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课堂组织教学

课堂组织教学范文精选

课堂组织教学

课堂组织教学范文第1篇

课堂组织教学是指教师通过协调课堂内的各种教学因素而有效地实现预定的教学目标的过程。课堂组织教学是一项融科学和艺术于一体的富有创造性的工作。要做好这项工作,教师不仅要懂得课堂教学规律,掌握一定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还必须关注每一位学生,运用一定的组织艺术,努力调动学生的有意注意,激发学生的情感,使学生在愉快、轻松的心境中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我通过几年的英语教学实践,总结出了如下一些课堂组织教学的一、声音控制法:声音控制法指教师通过语调、音量、节奏和速度的变化,来引起和控制学生的注意。例如,当教师从一种讲话速度变到另一种速度时,已分散的注意力会重新集中起来。在讲解中适当加大音量,也可以起到加强注意和突出重点的作用。二、表情控制法:丰富的表情变化也可以起到控制学生注意力的作用。教师的表情表达对学生的暗示、警告和提示,也可以表达期待、鼓励、探询、疑惑等情感。教师面部表情、头部动作、手势及身体的移动也传递着丰富的信息,有助于沟通师生间的交流,调控学生的注意力。三、停顿吸引法:适当的停顿,能够有效地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可以产生明显的刺激对比效应。喧闹中突然出现的寂静,可以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一般来说,停顿的时间以三秒左右为宜。这样的停顿足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停顿时间不可过长,长时间停顿反而会导致学生注意力涣散。四、目光注视法:教师的目光注视可以在学生中引起相关的心理效应,产生或亲近或疏远或尊重或反感的情绪,进而影响教学效果。因此,教学可以巧妙地运用目光注视来组织英语课堂教学。如开始上课时,教师用亲切的目光注视全体同学,使学生情绪安定下来,愉快地投入学习。再如,课上有学生注意力不集中,教师可以用目注视提醒学生注意听讲等。五、情感暗示法:情感在课堂组织教学中,发挥着动力的作用。如果学生对老师、对课堂缺乏情感,就不能有效地进行学习活动。因此,我们要善于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培养和引导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并在成功中产生新的学习动机。六、姓名举例法:在英语单词或课文教学中,教师常常运用人物名字作主语进行造句或创设情境,以加强学生对所学单词或课文的理解。如果发现有的同学走神、做小动作、低头看其它书籍等,教师可以抓住时机,运用这位学生的名字作主语造句或创设情境。这样既可以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增加英语教学的真实性,又可以起到提醒学生的作用,真可谓妙趣横生、一箭双雕。七、短暂休息法:连续的操练之后,部分学生可能出现精神疲劳、注意力分散的现象。面对这种情况,教师的提醒或警示对学生注意力的长久保持已无济于事。这时,教师可以播放一段或唱一首英文歌曲,让学生放松片刻。这样,不但消除学生的疲劳,活跃课堂气氛,而且增加师生间的感情。八、手势示意法:在英语课上,有的学生自控能力差,会交头接耳。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用双手向他们做出一个暂停的动作或将食指按住嘴唇做出安静的表示,以示意这部分学生保持安静或终止违纪行为。九、媒体变换法:在课堂教学中,单一的教学媒体容易引起学生疲的记忆、理解和应用,促进由知识向能力的转化。十、活动变换法:变换课堂活动方法可以有效调动和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课堂活动方式包括师生交流的方式、学生活动的方式和教学评价的方式等。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学的需要适时变换一下课堂活动方式。例如,由教师讲变为学生讲,由机械操练变为交际操练,由集体听课变为小组讨论,等等。这些变化都会给学生以新鲜的刺激,强化学生的注意,激发其参与的兴趣,进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十一、设疑吸引法:巧妙的设疑是课堂组织教学中的一种艺术方法。当学生注意力不集中时,教师设计一些疑问,让学生回答,以促进学生注意力的转移。在学生学习情绪低落时,利用疑问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它在教学中起着承上启下、充实教学内容的作用。但设疑需要教师精心设计,注重提问的思考价值,无目的的设疑会破坏教学设计的目标,影响学生思维十二、竞赛刺激法:在学生学习情绪不佳、疲劳或学习积极性不高时,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开展一些小型教学竞赛活动,如采取集体竞赛、小组竞赛、个人竞赛等,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的有意注意力高度集中,从而使学生跳出不良的学生状态,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课堂组织教学范文第2篇

