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特色文化设计

特色文化设计范文精选

特色文化设计

特色文化设计范文第1篇

关键词:黄桥乐器文化规划设计慢城镇

1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特色小镇发展趋势

2015年底召开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明确指出,“城市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有其自身规律……要把握发展规律,推动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1]。在国家推导新型城镇化的宏观政策背景下,江苏省于2016年启动特色小镇发展建设,明确特色小镇要坚持用“非镇非区”的新理念,培育创建100个左右产业特色鲜明、体制机制灵活、人文气息浓厚、生态环境优美、多种功能叠加、宜业、宜居、宜游的特色小镇[2]。此种发展导向,展现了对国家推动新型城镇化、城乡一体化,优化资源配置的思考,更是充分体现了推动生产、生活、生态“三位一体”,构建产业、文化、旅游、社区功能融合发展的重要理念。泰兴市黄桥乐器特色小镇即是其中之一。黄桥镇位于长江北岸的苏中平原,处于长江三角洲北翼,南濒长江,东连如皋,北接姜堰,是苏中、苏北地区通往苏南的重要门户。从人口规模来看,2015年末全镇户籍人口为19.35万,比上年增加0.02万人,其中城镇人口为5.39万;年末全镇常住人口为19.56万,比上年增加0.16万人。区位优势明显,京沪高速、沪陕高速与盐靖高速等干道贯穿小镇,新长铁路穿过镇区,便捷的交通系统,为小镇各方面建设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图1)。通过调查分析发现,黄桥镇主要拥有以下丰富的特色要素。(1)乐器产业特色传统工艺乐器制造黄桥镇提琴产业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末期,已经历五十多年的历史,是全世界最大的提琴生产基地。产业发展有全国知名乐器企业,如凤灵乐器文化产业公司、泰乐提琴制造公司、力天乐器等。2005年12月被国家轻工业联合会授予“中国提琴之乡”称号。2009年12月被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命名为“中国提琴产业之都”,被誉为东方的克雷蒙娜。(2)明清建筑特色黄桥明清民居建筑群位于黄桥镇十桥中路,黄桥小学南侧,系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该建筑群坐西朝东,取“紫气东来”之意。计有明建筑8间,清建筑54间,明清门楼各一座,占地面积419.3m2,建筑面积1465m2。(3)红色旅游特色黄桥镇是著名的黄桥战役之地,新四军黄桥战役纪念馆为江苏省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并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2转型发展定位

黄桥镇区位交通突出,产业基础雄厚、历史底蕴丰富,既有丰富多彩的传统乐器工艺文化、绮丽多彩的民居及民俗精华,也有独特的红色旅游文化,为特色小镇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人文、产业基础(图2)。但同时也存在不少问题。黄桥镇包含黄桥老城、黄桥古镇、黄桥新区三区域,区域内各项功能发展落后且不完善,黄桥老城是城镇行政、商业公共服务空间,配套设施薄弱,乐器、音乐特色产业服务较为松散,产业布局不够集聚集约,体系不够明确,有待优化提升。城市形象、建筑风貌不统一,黄桥古镇的明清古建风貌被沿街商铺所阻挡,工业园区过于靠近城区,有初步形成城市包围园区的趋势。区域之间用地布局散乱,功能分布不均且不成规模,水系河流分散不成体系,居住区分割较为严重,未充分利用过境交通优势。黄桥镇针对上述情况,为了促进产业成长及发展新型工业化,建设成为“工贸强镇”、“文化名镇”、“旅游重镇”,特在黄桥新区规划集中体现乐器文化的“乐器特色小镇”,让其与黄桥老城、古镇功能错位发展,各有侧重,以老带新,相互促进。本次规划范围的特色小镇位于黄桥镇的黄桥新区,其总规划用地2.8km2,其中核心区约1.1km2(图3)。

2.1建立多产业融合发展的主要构架

企业是特色小镇发展的主体,目前黄桥的发展仍以政府主导为主,缺乏市场化的操作平台。黄桥政府在推进城镇化过程中开展“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手段,结合乐器小镇规划构建“乐器研发制造产业+乐器商贸会展产业+音乐创智教育产业+文化旅游休闲产业”的产业体系。重点发展音乐教育、乐器制造、音乐演出、音乐旅游企业,通过纵向延伸、横向联合,培养乐器音乐产业集群(图4)。

2.2成立旅游发展集团有限公司

乐器小镇采取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化运作的模式,设立黄桥乐器小镇管理办公室,指导企业成立小镇企业联合协会,成立制琴及修复鉴定师协会、表演艺术家协会,协助小镇管理办公室进行管理。依托政策支持与人才战略,以及黄桥工业基础与区位优势,吸引社会资本和各类经济组织,采取多元化的融资方式,共同组建小镇的建设管理公司和文化旅游宣传公司,及其他运作公司,负责小镇的建设、项目经营管理,同时整合小镇现有企业结构,为对外招商引资奠定良好的基础。

2.3政府指导下的“三级投资+两级管理”的运营模式

管委会下属小镇城投开发有限公司投资基础设施建设(引入PPP模式),同时社会资本投资乐器产业园区或者创意园区(包括园区入驻企业)。此外引入社会资本成立“黄桥乐器小镇产业投资公司”股权投资优秀乐器产业和优质乐器产业化项目企业。黄桥乐器小镇管委会下属乐器小镇管理办公室统筹打造运营平台,负责小镇的日常运营和管理工作;社会资本独资公司与小镇城投开发有限公司实施平行运营管理,对产业化项目公司实施监督管理。

2.4实施招商引资优惠政策与高级人才战略

为进驻企业优惠提供加速器、孵化器、完善的服务指导与创业空间。根据企业主导产业、注册规模等方面,为企业分级提供专项资金,为企业发展前期提供稳定保障,对招商引资的企业提供银行优惠贷款服务,使其可以依托黄桥的政策突破原有发展瓶颈,进入迅速发展期。为了节约土地资源,将住房统一规划、集中布置,同时以社区为单位,为企业高级人才、对外引进的高级人才、专业人士、中高级技师与制琴师、鉴定师提供人才公寓与政策补贴,保证其具有良好的生活环境,从根本上解决桎梏小镇发展的问题。

3黄桥乐器文化特色小镇整体规划

3.1规划理念

黄桥自古蕴有红色文化、古建文化、传统工艺、民俗精华等多种传统文化,依照提取的生态、乐器工艺、红色旅游三大特色元素,以及集中彰显乐器产业特色的发展路径。设计提出了“山水乐器之乡•慢城市”的规划构思,即“以乐器文化为核心,以生态为底,以慢为形”,并通过建设浙江乐器特色小镇和文化旅游名镇这两条主线进行整体规划及设计,以便打造复合化的特色音乐小镇,实现小镇对城市的消费引力。

(1)“生态乐器之乡”的规划目标

设计以展现乐器特色来构建黄桥特色小镇整体框架,融入生态的思想,保护本地地景脉络,确定镇区总体空间结构,在此基础上构建功能分区与景观布局。一方面以乐器产业为龙头,依托自然山水资源,通过乐器制造与音乐产业联动发展,以创新产业与新兴业态引领,顺应泰兴城市发展导向,由乐器制造中心走向综合性音乐小镇,创造街头巷尾琴声相伴的氛围与感受;另一方面,通过适宜的交通网络、宜居的城市环境、齐全的配套设施,吸引乐器专才、音乐名人集聚,使特色小镇成为乐器、音乐文化交融之地。

(2)慢城市的设计目标

设计对“生态乐器之乡”的构思进行提升,从乐器文化延伸出音乐休闲文化,即在突出小镇乐器文化特色的基础上,将空间组织模式设置为慢行系统与慢行社区。通过慢行网络、优良的生态景观、宜居的城市环境、齐全的配套设施,吸引乐器专才、音乐名人集聚,放缓生活节奏,使黄桥成为乐器、音乐休闲文化交融之地(图5)。

3.2规划内容

(1)文化主题策划与创新

特色小镇的生命力在于利用特色产业的发展来激活周边乡村巨大的存量,使小镇给居民带来持续的经营价值,由此特色小镇建设本质之一为产业问题。必须结合现有基础,进行产业的科学策划与准确定位。然而特色小镇的设立,并非以政府力量简单策划产业园区。特色小镇理应是相对独立于市区,有明确产业定位,能构建产业、文化、旅游、社区四大功能融合发展的重要发展平台。围绕总体目标和功能定位,规划将传统工艺与民俗精华融入本次规划的特色产业体系当中,与黄桥镇分布在不同区域的红色文化、古建文化,形成大黄桥文化工艺休闲产业集群,推动生产、生活、生态“三位一体”。①乐器研发制造中心。目前黄桥乐器在中低端乐器市场所占份额较重,而在高端乐器市场所占份额较低,进一步提升黄桥乐器在乐器市场及行业的地位与份额,是当下亟待解决的问题。主导产业方面定位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乐器研发制造贸易中心、华东重要的乐器与音乐人才培养基地之一。以现有乐器制造优势产业为基础,提升产品技术水平与工艺质量,增加产品门类,同时向上下游延伸,形成完备的产业链,通过产品普及与城市打造形成国际影响力的乐器研发制造中心。打造集高中低档乐器生产、乐器研发及创新应用、原材料创新应用、相关产品生产于一体的乐器研发制造产业链。②乐器、音乐人才培养基地。与院校展开合作进行人才培训,创建服务大厅,强化校企合作,产研融合,产教融合。进一步聚集两方面的人才与资源聚集,形成乐器、音乐传承的体制与传统的乐器、音乐人才培养基地。培养基地核心区的众创空间是一个完整的产业培育体系,包含服务中心、科技创意园、工厂等创业创新平台,以及产业服务和商业服务配套设施,推动特色小镇创新发展。③音乐文化旅游目的地。以乐器制造为先导,吸引音乐资源与音乐活动。在培育音乐文化的同时,通过展示交流、推广宣传、城市形象等方面扩大知名度,组织音乐会旅游、乐器选购游、音乐普及教育游等多种音乐文化旅游方式。打造集乐器与音乐文化体验交织、生态旅游与休闲度假共生、传统工艺与民俗精华融合于一体的文化旅游休闲产业链。

