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农村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探索

农村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探索

摘要:通过对农村贫困大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成因进行分析与研究,从文化自信视角构建农村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提出具有现实意义和可操作性的对策,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文化自信;农村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作为特殊群体的农村贫困大学生承受着经济和心理双重压力,在精神和肉体上受到极大的伤害,导致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严重,甚至造成人格方面的某些缺陷,严重地影响了身心健康和正常的学习生活。这已经成为当前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和研究焦点[1]。

1农村贫困大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

高校大量扩招和高额学费,使得农村贫困大学生处于经济和心理双重压力下,思想、行为、心理等方面问题越来越严重,从而导致人格缺陷、心态失衡、网络成瘾、精神贫困等一系列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具体如下。

1.1人格缺陷

由于学生个体贫富差距大,农村贫困大学生在与人交往过程中往往缺乏信心和勇气,对未来感到迷惘和困惑,内心异常敏感脆弱、沮丧自卑,思想偏激扭曲,自暴自弃,伤害自己的身体甚至产生厌世、轻生的极端想法,逐渐造成人格方面的某些缺陷,带来终身无法消除的伤痛[2]。

1.2心态失衡

面对生活环境的变化、经济压力、贫富差距、城乡文化的差异,部分农村贫困大学生往往不能客观全面地认识自我,更不愿意让别人知道自己的艰难处境,不善于沟通交流,把困难和压力埋藏在内心深处,不能以积极的心态和发展的眼光去看待社会与人生,加之缺乏有效的社会支持,他们的心态完全失衡,严重影响了心理健康。

1.3网络成瘾

农村贫困大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经受经济和心理双重压力时,更趋向于在虚拟网络社会寻求暂时的精神慰藉,消极地逃避现实。由于他们长期沉迷在虚拟网络世界中,慢慢失去了与人交往的信心和勇气,完全迷失了自我。网络成瘾最终会导致多重人格的出现,甚至诱发多种心理疾病,引发伤人或自残的极端事件。

1.4精神贫困

农村贫困大学生无法摆脱经济和心理双重压力,加之近年来越来越严峻的就业形势和未来发展的不确定性,他们根本无法满足家庭和社会的期望,在受到经济困扰的同时,也是承受精神贫困带来的痛苦折磨[3]。

2农村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成因分析

农村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成因非常复杂,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才能得以解决。

2.1家庭原因

由于家庭贫困,家长平时忙于生活奔波,对孩子的关注和关心较少,很多孩子从小就是留守儿童,与父母缺乏深层次的沟通交流,彼此间的感情比较疏远、淡漠。他们甚至不知如何正确表达情绪和情感,长期处于较压抑的心理状态,缺乏有效的社会支持,严重影响了处理和解决矛盾、冲突能力的发展。

2.2学校原因

农村贫困家庭出身的大学生因囊中羞涩,无法过多参加各种与经济有关的集体活动,直接影响其人际关系的正常发展,难免被同学贴上不合群的标签。这会加重他们因物质匮乏带来的精神焦虑,造成的心理伤害短时间难以愈合。

2.3社会原因

高校盲目扩招和实行收费制度,使得农村贫困大学生数量增加,家庭经济负担加重,但配套的资助体系并不能完全解决贫困大学生的经济困难。更为严重的问题是倾家荡产供出来的大学生,无法保证其顺利就业,投资与产出很难在短期内见到成效,加之学生在校期间要不断为生活和学业奔波,引发多重问题。

2.4自身原因

农村贫困大学生由于长期受到经济问题的困扰,性格孤僻、敏感,在与同学交往过程中容易出现偏执和自卑倾向,如果掌握不好分寸,往往造成紧张的人际关系。特别是部分学生对未来持较为悲观的态度,最终出现忧郁、孤僻、退缩、逆反心理,容易衍生出更为严重的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

3基于文化自信的农村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探索

农村贫困大学生不但物质贫困,更主要的是精神贫困。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在思想、行为、心理等方面寻找基于文化自信的心理健康教育路径。

3.1健全农村贫困大学生经济资助机制

解决农村贫困大学生的经济困难,一方面要加大对国家奖学金、助学金的资助力度;另一方面要完善助学贷款制度,建立贫困大学生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切实保证贫困大学生有学可上。在提供经济帮助的前提下,培养农村贫困大学生自强自立的精神和回报社会的责任感,有利于促进其成长与成才,使其更好地发挥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生力军的作用[4]。

3.2构建农村贫困大学生自主脱贫模式

农村贫困大学生承受着物质和精神双重贫困的重压,因此,一方面高校要想方设法提供勤工助学岗位和创业平台让他们在经济上自主脱贫,只有物质上衣食无忧,他们才能树立文化自信;另一方面让贫困大学生有更多的锻炼机会和成长平台,重塑他们的自信心,坚定理想和信念,使他们成为先进文化的承载者,肩负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成为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的主体力量[5]。

3.3建立健全农村贫困大学生心理援助体系

农村贫困大学生的经济压力虽然可以通过助学贷款、减免学费等经济援助得以缓解,但是这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所有问题,特别是精神贫困带来的一系列问题。高校要建立健全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有效进行甄别筛选,对存在心理问题的贫困大学生跟踪辅导,建立贫困大学生心理援助长效机制。

3.4筑牢农村贫困大学生文化自信的根基

农村贫困大学生仅靠物质救济不能真正脱贫,唤醒文化自信的精神脱贫,才能真正解决其存在问题。坚定文化自信,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材、课堂,使大学生潜移默化中认识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价值和生命力,自觉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激发文化认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6]。总之,农村贫困大学生是一个非常特殊的群体,其心理健康直接影响到学生个人的发展以及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和谐稳定。高校要深入研究农村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通过建立合理、有效的经济资助机制解决物质贫困问题,通过文化自信实现精神脱贫,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新思路。

参考文献:

[1]黄荣峰.农村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J].中国成人教育,2010(10):92-93.

[2]赵显伟.高校农村籍贫困大学生问题及其解决对策[D].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2009.

[3]韦国善.当今农村贫困大学生精神贫困现象的探析[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3):165-167.

[4]王晓征.农村贫困家庭大学生问题及资助机制分析[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8(5):106-108.

[5]薛玉成.当代大学生文化自信现状及其培养研究[D].衡阳:南华大学,2014.

[6]郑玲.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养研究[D].成都:成都理工大学,2015.

作者:杨春耀 单位: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