关键词:中学英语教学;课堂组织;综合能力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其教材新、容量大、课时紧、要求高,需要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特点也日益突出,课堂教学作为新课改中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是学生发展的最关键的中心环节。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即提高教学质量,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这对英语教师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新要求和新挑战.我认为,我们中学英语教师一定要将新理念、新认识渗透到课堂教学中,强化课堂教学,针对学生的学习能力采取相应对策。必须培养、引导学生,让学生充分参与教学活动,做学习的主人,积极学英语、主动学英语,使得学生的综合素质全面发展。

英语教学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听、说、读、写、译等方面的语言实践活动去发展英语语言能力,中学作为学生的基础教育阶段,英语学习也必须能培养和提高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思想道德品质。从学习英语之初,就应强调使学生形成以交际能力为核心的英语语言运用素质。在课堂上应注意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营造一个能进行交际实践的学习环境。并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手段,努力扩大学生的英语文化知识面。帮助学生建构自己的自主学习模式。

1积极转换师生角色

在教学过程中,主动扭转学生长期以来在课堂学习中的“听客”的角色,换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为主动感受知识的快乐。

素质教育的要义之一就是“让学生主动发展”。主动发展的内涵不外乎是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励学生的主动精神,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成长,最终把学生培养成全面发展的完整的人。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就是要让学生意识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想问题办事情有自己的主见,不随声附和。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就是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尊重学生的人格,使学生的个性得以充分发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就是要让学生自己动脑、动口、动手,积极主动地学习、发展。激励学生的主动精神,就是学生自己能说的话尽量让学生自己说,学生自己能做的事尽量让学生自己做,教师不越俎代庖。

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正确处理好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的关系,彻底摒弃“填鸭式”、“满堂灌”、照本宣科和题海战术等旧的教学方式,真正把学生当成学习的主人,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使教学过程真正体现既把知识传授给学生,又教给学生学习方法的精神,达到既“授生以鱼”又“授生以渔”的最高境界。

2激发学生自主学习

教师应对学生因材施教,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问题给予具体帮助。课堂上,表扬学习进步的学生,同时更要关心和鼓励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教师要尊重他们,帮助他们树立信心,让他们看到自己的每一点成绩和进步。为此,教师要精心设计每一堂课,尽量做到使每一个学生在每一堂课上都有进步。

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可以有多种多样的表现方式、活动方式。可以教师主讲、学生听讲;可以学生先独立学习书本,教师辅导、总结;可以教师安排一定的问题情境,学生去探索、发现;可以教师和学生围绕一定的主题进行交流、讨论、对话;可以教师和学生共同规划、组织教学;可以教师示范学生模仿练习;可以教师设计教学软件、学生操作计算机来学习……

3活跃课堂教学氛围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灵魂,是课堂教学落实素质教育的第一步。教师应在明确教学目标的前提下,在课堂上充分运用口头语言、书面语言、模型、图表、实物,以及电脑、视听、信息网络等现代教学技术手段,根据具体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采用丰富多彩的教学模式进行课堂教学,在课堂教学结束时,即实现教学目标,让学生做到一课一得,又可以让学生感受到英语学习的无穷魅力。

英语课堂学习的活跃氛围来自于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的趣味性。中学教师可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学习阶段来培养学生对英语的学习兴趣,。为此,教师应为他们设计一些交际性比较强的教学活动,如角色扮演、调查、解题、讨论、辩论、采访等。

4培养英语学习的综合能力

多途径开发中学生英语的学习潜能,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英语学习主要靠模仿,模仿的前提是观察。在英语学习课堂上,教师是第一模仿对象,即第一观察对象。因此教师就应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随之不断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控制力、理解力、记忆力、语言表达与肢体表达能力等。

