科和课程,也是应用性比较强的学科,这就要求专业课老师紧跟科研前沿和临床需求,采用新颖的、多途径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以适应该课程培养医工结合的复合型医疗器械人才,促进医疗器械产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林健.注重卓越工程教育本质创新工程人才培养模式[J].中国高等教育,2011(6):19-21.

[2]伊影秋,姚俭,李川.卓越工程教育:基于上海四所高校“卓越班”学生的调查[J].上海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5(4):380-384.

[3]钱静珠,管国锋,程本松.高等工科院校青年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现状分析与提升策略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4,31(9):183-186.

[4]鲁烨.关于高等工程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几点思考[J].扬州职业大学学报,2010,14(4):66-68.

[5]章浩伟,秦翥,刘颖.创新实践模式在生物医学工程教学中的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3,32(4):117-12

作者:陈明惠,谷雪莲 单位:上海理工大学医疗器械与食品学院

第三篇:学生体质变化趋势对体育教学改革思路

摘要:肥胖、体质差已经成为当前许多学生成长过程中所面临的体质问题。学校阶段是学生成长的关键阶段,其体质状况将会对学生终生成长产生直接影响。因此,必须针对当前学生体质状况及变化趋势进行深入分析,在体育教学改革开展过程中,有效结合体质变化趋势对其影响,从而实施合理的教学改革思路。

关键词:学生体质;发展趋势;体育教学模式;改革思路

当前学生成长过程中,物质资源更加丰富,很多学生都不需要考虑“吃”的问题,因此,饮食无节制、饮食习惯不健康等一系列问题,就成为很多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共性问题。此外,当前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因此他在整个家庭的“宠爱”下长大,学生的自制能力不足,缺乏吃苦精神,除非具有一定运动习惯,否则,很难积极主动参与体育锻炼当中。受一系列主客观因素影响,学生的体质状况日益下降,而且必须有效遏制这一趋势。

1当前学生体质状况及变化趋势分析

目前学生体质状况主要表现为:首先,由于多数学生饮食缺乏规律的习惯,因此超过一半学生的身高体重比率都不正常,尤其是部分男生存在肥胖问题,而女生则是受到“以瘦为美”片面理念影响,很多女学生过于瘦,因此其身体基础素质并不理想。但随着当前学生成长环境不断完善,如今学生的身高得到了充足发育,均远远高于以前同年龄段的学生身高。而且目前学生的身高体重现象呈现出“肥胖”与“偏瘦”两头加剧,健康体质的学生逐渐减少这一趋势。其次,多数学生的视力都出现了近视的问题,由于缺乏必要的视力保护,加上当前电子产品不断融入学生生活,当前超过一半学生出现了近视的问题,而且从调查结果看,目前学生近视状况逐渐呈现出:学生近视年龄逐渐减小,在一些小学低年级中就出现了学生近视的现象。正是缺乏健康的眼睛保护习惯和足够重视,学生近视问题日益严重[2]。最后,通过对学生的肺活量体重指数、立定跳远、百米跑等一系列反映学生身体素质的项目进行测量,发现多数学习都未能达到合格率。而且经过体系化总结,发现当前学生各项身体素养逐渐变差,这主要和学生缺乏体系化体育训练有很大关系。虽然学生的基础身体素质得到了有效发育,但由于多数学生未能积极参与体育锻炼,学生的身体素养并未得到有效提升,细化当前学生综合身体素质状况,我们可以发现,当前学生体质日益变差,且未能得到足够重视,同时学生缺乏参与体育教学的兴趣和积极性,因此围绕学生体质变化状况进行体育教学改革极为重要。

2学生体质变化状况对体育教学改革的影响分析

从当前学生体质变化状况发展趋势看,实施体育教学改革势在必行,而其对整个教学活动改革的影响突出表现为:首先,为体育教学改革活动决定了根本方向。如今学生体质状况日益变差,如果不能有效遏制这一发展趋势,那么将对学生终身成长产生极其恶劣的影响。而体育改革开展过程中,究竟应该朝哪个方向发展,十分重要。方向直接决定改革思路,因此针对学生体质变化趋势,可以有针对的制定体育教学改革思路。其次,为体育教学改革开展提供了根本内容。目前体育改革开展过程中,其改革基础就是教学内容,而通过对学生体质变化的具体状况进行分析,通过分析问题原因,并据此制定合理的改革思路,将为整个教学改革有效开展提供根本性保障。目前学生参与体育积极性不足,体育教学趣味不足等等,都是当前体育教学改革开展过程中所要考虑的内容。最后,为体育教学改革开展效果评价提供了相应依据。当前在开展体育教学改革活动时,必须充分认识到改善学生体质的重要性和意义,而无论采取怎样的改革策略和措施,都必须以解决问题为最终落脚点,因此体育教学改革的内容是否有效,可以结合学生体质变化结果来予以衡量。

3结合学生体质变化趋势实施合理体育教学改革思路分析

3.1引导学生关注健康,树立全面健康成长的理念

在开展体育教学活动过程中,应该让学生明白体育运动是一门技能学习和健康身体养成相结合的教学课程,学生要学会享受体育项目带来的运动乐趣,也要知道体育精神的价值,通过深化学生理解和认识,从而让整个体育教学充满更全面的价值内涵。此外,也要让学生明白参与体育运动并非是为了学会某一技能,赢得某一场比赛等等,可以说体育教学唯一的价值目标就是通过教学活动的开展让学生形成积极、全面的体育习惯。体育教学中所倡导的的积极成长、积极锻炼的精神都是助推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价值理念。因此,想要有效开展体育教学活动,必须注重帮助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成长观念。

