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特色体育课程

特色体育课程范文精选

前言:在撰写特色体育课程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学习和借鉴他人的优秀作品,小编整理了5篇优秀范文,希望能够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特色体育课程

特色体育课程范文第1篇

关键词: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幼儿园体育活动;下园顶岗

目前国内对于五年制大专学前教育专业的体育特色体育课程建设相对薄弱,仅部分高校在学前儿童健康课程中的有所涉及。国内学界对于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研究,多集中在普通本科院校。然而相较普通高职高专院校独特的办学特色与学情现状,探索出适合大专院校学前教育体育技能课程教学改革研究较少。随着幼儿园对于教师体育素养需求的日益增高,如何在增强学生体质的同时,切实提高其幼儿体育教学能力已成为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的重要课题。因此研究结合特色课程规划与实践,提出了“健康体育”的教学改革思想,强调了人才培养过程中特色体育教学的重要性。以加强课程改革的实用性,提高学生的幼儿体育教学能力。

一、创新体育活动理念

(一)调查论证工作。针对部分院校学前体育特色课程开设情况开展调查分析,调查院校为四川幼专2018级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的2个班级。在调查中发现:现阶段学前体育特色课程建设尚未完善,在随机调查的2个班级中,每周公共体育课程为2节,学前体育特色技能课程尚未开设。同时存在课程体系不完善、课程内容多为篮球、排球、田径等传统体育项目,结合学前专业特色的幼儿体操、幼儿体智能、幼儿体育游戏指导等项目尚未引进,难以保障学前体育特色技能教学效果。

(二)分析体育活动的教学理念。通过《幼儿园工作规程》《幼儿园健康活动指导纲要》等,结合幼儿园工作规程的相关规定,了解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及幼儿园体育活动组织应遵循的教学原则。同时借鉴欧美国家幼儿体能教育、体适能课程等幼儿体育教学理念体育教学理念应加以创新,从环境建设、教学评价、特色技能教学方向等视角,逐一改进体育教学工作,以保障学前体育教学工作的有效性,提升体育课程的系统性,借助全新的体育思想,贯彻健康体育教学理念,切实增强学生的幼儿体育教学能力[1]。

(三)创新体育活动教学思想的具体方案。1.加强教学环境建设。营造适宜的课程教学环境,提供学生身临其境的感觉,是加强学生体育课程的学习效果,促进学生感受专业体育课程的重要前提。因此学前教育专业体育特色课程的建设,应加强科学规划,营造幼儿园样式的体育教学环境。为此可引进幼儿适应性专业体育锻炼器材,建设模拟幼儿园环境的体育场地,建设幼儿体育实训室等相关建设,提高学生开展幼儿体育活动实践的基本条件。2.改善师资与教学设施配备。为切实提高教学水平,相关体育教师应转变教学理念,改善教学方法,提升幼儿体育教学的创新性。学校应重视“引进来和走出去”的模式,把体育教师定期送出参与相关培训进修。例如幼儿体育师资培训,儿童青少年体适能训练指导等相关学习进修。引进多领域相关专业优秀教师到校授课,其中包括儿童青少年体适能、运动训练学、运动医学、运动营养学、青少年教育及卫生等领域专家。提升学前教育专业体育教师专业能力,掌握儿童测试与评估、儿童青少年健康、儿童青少年体能训练理论与方法、运动损伤康复、儿童生长发育、教学方法等多方面内容。相比于传统体育教学,幼儿体育教学的教学理念、教学设施与教学方法有着较大的差异。因此相应的师资培养与硬件建设应逐一开展,以保障学前体育特色课程的教学效果。与此同时高校应当增强投入,建设适用于幼儿园的学前体育特色实训基地,并引进相关的师资,保障课程建设顺利推进。3.明确技能教学宗旨。课程设计应侧重学生幼儿体育教学实践能力的提高。以便其在未来的幼儿体育教学活动实践中,能够有效培养幼儿的体育活动兴趣,养成幼儿终身锻炼的意识。针对学生开展体育教学工作时,应重视儿童生理特点与生长发育、体能训练、体适能训练、儿童运动测试方法、热身与放松方法、儿童游戏等相关专业技能内容学习。应系统性掌握儿童运动损伤的预防和体育技能的户外教学方法,便于保障户外实践教学的安全性,以此提升学生健康体育意识,凸显健康教学的宗旨。学生体育技能教学实践中,应确定技能运动的教学宗旨,加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关注幼儿体育技能成长,促进学生体质获得全面增强,以此顺应新时期对幼儿体育教育需求,促进高校学前专业获得稳定发展的可能性。4.课程评价。教学评价工作,既是对过往教学工作的总结,同样为后续教学工作提供调整方向,具有教学指导的综合意义。为此,学前专业性体育教学工作,应以学生体育综合素质为基础,加强教学工作评价。在教学评价期间,评价项目包括学生基础技能掌握情况、学生体育能力成长情况等因素,以此保障教学评价的客观性与有效性。在评价课程教学效果期间,应适当予以创新,便于提升专业体育教学创新效果,比如体育游戏的实施情况、幼儿体操掌握程度、幼儿特色体育项目等。此种教学评价的创新发展,有助于突显学生为主体的地位,促进学生更为积极参与体育实践课程中,使其深刻认知特色体育技能掌握的重要性,提升专业体育课程理论与实践一体化建设效果,使学生在学前体育教学程序中,逐渐形成适应学生终身发展的体育锻炼习惯。与此同时,在创新专业体育教学理念时,能够显著培养学生体育创新适应,使其在生理、心理、体质、思想等视角获得健康成长。

二、优化学前教育体育教学方法

(一)下园顶岗实践。根据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教学计划中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要求,为确保教学质量,贯彻高实行高校理论联系实际的教育方针,培养出社会和幼儿园实际需求的高素质学前教育专业人才。下园顶岗的教学实践工作,是学生精准获取幼儿园幼儿第一手资料,是学前教育专业不可缺少的实践教学重要环节,是高职教育教学的办学特色和需要。下园实践教学对专业教育的开展和使学生形成一定的专业思想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了解幼儿在不同年龄层次存在的个性化特征,分别从心理、生理等视角予以总结,结合幼儿生理特点与生长发育特点思考幼儿体育活动项目可操作性。以及在幼儿日常体育活动项目中,梳理具有可行性的教学方法,提升其幼儿体育教学能力的关键。现阶段,学前教育体育课程内容多以公体课教学内容为主,学前教育专业特色尚未与高校体育活动实现关联,形成较为严重教育脱节问题。为此高校应借助新型教学思想,加强课程翻转,提升课程实践在总课时的占比,提升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在体育课程中收获技能[2]。