(2)空间资源整合与利用

根据规划构思和规划策略、主要设施分布、土地利用及产业特点,规划小镇为“一轴一脉,绿环嵌套,三生相融”的总体空间结构,并结合各功能区特点,组织功能分区,构建彰显“乐旅文化”特色小镇的规划总体框架。其中:“一轴”为乐器文化轴,一个轴线串联起文化博览中心,制琴文化,教育传承,城市客厅。一脉贯通黄桥镇南北,连接双核。双核为北侧生活服务核与南侧生产服务核。此外,为了塑造小镇文化休闲旅游特色,规划形成“六区、三园、三游线”的旅游结构。“六区”:活力生态居住区、音乐文化博览区、乐器研发制造区、精工乐器生产区教育文化活动区、乐器工业生产区。“三园”为亲水生态公园、创意运动公园、艺术休闲公园。“三游线”包含琴文化游线、生态游线、生产游线。琴文化体验游主要产品集中在博览、城市客厅、作坊、美食、工艺品销售、艺术品酒吧街,游客可以边观光边休闲,寓教于乐。生态游线通过慢行交通串联生态板块、带状水廊和绿廊、中央公园及工业庭院,满足生态融入、促进交流,营造自然、宜人的生态空间。生产体验游是展示黄桥现代工业的最佳窗口,这里既可以推广企业品牌,又可以促进企业业务发展。教育、研发、生产,三位一体,提升黄桥产业(图6~7)。

(3)环境景观梳理与重塑

保护独特风貌,挖掘文化内涵,彰显乡愁特色。在景观上以现有滨湖公园为核心,带动纵横两个方面的绿化延伸,利用生态绿轴划分功能组团,使城镇建设与生态保护同步进行;纵向景观轴自北向南延伸至南部厂区绿化。横向景观轴串联西部的社区绿化和中部的防护绿化。中央公园作为休闲、交流、调节空间,城市广场,还有生态板块及带状绿廊,工业建筑内部也有围合的庭院。梳理现状水系,蓄水成湖,营造湿地景观;塑造滨水空间。沿着中央的景观轴,并依照各功能设置“宫商角徵羽”音乐主题景观节点,保证居住组团到中心广场的步行时间不超过十分钟,构建与水相依,音乐交融的“乐器之城”(图8)。

(4)慢行交通设置与协调

在外部交通组织中,引入高速公路,为小镇与外部联系提供便捷的交通系统;内部交通策略的原则为二横二纵中央林荫轴线,客货分离,形成独立完整的步行系统。针对不同功能需求设置不同的道路及出入口,避免交叉干扰。道路交通规划将中央公园两岸空间还给居民,路网设置在借鉴国外特色小镇的街区尺度与满足国家规范的基础上,采用“密集路网,小街区”的路网规划模式,保证通畅的街道网络与特色小镇宜人的居住环境(图9)。特色小镇还通过宜居生态景观与传统步行交通相结合,推行生态慢性交通系统网络。慢行交通由提琴湖音乐公园休闲环与慢行乐器文化街两个慢行廊道组成,并形成环形嵌套式网络结构,提琴湖音乐公园休闲环将绿色景观步道与乐器文化相融合,乐器文化街连接五个功能区并延伸进北部、东部山体之中。

结语

黄桥乐器特色小镇在充分挖掘区位特色、地貌特色、产业特色的基础上,通过制定科学的发展目标,结合国家提出的新型城镇化理论,提出了“山水乐器之乡•慢城市”的规划构思。规划通过对特色小镇的功能结构、主导产业、生态景观、交通体系等进行定位与空间布局组织,强化对小镇的特色环境塑造,使黄桥成为一个产业平台创新、文化特色鲜明、生态融合发展的乐器、音乐文化交融的特色小镇。

参考文献

[1]新华网:中央城市工作会议[EB/OL]..

[2]屈培青.陕西照金红色文化旅游小镇规划设计[J].建筑学报,2015(9):14-17.

[3]尹怡诚.安化县冷市镇特色小镇城市设计鉴析[J].规划师,2017(1):134-141.

[4]约翰•O•西蒙兹.景观设计学[M].俞孔坚,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

[5]王蓓蕾.基于人文关怀的养老社区建筑与环境设计研究[D].北京:中央美术学院,2013.

特色文化设计范文第2篇

关键词:福清;“融”文化;景观设计

福清园林景观主要表现以天然园林融合南洋风情,是我国沿海一带园林景观代表之一。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没有中断过文明的国家,主要原因就是文化认同,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朝代如何更迭,核心的“和”文化内涵始终没有变过,一直延续。文化元素并不是特指某一种元素,而是被物化了的带有某种文化特质的组成某类文化的最小单元,具备浓厚地域特色的景观多是由诸多包含着当地风土民情、文化习俗、宗教信仰等内容的景观要素组合而成[1]。

1关于“融”文化

1.1关于“融”

在东汉许慎所著《说文解字》中:“融,炊气上出也。”意思是像炊气向上升起,引申为火,如“祝融”。现代汉语中,“融”本意为固体受热变软或化为流体。如:融化、融解、消融。衍生义有“流通”“长远”“和谐”,本研究主要是谈其“和谐”的含义。1.2“和”文化说过:“中华文化崇尚和谐,中国‘和’文化源远流长,蕴含着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协和万邦的国际观、和而不同的社会观、人心和善的道德观”[2]。尤记得在2008年北京夏季奥运会的开幕式上,在“活字印刷”上最先出现的就是古体、现代体的“和”字。一个“和”字荏苒千年,发展变化,从古至今彰显着中华民族伟大的“和谐观”。“和”也可以说是中国人自古以来对美好事物的追求,是全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1.3“融”文化“融”文化与“和”文化当中的“和谐”意义相通,也有包容、融合之意。“和”文化是全中华民族所共同认同的民族文化,影响范围更广、更深。而“融”文化是福清地域文化,是和福清自古以来的发展相关的,是一种地方性文化。

2福清的“融”文化

2.1福清简介

“山自永福里,水自清源里,会于治所”,山水各取一字,成就了福清之美名。福清,简称“融”,雅称“玉融”,是福建省福州市下辖的县级市。福清市位于福建省东部沿海,省会福州南翼。福清枕山面海,由陆地、半岛和岛屿组成,西北多山。2019-2020年连续3年被评为“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市”“全国科技创新百强县市”。

2.2融侨文化

福清市是全国著名的侨乡。上溯至宋末元初,福清人民就远渡重洋到他乡创业谋生。据统计,自改革开放以来,直接投资或牵线搭桥在福清投资兴办企业1000余家,总投资超100亿美元,并为福清的公益事业捐资人民币35余亿元,为家乡福清各项建设发展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目前,福清海外华人华侨160万,分布在世界155个国家和地区,在世界各地成立福清同乡组织有71个。1988年,世界各地福清社团共同成立的福清“世联会”,以“团结、爱乡、发展”为宗旨。福清的海外华人华侨具有吃苦耐劳、勇于打拼的精神,哪怕是在现在也是敢于创新、勇于突破、不服输的先进代表。福清的融侨文化体现了福清“融”文化的“团结”“开拓”“创新”“奉献”等诸多内涵。

2.3融商文化

融商文化与融侨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可以说融商起源于融侨文化。正是当时那一批先辈不畏艰险,克服巨大困难,在海外谋生创业,造就了福清人勇敢开拓的精神。而这种精神又孕育出新一代的商业翘楚,融商由此而来。福耀玻璃工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是最具规模、技术水平最高、出口量最大的汽车玻璃生产供应商,被评为亚商中国最具发展潜力上市公司50强,是福清最为人熟知的优秀企业之一。企业宗旨和福耀人的信条包含了“创新”“团结”等内容。企业创始人曹德旺在2021年入选“中国捐赠百杰榜”课题组的十年致敬人物;入选《2021年中国品牌人物500强》第6位。自1983-2020年,曹德旺个人累计捐款已达110亿元。有一首“融商赋”将融商文化内涵进行了全面的总结,其中融商之本色写到“赤足上路,白手起家。善做鸿梦,敢走天涯。懂勤俭节约,能吃苦耐劳。知原始积累,唯不辍耕耘。”还有融商之精神:“玉融气韵,世界眼光。兼收并蓄,海纳百川。握时代脉搏,领风气之先。融商即华商,卓然天地间。”只言片语间都能透露出福清商人勇敢开拓、团结奉献的精神。

2.4其他文化

除了以上2种重要的地域文化外,还有人列出福清石竹山祈梦文化和抗倭文化。石竹山坐落在福清市西郊10km处,是有名的道教名山。石竹山以道教文化为起源,宋时融入禅文化、在明清时又吸收儒家文化,形成了福清独具特色的以道为主,融禅、儒于一体的文化现象[3]。在石竹山的半山腰悬崖峭壁上一组古建筑群即“九仙祈梦所”石竹山道院,祈梦活动在这里流传上千年。祈梦文化体现了福清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福清的倭患始于元大德七至十一年(1303-1515年),直至历史抗倭名将戚继光入闽后,军民协作,终于肃清了倭寇。福建有名的特色小吃“光饼”就是戚继光的军队行军打仗时候带的干粮。福清的抗倭文化体现出了福清人民爱国、勇敢、乐观的精神。综合以上内容,福清“融”文化内涵可以总结为“团结”“包容”“创新(融合)”“开拓(融入)”“奉献”。豆区园是福清“融”文化的代表之一,他是明代宰相叶向高的私家花园兼书院,是我国旧融城五园中仅存的一处园林。其中,假山、亭台楼阁、池塘、拱桥均别具特色,秀雅美丽[4]。

3“融”文化在福清园林景观项目中的应用

3.1“融”文化直接阐述与展示———“融商”主题街头公

园设计位于福清市清昌路与福人路交叉西南侧设置了一个以“融商”为主题的街头公园。整个项目以融商文化为挖掘点,提取融商精神、侨乡文化,“以圆为镜”作为设计主题,打造兼具休闲活动及文化展示的场所。项目场地位于十字路口一侧,南北长约76m,东西宽55m,呈不标准的长方形,总面积约5000m2。设计为了解决路口交通、居民休闲活动、文化宣传3个问题进行了针对性设计,让小小的场地布置合理、功能丰富。设计运用了大量“圆”的元素,中心圆形廊架和阳光草坪作为宣传阵地,路口半圆形广场最大限度地解决人们的通行问题,2个半圆形的“福”文化广场和健身广场满足了附近居民的基本休闲活动需求。除此之外,所有的树池、花坛也是圆形,甚至连接场地之间的小路也是选择了圆形的铺装。中心区域直径30m的环形“圆融”廊架是整个场地最为显眼的设施,代表福清建市30周年,是整个项目的精神表达场所。廊架采用钢结构,轻盈、通透,在外环设置9片栅格橱窗用来展示“融商”文化。橱窗一安装富有设计感的融商Logo,醒目、大方。橱窗二将流传在当地的“融商赋”全文附在橱窗之上,气势磅礴。橱窗三则是融商精神的标语,如“爱拼才会赢”“自强不息坚持不懈,百折不挠永不言退”“做有情有义的福清人,应对困难,敢于亮剑,干事创业,追求卓越”。橱窗四、五则是用刻画的形式,展现了福清人从古至今在海外创业,回国建设家乡的温情画面。橱窗六至九则是由融商文化总结出的4个内涵:融商宣言———天涯黄金屋,故土篱笆墙,两不相弃,四海同春;融商精神———勇闯天下,敢拼会赢;融商力量———亲情回家,建设家乡;融商奉献———回报桑梓,热心公益[5-6]。在项目中采用了与主题有关文字、口号标语等最为直接的方式,将“融”文化融入到园林景观之中。很多居民不具备美学和设计学的鉴赏能力,无法从平面造型、抽象艺术小品上理解设计师的设计意图和理念。采用直白方式具有直观、表达准确、受众面广的优势[7]。