3.2融入传统文化,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

体育教学包含的不仅是对各项动作和技能的教学、培养,同时也包含着自强自立的精神、吃苦耐劳的意志的教学等。但以往由于只是开展单一的体育教学活动,一方面缺乏有力的文化支撑,另一方面,很多学生将注意力更多放在了对体育活动表面技能的学习上,未能从根本上认识到体育活动学习的内涵。从当前社会来看,很多学生由于自身所处的环境比较优越,加上多为独生子女,因此更多学生表现出“自我”、“自私”等特点,学生之间缺乏细化有效的合作,所以要通过一系列活动,达到教育学生的目标。在体育教学活动中融入优异的传统文化,让学生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获得必要的精神内涵,让学生在运动参与学习中实现个人思想内涵提升。通过自身思维意识的改变,从而实现引导学生积极全面成长,并且形成良好的体育运动习惯。

4.3丰富教学内容,融入学生兴趣,对学生体质变化进行动态管理

想要达到体育教学改革目的,必须从学生参与性提升入手,通过充分结合学生感兴趣的内容,结合游戏教学法等一系列教学思路融入,吸引学生积极参与,从而改善体育教学效果。当然在开展体育教学活动中,也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意愿和需求,及时调整教学思路和方案,在教学创新引导下,实现体育教学与学生体质互相融合、相互提升。此外,要认识到学生体质变化发展的具体趋势,通过开展动态管理,实现对学生体质变化的及时把控。正是教学反馈机制不断改善,从而为体育教学改革取得实效打下坚实基础。

4结语

目前体育教学开展过程中,尚未形成体系化教学思路,由于未能充分融入学生的学习兴趣,加上整体教学理念较为落后,因此很多学生参与体育课堂的积极性并不强烈,从而限制了整个体育教学活动的效果。而在充分认识学生体质变化趋势基础上,进行体育教学改革活动,就应该始终坚持从学生需求出发,以提升学生参与性和积极性为主要切入思路,结合教学形式的创新和丰富发展,最终促进体育教学改革合理开展。在当前体育教学改革活动开展过程中,其制定思路的出发点主要在于学生,只有围绕学生的身体状况进行体育教学活动的改革,才能实现改革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王双.从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看体育教学改革的实效研究[J].考试周刊,2013,7:38-44

[2]陈丽.新课标下高中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性提升策略[J].时代教育,2013,12:158-162

[3]崔艳艳.从大学生体质健康的测试洞察高校体育教学改革[J].科教文汇,2014,9:27-33

[4]刘晓丹.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的探讨[J].文体用品与科技,2015,6:105-4109

作者:王蕊 单位:河南水利与环境职业学院

第四篇:生物材料课程教学改革思考

【摘要】:为推动生物医学材料技术的发展,培养具有创新性的高素质生物医学材料人才,文章结合国内外一流大学生物医学材料学课程调研,对第三军医大学生物医学材料学课程目前面临的困难进行分析与总结,并以“生物界面”为切入点,根据学校实际情况提出针对性强的教学模式与课程设置,为教学改革提供行之有效的思路,亦为我国高校创新教育提供依据。

【关键词】:生物材料;生物材料表面工程;教学改革;实践

21世纪是一个由创新主导的知识经济时代,需要大量创新型人才。作为目前我国培育创新型高层次人才的重要途径,研究生教育地位突出。而课程教学又是高校教师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与意识的重要组成部。“生物医学材料学”是第三军医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开设的一门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研究生课程,通过对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生物医用金属、非金属无机材料以及生物纳米材料等经典材料以及前沿的生物医学材料制备技术、生物医学材料理化性质和生物性能、生物医学材料在临床中的应用前景等进行系统学习,帮助学生提高其专业知识基础以及前沿学习能力,培育其科研能力与实践能力,为进一步的相关科学研究与产品研发夯实基础。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以“生物界面”为切入点,从挖掘、激励学生的科研能力与创新能力出发,在上述整体框架的基本要求与教学思路引导下,对该课程的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改革进行了初步探索。

1生物医学材料学课程设置与教学中的现状与问题

对于医学院校而言,生物医学工程尽管是一级学科,但仍属于小专业。建立于各个分立小专业基础之上的单一学科教学模式是我国大部分高等院校的主要教学方式。这种模式对不同课程的独立性与系统性进行了强化,却忽视了不同学科之间的有机整合和关联。经过查阅大量国内外一流高校生物医学材料学课程开展情况的相关文献,我们认为目前高校生物医学材料学课程的设置普遍存在以下问题:①课程设置上过于独立,对学科交叉融合造成困难;②因师资力量的局限,导致一些仅熟悉本学科领域研究的教师因为不同学科间知识背景、知识结构和理论体系差异的专业限制,无法在课程实施过程中较好地体现出学科间的交流与合作;③传统填鸭式教育模式对学生的创新素质与发散思维造成束缚;④军队培养的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学生特殊的就业特色,决定了课程应该具有针对性以符合其职业岗位特点需求。

