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课堂实践教学

课堂实践教学范文精选

课堂实践教学

课堂实践教学范文第1篇

一、导入含活式——带着兴趣,带着思索

长期以来,对如何在短时间内有效地导入课文,唤起学生潜在的好奇心和迫切的求知欲,使学生都能带有兴趣去学习理解课文,一直是我研究的课题。因为我深知:Wellbegunishalfdone。所以几年来,我采用了各种教学手段,力求寻找到最佳的方式。例如:(1)由复习单词导入课文。(2)由老师介绍课文的背景材料或简单地先复述课文。(3)由课文的内容提出一系列建设性的问题,让学生先作简单的讨论。(4)如果课文有较强的故事情节,则让一组学生以课本剧的形式在讲解课文之前先行表演。现代教学论强调的是:creative,要求的是培养创造性的学生,为了让学生既能拓宽思路,又能以最佳状态进入课文的学习。近一学期我尝试了一种新的手段导入课文,学生热情高,进入角色快。

以BookV,Unit10为例:课文是大家都熟悉的足球"Soccer",在学课文之前,我提出了这样的一个问题:Whenyouhearorseetheword"soccer/football",what''''sthefirstwordorexpressionappearinginyourmind?

问题很简单,主题也熟悉,因而学生的学习热情一下高涨起来,并纷纷展开各自的联想。我把他们的联想——罗列在黑板上,归纳在不同的板块中,便于总结:

从黑板上罗列的内容来看,学生的思维是积极的,联想是丰富的,几乎人人参与,且无重复。虽然由于时间与黑板大小关系,展示的还只是学生说出的大部分的联想,但已能看出它基本上覆盖了课文的内容。在以后课文的学习中,无论是掌握课文的质量还是速度,都是令人鼓舞的。

二、形式求活泼——方式多样化,感受多方位,信息反馈畅通说起课堂教学,人们就会想到这样的一个教学模式:复习——导入新课——讲授新课——练习——布置作业。课堂活动为:(1)听:听老师、听录音、听同学(2)说:背诵、回答、小品表演(3)读:读课文(4)写:作业巩固。无可厚非,这种教学模式的运用有它一定的合理性。大多数的教师和学生已习惯此教学方式。但你会发现学生的学习是被动的,课堂缺乏生气,学生缺乏活力。学生为学而学,一个字“苦”。

1.建立全新的脑图

实践证明,我们每个人都有一种偏爱的学习方式。我们有些人是视觉学习者:当他们看到学习的内容以图象形式出现时,他们学得最容易,最好。有些人是听觉学习者:通过交谈的声音或音乐来学习。有些人则是触觉/动觉学习者:当他们通过触摸或者能亲身运动,体验和实验时会学得更好。美国马里兰州洛克维勒斯特市特殊诊断研究公司董事林恩·奥伯来恩发现,大多数中小学生在运动时学得最好,而大多数成年人则有视觉偏爱。但是,我们中大多数人把所有三种类型以不同的方式加以组合。只有当我们把大脑的许多巨大能量连接起来时,才能学得更快更好。

因此,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我尽量让学生运用不止一个感观进行学习,尽量通过其它感观牢记信息。传统的教学方式是让学生一行一行地记笔记,但大脑不是以此方式运作的。大脑是将信息存储在树状的树突上的,它以类型和关联存储信息。因而,当你用大脑自身的记忆方法工作,你就会学得容易,迅速。我尝试在课堂上不让学生作记录,而是跟着我一起画脑图——用树状结构再辅以颜色,符号,类型和关联来把整篇课文勾画成一幅脑图。

(1)在黑板的中央开始文章的主题(通常是课文的标题)。

(2)然后画出从主题分散出来的分支(各个不同的章节)。

(3)对于每个要点,通常只用一个词,词组或一个符号来记录。

(4)将相关的内容放到同一个分支上。

(5)对不同的内容用不同的颜色加以区分。

(6)每完成一个分支,可用框将其框上。

以BookV,Unit8为例。此篇课文是:"BuyingBooks"。一看题目就知道这篇课文不是人物传记,也不是一则故事。因而段落前后既无必然联系,也无故事发展的必然线索。课文读懂不难,但要牢记却也不易。因此,我就把课文勾画成一幅脑图,并且展示在黑板上,帮助学生建立新的图式。

