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特色教育论文:特色环境法教育探究

特色教育论文:特色环境法教育探究

本文作者:李媛媛作者单位:浙江农林大学

生态文明、生态大学与环境法教育

(一)环境法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1.当前环境法培养模式忽视学科特点,激励性不够。环境法是交叉学科,不同于传统法学,目前我国的环境资源保护法包括两大块内容:一是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保育法,二是环境污染防治法。这些内容都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资源、环境等知识和环境伦理学的相关知识。但目前我国没有环境教育立法,目前的环境法课又无力担负起如此重任,导致很少有学生以生态环境的忧患为己任,追求自己的学历、发展的居多。而目前我国的环境法培养模式,无论本科还是研究生都没有体现环境法这一交叉学科的特点。同时,我国的环境法一直未能挣脱传统法学的桎梏,一直没有一个正确的观念作为指导,而“生态文明”观无疑为环境法的发展,提供了明确的方向。我们的学术界,正如钱学森指出:“加州理工学院给这些学者、教授们,也给年轻的学生、研究生们提供了充分的学术权力和民主氛围。不同的学派、不同的学术观点都可以充分发表。学生们也可以充分发表自己的不同学术见解,可以向权威们挑战。我曾讲过我在加州理工学院当研究生时和一些权威辩论的情况,其实这在加州理工学院是很平常的事。……今天我们有哪一所大学能做到这样?大家见面都是客客气气,学术讨论活跃不起来。这怎么能够培养创新人才?更不用说大师级人才了。”[14]而在环境法教育过程中,此种情况更甚。由于环境法的非直接经济利益的性质,如若没有一个很好的培养模式来保障环境法人才的培养,我们生态大学的建设将是不完整的,生态文明的建设也将是不可能的。

2.当前环境法培养模式中的培养对象狭窄,不受重视。早在1999年11月,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究会成立和第一次会员代表大会上,来自全国各高校的近百名代表联合签名,呈请国家教委将环境法学课程作为全国法律院、系学生的必修课和全国高校学生的共同课予以规定,直到2007年环境法才作为16门法学核心课之一,但很多学校仍规定14门核心课,并未开设环境法课程,开设此课的大部分学校的开课时间都安排在大学第四学年,除了想考环境法研究生的学生之外,其他学生如考公务员的、考司法考试的、找工作的、考其他专业研究生的,甚至出国的,都不考此门课程,基本没人安心听课。而真正想考环境法研究生的学生比例很少,有的学生实在没有其他办法才读环境法研究生,但却艳羡着其他专业的研究生。而所谓作为高校学生共同课则没有任何回应,各种考试也很少涉及环境法,足见政府对这门课程的重视程度远不如传统的法学学科,这也违反了生态学的基本原理。

(二)环境法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1.环境法教学资金不足,教学手段单一、枯燥:理论不足,实践不够。2.拘泥于教材,案例陈旧、生硬、不鲜活,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3.考试方式不利于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应降低考试在期末成绩中的比例。

完善环境法教育模式的建议

(一)完善环境法培养模式的建议

1.建立符合环境法学科特点并体现生态大学主题特色的环境法教育模式。尽快开展终身环境教育,从娃娃抓起,普及环保基本知识,促进环境道德观的建立。环境法研究生应该有其他相关专业背景,实行宽进严出的符合生态学原理的培养模式。现阶段,在没有环境教育的情况下,由环境法课程暂时承担环境教育的部分任务,使环境法课的学生具备基本的环境科学等相关知识。同时,应以生态大学为依托,提供给学生充分的学术权力和民主氛围,这正是生态学原理中“开放性、动态性、多样性和竞争性”的体现。

2.2007年,虽然环境法课程已经纳入法学专业的核心课,但是很多学校没有开设此课。“当前全球正处于人口最多,人均资源最少,可运用的科学技术对环境破坏能力最强的世纪之初。我们的地球家园如今已是千疮百孔,满目疮痍,人类已被大自然推到了生死存亡的边缘”[15]。人类正经历着自然的惩罚,没有环境法学,人类将入万劫不复之深渊,所以环境法学虽乃后起之秀,却厚积薄发,可谓学中重要的学科之一。幸福学研究认为,人的本性是不满足。这是由人的内在价值决定的,发展就一定会面临环境问题,学习环境法课程,掌握环境法基本知识,比我们掌握英语还要重要“,希望教育主管部门,根据调查了解到的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教育课程设置一般情况,找出我们与人家相比共同的科目及内容都有哪些。我们不妨称之为‘世界共同课’。对这些与世界各国教育内容相通的课程,予以重点保护,规定严格的考试测评标准,不许学校或教师随意破坏。”[16]而环境法就是这样一门应该作为世界共同课的课程,对建设生态大学,实现生态文明具有决定性作用。相对应的,各种考试也应加大环境相关知识及环境法的考核。

(二)完善环境法教学模式的建议

1.应以正发生的实际案例为教学切入点,引发学生的共鸣。可不订教材,每次准备鲜活的案例作为教学内容展开讨论,每次课设定不同的主题,以案例入手讲理论,并可设定特定环节由学生主讲。2.要改革考试制度,不以一考定终身,期末考试占最多30%的比例,其他如调研、演讲、辩论等占一定的比例。分组的情况,一般每组3人,小组人员成绩相同,如若代表小组做主题汇报的可视表现情况考虑是否加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