2“生物界面”对生物医学材料学课程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随着生物材料学的不断发展,其内容早已超出了传统生物医用材料的范畴,如清华大学将生物工程材料中的仿生材料加入课程,效果令人满意。由于学校有鲜明的军事应用背景特点,我们结合现有的科研方向,主要针对生物界面(biointerface)为主要切入点,以参照天然生物材料理化性质、生物性能进行新型人工生物材料制备为目的,这样可以很好地结合“材料与生物体作用界面”“表面改性处理”“仿生材料策略”等主题,尤其是可以使学生的认识从组织和细胞水平,深入到分子水平。这样可以打破传统的医用生物材料范畴,将生物材料的结构与其性能的内在联系作为研究重点,并以学校实际特点为基础,着重介绍军事应用背景下的仿生生物材料。

目前,生物医学材料学的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既可以进行细胞识别,又能够使细胞和生物材料共存的混合体系。生物材料支架,包括合成聚合物或天然材料在内的生物材料支架,不仅需要具有一定的空间几何形状,可以起到足够的力学支撑作用,而且需要有较为适宜的孔径分布与孔隙率,以利于细胞和细胞外基质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5]。界面研究包括细胞与材料界面,也包括材料与宿主结合界面,等,属于广义的生物材料表面工程范畴。教学过程中,我们在讲解生物材料生物相容性时,常以如下例子展开讨论:胶原蛋白或纤连蛋白等天然生物材料虽然具有氨基酸序列信息片段作为特异性细胞膜表面受体识别点,拥有特殊生物活性,不易与受体发生免疫排异,如何在理化性质与生物活性保持稳定基础上,增加其相容性?合成材料更容易加工,并且在研发过程中可以对材料的亲水性、力学强度、降解速度等因素进行精确控制,所以将天然材料或仿天然材料与化学合成高分子材料偶联成为复合材料是目前生物医学材料的优化途径之一。该过程中应该如何从天然材料具有细胞表面受体的特异识别位点得到提升,进行合成材料的改构?通过这样的提示,使得学生很容易进行对比,并引起深入思考。

3生物医学材料学课程教学内容的优化与更新改革初探

生物医学材料学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是由材料科学和生物医学科学交叉融合的学科,其在80年展迅速,而在近20年更是成为国内外专家学者的研究热点。为培养学生在交叉学科中的创新能力,世界上诸多一流名校均在相关专业中开设生物医学材料学的课程。目前,在教学内容方面,各所高校的生物医学材料学课程均以金属、非金属无机材料与高分子材料学等基础理论为主,包含相关在组织或器官治疗、修复方面的生物学评价。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为例,其所开设的“生物医学材料学”课程以蛋白质或细胞与金属、聚合物等生物材料间的相互作用、表面理化性质、相关生物学性能与表面修饰的内在联系、用于组织或器官修复的植入生物医学材料的各类急、慢性反应为主要教学内容。而国内一流高校,如清华大学,其“生物医学材料学概论”则主要讲授生物医学材料学简介、生物医学材料性能测试、生物医学材料相关宿主反应与评价、生物医学材料在组织工程中应用的相关内容。所以,许多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研究生在生物医学材料学方面已经具备了相当的理论和实践基础。而目前高校所用的生物医学材料学课程相关教科书却依旧力求将生物医学材料学所有的基本知识与概念囊括其中,而忽视了教学内容应宽泛且有不同侧重点的要求。另一方面,作为当前世界范围内最受关注的热点领域之一,加上纳米材料科学爆发式发展的进一步推动,生物医学材料学的新研究成果日新月异。最前沿的科研成果不仅体现了该学科的新兴学术思维,亦指出该学科相关研究领域的未来发展方向。因此,只有牢牢把握学科研究的前沿成果,才能够有效提升自身科研和创新能力,并以此为出发点,更新和优化教学内容。所以,我们在课程设置上,不再因循守旧的重复生物医学材料学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等内容,而以“生物材料表面工程”为切入点,对该课程教学内容的优化进行改革实践。目前,我国生物医学材料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往往参考国内外的经典讲义与教材,并与发表的论文和学科研究成果相结合,缺乏固定教材。

由于生物医学材料学课程授课对象以生物医学工程研究生为主,其具备一定的相关基础知识和科研工作经验。因此,教学内容应以金属、非金属、高分子及纳米生物医用材料中的经典材料结合当前最新、最前沿的生物医学材料,在对基本概念与基础知识进行简要介绍的前提下,对生物医学材料的生物性能、理化性质以及与临床应用相关性等生物界面知识进行着重介绍,并强调生物医学材料界面与材料最初的设计、制备技术之间关联的重要性。这样既可以确保教学内容对学生以后的生物医学材料学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进行巩固,又能够将学生向生物医学材料学科前沿进行引导,掌握最新学术思想,并对其进行归纳与总结,以提升自身的创新意识。生物医学材料学内容广泛,包含医学、生物学、材料学等多个学科领域,具有典型学科交叉特点,专业面广,基本概念与基础知识等需要记忆、理解的内容甚多,若授课过程中对这部分内容过分注重,将会对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造成影响。同时,由于教学课时的限制,教学内容改革应在内容整合方面作出相应努力。为使教学内容对学生科研与创新能力的激发作用最大化,该课程以专题形式,在目前研究较广的生物医用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高分子材料与纳米材料范围中选取少数经典生物医学材料,结合当前最新的生物医学材料及其制备技术作为授课内容,同时将生物医学材料研究热点和新材料、新技术等方面的专题讨论内容引入课堂。

