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农村专业合作社性质

农村专业合作社性质

农村专业合作社性质

农村专业合作社性质范文第1篇

关键词:农民专业合作社;中介融资;资金短缺

本文受山东省软科学研究项目《山东省农民专业合作社融资模式创新研究》资助(项目编号:2012RKB01238)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3年9月13日

一、农民专业合作社中介融资现状

农民专业合作社普遍存在着资金不足、融资困难的问题。虽然有法律性和政策性支持,但是规定大多浮于表面,没有解决农民专业合作社和金融机构之间的根本矛盾。金融中介机构出于自身利益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风险考虑,不愿意提供贷款。

农业银行虽然支农力度有所加大,但大多都是在大项目和大龙头企业上有所作为,对农业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的贷款越来越少,并且大量压缩了其在农村经济不发达地区的分支网点。

农村信用合作社由于产权商业化改革,将其贷款结构向城市倾斜,农业贷款在信用社总贷款数的比重不足1/4。目前农信社提供的贷款大多数是期限短、数额低的贷款,无法满足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资金需求。

邮政储蓄虽然其吸收农村资金量庞大,但过去只借不贷。在成立了邮政储蓄银行后,才慢慢涉及贷款业务。由于其主要的经营目标不是农业贷款,人员经验不足,缺乏专业人才,短时间内难以服务于农民专业合作社。

二、农民专业合作社中介融资问题分析

(一)从农民专业合作社自身来看

1、农民专业合作社制度设计不合理。目前,农民专业合作社制度还不完善,虽然形式上统一,但实质还是以个体为单位,成员可以自由地进入和退出农民专业合作社,这使得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责任承担主体不明确,很容易在偿还贷款时发生权利义务纠纷。农民专业合作社成立无需验资,工商行政部门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检查也很宽松,再加上合作社在提取各种基金后还要对成员进行分配,使得合作社的资本很难保证。

2、农民专业合作社内部管理不规范。农民专业合作社规模较小、组织松散、市场竞争经验不足。管理者大多数是当地农民,经营管理能力既不专业也不科学,合作社很难能够形成规范的管理来提高自身的效益、降低自身的风险。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财务制度极其不规范,缺乏独立、科学的财务体系,缺少内部控制的规范,无法保证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使金融机构的评级与监督产生困难。

3、农民专业合作社缺少合格的抵押物。农村的产权流转并不完善,农村宅基地及其地上房屋、土地承包经营权不能用于抵押;农产品、农业生产资料等变现性很差,无法获得可靠的市场价;还有一些资产由于其季节性,是租赁而来,无法作为抵押品。农民专业合作社已有的财产无法抵押,又缺少其他的抵押物,就直接阻碍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抵押贷款。

4、农民专业合作社风险较大。合作社的业务都是围绕着农业,然而农业有它天生的弱质性,承受着巨大的风险。首先是自然风险:农业对自然条件的要求十分苛刻,农业生产在不同地区、季节和年份都有很大的不同,也可能给农业造成无法估量的损失;其次是技术风险: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欠缺市场供求、法规政策、科学技术等方面的知识和信息,无法有效提高生产水平;最后是市场风险:农业生产的调整明显滞后于市场变化,农业的季节性很强,生产周期很长,农产品的保质期都很短,很难适应未来瞬息万变的市场。

(二)从金融体系来看

1、商业银行经营原则与农民合作社不适应。首先,商业银行的流动性要求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需求长期性不适应:商业银行一般提供为期一年或更短的贷款,而农民专业合作社资金有的需要三年甚至更长;其次,商业银行的安全性要求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弱质性和季节性不适应:商业银行出于贷出资金安全的考虑,贷款时十分谨慎,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季节性要求资金能够快速到位;最后,商业银行的收益性要求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低效性不适应:商业银行对低效的合作社需要提高相应的贷款利率,但是合作社无法承担过高的贷款成本。

2、银行信贷管理方式与农民专业合作社不适应。一方面金融机构在考虑农村地区的信用问题时,过高地考虑了风险,形成了一定的偏见,在信贷管理和操作中过多采取了主观感受,不能公平公正地评估农民专业合作社存在的风险;另一方面农民专业合作社布局分散,信用采集工作需要相当大的人力、物力的支持,小规模低频率的样本无法为信用的评价提供足够的样本。金融机构习惯于用传统考核商业企业的标准来对融资方进行考核,对于合作社这类新型组织还没有相应的信用评级方法和标准。

3、金融机构忽视农村市场。金融机构在农村的服务意识并不强,不愿意进行市场开拓和产品推荐,无法脚踏实地的了解农户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真实需求,商业银行的开发和发展重点不是在农村市场,也就不会针对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产品创新和人才培养。

商业银行绩效考核的重点是银行的营业额收益而非社会的总体效益,这种错误的观点使得基层银行缺乏耐心、急功近利,更愿意向经济发达地区的大企业贷款,而不愿意挖掘和培育有潜力的农村市场。

4、农民专业合作社风险分担机制不足。一方面政府的扶持力度不够。农业发展基金、政策性贴息贷款有限,面对灾害的扶持补偿机制不完善。基层的政府大多财力不足,没有余力来分担农民专业合作社发生的风险;另一方面农业专门的担保机构和保险机构缺失。农村的政策性保险制度尚没有建立,而商业保险又因为风险和利益问题不愿意进入农村市场。缺少专业的担保和保险机构,使得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风险近乎完全暴露。

5、金融系统不完善促使民间金融发展。一方面富裕的农户或团体,他们拥有大量的闲散资金,却在农村没有其他的投资渠道,所以他们就愿意利用民间金融来借贷给资金需求方以获得高于储蓄存款利息的回报;另一方面投放入农村的资金数额有限,农民专业合作社从金融机构处无法得到或者无法足额的得到所需要的资金。再加上农村是熟人社会,更注重血缘和邻里的社会关系,农民专业合作社更愿意通过社员向他们的亲朋好友借款。

