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农村信用管理

农村信用管理范文精选

农村信用管理

农村信用管理范文第1篇

一、建立农村信用社风险管理体系的必要性

(一)农村信用社强化风险管理是社会稳定和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

农村信用社的资金主要是来源于公众存款,涉及千家万户,若发生风险将会引发社会的不安定。农村信用社经过近几年的发展,成为农村金融行业中一支不可忽视的新生力量,但其要健康、稳健发展还需进一步强化和完善风险管理体系建设。

(二)农村信用社的经营现状需要建立风险管理体系

我国农村金融问题已成为“三农”问题的瓶颈之一,而农村金融机构的主力军就是农村信用社,它的问题产生绝大部分与各种各类风险的发生密切相关。基于我国农村目前主要具有生产规模小、技术含量低、抵御自然灾害和抗市场风险能力差的特点,所以农村信用社面临的外部风险远远高于其他商业银行。另外信用社自身的经营状况不容乐观,信贷资产质量比较差等问题。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解决,将严重影响农村信用社的生存与发展。因此需要建立风险管理体系,帮助农村信用社早日摆脱困境,实现稳步健康发展。

(三)建立多元化的农村金融体系的需要

要开发金融市场,建立规范化、名副其实的农村信用社,就必须正视我国农村现实,根据我国农村金融服务的需要,建立一个多元化的、功能和机构布局合理的农村金融体系。从国际经验可以看到,许多发达国家就是借助合作金融实现互助解决经济问题。在我国农村金融面临着的现实是:农村信用社重组,改造,有些地区甚至出现撤并;地下钱庄和民间借贷也日益活跃;商业银行也在进行机构网点收缩、战略转向。因此需要建立真正意义上的农村信用社合作组织,就必须对现有的农村信用社进行合理的改造,逐步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

二、制约农村信用社风险管理效果因素分析

(一)制约农村信用社管理效果内部因素分析

1、体制性和管理因素。农村信用社内部控制管理体系不健全,没有建立起系统的会计、财务、信贷、人事、工资、奖惩、考核等一系列相应的规章制度,造成的操作风险和人员违规风险。所有权主体现实缺位、权力约束机制无法保障、民主管理不到位、激励不兼容和信息双向传播不对称等矛盾依然。内部控制乏力,管理落后是造成农村信用社风险的一个主要原因。当前,虽然用理事会、社员大会、监事会代替了党组会、职代会、主任办公会,但其作用发挥还需要长期的磨合。法人治理结构制衡机制的不完善或缺位关乎内部管理体系的科学合理和有序运作。农村信用社的内控存在较多问题,具体表现在:对法人代表缺乏有效合理的监督和约束,农村信用社主任权力过大,存在着滥用职权的行为;责任分离制度不明确,导致责任不清;信贷管理混乱,信贷质量差。由于缺乏多层次、立体化的监控防线,农村信用社的经营存在很大的风险。

2、农村信用社产权改革中的股权设置的局限性。从现有的制度安排和已经实现增资扩股的地区的操作而言,现有股权设置的制度安排是排斥小股东的。根据银监会《关于规范向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入股的若干意见》及其他一些相关规定和安排,农村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县级联社及农村合作银行的股权结构设置安排的起点相对较高,这对于中等收入及以下收入的农户非常不利。

3、人才因素。农村信用社人才方面的问题由多方面因素造成的,农村信用社先天的制约因素,如信用社地处信息闭塞、科技文化落后的农村地区,工作环境相对比较艰苦,其对高素质人才的吸引力不大。另外由于农村信用社的特殊性质,计划经济时期员工的进入渠道不宽,大部分为原来中国农业银行或信用社的家属子女,鲜有正规大学毕业生分配到农村信用社。目前,经济处于转轨时期,出现了“双向选择”引进人才,但由于农村信用社的经济效益差、工资福利水平低而难以招聘到业务发展所需人才。