(二)确定幼儿体育教学方向。学前教育专业体育教学法的优化,应整合下园顶岗实践的经验,结合当地幼儿园的实际情况以确定主要的教学方向。以此提升其可行性。教学方向具体表现为:(1)适应幼儿园大班、中班、小班对专业体育活动的学习需求,制定难度适宜、有特色的学前体育教学体系,以此提升教学方法优化效果。(2)学前体育教学工作应关联于高校体育教学活动,形成一体化教学结构,在此基础上,丰富教学措施,提升教学工作有效性,打造高效的学前专业体育教学课程。(3)加强实践课程设计,以期切提升学生专业体育技能的掌握能力,顺应健康体育对学前体育教学的各项要求。

(三)教学与实践相结合。依据现阶段教学成果观之,学前教育体育技能的教学项目,具体表现为:幼儿体操运动、幼儿体育游戏、小足球、小篮球及体智能活动的开发等。学前教育专业体育教学工作,旨在提升幼儿体能的同时,使其智力获得开发、兴趣得到建立,减少心理疾病、身体疾病等事件发生。为此,在开展学前体育教学工作,应加强课程实践,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形式,便于教学工作顺应幼儿体育教学需求。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教师应充分把握课堂时间,加强教学指导与示范,为学生开展相应的理论与技能教学,以便于有效调动学生学习专业体育技能的积极性。在实践课程中,应采取多元化形式,以此维护课程整体趣味性,比如小组合作、教学比赛等方式,提升学生在学生体育课程中的参与程度。在实践课程中,针对学生动作不规范问题,应及时予以纠正,并要求学生学会举一反三,创编相应的游戏和体操,促进学生体育实践技能的提高。同时利用学生学习幼儿体育技能的机会,强化学生对于幼儿心理学、卫生学知识掌握,使其了解如何科学、合理的组织幼儿园体育活动。

三、更新学前教育体育特色技能课教学内容

分别从大班、中班、小班的幼儿园体育活动教学为出发点,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尝试构建创新的学前教育专业体育特色技能课程,顺应幼儿园体育教学的实际需求,增强学生的教学实践能力。

(一)幼儿球类活动。1.加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对球类相应的理论知识的掌握。(1)幼儿球类活动(如小篮球、小足球)在幼儿园体育活动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是培养幼儿运动兴趣、锻炼幼儿各项身体素质、逐步过渡小学体育技能教学的关键。因此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应仔细研究教材,确定教学要求,掌握相应的教学方法,结合幼儿实际情况,设计适宜在大班、中班、小班开展的小篮球和小足球活动。(2)学生应掌握幼儿球类活动所需的场地、器材规格,了解该活动的特色,为相关教学活动的设计提供依据。(3)加强学生课余时间体育技能的培养,形成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体系,借助实践形式,确定教学方案可行性。2.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对幼儿球类活动的组织与教学能力。学生应积极参与教师的教学引导活动中,熟练掌握相关球类的各项技能与理论知识。在此过程中,学生应积极了解幼儿球类运动与成年人球类运动的区别,学会用正确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调动幼儿的学习积极性、掌握相关的技能,为日后开展幼儿教学工作做准备。培养学生进行幼儿体育活动说课讲课的能力,结合实训室建设,提升学生教学实践能力。3.引领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对球类项目的游戏化。在专业体育技能教学期间,教师应保障学生对球类技能练习的充分性,以此促进其熟练掌握各项技能。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学生应学会将各种球类知识穿插入游戏之中,可采取情景游戏、模拟游戏等形式,借助各类幼儿球类运动设施,完成球类技能的练习,达成熟练掌握的程度。

(二)体适能课程。幼儿在发展阶段中,体适能课程能够锻炼幼儿身体素质的同时,也是培养幼儿关注自我、关爱父母和同伴的重要手段。从幼儿的可持续发展要求为出发点,在课程中通过专业的教具器材、社会角色体验、游戏、团队运动等多种角度教学元素,挖掘强化幼儿生理层面、心理层面、社会层面的多种能力基础,实现体质及心智到全面发展帮助幼儿以饱满的能量适应未来学习与生活。体适能课程有效融合了多重因素,如身体律动、游戏情景、亲子互动环节等。体适能课注重七大类的体能训练,如平衡、协调、柔韧性、敏捷性、速度、耐力、体力及爆发力等核心要素。十分适宜幼儿的心理环境,作为综合性的运动价值,选择适合的项目在大班、中班、小班体育活动中开展。为此,高校针对体智能课程建设相关的特色体育教学项目,顺应课程要求,分别从活动设计、活动组织上开展教学创新,便于学生熟练掌握体适能活动的组织形式。同时利用相应的校外实践基地,开展体适能运动会及体适能亲子活动,提高学生实际开展体适能活动的能力。1.培养正确的动作模式和动作技能。培养学生掌握最基本的动作模式,学习最基础的动作如下蹲、弓箭步、推、拉、步态、上举等。学习动作技能如跑、跳、跨、爬、拍击、传、接、转体等技能。提高学生对儿童认知、性格、情感以及品格发展,循序渐进的发展幼儿的动作和体能。2.与年龄段相匹配的体适能素质。课程中融入速度、灵敏、柔韧、协调、平衡、力量、耐力等相关训练项目,重视情景呈现,积极进行教学引导,以各种各样的运动形式和团队游戏展现出来。3.优化体适能教学方式。以竞技为引导,以游戏为主导,以运动专项、竞技比赛、游戏等教学形式,达到运动能力和领悟能力等全面提升的综合运动教育。