三、破解农民专业合作社中介融资难的对策

(一)提升农民专业合作社自身发展水平

1、提高农民专业合作社竞争力。农民专业合作社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可以从扩大规模和增强盈利能力入手。扩大自身规模能够提高农民专业合作社整体应对风险的能力,可以通过延伸业务范围、增加业务量来提高合作社的资产总额,可以通过多渠道宣传、已有成员牵线来提高合作社的成员人数。增强盈利能力能够提高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贷款偿还能力,可以利用科学技术,增加产量,提高质量,降低成本;可以通过产品和业务的开发,获得新的增值,延伸上下游产业。

2、提高农民专业合作社运作水平。科学的管理和指导能够降低合作社的经营风险,完善的财务水平能够降低信息不对称的程度,为农民专业合作社融资创造条件。农民专业合作社应采用现代化的公司治理制度,加强内部管理,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强化产业链条,提高抵御风险的能力。完善财务管理制度,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合法性。管理者要强化运作管理基础理论学习,为合作社摆脱融资困境做出相应安排。

3、提高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素质。农民专业合作社应加强人才队伍的建设,对社员进行定期的培训,鼓励毕业生加入,积极引进人才资源,在专业性强的管理岗位、技术岗位和财务岗位上形成一支专业的人才队伍。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素质的提高能够降低贷款的信用风险,在农村开展信用知识的宣传,利用经典案例强化农户及农民专业合作社相关人员的信用主体意识,也可以组织合作社进行自身的信用建设。

(二)改善银行现有的信贷状态

1、发挥支农主力军力量。农业银行应当提高为“三农”服务的水平,恢复农村信贷市场。农村信用合作社应当在保持现有支农力量的同时,加快改革步伐,创新更适合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信贷产品。邮政储蓄银行要控制农村资金外流的问题,利用邮政储蓄大量深入农村的网点机构,探索和引导储蓄资金以适合的方式回流给农村,不断地创新和发展自身的小额贷款产品,以适应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

2、提高银行服务质量。银行机构应当在农村做好基础设施建设,开展全方位的业务和服务。在农村乡镇应当改善其金融支付环境,使资金能够更好更快地周转。各涉农金融机构应当下放审批权限,在村镇的分、支行里设立专门的信贷部,建立审批贷款的绿色通道。贷款流程应当简化,提高审贷的速度和质量。建立关于合作社及成员的诚信专户档案,快速准确地处理问题,缩短审批期限,为农民专业合作社提供资金支持。

3、创新金融产品。我国农村覆盖面积广,经济发展程度各不相同,需要银行能够建立相适应、多样化的金融产品,形成竞争的金融市场。在风险成本可控制、信息透明度高和具有一定的获利性的前提下,各金融机构要加强调研分析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现状,结合各地特点和自身情况,降低信贷准入门槛,丰富信贷品种,创新金融产品,加大贷款力度。针对当地农业周期,合理地确定贷款的期限、额度、利率等,对于支农的新业务实行备案制,将权利下放,激发创新的活力。

4、建立服务评价和激励体系。衡量金融机构成功的标准不应该是单一化、利润化、商业化的目标,而应把支持三农、解决融资难纳入考虑。鼓励农村基层网点的信贷业务人员深入农村市场,开发优质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客户。将相关数据纳入综合评价,与绩效工资和升迁考核挂钩,健全贷款责任追究制度和尽职免责制度,充分调动基层分支机构和人员的发放贷款的积极性和服务创新的热情。

(三)建立全方位的风险分担体系

1、拓宽担保物范围。加快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规范农村产权抵押。可以使农村土地、宅基地和其上的房屋建筑能够成为贷款的抵押物,也可以将土地之上的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林牧副渔业的经营权和收益权等权利进行质押。

对于专业型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可以推广与其专业产品相适应的抵押贷款。金融机构可以认可大型农业器械、运输工具等动产和专利、商标等无形资产作为担保抵押资产;认可部分合作社的农产品的仓单或应收账款作为质押提供贷款。

2、创新适应的担保形式。在农民专业合作社中,如果有专业大户,可以以其为核心进行组合担保贷款和联保贷款;如果有龙头企业,可以让龙头企业为合作社提供仓单、订单的质押担保、社员担保等。

在农民专业合作社建立担保基金。可以在农民专业合作社内部,建立合作社担保基金;也可以由社员联合,以社员资金作为主体建立联保基金;还可以由政府引导和扶持,以财政资金作为主体建立多方担保基金。

3、开设专门的担保和保险公司。可以建立地方性的专门针对农业的担保公司和保险公司,为农民专业合作社量身打造多产品、全方位的风险补偿。由于农业的风险极大,在建立农业担保公司和保险公司时离不开政府的帮助和支持,使商业性与政策性相结合。可以由地方政府通过财政补贴或者税收优惠,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来扶持农业担保公司和保险公司的持续发展,保障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合法利益。

(四)完善农村金融市场体系

1、改善信息不对称。一方面规定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建立之初对成员的资金、人品等状况进行审核。金融中介机构的工作人员也可以通过收集与合作社有关联人员的信息来对合作社信用加以判断;另一方面根据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特点建立评价体系,为农民专业合作社建立专门的信用档案。可以在农村建立专门的信用中介机构,以客观的第三方意见为金融机构和合作社之间构建信贷桥梁。

2、鼓励金融贷款主体多元化。放宽农村金融市场的门槛,组建多种形式的民间金融机构,促使贷款主体的多元化。这不仅能使更多的资金留在农村,还能突破大型银行对农村的垄断,形成健康发展的农村金融市场,促进各方进行改革创新、不断进步。

主要参考文献:

[1]李晓渝,王文献.我国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融资问题研究[J].农村经济,2006.6.

[2]田祥宇.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资金短缺原因及对策研究[J].会计之友,2008.8.