4、技术因素信用社的电子化建设相对于其他商业银行仍存在较大的差距。去年末,我省农村信用社才开通了电话银行服务,向客户提供除现金以外的各种银行服务,而电话银行服务在其他各商业银行早就相继开通了。技术方面的欠缺还表现在信用社网点的设置以及还不能够提供ATM自动取款机24小时的服务。

(二)制约管理效果外部因素分析

1、国家制度的变迁因素。虽然最近几年政府加大了对农村信用社的支持和扶持力度,但是却在实施过程中经常采取一刀切的做法。表现在:一是对于农村信用社的各种金融税收没有和商业银行进行区别对待,没有得到政策中规定的“在财政税务上给予便利和优惠助”和“减免所得税,降低营业税收”的优惠措施,从而加大农村信用社的经营难度。二是监管部门现采用商业银行现行法规来约束限制其业务活动,没有结合农村现实,金融业经营困难。

2、农村借款人信用意识淡薄,易出现逆向选择。农村还缺乏一个良好的信用环境,农户们的信用观念也比较淡漠,在加上农村的信用道德评价和约束机制不健全,使得贷款信用度低,还贷意识差,造成随意违约,恶意贷款不归还信用社的现象时有发生。另外贷款抵押、保证流于形式,抵押物的变现受到当前拍卖市场的限制,很难达到抵押目的,抵押行为的法律手续不完备,如抵押物登记、公证、所有权的转移,留置等在操作中漏洞较多,给执行带来诸多困难。

3、外部监管及行政干预因素。外部监管不力,监管理念的僵化和监管目标的偏移,监管当局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农村信用社与农行脱钩后就由监管当局托管,即监管当局既是农村信用社的监管者,也是农村信用社的具体管理者,在这种双重的身份下,监管当局为了自身的利益,很难对农村信用社正确适当地监管。

三、建设农村信用社风险管理体系的基本路径

(一)建立完善社会信用管理体系

农村信用社要彻底改变漠视和淡化风险的意识和行为,增强职工的风险意识,实行市场化运行机制,真正做到优胜劣汰,全面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综合运用法律、经济、舆论监督、宣传等手段,同时,逐步建立和完善社会信用的正向激励和逆向惩戒机制以及考核评价制度。广泛开展企业信用评级制度,着力培养企业和个人信用观念。建立和完善社会信用管理体系,可以利用客户资信监测网络与传播系统、建立定期向社会公布黑名单客户制度、建立对不良客户的监管和约束机制、建立金融安全协调保障机制等几个方面着手。充分利用社会监测、资信监测的传播系统,真正掌握客户信息,对客户进行筛选,有效地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

(二)完善法人治理机构及提高经营管理水平

从农村实际出发,对经济相对落后、资本充足率较低、抗风险能力较弱的农村信用社成立统一的法人,要改造和完善法人治理结构,真正建立“三会”的权力制衡和约束机制,即形成董事会对重大事务进行决策,管理层在相应的授权范围内进行经营管理,监事会、股东代表大会对其形成监督的制衡机制,保证和明确各机构的职责。建立责任落实制度,对在管理、操作、监督上因制度不规范、执行不力的要层层追究责任。要建立科学的决策体系,加强民主管理就是要加强决策的科学性和民主性。信用社各部门的主要职责就是对各项业务的合法合规性进行审核,对已经或可能出现的各种风险进行识别、评估和监控,对违规业务操作提出处罚建议等,及时消灭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隐患和漏洞。

(三)人力资源开发和配置的重构

现代社会的竞争体现在资源的竞争,谁掌握了资源谁就在竞争处于优势。资源是由人发挥其作用,只有合理配置才能让资源得到优化和合理利用,所以说人是竞争力之本。信用社应该着力开发好职工的能力,将其的资源发挥最大的用处。开发人才就应先做到以人为本的观念,体现在对职工的尊重和信任。要健全“以人为本”的员工内在自主管理模式,充分尊重员工个性要求和发展,建立以人为核心的“人本管理”,建立员工的价值体系和企业精神,更多考虑员工长远发展。信用社除了注重人力资源的开发,还需对人力资源配置方式进行重构。依法建立以合同为核心的用工制度,全面评价人才,全面推行聘任制度,为调整和优化人力资源结构奠定制度基础。