(三)体育游戏教学课程。1.幼儿体育游戏的教学意义。体育游戏是在游戏发展过程中衍生出来的一个分支,根据一定的体育任务而设计出来,以发展基本动作和技能为基础的规则游戏,也称“运动性游戏”。幼儿体育游戏,是幼儿园开展各种体育活动的主体。在高校在培养过程中应注重学生游戏策划、实施能力的提高,顺应学生为幼儿开展体育教学的各项需求。幼儿体育游戏在小班体育活动的实施中,具有教学难度可控性和教学形式灵活性等特点。为此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应结合这些特点,实施相应的教学活动。2.体育游戏的特点。活动量较低、游戏时间较短。主要以模拟游戏和角色扮演游戏为主,游戏情景设计要简单、明确,易于幼儿理解。根据不同年龄阶段设计体育游戏内容,注重故事情节的打造、重点关注幼儿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1)小班体育游戏特点这个阶段是3岁幼儿处在生长发育初期,体力比较弱,对基本的走、跑、跳跃、投掷、平衡等基本动作还属于初学阶段。游戏过程中喜欢模仿,活动还不够灵活,协调性和准确性欠缺,集体观念和组织纪律意识薄弱,注意力不易集中。(2)中班体育游戏特点4~5岁阶段的幼儿体力有增强,注意力易集中,动作比较协调,平衡能力有所提高。比较喜欢有情节、有角色、有追逐性的游戏。(3)大班体育游戏特点5~6岁阶段幼儿身体跟壮实,体力更好,能较熟练的掌握各种动作要领。在这个年龄阶段开始具有组织和控制注意力的能力,可安排竞技性的追逐游戏,结合发展体力和智力相关的游戏。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体育特色课程创新研究过程中,旨在为学生创设优质的实践与教学环境,提升学生的幼儿体育教学能力。为此,高校针对学前教育专业体育课程,应持续开展教学创新工作,系统性提升学生的幼儿体育活动组织与实施能力。结合幼儿园的实际需求、加强幼儿体操、幼儿早操、幼儿室内活动、幼儿户外活动、幼儿体育游戏、幼儿球类运动及体适能活动等项目的引进与投入工作,彰显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的优势,促进学生更好的开展幼儿园体育教学活动,促进幼儿园体育教学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袁志辉.构建学前教育专业特色体育课程的思考[J].广西教育,2019(05):155–156.

[2]田磊,何超.新时期学前教育特色体育课程的构建措施[J].当代体育科技,2018,8(36):162–163.

特色体育课程范文第2篇

一、确立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设置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

进入职业学院学习的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学习成绩差,在高考和整个中学阶段的学习受到打击,自信心不足。他们抱着一个进入新的环境和新的模式下学习新的知识的心态来到学校。但是进入学院后,学习方式、学习内容和曾经学习的模式改变不大,结果是学生学习积极性受到很大的打击,特别是基础课程学习不好的学生,又一次跌入了学习的困境。

(一)确立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

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适应生产一线需要的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的高技能型人才。通过与企业专家座谈,让我们感受最多的是,他们的关注点是在除专业之外的沟通能力、合作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文体才艺。会做人会做事,遵守职业规范的自觉意识与能力。提高调研学生能力培养目标分综合职业能力、职业素质、自我健康生活能力。综合职业能力包括活动计划能力、语言表达沟通能力、学习能力、岗位技能;职业素质包括团队合作能力、职业规范执行能力、主人翁与责任意识、创新意识;自我健康生活能力包括自我调节能力、文体活动能力。综上所述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1.有良好的社会公德。学生是社会中的一员,他要生活在社会上,要具备较高的公民素质、社会公德意识,首先学会做人。2.有良好的语言表达沟通能力。学生在企业中从事各项工作,特别是汽车维修企业,面临与客户、生产企业各方面的合作,合作中沟通能力、应变能力非常重要。企业专家建议将此项训练融入专业课训练中。3.熟练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各个企业工作中使用计算机网络已经是作为工具,对计算机的使用、维护都有一定的要求,企业专家要求我们在学习期间必须训练好,达到熟练应用的标准。4.具有爱岗位、爱企业的职业意识。企业需要的人是热爱本职工作、以企业为家、会做事、懂得认真做好每一项工作、有团队合作意识的员工,我们要在培养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敬业爱企意识。5.具有健康的心理与身体。针对当代人的特点,企业已经将身心健康作为聘用人的一个重要条件。我们要培养我们的学生有一项健康爱好,会一项体育锻炼项目,为他们今后健康的生活打下基础。

(二)设置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

实现培养目标,培养合格的人才,要设计一个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一个教学课程体系的建立需要时间,因为它需要全体教育工作者办学观念的转变,还要做好环境的建设、教师的准备、教学文件的准备。最关键的是,我们学院这个大的工作团队是不是能够团结一心去做这一件事。课程体系改革的几点做法:1.建立将入校进行专业学习视为进入该行业学习的意识。2.将企业文化引入学校进入课堂。用企业对员工的要求教育学生。3.将社会实践、企业调研引入教学计划中,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了解行业和企业。4.入学时将首门课程安排专业类课程,做到专业提前介入,让学生初步认识专业,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精心设计教育方案中的职业素质教育

职业素质的养成是学校教育阶段容易说而不容易做的事。在校企结合研讨中与企业专家进行交流时,他们强调最多的是踏实肯干,做事认真,能够自觉执行企业的制度,有礼貌,接受能力强。面对生活在今天的学生,他们受多方因素的影响,在思维方式、行为习惯上有许多不好的方面,必须精心设计教育方案,将职业素质教育落实在每一个环节,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培养受企业欢迎的优秀人才。

(一)教育方案中的职业素质教育的几点做法

1.从入学做起,从学生进入学校的第一天起,就要接触企业,安排企业学习交流,使学生亲身感受企业的要求。2.把我们学院的要求和企业的要求结合起来。每个学期安排学生参加企业活动,让学生有机会深入了解企业、去寻找适合自己的岗位,教育方案中确立学生企业调研学分。3.要有计划地安排学生企业实践,保证每个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前4个学期有3个月的时间在企业。4.安排学生企业实践工作的指导。从职业规范到就业、创业做出具体的指导。5.在专业课学习过程中任课教师落实职业规范教育。将企业的岗位要求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向养成学生自觉遵规守纪的好习惯方向努力。聘请企业兼职教师进入课堂。6.安排教育活动指导学生开展健康的文体活动。让每个学生学会一项自己喜欢的项目,为今后的健康生活打下基础。

(二)针对培养目标各学期设置课程的设想

第一阶段突出企业文化教育,突出对学生的职业意识教育。设置1周企业学习,设置体育项目训练、设置汽车构造、汽车专业英语、装配图识读、应用文写作、计算机操作基础课程。第二阶段突出对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培养。设置社会实践、体育项目训练、团队合作能力训练、汽车文化、汽车传感器与测试、汽车材料、汽车发动机电控制系统检测与维修、汽车电控电路分析、汽车专业英语、发动机拆装训练。第三阶段突出对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设置4周的企业实习,设置职业沟通、团队合作能力训练、体育项目训练、学生文体活动、汽车环保与混合动力系统、汽车专业英语、汽车底盘电控制系统检测与维修、汽车车身电控制系统检测与维修。第四阶段突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设置企业调研、职业生涯准备、演讲训练、体育项目训练、汽车电控系统综合检测、汽车专业英语、车辆评估、汽车维修职业资格证书。第五阶段突出对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设置顶岗实习,设置应聘能力训练、创业能力训练、汽车保险与理赔、汽车营销、毕业设计、整车故障检测与维修。在这五个阶段的训练项目中,从提高学生职业素质的角度看,一些内容已经实施,收到好的效果且受到学生的欢迎,在今后的教学中将逐步落实,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三、结束语