农村专业合作社性质范文第2篇

社会管理视域下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及其培育

[摘要]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政治和社会意义在于推进农村社会管理体制的创新,具体体现在打破权力二元化结构,丰富管理主体;提高农民政治自觉性,促农增收,维护社会稳定。因此,应该提高专业合作社的辐射力;加强对合作社社员的素质培训;完善专业合作社制度建设,进而促进农村社会的稳定和谐发展。

本文结合当前农村改革发展的新变化,针对阜新地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状况及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研究探讨发展和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途径,以期对实现农民专业合作社更好更快地发展有所启示和帮助。

[正文]当今,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已成为我国社会建设的重点内容,而农村是社会管理中的重点,也是难点。由于当前社会产业结构、城乡结构、就业结构迅速转型,社会利益格局剧烈变化,农村各类社会矛盾层出不穷,加强农村社会管理迫在眉睫。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聚焦三农,文件中明确提出指“农民合作社是带动农户进入市场的基本主体,是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的新型实体,是创新农村社会管理的有效载体”。对“农民合作社”如此的定位,说明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农民参与、承接协同社会管理的组织,不仅在发展农村经济和促进农民增收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其社会管理功能亦日趋明显。阜新做为全国第一个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试点市,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对本地社会经济的影响如何是非常值得关注的。我们以加快阜新市专业合作社建设与发展步伐为出发点,以促进农村社会的稳定和谐发展为目的,分析阐述了阜新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及进一步发展的对策建议,以期为

阜新区农村社会及经济的发展提供借鉴。

一、阜新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现状

阜新经济转型始终结合本地的宜农优势及可持续性发展的需要,重点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推进现代农业的发展。近年来,阜新比较注重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把大力支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本地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制订了相应的优惠政策和措施,从资金投入、信贷服务、用地用电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使得近几年来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非常迅速。通过对阜新市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调查可以发现,阜新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呈现了以下几个特点。

(一)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规模和质量在不断提升。

截止2013年年底,阜新市在工商部门注册登记的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共1270个,其中种植类合作社517个,养殖类合作社547个,农机类合作社152个,其它合作社54个。拥有成员十二万余人,带动农户三十万余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快速发展的同时,涌现出一批发展规范、产品已取得相关认证、经营情况较好的示范社。其中包括部级示范社14家,省级示范社68家

市级示范社154家。说明阜新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发展质量方面也在不断提高。

(二)农民专业合作社涉及的生产经营范围不断拓宽。

目前农民专业合作社最为集中的产业领域为种植业和养殖业,截至2013年底,以种植业为主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有517家,以养殖业为主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有547家,分别占全部农民专业合作社的39%和41%。但与此同时,农民专业合作社涉及的领域越来越多

,由种植养殖业向加工、劳务、信息、资金、技术和销售等众多领域延伸。

(三)农民专业合作社为入社农户提供的服务层次逐步提高。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服务内容已经由最初的以生产、技术服务为主,逐步向销售、运输、储藏、加工等环节延伸,涉及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的各个环节。而且有不少合作社的服务还在向深层次发展,在质量标准、品牌包装、市场营销、基地认证等方面提供服务,为产品增值开辟空间。如众兴养猪专业合作社,除了生产过程中要求统一组织供应仔猪,统一供应饲料,统一免疫,统一饲养技术,统一销售价格之外,还积极注册了“太子猪”商标,并进行了无公害基地的认证,合作社提供的服务层次有明显提高。

(四)是农民专业合作社组建形式呈现多元化。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成立与组建形式多种多样。从农民专业合作社创建形式上,大致有三种模式:一是农民组建型。主要是种植、养殖生产经营的大户活经纪人为扩大经营规模,通过联合其他生产同类产品的农户而组建合作社,以规模效应来占领市场并提高市场竞争力,此形式居多。如佰华蛋禽专业合作社、洪深水稻专业合作社等;二是龙头企业带动型。由一些农业龙头企业,在发展到一定程度时,为稳定原材料生产供应,主动连结种养农户,以供种供肥、技术指导、保护收购等方式组建而成。合作社组织农户按照公司要求的质量标准进行生产,产品以订单形式由龙头企业负责收购。如众兴养猪专业合作社等;

三是行业协会带动型。依托行业协会,以生产同类产品为基地,以

“协会+基地+农户”为合作模式。如惠农洋葱专业合作社。为了实现规模效益,许多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始走联合发展的道路,成立了合作联社,如展旗蔬菜种植专业合作联社、哈尔套蛋禽养殖专业合作联社等,对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发展道路进行探索。

二、发展和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现实必要性。

(一)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创新农村经营体制的重要途径。

与农民个体经济生产模式相比,农民专业合作社具有明显的优势。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建立,实现了规模化经营模式,在组织内部间使生产、销售、物流等环节实现良好的分工合作,这种一体化的、规模化的操作模式,能有效提升工作效率,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从而提高农民在市场中的竞争力。

(二)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措施。

农业仍然是目前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促进农民增收,既要在农业节本增效上找出路,也要在分享产业化经营利益上作文章。农民专业合作社有效实现了规模化经营,并成为一体化的经营模式。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带领成员发展规模化种养、高效设施园艺生产,统一购买农业生产资料,开展专业化统防统治,可以有效地实现农业规模经营效益、降低生产经营成本,增加农户家庭经营收入,也提高了农民的就业率。

(三)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是促进农业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

在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之前,由于农民的整体素质不高,在生产和销售等方面具有很大的盲目性和自发性,导致农民经济收入和农业产业的起伏波动性较大,不利于农村经济的长远发展。

解决这个问题,农民专业合作社大有可为。通过组织农民根据市场需求调整生产规模和产品结构,通过“农超对接”、“农社对接”等直供直销减少流通环节、降低流通成本,可以有效实现农产品均衡供给、保持农产品价格基本稳定、提高质量安全水平,从而促进农村经济的健康有序发展。

(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是政府管理的桥梁纽带。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建立,改变了地方政府对农村的管理方式:由以往的直接管理过渡到间接管理,是政府职能转变的重要体现。可以说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建立成为政府管理农村的最适宜的桥梁纽带,主要表现为政府通过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管理,实现了对农民生产经营活动的管理。具体体现在政府直接参与建立和管理农民专业合作社,以实现农民增收为共同目标,带领农民走上致富的道路。

(五)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加强农村社会管理的重要内容。

农民专业合作社既有经济功能,又有社会功能、文化功能和教育功能;既是农村经济组织,又是农民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平台。农村社会管理格局需要社会协同和公众参与,农村社会组织的发展是个必不可少的条件。农民专业合作社因其双重属性而在农村社会中具有极强的吸引力,能否充分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功能,是农村社会管理成败的关键。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建立,大大提高了农民的收入水平。产业链的发展,也吸纳了众多农村闲置的劳动力,提高了就业率,通过合作社的发展可以引导农民参与农村社会事务管理,增进群众的合作意识、民主意识、责任意识,弘扬互助团结、诚信友爱、邻里和睦的社会风范,形成良好乡风民风,维护农村社会和谐稳定。