在众多能力中最应注意的就是培养中学生的创新能力。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角度出发,结合学生的实际,充分发掘自身潜力,形成独立思考,具有不断探索的精神。学生愿意创新并敢于创新,则他们就会自主学习、自觉实践、不断开阔视野,学习新事物的能力就越强。善于发现、敢于质疑,课堂教学中,学生就会跟着教师思路主动求索。把新信息和已知信息结起来,纳入已有的认知体系,并寻找出某些联系,从而产生新的组合,就会有所发现、有所创造。

因此,作为教师在英语教学过程中要千方百计地激发、诱导学生发现令自己惊喜、惊奇或惊讶的问题,去探索、辨别、判断,唤起学生的自主学习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求知的欲望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英语学习中所获得的快乐会使学生增添自信,增强自尊,增长自豪感,学习自然会进入佳境。

参考文献

[1]李柏桢.试论中学英语教学中的几个关键问题[J].科技信息(学术版),2008,(8)

[2]孙嶙.对中学英语教学的思考[J].考试周刊,2009,(15)

[3]刘淑霞.中学英语教学中教师角色的转换[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7,9(11)

课堂组织教学范文第3篇

关键词:课堂教学;主阵地;素质教育

近年来,很多教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坚持探索改革创新之路,着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在教学中,一方面不断提高自身的认知水平,另一方面不断通过实践发现问题,总结经验。在教学中,教师必须坚持做到以下几点才能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效率。

一、优化课堂教学应确立正确的教学目标

课堂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活动总体的指导思想,是关于“双基”教学的落脚点和结合点,是检验教学效果的依据和尺度。课堂教学目标的确立,必须完成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思想教育的综合任务,使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的最佳角色和状态,在知识、智力、思想、心理、能力等方面都得到全面协调的发展。为此,在确立教学目标时,广大教师必须要依据现行的《教学大纲》的要求和学生实际,切实做到不超纲,不超教材,不增加教学内容,不增加教学难度,不降低教学要求,力求做到教学过程和教学结果的双重完美。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始终以教学目标为核心,并选择恰当的媒介手段,以及时反馈与矫正为主线,把遵循《大纲》、紧扣教材的原则落实在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中去。为实现教学目标,每一位教师在每节课上都要循序渐进,千锤百炼,精思细想,把功夫用在备课上,手段要恰到好处,语言说在点子上,眼睛盯在习惯上,心思放在目标上,训练强化在能力上,扎扎实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二、优化课堂教学应选择最有效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最佳方法,它包括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方法。课堂教学方法的设计应与学科性质、教材内容、学生特点相适应,或进一步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及讲练结合的特点,科学地利用教学时间。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和各种教具、学具,有利于整体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教法选择上,教师要以学生为学习主体,给学生“授之以渔”,点拨学生独立思考,启迪学生积极地进行思考,培养并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法指导上,教师不仅要认真研究学生的学习规律,还要具体指导学生预习、听课、做课堂笔记等方法,指导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克服学习中的困难和挫折,排除学习心理障碍,养成科学用脑的良好习惯。在以往的数学教学中,都是教师讲了具体的解法以后,学生照着解法做模拟的题目。对于学生来说,他们也只是满足于教师讲几种解法,自己就用几种解法去解,这种模式无疑束缚了学生的思想,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其实,在解题的实际操作过程中,往往是一个题目有多种解法。学生想象力丰富,他们有自己独特的思维,有时想出来的解法可能是连教师也未曾想到的。因此,在很多教育活动中出乎教师意料之外的学生质疑、学生的创造与发明、学生的一题多解和一题多议都是学生对教师的主导性作用的借鉴、创造与超越的结果,是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地位充分发挥与发展的明证。有些教师好像不大相信学生的能力,处处为学生包办,这种做法是必须做出改变的。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大胆地放手让学生去做,决不能越俎代庖,必须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敢于创新,让学生在解题过程中既能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又能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在平时的教学中,很多问题是经过教师的进一步归纳,学生得出最佳答案。教师可多设计一些有针对性的练习,激励不同层次的学生从不同角度去积极参与教学,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