特色体育课程范文第3篇

一、高职院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体系的现状

1.课程目标设计单一、片面

在高职院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中往往是把教学目标放在知识领域上,这样的片面设计,导致学生缺乏创造性,不利于学生的全面综合发展。缺乏对知识结构、能力获得的方式、能力结构进行综合立体化的教学目标设计。现阶段在高职公共艺术教育课程教学过程中,学生主要通过学习教材中的理论知识、鉴赏艺术作品、参加各种各样的艺术活动等、使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通过各种形式的教学活动,让学生了解和吸纳中外优秀的艺术成果,从中了解不同国家、地区在文化中存在的差异;在教学实践中,重点发展学生形象思维,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创造美、鉴赏美、感受美、表现美的能力。从以往的目标设计中,我们不难看出,忽视了培养学生主动性、想象力、创造性能力。

2.课程教学内容单调

高职院校公共艺术课程教学内容过度关注艺术学科理论知识。对跨文化、跨学科内容以及国际普遍关注的课题内容不够重视,这种不合理且缺乏独特性的艺术课程结构,不符合艺术教育的发展要求,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高职艺术课程群的基本框架主要包括文学、艺术、舞蹈、影视、绘画、戏剧等艺术门类,可以具体分为艺术学科理论、艺术实践两个方面。在高职公共艺术教育实践过程中,我们应该有重点的关注本国家本民族的文化艺术,不断的传承其中的优秀艺术精神,同时也应该结合当地的区域特色,有针对性的介绍区域文化、传统文化和地方企业文化。课程内容覆盖面依然较窄。

3.课程评价体系有待完善

目前高职院校公共艺术课程评价方式比较偏重传统的纸笔测量,主要有课堂作业、考试、小论文、讨论等形式。通过这种简单、粗糙、缺乏系统性的纸笔测量的方式考核学生成绩,是非常片面的。这种评价方式本身也存在很多问题,忽视了公共艺术课程的特点,不利于全面了解学生艺术学习情况。无法真实的反映学生在知识、情感等各方面的变化。同时以纸笔测量为主要评价方式的评价体系,很难反映学生学习的进步与成功,不利于学生自主思考,从而影响未来更好的发展。鉴于高职院校公共艺术教育的现状和不足,公共艺术教育的现有课程体系必须进行改革和创新。依据高职人才培养方案,结合公共艺术教育的特点,以“艺术浸润技术,艺术教育和专业教育融合”的特色化课程体系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途径。

二、建设公共艺术教育特色化课程体系的依据和原则

根据2006年教育部公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我们从中可以了解国家对普通高校公共艺术课程确定的目标:现阶段在高职公共艺术教育课程教学过程中,学生主要通过学习教材中的理论知识、鉴赏艺术作品、参加各种各样的艺术活动等、使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通过各种形式的教学活动,让学生了解和吸纳中外优秀的艺术成果,从中了解不同国家、地区在文化中存在的差异;在教学实践中,重点发展学生形象思维,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创造美、鉴赏美、感受美、表现美的能力。以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为依据来构建高职院校公共艺术教育特色化课程体系,构建课程体系的各个环节均以目标为参照标准而运行。构建高职公共艺术教育特色化课程体系还需遵循以下原则:

1.艺术性。

高职公共艺术教育的艺术性主要体现在能够提高学生的艺术品位和人文素质,并不是单纯的传授学生理论知识和技能,当然也不是简单艺术欣赏课程。它是一种具有丰富人文价值内涵的综合课程。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并不是简单的把艺术作为一种谋生职业技能教给学生,而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更好的受到艺术的“教化”功能。

2.综合性。

现实社会中各个学科之间都存在着相互融合、相互补充的关系,任何学科都不可能脱离其他学科而单独存在。艺术与其他非艺术学科之间形成了一种互通、互补的艺术生态关系。这种良好的生态关系可以提高非艺术专业学生审美水平,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整体思维与同感能力协调发展,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鉴赏和评价能力。这种艺术生态关系可以更好的改变现阶段公共艺术教育存在的条块分割式的单一教学方式,造就符合时展具有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兼备的技能人才。

3.实践性。

创造良好的艺术氛围,激发学生对艺术的兴趣,增强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以创设艺术化的学习情境,拓展学生的艺术视野。鼓励学生在艺术创造中相互交流经验,鼓励学生现场即兴发挥,不断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通过校园文化活动、创新创业竞赛和技能大赛等实践平台,分享学生在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体系中取得的成效。

三、高职公共艺术教育特色化课程体系的构建和实施

(一)特色化的内涵界定

高职教育的一个重要功能是服务地方区域经济社会,高职公共艺术教育的特色化课程体系也要体现这一功能。所谓公共艺术教育“特色化”,即以艺术浸润技术,艺术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理念,建设特色课程、设计特色活动、注重艺术体验和艺术实践,通过公共艺术教育让学生领悟质量之美、技术之美、服务之美,从而创造生活之美,体现高职特色。公共艺术教育特色化课程体系按照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两方面构建,如上图所示:特色校园文化区域化特色课程特色化课程体系特色理论课程特色实践课程专业化特色课程虚拟特长班艺术学分艺术浸润技术,艺术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学生领悟质量、技术、服务之美,体现高职特色。

(二)特色理论课程

1.区域化特色课程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中明确要求各高校需开设《美术鉴赏》《音乐鉴赏》等8种限定性选修课程,同时文件还指出学校可以根据自身的学科情况、研究成果、师资水平、所在地域特色等优势来开设具有本地特色的艺术选修课程,不断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从目前了解的情况来看,大多数高校没有开设具有自身特色的艺术课程。在教材的编写上也缺乏自身特色,内容基本都是大同小异。在现有的《美术鉴赏》教材中,大多数课本没有涉及具有本地地域的知识,没有根据本地特色设计教学内容。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一般也是根据自己的研究方向和专长来进行教学活动。在教学活动中,学生的参与很少,教师很难考虑学生的兴趣点和艺术素质的差距。这种单一的传授方式,对于那些非专业的选修学生来说,教学内容显得枯燥无味,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学的情绪。高职特色理论课程从培养服务地方人才的角度出发,把传承地方艺术精髓作为学生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熏陶的最佳切入点和鲜活教材,研究挖掘地域内诗词、音乐、书法、绘画、戏曲、传统工艺等传统文化艺术作品,还有人文景观、文化名人、工艺大师等,作为各门类艺术鉴赏课程的极好素材。在实际艺术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挖掘具有本地地域特色的人文内容,更好的融入艺术教学中。为了可以让学生更好的接受优秀的传统文化,各个部门应该给予帮助,确保形成一批具有本地特色的艺术教育项目。例如无锡作为“吴文化”发源地,可以在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中有针对性的加入吴文化、惠山泥人、古运河等文化元素,在诗词鉴赏中加大对东林书院等诗词的解读和理解,开设“地方方言”、“区域文化讲座”、“锡剧名家名段赏析”等课程,让学生逐渐了解当地区域文化和传统文化。