三、阜新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一、组织规模偏小,辐射带动能力不强。就阜新市大部分农村而言,农村专业合作组织还处在多、小、散的分布态势。已成立的专业社中,真正开展专业合作业务、带动农户发展的不足30%,绝大多数都处在成立之初的原始状态(几户社员),缺乏影响力。这就导致合作社自身经济实力不强,服务功能较弱,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脆弱,从而不能很好地达到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带领农民增收致富的目的。

第二、运营水平低,扶持力度待进一步加强。大多数专业社都没有达到标准化生产,没有自己的品牌,缺乏竞争力。资金短缺是制约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的首要问题。多年来,由于产业政策的诟病,导致农业底子薄、农民兜里空的现状,产业发展所需的资本成了无源之水。又由于农业产业效率低,很难吸引具有追求利润最大化本性的资本的流人。近年来,虽然给予了资金、信贷、税收、土地等方面的优惠政策,但力度仍然不够,严重影响了专业合作组织的快速发展。

第三、社员素质不高,难以适应发展的要求。目前合作社的管理层大多综合素质不高,适应市场经济的意识和能力不强,普遍缺乏合作组织的知识和经验,缺乏组织管理、协调指导、市场营销和对外交往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致使合作组织的功能不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现阶段农村的教育事业发展相对滞后,农民的素质水平普遍偏低,农业类高素质专业人才不愿到农村工作。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资金短缺、盈利有限,难以用高薪吸引人才。以上诸多原因,导致农民专业合作社缺乏专业

管理人才及技术人才。

第四、管理不规范,给合作社的未来发展埋下隐患。多数专业社管理制度不健全,内部机制不完善,执行不到位,很多专业社没有财务帐,处在松散管理状态,缺乏凝聚力。管理不规范导致利益关系出现调和难的矛盾。突出表现在利益分配时普通社员的利益受到损害,打击了社员参与合作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弱化了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凝聚力,严重制约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

四、发展和培育农民专业社的途径

第一,加大政策扶持,支持和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尚未成熟,资金获取渠道少、在市场上的抗风险能力较弱。因此,政府增加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扶持力度对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有很大辅助作用。要着重围绕当前制约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重大问题和关键环节,采取更加有效、更加直接、更加具体的措施,如在登记、税收、土地开发利用、开展资金互助等方面争取更多的政策支持。争取项目资金向农民专业合作社倾斜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如税收优惠、行业补贴、生产资料的低价优惠措施,以此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提供政策扶持和良好的环境。

第二,加强队伍建设,支撑和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就目前来看,合作社经济还是能人经济。专业人才的缺乏是各类合作社存在的普遍问题,而且随着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不断发展,对各类专业人才的需求将更加迫切。

要统筹培训资源,建立培训制度,把合作社专业人才培训工作经常化、固定化。认真组织开展合作社法、财务知识、内部管理、市场营销等方面的培训,切实提高农民专业合作社管理层的经营水平和社员的业务素质。支持鼓励专业合作社采取多种形式培养领军人才,聘用职业经理人。鼓励返乡创业农民工、大学生村官领办创办合作社。

第三,搞好典型示范,带动和引领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总体上看,农民专业合作社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不少合作社内部管理有待规范、市场竞争力有待提高、带动农户能力有待增强。要积极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建设,使更多合作社制度更加健全、机制更加完善、活力更强、后劲更大,充分发挥典型引路、示范带动的作用。并且通过对作用发挥较好的各级示范社予以表彰奖励,对获得示范社称号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优先给予政策扶持和金融支持。调动专业社的积极性,促进专业社更快更好的发展。

第四,鼓励和支持发展联合社。小规模、分散的合作社与分散的小农户并无本质的区别。针对规模小、分散、带动效应弱的实际,加强政策和信息引导,逐步培育其具有独立承担债权债务能力的主体资格,适时适度予以调控,合作社可以走联合的发展路子,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社之间进行多领域、多方式的联营与合作,促进合作社走向联合,有效形成了规模优势,加快主导产业的培育与壮大。

五、小结

农村专业合作社性质范文第3篇

关键词:农村经济管理专业、“模块式”整体课程体系、“3+1”教学模式一、独立学院农村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要求

农村经济管理专业是农村管理、经济管理和财务管理积聚于一体的综合性较强的专业。农村经济管理工作是一项复杂而又繁琐,涉及的问题具有综合性的特点。我国有少数公办一本学院与二本学院开设了农村经济管理专业,但其培养目标主要是定位于培养农村经济管理理论研究,不能解决农村实际问题;一部分高职高专近几年也进入农村经济管理方向人才的培养,其培养目标主要是解决农业生产技术问题,具有一定单向性,所以效果都不太明显;独立学院是由普通本科高校与社会力量合作举办的进行本科层次教育的高等教育机构,长期以来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作为自己的办学目标,所以适用于农村经济管理人才培养。

作为一名优秀的农村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必须具备以下知识与能力:

(1)能够领会国家相关的农村政策。农村经济管理者在开展经济管理过程中,会涉及许多国家相关的政策及法规,所以应全面掌握农村方面相关法律法规,如农村政策法规、农村环境保护、财政与金融(农村)等。

(2)具有一定的农业技术知识。作为一名合格的农村经济管理人才,除了应该掌握农村政策外,还应该能掌握农业种植技术、了解农作物特点等技术知识,能够及时解决一般的农业技术问题。做到上能写字做文章,下能指导种田插秧,提升农业的管理水平。

(3)必须具备经济管理知识。随着农村经济的大发展,多种经营业务的开展,优秀的农村经济管理人才还要能够掌握农村经济管理、财政与金融学、农业资源经济学、农村市场营销等相关知识,能充分开发利用本地资源,将本地资源产品加工推销,为农民增收创造机会,根本解决农民的生活水平。

(4)具有融资、财务管理等知识。农村经济管理人才,要能解决农村融资和财务管理问题,做到精打细算,开源节流,提高农民收入,提高农村经济、壮大农村的建设。

所以,独立学院农村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应是“懂经济,善管理,会技术”的应用能力为主线的全能型复合人才。