为提高学生将基础知识与临床思维结合的能力,专门用4个课时,分2次课就“生物膜材料”“骨材料表面修饰技术”等前沿技术进行引导式案例讨论。之后,通过20个学时开展3个综合性实验及1个设计性实验,使学生初步掌握生物材料学的相关技术方法,重点培养学生创新性学习的能力。在“界面”的教学切入方式上,我们以仿生生物材料的设计为主线,强调细胞在基材表面的特异性粘附主要由吸附的蛋白分子层决定,并启发学生认识到可以将周围的细胞外基质(exracellularmatrix,ECM)作为“储备库”储存仿生靶分子,并进一步筛选、鉴定出拥有仿生潜能的生物大分子修饰界面。使学生理解通过理化或生物学方法,将包含分子信号的三维结构微环境重建于基质材料—细胞作用界面,对于提高材料表面的种子细胞种植密度、信号强度,诱导指定细胞信号和特定组织靶点生长分化方向具有重要意义。并且以我们实验室开发的双嗜性粘附分子rFN/Cad11为例,讲解其兼具FN与Cad功能的设计原理,阐释其在仿生学生物界面中增强种子细胞成骨性能中发挥的作用,这种案例式分析的教学方法,有较好的针对性和目的性,使得学生理解起来更为直观。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各类参考书、国内外专业期刊,将国内外的最新相关研究成果和技术扩充到教学内容中,增加教学信息量。

同时,借鉴麻省理工学院的讲座形式,以便更快地更新课程内容。我们充分利用第三军医大学—重庆大学联合学院优势,邀请重庆大学生物工程学院相关专业的名师和专家开展专题讲座,同时利用学科合作渠道,邀请四川大学国家生物材料中心的教授参与讲座。此外,鉴于学时限制,我们让学生在课余时间自行查阅再生医学、组织工程材料等相关资料并利用“课堂”时间组织自学和讨论,既合理利用有限的学时,又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生物医学材料学作为材料科学领域与生命科学领域的交叉内容,已成为欧美部分发达国家的支柱性产业,并对军事领域产生深远影响,故开设具有学校特点的生物医学材料学课程十分必要。生物医学材料学课程的开设不仅能够推进生物医学技术向各专业渗透,而且还对边缘交叉学科领域起到促进发展的作用。因此,培养生物医学材料学的创新型人才刻不容缓,而要提高该专业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并为进一步的学科研究发展奠定基础,则必须在教学内容方面下功夫。我们初步探索了以“生物界面”为主线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仍有大量的细致工作有待深入探索。只有学生成为教学主体,提高其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才能做到素质教育之根本,为国家培育、输送新时期生物医学工程的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常顺英,林彤.研究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8(5):106109

[2]张雯,张华,朱芳民.基于学科交叉的生物医学材料学课程设置探讨[J].广州化工,2012,40(19):162163

[3]刘继业.将仿生学引入生物学教学中[J].济南教育学院学报,2003(5):7172

[4]吴文健.军事生物技术概论[M].长沙: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2007:5459

[5]徐晓宙.生物材料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8486

[6]王建方,邢欣,吴文建,等.生物材料学课程的设置与改革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1,34(1):9597

[7]崔福斋,冯庆玲.生物材料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3238

[8]李效军,陈立功,姚康德.生物材料的仿生表面工程[J].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2003,19(1):14

[9]刘元东.生物材料学教学实践与心得[J].课程教育研究,2012,8(2):173

[10]朱钰方,朱敏,何星.研究生“生物材料学”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上海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6(4):387390906

作者:董世武,陈自强 单位:第三军医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生物医学材料学教研室

第五篇:电子商务专业理实一体化教学改革思路

一、引言

电子商务是近年来新兴的专业,目前来说大多数高校对于这一专业的研究实践都还处于起步阶段,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专业课程教学的效率,因此本文重点就电子商务专业理实一体化教学改革方法进行分析研究。

二、教学现状

目前来说电子商务专业是一门新兴专业,在中国大部分高等院校中都处于起步阶段,教学方法、教学模式、课程体系设置都不够成熟,相对而言更重视理论知识教学,实践教学都比较薄弱,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也都以课堂授课为主,实践课程、理实一体化课程均较少,电子商务专业建立在实践基础上,这种脱离了实践的教学方法使得大多数学生的理论结合实践能力较差。[1]加上教学方法单一枯燥,课堂教学效率很难有所提高,这种教育教学方法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大多难以满足企业实际的岗位需求,因此学校必须改革当前的教育教学模式。

三、理实一体化教学改革的意义及改革方案

第一,改革的意义。电子商务是在计算机以及互联网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电子商务的管理方法以及管理模式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电子商务人才的培养必须能够适应这种发展趋势,通过理实一体化教学能够充分发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自主能动性,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能够有效地锻炼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加深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理解掌握,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使学生成长为符合当前电子商务行业需求的高端人才,促进行业的良性发展。第二,改革方案。高校必须重视电子商务理实一体化教学改革,下文从教学模式、教学内容等方面简单分析电子商务理实一体化教学改革的方案,仅为高等院校相关从业人员的工作提供思路。其一,改革教学内容。传统的教学模式下,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分离开来,实际上十分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因此电子商务理实一体化改革必须要突出专业的特性,合理分配教学模块,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进行系统的总结归纳,使二者有机融合起来。

