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财务管理目标对比

财务管理目标对比

[摘要]不同的学者站在不同的角度,出于对财务管理目标的不同理解,提出了不同的财务管理目标,笔者在分析比较不同学者观点的基础上,提出了建立财务管理目标体系的设想。

[关键词]财务管理目标;目标体系

目标是系统所希望实现的结果,不同的系统希望的结果不同,目标也不同。所谓财务管理目标又称理财目标,是指企业财务活动所要达到的结果,也是评价企业理财活动是否合理的基本标准。

一、研究财务管理目标的重要意义

从理论角度看,财务管理目标是构建财务运行理论的基石。逻辑严密的理论不能简单的来自于惯例的描述,不能只靠归纳,必须采用归纳和逻辑相结合的办法进行研究。财务管理目标的确立为财务理论的研究,特别是财务运行的研究指明了方向,只有明确了财务目标。才能明确财务管理到底是干什么的,它能干什么,它该怎么干。

从实践角度看,明确了财务目标有利于充分发挥财务职能,有利于实施目标管理,有利于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创造出最佳成绩。目标具有客观性,可验证性,因此具有业绩考核的作用。总之。研究财务管理的目标是建立科学的财务管理理论体系的需要,也是指导优化实务的需要。无论是在实践上,还是在理论上,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对财务管理目标主要观点的评价

对于财务管理目标的确立问题中外学者争议一直较大。根据现有资料,笔者总结出如下主要观点:利润最大化、净现值最大化、资本成本最小化、股东财富最大化(陈毓圭,1992);现金股利最大化(刘贵生,1992);经济效益最大化(王化成,1991);所有者财富最大化(郭复出,1997);综合现金净流量最大化(向显湖,1996);企业所有利益相关者权益最大化(曲行远,2001);资金运动合理化(杨丹,1997);权益资本利润率最大化(王庆成,2000);资本价值最大化(彭韶兵,2003);企业价值最大化(王化成2006)13种。由于上述观点太多,有些只是一家之言,在实际工作中并未广泛应用。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对其进行一一评论。现就在我国理论界争论较大的几种观点评价如下:

(一)产值最大化

在1984年以前的计划经济时期。企业的所有权和经营权高度集中,国家采取的是统购包销的方式,企业自主权有限,主要任务就是完成国家下达的总产值目标,企业领导人职位的升迁,职工个人工资待遇,均同总产值目标完成的程度相连,所以以不变价格计算的总产值是反映企业总的产品生产数量多少的最直观的价值量指标,自然“总产值最大化”就是当时企业的财务目标。但是随着1984—2003年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政企分开使得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人们逐渐认识到这一目标存在如下缺陷:一是与效益相脱节。在产值最大化目标的驱使下,人们会不问成本盲目追求产出量,最终导致投入产出比递减甚至负增长。二是与质量相脱节。质量的提高需要一定的人力与物力的投入,这样一来势必会影响增加产量方面的投入,在产值目标的引导下。多数企业的结果是只讲数量,不求质量。三是与市场相脱节。市场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逐渐转变的过程中,不问消费者需求,盲目追求产值的结果往往是存货大量积压。生产受阻,企业面临破产风险。因此,现阶段把总产值定为企业目标是不符合历史发展要求的,也是违背财务运行规律的。

(二)利润最大化

利润最大化观点来源于西方经济学理论,西方许多经济学家都是以利润最大化来分析和评价企业行为和业绩的,例如,亚当·思密、大卫·李嘉图等经济学家。20世纪50年代以前,西方财务管理界也大都认为以利润最大化作为财务目标是财务管理的最佳选择。以利润最大化作为企业财务目标的优势在于:一是利润是企业一定时期内全部收入和全部费用的差额,将利润最大化作为财务管理目标,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有利于经济效益的提高。因为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就必须讲求经济核算。不断改善企业管理,降低产品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这些措施都有利于资源的台理配置和经济效益的提高。二是一个企业的利润指标比较具体直观,而且容易获取,因此利润最大化目标容易被企业管理者和职工所接受。

但是以利润最大化作为企业财务目标在实践中存在着以下缺陷:一是利润是一个绝对数指标。不能反映投入与产出比,因此不利于同一企业不同时期以及不同规模企业的比较。二是利润指标可操作性强,一定时期利润的增加并不代表企业净资产的增加。三是利润是一个时期指标,是一个总量值。它没有考虑取得利润的时间,没能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四是利润最大化没有有效地考虑风险,这可能会使财务管理人员忽视风险去追逐高额利润。五是利润最大化往往会使企业管理者的决策带有短期行为倾向,即只重视实现近期利润目标,而忽视企业长远发展。可见,不断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无疑是保证企业长期稳定发展的重要基础,以利润最大化作为财务管理目标是不恰当的。

(三)股东财富最大化

按照现代委托学说,企业的关系是一种契约关系。在这种关系下,企业的日常经营管理活动由受委托的经营者负责处理。基于委托条件下的受托财产责任,经营者最大限度地谋求股东或委托人的利益,而股东或委托人的利益目标则是提高资本报酬率,增加股东财富。实现权益资本的保值增值。在股份经济条件下,股东财富由其所拥有的股票数量和股票的市场价格两方面来决定。在股票数量一定时,当股票价格达到最大化时,股东财富也达到最大,所以股东财富最大化又演变成股票价格最大化。与利润最大化目标相比,股东财富最大化有其积极的方面,这是因为:第一股东财富最大化目标考虑了风险因素,因为投资者是在对风险和收益进行权衡之后进行决策的:第二股东财富最大化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企业在追求利润上的短期行为,因为不仅目前的企业利润会影响股票价格,而且未来的利润也会对股票价格产生重要影响。