2.专业化特色课程

高职教育是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第一线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要以符合企业未来发展要求为宗旨。为使学生具备与高等教育相适应的基本知识、理论和技能等综合素质,高职公共艺术教育可根据这一人才培养方案的基本要求,开发建设与专业相关的艺术鉴赏和艺术设计课程。如机械设计制造与自动化专业将培养目标定位为“懂设计、通工艺、精操作、会维修、能创新”,我们可针对性的开设《工业产品造型鉴赏与设计》等课程,使学生了解本专业的新知识、新技术和新工艺。旅游、酒店专业的学生开设《舞蹈鉴赏》《音乐鉴赏》类的课程,更好的提高自身的服务素质和艺术修养。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终归是要到企业中去,到生产一线去。在校园文化中融入企业文化,使学生在校期间就熟悉和了解企业文化,营造企业文化氛围,对于学生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尽快融入企业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在公共艺术课程体系中,我们可以有意识的开设“地域文化与企业文化”等课程,由表及里、由具体到抽象,让学生逐步了解当地企业文化,帮助学生迅速融入企业,适应岗位需求。各类行业对职业素养的需求是有差别的。针对行业的职业特点,培养良好的职业素质对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影响深远。各行业对毕业生的职业素质要求各不相同,但吃苦耐劳的专业品质,精益求精、实事求是的严谨作风和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等是各行业都要求毕业生应当具备的基本职业素养。这些职业素质的养成不仅需要在专业课程学习、实训实践教育等教学环节实施,在公共艺术课程体系中也可以有所体现。如邀请相关行业专家、行业技术能手、劳动模范等到校开设专题讲座,就职业发展前景、职业精神、典型事迹介绍等方面和学生面对面交流,从而增强学生的专业认识、职业素养和就业期望。另一方面,有意识地在校园文化中融入行业企业文化,如无锡职业技术学院以行业企业名称命名校园道路,以校园文化为载体,融入了行业企业文化,在校园中构建了一堂隐形而又无处不在的特色课程,学生在这样的校园文化中学习生活,耳闻目染,自然对行业企业文化加深了了解,提升了职业素养。

(三)特色实践课程

1.虚拟特长班。

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挑选部分有一定基础、兴趣浓厚的学生组建虚拟特长班,每年9月份新生入学,各课程指导教师从大一新生中选拔有专长及有发展潜力的学生,作为初步培养对象。同时也招收部分自愿参加的学生。培养过程中指导教师可根据学生发展情况进行调整,为保证实践教学效果,学生人数原则上不超过30人/班。凡参加艺术特长班学生可优先参加校内外文艺表演,优先选送参加省市级艺术展演、学分奖励政策等。我校艺术特长班设有舞蹈、国画、书法三个班级。培养时间为3学期,共计6学分,同时可免修公共艺术教育和文化素质学分。学期培养结束后,根据平时成绩、艺术实践、课程考核、参赛情况等综合评定给予6学分。因学生个人原因放弃课程学习者,均不给予学分。开设特色实践课程,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一体化,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这种实践课程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艺术学习热情,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保证学生能够得到更好的艺术教育。通过实践活动可以将枯燥的理论知识转化到生动有趣的实践过程中,在实践中得到感性认识,并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使整个教学过程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艺术学分认定。

为了让学生在德智体美各方面得到全面发展,要求学生不但要具备学习能力、认知能力、实践能力,同时也应该具备创业、创新、交流和组织能力及团队协作精神。以无锡职业技术学院为例,从2005年起规定学生在毕业前完成规定的课程学分外,还要完成文化素质9学分方准予毕业。文化素质9学分为必修学分,包括公共艺术课程、校园文化活动、人文素质讲座、志愿服务活动与社会实践与等方面,在此前提下,学院鼓励学生多修文化素质学分。

3.特色校园文化建设。

在步入职业生涯过程中,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是成功的基础。在现实社会中学生在职业发展过程中往往缺乏过硬的心理素质和职业素质成为影响其更好发展的障碍。高职院校在推进专业建设过程中,注重学生的内涵建设,同时注意培养学生的个性和创新精神,通过公共艺术教育培育和发掘一批骨干学生,组织开展特色品牌校园活动,建设特色校园文化,使其成为第一课堂的有益补充。如无锡职业技术学院每年举办的五四科技文化艺术节,通过开展各式各样的活动,不断提高学生的沟通和协调能力。重点开发利用具有本地特色的文化资源,激发学生的学校兴趣。教师应该努力挖掘当地优秀的传统文化资源,将其融入到自己的教学活动中,通过参观、实地考察等形式让学生亲身体会到传统文化魅力。增强教学活动的感染力和权威性,最终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结语

特色体育课程范文第4篇

[关键词]“双高”建设职业体能训练高职体育课程

引言

高职的“双高”建设是指围绕新时代职业教育的新要求,启动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等职业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建设一批引领改革、支撑发展、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高等职业学校和骨干专业(群),打造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和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以支撑国家重点产业、区域支柱产业发展,引领新时代职业教育实现高质量发展。在国家越来越重视体育事业的背景下,高职院校要结合“双高”建设的实际情况,寻求体育教学的创新和突破,设计基于职业体能的体育课程目标,构建职业体能教学内容体系,丰富课外职业体能活动,赋予体育更多的人文和教育价值,为学生的身体素质提高和体能发展奠定基础。

一、“双高”建设背景下职业体能体育课程的概念和意义

1.职业体能

作为职业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在开展各项教育教学活动时,都要围绕职业发展、职业规划这一核心目标,体育课程的建设也不例外。目前,社会中有不少员工因身体素质差而造成猝死,一方面是由于企业的工作压力比较大,而另一方面也侧面反映了他们的身体素质差,无法适应艰辛的工作环境。现代社会中,学生必然会遇到艰苦的工作环境,通过建设职业体能体育课程,可以有效增强学生的体质,锻炼学生的身体素质。职业体能是指高职院校在完成体育教学目标的基础上,结合职业发展需求,以职业为核心完成身体素质的训练。职业体能需凸显高职院校教学的专业性和定向性,以职业为前提,重点关注学生的身体发展。