这就需要教师首先能够就课程体系进行整体的梳理分析,将实践知识与理论知识分离梳理之后,找到相互之间的联系点,然后将两部分知识内容糅合在一起。比如网站建设这一课程可以在学校机房进行讲授。在讲解静态电子商务网站模块建设这一教学内容时,教师可以结合现阶段发展良好、具有代表性的电子商务网站详细讲解各个模块的制作方法,在讲授动态电子商务网站模块建设相关的知识时,也可以采取相似的方法,将实践知识穿插到理论教学的过程中,使得二者更好地融合,更有利于学生对于知识点的理解与掌握。现阶段,基本上所有的高校在考核学生能力的时候都使用的是闭卷考试的方法进行,这种考核方法比较单一,许多学生在平时学习中不认真,考前为了应付考试进行突击复习,因此,学校必须改变考核方式,重视实训考试,让学生学会融会贯通,真正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操作能力。其二,提供真实的企业工作氛围。

电子商务活动中涉及的交易方较多,信息也十分繁杂,参与活动的货币、店铺、交易对象都是虚拟的,但货物的买卖活动是真实的,交易实训过程中,必须保证决策正确,实际的电子商务活动中,一旦出现决策失误,很有可能为企业带来十分严重的经济损失。但模拟实训毕竟是虚拟的,决策失误也不会带来严重后果,大多数学生对于决策失误的问题都不够重视,长此以往必然会给学生带来一种错误的引导,因此学校在开展模拟实训时必须要建立一种真实的企业工作的氛围,让学生能够切实感受到电子商务交易过程中的一些细节问题,帮助学生查漏补缺,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学校及教师可以与相关企业进行沟通协调,引进一些真实的电子商务工作项目,由学生自由组合分组进行项目策划、开展等工作,为了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应对学生项目开展的结果进行积极的测评,还可以选择一些优秀的方案进行竞标。其三,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电子商务也在不断地变化,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难以适应现阶段的教学需求,因此学校必须转变教学模式。以往学校在进行课堂教学时都是严格按照教材及相应的大纲进行的,但电子商务发展迅速,相关知识点变化较快,教材中的内容却依然还是以往的知识点,许多内容都已经被企业抛弃,但教师受教学模式的限制不得不继续教授,因此,学校可以将以往的大课制变为小课制,教师根据当前电子商务行业的实际情况收集正在推广使用的主流技术及相关的理论知识进行小课教学,积极引进各种现实案例,开展理实一体化教学,保证高校教学内容与行业形势相一致,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

四、结束语

理实一体化教学是提高电子商务专业课程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方法,能够锻炼学生实践能力、加深学生对于行业的理解,对于培养符合现代化电子商务企业实际需求的优秀人才这一教学目标的实现十分有利,学校应重视理实一体化教学改革,本文简单就这一工作提出了几点建议,仅为相关教育研究人员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王圆圆.电子商务专业理实一体化教学改革探析[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2(08).

[2]张帆.电子商务专业理实一体化教学改革模式初探[J].教育教学论坛,2016(03).

作者:杨丽莉 单位:苏州市电子信息技师学院

第六篇:管理学课程教学改革方法

摘要:管理学是一门系统地研究管理过程的普遍规律、基本原理和一般方法的综合性学科,学习目的在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教会学生运用管理学的知识解决实际生活和工作中的问题.然而在长期的课程教学实践中,由于课程内容体系相对僵化,教学方法单一等问题,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因此,需要不断摸索与设计管理学课程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管理学;内容;实践

管理学是一门系统地研究管理过程的普遍规律、基本原理和一般方法的综合性学科,涉及到经济学、心理学、政治学等学科.管理学课程是管理学科的基础课,是所有具体领域管理专业的先导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管理意识、管理思维、管理技能和决策能力以及开拓创新精神.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向纵深发展,管理对企业效率和效益的贡献越来越大,高质量管理人才成为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这就对高校管理学课程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管理学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

1.1教学内容

管理学课程既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又具有鲜明的实践性.虽然国内管理学教材版本众多,但是内容体系基本一致,首先介绍管理的基本知识和西方管理理论,然后以管理职能为框架展开,包含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和创新,围绕管理活动,道德与社会责任,决策理论及方法,计划,组织设计,人力资源管理,组织变革与组织文化,领导理论及方式,激励原理及方法,沟通机理及有效沟通,管理控制与控制过程,管理创新等问题展开研究.

1.2教学目标

通过管理学课程教学,一方面,学生要掌握管理的基本知识体系和理论框架,尤其是经管类专业的学生,还要运用管理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去研究具体领域的管理问题,并为今后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学科基础.另一方面,培养学生的管理思维模式,和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当前管理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作为一门学科基础课程,学生本应从中学会管理的基本规律和一般原理,为以后的专业课程学习打好基础.然而在长期的管理学课程教学实践中,由于课程内容体系相对僵化,教学方法单一等诸多问题,导致管理学的教学效果不理想.学生普遍感觉教学内容枯燥,学习目的迷茫,课程意义不大,对课程兴趣降低.

2.1教学内容

与我国的社会文化未能有效融合传统的管理学教学内容中,东方管理思想介绍较少,几乎所有的管理理论都基于西方理论,尤其是美式理论.所采用的教材从内容和语言上都有翻译甚至照搬照抄的迹象.而中国传承的是以人文文化为基础的社会惯例,与以科技文化为基因的西方管理理论相差甚远,导致在管理学教学中实践迷失现象,学生无法熟练运用我国社会通用的思辨方式分析管理实践问题,而对西方理论也仅限于学的层面,无法真正作为一门工具.