(四)建立风险管理信息系统

未来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将更加强调定量分析,通过大量运用数理统计模型来识别,衡量和监测风险,这使得风险管理越来越多地体现出数理化、定量化的特征,并最终走向定量分析。要建立现代的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就应该重视起定量分析,大量运用数理统计模型来识别、衡量和监测风险,这样才能体现风险管理的客观性和科学性的特征。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并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研究出较易操作的量化分析模型,对信用社影响较大的信用风险和流动性风险作为管理重点,并以此为基础,建立和完善风险管理信息系统,不断地引进和培养风险管理方面的专业人才,指导、组织和推动信用社的风险管理工作,使得风险管理理念、方法、管理技术和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五)建立严格贷款审批制度,有效防范风险

1、构建信贷管理制度体系。农村信用社要实施贷款五级分类,可以科学地揭示和计量风险,揭示贷款账面价值与实际价值的差异,全面准确地反映农村信用社的整体风险情况,结合实际建立和完善信贷管理过程的管理制度,即对贷款风险的识别、计量和监测,实施科学的风险预警和风险提示机制;建立信用评级、授信、项目评估、贷款担保、贷款期限、贷款定价、责任追究等基础信贷制度和客户相关管理制度。这不仅有助于解决其潜在的历史遗留问题,防范风险,而且还可以促使农村信用社转变经营理念,转换经营机制,提高抗风险能力。

2、严格信贷监测、检查和责任追究。对于单户大额贷款利用计算机网络系统技术,进行动态监测,坚持定期检查,提高大额贷款检查频度,及时发现问题。制定明细的贷款责任追究制度,对贷款检查中发现的问题,按照贷款管理尽职要求,加大查处力度,严格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责任,有效防范大额贷款风险。

3、坚持以人为本,提高信贷人员整体素质。信贷管理要把信贷目标管理和个人价值的实现相结合,注重以人为本,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注重信贷人员素质的培养和提高,信贷人员明确自己岗位所需的素质和能力、职责、目标、业绩等要求,并建立量化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全面推行客户经理制度,客户经理的收入与提升与营销业绩紧密相关,增强员工工作的自觉主动性,减少不良贷款的发生。

参考文献:

1、盛勇炜.城市性还是农村性:农村信用社的运行特征和改革的理性选择[J].金融研究,2001(5).

2、王书生.构建农村信用社风险管理体系的问题与思考[J].时代经贸,2007(5).

3、夏红芳.当前农村金融机构风险及防范对策[J].江苏农村经济,2007(3).

4、杜晓山.中国农村金融体系及农村信用社改革的有关问题[J].中国农村信用合作,2004(5).

农村信用管理范文第2篇

[关键词]六西格玛管理农村信用社

六西格玛管理法由摩托罗拉公司于19世纪80年代首创,通用电气公司于1996年初把六西格玛管理法作为一种管理战略开始全面推行并取得骄人业绩,六西格玛管理法因此风靡全球,许多银行已经将六西格玛管理法融入自己的战略之中,节约了大量成本并取得良好业绩,如美洲银行、花旗银行、星展银行等。当前六西格玛管理法因其以关注客户为焦点、基于事实和数据对现有流程持续改进,以及创建学习型组织迎合了银行业包括农村信用社变革的需要,成为全新的管理模式,农村信用社基于改进产品质量、服务流程、提高客户满意度、提升核心竞争力急需导入六西格玛管理法,全面提升管理水平和盈利能力。

一、六西格玛管理法概述

统计学用西格玛表示标准偏差,即数据的离散程度,其数值越高,失误率越低,反之亦然。六西格玛管理法是建立在统计学基础上的全面质量管理方法,是以数据为基础、追求完美质量的管理方法。六西格玛要求在每100万个产品中只有3.4个产品有缺陷,使完美率达到99.99966%,六西格玛要求企业从外部客户的角度来看待企业内部流程,利用客户asc的要求来建立标准,设立产品服务的标准与规格,并以此来评估企业流程的有效性与合理性,通过提高企业流程的绩效来提高产品服务的质量从而提升企业整体竞争力,并通过贯彻实施来整合塑一流的企业文化。六西格玛项目的实施步骤包括:定义(Define)、评估(Measure)、分析(Analysis)、改进(Improve)、控制(Control)五大方面,这就是六西格玛管理中在DMAIC模式。