三、优化课堂教学应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结构

对于优化课堂结构来说,教师必须对所有的教学部分进行周密的考虑,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对于不同的教学内容要采用不同的课堂教学结构,做到顺序合理,衔接紧密,时间分配得当。一节优化的课堂结构的主要标志,在于教学设计力求新,知识传授追求新,能力培养体现新,做到知识、智力、能力的有机统一和协调发展,寓思想教育于教学过程之中。随着课堂教学的不断改革和发展,教师必须在不断借鉴诸多优秀经验的同时,结合广大师生的实际情况,在课堂结构改革中始终坚持“五个为主”:以《大纲》、教材要求为主;以培养自学能力为主;以“双基”训练为主;以激发学生兴趣为主;以主体式教学模式为主。举一反三,渐进探索,教练结合抓住重点,突出中心。另外,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要努力做到:学生自己已经看懂的内容教师不再讲授;学生达标有困难的内容,教师注意点拨或精讲,课堂建立起激发动机—主动探索—巩固运用—反馈交流的教学优化结构。以往的课堂教学由于规定得比较死板,新授课必须经过复习旧知、讲授新知、巩固练习、强化练习等几个环节,并且在这些环节中,教师讲授新知识的时间一般都在20分钟以上,教师自唱独角戏,学生被动地听,这种“一言堂”式的教学方法根本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抑制了学生的思维发展。随着近几年素质教育的提出,师生关系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学生处于主体的地位,是学习的主人,教师的任务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在课堂上,教师必须处处注意自己的角色,该学生说的决不自己说,该学生练的时间决不占来自己讲解。将时间和空间都交还给学生,让学生充分地展示自己。这样一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肯定会大大提高。他们个个愿意独立思考,愿意发表自己的见解,课堂中再也不会因为教师讲得多,而使学生昏昏欲睡了。另外,由于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都是学生自主探究,教师只是作为一个点拨者,因此学生对这类问题充满了兴趣,很快就得出了关键问题的结论。

四、优化课堂教学应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只有学生积极参与教学、主动获取知识,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但是,长期以来,由于应试教育的束缚及陈旧落后的教学方法,一些教师把学生当作被动的听者、知识的容器,压抑了学生的主动性。为了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以适应现代化建设和培养跨世纪各类人才的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上必须紧紧抓住以下三个环节不放松。

(一)激发学习兴趣,吸引学生参与教学活动

兴趣是学生参与学习的动力,如果教师善于了解学生学习兴趣发展的特点,就能在教学活动中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进一步吸引学生参与教学活动。

(二)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

教师根据教学需要,依据教材,创设合乎实际的教学情境,安排教学活动,引导学生通过动脑、动口、动手等多种途径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让学生从被动接受的客体转化为主动学习的主体。

(三)正面引导鼓励,促进学生参与教学活动

正面引导,积极鼓励,是提高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主体积极性的关键所在,教师要不断寻找提高学生参与能力的有效途径。因为教师适时的肯定,真诚的鼓励,是推动学生不断进取的动力和催化剂。在教学中,对一些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而取得成功的学生,即使是微小的成功、一丁点儿的成绩,教师都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尤其是对一些基础差的或学习困难的学生的进步更要特别给予鼓励,哪怕是极小的闪光点,教师都要及时肯定和表扬,从而激发这类学生认识事物的兴趣,产生自豪感和信心,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

五、优化课堂教学应讲究作业质量

教师布置作业的目的是巩固技能,发展思维,培养习惯,因此作业要精而少。作业布置合理,量少而精,学生才乐意去做,在做的过程中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作业的质量才高;反之,不但不会提高质量,还容易使学生形成心理厌倦、做事敷衍的不良习惯。关于作业的质量和原则,我认为:学生能在课堂中完成的尽量在课堂中完成,能不用布置的作业尽量不布置;教师对于作业的设计要有一定的坡度,努力做到适应班级中不同层次的学生,让每个学生都有练习的机会,而且尽量做到作业既不会太难,也不会太容易。在课堂上为使每位学生都能得到训练,教师要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类型、不同要求的训练内容,有提高题、普及题、补差题,有创造题、想象题、实践题。学生做完练习后,教师及时检查,发现错误及时修正。