二、独立学院建立具有专业特色的课程体系与能力的培养

独立学院农村经济管理专业应以“懂经济,善管理,会技术”人才培养目标为宗旨来构建的“模块式”整体课程体系、“技能化”专业课程体系和“梯进型”实践课程体系:

(1)建立“模块式”整体课程体系。

农村经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可分为“三种类型、五大模块”, 即基本素质类、专业素质类和综合素质类。基本素质类由政治人文体育模块和基础知识及信息模块构成,主要课程有英语、计算机基础、农业信息、农业政策、就业和创业指导等课程。基本素质类课程设置是解决人才培养“共性”能力问题,即学生能够领会国家相关的农村政策和掌握农村方面相关法律法规能力,有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准确把握日常人际交往中的交谈技巧等基本能力。专业素质类课程设置是解决人才培养中“个性” 能力问题,体现了专业特色,是针对学生未来就业方向而设置的,它由专业素质基础模块、专业素质技能模块和专业素质拓展模块构成,主要课程有农业经济学、农业管理学、土地资源管理、乡村社会学、植物生产技术、畜牧概论、水产概论、设施农业概论等课程组成,通过学习,学生能够解决农业产业中基本的技术问题;其中,专业素质拓展模块课程开设主要是根据农村对管理人员的要求,实现复合型人才培养的要求而设置,主要课程统计学、农村财务管理、农村会计学基础、农村投资项目评估、农业推广学等课程。综合素质类课程是解决人才培养中“应用”能力问题,主要通过设置实践教学模块来实现,即校内专业实训类课程和校外课程实践环节。主要课程有“农村投资项目评估”、“ 农村会计学”仿真性模拟实训等,在寒暑假期间组织学生进行社会实践与调查、建立“班村共建”农村、技能比赛等一系列社会活动。

农村经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要立足于为农村经济发展服务,必须与农业产业发展、农村经济结构、农民技术需求相适应,培养全能复合应用型人才,才能够满足农村人才市场对多元素的要求,才能够解决农村经济、管理、决策、营销、融资等遇见的实际问题。

(2)设置 “技能化”的课程体系,建立科学的理论教学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课程体系

设置“技能化”专业课程体系建设要与农村生产经营、实际管理相结合,在体现“农”的专业特色基础上,课程设置的顺序、时间应具有科学性、合理性,将专业理论课程和相对应的专业实验课程、实践课程一一对应,做到理论与实际结合,提高学生解决农业生产中技术性问题的能力和农村经济管理能力,进而促进农村经济健康快速发展。农村经济管理专业采用“3+1”教学模式:即三年课程教学和实训加一年社会综合实践,共设置45门课程,其中基本素质类课程15门、专业素质课程19门、课程实训课程5门、社会实践课程6门,具体课程设置如下:

第一学年第一学期基本素质类课程:计算机基础、英语、数学、体育、农村政策、农村应用文写作、礼仪规范。第二学期基本素质类课程:网络技术、英语、数学、体育、农村信息、微观经济学;专业技能课程:植物生产技术。课程实训:植物生产技术实践。

第二学年第一学期基本素质类课程:时事政治、农村法律法规;专业素质课程:乡村社会学、农业管理学、农业推广学;专业技能课程:设施农业概论;课程实训:设施农业实践。第二学期基本素质类课程:农村经济常识;专业素质基础课程:农村产品营销学、农村经济统计分析与应用、农村财政与金融;专业技能课程:农村会计学;课程实训:农村会计学全真模拟实训。

第三学年第一学期基本素质类课程:计量经济学;专业素质课程:土地资源管理、农村财务管理;专业技能课程:新农村规划与科学发展、农村干部领导艺术、水产概论;课程实训:农村财务管理。第二学期基本素质类课程:就业与创业指导;专业素质课程:农村投资项目评估、税法、电子商务;专业技能课程:农村经济纠纷处理、畜牧概论;课程实训:电子商务。

第四学年组织学生进行社会综合实践,其方法可采取专题调研和分析、农村市场调查与预测,并撰写毕业论文。

科学的设置“技能化”专业课程体系,才能培养出服务“三农” 经济管理人才,既能做一名农村生产技术人员,又能当好一名“村官”,解决农村一些现实问题。

(3) 突出“分层实践、逐层提升”的“梯次型”实验课程体系

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能力、创新能力和解决关键问题的能力既是实践教学设置的目的,每学期对核心专业课和技能课应安排相应的实验、实训课程,形成“梯次型”实验课程体系。

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核心内容由以下三大模块组成:①基本技能训练模块:包括统计分析软件应用、财务分析软件应用和科学研究基础训练三方面内容;②专业技能训练模块:以建立实验、实训平台,进行仿真性模拟实习为核心内容演练,如投资项目分析模拟、现代企业经营决策仿真系统等内容;③综合能力训练模块:以大学生社会实践与调查、专业素质拓展训练、实践教学基地和实验室建设为主要内容。

大学生社会实践与调查可利用寒暑假期间组织学生进行“大学生寒暑假回乡公益活动”、“走进千村万户,回乡社会调查”、“中国农村社会经济调查”等系列调查活动。

三、独立学院农村经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应注重以下问题

1. 突出专业特色,解决好农村管理课程与经济类课程的平衡问题

农村经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必须注重农、经、管知识复合,以系统的观点科学处理好各课程之间的比例关系。根据农村经济管理现状,在增加农科类课程的门数的同时,使农业技术与管理各门课程与经济类各门课程学时比例合理,突出其专业特色,这样,才能提高和拓展农村经济管理专业人才经济管理素质、知识与能力。在教学内容上,应从各门课程在人才培养中的地位、作用及其相互关系入手,进行系列课程优化与整合。

2. 强化实验实践教学,建设校内外教学实习基地

农村专业合作社性质范文第4篇

关键词: 金融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

农民专业合作社上连千变万化的大市场,下接千家万户的小生产,对于提高农业和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贯彻落实党和政府的“三农”政策,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为了解金融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现状和问题,更好地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壮大,笔者对郴州市金融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情况进行了调查。