3.2“融”文化的抽象化应用———串珠公园设计

“福清市玉溪镇渔江路串珠公园”项目位于渔江路两侧,拟建公园位置均为拆迁民房后空地,有地块面积小、形状不规则、现状情况复杂等不利条件。设计围绕“当地居民需要一个什么样的街头串珠公园”展开了调查与分析,将空间组合、城镇、生活、设计元素这些要素放在一起组合排列,抽丝剥茧,寻找最佳平衡点。最终将设计策略定义为“11324”一组数字,代表一扇窗的对望,一条街的距离,3min的路程,24h的静候,诠释了串珠公园的意义,为居民提供打开窗、过条街就能欣赏到的风景,3min就能到达并且24h都在静候的小花园。整个串珠公园仍然以“圆形”为基本元素,在每个节点均应用了圆形、半圆形、椭圆形或者弧形等元素。以其中一个党建为主题的街头绿地为例,分析“融”文化是如何抽象化和具象化地应用其中的。首先,这个街头绿地是玉溪镇党委与中国银行福清分行党委共建,其诞生就体现了福清“融”文化的2个内涵———团结、创新,为了美好家园,大家各司其职,各尽其力;同时突破常规的政府出资模式,利用社会资本为群众办实事。其次,公园的平面线条元素提取于中国银行的Logo。中国银行的Logo本身就非常有内涵,由汉字“中”与古钱币相结合,融古至今。因此,这个小公园的整个平面以圆形构图,所有交点均为圆角,一些设施都采用了外圆内方的框架,例如宣传栏、提示牌等等,有了很好的呼应。这个小公园的功能是“融合”的,主题是“党建”宣传,在居民休息、活动的同时,能够加深对现在党和政府的一些了解。本项目中,“融”文化主要是在设计元素的融合、功能的融合、内涵的融合3个方面进行体现[8]。

4结语

特色文化设计范文第3篇

关键词:环境育人;校园特色文化;主题景观

文化是人类智慧在传承、创造和发展的实践过程中所形成的一切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高职院校校园景观环境作为教书育人和科学研究的实践场所,是知识产生和传播的源泉,校园文化环境发挥着育人的重要功能,直接或间接影响着新一代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1]。研究表明,校园景观承载的文化精神对学生道德追求与价值取向有重要影响作用,如华南农业大学的《力耕不息》开荒牛雕塑诠释了华南农业大学学生勤读力耕、立己达人的为人品质[2]。

1文化育人内涵提炼与表达

黔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坐落于全球绿色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山水桥城、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首府———都匀市,是贵州省唯一一个3A级研学校园景区、“国防教育特色学校”“教育部现代学徒制试点学校”“都匀毛尖茶手工制作非遗培训基地”和“士官直招培养基地”。校内山水环绕,绿树成荫,自然生态环境优美,人文文化浓郁。如何将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提炼营造校园景观环境,潜移默化实现环境文化育人目的具有重要研究价值。现拟着力从学院红色文化基因育人、工匠精神操守育人、军旅文化纪律育人、生态文化山水育人、民族文化和谐育人、传统文化滋养育人、典型标杆示范育人“七个育人”模式出发,提炼文化元素,营造校园环境文化,打造文化景观。

1.1红色文化基因育人

同志指出:“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3]”红色文化融入校园景观环境营造,有利于学生自觉接受红色文化教育,巩固和升华理想信念。深入挖掘黔南州红色文化资源,将邓恩铭、冷少农和舒葆初等烈士英雄事迹、瓮安“猴场会议”“强渡乌江”战斗、独山抗日深河桥遗址等红色文化提炼融入校园景观环境营造,打造黔南红色文化缩影,引导学生学习革命先辈精神,筑牢红色文化之魂。让学生在校园景观中倾听黔南历史长歌,感受江界河的天险,忆峥嵘岁月,学党史、念党情,坚定信仰,百折不挠,养成敢于牺牲、乐于奉献的革命精神,实现红色文化基因育人。

1.2工匠精神操守育人

总理在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厚植工匠文化”。工匠精神是一种职业人格,契合了高校教育的精神特质,特别是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定位[4]。黔南州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区域,拥有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和巧夺天工的工匠大师,将蜡染蜡画、银器、刺绣、剪纸、雕塑等工艺品制作文化引入校园文化景观营造,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工艺工匠文化,养成刻苦钻研、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实现工匠操守育人,培育巧工能手。

1.3军旅文化纪律育人

军旅文化是军队纪律、军人精神的统称。黔南职院是教育部命名的贵州省首批唯一“国防教育特色学校”和“士官直招培养基地”,军旅文化是学校独有的文化特色。将军队遵纪守规、军人意志、拼搏担当的文化精神融入校园环境景观营造,引导学生以军事的视角感悟文化、以文化的视角解读军事,学习军队优良作风,强化纪律教育,锤炼军魂,铸造胜利,培育英雄。

1.4生态文化山水育人

一山一水,一刚一柔,生态山水文化是大自然最深奥的文化。将校园生态环境打造为“育人工厂”,实现课堂工地化,对高校育人有着重要指导意义。黔南职院校园内山水环绕,植被丰富,郁郁苍苍,被誉为“花园式学校”,是贵州省唯一一个3A级研学校园景区。通过生态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厚德载物,和谐共生,实现山水文化育人,让学生在优美的环境中探求知识,获得精神愉悦。

1.5民族文化和谐育人

民族文化融入校园环境设计是增强大学生民族自信心和职业精神的内驱力,是推进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路径[5]。学校地处民族文化深厚的地区,万千学子是一个多民族群体,民族文化多种多样。将民族语言文字、服饰首饰、工艺品、符号寓意等加以提炼,进行校园环境景观设计,实现民族文化精神和谐育人。比如通过苗族主题文化景观体现苗族团结互助、平等和谐民族风范,与人和善、谦敬礼让的民族性格,勤劳勇敢、艰苦奋斗的民族品质,自强不息、不折不挠的民族气节,让这些精神品质在新一代青年身上得以传承和发扬。

1.6传统文化滋养育人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我国几千年传承的瑰宝,其博大精深的精神品质内涵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在校园景观设计中发扬传统文化精神内涵,让学生能够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鉴得失、知兴替,知廉耻、懂荣辱、辨是非,陶冶性情、提高修养,对学生德性修养有着极其重要的实践意义。如在校园道路命名、建筑命名时使用具有哲理典故的名字,让学子们能够从必经之路了解文化精髓,领悟文化之美。

1.7典型标杆示范育人

标杆是一面旗帜,是前进的方向和动力。通过校园景观设计,树立和宣传学校标杆、名师标杆、学生标杆,让师生能够通过标杆激励养成拼搏向上的“明星精神”。挖掘文化典型典范设计主题景观、标志性景观,树立典型标杆,榜样示范,以崇高的内心追求、高尚的情操、优秀的品格和感人的事迹引导师生关注榜样,学习榜样,实现典型标杆示范育人。

2文化景观育人环境营造

校园景观环境包括校园建筑、道路、水体、植物等景观空间的营造,其文化价值渗透校园每个角落。提炼学校特色文化内涵和文化精神融入校园建筑、道路、景观节点等的命名,用文学典故、文化寓意、文化精神内涵对校园楼宇、休闲景观、活动场地进行设计,让每一处、每一个空间都充满文化气息,提升文化水平,塑造文化人格,丰富文化底蕴。将校园景观变成了教育空间、审美空间与精神空间,通过文化景观发展教师的文化素养,涵养学生的文化素养,提升学校教育文化育人的质量。

2.1红色文化主题景观营造

“红星广场”以红色文化、军旅文化为主题进行文化景观营造,提炼贵州“24道拐”抗战元素,进行特色铺装设计。广场中心设计圆形景观台刻上一个个感人的红色故事,冲破云霄的景观柱寓意青年学生们是新一代红色新星。广场景观设计展现抗战的艰难,让学生感受在困难中磨砺成长的不易,学习红军不放弃、坚持不懈、勇于拼搏、克服重重困难取得成功的精神。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景观设计,实现立德树人。

2.2工匠文化主题景观营造

“匠人路”“匠心楼”等景观设计提炼黔南有名的蜡染蜡画、银器、刺绣、剪纸、雕塑等民间工艺元素,以指路牌、故事展示牌的形式打造工匠精神主题景观,打造文化景观长廊,让学生在行走途中受到工匠文化感染,树立崇敬之心,坚定做“大国工匠”的理想信念。

2.3军旅文化主题景观营造

芳华广场主题景观营造源自军旅题材电影《芳华》,寓意青年学子美好的青春年华经历磨砺绽放芬芳。广场上雕塑小品“行难”生动形象地表达了红军过草地的艰辛;树立的景观柱上写满了一个个震撼人心的革命军人的故事,公开栏上写满了学校“国防教育特色”和“士官直招培养”先进事迹;广场上每天整齐划一训练的军队,身着军装保卫学校安全和纪律的保卫兵穿行在校园之中,让学生深刻感受军旅文化的魅力。

2.4生态文化主题景观营造

生态文化主题景观以“南湖”为导线,沿路设计景观木栈道、休闲亭,贯穿牡丹园、樱花园、茶园、桃园、菊园、梅园等八大园休闲景观。通过“拟人”和“比德”“象征”和“谐音”手法、诗意的“点景”手法来选配植物,从而体现人的某种品格境界。如梅园提炼梅花高洁淡雅、坚强忠贞、坚韧不拔、自强不息、奋勇当先的精神品质寓意人的德行品格修养。这些生态景观呈现了学校“海纳百川,润物无声”的教育精神,优美舒适的生态环境实现以美育人,以文化育人。