2.2课程开设时间较早,学生缺乏管理基础管理

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其科学性表现出来的严谨和其艺术性表现出来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决定了管理学的教学具有一定的难度.管理学课程一般开设在大一年级,学生刚进大学校园,对社会和经济运行规则知之甚少,在这种缺乏管理认知的基础上学习管理学,学生很难掌握到管理的精髓,以致很多学生学完了管理学的课程,仍然弄不懂在这门课上到底学到了什么东西,所学的内容对于我们的实践到底有什么样的帮助.学生的种种困惑反映出在当前的管理学教学上仍有很多的弊端,迫切的需要改进教学方法.

2.3缺乏对教学方法

和教学内容的课前引导跟数学、英语这类需要耐心细致的课程性质不同,管理学课程需要更多的是思维模式的跟进.大一新生刚从高中到大学,依赖性的学习观念和方法尚未及时转变,一味的注重细节,如果不更正学习方法,管理学课程必然无法达到教学效果.而管理学教师一般只是从教材方面给学生讲解,很少能对学生在学习方法方面进行引导.另一方面,管理学讲述的是最一般的规律和方法,内容难免会让学生觉得枯燥乏味,而教师在授课之初往往忽略了对学生进行课程内容的解析和引导,规范式的案例介绍较多,结合实际生活的管理知识的运用介绍偏少,使学生看不到管理学的实际用处,觉得管理学遥不可及,尤其是非管理专业的学生,觉得管理学知识与自己没有什么关系,缺乏实际用途,从而一开始就对课程的学习缺乏兴趣.

2.4管理实践日新月异,教学案例相对滞后

案例教学是管理学课程的一种普遍采用的教学形式,但从实际情况来看,案例教学的效果不甚理想.究其原因,一方面在于我国当前的社会不断向纵深发展,市场瞬息万变,管理实践日益丰富,新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层出不穷,而用来教学的案例远远跟不上社会发展的节奏,成熟的案例大多已经老化,与社会现实不一致,也无法激发学生的共鸣.另一方面,现代的学生生活在一个全新的时代,他们对网络技术、对信息的敏感度、对自我的认知程度远远超过他们的老师,他们的生活时代与当前的一些成熟的案例相距遥远,他们看待问题的角度和思路也突破了传统的视角,如果一味的沿用传统的“看起来成熟”的案例来进行教学,势必难以引起学生的共鸣,也无法达到通过案例教学巩固理论的目的.

3管理学课程教学的对策探讨

当前我国经济的由粗放型的发展方式转变为集约型的增长方式,“向管理要效益”成为市场经济发展的重心.因此,现实经济活动迫切需要大批拥有广博的知识基础、懂得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熟悉其运行规则、掌握管理技能、具有决策能力和开拓创新意识的管理人才.因此,需要结合当代大学生对知识的需求,围绕课程属性和学生特征,对管理学教学模式进行改革,提高教学质量,让学生把握到管理的本质和精髓,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其实际管理能力.

3.1明确管理学的课程定位

管理学研究的范围极其广泛,在社会生活中,管理是无时不在,无处不在.所以,教师在课程之初就要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向介绍管理学课程在管理学科中的重要地位,管理学讲授的基本内容,使学生对管理学讲什么有一个大致的了解,明白学好管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为人处世,对生活和工作都具体很强的指导作用,以激发比较注重实用的现阶段本科生学习管理学课程的兴趣.管理学应该是一门没有边界的课程,可以用来解释所有的社会现象,引导学生将学习的视角从教材延伸到课堂之外.同时管理学不同于数学和计算机等一些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它是对社会现象和管理实践的抽象概括,属于思维层面的学习,所以在学习管理学的时候就要用不同的方法.在管理学的授课过程中,老师应该把握住“既授之以鱼,又授之以渔”的思想,强调开拓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多思考,重要的不是掌握学习的内容,而是要学会学习的方法,掌握从感性到理性的思维方式,掌握运用管理理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管理思维能力.

3.2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管理学的教学内容不仅应包括传统的理论教学内容,还应有实践教学内容.理论教学方面,在讲授西方管理理论的演变及一些经典理论的同时,增加对东方文明中有积极意义的管理思想的讲解,使管理学能够在理论层面植根于中国土壤.在实践教学方面,尽可能结合我国当前的企业实际,在讲授规范式管理的同时,也引导学生调查、分析我国中小企业的管理实践.同时,理论源自于实践,在讲课过程中,可以多从历史的角度来提炼管理的方法,使学生能够从身边、从我国历史中找到管理学的依据,增加对课程的兴趣.由于管理学学科基础性,课程内容面面俱到,与后续一些专业课程如人力资源管理、企业战略管理等在内容上有重复.因此,在授课之前,应该根据学生所属专业,对授课内容进行调整,减少重复的内容,增加跟专业相关的知识和案例.并且,要适时更新教学内容,加大课堂的信息量,使学生尽量能接触到最前沿的管理学知识与管理理念,从多方位汲取管理知识,提升专业素养.

3.3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管理学的学科性质决定了在管理学的教学过程中不能停留在传统的教学经验上,而应该本着开放性的教学思路,坚持以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为中心的教学理念,通过教材、网络资源、研究性学习专题等多种渠道,让学生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及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将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式搜取到的信息资源带到课堂,同时打破教室的局限,为学生创造一个开放式的学习环境,既强调教与学的相互合作、学生与老师的交流讨论,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视角分析问题,并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从而使管理学的教学相长.