一、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情况

郴州市辖11个县(市、区)、250个乡镇(其中镇86个、少数民族乡13个)、2946个行政村、25926个村民小组。全市总户数143万户,其中农业户92万户,占64%;总人口463万,其中农业人口339万,占73%;耕地面积340万亩(其中水田260万亩、旱土78万亩),人均耕地0.7亩。

截至2012年12月末,郴州市共有农民专业合作社611家,其中,2012年新增183家;合作社成员21330户,占全市农户总数的2.2%;全年合作社实现销售收入19.06亿元,占同期农业生产总产值的6.78%。全市611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出资33428万元,平均每社54.7万元;农作物总面积62.8万亩,农作物总产量33.6万吨,平均每社0.26万亩和0.14万吨;畜禽产品总量6.34万吨,平均每社0.068万吨,水产养殖总面积0.6万亩,水产品总量0.23万吨;林产品总量2.12万吨。

据调查,近几年来,郴州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在发展农村经济、推进新农村建设、实现农业产业化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一)加快了农村产业调整的步伐。在郴州市新一轮的油茶开发过程中,全市共涌现了21家油茶专业合作社,涉及生产面积7.84万亩,占到全市油茶林总面积的76%。合作社新开发面积3.67万亩,占全市已新开发油茶面积的87%。资兴市蓼江华荣铺村是一个历来以水稻种植为主的山村,2003年仅三户专业养殖户,合作社成立后通过品种改良,引进优质种猪,极大地提高了养殖效益,带动全村养猪户的生产积极性,成为了远近闻名的专业村。

(二)增强了农民抵御风险的能力。2008年冰雪灾害发生后,永兴县大元冰糖橙合作社迅速组织成员对因灾受损的果树进行统一的科学救护,当年他们的水果产量不仅没有减少,反而增加了10%以上。宜章县一六镇一带的生猪养殖大户两年前预测到了生猪市场的走势,迅速联合起来组成协和生猪养殖专业合作社,一方面以合作社名义与饲料供应厂商谈判,最大程度地降低了饲料价格,另一方面组织成员减少生猪存栏,抢抓机遇进行生猪品改,最大程度地减少了当轮生猪价格下滑给养殖户带来的损失。

(三)拓展了农产品的销售渠道。农民专业合作社把生产投入品的统一购买和生产产品的统一销售作为重中之重来抓,农产品的销售渠道得到进一步拓展。宜章县岩泉镇泰鑫养猪专业合作社被列入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农业局的生猪定点供应基地,日前已与南海区签订了年供生猪15万头的合同,不仅保证本社成员生产的生猪销售无忧,还解决了一大批养猪合作社及其大户的生猪销售问题。苏仙区长冲铺葡萄专业合作社2012年第一次组织产品的统一销售,就销售了葡萄500多万斤,占到全社葡萄总产量的70%以上。此外,宜章县乐水养鸡专业合作社等3个合作社参加了全国首届农校对接洽谈会;桂阳县佳宝油茶合作社等3个合作社参加了全国合作社(湖北)产品交易洽谈会,为打开合作社产品的销售渠道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四)提高了农民标准化生产、品牌化经营水平。据郴州市农经局统计,全市合作社实施生产质量标准的合作社105个,现有注册商标29个,拥有农产品质量认证数18个,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个数44个,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制度的专业合作社数141个。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共创建出数十个品牌,农民专业合作社普遍实行标准化生产,有效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标准和市场竞争力。永兴冰糖橙、宜章水浸窝杨梅、资兴东江湖蜜桔、汝城板鸭、苏仙区长冲铺葡萄等都成为了享誉市内外的农产品知名品牌。

二、金融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情况

(一)农民专业合作社获得金融支持全是间接性的。从调查情况看,占60%以上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没有法定的注册资金,还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法人经济体,因而金融机构对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贷款不多。由于目前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仅适宜经营合作,并不适宜统一贷款,所以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贷款都是间接取得的,比如通过龙头企业、农户、法人代表等取得贷款,由合作社使用。

(二)农民专业合作社贷款利率不高,但贷款满足率低。根据问卷调查,农民专业合作社贷款多数是通过社员个人借款,故利率较为正常。6个月至一年的利率有80%为5.8%-6.3%。通过对郴州市农经局的走访调查,有贷款意愿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占98%,但实际满足率不到10%。

(三)合作社当前的主要融资渠道是通过社员个人向银行借款。调查显示,在参与问卷调查的20户合作社中,有12户是社员个人向银行借款,有6户是向其他企业借款,只有2户是以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名义向金融机构贷款,但贷款未成功。

(四)涉农金融机构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支持远远不够。调查郴州市辖内所有涉农银行,没有一家银行向农民专业合作社提供贷款,农业发展银行、农业银行两家国有银行更是连间接融资都没有,只有农村信用社对社员个人发放了贷款1624万元,村镇银行通过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贷款2534万元。从调查问卷来看,所有涉农金融机构对农民专业合作社认可度不高,认为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承贷主体不符合金融机构的放贷条件,而现在也没有特别的政策对他们予以扶持。因此,涉农金融机构虽然接到一些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贷款申请,但都表示不符合他们的放贷条件,爱莫能助。

三、金融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面临的问题

(一)农民专业合作社缺乏符合条件的抵押、担保物,制约了信贷投放。对农民专业合作社拥有的农产品、土地经营权、农房等资产认同度较低,有些还存在一定的法律障碍,导致农民合作社难以获得信贷支持。另外,由于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等新型机构发展不足,导致信贷资金供求不平衡。

(二)农村金融机构创新动力不足,适应农民专业合作社需求的金融产品供应不足。在调查中,很多农民专业合作社都有贷款需求,但因为农村金融机构的贷款要求与农村现有条件存在差距,形成一方面农户贷款难,另一方面农村金融机构放款不出去的尴尬局面。

(三)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欠规范,不具备承担债权债务的能力。一是机构设置不完善。农民专业合作社遵循“入社自愿、退社自由”的原则,组织形式松散,合作社对其成员约束力有限,增加了银行贷款的管理难度。部分合作社的组织机构不够完善,理事会、监事会等必要机构缺乏,或者形同虚设。二是大部分农民专业合作社自身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差,难以成为合格的承贷主体。从目前合作社贷款主体的情况看,多是以农户、龙头企业、股东的名义取得银行贷款,合作社自身很难贷到款。三是管理松散。由于从组织者到广大社员绝大多数都是农民,受教育程度较低,有的合作社规章制度内容模糊、可操作性不强,不具备相应的合作社管理能力,规章制度建设滞后,运营管理随意性大。