2.5民族文化主题景观营造

毓秀广场景观休闲空间以黔南苗族、布依族、水族等代表性民族文化为主题,提取民族服饰、首饰、建筑材料、图腾等民族文化元素。如利用布依族服饰蓝色与白色绘制的花鸟鱼兽图样进行地面铺装样式设计。广场上的景观台既作为民族文体活动平台,又作为民族文化特色展示台,景观图腾柱的设计结合蜡染文化、水书文化等非遗文化,让整个空间缤纷多彩,实现地域民族文化在校园传承与发扬。将黔南州典型民族文化融入景观桥的设计,让师生了解各民族及其文化精神。

2.6传统文化主题景观营造

“映雪楼”命名和设计提炼了晋朝御史大夫孙康映雪苦读的典故,应用典故引导学生克服困难,奋发学习。“知行楼”“知行路”取“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之意,以“崇德尚技,知行合一”校训文化及阳明文化“至善而导行”的核心理念引导学生提高道德修养与内在涵养,知善而行,言行一致,表里如一。“阳明广场”以阳明文化为核心,围绕“知行楼”“学术厅”等建筑,修建阳明雕塑、景观墙、休闲廊架等,营造环境文化景观,引导学生学习阳明文化,崇尚道德修炼,知行合一。休闲景观以“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等传统文化营造主题景观,充分展示传统文化内涵和精神,实现传统文化滋养育人功能。

2.7标杆文化主题景观营造

在学生宿舍休闲活动区将学校优秀典型人物和先进事迹融入环境景观设计,如全国向上向善好青年刘道敏同志身残志坚,克服重重困难,在游泳运动中打破世界纪录的精神;各专业学生在专业技能大赛及文体活动中艰苦奋斗、敢于创新的精神。将这些精神融入文化景观墙、展示牌、景观小品等设计,打造标杆文化休闲活动空间,树立先进典型,让学生熟知并学习身边优秀榜样的精神,实现标杆文化育人。

3结语

大学校园环境是高校校园精神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行为观念,通过校园文化主题景观营造,发扬校园文化内涵和教育意义,能够有效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实现校园环境育人的最终目的。校园景观环境作为学校的第一品牌印象,文化景观的育人作用不可忽视。大学校园的规划不仅要满足功能需求,更要注重环境营造体现出浓厚的文化、学术氛围,让景观充满文化气息,突出地域特色,展现时代特征。因此,从校园景观环境育人角度,挖掘校园特色文化内涵,将校园文化结合地域特色文化,在重要区域、节点,创造人文、生态、和谐的人性化文化主题景观,给广大师生提供一个文化浓郁、风景优美、特色鲜明、生态良好的校园环境,实现校园环境景观育人特色。

参考文献:

[1]钱丹.论高校校园景观环境的文化内涵———以郑州西亚斯校园为例[J].城市建筑,2020,17(358):159-161.

[2]程双红,王永林,吴春燕.高校校园景观规划设计优化措施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9,47(9):111-115.

[3]周金堂.把红色资源红色传统红色基因利用好发扬好传承好[J].党建研究,2017(5):46-48.

[4]姜汉荣.势之所趋:工匠精神的时代意义和内涵解构[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21):10-11.

特色文化设计范文第4篇

关键词:建筑设计;特色文化;现代化融合

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产业中,建筑行业是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不仅与我们的工作和生活息息相关,同时还为社会经济的发展贡献力量。在建筑行业中,建筑设计是行业的核心部分,同时也是最需要投入设计人员智慧和心血的一部分。建筑设计在每个地区为了满足人民的需求,都有自身的特点和功能。在全新的科技时代背景下,传统的建筑设计思维已经无法满足需求,这就需要我们学会在建筑设计中融入文化特色。目前在很多的建筑设计中,设计师虽然有创新思维和新的文化思路,但是很难完美地将其展现出来,这就要求我们学会探索文化和建筑之间的衔接和关系。

1建筑地域性设计的重要内容

1.1自然条件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我国的建筑行业也呈现出逐渐上升的趋势。在发展过程中,不同的地域文化逐渐融入到了当地的建筑设计中,形成具有魅力的时代元素。在旧有的建筑设计中,缺乏设计元素的创新点,传统建筑与文化没有得到很好地融合。我们在设计过程中,既要保留原有建筑的特色,又要合理地融入新鲜文化和地域特色,让整体建筑有自己的风格和魅力。建筑是人类和生态自然之间的重要联系,我们在建筑设计时也要考虑到建筑整体对于自然环境的要求以及影响,尽量避免环境和建筑不协调的情况出现。在我国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建筑过程也需要自然环境的配合。所以我们在进行建筑设计前,要做好准备工作,实地勘察环境条件和实际情况,使我们后续的施工得到保证。提前了解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能够有效提升建筑设计的可行性和合理性。

1.2经济条件

不同地域的经济条件也会影响建筑设计的顺利进行。在进行建筑设计前,也要实地调查研究当地区域的城市经济情况,通过先进的科学技术,大数据分析当地居民的经济实力以及消费水平。参考实际的消费能力也能对建筑设计做出合理的成本预算。如果建筑设计的成本远远超过了当地居民的消费条件或是实际的经济条件,那么最终的施工效果肯定会得到严重影响。所以我们应尽量做到在各个方面进行全面分析和研究。

1.3社会条件

除了上述的经济条件和自然条件,我们还应当将当地城市的文化精神融入到建筑设计中。在进行建筑设计之前,我们需要深入分析研究当地的地域特色和人文条件,并且深切感受当地的文明和文化思想。当今时代的建筑设计方案需要更多的创新,如果还是沿用传统的设计元素没有改进的话,就很难达到预期的建筑效果,甚至有可能和当地的文化习俗和区域历史文化产生矛盾。我们在建筑设计过程中,需要合理地将社会人文元素和充满人文情怀的建筑设计方式融入到整个建筑里面,从而充分展示出当地建筑的文化特色和内涵。将地域文化融入到建筑设计中不仅能强化整个建筑的风格,同时还能提升建筑的亲切感和创新性。从一定程度上,融入创新设计的建筑更加能够体现人文情怀和民族文化。

2建筑设计与特色文化的现代化融合路径

为了更好地发展建筑设计,应当将地域特色文化融入其中,在建筑设计的各个环节融进地域特点,从而发挥出建筑设计的更多魅力。建筑和独特的地域文化相结合,能够带给居民更为舒适的居住感受以及视觉感受。

2.1遵循地域自然法则

在社会不断进步,城市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国际视野越来越偏向能源保护和环境建设方向。建筑设计也应该顺应时代潮流,更多地关注环境和建筑之间的配合,将地区的特色文化合理有效地融入到建筑设计中,保证人类和大自然能够和谐共处,双向发展。在进行建筑设计时,还要注意建筑过程中的能源消耗和资金预测,尽量减少能源的消耗,有效控制建筑过程的经济成本,同时还保证合理有效的降低建筑产生的污染物。在进行建筑设计时,要注意地球环境发展的规律和环境承受能力,尽量避免认为建筑工程和自然环境之间产生矛盾。最终的建筑方案既要保证自身鲜明的文化特色,同时还要充满现代的设计元素。

2.2注重节能

随着社会的现代化发展和城市建设的逐渐成熟,建筑行业已经将低能耗纳入了行业的成产目标和行业追求。低能耗在建筑行业中是比较前沿的追求,节能理念也十分符合当今时代的城市建设主题。节能理念在建筑设计中得到了广泛的关注,整个建筑设计环节要尽量将环保理念体现到位,不做违反生态环境准则的设计。除此之外,在实现上述的要求基础上,我们对于所处环境应适度地进行利用和控制,避免生态环境遭到人为破坏。人类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是实现建筑设计的基础和重要工作,我们在降低能源消耗方面,应尽量发挥出人类的主观能动性和我们的人文思想,同时也要做好宣传和监督工作。通过口号或宣传活动来提升人们的环保意识,主动将节能意识体现到建筑工程设计的各个环节,从而推动建筑行业的稳定快速发展。在建筑设计的过程中,应尽量将设计方案进行能源方向的审核,使建筑项目有较低的能源消耗和资金费用,相关的实施部门也要做好审核工作,确保相关工作得到落实。

2.3保护地域性文化

在人类的发展进程中,文化越来越得到各行各业的重视。人类的发展离不开繁荣的民族文化和地域特色。政治和经济的相互融合,促进了中华文化的多元化发展。国际之间的联系和交流也越来越密切,各行各业都开始关注国际动态,走上国际舞台。对于我国的建筑设计行业,更是需要容纳多方面的现代元素,但同时也不能失去原有的地域性特色,这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代化经济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建筑设计行业也开始进行中西方文化的结合,建筑风格也越来越多元,有的已经失去了地域性特色,成为现代化文化元素的集成,这样就不利于我们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文化相互之间的碰撞能够带来行业的发展前进,但过度的冲突碰撞则会引起不同文化之间的矛盾,我们需要做的是尊重外来文化,秉持相互借鉴、相互学习的精神,营造出共同发展的态势。地域性文化精神在建筑设计中要得到相应的保护,在融入西方创新建筑设计的元素文化同时,还应确保建筑设计的实用性,能够满足大众的审美需求。

3生态设计文化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思路

3.1合理布置水体景观

在现代城市中,很多建筑形状规则,给人比较静谧的感觉。在一些街道、建筑中加入水景观能够明显提升建筑环境的动态美感,减少城市化建筑给人的压抑、局促的视觉效果,比如一些喷泉、溪流等,这些活泼的水体可以带动整个环境氛围。在有条件的建筑环境中,可以考虑建立一个活的水体景观,寻找一个合适的水体源头,通过优良的自然优势,引入到我们的建筑环境中。

3.2营造生态驳岸系统

在具有一定景观的建筑设计中,驳岸方式要尽量避免混凝土、浆砌石等比较硬化的选择,因为这些方式虽然能减少水流危险,但是在视觉效果上会大打折扣,明显降低建筑的外观。对此,我们可以通过下述方法进行有效优化:1.尽量使用表面粗糙的石块,这样能够向生物生长创造栖息条件。2.在施工过程中尽量不要影响岸边的水体和环境,用简化的方法处理即可。3.还可以在岸边种植一些符合生存条件的水生植物或者其他生物,从视觉上提升岸边的环境效果,同时还能起到净化水质的作用。

3.3利用废弃材料创造景观

对于一些有文化背景和历史底蕴的建筑设计,可以将一些文化要素融入到设计中,比如对一些古镇景观的创设,可以通过加入毛石材、残砖、青砖、枯井等景观要素来提升整个建筑的历史感。

4结束语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建筑设计行业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浪潮。在流行东西方文化结合、多元化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我国的建筑行业应时刻谨记中华文化的特色。不能一味的继承传统文化,也不能没有限度地融合外来文化。在建筑设计过程中,要做好前期的勘察和准备工作,提前深入了解当地的环境特点、人文环境和经济条件,确保建筑设计的可行性和实用性。建筑设计工作要紧跟时代潮流,保有原来的传统文化,吸取外来文化的精髓,从而创造出更有风格魅力的建筑特色。

参考文献

[1]王转涛.建筑设计与特色文化的现代化融合简议[J].中国住宅设施,2019(06):56-57+75.

