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社会工作介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分析

社会工作介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分析

[摘要]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虽然得到了政府和教育部门的重视,但在新形势下仍然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社会工作的理论和方法成为高校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力补充。利用社会工作的理念和方法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整合借助高校社会工作专业资源,构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新模式,以更好地实现培养健全人格的大学生。

[关键词]社会工作;高校心理健康教育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新形势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是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自2004年中央16号文件下发以来,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获得了长足发展,表现在很多方面,比如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受重视程度有所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组织机构逐渐健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不断壮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内容不断丰富,方式趋于多样化,等等。虽然如此,当前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仍然不容乐观,有心理问题的学生比例依然呈上升趋势,因此,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仍然面临着许多问题和挑战。社会工作作为一种新兴的专业在我国也初具发展规模,并且社会工作的理论和方法能够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本文从社会工作的角度探讨将社会工作的理念和方法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并借此推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创新和发展。

一、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对象范围狭窄,不能够满足

大学生多元化需求的特点由于受传统心理学模式的影响,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关注的是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常常以大学生成长中的心理困扰,如人际交往问题、情感问题、网络成瘾、情绪问题等问题为出发点或落脚点,来开展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工作。但是由于大学生心理问题成因存在多样性,除个人因素外,家庭、学校及社会等都是导致心理问题出现的重要因素,因此仅仅针对个人因素进行心理调节难以帮助大学生解决实际问题。

(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内容贫乏、方法单一,教育成效不显著

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方法主要是课堂教学、讲座、个体咨询、课外活动等。其中课堂教学由于学生人数众多以及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很难在大学生心理上产生共鸣;在个体咨询方面,高校心理咨询工作以心理学理论为背景,运用心理咨询技能帮助来访者,但是却忽略了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根源;在团体心理辅导方面,由于基于心理学理论的团体心理辅导注重组员心理问题的共性,解决问题强调改变组员的情绪认知和行为,不利于组员的潜能发挥以及个体特性的展现;在课外教育活动方面,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重视宣传,而较少关注大学生的自主体验。可见当前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虽然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但是在实际教学内容和教育形式上,却是以问题为中心而剥离了学生本体,忽略了积极的心理体验和心理潜能的开发,导致教师和学生感到心理健康教育内容贫乏空洞,教育形式单调,从而影响了教育效果。

(三)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力量缺乏严重制约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

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是关键。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下发以来,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得到了长足发展。大多数高校设立了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的专业机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也在不断地发展壮大,但是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与学生的比例依然严重不足,仅有少数高校能够达到1:5000的师生比。与此同时,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也非常令人担忧。有学者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进行纵向调查研究,20世纪80年代、90年代和21世纪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比例分别是23.25%、25%、30%,呈上升的趋势。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来看,大学生的潜在心理咨询需求与日俱增,而当前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远远不能够满足学生的需求。心理健康教育专业人员的缺乏成为制约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主要因素。

二、社会工作介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可行性

(一)理念的契合,使社会工作介入

理健康教育工作成为可能《中国社会工作百科全书》中对社会工作的解释是“社会工作是一种以赢利为目的的助人自助的专业性社会服务工作,也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和专业的职业。”在高校中开展社会工作是学校社会工作者运用社会工作专业的理论与方法,针对全体学生特别是在学习、生活、情绪上有困难的学生,通过协调学生与环境的关系,达到发掘自身潜能、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目的。学校社会工作的专业理念是“以人为本、全面发展”,其价值理念有尊重与平等、信任、助人自助、服务等。而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理念也是“以学生为本”,并且坚持保密、热情、真诚和助人自助的工作原则,这与社会工作的专业理念不谋而合。

(二)社会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目标

有一致性学校社会工作的目标是促进学校、家庭和社区三者之间的协调,为学生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并最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适应现代社会需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目标则是挖掘学生的潜能,通过强调学生自身的调节,培养积极的心理品质,塑造积极的人格,以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需要。两者的工作目标各有侧重,但最终目标是一致的,都是为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服务,即帮助学生发掘潜能,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学校社会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目标一致性,决定了社会工作的理论方法和专业资源介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成为可能。

(三)社会工作的专业工作方法是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力补充

从工作方法来看,学校社会工作方法的专业性和丰富性可以丰富和深化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学校社会工作的主要工作方法是个案工作、小组工作和社区工作。其中个案工作和小组工作方法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个体咨询和团体心理辅导有异曲同工之妙。但社会工作的个案工作和小组工作更加偏重于改善环境,从调节心理和改善环境两方面入手。社会工作的社区工作方法是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力补充。校园社区是大学生生活的重要场所,在社区范围内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协助开展社区文化建设、改善教育环境,能够更有效地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四)社会工作介入能够有效拓展工作范围

