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特色旅游小镇规划设计

特色旅游小镇规划设计

特色旅游小镇规划设计

特色旅游小镇规划设计范文第1篇

关键词:阳羡湖;旅游;特色旅游小镇;环湖绿道;服务

中图分类号:Q14 文章编码:

小城镇特色生态景区规划的意义及总体指导思想

(一)小城镇特色生态景区规划的意义

1、对小城镇经济具有直接推力

小城镇旅游的发展,首先对特色景观旅游城镇产生游览需求,门票经济初步显现,旅游活动对地方经济产生了直接推动力。

2、带动小城镇第三产业的发展

旅游业由“食、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构成,六大要素涵盖面宽,内涵丰富。其产业系统由旅游资源、旅游产品、旅游市场和旅游管理四个子系统构成一个完整的生产建设体系,生产关系涉及面广,生产力关联带动作用很强。

小城镇旅游发展,游览过程相应伴生出旅游餐饮、旅游住宿、旅游交通、旅游商品和旅游娱乐的多种消费需求。旅游小城镇内民俗接待、特色餐饮、工艺商品等产业将随之得到发展,使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第三产业走向繁荣。

带动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小城镇旅游吸引了大量旅游者,势必将产生大量资金消费,增加村镇的经济实力和农民的收入。

小城镇旅游有利于充分利用三农资源,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小城镇旅游把农业生产过程、农村风情风貌和农民劳动生活作为旅游资源进行加工转化,形成旅游产品并推向市场,发挥农业本身具有但以前不被重视的观光旅游、文化传承等功能,为农村经济的发展创造新的增长点。

(二)小城镇特色生态景区规划的指导思想

规划建设要找准优势,发挥特色。实现小城镇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首先要找准特色生态与文化的优势,充分利用当地历史文化积淀、民俗风情、环境特色、田园风光等人文优势和自然条件优势,在严格保护的前提下加以整合包装和提升,大力营造独具地方个性特色,并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人文大环境。旅游村镇的规划建设,要尊重自然、尊重地域历史文化、尊重小城镇和村落现有格局、尊重普通旅游者的意愿、尊重农民的长远利益。

宜兴“阳羡湖”的形成

阳羡湖位于湖滏镇境内,即油车水库,地理条件优越、自然资源丰富、生态环境良好。该工程进一步提高湖滏 、丁蜀地区的防洪标准,并成为宜兴市的备用水源。

阳羡湖面积约8.5公顷,水库边上有大量的村庄,在2008年前后,村庄开始拆迁,水库下游开始建坝围湖。现在坝已建好,蓄水也完成,湖面面积达到27.7公顷。阳羡湖附近景点众多,如:张公洞、灵谷洞、玉女潭、陶祖圣境、慕蠡洞、竹海公园等,阳羡湖的形成,为周边旅游用地的开发建设,提供了更有力的条件,特别是紧邻大坝下游,将打造一个旅游小镇,为游客提供餐饮、住宿、购物等一系列服务,湖的东边规划一处国宾馆等等,围着湖面周围规划了好几块建设用地。最近又在环阳羡湖规划了一条绿道(自行车道路),为游客提供跋山涉水的线路,使游客能够进一步亲近自然。

图1阳羡湖景区开发总体示意图

三、宜兴阳羡湖特色生态风景区的开发规划要点

(一)利用丘陵山区土地资源,规划阳羡湖特色旅游小镇

旅游用地的开发要进行特色创新,切忌雷同,要与周围环境相适应。阳羡湖景区独特的丘陵山区地貌和丰富的特色植被及景点为规划阳羡湖特色旅游小镇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1、区位环境

阳羡湖特色旅游小镇地处湖滏镇与阳羡湖生态旅游游区之间,北临灵庙公路,南临金沙大道,是宜兴至竹海的必经之地。旅游小镇位于宜兴南1 8 公里,东距太湖5公里,周边有丁(山)张(公)、汤(渡)省(庄)、张(公)灵(谷)、湖新公路,东岭公路等;东岭公路经悬脚岭直通浙江,汤省公路东端与宁杭高速公路衔接。

旅游小镇所处区域系丘陵山区,属天目山余脉,山峦环抱、连绵起伏,且周边景点集中,自然景观多样,人文景观丰富。有“华东第一竹海、太湖第一源头、苏南第一高峰”之称的竹海风景区、彰显陶朱公范蠡兴陶制业的陶祖圣境风景区、雕塑文化和溶洞茶州相结合的优美灵谷风景区等,还有张公洞、玉女潭、龙池山森林公园、澄光寺等特色鲜明的旅游风景区,都是华东旅游圈和太湖旅游风光带上的特色精品景区。

湖滏自然植被丰富。湖滏茶园依山就坡,一望无际。“天子未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湖滏香茗历来与杭州龙井,苏州碧螺春其名,为历代贡品,当今更是名品迭出。湖滏还是著名的毛竹产区,竹林面积达6万亩,在起伏的群山中,挺拔茂密的翠竹连绵不断,山风吹过,竹影婆娑,好似大海波涛,气势十分壮观。此外,湖滏还出产丰富多彩、富有地方特色的土特产,如山百合、吊瓜子、青梅、药材、竹笋、银杏、板栗、杨梅等等。

整体开发策略

(1)湖滏镇—阳羡湖风景区定位为依托湖滏镇的三个特色旅游区:阳羡湖风景区,矿址体育公园、与农林茶生态公园。

(2)体育公园应结合矿址建设,该地块既可依托旅游道路,又紧邻湖滏镇;现状茶园、竹林、耕地整合为农林茶生态园。

(3)重新规划自行车及其他旅游路线,将三个区域串联,分别体验矿址、生态、湖光、山色,和村庄。

图2阳羡湖特色旅游小镇整体开发策略

3、旅游用地的布局及功能划分

(1)功能分区

地块整体分为七个区——中心镇区、主入口服务区、拆迁安置小区、休闲餐饮区、休闲度假区、茶园度假区、桃花岛度假区。中心区位于地块南侧较为平坦的区域,集旅游配套与居住为一体,建筑较为密集。主入口服务区位于地块东北区域,主要为旅游道路(灵庙公路)以及东侧体育公园的旅游者提供综合服务。