但应该看到,股东财富最大化也存在一些缺点:一是无论是我国还是西方,上市公司在全部企业中只占一小部分,大量的非上市公司不可能采用这一指标。二是即使是上市公司,股票价格也要受多种因素包括非经济因素的影响,股票价格并不总能反映企业的经营业绩。3股东财富最大化强调了股东利益最大化,很容易忽视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新的产权理论认为,股东、债权人、员工都是企业的产权主体,都有权获取企业创造的剩余财富。不难发现。市场竞争的加剧使得一切以股东利益为出发点的企业财务目标处处捉襟见肘。

(四)企业价值最大化

所谓企业的价值是指企业全部资产的市场价值,也即股票与负债的市场价值之和。通俗地说就是企业值多少钱。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有两种计量方法:未来企业报酬贴现值和资产评估值。采用企业价值最大化作为财务目标,具有以下优点:一是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考虑了取得报酬的时间,并用时间价值的原理进行了计量。二是充分考虑了风险和报酬的因素。三是企业价值最大化能克服企业追求利润上的短期行为,因为不仅现在的利润而且将来的都会影响企业价值的评估。四是有利于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社会资源都是向企业价值最大化的企业流动,有利于实现社会效益最大化。但是以企业价值最大化作为财务管理目标还存在一些问题:首先。对于股票上市企业,虽可以通过股票价格的变动揭示企业价值,但是股票价格受多种因素影响,特别是即期市场股价不一定揭示企业的获利能力,只有长期趋势才能做到这一点。其次,对于非股票上市公司来讲,只有对企业进行专门的评估才能真正确定它的价值。再次,在评估企业价值时,企业未来报酬和与企业风险相适应的折现率很难预计。但即使有以上缺陷,企业价值最大化仍是目前认同度较高的财务管理基本目标。

三、确立财务管理目标应区分的两组概念

(一)财务管理目标同企业的总目标

一方面,企业作为以盈利为目的的经济组织而存在;另一方面。企业又是社会系统的一个细胞,同系统其它子细胞相互关联。因此,企业目标是企业所有目标的集合,既包括盈利目标,又包括非盈利目标,而财务目标只是企业目标的一个方面。

(二)可操作性和可计量性

可操作性不能简单的等同于可计量性。有时,由于公式复杂。数据难以获取,或者由于认识能力的限制和客观世界的模糊性,有些东西难以量化或没有必要量化,这时可操作性就可以理解为可指导性,即只能由财务管理目标推导出一系列观念和原则,可以告诉企业怎么走,朝什么方向走,而不必告诉企业走多远。

可操作性不是“有”“无”的问题。而是“强”“弱”的问题。因此,财务管理目标结构中。处于较高层次的目标一般较抽象,可操作性弱,反之则强。

四、确立财务管理目标应考虑的两个问题

(一)出发点的问题

一种观念是“所有者观念”。认为企业是所有者的,财务管理目标是企业所有者的目标;另一种观念是“实体观念”,认为企业剩余索取权应该包括股东、债权人、职工、政府、社会公众等在内的所有利益相关者。因此确认财务目标应该考虑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从财务管理环境和经济理论来看,实体理论更加符合实际情况。首先,发达资本市场具有投资主体分散化,投资目的多元化的特征。其次,现代经济学认为企业是一系列生产要素的契约。最后,未来社会是经济社会,企业的资本除了负债资本、权益资本外,还有人力资本、知识资本等其他形式的资本。

(二)财务评价指标的问题

财务管理的目标并不直接就是财务管理目标的评价指标,这与“可操作性”不等于“可计量性”的理解是一致的。比如营销管理以客户满意为目标,其评价指标可以是“质量投诉次数”“回头客”的多少。财务管理目标评价指标是财务管理目标的量化表现形式。

五、财务管理目标的选择

基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财务管理目标应与企业多个利益集团相关,是这些利益集团共同作用和相互妥协的结果。同时,可以看出财务管理目标是有层次的。总目标应该考虑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需求,应具有全局指导性。具体目标根据总目标来展开,应具有实际可操作性。通过实现具体目标最终达到总体目标的实现,同时可以适时通过对具体目标的评价,来预计对企业总目标的实现程度。

将企业价值最大化作为企业财务管理总目标,既充分考虑了资金时间价值和风险与报酬的关系,又兼顾了企业各方相关者的利益。在总目标的指导下。企业分目标之一的筹资管理目标要求所筹资的数量既要满足企业生产经营的需要,又要使资本成本风险达到最小。具体可以考虑采用加权资本成本、财务杠杆系数来进行分析评价。分目标之二的投资管理目标要求企业经营者在认真分析影响投资决策各种因素的基础上,进行投资报酬和风险的权衡,作出决策,以使企业价值不断提高,实现企业财务管理的整体目标。具体可以考虑用净现值、内含报酬率来分析评价。分目标之三的营运资金管理的目标就是加速资金周转,提高企业资金利用率。这一目标的考核可以考虑采用周转率指标,比如存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等。分目标之四的企业利润管理目标。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努力挖掘企业潜力,使企业合理利用人力或物力。以尽可能少的耗费取得尽可能多的经营成果,实现的利润要合理分配,使企业的发展获得不断的动力。同时及时解决各种矛盾和利益纠纷。这一目标的评价需要利益相关各方共同作出表示,所以难以用具体指标来衡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