绝大多数的学生在根据脑图理解全篇课文后表示,他们学得轻松,记得牢固。

2.创设多位一体格式

心理学研究表明,长时间地保持同一姿态会使人产生厌倦,若让厌倦感无止境地蔓延发展,即使最优秀的人也会变得平庸。同样地,厌倦感对学生也会产生严重的危害。学生如发生厌倦感,任其加深,那他上课时就会情绪低落,注意力不集中。就是最积极的学生上课期间有时也会跑神或心不在焉。为振奋学生的精神,让学生思路重入正轨;为保持学生高昂的学习激情,让学生思想集中,我不断采取新的教学手段,而不是一味地亲自在黑板上罗列keywords或画出脑图来让学生复述。我采取了让学生眼、耳、口、手并用的新的教学方法。以BookV,Unit7为例:课文的题目是:"BlindnessandLouisBraille"。课文讲述得是LouisBraille和他发明的盲文。学生对LouiseBraille的生平一点也不熟悉。脑中也无他的脑图。为此,我作了新的教育设计。

三、探索有活力——思维有深广度,见解有创新度

教育学家卡罗尔,布卢姆,哈尔施费格等人多年来对学生参与课堂活动进行过深入研究,他们的研究表明:(1)教学活动情况应以学生参与的程度来衡量。(2)学生的参与情况体现在积极学习时间的长短上。(3)学习机会和动机是参与的决定因素。(4)教学直接影响将学习机会转化为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动机等,其它因素。

在某些课堂教学活动中,学生只是被动参与教学活动。学生参与的动机不明确,老师也只是让学生以指定的方式参与指定的活动,尽管参与人次多,课堂活跃,但学生毫无主动性。他们的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并未得到提高。因而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具有重要的意义。学生如果有明确的学习动机,参与的活动具有交际性,通过活动学生能收到明显的学习效果。那才是学生的有效参与。而教师能做的就是: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之在学习时进行积极思维,激活学生已有的图式,并能准确、恰当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和思想。

以BookV,Unit2为例,该课文标题为"ImprovingYourStudyHabits"。要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取得良好的效果,需要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以求对课文最大限度的理解。要理解这篇课文,关键在于调动学生已有的关于"StudyHabits"的图式。

在学生罗列出自己的"StudyHabits"之后,让学生互相传阅交流各自的学习方法,并请他们判断哪些是好的或哪些不足取。并以debate的形式进一步加以阐述、辩论。在启动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过充分的积极思维之后,再让他们阅读该课文。这时候他们便带着浓厚的兴趣去读并能很好地理解,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结尾有活意——留有激情,留着悬念

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活动的质量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之所在。要想提高课堂活动的质量,首先要靠教师精心设计课堂及课后的活动内容。且须遵循以下原则:(1)学生在做中学习。(2)学习应该与学生的需要和兴趣相关联。(3)学习应该和课堂以外的现实世界相关联。

课堂实践教学范文第2篇

学生提出的问题是从所学知识中寻找矛盾和疑问,提出自己的想法和见解,这种提问题的能力是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的能力,这就使得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应努力去培养学生的的问题意识,让学生会提问,爱提问。

1、发扬民主,营造氛围,培养“敢问”意识

学生思想活跃、求知欲旺盛,对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这就是问题意识的种子。然而,这颗种子能否萌芽,取决于是否有一个适宜的环境和氛围。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把自己从教导者变成伙伴式的服务者、参与者,真诚、坦率地与学生平等相处,用爱心为学生创造一种心灵放松、敢于质疑、敢于表达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当学生害羞不敢问题时,给与鼓励支持的目光,鼓励孩子们大胆的表达自己的想法;当学生对题目有“奇思妙想”时,给以他们充分的展示机会,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思考问题……“海阔纵鱼跃,天空任鸟飞”,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够“自由地呼吸”,敢想、敢说、敢做,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只有这样,才能为问题意识这颗种子的生长提供充足的阳光、水分、适宜的土壤,利于其生根、发芽、开花。

2、制造机会,创造条件,搭建“能问”平台

问题从哪儿来?特级教师张新华指出:要形成一个好的问题或要让问题得到很好的解决,教师必须创造出对学习者来讲充满疑问和问题,能充分调动学生情感、欲望、求知探索精神的情绪氛围,即制造机会,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诱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确实感到有问题要问。为此,在教学中,我首先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提问时间,每节课都要通过创设一些问题情境,将学生置于问题研究的气氛中,让学生自主提问。其次是给学生留下有问题的空间。提问,教室或许是一个好地方,但不在教室或学校,学生有问题也可以问,教师要注意搭建学生书面问问题或其他方式(如打电话问问题等)问问题的平台。为此我让学生备一本“问题”本,随身携带,及时记录;还在班上设“问题角”、“问题信箱”,开展“问题竞赛”的活动。这样,通过为学生创造条件,提供机会,使学生主动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3、教会方法,提高技能,掌握“会问”方法

好问是多思的前提。提倡好问,并非鼓励学生不假思索地乱问,不要为提问而提问,也不能一疑就问,每题必问。从爱问到会问是一个飞跃的过程,需要经过反复的训练,教师不断点拨引导。因此,要培养“敢问”的精神、提供“能问”的平台外,在课堂上还要循循善诱,指导学生质疑问难的方法与途径,引导学生提出高质量的问题,鼓励学生“问得深”、“问得妙”。