二、农村信用社导入六西格玛管理法的可行性

1.农村信用社的改革和发展为实施六西格玛管理法奠定了基础

农村信用社经过近几年的改革与发展壮大,逐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法人治理结构逐步完善,总体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已具备一定的实力和规模,拥有了坚实的管理基础,信息化获得迅速发展,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拥有一批优秀的专业管理人员和高素质的员工队伍,制定了自己的发展战略,这些成果为六西格玛管理法的实施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2.经济全球化和日益激烈的竞争要求农村信用社引入六西格玛管理法

随着全球经济逐步走向一体化,中国传统企业管理模式将受到越来越大的冲击,在中国加入WTO之后,我们企业面临的竞争压力更大,传统的经济模式和企业管理模式及企业文化就受到极大的冲击,经验式管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越来越暴露出其致命的缺陷,金融及保险业所受到的冲击也使我国的四大商业银行和部级的保险公司倍感压力。农村信用社要想同各大商业银行竞争甚至是参与国际竞争主要靠的是过硬的品质、一流的服务和灵活的市场运作,要达到这些目标必需要有一整套标本兼治的、科学的、完整的、操作性强的、以数据为基础的有效管理体系,而六西格玛管理法本身就是一种竞争策略和方法,它通过运用科学有效的量化方法,分析和改进企业业务流程中的关键因素,从而减少缺陷、缩短运营周期、降低成本、提高顾客满意度和忠诚度,其根本目的就是要提高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核心竞争力,从而提高企业市场占有率,并实现最大收益。

3.提升顾客满意度和忠诚度是信用社实施六西格玛管理法的理论前提

信用社的核心竞争力体现在它提供的服务水准以及能否争夺客户留住客户,客户是企业发展的根本动力,通过六西格玛项目可以分析流程中影响质量的因素,改善内部和外部的服务流程,以实现顾客的满意和最大收益。如:通过流程分析与改进可以缩短信贷业务周期时间,提高储蓄业务处理速度,提高单据业务的准确率等,从而减少差错和失误,提高效率,以达到改善顾客满意的目的,进一步提高顾客忠诚度。

由此可见农村信用社实施六西格玛管理法的条件已经日趋成熟,同时我们应注意到推行六西格玛管理法是一个循序渐进、永不停息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对于农村信用社推行六西格玛管理法,应该根据农村信用社的实际情况有序进行。

三、农村信用社实施导入六西格玛管理法应注意的步骤

1.人性管理制度的建立

人性管理是一种以人为本,一切围绕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思想和方法。人性管理的重点是充分运用人性,发挥员工的工作价值,提高员工的经济力和创造力,促进企业职工的精诚合作,提高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在六西格玛管理实施过程中引入人性管理,主要的侧重点在于人性管理制度的建立和六西格玛管理企业文化的融合。农村信用社主要建立绩效评估体系和激励机制两个方面人性管理制度,为了营造尊重人和发挥人的潜能文化氛围,在绩效评估体系方面主要侧重项目的总绩效和团队、个人对农信社的间接绩效,也就是绩效评估体系不仅对绿带和黑带项目的实施效果进行经济效益指标评估,而且对流程改进过程团队合作的直接贡献和间接贡献进行评价;在激励机制方面,不仅要建立绿带和黑带物质激励和人事继任等精神激励的制度,而且对整个流程改进所涉及的团队和员工也有其物质和精神激励的制度。平衡计分卡作为绩效评估系统,可以克服以财务指标为核心的绩效管理系统的缺点,因此可以采用平衡计分卡作为绩效评估系统并依此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