六、优化课堂教学应抓好教学信息的反馈

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间信息传递、转化、交流、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一个过程。而这一过程的有效调控完全取决于教师能否通过各种渠道获取有效、正确的反馈信息,同时进一步把握学生思想、知识的脉搏,进行正确的引导、讲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通常可以通过如下途径获取信息反馈:1.观察。教师可以通过细心观察学生的神色举止以得知其对知识的领悟及掌握程度;从学生课堂作业的准确性和速度快慢程度,全面获取学生理解知识和掌握知识的程度和情况。2.语言交流。即教师可以通过课堂提问了解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情况;可以从学生的语言表达过程中,及时准确地获得他们对问题的思考方法、思维过程及对问题理解的深度和广度。3.多方知识反馈。一方面教师可以从检查课堂教学笔记、作业得到知识反馈;另一方面,可通过不同程度的学生对接受知识的情况得到反馈,做到当天的教学内容当天检测、当天矫正。总之,实施素质教育必须在优化课堂教学上大做文章,优化课堂教学必须从以上几方面着手。

参考文献:

[1]梁永丰主编.思•教师论文集[C].广东:广东省教育科学研究所,2006.

[2]邹连文主编.育光[C].广东: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2005.

课堂组织教学范文第4篇

论文摘要:本文结合中职学校的教学实际,在对教师课堂心理的形成及其影响因素和特征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指出,当前中职教师课堂心理健康状况已不容乐观,这直接影响了教师课堂教学的组织和教学质量,并威胁着中职学校教师对职业教育的信心和动力。为此,笔者就中职学校教师课堂心理健康养成途径谈一点看法,期望能对广大同仁有所借鉴。

目前,在中职学校的课前课后存在着一些较为普遍的现象:课前,教师似乎得了“课堂恐惧症”,总是踏着艰难的脚步走进教室,去面对那一群无可奈何的学生;下课,教师闷闷不乐地独坐在某个角落一言不发;课间,教师用无可奈何的、批评的、甚至是愤怒的、发泄的口气在讨论、声讨着那些捣蛋学生。当然,也有部分教师(但似乎越来越少了)能平静地走进教室、轻松离开课堂。教师的这种课前课后的心态,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思考和关注,教师在如此心态下怎么能上好课?又怎么能保证教学质量?其实,这些现象反映了教师特有的课堂心理问题。它是当前中职学校教师中较为普遍存在、对教学质量有直接而重要的影响,但又被学校领导、教学组织管理人员、教育研究工作者们忽视的问题。本文结合当前中职学校的教学实际,在对教师课堂心理的形成及其影响因素和特征进行分析、透视的基础上,就中职学校教师课堂心理健康养成途径谈一点看法,期望对广大同仁有所借鉴。

教师课堂心理的内涵及对课堂教学的影响

课堂心理是教师在特定的课堂教学情境中所具有的心智状态,从隐性的角度看是教师课堂教学的心理过程和对课堂的心理感受,从显性的角度看表现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待学生、教学内容的态度以及教学表达方式和教学组织的情绪,甚至体现在教师对职业教育的看法之中。作为教师,大家都有同感:教学过程既是教师的劳动付出过程,也是教师对自己劳动付出的感受过程,同时也是教师课堂心理的形成、变化过程。一堂课(劳动付出)的效果在某种程度上说就是教师自身的心理感受,这种感受直接反映在课堂心理的形成、变化过程中,因为三个过程是同时互动进行的。劳动付出过程是后两个过程存在的基础,感受过程是教师对劳动付出过程的自我评介、总结和体验,课堂心理的形成、变化过程是感受过程的具体反映。每一位教师都十分重视对自己劳动付出过程的心理感受,而且这种感受直接影响着教学过程的组织。从三者的关系不难看出,教师课堂心理的好坏对课堂教学的下列因素有着正反两方面的影响:(1)课堂气氛;(2)讲授思路;(3)内容表达;(4)讲课激情;(5)对待学生的态度;(6)师生互动交流;(7)课堂语言艺术与幽默感;(8)临场发挥能力;(9)讲解的耐心程度等等。显然,教师课堂心理对教学过程的组织进而对教学效果有着直接而重要影响,因而进一步剖析教师课堂心理的特征、影响因素和心理健康的养成途径与方法,对确保课堂教学正常进行、促进教学效果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教师课堂心理的特征及影响因素