(1)从课题切入,培养提问能力。

课题一般都是学生学习的中心,学习的主要内容,学习的重点。让学生从课题上提出问题可以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学生提出的问题也有利于教师制定教学目标例,有利于激活学生求知的内驱力,有利于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例如,在教学《圆的面积》,揭示课题后,我问:看着这一课题,你想提出什么问题?学生可以提出:什么叫圆的面积?圆的面积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怎样求圆的面积?求圆的面积要知道什么?等问题,教师引导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进入猜想、转化、探索、推导、悟理、求解等学习过程,使问题解决。

(2)深入读本,提出数学问题。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后进行质疑,也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方法。引导学生透过简洁文字表述,诱发新邃的数学问题,使学生明白教材中处处都闪烁着问题的火花,从而提高学生对教材的精读,发展数学思考能力和探究兴趣。

(3)联系生活实际,提出数学问题。

现在课本上的习题大都是一些条件充足、问题明确的标准习题,可是在实际生活中,问题并不像课本中的例题那样,条件和问题都十分明确,一一对应,而是需要自己去收集数据,选择条件的。因此,教师要设计一些联系实际的题目。例如:在教学《利息和利率》这一课时,我利用活动课的时间带学生到银行去参观,并以自己的压岁钱为例,让学生模拟储蓄、取钱,特别要记录的是银行的利率,学生记的时候就开始产生问题了。“利率是什么啊?”“为什么银行的利率会不同啊……”。对于提出的这些问题我及时表扬他们观察得很仔细,然后让他们带着这些问题去预习新课,到上课的时候学生由于是自己发现问题,自己来解决问题,从而找到符合实际需要的储蓄方式。这样学生养成留心周围事物,有意识的用数学的观点去认识周围的事物习惯,并自觉把所学的知识与现实中的事物建立联系。

(4)发挥教材优势,提出数学问题。

教材中有许多例题或练习题都有“你能提出什么问题?”或“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的提示,图文并茂练习题,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个与生活联系紧密的场景,在场景中又蕴含着一个个的数学信息,教师充分利用这样的机会,鼓励孩子们尽可能的在信息中发现数学问题。教学时,教师先让学生解决已经提出的问题,然后引导学生根据图中的信息,自己或小组合作发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时,让学生说说选择了哪些信息,为什么选择这些信息,再次经历收集信息的过程,内化信息,加深理解,从而提高收集信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5)同中求异,提出数学问题。

教学中,注意更新观念,改变重“结果”轻“过程”的评价方法,更多的关注学生是怎样思考的?又是怎样计算的?引导学生对解法或算法进行反思和质疑,促使学生优化方法,提高思维能力。例如:在教学组合图形面积计算时往往可以找出多种不同的方法,但结论一样。教师要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寻找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通过比较确定最优方案,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和提问技能的常用而有效的途径。

(6)挑战教材,提出数学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学生不满足课本中的方法,而根据自己的观点提出质疑的现象,这正是学生主动参与的表现,也是训练数学思维的大好时机。因此,教师对学生课堂上的质疑应当加以鼓励、引导,促使学生不断发现新问题,提出新构想,找到新方法。

(7)利用学生作业中的错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学生作业中出现错误,往往爱用粗心、马虎这类词语搪塞过去。其实,学习数学的过程本身就是不断改正错误,形成正确认识的过程。每个孩子的错误是不同的,出错的原因也是不一样的,面对错题,引导学生找出错误原因及时改正,可以帮助学生养成认真检查作业的良好习惯,并在自我反思中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错误,这道题还能用其他方法解决吗?等等,使学生发现自身问题所在,避免重犯同样的错误,牢固掌握数学知识。

4、适时评价,及时鼓励,调动“善问”热情。

要使学生逐步提高提问的质量,善于提出问题。教师还要注意适时总结,引导学生评价。正确的评价,有助于学生获得最充分的,最合理的教育和发展,使每个学生都能主动地,积极地表现自己,使他们各自的潜能得到相应的发挥。由于学生的个别差异性,有的学生比较善于提问,有的却会提一些没有意义的问题。首先,教师要对学生的提问表现出极大热情,不能置之不理或做简单的结论性回答。要帮助学生建立起自信心,渗透给学生问就比不问强,要经常表扬敢于提问的学生。提供机会让不同的学生都有机会得到展示,在原有基础上有不同程度的发展,让学生意识到自己质疑水平的提高。其次,让学生评价,如学生在评价时可根据前面同学不同的说法作不同的评价:前面同学说得好,学生就说:“我非常赞成或欣赏他的想法!”说得不完整的,学生会说:“我可以给他补充吗?”或者说:“我给他提个建议!……”如果前面学生说错了,就说:“我对他的说法有意见,我认为……”这样学生在评价其他同学时,也学会善于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从而让学生由“敢于问”向“善于问”、“勤于问”的方向发展。最后,我还通过建立学生提问记录册,以小组为单位,由组长专门记录组员的提问情况,每个学生记录自己提问的问题与次数,与学期总结评价挂钩。