2.加强员工六西格玛管理法的培训,建立基础组织结构

传统的六西格玛管理组织结构是由执行领导、倡导者、大黑带、黑带、绿带和项目团队六个模块组成,但这必然耗费大量资金,占用最好的全职资源,采用这种模式是六西格玛管理的目标模式。从成功实践六西格玛管理的企业来看大部分收益不是来自黑带,他们是由绿带和黄带创造的,特别是当六西格玛的程序制度化了的时候,而且有绿带有80%的机会转换为黑带,应用绿带和黄带的方法可以解除信用社实施六西格玛管理的许多约束而且便于管理。有鉴于此,起初我们可以采用缩放的六西格玛(ScaleableSixSigma)模式,即主管、绿带、黄带和项目团队组成。

对员工特别是管理人员进行六西格玛管理法的培训。高层领导的支持与参与是项目取得成功的关键,因此首先要对管理者进行六西格玛的基础培训,从中他们学到关于六西格玛的程序、方法论以及工具等方面的知识。主管们同时专注于如何通过练习来领导、构建和指导一个成功的六西格玛项目尝试。从而使其参与到六西格玛管理中来,并树立长期推广的心理准备;其次要对项目团队成员进行六西格玛管理法培训,使其掌握执行力、团队合作、沟通等工具,以及发现问题的技巧和制定工作计划、解决方案、项目评审等具体方法。选择人员完成绿带认证,使其掌握六西格玛的整合防错和精益生产技术。其他小组成员完成黄带认证,使其掌握基本的六西格玛工具的防错和精益生产技术。经过几个项目周期以后,通过认证人员可以向六西格玛的下一个级别过度:一些表现优秀的绿带发展为黑带,一些黄带发展为绿带。其他新的人力资源根据需要分别发展为绿带和黄带,其目标是向西格玛的标准模式跃进。在一般情况下,应通过业绩而不是通过训练的时间来获得认证。除了培训时间外,所有待认证的候选人都必须完成一个强制的项目来示范六西格玛的正确实施,解决一个实际的业务问题并获得预定的目标。以上积木式的方法可以模块化,使得组织结构可以快速地把六西格玛资源向下一个更高水平转换。此外,可以以更便于管理的步调,在更便于管理的范围内完成六西格玛的实施。项目数量、教育水平,以及整个实施和执行方法以可以消化的步调进行,并直接与策略和结果相联系。

3.加快基层信用社组织结构的改革步伐

农村信用管理范文第3篇

关键词:中间业务;制约因素;对策

1农村信用社开展中间业务的必要性

(1)开展中间业务有利于增加农信社的收益。

中间业务具有不占用或较少占用银行资本,成本低、收益高的特点,农村信用社可以利用农村信用社的现有资源,通过金融创新,开拓新的业务领域,其切实可行的途径就是大力拓展中间业务,增加盈利能力,达到资产多元化、利润最大化的经营目标。特别是在从紧货币政策环境中,开展中间业务可以抵消因信贷规模压缩而带来的利息收入减少的不利局面,进而改善收益。

(2)开展中间业务有利于增强农信社的资金安全和化解金融风险。

中间业务是一种低风险、高收益业务,它的开展一般不增加资产负债总量,而是以非信贷投入方式以达到增加收入的目的,而且有利于农村信用社能够深入全面的了解客户,以降低信贷风险。农村信用社主要以村镇中小企业和农业生产单位为主要客户和重点服务对象,一般以信用担保为基础提供的信贷,一旦这些客户生产经营出现了问题,就会影响农村信用社的资产和利息收入,甚至可能危及其生存。开展中间业务可以因此弥补信贷风险带来的部分损失,特别是在金融危机背景下,能得以生存和发展。

(3)开展中间业务有利于提高农村信用社的竞争力。

农村信用社中间业务市场主要在村镇基层,可以弥补商业银行不能触及的领域,发挥其独特优势,积极拓展包括农业保险在内的多种中间业务,巩固农村金融市场,把中间业务作为农村信用社在现代经济条件下与贷款业务并列的主业之一,以进一步提高竞争力。