(四)农业保险不健全,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信贷风险的分担、补偿机制未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营的是农产品,存在较大的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决定了金融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风险大,需要建立风险补偿机制来保证金融机构加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投入。

(五)政府部门管理工作滞后,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政策未到位。由于农民专业合作社中,参与者大多是农民,其知识文化水平普遍较低,缺乏平等合作思想,对合作经济认识不足。而政府相关部门对专业合作社的技术支持、宣传教育、规范管理等未同步跟上,导致部分专业合作社发展方向不明确,发展动力和能力受到了限制。同时,政府部门的扶持政策还不到位,如登记注册、税收减免等方面还有待加强;在专业合作社用地、用水、用电、人才支持等方面的政策也未落实到位等等。

四、相关建议

(一)健全完善金融服务体系。农发行要进一步发挥政策性金融的补充作用,在农业科研和技术推广、大型基础设施及生产性资金投入方面扩大业务范围。国有商业银行特别是农业银行,要进一步强化自身的支农社会责任,加大对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 积极探索并创新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授信、信贷、汇兑与结算支持,真正把合作社作为一个市场主体来支持。农村信用社要发挥支农主力军作用,引进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投资参股,使其成为信用社的社员,建立起农村信用社与农民专业合作社收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机制。对农村专业合作社进行信用评级,核定信用额度,通过积极创建信用工程,打通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绿色通道”。邮政储蓄银行要利用网点优势,引导资金“回流”农村,增强农村金融市场竞争力。

(二)规范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实行现代公司化管理。根据合作社法的规定,对农民专业合作社按照法律法规设立和管理。比如要有规范的公司章程和财务制度,配备专职的财务人员。明晰产权关系和管理制度,建立有效的组织架构体系,使之具备独立承担债权债务的条件;保证社员股东的监督权得到有效行使,企业管理经营者由董事会聘请,企业管理者对董事会负责、对公司所有股东利益负责。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从外部引进人才,实行经营权与所有权相分离。

(三)创新农村金融产品。针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生产特点,根据不同的生产组织模式,实行不同形式的信用合作,创新农村金融产品。一是对以土地为入股形式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推广土地流转等多种经营权质押信贷产品。二是对龙头企业带动型农民专业合作社可推广“公司+合作社+社员”的信贷模式,提供企业为社员担保、订单质押和仓单质押等组合贷款。三是对专业大户和科技人员带动型农民专业合作社可推广以大户和带头人为核心的联保贷款和组合担保贷款。

农村专业合作社性质范文第5篇

【关键词】 安徽 农村专业经济协会 法制化 规范化产业化

农村专业经济协会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和不断完善过程中,由农民根据生产发展需要,按照“民办、民管、民营”的原则自愿组织发展起来,为农业生产、销售和技术推广提供服务的新型合作性社会组织。目前专业性经济协会在农村经济社会活动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成为农村社区中最重要的社会组织之一。农村专业经济协会是农民的合作组织,其成立与运行直接关系农业、农村和农民的利益。

一、安徽省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发展现状

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政策环境下,安徽省各地农村专业经济协会迅速发展起来,涉及到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等领域。

从农业专业经济协会的组织构成情况来看,根据农村专业经济协会与农户和企业的关系以及承担的责任不同,目前安徽省农村专业经济协会主要有三种类型。第一种纯农户型,即以生产或加工某一类农产品为目的,由几个种养殖大户领头兴办或农民自愿组成的。农户通过协会来面对市场,通过这种合作来抗衡因分散生产经营带来的市场弱势地位。在这一类型的协会中,农户应对市场的风险能力较弱。第二种是农户+协会+企业型,即农户通过协会与某一个或几个企业联合起来,农户负责生产,企业负责农产品的加工和营销,农户和协会不直接面对市场,协会在农户和企业中间起到联系和监督作用。第三种是农户+协会+企业+市场型,这是在前两种协会类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类型的协会。在这种类型的合作中,协会要在同一类型的几个企业之间进行选择,选择最有利农户利益的企业进行合作,而不是固定和某一个企业进行合作。这样不仅克服了第一种协会类型中农户面对市场的风险,也克服了第二种协会类型中农户相对弱势的地位,在充分的市场竞争中使农户获得最大利益。也有学者从组织创立和发展动力的角度将安徽省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划分为经纪人领办型、龙头企业带动型、主导产业促进型、民间力量推动型等几种类型。

根据生产经营和服务活动内容的性质,目前安徽省农村专业经济协会类型主要涉及六个方面,即一为种植业、养殖业、林业;二为农产品销售、加工、贮藏、运输;三为农业技术服务;四为农业机械作业服务;五为农民家庭手工业;六为其他互农业生产经营和服务。

从社会组织发展的制度环境来看,安徽省农村专业经济协会虽然发展历史不长,但是制度环境不断优化,各种政策逐渐形成和完善,为农村专业经济协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和制度保障。近年来,安徽省先后出台了《安徽省农民专业合作社信息化建设工程实施意见》、《安徽省实施办法》等文件,对安徽省农村专业经济协会相关的各利益主体的权责、农村专业经济协会的设立与运行、各级政府的指导与扶持以及相关的法律责任等方面作出较为详细和完整的规定。从2009年开始,安徽省启动了农民专业化合作社信息化建设工程,从人员、资金等方面都进行了大量的投入,为安徽省农村专业经济协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制度化条件。

安徽省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发展过程中还呈现出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依托传统供销产业优势来发展和壮大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安徽省供销社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专业合作社的指导意见》、《关于积极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努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意见》等指导性文件,要求全省系统要充分利用自身优势,通过资产入股、人员进社等形式领办或与农村种养大户、其他组织共同兴办各类专业合作社。截至2008年底,全省供销社共有专业合作社1238个,入社农户95.6万户,帮助农民实现收入14.7亿元。发展各类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联合会和农产品协会235个,入会会员6.8万名,其中农民会员5.3万名。