3.4采取分段式教学

管理学作为经管类专业的先导课程,必须在专业课程开设之前完成,但是从学生的角度而言,课程过于空泛,实际意义不大.为改善教学效果,可以考虑把管理学课程分成两个部分开展教学,大一学期用50%的学时进行理论教学,这部分是主要以老师讲授,学生消化理解,以为后面的专业课程学习打下基础;在大三学期或者大四上学期用50%的学时教学实践教学,这样学生经过三年的学习,对学科、专业都有了较深的认识,对社会也有了一定的了解,在这个基础上进行实践教学,既有利于巩固前面的理论体系,也有助于引导对专业知识进行更深入的思考和学习.

4结论

作为一门综合性的学科,要使管理学教学能真正的对学生的成长、成材起到帮助,就需要教育者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提出新的思路,摸索新的方法,不断的丰富和完善管理学教学体系,使管理学能真正的变成一门有意义、有价值,又能让学生有兴趣的课程.

参考文献

[1]高良谋,高静.关管理学的价值性困境:回顾、争鸣与评论.管理世界[J].2011,(01):145G167

[2]易磊,程志宇,曹宏亮.«管理学原理»实践教学改革与实施刍议[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2,(04):122G123

[3]程婷.独立院校经管类管理学教学改革探索[J].经济研究导刊,2013,(29):126G127

[4]霍彬.«管理学»课程教学改革措施探讨[J].考试周刊,2008,(10):7G8

[5]徐淑英,张志学.管理问题与理论建立:开展中国本土管理研究的策略[J].南大商学评论,2005,(07):1G18

作者:王兴 单位:东莞理工学院城市学院

第七篇:机电一体化技术课程教学改革分析

摘要:在分析机电一体化技术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从制定特色课程教育目标、选用合理教材和增设工厂自主实习环节等方面地提出了该课程的改革措施和建议,以期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机电一体化;特色课程教育目标;教材选用;生产实践伴

随着《中国制造2025》国家战略规划的实施,高端制造业必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与此同时我国的机电制造产业也将快速同步发展。机电一体化是当今世界及未来机械工业技术和产品发展的主要趋向,也是我国机械工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国内机电一体化行业的迅速发展,使机电一体化人才成为社会亟须的紧缺人才之一。在此背景下,很多高等院校纷纷强化提升机电一体化相关专业的培养质量以满足社会对其人才的需求。机电一体化技术课程是机电一体化专业、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机械电子工程专业、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专业和工业工程等专业的必修课程,属技术基础课,在教学计划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对所学的基础课及一些技术基础课的综合与运用。它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综合性,其内容涵盖机械本体的设计与分析、传感器技术、伺服系统、接口技术、控制系统等基础知识;通过学习该课程,学生能够掌握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的基本概念、基本方法、基本技能,具有初步的设计、分析和应用机电一体化产品的能力。但是在现实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已经影响到了该课程教育目标的实现和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影响到了企业对高校机电一体化人才培养的印象,让我们必须思考并改变传统的培养方式来提高实际的教学效果。

1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课程教育目标相似性大,特色不突出

对于机电一体化技术这门课,它是机电类相关专业很重要的一门技术基础课,是关键课程之一,因此现在很多工科院校的机电类专业都会开设这门课,也就是说机电一体化技术这门课的课程涉及面非常广,这是一个大趋势。但是我们在分析现在机电一体化技术人才培养的现状和研究各高校的机电一体化技术课程教育目标时就会发现一个问题,那就是很多高校的该课程教育目标几乎是一样的,相似性很大,没有自己的特色,或者说课程教育目标的设置中仅有共性部分,而缺乏根据各校、各专业制定的特色部分。如果课程教育目标设置完全一样,从理论上讲就会导致所有的学生所接受的知识内容、形式、深浅等都是一样的,即培养出来学生的专业素养是基本完全一样的,可现实是各个学校的专业特色不同、学生层次结构不同、地域环境不同、学生就业方向不同等等,怎么能够用一个几乎完全统一的标准来实施呢?如此培养出来的学生又怎能较好的适应实际工业生产中各行各业的现实需求呢?

1.2教材选用不合理,与特色专业结合不紧密

由于机电一体化技术课程的理论内容综合性较强,但各个知识点之间又具有相对独立性,导致学生学到的知识比较零散,不能准确地掌握所学的各个模块知识,因此学生的学习难度、压力比较大,整体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不高。据了解,这种情况在不少高校中都存在,尤其是在学生基础素质比较弱的一些高校更甚。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比较重要的一方面就是现在的教师选教材的余地比较大,教材选用不合理,多数教师总喜欢选一些名校名师编写的教材或者权威部门规划的教材,此类教材都是质量较高的好教材,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每一个高校都有各自的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特色,因此并不适合每一个高校和专业;尤其是对于比较一般的地方院校,部分名校教师编写的高质量教材适合教师备课用,但是不适合学生学习用。一方面原因是这类教材通常内容较多、讲解较深,理论性较强,而应用性内容较少,学生自学相对较难懂;另一方面即使选择的教材中有较多应用性内容的讲解,但是其所采用的案例也通常也多为比较典型的机电一体化产品,如数控机床,或者采用专业性很强的案例产品,如航空雷达。如我校是以农林、水利类专业为特色的高校,如果我校的机电专业选择这样的教材,上课时教师的备课、讲课,学生听课效果和实际授课效果都会打折扣的,而对学生来讲最重要的是不能很好地利用教材进行自学,学习效果是就要受到很大的影响,更容易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课程兴趣,这些都反映了一个问题那就是教材的选用不合理,没有结合本校特色、本专业特色,从而不利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进一步影响学生对该课程的兴趣。