(4)中间业务是农信社客户多层次的金融服务需求。

(5)中间业务可以促进农信社业务的创新。

2影响和制约农村信用社中间业务进一步发展因素

(1)法人治理结构存在一定的缺陷。

这主要体现在:产权关系模糊,所有者管理缺失;“三会”制度流于形式;农村信用社经营管理机制僵化,激励和约束机制不健全;信息披露制度不健全,经营管理透明度低。

(2)高层次、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中间业务及少。

农村信用社开办的中间业务主要集中在传统业务领域,如结算、代收代付业务等,还有如开立汇票贴现、银行承兑汇票等一般票据业务和其他业务;而诸如业务咨询、财务顾问、信息服务、信用评估、代客理财、担保业务等高层次、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中间业务在一些地区的农村信用社基本上还是空白。

(3)农村信用社中间业务法律规范还不够完善。

2001年的《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执行规定》对中间业务种类等作了一些规定,但对中间业务收费标准、经营范围等进行明确和系统的规范,在品种、操作和价格方面的规定缺乏弹性,忽视了信用社与客户关系的调整,缺乏中间业务当事人权利义务的规范。

(4)农村信用社陈旧的经营观念。

在我国,许多农村信用社仍然沿袭着以传统的信贷业务收入为主要收入来源的经营方式,把中间业务当作“派生业务”、“辅助业务”等副营项目,没有把它作为一种独立的金融产品来开发和运用,没有把中间业务联系作为实现资产多元化、扭亏增盈、防化风险的有效手段。在实际工作中,这些农村信用社中间业务的开展基本上还处于自发状态,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和随机性,往往以吸收存款的多少为标准来衡量开办中间业务的作用和效果。

(5)农村信用社的电子化科技水平相对落后。

中间业务需借助于电子通讯和计算机为中心内容的金融电子化才能以快捷便利的优质服务获得客户的青睐。尽管许多农村信用社已经采用电子支付结算系统,但目前计算机应用设备软件层次低、更新慢,因此经营中间业务的技术手段落后,计算机普及程度不高,应用现代通讯、电子技术管理中间业务的能力不足,大量的工作处于手工操作状态,电子化建设滞后于业务的发展。

3促进农村信用社中间业务发展对策

3.1转变观念和提高认识中间业务的重要性

农村信用社要正确理解中间业务与资产负债业务之间的辨证关系,及时调整经营方针战略和思路,使中间业务成为信用社的重要工作日程。要像抓存款抓信贷资产质量一样去抓中间业务的发展,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制定出中间业务发展的战略规划和阶段性目标,有效地发挥中间业务在农村信用社经营管理中的作用。同时通过加强中间业务的宣传工作,提高广大村镇居民对中间业务的认知程度,为中间业务的发展创造良好的软环境,让中间业务所提供的金融服务真正作为金融商品进入市场,实现中间业务的价值,使之成为农村信用社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

3.2完善法人治理结构

(1)改革产权制度,明晰产权关系。

一是理顺股权结构,重新明确并落实出资者的权利和义务;二是扩充资本实力,增强农村信用社抵御风险的能力;三是股权结构多样化、投资主体多元化,吸收在经济发展中最具活力的个体私营经济及与农村信用社利益最密切、最持久的信用社员工入股,增强内部运行的凝聚力。四是“弃小求大”,提高单户入股金额起点,解决社员参与信用社经营管理动力缺乏的问题。五是责任落实,股东要真正承担起信用社产生风险的责任,防止股金异化为存款。

(2)加强制度建设,确保“三会”有效地发挥作用。

健全完善“三会”工作制度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由社员代表大会、理事会、监事会、经营领导者等权力机构,按照各自的职责和权限分工,对于制度建设、决策审议与决议、制度的执行和监督等,要严格遵循决策、执行和监督分开的原则,按照事先确定的程序和规则操作,避免制度建设与执行的随意性。