拆迁安置区位于地块北侧,北侧旅游道路直接相接,吸引游客进入,带动居民参与旅游服务;区西南角预留一定的公共设施用地,为将来旅游区的开发提供管理与服务。结合矿坑景观与保留茶园规划休闲餐饮区,设置中大型特色餐饮设施,如散布于茶园中的茶馆、与服务区相邻的大型餐厅等。休闲度假区以大型度假中心为龙头项目,与矿坑景观结合设计为矿坑酒店;该区西侧设置青年营,为学生青年人提供度假休闲场所;矿坑底部设计多层次的景观步道。另外,利用基地西

侧大片保留茶园、东南角环岛分别设计茶园度假区与桃花岛度假区。

(2)用地平衡

旅游小镇总体用地以绿地为主,有61.07公顷,占总用地的一半;居住用地20.04公顷,占总用地的17%;公共设施用地13.68公顷,占总用地的12%。

表用地平衡表

(二)开发环山谷地旅游用地,规划阳羡湖环湖绿道

阳羡风景区三面环山,现状地形起伏多变,主要景点位于谷地。谷地相对较为平坦,植被以农田和茶林为主,风景区现状道路质量好,旅游资源丰富。同时借鉴东钱湖环湖自行车道和关山环镇自行车道的建设经验,规划建设阳羡湖环湖绿道。

1、阳羡湖景区规划环湖绿道的区位优势

阳羡湖景区拥有竹海风景区和陶祖圣境景区,两处国家4A级景区,以及张公洞、灵谷洞、西施洞和玉女潭等特色景群。阳羡湖建成后将成为整个阳羡湖景区的核心景观。其周边群山环绕,林木葱郁,风光旖旎。阳羡湖宛如一个巨大的聚宝盆,汇聚着周围山林的灵气。

阳羡湖风景区现状道路质量好,对外交通方便。现状有张灵慕线和汤省公路,分别连接着丁张公路、104国道,离高铁车站只有10分钟的路程,离宜兴市区也仅有15分钟的路程,所以交通快捷。

谷地相对平坦的地形可为环湖绿道的规划提供天然的优势,周围众多的景点又提升了环湖绿道的旅游价值。

阳羡湖环湖绿道的设计目标

以优良生态环境为基础,以山、湖、涧、竹、茶、田、果为特色,通过“骑行”方式整合沿线景区,串联“车行”、“舟行”、“步行”等多样交通方式,打造长三角地区骑行体验最为丰富的观光休闲自行车专用道。

线路的总体规划

整个阳羡湖景区内形成“一环四射,两特色线”的绿道主骨架。

(1)一环

即环湖绿道,环阳羡湖一周,串联灵谷洞、阳羡湖、篱笆园及西施洞等景点,线路相对顺直,坡度起伏不大,沿途经过茶园、水库大坝、果林、田园、竹林、溪涧及村庄等不同自然和人文景观。

(2)四射

即以阳羡湖为中心向周边放射的四条联系性绿道,一条经张公洞景区直通宜兴城区,一条通过阳岭隧道联系龙池山景区及龙池山绿道,一条沿伏西涧通往陶祖圣境和竹海景区,另一条通往太湖与环太湖绿道相接。

(3)两特色线

亲水线基本沿着湖边水中栈道而行,坡度不大,但弯道多,骑行其间饱览湖光山色的同时,更能让人深刻体会“山环水绕、柳暗花明”的意境。

(4)亲山线基本在林荫中穿行,坡陡弯急,泥结碎石路面,适合自行车爱好者和专业骑行者,带来刺激的山区骑车体验。

图3阳羡湖环湖绿道的线路规划

配套服务设施提升旅游用地价值

阳羡湖绿道配套服务设施分为三个等级:

(1)综合服务区

提供停车、零售、休息、淋浴、信息指引等游客服务,还结合周边酒店、村落提供餐饮、住宿、休闲等综合服务,功能齐全。

(2)中型服务区

提供租车、休息、零售、信息、停车、指引等游客服务。

(3)小型服务点

结合主要景观设置,提供休息、观景、信息指引等服务。

阳羡湖环湖绿道规划两处综合服务区,设置间距为15公里左右。一处设在蒋笠,是通往善卷风景区和阳羡风景区旅游道路的交叉口,也是宜南山区的入口,是城区及外来旅游人口的主要集散地,交通便捷,换乘方便。一处利用竹海风景区入口现有配套设施,便于换乘。另外结合沿途重要景点和了女友拂去用地规划2处中型服务站和12处小型服务点,设置间距分别为3~5公里和1~2公里。

规划旅游观光接待中心,提升用地价值

利用阳羡湖核心区的废弃宕扣,规划建设阳羡湖旅游观光接待中心,基地三面环水,景观绝佳。主要建设内容包括住宿、休闲、健身娱乐于一体的湖景酒店、中心景观广场、游船码头、绿道驿站。山顶观景平台及停车设施。

规划用地面积约5公顷,总建筑面积约8万平方米。改旅游观光接待中心的建设,将大大提升旅游用地的价值,促进当地的旅游增收。

结语

综上,规划小城镇特色生态景区是带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大战略,是推进我国城镇化的重要途径。通过经济规划、环境规划与景观规划设计的结合,区域开发、资源利用与生态保护相衔接与配合,生产建设与生态建设相适应,达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三者的高度统一。

参考文献

[1]廖燕芳,刘宝干.旅游用地现状问题及解决方法研究[J].科技信息,2008.29.