[2]张静.建筑设计与特色文化的现代化有效融合[J].居舍,2019(07):173.

[3]陈庆.关于建筑设计与特色文化的现代化有效融合[J].建材与装饰,2018(49):115-116.

特色文化设计范文第5篇

一、特色文化资源极具挖掘潜力

文化产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来源于对自身特色文化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利用。只有以特色文化资源为核心,发展特色文化产业、打造特色文化品牌、建设特色文化城市,才能够形成核心文化竞争力。

县文化底蕴深厚,是孙武出生地、吕剧发祥地、齐笔原产地,拥有历史悠久的古齐文化资源、享誉省内的吕剧文化资源、薪火相传的红色文化资源、低碳绿色的生态文化资源。这些特色文化资源知名度高、可开发性好,具有鲜明的黄河三角洲地域特色和独具一格的文化脉络,且不同资源间相辅相成,品类构成丰富,蕴藏着巨大的开发潜力。

县作为“孙子故里”,是兵圣孙子出生地、孙子兵法成书地和谋略文化发祥地,具有世界唯一性和发展潜力巨大的特色文化资源。全面开发独一无二的孙子文化资源,能够迅速树立城市文化形象,大幅提升城市影响力与竞争力,实现文化产业的跨越式发展。

二、文化产业发展具备基础条件

文化产业是高端现代服务业,对经济实力、社会需求能力、基础设施等都有较高的要求。只有这些基础条件发展成熟,文化产业才能蓬勃发展。除深厚的特色文化资源以外,县目前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经济实力积累雄厚、文化产业发展需求和精神文化需求日益增强,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基础条件。

(一)基础设施建设初具规模。

“十一五”以来,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全县不断加快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步伐。依托孙子文化资源,按照国家5A级旅游景区标准,建设孙子文化旅游区。依托中共刘集支部旧址,深度开发红色文化资源,打造刘集红色旅游区。依托沿海优势,开发海上休闲旅游项目,打造瀚海海上休闲旅游区。在文化产业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的同时,文化事业基础设施建设也迈出了新的步伐。县已建成县国际会展中心、文体中心、博物馆、图书馆,并且创建为“全国文化先进县”、“全国文明县城”、“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县”。

(二)经济实力夯实发展基础。

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跨越式发展,县综合经济实力跨上了新的台阶。年,全县国民生产总值达到538.72亿元,比上年增长17.5%,综合实力跃居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第59位,为全县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经济基础。从文化产业自身规模看,年县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27.4亿元,占GDP比重达5.1%,在全国县域经济中处于领先地位。

(三)需求潜力增大发展空间。

年,县人均生产总值108065元,比上年增长16.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425元,比上年增长15.0%;农民人均纯收入10517元,比上年增长19.6%。高速增长的收入水平,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需求保障。尽管全县教育文化娱乐消费占整个消费支出的比例还不高,但已经呈现出文化消费需求高速增长的态势。年城镇居民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消费比上年增长了14.9%;农村居民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消费比上年增长了6.7%。全县国际互联网络用户达到72897户,比上年末增长26.1%。

三、文化产业发展存在制约瓶颈

(一)文化产业发展硬件支撑不足。

作为“孙子故里”,从县发展现状来看,基础设施建设尚未做到名符其实。首先,体现孙子故里和孙子文化的物质载体缺失,现有文化产业基础设施明显不足以体现世界唯一性资源的特色。其次,孙子文化的传承不力、文脉中断,缺少传承弘扬孙子文化的观念与自觉。此外,文化产业基础设施建设整体相对滞后,文化产业重点项目规模和数量还达不到全国百强县应有的标准。

(二)文化产业崛起缺少内容灵魂。

孙子文化具有无可比拟的全球竞争力和影响力,但县目前对孙子文化挖掘和理解不够,现有的文化产业项目形式大于内容,过于强调军事文化和战争文化,对更具现代生命力和世界影响力的谋略文化挖掘不够深。同时,对孙子文化的应用也不足,没能将孙子文化的内涵灵魂融合到文化产业发展中。以现有项目为例,县孙子文化旅游度假区更多强调的是休闲和旅游元素,齐笔、剪纸、内画等文化产品也没有赋予孙子文化内涵。

(三)文化产业品牌形象认知较低。

孙子文化品牌是的核心文化竞争力和文化发展的关键点,但目前县对孙子文化推广、弘扬的力度不够,对外缺乏媒体曝光度和城市整体营销,对内文化凝聚力和向心力不足,承载孙子文化的品牌活动建设、重要事件推广和文化产品开发等措施还不能形成体系。同时,县域内相应的媒体、广告载体建设相对落后,急需建立一套高端、全面、立体的宣传推广系统。此外,县城市标识系统开发也不足,还未形成一套能够凸显孙子文化精神、树立现代风貌的城市标识系统。

(四)文化产业积聚效应尚待形成。

县文化产业总体规模偏小,虽然年文化产业增加值超过27亿元,但其“核心层”、“层”、“相关层”对产业增加值的贡献占比分别为0.5%、0.8%、98.7%,即“核心层”和“层”的比重太小,而隶属第二产业的文化制造业比重过高,因此,无论结构还是规模都有巨大的提升空间。同时,全县文化企业、项目实力不强,以中小投资为主,现有文化产业项目布局分散,尚未形成有规模、有影响的文化产业园区和文化产业集群,难以形成合力。

四、文化产业发展面临机遇和挑战

(一)国家战略深化文化产业发展要求。

同时,先后出台的《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两大国家战略也对文化产业发展提出了明确的要求。《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提出要以部级旅游区标准建设孙子文化旅游区,同时要进一步保护和开发吕剧资源。《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要求突出特色,推动文化、体育与旅游融合发展,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县作为“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示范区”和“半岛蓝色经济区”两大国家战略的双重辐射区,要充分利用以上两大战略规划带来的扶持和优惠政策,充分抓住产业转移和技术辐射等机遇,结合自身区位、文化资源等方面优势,做强做大文化产业。

(二)经济转型强化文化产业发展需求。

《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和《年政府工作报告》都将“文化”建设作为全县经济转型的重要目标之一,并以此作为经济转型和结构调整的重要抓手。建设“文化”,能够发展壮大文化产业,推进制造业企业向文化产业转型,实现文化产业与三次产业融合发展。

(三)周边竞争迫使文化产业加速发展。

目前,国内部分省市对孙子文化资源的竞争开发已达到白热化程度。滨州市惠民县建设了中国孙子兵法城,重点展示《孙子兵法》十三篇、孙子家世等内容;临沂市打造孙子兵法影视基地,大力弘扬东方兵学文化;江苏省苏州市建设了孙武书院,培养企业家和管理者,并且每年都举办系列影响较大的孙子文化活动。而作为孙子故里的县对于孙子文化的开发利用却起步较晚、发展相对滞后。为避免防止失去这一世界唯一性的文化品牌,县大力加强孙子文化开发迫在眉睫。

第二部分总体思路与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孙子文化的整合开发为核心,以谋略文化为主题、以新兴文化产业为重点,以文化产业跨越发展为主线,坚持内容为王、科技为酶,高起点、大手笔建设重点项目。通过“两核一环两带”战略布局,重点实施“突破、进军核心、国际交流”三步走战略,形成以孙子文化为核心、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并举的黄河三角洲地区区域文化示范中心、半岛蓝色经济区特色文化城市,将县打造成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兵圣孙子故里,谋略文化之都”。

二、基本原则

(一)坚持政府引导与市场主导相结合。

坚持政府引导,发挥政府政策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提供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等职能,引导县重点文化业态培育和工业企业进军文化产业。坚持市场主导,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着力培育文化产业主体,繁荣壮大文化产业。

(二)坚持重点突破与统筹协调相结合。

以现有文化资源为依托,集中力量优先发展孙子文化,统筹协调其他文化,提升文化产业的综合竞争力。重点突破新兴产业,统筹发展传统产业,以新兴产业带动全局发展。

(三)坚持产业升级与产业融合相结合。

坚持发展文化产业核心层,推动文化产业升级,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和专业化水平;坚持推进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形成文化产业与三次产业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

(四)坚持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结合。

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大力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树立文化品牌城市形象。同时,充分认识文化的经济属性,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提高文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贡献率,努力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最佳结合。

(五)坚持国内市场与国外市场相结合。

以地域文化为特色,主推国内市场,树立文化旅游目的地形象。以孙子文化为核心,面向国际市场开展营销,树立谋略文化体验地形象,打造外向型文化品牌。

三、主题定位

应紧密围绕“兵圣孙子故里”这个具有世界唯一性的文化资源和品牌建设,形成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达到与曲阜同等地位水平,与之联动成为齐鲁大地“一东一西两圣地,一文一武两圣人”的发展局面。

要深入挖掘孙子文化的现代内涵,不拘泥于军事、兵学文化,要在更广的层面上突出与当今经济、社会、军事、政治生活密切相关的“谋略文化”主题,进而将县打造成为“谋略文化之都”。

本着发挥优势、彰显特色、顺应市场需求、引领黄河三角洲地区文化产业发展方向、形成半岛蓝色经济区特色文化城市示范等原则,县文化发展主题定位为“兵圣孙子故里,谋略文化之都”。

四、发展目标

依托全县丰富的人文资源,围绕“兵圣孙子故里,谋略文化之都”主题形象,借全县经济发展转方式、调结构的时机,以孙子文化为核心,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产业培育为中心,以产业融合为契机,以企业成长为重点,立足“两核一环两带”的空间布局,优先发展文化旅游重点环,全力建设数字内容核心区和国际交流核心区,着力打造文化制造助推带、生态文化带,实施重大项目带动战略,提升文化产业的能级、结构与影响力,把建设成为文化主体形象更加鲜明、孙子文化品牌更加突出、文化基础设施更加完备、文化产业规模更加宏大、文化产业体系更加科学的孙子文化展示区,世界唯一性孙子文化旅游目的地、谋略文化体验地,国际知名的孙子文化研究、展示、推广平台,中日韩孙子文化交流中心,黄三角地区区域文化示范中心,半岛蓝色经济区特色文化城市。