二、安徽省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存在的问题

1、政府对协会的监管和扶持力度较为薄弱。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法》虽为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和管理提供了法律依据,但是这部法律还存在需要完善的地方。在现在的法律框架下,政府只重视登记环节,控制较严,而机构完成登记后,监管则松弛,甚至放任自流,没有运用法制手段从程序上加以监管。另外,政府对农村专业经济协会的扶持力度也显不足,有些新型的农村专业经济协会自发成立后,因缺少相应的政策指导、资金扶持、技术服务等,影响了协会的正常发展。

2、协会内部管理松散。由于法制不完善、自律机制不健全、相关法律责任和经济责任不明确,导致安徽省部分农村经济协会内部管理松散,自律机制跟不上,行业管理不规范,服务标准不统一。甚至有的协会不注重执业质量和社会信誉,不遵守职业准则,不少合作社缺乏健全的章程以及相关的规章制度,这些必将影响协会管理运营的规范化和制度化,影响其对农村特色经济的指导作用。

3、协会中专业人才匮乏。安徽省农村专业经济协会会员大部分来自当地农村专业户,整体而言,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不高,大多数没有经过专门的职业培训,缺少协会经济生活知识和经验。专业管理协会人才的缺乏影响了协会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4、协会规模仍然很小。发展新型农业、加快农业产业化和市场化的进程,必须要大力发展农村专业经济协会。但目前安徽省农村专业经济协会的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且数量偏少,直接导致许多公共管理事务无法承接和开展,不能满足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其对农村经济要素的优化配置和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辐射和带动力受到严重的牵制。

5、协会的稳定性不足。协会成员身份的开放性和流动性对协会的稳定性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在安徽的农村专业经济协会中,由于协会成员对协会投入的资金较少,致使协会的运作功能受到限制。对于非系统性风险,由于农民的入股资金有限,尚无法集资筹措保险费,因而协会暂时无法实现转移支付的功能,这对农民规避风险的作用有限。

三、发展农村专业经济协会的对策建议

1、推进农村专业经济协会的法制化、专业化。应尽早出台社团法或结社法以及相应的商会法、行业协会法、公共服务组织法等一系列规范协会组织行为、机构、治理和管理体制方面的法律法规。积极营造健康宽松的农村专业经济协会的外部发展环境。从法律和制度的角度严格界定农村专业经济协会与其他民间组织以及政府关系,明确农村专业经济协会的角色和地位。这既有助于农村专业经济协会的日常管理和合理利益诉求的合法实现,也有助于政府在合法的范围内进行监管和服务。同时政府要创新自身的管理模式,做好各项服务工作,把属于农村专业经济协会的社会管理职能尽可能释放回归,在各项社会政策和经济政策方面加大支持力度。

2、提升农村专业经济协会的组织化、规范化。农村专业经济协会有助于改变目前农村“袋装马铃薯”的低组织化现状,组织化是农村专业经济协会的重要优势。因此,要注重提升农村专业经济协会的组织化和规范化水平。协会要加强自律机制的完善,特别是在民主管理、监事制度和财务管理等方面要充分体现会员参与、民主决策的特点,完善治理结构和民主管理。要提高协会的专业管理理念,提升组织的执行能力,把个人行为规范成专业化的组织行为。将农品的生产、加工和销售环节系统化,加强各个环节的分工协作,确立发展目标,制定发展规划,搞好协调服务,让农业的发展以产业的模式进行。通过引进专业人才,健全和完善协会的内部组织结构,充分实现民管、民营的组织特点。农村专业经济协会的组织化和规范化水平的提升有赖于政府加大投入,对协会会员进行培训,提高协会成员的管理水平。同时,应建立和完善以社员为主体的产权制度,组织内部机构以及财务管理公开制度,规范运作,以增强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凝聚力。

3、促进农村专业经济协会的市场化和产业化。作为一种正式的社会组织,农村专业经济协会通过一套正式的组织规范和各种非正式的行为规则,将单个的农户和企业组织起来,通过这些正式和非正式的组织规范保障了协会内部和外部的各种合作。通过农村专业合作社的桥梁作用,农户与农户、农户与企业联合起来,农户之间的联合增强了竞争力,而农户与企业的联合,营销环节也得到了保证,大大降低了千变万化的市场所带来的风险。通过协会和企业的合作,农产品走向市场具有更强的实力,农产品的销售渠道通过市场的作用不断拓宽,农产品品牌也有了不断提升的空间和能力,有了品牌和知名度,农产品就有了更强的竞争力。因此,要以市场为导向创立和发展农村专业经济协会,要对农村专业经济协会进行可行性分析和专家论证,对市场、资金、技术、成本、需求等方面进行风险评估,并提出规避风险、获取利润的建设性意见和建议。

4、加快农村专业经济协会的科技化和社会化。农村专业经济协会的科技化主要体现在科研、种植、加工和销售等环节有专业技术的介入,包括新品种的研发和各种技术的培训等。科技化避免了农户的低水平生产,协调了农民文化素质较低与农业技术迅速发展、农产品日益丰富与农产品深加工滞后的矛盾,大大提高了农业效率,促进了农村生产力的提高。提高农业科技化也是农业社会化的过程,因此,各级政府应鼓励各科研院所和社会机构成立各类农业科技培训基地和学校,采取市场化的方式开展各类培训。其中,各类专业协会应充分发挥组织作用和中介作用,引导农户积极参加科技培训,也可以联系科技人员深入农村送科技下乡,这对于提升农业生产和科技水平,促进产业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5、营造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发展的社会氛围。农村专业经济协会是经济和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必然产物,是现阶段农村生产力的有效组合,是推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新型组织形式。农村专业经济协会的发展提高了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和农业综合效益。对这一农村先进生产力的新型载体,社会媒体要发挥舆论先导作用,向社会广泛宣传、介绍,在更广范围内提高农村专业经济协会的知名度,特别应推介好的协会的成功经验。

(注:本文系安徽省社科联课题,立项号为A2009018。)

【参考文献】

[1] 王静、顾涛等: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思考与建议[J].河北农业科学,2009(8).

[2] 陈先勇、周洋等: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对农民福利水平的影响研究[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0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