特色旅游小镇规划设计范文第2篇

为提前谋划我区示范镇建设,2019年3月19日-3月22日,区领导带领区住建局、规划分局、蟠龙镇和旅投公司有关负责同志,赴广西会仙镇、六塘镇,贵州万达小镇、茅台镇等地学习考察示范镇建设,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二、主要经验做法

(一)坚持高位推动。一路走来,不论是桂林市的会仙镇、六塘镇,还是贵州省的万达小镇、茅台镇,不论投资大小,取得成功均离不开当地政府的高度重视。会仙镇、六塘镇示范镇建设启动后,桂林市临桂区委、区政府成立了以书记、区长为组长的领导小组,区四套班子分管领导联系项目,做到“一个项目、一套方案、一名领导、一抓到底”,区直部门与乡镇之间相互配合、上下联动,举全区之力推进示范镇建设;贵州省万达小镇、茅台镇更是得到贵州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多次赴万达小镇现场指导工作,亲自主持召开专题会议,听取茅台镇规划建设工作情况汇报,对茅台镇的规划建设工作严格把关。

(二)坚持规划先行。各示范镇立足本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资源禀赋、民风民俗,结合打造全域旅游,按照适用经济、绿色美观、凸显特色的原则,委托高资质规划设计单位,因地制宜完善了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各项专业规划和重要项目设计,科学合理规划集镇功能分区和发展定位,实现了“多规合一”。比如临桂区会仙镇、六塘镇委托同济大学专家团队编制规划,在风貌改造上,更是请名师规划、大家设计,六塘镇的风貌改造充分融入了马头墙、飞檐、窗花、斗鸡等六塘历史文化元素,会仙镇风貌改造采用青瓦屋顶、白色墙体及朱红木材装饰为主调的汉唐建筑风格,实现了一个乡镇一个logo、一个乡镇一至两条特色街区;比如茅台镇高标准抓规划设计,按照“规模化、精品化、高端化、市场化、国际化”的要求,高标准编制了《茅台镇修建性详细规划》《茅台旅游发展总体规划》《茅台酒镇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规划》及产业发展、交通疏解、环境绿化等12个专项规划和《旅发大会总体工作方案》,谋划55个项目建设规划,注重规划的衔接和融合。

(三)坚持挖掘当地文化特色。各示范镇深挖当地文化特色,让人深入其境,勾起久远的历史记忆。比如会仙镇充分挖掘开凿于唐长寿元年的古桂柳运河的文化底蕴,以青瓦、白墙及朱红木材装饰为主调的汉唐建筑风格,对镇区进行立面改造,汉唐风格的立面改造引人入胜,仿佛穿越到了汉唐时代;六塘镇充分挖掘当地彭祖文化和斗鸡文化,打造彭祖文化发源地凤岩古村,推动乡村休闲旅游,并在街区立面改造中增加“斗鸡”元素,特色突出,让人印象深刻;贵州万达小镇专门开设了古法造纸、苗族蜡染、鸟笼制作三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体验民俗小院,搜集周边山寨被人遗忘的农用器具、摆件,勾起人们久远的历史记忆,为了让游客有充分的活动空间,小镇街区还引入“广场”概念,以当地文化特色为主题,建设了尤公广场、苗年广场、鼓楼广场和锦鸡广场,每天都有节目在广场上演;茅台镇挖掘深厚的酱酒文化、灿烂的长征文化、悠久的盐运文化,打造酱香型白酒工业旅游路线,游客可以亲身感受酱香型白酒的生产过程,参观国酒文化城,领略茅台酒的历史文化,打造红军四渡赤水纪念园,弘扬灿烂的长征文化,街区各处布置与盐运相关的事物,增添盐运文化亮点。

(四)坚持注重功能配套。各示范镇在完善提升示范镇道路交通、排水排污、垃圾处理、路灯公厕等基础设施的同时,同步抓好学校、医院、农贸市场、市民广场、文化中心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改造和提升,完善城镇功能,吸引周边农村人口向城镇聚集,实现就地、就近城镇化。比如会仙镇新建了1座卫生院综合业务楼,1个占地4000平方米的汽车站,1座1500平方米的垃圾中转站,1个占地22亩的市民广场等;六塘镇新建了四星级农贸市场、开放式文体活动中心、高标准公厕、观音山公园等;丹寨万达小镇选址靠近丹寨县城,学校、医院及其他各类生活配套设施均可依托县城,功能完善,生活便利;茅台镇建有一座二级甲等公立医院,并规划建设一座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建有茅台镇1915广场、中茅景观走廊,为镇上居民及酒厂职工提供了更好的就医条件,提升了生活品质,吸引更多周边人口往茅台镇上聚集。

(五)坚持因地制宜,发展产业。按照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游则游的原则,每个示范乡镇明确了1-2个主导产业,打造新型工业强镇、商贸物流重镇、旅游休闲名镇,乡镇经济得到显著提升。比如,茅台镇着力推动工旅融合发展,以白酒工业为主导产业,围绕建设中国一流酱香白酒生产基地和酒类贸易基地的目标,全力支持茅台集团做大做强,整合厂市资源,同时,打造特色街区,改造赤水河沿岸景观,启动一批旅游景点、游客服务中心、酒庄和精品酒店项目,建立“酱香+文化+旅游”发展模式,推动茅台酒镇向世界旅游名镇转型发展。会仙镇依托会仙湿地、自然山水田园风光和白崇禧故居等自然和人文资源,逐步形成了三条特色旅游精品线路,全面发展全域旅游,2016年,旅游接待游客达30万人次。六塘镇大力发展商贸及乡村休闲旅游产业,利用优越地理位置、交通优势,完善基础设施及相关配套、对街道进行风貌改造,激发了商贸的活跃,同时,六塘镇打造凤岩古村,推动乡村休闲旅游。丹寨万达小镇以文旅为主要产业,打造苗族、侗族特色风情街,策划以当地文化为主题的大型活动,布局主题客栈、特色餐饮、酒吧一条街等业态,以此打造旅游目的地、旅游集散地、休闲度假中心和品质生活中心四位一体的苗侗风情文化旅游度假小镇。

三、启示和建议

蟠龙镇是我区示范镇的重点打造对象,蟠龙镇地处我区的核心区域,是我区的一扇重要窗口,打造怎样的蟠龙镇,将直接影响到我区的城市功能和品质。当前,蟠龙示范镇建设面临规划水平低、资金压力大、产业不发达、支撑作用弱、特色不鲜明等问题。建议借鉴各地经验做法,科学推进我区蟠龙示范镇建设。