产业规模实现大跨越。全面推进县文化产业建设,努力实现跨越发展。到2015年,文化产业增加值达60亿元左右,年均增长19%,占全县GDP比重达到6%,成为黄三角地区文化示范中心,并在全国县域经济中领先;到2020年,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达160亿元左右,年均增长20%以上,占全县GDP8%左右,初步达到国际先进文化产业城市标准。

产业结构得到大提升。大力发展符合县发展特色的,具有高附加值、高知识含量、高产业带动力、高开放度等特征,能对县经济社会活动带来较强辐射力和影响力的文化产业业态,建立起以体验式文化旅游业、数字内容业、现代会展业、现代文化装备制造业、文化教育培训业等为代表的文化产业体系,大幅提高文化产业在整体产业结构中所占的比例。

项目建设迈出大步伐。到2015年,力争打造一批文化特色突出、产业集聚效应明显的文化产业重大项目,形成以孙子文化展示区、孙子文化旅游区和特色文化体验区为核心,以县数字内容产业园、国际文化交流区为龙头的重点项目布局。到2020年,以孙子文化系列项目为统领,带动历史文化、红色文化、民俗文化等项目全面发展,建设1家部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建成覆盖县文化产业全产业链的公共服务平台。

产业融合力求大突破。大力推动县特色工农产品及传统服务业中文化要素的应用,促进三次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联动发展,切实发挥文化产业对提升橡胶轮胎、石油化工、纺织印染等工业产品附加值,提高肴驴肉、有机果蔬等农业产品文化内涵,塑造县自主品牌、促进商贸繁荣、发挥推动经济发展的引擎作用。

城市品牌取得大影响。通过高水平规划设计和高质量、高标准建设,完善基础设施,提高孙子国际文化旅游节等品牌活动国际影响力,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的有机统一,将打造成为新兴的、复合型的全国文化强县,最终树立起“兵圣孙子故里,谋略文化之都”的品牌形象。

五、发展路径

(一)文化造城。

着力于“造景、造势、造名片”,全面提升城市的文化含量,塑造城市品牌形象。着力于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孙子故里载体。着力孙子文化活动开发和孙子文化内容挖掘,塑造县文化品牌。着力于培养文化氛围,提升全民文化素质,实现孙子文化复兴。着力于城市宣传推广和城市标识系统开发,打造文化、创意、国际的城市名片。

(二)由外向内。

本着“先后核心”的原则,首先发展文化旅游业,奠定文化产业发展的坚实基础。然后进军核心层,以谋略文化为内容主题,深入挖掘孙子文化的现代生命力和需求潜力,着力培育数字内容产业,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式、高端化发展。

(三)产业融合。

大力推动文化与三次产业融合发展,充分整合第一产业资源,发展生态文化农业;立足本地工业优势,在提升制造业文化附加值的同时,发展壮大与第二产业融合的文化产业;以现代商贸、生活服务业为重点,提高现代服务业文化内涵。

(四)国际交流。

重视“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打造孙子文化国际交流平台。充分利用国际国内有效资源,建立健全孙子文化内容与人才引进机制,增强国际文化合作与竞争的能力。支持和鼓励以孙子文化为核心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推广孙子文化品牌,提高县在国际市场的文化知名度和影响力。

第三部分主要任务

根据“突破、进军核心、国际交流”三步走战略,县重点实施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数字内容产业培育、国际交流合作深化三部分主要任务,并在不同阶段侧重发展,首先大力开展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奠定县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支撑;其次以谋略文化为题材,坚持内容为王、科技为酶,重点培育数字内容产业;最后通过国内外孙子文化成果的交流,建立具有影响力的品牌效应,带动县文化产业大繁荣大发展。

一、围绕文化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打造文化,迈出产业破题的第一步

树立县“兵圣孙子故里、谋略文化之都”的文化主题形象,首先要全面造景、造势,建设文化旅游基础设施,夯实“孙子故里”的物质基础。同时,大力开展造名片活动,为县文化产业带来人流、物流和品牌知名度,树立“文化”的城市形象。因此,要优先发展文化旅游,重点推进孙子文化展示区、孙子文化旅游区、黄三角区域性特色文化体验区以及宣传推广系统、城市标识系统等文化旅游基础设施项目建设,为文化产业的后续发展提供最为重要的基础支撑。

(一)打造和曲阜比肩的孙子文化展示区。

以孙子文化旅游区为载体建设孙子文化展示区。以孙子文化内容挖掘为核心,按照世界级建设标准重点推进孙子文化广场及相关建筑群等一系列祭祀、朝圣展示项目的建设,力争树立县“兵圣孙子故里”品牌形象,使其名符其实,打造全球唯一性孙子文化展示区,形成齐鲁大地“一东一西两圣地,一文一武两圣人”发展格局。

1.建设孙子文化广场

孙子文化广场是孙子文化朝圣、祭祀和谋略文化展示的主场地,是孙子文化相关建筑群的物理承载地,是朝圣孙子的名片式地标建筑。广场中心为孙子雕像群,北侧是朝圣祭祀孙子的核心建筑—孙子大殿,西侧是谋略文化展示馆,东侧是孙子生平蜡像馆,形成集朝圣祭祀与谋略文化展示于一体的独特格局,打造全球孙子文化展示的唯一性场所。

2.建设谋略文化展示馆(兵圣宫)

改扩建原兵圣宫为谋略文化展示馆。谋略文化展示馆是以现代数字技术为手段,全天候、专业化、数字化地集中展示谋略文化的国际化展示窗口。谋略文化展示馆通过建设球幕、3D多功能展示厅,引进多媒体、声电光设备等现代高科技手段,运用动漫游戏和电影等各种形式,融合知识性、体验性和互动性于一体,充分展示谋略文化在商业、军事等方面的实践应用,全方位呈现谋略文化精髓。

3.建设孙子大殿(孙武祠)

改迁原孙武祠至孙子文化展示区,扩建为孙子大殿。孙子大殿是朝圣祭祀的重要场所,是祭孙大典等大型活动的主要举办场地。建设祭祀祠堂及祭孙礼器库,朝圣祭祀兵圣孙子。高水准规划设计祭孙大典及孙子文化展演系列活动,促进孙子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建设孙子故里考证资料展示厅,全面展现孙子身世及其里籍考证过程。

4.建设孙子雕像群

孙子雕像群是以雕像的形式立体展现孙子形象及谋略文化,是孙子故里的地标性文化标识。建设孙子巨型雕像、以《孙子兵法》为原型的立体雕像、以著名战例为原型的平面浮雕,实景再现孙子及其谋略文化,着力加强孙子形象推广。

5.建设孙子生平蜡像馆

孙子生平蜡像馆是以人物及其故事为题材的蜡像,立体再现孙子生平的重要窗口。通过塑造孙子及谋略故事为原型的蜡像和实景重现孙子出生、成长、实战的生平,重点重现《孙子兵法》的成书过程,向世人展示孙子在编写这部伟大著作的心路历程和典型故事。建设以国内外案例故事为原型的各种蜡像作品,充分展示谋略文化。

(二)打造黄三角区域性特色文化体验区。

抓住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示范区国家发展战略机遇,建设古色古香、市场活跃、业态丰富、宜游宜购的黄三角区域性特色文化体验区,着重推进特色文化体验街项目,集中展现黄三角地区的特色文化产品、民俗工艺品、文化餐饮以及文艺演出等内容,重点突出县特色,形成市场规模,集聚商气人气,形成黄三角区域性文化体验和消费中心。

1.建设特色文化体验街

以月河路为中心轴,西至月河带状公园西侧商品房,北侧延伸至东营市历史博物馆,东侧扩展至县红旗美术馆,南侧至乐安大街,有效联动博物馆、美术馆、老年大学、文化广场资源,充分利用老城区商业氛围,建设特色文化体验街。特色文化体验街是集特色文化产品、特色餐饮与特色演艺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体验街区,是全方位了解县特色文化资源的重要窗口。特色文化体验街具有独特建筑风格,由商业功能区、基础配套功能区和民俗文化体验功能区三部分组成。

构建商业功能区。建设古齐建筑风格商铺群,集聚和培育一批孙子文化产品和齐笔、剪纸等民俗工艺品生产企业,打造古玩玉器等交易市场,繁荣特色文化市场,提升经济效益,实现县特色文化资源的产业化。

构建基础配套功能区。建设古齐建筑风格酒店群,集聚一批餐饮、住宿等服务企业,完善相关配套服务,促进文化、商贸和旅游的融合发展。

构建民俗文化体验功能区。建设民俗文化演艺馆,集聚、培育和发展一批孙子故事快板讲坛、吕剧和枣木杠子乱弹等特色演艺节目和团体,传承和弘扬县特色文化。

2.建设古齐建筑风格商铺群

古齐建筑风格商铺群以齐国古建筑风格为特点,以县特色文化产品、旅游衍生品、创意产品经营为主体,重建一批地方老字号和具有县特色的新兴文化商铺,大力推动特色文化和商贸的融合发展,培育特色文化和相关商业发展的良好氛围。

3.建设古齐建筑风格酒店群

古齐建筑风格酒店群以齐国古建筑风格为特征,以文化餐饮住宿服务为主导,融入古齐文化、民俗文化、生态文化、演艺文化等地方特色文化元素,高水平建设基础配套,拓展和延伸县特色文化产业链。

4.建设民俗文化演艺馆

民俗文化演艺馆是民俗文化展演的重要场所,是全方位了解县民俗文化资源的核心展示平台。民俗文化演艺馆位于特色文化体验街区,通过集聚一批民俗文化演艺专业人才,传承和保护民俗文化资源。打造一批民俗文化演艺精品,树立一批全国范围内的民俗文化品牌,扩大民俗文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三)打造世界知名的孙子文化旅游区。

以谋略文化为内容灵魂植入孙子文化旅游区中,提升孙子文化旅游区文化内涵,最终打造成为世界知名的文化旅游功能区。

1.推进内容提升工程

依托孙子文化研究与培训基地,创新机制,联动发展,推动孙子文化内容研究成果转化,将孙子文化内容灵魂全面植入孙子文化旅游区建设,打造集文化体验、文化教育、娱乐休闲于一体的孙子文化旅游区,大幅提升孙子文化旅游区文化内涵。