一般说来,教师课堂心理具有以下鲜明的特征:(1)情境性。教师课堂心理是在特定的课堂教学情境中产生的,没有了课堂教学情境,就失去了它产生的环境条件。正如不置身于课堂之中,就很难有课堂的心理感受;(2)关联性。特定的课堂心理的形成和变化往往与多种因素有关(后有详述),一个课堂事件就会诱发教师的相关多种课堂情绪;(3)个体差异性。对教师而言,虽然课堂心理是客观而普遍存在的,但个人的内心感受、表达方式会有很大差异;(4)互动性。特定的课堂心理是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性交流而产生的,学生的课堂反应和课堂表现促使教师特定课堂心理的产生,教师课堂心理的表达又会对学生的课堂情绪和课堂行为产生影响,这种互动性十分明显;(5)时限性。正如有的教师在上节课大发脾气,心情不畅,但下次课却能以平静的心态笑对学生。因为随着时间的推移,当时的那种心理已经不复存在了;(6)对外辐射性。课堂心理除了对课堂教学产生影响外,还会对教师的课外行为产生影响。大部分教师都会有这样的经历或感受,课堂上发了脾气而心情不好,下课了也怒气冲冲,甚至会对家人大发脾气。

教师课堂心理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但总的说来,可以归纳为学生因素和教师自身因素两个方面。

来自学生的因素主要有:(1)班级风气。如果一个班级学习风气好、课堂纪律好、师生互动好,教师上课就会心情舒畅、动力十足、发挥充分,并且对学生爱护有加;相反,如果一个班级学习风气懒散、课堂纪律混乱、师生缺乏互动配合,甚至师生对立,教师则会失去信心,上课没有动力,甚至会产生“课堂恐惧症”,怕面对学生;(2)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的反应程度。如果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感兴趣,同时又能理解、掌握并积极配合教师,教师就会平静、轻松、愉快地组织教学,甚至会视上课为乐趣;反之,如果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缺乏兴趣,或听不懂所讲内容,师生之间缺乏互动,教师就会产生疑惑、紧张、无可奈何的课堂心理;(3)课堂突发事件。如果少数“差生”无视纪律,扰乱课堂,听不进教师的批评、劝告,甚至与教师发生课堂冲突(今天的职教课堂里,这种情形已屡见不鲜,而且已成为影响教师课堂心理健康的重要原因)。试想,在此情形下,一个教师会以什么样的心情、什么样的态度、什么样的热情去组织课堂教学?

来自教师的因素主要有:(1)职业责任感。如果教师的教育责任感强烈,学生的课堂表现越差,对教师的打击就越重,教师的课堂心理就越容易变形和波动;相反,如果教师对学生缺少责任心,则会对学生的课堂表现淡然视之,课堂心理也就不易波动;(2)批评学生的语言技巧、方式方法。教师对扰乱课堂纪律的学生使用过激的语言、不恰当的方式进行批评,会导致课堂气氛紧张,引发师生课堂冲突,从而对教师课堂心理造成影响;(3)容忍度、包容度。教师对课堂突发事件、“差生”群体缺乏容忍和包容,课堂的自我控制力就差,又会伤及自己的课堂情绪和热情;(4)教学经历、课堂经验。一般说来,具有多年教学经历、课堂经验的教师,其课堂心理不易受学生课堂言行的影响,而新教师则因自身经验缺乏、学校管理压力较大,很容易因学生不良的课堂言行而打击教学积极性、损害课堂心理;(5)教学内容的熟练程度(课堂教学“底气”)。这主要影响教师的课堂教学信心。如果教师对教学内容熟悉,教学“底气”足,教学过程就会充满信心,反之(特别是有同事参与听课的情况下),教学过程就会显得混乱而紧张,从而影响课堂心理;(6)教师的工作、生活背景。如果一个教师课堂教学前因家庭关系、生活琐事、与同事领导关系处理不好等而导致心情差,走进课堂的心理也是可想而知的。当然,教师课堂心理还受学校教学管理如教学监督等因素的影响。但教师课堂心理主要产生于特定的课堂教学情境之中,因此学生的因素和教师自身的因素是最主要的。而且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学生往往是诱发因素,教师则是附随因素。