二、调查分析学生问题意识薄弱的原因。

课堂上有相当一部分的同学还是沉默寡言,既不主动提问题,又不积极举手回答问题。学生的问题意识比较薄弱,善于质疑问难的学生不是没有,而是太少。为此,我对自己刚接手的班级学生进行调查分析,发现具体表现为两种典型形式:第一种是不敢或不愿提出问题,第二类是不能或不善于提出问题。第一类情况是学生虽有一定的问题意识,但没有表现出来,呈潜在的状态。第二类情况是学生因教与学等多种因素,不善思考,思维惰性大,不能提出问题或者是不善于提出问题,问题意识较少或没有。

原因分析:

1、与教学理念有关。

目前在教师的教学观念中,根深蒂固的教师职责是“给予”,学生的职责是“接受”。现实的课堂教学中,“满堂灌”的现象基本解决,取而代之的是“满堂问”。教师不停提出问题,学生只是一味被动地应付问题,哪来的学习自主性和积极性呢?

2、教师忽视“问题意识”的培养。

教学过程中,教师缺乏“问题意识”,缺乏“民主意识”,缺乏“对话意识”,致使学生想说却不敢说,逐渐形成压抑的心理状态,甚至变得懒得动脑筋,增加了师生之间的心理隔阂,导致学生不会提什么问题。

3、与学生自身的基础能力有关。

(1)学生的能力有限,知识的储备较少。

(2)学生没有足够的胆量提出问题。

课堂实践教学范文第3篇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及其与高等教育的融合,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受到越来越多的高校重视,并在教学改革和实践中不断探索,促进了高校本科教学质量的提高。本文主要对翻转课堂教学实践效果进行了探讨,从教学效果评价的目的、特点出发,分析了翻转课堂教学效果评价体系构建要素,并对评价指标进行了分解,构建了较为科学合理的翻转课堂教学实践效果评价体系,希望能够促进翻转课堂教学实践效果的不断提高。

关键词:

翻转课堂;教学效果;评价体系;本科

教学效果评价,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教学效果评价在教学过程中具有不可低估的重要作用。目前,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网络教学资源极其丰富,高校教学模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国很多高校纷纷引进了“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翻转课堂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将课堂内外的时间进行重新调整,教师将学习的决定转移给学生,将网络线上与线下进行混合,从而改进在线学习不足。实质上,翻转课堂是一种混合式学习模式,通过将翻转课堂与微课平台、MOOC平台相结合,把“教”和“学”进行有机结合,充分发挥在线学习和课堂教学两者优势,一方面充分发挥了教师作为知识的传输者、智慧的启迪者、心灵的塑造者和观念的引导者的渗透作用,另一方面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动参与性,不断提高学生学习效果,最大限度地促进个性化学习。翻转课堂这种新兴的课堂教学模式,其最终达到的教学效果如何,沿用传统的教学效果评估评价方式和体系,难以客观而科学地反映出“翻转课堂”教学过程中所达到的教学效果,因此,有必要构建翻转课堂教学实践效果评价体系,科学、公正、客观的综合评价翻转课堂教学效果,提升高等学校教育教学质量。

一翻转课堂教学效果评价体系构建要素

随着互联网和高等教育的有机融合,高等学校教学理念也不断变革创新,翻转课堂成为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的重要模式。翻转课堂教学效果的评价体系也同传统课程的教学效果评价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般来说,翻转课堂教学效果评价体系主要包括评价依据、评价主体、评价内容、评价方式和评价结果等五个基本要素。

(一)评价依据

翻转课堂教学效果的评价应包含整个学习的全部过程,是全过程性评价,既要包括在线学习部分,又要包括线下学习讨论部分,二者缺一不可,否则就不能科学全面地对翻转课堂教学实践效果进行完整的评价。由于师生之间存在时间及空间隔离,对翻转课堂的在线学习部分进行全过程评价就变得比较困难,既需要依据学生的“测试成绩”,又要考虑学生在态度、认知和技能等方面的改变。因此,在对翻转课堂教学效果进行评价指标设定时,应充分考虑评价的过程性,评价结果才比较全面、科学。

(二)评价主体

翻转课堂教学效果评价主体包括专家、同行、教师和学生,评价主体呈现多元化。翻转课堂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作用,因此翻转课堂教学效果评价中也要肯定学生的主体地位,也要不断引发学生对主动学习的反思,才能达到提高学习效果和教学质量、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目的。翻转课堂教学效果评价将学生纳入了评价主体的范围,并且将同伴互评纳入学生综合成绩。学生互评作业,提升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促进了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学生主动学习的动力。