2.打造孙子文化实景演出

以谋略文化、孙子生平为主要内容,利用水幕影像、动画制作、电脑激光、球幕4D等现代科技手段,融入谋略文化经典案例与故事,设计大型水上实景驻场演出—《孙子》,打造县特色文化名片。

(四)构建一套高端、全面的宣传推广系统。

以推广孙子文化、提升县品牌形象为着力点,建设一整套高端、全面的宣传推广系统,着力树立县“兵圣孙子故里,谋略文化之都”主题形象。

1.打造电视宣传片

以孙子及其谋略文化为题材,制作能在央视平台播出的高水准宣传片,着力还原孙子生平事迹,探究《孙子兵法》成书过程,大力提升县及孙子文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2.打造户外数字广告

利用先进的数字化手段,在城市入口、中心广场、车站、码头等场所设置大型户外数字广告,强化面向公众的孙子文化宣传。当地电视台要着力打造一档有收视率、能够交流、反映地方文化的名牌栏目。

3.开发移动数字宣传工具

积极开发具有特色的免费手机报、公交、出租、楼宇等移动数字宣传工具,拓宽宣传推介渠道,大力促进孙子文化和谋略文化的宣传推广。

(五)构建一套鲜明、完整的城市标识系统。

通过建设一整套鲜明、完整的城市标识系统,加强县文化氛围建设,实现孙子故里的符号化和名片化,树立县新形象,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

1.创建县形象LOGO

构建一个能够体现县“兵圣孙子故里、谋略文化之都”主题形象的形象LOGO,强化孙子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的形成,实现县“孙子故里”的名片化。

2.构建街道标识符号系统

构建一套以孙子文化和谋略文化为内容灵魂的街道标识符号系统,充分体现孙子故里、谋略之都的鲜明文化特色,树立“文化”新形象。

3.构建公园标识符号系统

构建一套植入孙子文化内容的公园标识符号系统,以各种类型的指示性标牌和介绍性标牌为载体,全面提升公园文化内涵。

二、围绕数字内容产业培育,打造创意,夯实产业发展的第二步

要实现县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县的支柱性产业,仅靠文化旅游业是很难支撑的,需要培育一批蕴含谋略文化底蕴、具备核心竞争力的数字内容产业,拓展和延伸文化旅游,构筑文化产业发展的内核支撑,打造创意形象。因此,要以建设产业园区孵化集聚为切入点,引导现有工业企业转型,打造数字内容产业集群,形成县文化产业真正的吸引力、凝聚力。

(一)培育数字内容产业集群。

以孙子文化、谋略文化为核心和主题,设立专项扶持基金,优化财税、金融、人才等扶持政策,培养引进文化科技复合型人才,着力建设数字内容产业集群,培育发展大型数字内容企业集团。

1.培育数字出版企业群

培育一批具有影响力的大型数字出版企业,鼓励、支持以互联网、移动通信网和数字电视网为主要载体的图书、报纸、期刊、数据库以及电子书等各种数字产品的开发、制作、出版和销售,推动孙子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完善数字图书馆模式、原创网络文学出版模式、手机阅读模式、手持阅读终端移动阅读模式以及目前正在开发的电子书包和云出版模式等运营模式,形成从内容提供、平台建设到终端服务的完整产业链条。到2015年,初步形成数字出版产业集群,吸引一批大型数字出版企业入驻。到2020年,全面打通数字出版全产业链,建成数字出版基地,实现数字出版产业收入额在整个出版业中占比一半以上。

2.培育动漫游戏企业群

大力扶持培育一批发展起点高、企业实力强、作品质量好的动漫游戏企业,着力开发新媒体动漫、动漫衍生品、动漫舞台剧、影视动画、游戏产品等动漫模块,打造动漫企业集聚群。深入挖掘孙子文化和谋略文化内涵灵魂,充分运用动漫游戏产业战略性和前瞻性的核心技术,打造一批原创性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动漫游戏精品。到2015年,初步形成动漫游戏产业集群,培育出一批具有国际知名度和全国影响力的大型动漫游戏企业。到2020年,形成以动漫游戏产业基地为中心、市场主体多元、动漫游戏产业链成熟的完整产业体系。

3.培育移动互联网内容企业群

吸引集聚一批全国乃至世界知名的移动互联网内容企业,大力发展以孙子文化和谋略文化为内容的新兴文化产业。加速研发和利用移动通信、互联网、云计算等关键技术,打造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和知名度的孙子文化数字产品。到2015年,聚集一批国内领先的大型移动互联网内容企业,初步形成新兴文化产业集群。到2020年,攻克一批关键技术,建成移动互联网内容产业基地,形成以谋略文化为核心、以移动互联网内容为重点,以新兴文化产业为主线的完整产业链。

(二)引导现有工业企业转型。

以“兵圣孙子故里、谋略文化之都”主题定位为着力点,统一思想,凝聚力量,引导和扶持华泰集团、西水集团等龙头企业率先向文化产业拓展,集中发展以孙子文化和谋略文化为核心的文化产业,切实发挥工业企业雄厚经济实力,推动县经济更好更快发展。

1.规划先行引导转型方向

立足前瞻性和可操作性,制定总体产业规划,以“兵圣孙子故里、谋略文化之都”为主题定位,引导拥有雄厚经济实力的工业企业明确发展方向,重点培育以孙子文化和谋略文化为核心内容的各业态。

2.扶持政策降低转型成本

完善政策保障机制,加大财政、金融、用地等各方面的政策支持力度,对工业企业发展文化产业项目实行税收优惠、项目补贴和贷款贴息等优惠政策,降低工业企业转型成本,增强工业企业对投资文化产业的吸引力。

3.物理空间集聚转型企业

大力推动工业企业以县特色文化资源为内容的文化产业项目的集聚,形成产业集聚区,完善投融资平台、创业孵化等功能,为工业企业发展孙子文化和谋略文化提供很好的空间载体。

(三)建设产业孵化集聚园区

以谋略文化为内容,建设以新兴业态为主导、以公共服务为重点、以产业链延伸和拓宽为特色的县数字内容产业园区,孵化集聚数字内容企业,最终打造成为县数字文化产业增长极。

1.构建数字内容产业公共服务平台

着力建设县数字内容产业园区的公共服务平台,完善信息、技术、人才、交易、融资等公共服务,培育和发展特色文化产品交易、人才培训、风险投资、服务等各类中介服务机构,充分整合各种资源,为以谋略文化为核心的数字内容产业发展奠定基础支撑。

2.构建数字内容企业孵化器

构建成熟的数字内容企业孵化器,完善产业集聚平台、成果转化平台、行业交流平台、投资融资平台等孵化平台,为数字内容企业的培育发展提供良好的发展空间和条件,大力推动以谋略文化为核心的数字内容企业的孵化集聚。

3.构建数字出版中心和数字传媒中心

建设数字出版中心,着力构建辐射全国的集版权、发行、支付平台和服务模式于一体的数字出版体系。建设数字传媒中心,充分运用虚拟现实、影视特技等数字媒体核心技术,培育引进文化与科技复合型人才,着力促进孙子文化和谋略文化推广。

三、围绕谋略文化国际交流,打造国际,实现文化繁荣的第三步

建设“谋略文化之都”,既要发展文化旅游带来人流物流和知名度,又要培育数字内容产业提供内容素材和核心产品,更要通过谋略文化的国内外交流与合作,加强特色文化对外宣传,带动全县整体文化大繁荣大发展。

(一)加速国外孙子文化成果引进

重点引进国外孙子文化的研究成果和优秀企业的孙子文化实践成果,积极加强与国内孙子文化成果的深度融合,最终打造成为全球孙子文化成果聚集地。

1.引进孙子文化研究成果

依托国际孙氏宗亲会,积聚世界知名孙子文化专家、学者,着重挖掘孙子及其谋略文化研究的精品,大力推动与国内包括县在内的孙子文化研究的深度融合,全方位准确把握孙子文化内涵。

2.引进国外优秀企业的孙子文化实践成果

定期举办国际论坛或大型企业文化交流会议,邀请国际成功企业家,分享运用孙子文化指导企业经营管理的卓越成就,大幅提升孙子文化在经济领域的应用能力。

(二)推动县特色文化品牌走出去

着力提升品牌节庆活动文化内涵和产品支撑,并以国际标准建设文化交流区,最终打造成为孙子文化、特色产品走出去的重要平台。

1.塑造特色孙子文化节庆品牌

提升“中国•孙子国际文化旅游节”文化内涵,丰富文化节活动内容,办好文化节现有歌舞表演、孙子国际论坛,开辟拓展文化节全球谋略大赛等高端、长期活动项目,大力举办国内外孙子研究成果的新闻会和成果交流会等,全面提升文化节影响力。

2.打造“轮胎会展”品牌

充分发挥展会交易功能,完善会展配套服务,培育一批善策划、会运作、服务优的品牌会展公司,不断提升现有轮胎展会的知名度。注重会展策划、施工设计、展览搭建等各个环节的培育发展,完善会展产业链,推动县现代服务业发展,打造国内国际领先轮胎展品牌。

3.建设国际文化交流区

建设具有国际标准、规模宏大、内容丰富的国际文化交流区,以新兴文化产业为主导业态,集文化会议、展览、演艺、产业集聚、企业孵化等功能于一体,推动县文化产业高端化、集群化、跨越式发展。通过建设县文化会展中心,以现代高科技手段,全天候、数字化的展示县特色文化资源。其中建设孙子文化数字化展览馆,立体呈现孙子文化精髓;建设孙子文献中心,健全孙子文献保护机制,传承和保护孙子文化资源;建设高端会议中心,加强县特色文化国际交流;构建县特色文化展览馆,充分展现县特色文化资源及特色文化产品,大力推进文化产品的规模化交易。通过建设县奥体中心,引进国际先进的灯光、音响等多媒体技术手段,高水平承办大型孙子乐舞演出、孙子文化晚会等系列活动,充分展现孙子文化内涵。通过建设县文化传媒大厦,推进县文化产业孵化器、县文化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县文化传媒中心、县数字出版中心、县文化产业网上交易平台以及县文化产业金融服务中心等项目,促进文化产业高端化、规模化发展,大幅提升县文化产业竞争力。

(三)加强孙子文化培训

重新规划孙子学院,打造成为学习孙子文化和谋略文化的全球总部。建设孙子文化研究与培训基地,打造县文化产业发展的内容素材库。通过孙子文化和谋略文化的全方位培训学习,提高其应用性和世界影响力。