2.职业体能教育

职业体能教育是高职院校为适应职业发展而开设的以职业为前提的体能教育活动,在当代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近些年,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高职院校的教学体系和教育内容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从应用型、专业型逐渐向职业型、综合型发展,职业体能教育在培养高素质的综合型人才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职业体能教育应选择合适的体育锻炼项目,在评估学生体育需求和实际身体素质的基础上,综合运用本校体育资源,开发和设计有针对性的体育运动项目,以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需要,提升学生的身体健康程度。职业体能教育可以融于普通体育教学活动中,强调学生专业、职业和岗位的要求,使学生在强身健体的同时,关注职业需求,通过职业保健、职业生存和职业发展等教学内容,让学生更快地适应工作岗位,并养成终身运动的良好习惯。

3.职业体能教育的目标

基于职业体能的体育课程是当下适应高职学生职业发展的必然需求,因此,高职院校需制订具体的课程目标和课程计划,帮助学生提升职业安全感和职业自信心。职业体能教育的基础目标是通过体育运动有效提升学生的体质,保护学生的身体健康;在基础目标之上的拓展目标是通过职业生存教育、职业技能教育、职业合作教育和职业保健教育四个方面,对学生进行职业性的安全教育和身体素质提高教育。例如针对土建类专业,可以安排高空坠落、机械伤害的应急处理,以提高学生解决意外伤害的能力;针对建筑类专业,设置平衡、推拉等教学内容,帮助学生形成刻苦锻炼、终身体育的意识。另外,在日常体育教学中,教师还可通过足球、拔河、接力等活动,锻炼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4.基于职业体能的体育课程

为更好地锻炼学生的体能素质,使其充分适应未来职业的艰苦环境,高职院校必须通过体育训练或者职业体能训练的方式,为学生的职业发展铺路。开设基于职业体能的体育课程,有利于高职院校实现体育活动和专业活动的融合。有一个良好的身体才可以更好地开展工作,高职院校在教育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必须迎合职业发展的步伐,通过体育训练活动,让学生适应未来企业的需求。高职院校应通过教学内容的设计、教学课程的设立、教学评价方式的制订等构建基于职业体能的体育课程,其中,无论哪一个环节都要以就业和实际岗位需求为导向,充分凸显职业体能教育的职业性和针对性。全面展开职业体能体育教学,有利于让学生在拥有良好体质的前提下进行学习和实践。高职院校以培养专业的技术型人才、应用型人才为主,体育训练活动可以让学生在短时间内科学应对一些艰苦的工作环[摘要]在“双高”建设背景下,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要求有巨大改变,高职体育作为培养体育人才的教育体系,要培养符合社会需境,通过体育运动释放自己的压力,减少心理问题的出现,避免给自己身体造成损害。

二、高职院校职业体能体育课程的构建

1.开设职业体能体育课程的必要性

在“双高”建设背景下,高职院校必须通过新的教育平台和课程专业群适应新时代的职业教育。为有效提高高职院校的办学质量,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已经成为当前教育改革的重中之重。高职院校可通过开设多元化的体育教学课程,构建完善、科学、具有高职教育特色的体育课程教学体系,以顺应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新时期,高职院校构建职业体能体育课程,不仅能推进教育教学工作,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还能有效满足学生职业发展和体育锻炼的需求。

2.构建职业体能体育课程的具体要求

高职院校应明确,职业体能体育课程应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在课程构建中,院校必须从各个专业学生的实际发展需求、职业方向出发,以职业体能为核心,以就业能力为要点,构建符合各专业特色的体育课程体系。高职院校应坚持职业体能教育和体育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将职业体能训练与专业的体育课程融合,以有效培养学生的综合体能。在构建职业体能体育课程时,高职院校必须坚持以下原则。(1)全面发展原则。高职院校在培养学生综合体能的过程中,需要坚持全面发展的原则,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基石,构建符合学生锻炼、适合学生运动的体育教学内容,并积极制订符合学生实际的教育教学培养目标。在设计具体的职业体能内容和教材时,应对学生的体育知识、运动能力、身体素质等各方面进行全面分析,以保证课程内容能满足各个专业学生的需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2)专业特色化原则。高职院校在构建体育课程体系时,需考虑专业的具体特色和就业方向,面向社会和企业的需求,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由于各个专业对学生的体能素质要求不同,因此,在开展职业体能体育课程时,需要从具体的职业和专业特征出发,全面分析职业体能的要求,设计适合的体育项目和体育评价方式,避免出现雷同的职业体能体育课。

3.高职院校职业体能体育课程的构建方式

(1)构建专业性的课程目标。“双高”建设可促进高职院校精细化发展,为有效顺应这一时代趋势,高职院校必须通过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专业型人才,去响应“双高”建设的具体要求。只有具备健康的身心素质、良好的职业体能、专业的职业能力的人,才能成为企业需求的人才。在构建课程体系的过程中,高职院校首先需要确定专业性的课程目标,以课程目标为导向,展开具体的体育教学活动,传授相应的体育技能和体育知识,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体育心态,缓解其在就业或者职业发展过程中的压力。专业性的体育课程目标可以根据具体的专业特色,以及学生的专业学习情况设定,重点培养学生的职业心态和职业情感,使其在锻炼身体素质的过程中学会坚持、坚强,能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各种困难。高职院校针对学生的专业技能、实际操作能力、专业创新能力等设置的职业体能训练项目,能够满足学生的全方位发展。(2)构建专业性的职业体能体育教学内容。在“双高”建设背景下,高职院校的职业体能体育教学内容必须从体育运动项目的特点出发,根据项目的难易程度,构建基础项目课程、基础理论课程、课外实践活动、体能素质锻炼四种类型的内容。在基础项目课程中,高职院校应合理评估学生的职业体能和身体状况,根据具体的职业标准,设置有针对性的体能训练项目和职业病防治项目,如针对舞蹈专业学生的身体弯曲,可以细致地分析和研究职业病的防治策略,为学生的职业发展提供保障。教师可记录学生的身体状况,再因人而异,制订针对性的体育教学方案,为学生提供科学、适宜的指导。另外,学校还可分模块对学生进行训练,在训练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在基础理论课方面,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课程项目计划,有针对性地进行理论性讲解,为学生灌输体育理论知识,使其从理论方面认识到职业体能训练的重要性。在课外实践活动方面,教师可充分利用课余时间,依据专业特色,以俱乐部、社团活动的形式,与学生共同进行课外活动,提高体育教学的职业实用性。教师要从专业的发展趋势出发,研究专业特色和学生兴趣爱好的结合点,引导学生自觉主动地参与课外实践活动。在体能素质锻炼方面,通过普通的体育课程即可完成。日常体育课中,会对学生的耐力、观察力、柔韧性、协调性等展开针对性锻炼,如通过跳绳、跑步等释放压力,有效提升体能水平。(3)构建课程评价体系。职业体能体育课程的评价体系需结合职业体能的实际需求、企业的职业要求和职业标准等,制订科学的体育成绩评价指标和学生发展指标。按照体育评级成绩指标,给予学生体能成绩评价和职业能力评价;按照发展指标,对学生的阶段学习、心理健康和身体发育等进行分析,发现教与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再通过科学合理的课程评价体系,有机调整职业体能体育的教学内容。

三、结语

为有效适应“双高”建设,高职院校必须通过职业体能体育课程培养综合型高素质人才,从体育课程体系的建设出发,围绕职业体能这一核心要素对学生开展职业体能训练,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和综合能力,使其能更好地满足社会的要求。

参考文献:

[1]郑佳薇,崔明月.融入体适能训练公共体育课程对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的影响研究[J].中国学校卫生,2019,40(11):1694-1696+1699.