(三)评价内容

翻转课堂教学效果评价的内容主要包括线上学习和线下课堂学习。线上学习主要考察学生线上学习时间、学习进度、问题测试、章节测试、学习笔记等;线下课堂的学习,主要考察出勤率、课堂活跃程度、小组调研、汇报和讨论、期中、期末的测试等,全面客观的评价学生学习的知识、能力和态度转变。同时,由于翻转课堂要依赖的教学资源和教学支持服务系统,为了保证教学效果的科学性和全面性,还要对线上线下的教学资源和教学支持服务系统进行评价。

(四)评价方式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评价采用线上考核与线下考核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线上考核包括学生网上学习的整个过程,线下考核包括出勤率、课堂交互程度、小组讨论及期中、期末考试等,这种评价方式更加完整,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五)评价结果翻转课堂教学效果评价的最终评价结果,是在采用定量评价方法与定性评价方法相结合的基础上有效结合传统的卷面成绩形成的,更加注重对学习过程的监控与评价和互动过程在课程学习中的重要性。

二翻转课堂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的分解

翻转课堂教学效果评价体系,采用多元评价方式会更科学有效地评价翻转课堂教学实践效果。根据课程目标,结合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特点,确定从四个维度进行多元评价:教师、学生、教学资源、教学支持服务系统。翻转课堂教学效果评价体系指标,详见表1。通过对各项指标设置一定权重,经定量和定性两方面考核,综合评价翻转课堂教学效果,并将评价结果反馈给师生,以便及时调整改进教学方案,及时弥补修正学习中的欠缺,从而对提高翻转课堂教学实践效果起到积极促进的作用。

(一)教师评价

在互联网背景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发生了转变,越来越多的以“解惑者”、“协作者”和“朋友”的角色出现。在翻转课堂教学评价过程中,对教师的评价主要从教学态度、教学素养、教学方法、教学质量四个维度来进行。从表中可以看出,教师评价和学生评价相同的指标是交互程度,可见交互程度在翻转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另外,教师评价还包括备课情况、教学文件准备情况、课堂组织、教学设计、师生交互程度、信息化教学手段利用情况、作业答疑、学生成绩等指标。

(二)学生评价

学生评价主要是针对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进行综合评价,具体包括学习成绩、自主学习、协作学习、信息处理能力和参与水平六个指标。学习成绩的评价可从网上平时作业、小组汇报、小论文、章节测试、期中、期末测试等来综合反映,这也是检验教学效果的重要内容。翻转课堂还要重视对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的评价,主要从课程视频学习、进阶测试完成情况、答疑次数、参与小组讨论、发言次数和同伴互评结果进行评价,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的能力。同时,对学生信息处理能力和参与水平的评价,在翻转课堂教学效果评价中也应赋予一定的权重,全面反映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提升方面的作用及效果。

(三)教学资源评价

教学资源是开展翻转课堂教学的重要载体,对教学资源的评价,主要包括对线上教学资源和线下教学资源两个方面的评价。线上教学资源主要指线上课件,视频资源等。课件的衡量指标是内容、结构、导航、交互、练习等;线上视频资源的衡量主要是对其数量、质量及其广度和丰度等的评价。线下教学资源主要指对图书馆各类图书馆资源、实习实践平台等资源条件的评价。

(四)教学支持服务系统评价

教学支持服务系统评价主要包括网络教学系统评价和学习支持服务系统评价。由于网络的开放性,网络教学系统安全性成为评价网络支持教学系统的一个重要指标。对于学习支持服务系统评价,主要从学习资源的丰富程度及更新速度、信息传输方法的方便快捷性、信息反馈渠道的通畅性、个性化自主学习环境的创设,教师培训计划的完善程度、教学资源及模板的丰富性等方面进行评价。构建一个多维度动态化的效果评价体系是“大数据、互联网+时代”高等学校本科课程教学信息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环节,其重要目的是为了给高校新一轮综合教育改革与创新提供助力,翻转课堂教学效果评价体系还可引入第三方评价机制,科学客观地获取教学数据,指导教育教学改革。翻转课堂教学效果评价体系构建还要不断细化完善指标体系,充分体现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诸多要素,带动更多师生参与课程教学改革,促进教学质量不断攀升,促进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参考文献

[1]周婷.国内外翻转课堂研究综述[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6(2):116-118.

[2]李丽琴.翻转课堂:高校经管类课程的突破与尝试[J].武夷学院学报,2015(9):93-97.

[3]朱琳.翻转课堂在本科教学中的探索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4(12):164-165.