(一)突出功能定位,着力规划布局。

坚持“先策划后规划、先规划后建设”的思路,着力推进蟠龙示范镇规划布局。一要系统策划。聘请具有产业策划、规划、运营、管理的专业团队,以“一区三基地”战略布局为总要求,结合自身的地缘区位、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对蟠龙镇进行调研,明确蟠龙镇功能定位和产业发展重点,科学合理进行产业布局。二要根据策划,完善规划。在《赣州市城市总体规划》、《西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基础上,由第三方专业团队详细规划好蟠龙示范镇整体风貌、功能布局,在蟠龙镇背街小巷改造提升工程设计方案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街道、房屋外立面设计;规划编制过程中,可以借鉴桂林市会仙镇经验,在不影响整体效果的前提下,优化设计方案,节省成本,采取专家领衔、部门合作、公众参与的方式,多方征询意见和建议,推动公众广泛参与,充分尊重居民意愿。同时,注重规划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使风貌整治规划与《赣州市城市总体规划》、《西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以及各类专项规划有机衔接;提高规划编制深度,把规划落实到每一个地块,以详细规划引领城镇风貌建设,打造个性特色小镇。三要狠抓落实。加强规划宣传,强化规划执法,严惩违法行为;建立规划实施抽检制度,及时发现、纠正违规行为,确保一张蓝图干到底。

(二)因地制宜,发展产业。

蟠龙镇是具有千年欧潭文化的历史名镇,文化底蕴深厚,周边自然资源丰富,可以因地制宜以文化创意、休闲旅游产业为特色,优化产业结构,推进产业融合发展,打造好蟠龙古镇文旅名片。

业态要有特色,但也要足够丰富,才能更好聚集人气。结合千年欧潭文化,从历史角度、人文角度,整理出蟠龙自己的文化底蕴,同时也要丰富其他业态。在业态布局上可积极引入欧潭文化主题酒吧,搭配日式清酒吧、韩式烧酒吧、葡萄酒吧等多元素主体酒吧;引入赣南特色餐饮及目前深受广大群众喜爱的潮流餐饮,如肯德基、星巴克、川味火锅等;在小镇内布局国画、油画、陶艺文艺创意街区,联系业内具有号召力的陶艺大师、国画油画大家,通过他们的影响力带动业态的发展,提升蟠龙镇知名度,同时借鉴丹寨万达小镇经验,多提供游客可参与、自行制作的空间,比如自行制作陶艺、画油画、写书法等,提升游客的参与感,提高蟠龙镇的吸引力;引入主题客栈概念,打造一批特色鲜明、文化气息浓厚的主题客栈,比如以欧潭文化打造的中式古典客栈、禅意客栈,搭配日式、韩式等多元素主题客栈。

另外,可以打造古戏台,植入赣南地区诸如“采茶戏”、“兴国山歌”、“客家擂茶”、“石城灯会”、“东河戏”等10项列入部级非遗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客家民俗”等108项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遴选有特色的项目;再辅以潮流娱乐中心,运动康体中心,影剧院,儿童主题乐园等功能业态,将蟠龙打造成整个赣南娱乐休闲的新地标。

(三)科学有序推进镇区建设。

完善蟠龙镇基础设施,提升社会公共服务水平,改善生产生活环境,打造特色示范街区,改造城镇房屋建设风貌,提升城镇品质。

一是加快推进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在蟠龙镇背街小巷改造提升工程打下的良好基础上,加快周边市政道路、公园、公共服务设施项目建设。比如客家大道西延、工业路南延、章贡王路南延、龙岗路、滨江南路全段拉通、镇区内剩余电缆下地等项目建设,以及蟠龙公园、杨边公园、文体中心等配套设施项目,拉开蟠龙核心区城市建设框架,提升地块开发价值。

二是立面改造先行启动,新农贸市场加快建设。立面改造是一个示范镇最能凸显文化特色的部分,也是最能吸引人气的部分,文化气息浓郁、特色鲜明的街区、房屋,会让人流连忘返,蟠龙镇有背街小巷改造基础,部分立面改造已见成效,古色古香的马头墙、飞檐、窗花引人入胜,应在背街小巷改造提升工程设计方案的基础上,优化设计,节约建设成本,以千年欧潭文化为主题、按客家风情格调设计,继续推进立面改造工作;蟠龙农贸市场空间开阔,周边空置店铺较多,利于初期运营管理及成本空置,又处于蟠龙大街旁,适合先行引入业态,同时,加快新农贸市场建设,尽快将老农贸市场区域启动运营。

三是充分利用周边水系,辅以灯光打造美轮美奂景观带。

水是一个小镇的灵魂,比如乌镇、周庄,都有一条穿镇而过的河流,蟠龙镇周边水系丰富,在主要打造蟠龙街区的同时,应充分利用章江、杨边公园、蟠龙公园等水系资源,打造一条灯光古桥泛舟影的景观带,将为蟠龙古镇增添新的活力。同时借鉴茅台镇经验,注重夜景亮化的设计提升,茅台镇区在赤水河两侧的山坡上依势而建,远山青黛,云雾缭绕,傍晚时分,整个小镇灯火璀璨、霓虹闪烁,分外美丽。

(四)明确运营主体及管理模式。

示范镇的运营管理,离不开专业团队,离不开运营平台。为更好将蟠龙镇打造成人气聚集、宜商宜业宜游的知名示范镇,建议由区旅投公司聘请专业团队进行策划、设计,再借助区旅投公司这个运营平台,借助第三方专业团队的力量,做好蟠龙示范镇的运营、管理工作,这样既可以做大区国有公司资本,也可吸收专业团队策划、运营、管理的先进理念。比如丹寨的万达小镇,由万达集团进驻管理团队进行经营和管理,利用万达集团的资源、影响力以及策划、运营管理能力,快速地聚集人气,自2017年7月开业以来,小镇一年游客量突破550万人次;比如茅台镇,由仁怀市旅投公司作为运营主体,将改造后的街区店铺统一承租,再由仁怀市旅投公司出租给各经营户,出租价格根据每条街区业态不同而灵活调整,这样利于控制店铺的租金、控制业态的布局,可控制地降低商户初期经营成本,吸引更多商户到小镇上创业。