[2]周葛龙.增强高职学生就业优势的体育教学模式探究[J].辽宁高职学报,2019,21(3):92-95.

[3]赵岩.高职学生体育运动损伤的现状与对策研究——以大连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辽宁高职学报,2020(8):94-99.

[4]王英英.基于体育训练的运动视频分析系统设计与开发[J].自动化技术与应用,2019,38(8):148-151+155.

[5]王强春.综合体能训练模式下双语体育传播人才培养[J].青年记者,2019(29):105-106.

[6]孙健,何家欣,闫琪.基于“数据驱动决策”的体育院校专项体能训练研究与进展[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20,40(3):1-3.

特色体育课程范文第5篇

一、引言

意大利的人文主义者维多里诺被称为第一个现代体育教师,他于1423年在曼图亚郊外开办宫廷学校对现代教育和体育进行实践。经历了漫长的四个世纪,现代学校体育终于传入我国。据有关资料记载,美国北长老会传教士狄考文(Calvin·w·biateer)于1864年创办的山东登州文会馆设有体操(体育)课程,这是所见材料中最早开设体育课程的学校。至今,本毕业论文由整理提供学校体育在我国已发展百年有余,其教学内容等虽经不断发展、充实,但仍未能够达到完全符合我国现状的要求。还需进一步改进、完善。文章通过对现、当代中国颁布的有关普通中小学教育的学制、课程(教学)计划、体育课程标准(教学大纲)中的体育教学内容进行研究,揭示其发展规律,提出浅薄意见,供学校体育教学改革参考。

二、研究方法

(一)文献资料法

查阅了部分有关我国近代中小学体育教学内容的文献资料,并做分析归纳。

(二)逻辑分析法

运用推理、判断等方法对我国近代中小学体育教学内容的演进与发展历程进行分析,并揭示其发展规律。

(三)比较研究法

通过对我国先后颁布的有关普通中小学教育的学制、课程(教学)计划、体育课程标准(教学大纲)中的体育教学内容进行纵向的比较,总结其特点与规律。

三、结果与分析

体育教育在我国发展主要经历以下三个阶段。

(一)酝酿萌芽阶段(1840—1903年)

中国有几千年的文明史,但是绝大多数朝代都存在“重文轻武”的教育思想,偏重德育和智育,轻视甚至无视体育。鸦片战争之后,由于西方列强和日本的军事侵略,清政府被迫签定了一系列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经历了种种屈辱的清政府和民众。逐渐认识到“强国”、“强兵”的重要性,我国学校体育也因此开始进入酝酿、萌芽阶段。

鸦片战争之前,虽有极少数教会学校已开展课外体育活动,但影响较小并未能引起国人重视。李林认为:我国学校体育的历史起点应该是鸦片战争以后,随着“西学”与“洋务运动”的兴起,西方的体育也逐渐被引进学校(主要是军事学堂)。从19世纪60年代起,清朝统治集团中的洋务派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宗旨。陆续创办学堂。据统计,同治、光绪年间(1862—1895年),先后有23所洋务学堂开办。当时的北洋水师学堂的体操课教材以兵式体操为主,普通体操和田径为辅,还包括击剑、刺棍、拳击、哑铃、算术竞走、三足竞走、跳远、跳高、足球、游泳、木马、单杠及双杠等,属综合性教材。教会学校中虽然开设体育课的比较少,但是开展课外体育活动却相当普遍。美国北长老会传教士狄考文于1864年创办的山东登州文会馆,就设有体操(体育)课程。还有就是通过1881年《福州鹤龄英华书院章程》的课程汇表,我们知道该校体育课程的教学内容大致包括:打球、体操和身体学。很多教会学校开展课外体育活动,如“美以美会”在江苏镇江开办的女子学校、美国长老会在山东烟台开办的汇文书院等。

1901年,清政府下令将全国的书院改为学堂,并进行全国范围的课程改革,形成了我国近代普通学校的雏形。在当时兴办的新式普通学堂中,也大都把体育课列为学校课程之一,如上海南洋公学附属高等小学堂,三个学年均设有体操课程,其体操教学内容是:第一学年柔软体操、第二学年柔软操、第三学年兵式体操。又如上海三等公学、上海澄衷学堂、上海育才书塾、广州教忠学堂、广州时敏学堂、湖南时务学堂等,均设有体操课。

在向西方列强学习和教会学校的启发下,洋务派创办学堂,将西方体育教学内容移植到我国学校教学中,打破了我国两千多年来学校中没有体育课程的模式,其体育课程发展和教学内容已经呈现出近代体育课程的萌芽状态。至此,可以说我国近代体育课程雏形已经基本形成,体育课程作为学校分科课程的地位得到了普遍的认可和确立,其主要教学内容是德国、日本的兵式体操和普通体操及一些运动性游戏,这对我国近代学校体育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形成发展阶段(1904—1949年)

1902年,清政府曾颁布《钦定学堂章程》(即壬寅学制)规定我国各级学堂必须设置体操课程,但却未能实行。直到1903年,清政府又颁布并开始贯彻实施《奏定学堂章程》(癸卯学制)。《奏定学堂章程》规定:我国各级学堂均设体操课程,并规定了体操课程的目标、课时、学科程度、教法要求。从高等小学校第一年至中学堂第五年都把兵式体操作为主要内容,但由于当时师资力量的极度匮乏,只能由退役军人担当体育教师,导致多数情况以兵操代替体操,体操课只进行队列、队形练习,最终使得体操课变成了队列队形练习。