[4]叶冬连,万昆,曾婷等.基于翻转课堂的参与式教学模式师生互动效果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4,(12):77-83.

课堂实践教学范文第4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是教师必须关注的问题。但现阶段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整体情况却并不理想,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未能及时转变教学理念,仍在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呆板机械地进行教学,以至于课堂教学效率一直提高不上去。面对这种情况,小学数学教师不仅要改变以往的教学观念,与学生互换位置,站在学生的立场考虑问题,还要及时更新教学方法和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实施有效教学。下面笔者谈谈自己的做法。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一种积极的心理因素,是学生学习的强大动力。有了兴趣,学生就愿意学习,会主动探究、分析和解决问题。反之,缺乏兴趣,他们就提不起一点学习的动力,甚至会产生厌学情绪。因此,教师要重视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具体来说,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采取以下方法。

(一)巧设导入,激发兴趣

成功的课堂导入是上好一节课的良好开端,能迅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产生迫切的求知欲望,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导入的方式有很多,如利用问题设疑导入,联系新旧知识导入,利用数学故事导入等,只要教师根据教学需要,合理选用,就一定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自觉主动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中去。

(二)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能够解决学生对数学学习兴趣不高的问题。具体来说,教师在创设情境时必须充分考虑不同年级学生的兴趣点不同,所创设的情境一定要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识规律,并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如针对小学低、中年级的学生,教师可以创设游戏情境、生活情境等;针对小学高年级的学生,教师可以创设操作性情境、设障质疑情境等。只有这样,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情境,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组织竞赛,激发兴趣

每个人都有好胜心,小学生尤其强烈,这种好胜心能促使小学生更积极努力地去学习。数学教师应把握好小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在课堂教学中引入竞争机制,根据教学内容组织一些竞赛活动,把枯燥的数学知识与有趣的竞赛活动结合起来,激发学生的好胜心,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最终使他们在你追我赶中增长知识,提升能力。

二、建立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传统教学中,教师牢牢占据着主体位置,完全不给学生自由讨论的时间和发表见解的机会,师生之间的关系一直处于紧张状态,课堂教学自然不可能取得好的效果。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我们必须改变以往的教学观念,转变自己的角色,建立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首先,教师要与学生平等相处,由课堂控制者变为学生学习的启发者和引导者。师生关系紧张的主要原因是教师完全控制着课堂,师生之间的地位不平等。实际上,在学习面前,人人都是平等的,教师应把自己当作一个学习者,并放到与学生同等的位置,成为学生学习的启发者和引导者,与学生共同讨论、分析、解决问题。其次,教师要关心、爱护学生,及时发现学生的点滴进步。师爱是教育的灵魂,是教师在教育实践中凝聚成的一种高尚的教育情操。教师要怀着满腔热情,真诚地对待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多关心和爱护学生,及时发现学生的点滴进步,用亲切的眼神、和蔼的态度、热情的赞语等鼓励学生,点燃学生心中的希望,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再次,教师要尊重、信任学生,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尊重和信任是沟通师生情感的桥梁。教师必须丢掉高高在上的“架子”,改变以往威胁或惩罚学生的做法,将尊重、信任给予学生,把每一个学生都看成是独特而有价值的人,尊重他们的意见,相信他们能够改善自己的行为,尤其是学困生,更要以平等、宽容的态度对待他们,给予他们完全的信任,鼓励和引导他们积极参与到学习中去。只有做到以上几点,师生之间互相关心、尊重、信任,就一定能建立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三、合理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习惯于占据课堂主体的位置,按部就班地进行灌输式教学,这种教学方式单一、枯燥,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阻碍了学生思维的发展,课堂教学效果自然不可能好。新课程改革倡导多媒体教学,这是一种新型教学方式,集声、文、图、像于一体,具有传统教学手段不可比拟的优势,能够化抽象为具体、化难为易,解决以往课堂教学单一、枯燥的问题。因此,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根据教学内容,科学合理地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将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变为生动、具体的内容,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如在教学《线段、射线、直线》时,我利用多媒体对线段、射线、直线的形成进行了演示,并根据学生的需求,反复进行了回放,从而让学生对线段、射线、直线的特性有了一个直观的理解,得出了结论:有两个端点,不可延长,可测量的是线段;有一个端点,可以向一边无限延长,不可测量的是射线;无端点,可以两边无限延长,不可测量的是直线。需要注意的是,不是每节课都需要用到多媒体,也不是整堂课都必须使用多媒体,教师一定要根据教学需要和学生实际,选准时机,适时切入,合理运用,以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四、结语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是一门极深的学问,教师只有不断学习和研究,及时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采取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优化课堂教学,构建高效课堂,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开创小学数学教学的美好未来。

参考文献:

[1]刘云锋.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效率的点滴体会[J].新作文:教育教学研究,2011(9).