(五)创新融资机制,加强要素保障。

一是在资金筹措上,采取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的办法,建立多元化可持续的投融资机制。一方面,保证蟠龙示范镇建设必要的财政投入,在区级财政中安排专门资金,积极争取和整合上级补助资金投入。另一方面,注重运用市场化的办法拓宽融资渠道,以经营城镇的理念融资搞建设,充分利用“千企千镇工程”和赣粤、赣闽等平台,积极开展招商引资,做好“引企建镇”文章,吸引民间资本参与示范乡镇项目建设与运营。

特色旅游小镇规划设计范文第3篇

关键词:风情小镇 建设 分析

0 引言

2010年1月4日,国务院《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下称《意见》),将建设海南国际旅游岛作为国家重大战略部署,将在2020年将海南初步建成世界一流海岛休闲度假旅游胜地,使之成为开放之岛、绿色之岛、文明之岛、和谐之岛。同年,海南省依据《意见》的指导编制了《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规划纲要》(下称《纲要》)。从此,海南省开启了全面建设国际旅游岛的征程。在《纲要》中明确了建设一批特色旅游小镇(下称“风情小镇”)是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建成后的风情小镇将是海南旅游业发展,特别是乡镇(村)旅游发展的新突破。几年来,海南风情小镇的建设工作已经取得了明显的成效,海南旅游将更具海南特色。

1 海南风情小镇建设现状及模式分析

1.1 全省布局,规划先行。在《纲要》中,海南建设风情小镇确定了在依托县城和建制镇的基础上重点建设的22个风情小镇,基本上保证全省每个市县都有1至2个小镇入选建设名单。但是,长期以来,海南的城镇发展水平低、基础薄弱,因此,海南在建设风情小镇之初就非常重视小镇的发展规划,陆续编制了风情小镇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和建设标准。在总体规划中,海南省按照“一海”、“二极”、“三廊”、“三区”的总体布局,将重点规划建设生态人居型、历史文化型、民族民俗型、特色产业型、旅游接待型、主题创意型、复合型等七类特色旅游小镇(村)。海南省风情小镇的建设已经在全省范围内布局,做好了相关规划的编制工作。

1.2 企业积极参与。《纲要》中提出,海南省的风情小镇建设要按照“规划引导、企业参与、市场运作、群众受益”的原则推进。在这一原则的指引下,许多企业积极参与到海南风情小镇建设中,一方面,企业主动参与海南风情小镇建设的讨论。2010年9月,一些企业主动组办了“国际旅游岛下的海南风情小镇建设高峰论坛”,并邀请政府、学界、企业等方面的代表参加了讨论,对如何建设风情小镇,建设什么的风情小镇等方面形成了一定的共识;另一方面,一批有实力的企业已经参与了海南风情小镇的建设。如,白沙的邦溪通过招商引进了一批企业努力打造了一批精品旅游项目,开发新温泉小镇项目,建设高档酒店及配套项目。目前,在企业的参与下琼海市博鳌镇、文昌市文教镇、白沙县邦溪镇、昌江县霸王岭、保亭县什进村、东方市报白村等6个村镇建设已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这些成功的经验将会在全省内推广,争取海南风情小镇建设取得全面的成效。

1.3 已有一定的客源基础。近些年来,海南旅游业发展的迅速,旅游市场的发展是突飞猛进的。从海南省旅游发展委员会统计的数据来看,2011年海南全年接待游客量将突破3000万人次,同比增长可达15%;旅游收入将突破300亿元,同比增长将达20%;另外,从发展的速度来看,海南旅游业用了12年从建省初期游客年接待量不足100万人次到2000年突破1000万人次;用了8年从2000年突破1000万人次到2008年突破2000万人次;海南只用了3年则从2008年突破2000万人次到2011年突破3000万人次。以博鳌为例,2011年博鳌平均每天接待中外游客约6000人次,年接待中外游客达到200万人次以上。随着海南旅游市场的扩大,会使得大量的客人涌入海南。海南风情小镇的建设将为游客提供了新的吸引点,风情小镇会使得游客在海南迅速散开,并成为海南旅游业的重要接待力量。

1.4 采用务实的建设模式。海南风情小镇建设的原则是“规划引导、企业参与、市场运作、群众受益”。在风情小镇建设过程中主要采用的模式是“政府+企业”型或“政府+企业+社区”型。这样的建设模式是符合海南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长期以来,海南小城镇规模小,基础设施落后,经济实力普遍较低,一些小城镇的建筑形式单调呆板,品位不高,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古村镇在经济发展中遭受开发性破坏,部分小城镇依然建筑破旧、设施落后、“脏乱差”。海南风情小镇的建设需要重新规划、多方筹集资金,才能保证海南风情小镇建设的成效。

2 海南风情小镇特性分析

2.1 社区属性。社区属性是海南风情小镇的第一特性。风情小镇的建设是海南城乡一体化建设的重要任务,是海南城镇化发展的需要。首先,从选址来看,风情小镇的选址就是满足建设标准的社区,如建制镇、农场(农垦社区)、集镇,以及具有一定区域经济、文化和生活服务中心的人口集聚的岛屿等;其次,从基础设施和人居环境来看,风情小镇的需要建设满足现代城镇居生活所需的各种设施和良好的居住环境,具有现代城镇的特征和规模;第三,从居民安置角度来看,风情小镇的建设要能够实现当地居民的就地就业。由于风情小镇的社区属性,因此在海南风情小镇标准的编制是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门主导的。另外,风情小镇是能满足当地居民生产生活需要的,传统城镇将通过风情小镇的建设来改变过去较落后的面貌。