民国成立伊始,临时政府颁布了一些有关学校教育的法令,对清末的教育进行一系列的改革,这些法令总称为“壬子癸丑学制”。其教学内容仍然以兵式体操为主,但其课程内容安排的科学性也有很大提高,如随着学级’的增高,体操课程内容呈现:适宜之游戏一渐加普通体操一时令游戏一加兵式体操(男)-户外运动或游泳(课内或课外)。这一时期最大的特点是我国传统武术以合法的方式进入了学校体育课程,成为体育课教学内容之一。

1922年9月,北洋军阀的教育部召开学制会议,并于11月1日公布了“壬戌学制”。这次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转变是学校体育教育从过去的模仿日本,转为仿效美国,充分体现了这套学制的实用主义思想。把体育课程的名称由体操科改为体育科,以田径、体操、球类、游戏等为主要教学内容,并废除了中小学的兵操。初中把生理卫生纳入体育科,高中体育增加了卫生法、健身法和其他运动三方面内容,这样体育学习和生理卫生知识学习紧密结合起来,使体育教育走向科学化。此时,体育师资的问题仍然没有得到解决,再加上场地、设施等原因,致使“壬戌学制”中所提出的改革内容无法实践,于是在小学首先出现了“放羊式教学”。

1929年,南京政府的教育部又颁发了《小学暂行课程标准:小学体育》《初级中学体育暂行课程标准》和《高级中学普通科体育暂行课程标准》三个体育课程标准,第一次把以往的体操课改为体育课,并一直延续至今。这一时期的体育课程明确规定把体育课程分为课内和课外两类,且详细规定了教学时间分课内和课外。如小学中低年级每周课内时间为150分钟,高年级每周课内时间为180分钟,每天课外活动时间为2—3小时以上。课内教学内容有游戏、体操、球类、田径以及器械运动等;课外内容包括课外运动、日常姿势比赛、定期运动会等。后来体育教学内容又把田径运动、远足和登山提前安排在小学中年级开始。

体育教育的形成与发展,先后经历了清末、民初、北洋军阀政府和国民党统治四个时期,我们可以发现体育课程稳步发展,趋于定型,其教学内容也是越来越充实、完善,课程安排越发具有科学性。

(三)高速发展阶段(1949年至今)

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为学校体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政治保障,学校体育课程进人高速发展时期,但其中过程并非一帆风顺,主要经历了“三代”。

1第一代体育课教学内容的发展

1956年,教育部正式公布了以前苏联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为蓝本制定的新中国第一套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要求小学体育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基本体操与游戏两大类。其中基本体操包括三部分:队列练习和体操队形练习的基本动作;一般发展和准备的练习;走和跑、跳跃、投掷、攀登和爬越、平衡等练习。游戏根据大、中、小的活动量进行分类编排,五六年级以基本体操为主,随着年级的降低游戏的份额逐渐加大。中学体育教材包括基本教材和补充教材两部分,基本教材内容包括体操、田径、游戏三大项。但由于教材内容偏多、偏繁,使部分教学内容难以实施,还有的教材内容存在着机械、刻板、不符合学生身心特点的问题。

1961年,教育部重新制订颁布了十年制《小学体育教材》和《中学体育教材》,虽然名为体育教材,但其内容和结构实为一套新的体育教学大纲。大纲规定小学教材内容的五大项分别是:体操、田径、武术、游戏(包括球类)、体育基本知识,并且要求游戏教学占低年级总学时的50%,中、高年级则以游戏、田径和体操为主。中学教材由分别占总授课时数80%的基本教材和20%的选用教材组成。基本教材内容包括体操、田径、武术、游戏(球类)、体育基础知识五大项。

1966年至1976年的十年“分析不同历史阶段体育教学内容的特点”给我国体育课程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1978年,教育部制订并颁发了《全日制十年制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试行草案)》,要求从小学一年级到高中二年级每学年都安排有体育基本知识内容,除“体育基础知识”外,还增加有“卫生保健知识”,并指出了应将基本教材作为体育课的主要教学内容,选用教材不集中于某一项。这套教材内容试图“打破以运动竞赛为中心的编排体系”,但仍具有较强的竞技意识。

2第二代体育课教学内容的要求

这一时期国家先后颁布了六个中小学大纲,其中,1992年颁布的第一个义务教育体育教学大纲——<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中体育教学大纲>最具代表性。这套大纲要求小学一二年级,强调以基本动作为主,小学三至六年级,身体锻炼部分的内容基本上按运动项目排列,但球类教材以小球类为主。田径具体内容都经过再创造,体操从内容到形式,都以身体锻炼为目标,编选比较简单的动作,并且把身体素质练习单独作为一类。初中各年级加大选用教材的比重,拓宽选用教材的范围,强调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基本教材中,加大了理论教材的比重。把原来的武术教材拓展为民族传统体育,编选了传统养生和健身等特色内容。与1987年的大纲相比,这套大纲的基本部分教材的比重增加了。而选用部分有所降低。超级秘书网

3第三代体育课教学内容分析

第三代体育课程是一次以素质教育为主旋律的改革,其关注的是学生体育学习的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和健康目标,主要体现在“五个领域目标”。力图关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为终身体育打基础。教学内容中,小学以基本运动、游戏、田径、体操、韵律活动和舞蹈为主,还有小球类、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发展身体素质练习及体育、卫生保健基础常识。本毕业论文由整理提供中学以田径、体操、球类为主,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发展身体素质练习、韵律活动和舞蹈为辅,还有体育卫生保健基础知识。选修部分包括游泳、滑冰等地区性、民族民间传统体育项目。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我国特有的传统文化和特殊国情,使我国体育教学内容走过了曲折发展的道路。

2统治阶级的意志、法律法规的制定、经济的发展和经费投入不足等也影响我国体育教学内容的顺利发展。

3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呈现出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的新局面,为体育教学内容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良好条件。也是我国体育事业发展较快、进步较大、成果较多的时期。体育教学内容的发展逐步走上了规范化、科学化、法制化的道路。

4现在体育教学内容已经体现出知识性、科学性、健身性、娱乐性和时代性等特征,让学生通过体育学习,可以达到体育课程“五个领域目标”的较高水平,养成终身锻炼习惯,培养良好的品德和个性,促进身心健康,适应未来社会竞争的需要。

(二)建议

我们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实现真正的素质教育,一定要摆脱高度集权、具有浓重技术主义色彩的“前苏联模式”的束缚,发展具有中国特色、带有人文主义色彩的体育教育事业,这才是我国体育教育发展的根本。

1“大本土化”

所谓“大本土化”,就是指在体育教学的内容和过程中能够体现中国特色,如将中医、中药的基础知识增加到保健养生内容中。舞龙舞狮等具有代表性的项目增加到小学体育教学中。还可以结合我国各地区的民族特色对民间的传统游戏进行改进,使之成为学生乐于参与的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