[2]李方益.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J].新课程:中,2011(4).

[3]权松爱.略论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J].考试周刊,2011(34).

课堂实践教学范文第5篇

关键词:漆画中学美术教学

一、中学课堂中开展漆画教学的必要性

1.漆画艺术简介

漆画是以天然生漆作为主要材料,搭配蛋壳、金属、木粉等其他材料进行创作的绘画形式。它脱胎于中国传统的漆艺文化,从漆艺中衍生而来并发展成一个独立的画种。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大漆生产国,也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大漆的国家,虽然漆画作为新兴画种只有短短几十年,但是用漆髹饰器物早在几千年前就已经开始了。浙江余姚河姆渡出土的朱漆碗是我国已知最早的漆器,距今约7000年;河南信阳战国墓出土的彩绘涉猎图漆瑟残片,其历史可以追溯到2000年前,漆瑟残片上绘制了狩猎的场景和龙蛇怪神的形象,是我国目前已知最早的漆画。“1962年,‘越南磨漆画展’先后在北京和上海展出,在我国美术界和社会上产生很大反响。”[1]越南磨漆画的兴起和发展对中国艺术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们看到了大漆这种传统材料的艺术价值和表现力。因此,以乔十光为代表的一批漆艺家、画家开始积极探索中国现代漆画的发展道路。中国现代漆画自诞生起就迅速发展,并在1984年作为独立画种参加了第六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展出的漆画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中国现代漆画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在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漆艺技法与材料的基础上借鉴外来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兼容并包。

2.漆画在国内外的发展现状

(1)漆画在国内的发展现状中国现代漆画脱胎于传统漆画,并在其基础上追求创新和发展。20世纪30年代兴起了不依附于漆器的独立漆画,20世纪50年代初期,艺术家用漆绘制名人像并不断参加全国美展,直到1984年的第六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漆画作为新兴画种崭露头角,并以独立画种的身份参展。然而发展到现在,中国现代漆画的现状及其未来前景却并不乐观,“漆画的发展脱离了中国美术的发展,处于一种孤独的发展状态,缺少与其他画种的交流与融合”[2]。虽然已经有许多美术院校开设了漆画专业,但选择这一专业的学生却不多,漆画仍然属于冷门专业,是小众画种,缺少大众基础。笔者在扬州中学实习期间曾对所在实习班级做过一个简单的调查。调查结果显示,班级45名学生中仅有11位学生知道或接触过漆画,而知道或接触过油画、国画等其他绘画形式的却达到95%以上。扬州漆器盛名远播,而扬州的中学生对漆画的了解却寥寥无几。作为和油画、国画一样独立的画种,漆画在中学美术教育方面却较为匮乏。苏少版初中美术教材甚至没有编入漆画相关的内容,而“国内最权威的‘人教版’高中美术(美术鉴赏)教材也缺乏漆艺的内容”[3]。不论是学生对漆画的陌生,还是中学美术教材在漆画方面的缺失,都表明我国现代漆画在全国范围内的推广宣传力度有待提升,必须提高在中学介绍漆画艺术的力度。(2)漆画在国外的发展现状作为对中国现代漆画产生巨大影响的近邻,越南是最先开始将漆画作为独立画种并进行研究的国家。经过长期发展,磨漆画甚至成了越南的“国画”。越南磨漆画能有这样的发展,与其国家对漆画的大力推广有关。越南的高校会开设独立的漆画专业课程,培养漆画专业人才;中学也非常重视漆画教育,不仅在教材上大篇幅介绍漆画,而且定期举办磨漆画展。越南画家钟爱漆画创作,一些画家并不是漆画专业,但会把自己擅长的画种与漆画融合,这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磨漆画的形式。法国漆艺对中国现代漆画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法国漆艺主要是髹饰家具、屏风等,属于工艺美术范畴,依附于装饰绘画,并没有成为独立画种。

3.传承漆画的意义

漆画是中国传统艺术的瑰宝,其传承与发展是现代美术教育的重要任务。中学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增强学生审美意识和艺术素养的重要阶段,在中学开设漆画课程,是推广漆画、促进漆画发展的一种重要方式。与其他绘画形式相比,漆画不但具有简约、传神的艺术特点,而且有材料、工艺上的独特之处,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高雅的审美情趣,所以在中学课堂中开展漆画教学有利于让学生较早地了解这一绘画形式,并培养他们对漆画创作的兴趣,增强学生的审美意识,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由于漆画独特的创作材料和工艺技法,其呈现出的画面效果也十分震撼,给人以视觉上的享受。在中学课堂中开展漆画教学,“能够让学生对美术创作形式有更深入的认识,特别是各种原料的使用方法,可以让学生对传统艺术有全新的认识”[4]。