2.2 具有区域特色。区域特色是海南风情小镇差异化的体现,也是风情小镇的竞争实力。海南风情小镇既要体现海南的热带海岛特色,又要挖掘和塑造小镇的风情。海南风情小镇的区域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经济特色。经济是当地居民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长期以来,当地居民和政府已经或正在根据区域优势发展当地的经济,并在建设风情小镇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产业特色(品牌),如福山咖啡、博鳌的国际化等。②生活方式。人们的生活方式包括当地传统民俗、饮食、娱乐方式等方面。海南风情小镇居民的生活方式是非常有特色的,其中不乏有被列入国家与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如陵水酸粉、黎族的竹竿舞、打柴舞、面具舞、竹木器乐、苗族的盘皇舞、临高的人偶戏、渔歌、儋州的调声、海南八音等。③民居特色。民居特色是海南风情小镇特色最稳定、视觉感最强的表现形式。海南的传统民居主要有黎族传统民居船形屋、海南汉族地区民居普遍用的四合院院落住宅和骑楼建筑。随着社会的发展,海南小镇的民居越来越趋同,渐渐失去区域特色。海南风情小镇的建设正是将传统民居特色继承和发展。海南三亚海棠湾地区风情小镇的民居就是在结合了三亚崖城一带的古建筑,提出延续简约的风格,又考虑到海南多台风的因素,依照现代人的居住习惯,在使生活更加便利的方面的基础上设计的有特色的传统民居形式,更多凸显了区域特色。除此之外,海南风情小镇在生态环境、传统文化、传统节庆等方面都具有明显的区域特色。

2.3 具有旅游吸引力和游客接待能力。海南建设风情小镇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将风情小镇建设成对内外游客都具有吸引力的旅游风情小镇。风情小镇在设计和建设时就着重考虑了旅游功能的显现,在旅游吸引物方面要求风情小镇的景观资源丰富、多样、有特色,景区景点按标准规划设计和旅游资源要有市场吸引力;在旅游服务方面,要求风情小镇在食、宿、游、购等方面要有特色且符合旅游业发展的要求。

3 关于建设海南风情小镇几点建议

近几年来,海南风情小镇的建设是有成效的。为了海南风情小镇更具魅力,海南风情小镇建设还应注重在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加强:

3.1 加大社区居民的参与度,注重本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本土文化是海南风情小镇可持续发展的生命力。在一定区域的传统文化是由生活在这区域的居民经过长期累积形成,也只有当地的居民最了解本地区的文化。在海南风情小镇建设过程要加大社区居民的参与度,深入研究本土文化,优先将本土文化融入风情小镇的建设全过程,使得本土文化得到继承和发展。

3.2 企业开发要有前瞻性,避免出现开发过度或简单模仿。海南风情小镇建设是由企业参与建设的,这就要求相关企业要权衡经济利益目标和社会效益。企业要正确理解海南风情小镇的内涵,避免海南风情小镇变成房地产小镇,或国内(国际)其他地方特色的复制。

3.3 探索融入式开发模式。在海南风情小镇开发过程中要使政府、开发商、居家等利益主体间相互融合发展,做到地域关系上不隔离、资源权益明确、经营项目共参与,使当地居民在海南风情小镇建设中能就业、能致富、能发展。

4 结语

海南风情小镇的建设是海南省在社会发展方面的重要发展措施,是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风情小镇的建设能发挥海南农村地区旅游资源优势,促进农村地区的旅游资源开发、利用和环境保护。它的作用是综合的,既是海南城镇化发展的需要,又顺应了乡村旅游潮流。

参考文献:

[1]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N].海南日报,2010-06-21.

[2]光明.2011年旅游接待突破3000万人次[N].海南日报,2012-

1-6.

[3]武增田.三亚海棠湾风情小镇再现明清风格[N].海口晚报, 2010-09-02.

特色旅游小镇规划设计范文第4篇

2、深入调研,抓住重点,搞好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工作。一是结合新的消费需求,培育好文化旅游产业这一新亮点,对全县旅游资源进行统一规划,统一包装策划推介,吸引社会投资建设一批环境美、配套好、有特色的旅游景区,积极发展生态旅游和工业旅游。二是围绕建设“世界茶源、中国茶城、普洱茶都”的目标,结合我县东边旅游环线,积极争取资金,重点做好千家寨详规项目前期准备工作及争取详规编制工作。三是积极参与县城哀牢小镇建设文化旅游部分的审定及打造工作。四是认真落实市旅游局下达的旅游公厕建设计划。五是积极争取多方支持,在恩乐镇复兴村苦聪和哈尼集居地做一个反映我县民族特色的以农家乐形式展示的旅游示范村项目建设。六是积极参与在建项目:千家寨基础性建设、恩乐大寺箐二期建设、玻烈河古桥茶马古道的建设工作。七是重点做好旅游景区(点)、开发建设和旅游标志牌的制作工作。八是完成镇沅旅游景区(点)简介及导游词编写工作。

3、加强管理,搞好服务,进一步抓好旅游行业管理工作。一是抓好星级饭店的复核工作及星级饭店申报和旅游景区(点)等级评定及推荐工作,积极组织茶源酒店三星级的申报工作。二是加强景区景点的规范化管理,加强旅行社的制度化、规范化管理,促进全县旅游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三是抓好旅游安全工作,规范旅游市场。

4、多种渠道,加大宣传,提高旅游宣传促销力度。一是利用各种宣传媒体,加大旅游资源的宣传力度。二是积极筹备第一届“茶王节”活动内容,以办节为契机,加大宣传。三是积极参加县政府和市旅游局组织、举办的节庆和旅游促销活动。四是按照旅游商品开发的思路,挖掘和开发具有民族特色的旅游商品,重点包装打造镇沅黑古陶工艺品。

5、加大培训,提高素质,提升旅游服务质量。一是抓好一年一度的全国导游人员资格考试工作,指导各旅游企业对员工进行服务技能的培训,不断提高我县旅游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和服务技能。二是按照旅游行政职能做好份内工作,同时加大旅游景点解说员的培训、培养工作,建立起一支素质良好的解说员和导游员队伍,使其成为宣传镇沅旅游,提升镇沅旅游知名度的生力军。三是积极挖掘镇沅特色菜系,让特色小吃成为我县旅游新亮点。

6、按照《镇沅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合理开发。在理顺旅游管理体制工作基础上,严格按照我县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有计划、有步骤地对旅游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开发,对旅游经营行为进行有效监督与管理,增强旅游招商力度,切实促进我县旅游业的大发展,从而推动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特色旅游小镇规划设计范文第5篇