当前中职学校教师课堂心理的特征类型及良好、健康课堂心理的养成途径与方法

近几年来,中等职业学校招生门槛降低,生源质量明显下降,“差生”群体增多,校风、班风呈每况愈下之势,这对教师的课堂心理造成了一定的冲击和影响,教师课堂心理健康已不容乐观。教师课堂心理大概呈现出以下特征类型:

平淡冷静、泰然处之型这主要表现在一部分具有多年教学经历和课堂经验、心态较为平和的中青年教师身上,可从他们课前、课后的言谈中表现出来,“不要与学生计较”、“要习惯学生”、“对捣乱的那几个学生要冷处理,不要动怒”。这部分教师总是笑听别的教师激烈、气愤地谈论,自己似乎觉得不值一提。

心中不满、无可奈何型这主要集中在一部分老教师尤其是女教师身上。课堂学生的表现让他们不满意,他们总是在叹气,“唉,没办法!”、“真是朽木不可雕”。有时还会建议那些气呼呼的、情绪过于激动的教师放弃、听之任之。

课堂组织教学范文第5篇

论文关键词:大学英语课堂分组合作学习教师角色

论文摘要:从大学英语课堂分组合作学习研究教师角色,有助于教师实现自身的角色转换,注重自身知识结构的不断更新,以提高业务水平和课堂组织管理能力,从而使大学英语教育有更大的成就。

一般认为,作为一种教学理念和策略体系,合作学习(Co.operativeLearning)的系统研究大致始于20世纪70年代初在美国兴起的。美国把合作学习看做一系列能促使学生在异质小组中彼此帮助,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并以小组总体表现奖励学生的教学策略。合作学习的思想基础是社会互助论、认知心理学、建构主义思想等。由于它在改善课堂内的社会心理气氛,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非认知品质等方面实效显著,很快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关注,成为当代主流教学理论与策略之一,被人们誉为“近年来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教师教学的改革主要是对于传统教学的反思。合作学习作为对传统教学方式的一种突破和补充,值得高校教师深入研究和探讨。

一、关于大学英语课堂分组合作学习

大学英语课堂分组合作学习指将合作学习的基本理论和策略应用于大学英语教学之中,把一个大班分成若干小组,再将目标化的语言知识学习和交际练习的任务分配给各个小组,实行组问、成员之间互帮互学的动态小组合作的教学活动方式。课堂分组合作学习以合作交流为主,共享资源。这有助于发展智力,提高自主学习能力等培养学生多项能力有机结合上转移。它打破传统的、压抑学生自主性的传统的“教教材”的教学方式,强调在积极自主参与的条件下,充分利用有限的课堂时间资源和巧妙地“用教材”,通过学生间的互动、互补、互助,合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提高英语综合运用能力和综合人文素养。

在大学英语课堂分组合作学习中教师的职责不仅仅强调教会学生多少知识,重要的是怎样更有效地组织个性化学习和合作学习,最终达到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真正目的。为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努力建构自主学习的平台,促进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究知识,并将知识内化为智慧。不同的教学方式可以反映出不同的教育观与教学理念。“大学英语课堂分组合作学习”是把新课程与教学改革的理念转化和课堂教学的新的尝试,又是教师能够锻炼和展示自己多重角色的舞台。