二、中学课堂中开展漆画教学的具体措施

相比于国画、油画创作,漆画创作的过程较为复杂且耗时,完成一件完整的漆画作品通常要耗时一个月甚至更久,非常考验创作者的耐心。由于大漆的特殊性,创作者在创作过程中需要斟酌使用材料与技法,充分发挥创造力和想象力。总而言之,要想在45分钟的课堂上完成一幅漆画是非常困难的,这也是开展漆画教学的难点之一。因此,在中学美术课堂中开展漆画教学必须从多个方面入手:首先要丰富学生的理论知识,可以通过鉴赏优秀漆画作品的方式激发学生对漆画的兴趣;其次是认识和了解漆画创作的材料与技法,可以通过教师演示、视频教学等方式完成;最后是学生实践操作,可以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亲身体验漆画创作的乐趣,掌握一些简单的漆画技法,感受漆画的独特魅力,对漆画产生认同感。

1.鉴赏优秀的国内外漆画作品

要想在中学课堂中成功开展漆画教学并获得较好的教学成果,教师首先应激发学生对漆画的兴趣和好奇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展示优秀漆画作品,让学生感受漆画的魅力,了解漆画的基本知识,构建完整的漆画知识体系。具体内容包括让学生了解什么是天然大漆;了解中国悠久的漆艺历史;了解中国现代漆画的几大代表流派及其风格特点,如扬州漆画、福建漆画、江西漆画、四川漆画等;欣赏一些外国的优秀漆画作品,了解这些国家的漆艺发展历程和艺术风格;等等。在鉴赏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分析和总结漆画作品,教师辅以补充说明。除了多媒体展示,教师还可以邀请漆画艺术家举办讲座、示范,组织学生参观漆画艺术家的工作室、开设漆画专业的高校以及各类漆画相关的画展,以此开阔学生的视野,让学生近距离观察漆画的创作过程。

2.认识漆画的材料与技法

通过鉴赏漆画作品和参观学习,学生对于漆画的兴趣和好奇心得到激发,教师就可以向学生介绍漆画的材料与技法,让学生对漆画有更深入的了解。漆画创作的材料很丰富也很特殊,如蛋壳、贝壳、金属、谷物等,这些在国画、油画作品中难以出现的材料,在漆画作品中能呈现出良好的画面效果。把这些材料与大漆结合运用的方法就是漆画技法。如,蛋壳用贴的方式,谷物用撒的方式,还可以直接用大漆描图上色,等等。各种技法的综合运用展现出漆画独特的美。由于材料的特殊性和创作中的偶然性,漆画创作具有一定的随机性,这种随机性能让学生对漆画产生浓厚的兴趣和好奇心,从而想要亲身实践。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可以通过文字、图片、视频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了解漆画材料,学习漆画技法;还可以展示漆画作品,让学生触摸漆画,感受不同材料的不同效果;也可以现场示范,制作一些漆画技法板,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和学习。

3.创作简单的作品

学习了丰富的理论知识后,学生就可以尝试创作。教师可以给学生一个主题,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课后收集相关资料并完成草图和色稿。在此阶段,教师也可以给予学生一些造型、色彩方面的指导,不过主要还是让学生发挥想象力。在创作过程中,以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和小组讨论为主,教师指导为辅,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感受漆画的魅力,掌握创作漆画的步骤和方法。作品完成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自评和互评,每个小组介绍作品的构思、材料和技法,评价作品的优缺点,其他小组的学生进行点评,最后由教师总结。除了班级内部评价,教师还可以组织校级展览,邀请其他班级的师生参观、点评,每个小组作现场汇报,交流自身的创作心得。展览结束之后,教师也可以将学生的漆画作品装饰在教师办公室或者校园中的公共场所,从而起到在中学推广漆画艺术的作用。

三、结语

作为中国传统艺术的瑰宝,漆画既是古老的又是新生的,其古老的部分应该被保护和传承,新生的部分则需要创新和发展。学校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主阵地,理应承担传承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中学生作为祖国的未来,肩负着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在中学课堂中开展漆画教学,培养中学生对漆画的兴趣,使其产生研究和传承漆画的意识,是促进漆画在全国范围内推广的有效途径。当然,由于漆画创作的复杂度,目前在中学课堂中开展漆画教学的效果还不是很理想,教学方式也比较单一。美术教师应进一步探索漆画在中学美术课堂中的教学实践,找到更有效的教学方式,让漆画在中学得到更好的传承和推广。

参考文献:

[1]田辉.中国漆画与越南磨漆画比较研究[J].装饰,2007(7):64-65.

[2]万文标.漆画艺术在中学推广的可行性研究[J].艺术科技,2017(10):392.

[3]赵小玉.广州市南武中学开设漆艺课程的路径探索[J].中学课程辅导,2018(18):38-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