关键词:风景旅游区;城镇总体规划

Abstract: This paper, making the overall planning formation of Daxi town in Lingtong mountain scenic region as the example, explores the the main points of towns relying on tourist about the overall plan formation and the focus issues should to be considered. Starting with rationalizing relationship between Dasi township and the development of Lingtong mountain scenic region, combining with its industry and environmental characteristics, this paper emphasis on the coordinated relationship between town and scenic area, and keeping the towns and villages of traditional style to establish symbiotic development goals of the town and scenic region. Based on the idea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order to protect the region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coordinate the functions position, industry orientation, spatial layout and development direction between the various towns and villages in the region, the author proposes the scenic spot construction with highlight of urban features, promotion the scenic spot development by township construction, that is to go the harmonious development road of town development and scenic protection.Keywords: scenic spots; the overalltown planning

中图分类号:F299.22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旅游依托型城镇通常指位于风景名胜区内或周边,具有较高风景资源价值又可开展旅游服务的村镇。旅游依托型应抓住风景名胜区与旅游城镇的特点,利用空间的临近性和旅游产业的关联性,在规划、建设、管理、产业等方面实施有效对接和整合,并通过旅游产业链条构筑景区与旅游小城镇之间日趋紧密而广泛的共生关系,最终促成景区与依托小城镇之间以旅游功能互补为基础的发展互动和相促共赢。

1、旅游依托型城镇与景区关系的再认识

旅游依托型城镇一般是依托奇山、秀水、湿地、湖泊、名胜古迹、生态园林等资源,通过开发旅游资源,发展与旅游业相关的休闲、娱乐、餐饮、购物等行业,建设旅游主导型小城镇。可以说两者相互依存,城镇依托景区优势,扩大城镇影响范围,提升城镇知名度。旅游景区可整合城镇资源,推动景区持续发展,提升景区接待设施服务水平。

1.1政策的互补性是两者合作开发的天然基础

我国对风景名胜区采取严格的保护措施,实行“科学规划、统一管理、严格保护、永续利用”的原则,在风景名胜区内的开发建设有明确的规定,禁止在风景名胜区内设立各类开发区和在核心景区内禁止建设游客接待设施,保护地带也种种限制。而旅游依托型城镇则没有这方面的政策限制,并且旅游服务基地也是城镇的主要职能,旅游接待设施本身也是城镇商业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现有城镇建设政策鼓励特色城镇的开发建设。

1.2适宜的空间距离是城镇发展的重要条件

适宜的空间距离包含两个方面,一者城镇应尽量接近风景名胜区或旅游资源,并与旅游者活动行为活动规律基本吻合,便于游客在游览后较快的达到休息地区。二是在一定地域范围内没有更高级别的城镇存在,如果有其它高等级城镇存在,将会对旅游依托城镇产生某种替代作用或竞争。

1.3旅游业的带动作用是城镇经济发展的重大机遇

旅游业是内涵深、外延宽、关联性强、牵涉面广的经济产业,依托小城镇发展旅游业可以带动一系列产业的发展。据统计,旅游每完成一次供给直接涉及的行业有十几个,间接涉及的行业有70个左右;旅游行业直接增加1个就业岗位,社会就能增加5~7个就业机会;旅游行业直接收入1元,相关行业的收入就能增加3~4元。依靠旅游业的连锁效应,发挥旅游对地方经济的拉动作用,带动商业、服务等第三产业发展,增加就业岗位,拉动周边地区人口的聚集,发育成各种要素聚集地,推动城镇化进程。

1.4景观资源的多样性统一是城镇与景区融合的重要途径

旅游小城镇在强化与景区功能互补的基本层次的同时,应从城镇风貌和文化内涵上尽力体现当地个性特色,以优良的生态环境、浓郁的乡土气息和本土文化氛围吸引游客。保持城镇风貌与景区景观的统一性,适应游客深度体验需求,建设凸显地域文化特色的旅游景观系统。

2、大溪镇总体规划实证研究

2.1城镇概况

大溪镇座落在福建省级风景名胜区灵通山脚下,位于漳州市平和县南偏西,距平和县城大约55公里,大镇镇域范围除拥有灵通山风景区外,还分布着大量的旅游景点,如大芹山、庄上土楼、吴凤故居及高隐寺等。灵通山风景区1984年被评为省级风景名胜区,2008年被评为省级地质公园,灵通灵景区近年加大景区建设力度,正申报部级地质公园。

景区内奇石怪岩、植被茂密,自然风光优美,以雄伟壮观的悬崖绝壁、星罗棋布的古洞石室为特色,旅游开发潜力巨大。在建的福广高速公路在大溪镇设有灵通互通口,高速的开通将为灵通山景区及镇区带新的发展机遇。其知名度与影响力将不断提升。随着灵通山景区的快速发展及镇域其它旅游景点的开发,旅游业将成为大溪镇的支柱产业。协调好灵通山景区与大溪镇区的发展,已成为关系大溪镇未来的关键问题。

2.2现状存在问题与发展条件分析

大溪镇现状城镇职能不明确,导致城镇发展动力不足、产业导向不明、旅游功能不强。风景区的旅游开发对城镇发展的带动有限。城镇建设落后,沿街建筑密集,公共空间少,既不能满足居民日常休闲的需要,也不利于城镇文化品味的提高和旅游事业的开展,并且影响灵通山风景区的整体形象。

大溪镇具有良好的区位交通条件,高速公路的通车,景区可达性大大提高。镇区与景区紧密衔接,门户作用不言自喻,且与平和县城尚有一定距离,不会对大溪镇建设旅游服务基地产生影响。同时大溪镇旅游资源丰富,文化底蕴深厚,便于与景区的联合开发。

2.3 区域空间协调规划

规划重点突出大溪城镇的旅游名镇特色,以对接灵通山景区,共建旅游服务区为主要思路。通过总体规划,空间联系上景区发展与镇区紧密协调,职能分工明确。结构形态上强调集中紧凑,注重资源分配的效率性、公平性与可持续性的和谐统一,将生活、服务、休闲旅游、文化娱乐等功能集合起来。