学校社会工作的主要对象是困难学生,还包含与学生相关的主要外部对象,如学生家长、学校教职员工和学生所在社区;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主要是针对全校学生开展,尤其是有心理问题和发展需求的学生。二者的主要工作对象存在共性,即都是有困难的学生,但社会工作的工作对象则更加广泛。由于大学生中不乏因学业问题、经济困难、家庭关系、人际交往等原因导致的困难学生,这些学生有解决实际困难的需求,但是无法界定为心理问题,因此社会工作有必要介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来拓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范围,进一步提高工作成效。

三、社会工作介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具体做法

(一)社会工作理念介入,深化“以学生为本”的服务内涵

学校社会工作的核心理念是人在环境、助人自助和服务理念。其中人在环境的理念一方面注重通过心理调适来挖掘自身潜能、解决实际问题,另一方面也倡导通过改善环境,调动各种资源为人提供充分的社会支持。助人自助的理念是协助个体(包括个人、家庭、团体、社区和组织等)恢复、维持或进一步发展其社会功能,增强其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服务是社会工作的根本理念,社会工作就是要帮助人或社会解决问题。将社会工作的理念引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现在:一方面引入人在环境的理念,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充分考虑人与环境的互动,通过调节人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来提升心理教育的效果;另一方面,要充分强调心理教育的服务理念,将服务贯穿于课堂教学和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强化服务理念,淡化教育和管理观念,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实现他育和自我教育的有机结合。

(二)整合资源,融入专业队伍,提高服务能力整合

高校可利用资源,将学校社会工作者、高校社会工作专业教师等纳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形成合力,共同致力于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共同服务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成才,能够适当缓解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匮乏的问题,并且也有利于提升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服务能力。我国学校社会工作因起步较晚,社会工作者介入高校的学生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尚在探索阶段。但是目前我国高校中设有社会工作专业的高校不在少数。社会工作专业教师具备开展社会工作的理论水平和业务技能,因此可以将部分社会工作专业教师纳入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队伍,通过进一步加强培训等,不断提升业务水平,开展社会工作角度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工作,来弥补心理教育工作力量的不足。同时,吸纳优秀社会工作专业学生,通过培训,提升他们的服务意识和服务水平,以协助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教师及社工专业教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三)引入社会工作方法,创新心理健康教育的服务手段

将社会工作专业的工作做法引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能够合理弥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方式方法存在的欠缺,对于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效性具有重要意义。

1.引入个案工作方法,为大学生解决实际问题

个案工作法是社会工作者通过一对一、面对面的方式,充分运用社会学、心理学等相关理论和专业知识,帮助和支持个人或家庭进行心理调节和环境改善等。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中要求“坚持解决心理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既要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又要为大学生办实事办好事。”因此,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一方面要帮助大学生调节心理状态,提升心理素质,同时也要结合大学生生活环境,通过优化大学生的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社区环境、社会环境等,帮助大学生解决实际问题。

2.利用小组工作方法,开展同伴教育,让友爱为青春护航

小组工作方法是指社会工作实践将团体既当做过程也当做手段,通过团体成员的支持,改善成员的态度、人际关系和应对实际生存环境的能力。而同伴教育则是利用大学生的趋众倾向,对大学生进行教育的方式。同伴教育的方式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更容易被大学生所接收。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充分利用社会工作专业学生的专业特点,引导他们运用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结合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及心理需求,开展多种主题的成长与发展小组工作坊,如自信心成长小组、人际交往小组、新生适应性成长小组、沟通能力小组等,通过参与式、体验式、分享式的形式,来提升大学生的自信心、人际交往能力、适应能力等,让大学生在同伴影响中,在友爱关爱中健康成长。

3.开展社区服务,引导大学生在助人与自助中成长

社区工作方法是强调个人发展与具体问题的解决和改善环境之间的互动,通过确定社区问题与需求,发掘社区资源,动员和组织社区居民实现自助、互助和社区自治,从而化解社区矛盾和社区冲突。将社会工作的社区工作方法应用到高校宿舍社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通过完善教育环境,增进社区沟通,丰富社区服务,来服务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比如在学生社区中通过社区心理热线、社区小组工作坊、社区走访等方式,在社区内开展需求评估、心理慰藉、心理健康知识宣传等,在营造温馨环境、打造文化社区的同时,为学校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数据支持,以更好地促进和谐校区建设。同时,引导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带头招募学生志愿者,走进居民社区、老年公寓、中小学等,开展心理知识宣传和服务工作,从帮助他人的过程中,体验幸福,快乐成长。

参考文献:

[1]陈霞.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分析与对策[J].医学与社会,2007,(3):34-35.

[2]屈艳红,王冬.社会工作视野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J].中国成人教育,2009,(18):44-45.

[3]青秋蓉,杨发坤.社会工作视野下的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教育与教学研究,2009,(8):13-14.

[4]李冬名.学校社会工作介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0.

作者:周秀艳 单位:山东建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