1.重新规划设计孙子学院

着力解决现有孙子学院重硬件轻软件,有实体无管理,重眼前缺规划等问题,重新规划设计孙子学院。以党政干部、企业家、军事干部为主要对象,打造全球谋略文化和孙子兵法培训总部。以体验式学习为核心特征,推动梅花拳、齐笔、书画等县特色文化,融入孙子文化培训体系,以开放式学习为重点,与苏州等地联合打造孙子文化游学项目。

2.创建孙子文化研究与培训基地

以普通群众、企业员工为主要对象,开展普惠型和公益型培训,构筑孙子文化培训中心和企业文化展示中心。加速开发、推广孙子文化培训教材和乡土教材,建成孙子文化培训智库,并为文化产业提供丰富的内容素材,带动县经济更好更快发展。

(四)统筹其他文化全面发展

1.打造古齐文化

全力建设柏寝台综合开发项目,打造再现春秋战国时期齐桓公会盟诸侯的大型建筑群,重现齐国后花园的繁荣场景。深入开发乐安古城再现项目,大力修复保护古城墙、护城河等乐安古城遗址,着力重现明清时乐安八大景观公署槐荫、朝宗月色、农亭春雨、淄河晚钓、儿冢秋烟、齐盟霸台、北海晴波、西关烟市。建设乐安古城历史博物馆,以齐国古建筑风格为特点,通过沙盘、泥塑以及电影电视等方式全方位展示作为“兵圣孙子故里”物理承载地和历史承载地的乐安古城。对古河道进行改造,以此连接柏寝台综合开发项目和乐安古城再现项目,捆绑打造古齐文化集聚区。开发制造地方特色旅游文化产品。完善各大景点基础配套设施,引入高端科学技术,打造历史古景数字化工程,形成古齐文化繁荣创新格局。

2.打造红色文化

进一步开发中共刘集支部旧址,复原红色原迹,运用蜡像模拟部分革命事迹原景,再现当年艰苦卓绝的斗争环境及革命先烈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统筹建设延集支部和中共清河地委旧址,开办红色课堂,以现代数字技术手段全景再现红色文化,增加互动体验,打造成县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主义教育的重要基地。建设张太恒上将纪念馆,结合原先展出的200余幅照片,制做数字化3D宣传视频,生动再现共和国上将的成长历程。重建吕致斋故居,复原革命特色,陈列目前所存革命遗物。作为新一时期革命教育的核心载体承担区域内各种红色爱国活动。

3.打造吕剧文化

以打造吕剧之乡为目标,完善吕剧演艺中心,着力建设“吕剧文化艺术节”品牌,大力举办省内外吕剧名家的经典曲目演出以及吕剧戏迷的票友大赛,做大做强吕剧演艺产业。积极推进吕剧团转企改制,创新管理制度、分配制度以及演艺人才选拔机制和培训方式,形成吕剧文化发展的活力机制。推动吕剧文化与现代数字技术手段的结合,大力开发动漫舞台剧、吕剧实景演出、多媒体产品等新兴吕剧文化业态。建设吕剧博物馆,完善吕剧文化历史文献,全方位复原吕剧发展演变过程,健全吕剧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机制。建设县吕剧艺术研究中心,集聚戏曲、民俗文化相关领域研究专家,挖掘吕剧文化底蕴,弘扬传承吕剧文化。创新多元化投资渠道,设立吕剧发展基金,打造吕剧文化传承基地。

4.开发生态文化

融入科学技术成果和现代管理手段以及传统农业经验,重点推进武圣府文化产业园、丁庄镇翰海一日游、浩丰湖生态旅游区、大码头镇食用菌采摘基地、稻庄镇草莓采摘园、李鹊镇园林集聚园、特色花卉观赏等生态文化组团项目建设,积极发展现代化生态创意农业,提升现代农业,促进可持续发展,打造高效生态经济示范区。

5.开发娱乐文化

依托县传统传媒产业与现代科学技术,通过实现跨媒体、跨行业发展,培育影视制作龙头企业,提升影视传媒业竞争力。做大做强县展望文化传媒有限公司,重点推进广电系统体制改革工作。全力打造新天地国际影城等项目,百富娱乐文化消费,拓展和延伸文化产业链,提升县文化产业吸引力和竞争力。

6.提升文化装备制造业

引进国际先进的立式连续蒸煮技术、高得率制浆设备等制浆技术和设备以及超级亚光、高速纸机等造纸机械设备,改造升级传统的造纸装备制造业,推动华泰集团跨越式、高端化发展。运用现代先进技术改造齐笔生产过程,丰富产品形态,提升传统的齐笔装备制造业。

总之,县发展文化产业的路径是:全面实施“突破、进军核心、国际交流”三步走战略,建设文化,完善文化旅游硬件设施,树立县新形象;建设创意,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提供县特色文化核心产品;建设国际,打好打响孙子文化品牌,反哺县“兵圣孙子故里、谋略文化之都”主题形象,最终打造成为“世界文化创意城市”。

第四部分空间布局

县文化产业应积极主动融入半岛蓝色经济区、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示范区和东营市的建设大局,立足于建设“兵圣孙子故里、谋略文化之都”,按照“两核一环两带”的产业发展布局,优先发展文化旅游重点环,全力建设数字内容核心区和国际交流核心区,主动推进文化制造助推带、生态文化带发展,推动县文化产业与经济、社会、区域联动协调发展。

一、文化旅游重点环

以孙子文化展示区为中心,以环状分布为空间结构,主要布局特色文化体验区和孙子文化旅游区。重点建设孙子文化广场、谋略文化展示馆(兵圣宫)、孙子大殿(孙武祠)、孙子雕像群、孙子生平蜡像馆以及特色文化体验街、古齐建筑风格商铺群、古齐建筑风格酒店群、民俗文化演艺馆,并推进内容提升工程及孙子文化实景演出,着力发展以孙子文化展示、特色文化体验和孙子文化旅游为核心的文化旅游业,将文化旅游重点环打造成为县文化旅游核心区。

二、数字内容核心区

位于孙武湖西侧,主要布局县数字内容产业园。重点建设数字内容产业公共服务平台、数字内容企业孵化器、数字出版中心和数字传媒中心,着力发展数字内容产业,将数字内容核心区打造成为引领县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的重要引擎,推动县文化产业高端化、集群化发展。

三、国际交流核心区

位于孙武湖西侧,主要布局县文化交流集聚区。重点建设县文化会展中心、县奥体中心、县文化传媒大厦、孙子学院和孙子文化研究与培训基地,着力推进以孙子文化和谋略文化为核心的县特色文化的国内外交流与合作,将国际交流核心区打造成为县特色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

四、文化制造助推带

由稻庄镇和大王镇组成。重点引导华泰集团、西水集团、盛泰集团等产业转型,建设纸文化博物馆、轮胎体验馆等工业游项目,并力争将东营中齐文化用品有限公司打造成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着力推进传统产业向文化产业进军、拓展,将文化制造助推带打造成为县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助推器。

五、生态文化带

构建由稻庄镇、丁庄镇、大码头镇、陈官乡等组成的生态文化带,重点推进稻庄镇草莓采摘项目,陈官乡浩丰湖生态旅游区项目,丁庄镇河海一日游项目,大码头镇食用菌采摘体验项目等,着力发展创意农业,将生态文化带打造成为高效生态经济示范区。

第五部分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推进产业建设

县委宣传部牵头组建县文化产业发展投资集团,负责各重点文化产业项目的招商、建设、管理、运营和监督等具体实施工作。投资集团逐步下设兵圣孙武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文投资产经营管理有限公司、县文化演艺有限公司、县孙子文化旅游(集团)有限公司、县孙子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县孙子文化会展中心有限公司、县孙子文化创意研究中心,分别从事旅游宣传、文化资产管理运营、文化演艺传播事业、文化旅游项目开发业务、品牌建设维护业务、组织节庆会展及内容创意创作等,逐步形成以县文化产业发展领导小组为统领,以县文化产业发展投资集团各分公司为核心的文化产业建设与发展主体。

二、落实专项资金,引导产业培育

坚持把文化产业纳入县财政资金扶持重点领域,把文化产业重大项目建设纳入每年县重点项目总体安排,设立每年1000万元的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引导文化产业培育。完善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和使用、考核机制,由县委宣传部负责专项资金管理,县财政局、县文体广电新闻出版局负责对专项资金的使用进行考核和监管。放宽经营性文化领域的投资管制和市场准入条件,引导各类社会资本投资文化领域,推进投资主体多元化和融资方式多样化,充分发挥1000万元专项资金的杠杆作用。明确产业体系培育的方向,引导重点产业的培育和形成,以项目补贴、奖励、贷款贴息、配套资助等优惠政策吸引扶持雄厚经济实力的工业企业投资本地文化产业,防止本地社会资金外流。

三、出台扶持政策,引导工企转型

针对工业企业,要创新土地、人才、财税、金融政策,创新土地管理政策,以减少土地租金、暂不征收土地收益、鼓励国有划拨建设用地兴办文化产业等方式,引导工业企业投资建设文化产业项目。完善人才政策,建立文化产业人才服务中心,促进文化产业领军、复合型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强化财税政策,设立专项资金、加大财政扶持力度,设立转型引导基金等途径,激励传统工业企业转型。优化金融政策,积极倡导鼓励担保和再担保机构大力开发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贷款担保业务品种,建立金融支持文化产业服务体系,为转型后的工业企业提供资金保障。结合黄蓝经济区两大战略规划,充分利用其扶持政策和优惠政策,做大做强工业企业的文化产业项目。

四、完善公共平台,扶持企业成长

全力建设文化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完善信息、技术、人才、交易、创业孵化、融资等公共服务,降低企业创业成本,提升企业运营效率,吸引其他地区企业入驻,促进企业健康成长。依托文化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加快行业协会建设,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在文化产业发展中的沟通、协调、自律与助推作用。加强政府、企业和科研院所的合作,培育和发展项目推介、商业经济、人才培训、风险投资、服务等各类中介服务机构,逐步形成以市场化为方向,以公共服务平台为支撑,各类中介、服务机构和行业协会为主体的文化产业服务体系。

五、搭建招商平台,借助外力发展

建设县文化产业招商平台,设立招商路径和招商路线图,吸引外部资本进入县投资文化产业。坚持“非禁即入”原则,以大项目招商、楼宇招商、地块招商、产业链招商等形式,重点加大对知名企业、规模企业、品牌活动的引进力度。创立专业刊物和网站平台,定期编制和全县文化产业年度发展报告;创设文化创意活动周,文化产业高峰论坛,扩大对外宣传。提供专业交流平台,加强与北京、上海等文化产业发达地区的合作交流,吸引外部资金、技术和人才的支持。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