在发展方向上,镇区重点向北对接灵通山旅游区,同时强化镇区与景区的交通联系,重点建设高速互通口至景区的旅游快速路。灵通山景区受城镇建设基础和旅游动力推动的影响,用地模式将呈现强化集中发展模式。灵通山景区和大溪镇将成为镇域的极核,空间上高度集中,两者关系密切,互为补充。

针对今后灵通山区域的旅游发展策略,将景区和镇区统一起来,确定“景镇合一”的规划原则,景区为镇区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和旅游景点,镇区为景区提供配套设施和完善的服务。两者共同打造灵通山旅游服务区。

2.4城镇空间规划

在城镇规划时充分考虑景区发展对镇区规模及布局产生的影响。

(1)城镇规模测算

在大溪镇城镇人口规模测算时,规划参考《灵通山景区总体规划》的有关内容,将灵通山景区远期日均过夜游客以一定比例按常住人口纳入计算范围。这部分人口虽然人员变化,但总量基本衡定,需要享受镇区提供的服务。并且通过景区游客所需的服务人口校核镇区总体规划确定的机械增长率,充分考虑景区发展带来的影响。在确定用地规模时,在镇区设置部分旅游配套服务用地,满足城镇发展需要。至规划期末2030年,大溪镇区人口规模3.2万人,用地规模2.91平方公里。

(2)城镇空间结构

大溪镇总体布局为既相对独立又有机联系的“一心、两轴、五组团”的功能结构 。

“一心”在镇区中部形成新的公建中心,带动镇区北部片区的发展。 南北向以镇区纵三路为南北向的发展主轴,重点对接灵通山景区。东西向以现状鸿西路为东西向发展轴,强化与高速公路互通口的联系。“五组团”分别为江寨、庄上及老城三个居住组团、仓储物流组团及灵通山入口服务组团。

(3)城镇景观规划

旅游依托型城镇在景观设计方面,应维护城镇传统风貌,充分发挥地方特色,结合当地人文与自然资源,以发展旅游、营建宜人的居住环境为规划的主要着眼点。从山区城镇特征出发,生态与城镇景观并重。生态保护灵通山、大龙山等自然山体,预留视线通廊,与山体形成对景。精心建设城镇景观系统,强化滨水景观界面的塑造,形成滨水开放空间。深入挖掘大溪镇文化内涵,体现闽南文化、客家文化特色,与灵通山景区营构和谐一体的旅游体验情境,推进旅游环境一体化建设,建设凸显地域文化特色的旅游景观系统。

同时对镇区的建筑风貌提出指导性建议,以底层建筑为主,尊重传统建筑风貌,主导色彩淡雅,外墙以黄色为主色调,屋顶采用灰色为主,重点塑造闽南山区魅力小镇形象。

2.5旅游及产业规划

规划提出“大灵通山旅游”概念,以灵通山区域的自然景观和人文内涵为主题,系统规划旅游布局、旅游线路,完善灵通山核心景区,同时明确旅游业为城镇的主导产业,

(1)镇域旅游布局

根据大溪镇旅游资源特点和开发条件,区域经济背景和市场需求,大溪镇旅游规划布局形成一个旅游主景区、一个旅游基地、若干个分景区。目的是通过灵通山主景区的发展带动大溪镇区及镇域分景区的开发。

旅游主景区,以省级风景名胜区灵通山风景区为主景区,具体可细分为灵通岩景区、朝天寺景区、新荣湖景区及东川湖景区。旅游基地,将大溪镇做为灵通山景区接待中心,为灵通山景区提供配套服务。重点建设镇区北部的旅游服务用地,设置宾馆、度假村等服务设施,为游客提供住宿、度假及商务会议服务。分景区,以庄上土楼(世界最大方形土楼,国家文保)、吴凤故里(阿里山神)、高隐寺(天地会发源地)、大芹山景区(漳州最高峰)、江寨文化村(副主席江炳坤祖籍地)等为特色景区景点。

(2)游线组织

规划根据各景区景点的影响力及发展情况,提出外部游线与内部游线两种组织方式,充分考虑与平和县域等景区的对接与互动。

外部游线主要通过旅游合作,与其它知名景区共同组织一日游或多日游,共同打造灵通山旅游品牌,游客以旅游团为主。规划重点推出“三平寺朝圣―灵通山风光”两日游、“三平寺朝圣-灵通山风光-九峰镇观光 ”三日游等。

内部游线重点串联大溪内部各景(区)点,改善景点之间的交通条件,通过灵通山景区带动其发展,游客以周边发达地区的自驾游为主,可推出文化朝圣游线:阿里山神吴凤故里―国家文保庄上土楼--江寨“三堂”--灵通山核心区(灵通大佛)。山水田园游线:天马山(高隐寺)--江寨生态村--新荣湖景区--大芹山观光茶园。

(3)产业规划构想

将旅游业作为城镇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优化旅游产业结构。依托灵通山景区的资源优势,发挥旅游业产业链长、关联度广的优势,依托旅游兴办农业、促进工业、提升三产的现代化水平,大力发展旅游服务业、旅游咨询业等现代服务业。

围绕“灵通山旅游接待基地”的主要职能调整农业结构,发展特色农业、经济果林、茶叶种植业。围绕旅游促进工业发展,大溪镇工业发展也应与旅游业深度结合,以游客需求为导向,发挥资源优势,开发有地方特色的旅游食品、旅游用品及旅游纪念品。

6、 结语

旅游依托型城镇总体规划编制应注重与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的衔接。结合城镇特色挖掘城镇现有资源价值,准确定位城镇的性质、职能、规模等,提高景区规划的可操作行。强化镇区与景区分工协作,将景区部分服务职能纳入镇区,镇区提供景区旅游的相关配套设施,以提高旅游的品质与档次。

同时注重保护城镇传统风貌,挖掘城镇文化内涵,保护镇区生态环境,促进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互融合,设施建设、生态保护、产业协作等方面,旅游依托型城镇与景区最终形成联动开发,“景镇合一”的空间格局。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