二、课堂分组合作学习中教师角色

英语课堂的目标应该是交际和互动。从这个角度来说,合作共享无疑能激发学生的学英语的主动性,提供实际使用英语的机会;不仅提高运用语言技能,还能促进其人际交往能力。在大学教育中,师生之间的人际交往、思想碰撞和相互合作是促进学生发展和专业成熟的最重要的条件。合作分享策略包括师生合作共享与生生合作共享。在合作分享的学习环境下,教师所要扮演的角色具有多样性。

(一)教师是英语课堂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和组织者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设计者。教师在教学之前的周密设计和充分准备是取得课堂分组合作学习成功的根本保证。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及需求设计、组织、安排丰富多彩合理有效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大学英语教育是培养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的关键阶段。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和互联网教学平台,设计各种活动环节,鼓励学生积极思考,自主学习,促进生生、师生之间互动学习。精心设计的教学内容,方法,手段和学习策略都能充分体现教师良好的教学态度和教学能力。

分组合作学习是一种团体活动,在设计课堂教学内容和目标的基础上,需要教师合理地组织异质小组、明确提出合作要求和责任分工并把握好各个环节,积极展开各种课堂活动,多给予学生自由交流和表达的机会,鼓励他们相互交流、相互合作,并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正面组织,使之朝着有利于知识意义建构的方向发展。学质量的提高。

(二)教师是英语课堂教学活动中的参与者和指导者

在组织课堂分组合作学习时,教师讲授者的传统职能也转变了。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权威者和旁观者,而是作为参与者和指导者积极主动地直接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教师应以饱满的热情参与学生分组讨论,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情感和观点;学生思维受阻不能深入时,及时介入,给予启发、帮助和指点,排除思维障碍,以便完成小组合作任务。在学生表演(presentation)过程中,以平等、尊重、欣赏的态度对待他们;表演结束后,对各小组的知识展现给予及时的反馈,提出建议性的意见,把教学过程变成一种师生平等交流、共同研究问题的互动过程。

(三)教师是英语课堂教学活动的促进者和指导者

在英语课堂分组合作学习中,教师应多考虑如何促进和控制课堂教学以保证课堂分组活动的时间和效率。为此,教师不仅要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还要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和营造和谐情感氛围,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合作学习,让他们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进一步培养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能力。在课堂分组合作学习中指导者的作用也不能忽略。教师要不断地监控好教学各环节以及小组活动,使他们紧跟教学步骤,这样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和激发他们的兴趣,投入小组合作,从而避免学生在互相争执及拖延中浪费宝贵的学习时间,提高课堂分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四)教师是英语课堂教学活动的评估者和研究者

高等院校的大学英语教学,不仅要求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更加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而这种能力的培养需要在教学中发挥有效的评价。作为大学英语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学评价应该是对学生课堂上的表现的全面、客观、科学、准确的评价。美国教育学家布卢姆(BloomB.S.)认为“形成性评价是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获得有关教学的反馈信息,改进教学,使学生知识达到掌握程度所进行的系统性评价,即为了促进学生尚未掌握的内容进行评价。”

在课堂分组合作学习中,教师应该采纳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相结合,自我评价和组内评价相结合,教师评价和集体评价相结合,对合作小组集体的评价和对小组成员个人的评价相结合等多元化的评价方式。这不仅促进学生的学习策略,提高学习兴趣,增强学习动机,还能使他们更积极投入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状态,以提高学习效率;而且还可以激发积极的情感态度,培养团结协作的精神以及合作学习的能力。与此同时可以为教师反馈有益的信息,帮助教师了解教学效果,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英语教学过程是一个复杂的动态变化过程,具有开放性、灵活性、多变性。所以,进行研究是教师提高自己专业水平、胜任教学的必经途径,也是高校教师专业化的要求。在课堂分组合作学习中教师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设计、教学方式、教学手段、以及评价标准等一系列的问题需要进行认真的探索、实践、反馈和总结。为此,教师要不断地学习教育教学理论,对教学问题进行研究和反思,努力把自己由“教书匠”向学习型、研究型教师转变。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