1.3实践性环节中工程应用部分缺失

与生产实践衔接不到位机电一体化技术课程教学环节设置的基本现状是“理论教学+实验教学+课程设计教学”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理论教学主要讲授各个模块的理论内容,重在讲解传授知识;实验教学则对每一个模块的内容进行相应的实验验证,重在验证所学知识;课程设计则是通过一个设计题目锻炼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基本应用能力,重在应用输出知识。这个教学环节设置从传统教学的角度是完善的,是一个内部闭环,但是从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创新能力的现代教学角度来讲是有缺失环节的,对于一门课程、一门技术学生学完之后就没有见过是如何在工程实践中具体应用的,谈何输出设计、谈何创新呢?所以现行的教学环节设置中实践性环节中工程应用部分是缺失的,与生产实践衔接不到位的。

2教学改革措施

2.1根据地域特色和学生就业方向等要素制

订课程特色教育目标对于机电一体化技术课程教育目标在现实教学过程中存在无特色的问题,笔者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和思考,建议制订课程教育目标时既要体现课程的共性内容,又要切实根据各自自身实际情况(考虑专业特色、地域特色和学生就业方向等)体现特色教育目标,从而满足培养特色专业学生的需求。例如,我校的机电一体化技术课程教育目标的制订关于共性部分就不赘述,而对于专业特色部分就是必须要考虑我校的机械专业中农机方向是比较有特色的,可以把一些典型的机电一体化农机技术应用融合到课程教育目标中;地域特色就是要考虑我校是新疆兵团高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多数是留在新疆、服务新疆的建设,而新疆特色的机电一体化产品技术要求尤其是规模化农机应用与内地其他地方是不一样的;关注学生就业方向则要知道我校的机电类学生毕业后从事机电产品安装、调试、操作、维护、维修、管理等方面工作所占的比重较大,而从事机电一体化技术或产品研发的工作比重较小,这些都是我们在制定课程教育目标时必须考虑的问题,否则就体现不了课程教育目标的特色性了,培养出来的学生也就没有特色了,也不能更好地适应地方特色经济的发展需求了。

2.2结合本校人才培养的特色

选用教材或自编校内教材关于机电一体化技术课程教材的选用,笔者的建议是要在明确课程教育目标的基础上结合自身专业特色进行选择。前文已经阐述了课程教育目标的制定原则,如此就会有比较明确的教学大纲,那么教师在选教材时就可以依据教学大纲尽量选择与本专业教育目标一致的教材,如果能够选定名校名师编写的教材或者权威部门规划的教材最好,如我校原来就是以农林专业为特色的院校,那我校的机电类专业在选择机电一体化技术课程教材时就应尽量采用同类农林院校、相近专业的教师编著的教材,这样教材对学生的适应性会更好一些。但是不同的学校又有自己的自身特色和实际情况,即使同类院校、相近专业教师编著的教材也可能不满足实际需要。此时就需要教师自己动脑动手解决自己的实际需求了,也就是相关专业教师自己在一起编著校内特色教材,这样就可以集百家之长同时又可以把自身特色内容融合到校内教材中了,满足对特色教材的需求。

2.3增设学生自主工厂实习以弥补

工程实践应用环节的缺失关于机电一体化技术课程教学实践性环节中工程应用部分缺失,与生产实践衔接不到位的问题,解决的办法也很简单:就是在该课程的教学环节中增设课程自主工厂实习环节,即将现有的课程教学环节调整为“理论教学+实验教学+课程自主实习+课程设计教学”。课程自主工厂实习安排周期以一周左右为妥,时间在寒、暑假为宜,要求学生提前提交实习的主题、计划等,从而预先敲定主题保证实习质量。安排此实习好处有如下两方面,其一是确实督促了学生到工厂的生产现场关注某些机电产品或机电设备的结构、原理、运行、维修、保养等情况,获得第一手的实践知识,提高了对机电一体化技术的认知和理解,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其二也客观上督促学生增加了与企业、工厂生产实践的接触机会,弥补了现行教学体制中与生产实践接触较少、脱离生产实践的缺失,从而使学生提高了对生产实践的认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体会到学有所用、学即可用的成就感。

3改革实践效果

经过近两年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探索,改革措施实施后,一方面教师和学生对机电一体技术这门课的课程教育目标认同性提高了,对教材的意见也基本没有了,学习积极性和教学效果都改善了很多;另一方面,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增设自主实习环节后,学生在进行机电一体技术课程设计时的目标性和方向性都较原来清楚了很多,课程设计的质量得到了明显提高,获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4结束语

通过对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实际教学问题的思考,并结合自身的教学经历,提出了根据地域特色和学生就业方向等要素制定特色课程教育目标的建议;对于教材的选用则希望结合本校人才培养的特色选用教材或自编校内教材;同时在实践教学环节中建议增设学生自主工厂实习以弥补工程实践应用环节的缺失,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以上改革措施已经明显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洪小丽,孙涛.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现状及改革思考[J].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3):14-16.

[2]熊淑平.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课程建设[J].河南科技,2013(15):260.

[3]闫华,汪木兰,朱思洪.《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J].中国科技信息,2008(15):241-242.

作者:杨丙辉,闫树军 单位:郭文松塔里木大学机械电气化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