(3)转换经营机制,激发农村信用社内在经营活力。

深化用工、用人、分配制度改革,健全完善的激励约束机制。农村信用社实现建立现代金融企业制度的目标,关键在于要有一支责任强、业务精、善经营、会管理的农村信用社员工队伍。激发农村信用社活力,要真正做到员工能进能出,干部能上能下、收入能高能低,增强员工的危机感和责任感。要建立适应经济发展要求和合作金融特点的农村信用社工资分配制度,实行薪酬与业绩挂钩的激励机制,改变过去的“刚性”工资制度,拉开收入差距,充分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4)规范信息披露,增强经营管理透明度。

信息不对称是信用社经营者存在“道德风险“行为的客观前提。行社脱钩以后,虽然央行明确要求农村信用社对农民公布有关股金财务和信贷信息,接受社会监督。但是由于没有统一的制度要求,这种信息披露不可避免地带有随意性,并在某种程度上损害了农村信用社的经营自主权。因此应当进一步规范信息机制,对农村信用社信息披露的主体、内容、对象、程序以及信息质量要求做出明确规定,使社员、行业管理部门、监管机关以及存款人能够有效途径了解农村信用社的经营状况,对信用社经营者的经营行为做出较准确的判断,从而加强对农村信用社经营管理者的外部监督。

(5)加强金融监管,发挥外部监管主体的作用。

规范完善的法人治理能够保证农村信用社决策、执行、监督职能分开,防止暗箱操作,实现有效的法人治理机构的内部自律,监管机关则是对农村信用社实施有效监管的外在主体。

3.3从战略高度加强和积极推进同业合作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要充分利用农信社独特优势加强和各商业银行、保险公司等单位开展协议合作,在资金融通、资产融通、同业存款、业务、银团贷款、理财、产险、寿险、人身意外伤害险等领域开展业务合作。同时加强与财政系统业务合作关系,国库集中支付及其它非税收入业务,粮食综合直补、退耕还林补贴资金、水库移民后期补偿补助资金等业务。另外就是加强与烟草、通讯、电力、石油等系统性客户开展合作业务,办理代收代付等各项业务。

3.4加大对中间业务发展的扶持力度

(1)加大投入,提高硬件服务水平。主要是对县城营业网点及大部分乡镇营业网点的升级进行改造,为客户提供舒适的服务环境。(2)抓好业务文明规范服务,提高服务质量。(3)加快电子化建设,为业务发展提供科技保障。如加入全国“农信银”业务系统,提升了农信社的资金结算水平。建立上线实时代收联通话费业务系统,开发非税收入收缴系统银行端接口“银保通”业务系统、电子扣款业务系统、“银银通”业务系统等,以进一步提高支付结算水平。(4)对新业务和中间业务所应缴纳的税费实行免税政策,以支持农村信用社积攒力量发展中间业务和开展业务创新。

3.5加强对中间业务的风险管理

(1)规范中间业务收费。2003年10月1日,《商业银行服务价格管理暂行办法》将开始实施,《办法》把收费分为政府指导价和市场调节价,这意味着收费价格混乱的局面即将结束,商业银行在中间业务领域的竞争将走向规范,并将从价格竞争为主转向以提供优质服务为主。农信社要根据《办法》中的条款出台实施细则,给中间业务更明确的法律依据和操作依据。

(2)建立、健全完善的中间业务管理机构。农信社应成立中间业务管理部门,负责一切中间业务的有关事宜,制定发展目标、新产品开发战略和市场营销策略,实现中间业务计划,开展中间业务统计活动,进行监测、分析和通报,制定科学、合理、有效的考核制度,发挥员工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检查监督本系统全省中间业务的开展情况。

(3)建立健全内控制度,防范中间业务风险。中间业务品种繁多,有的业务存在风险,商业银行必须建立健全内控制度,如建立中间业务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建立客户信用评级制度、建立责任追究制度、加强对中间业务的内部稽核和监督等。

参考文献

农村信用管理范文第4篇

[论文摘要]宁夏农村信用社为农民提供了大量的支农贷款,加快了宁夏农业产业化的调整,促进了宁夏农村经济的发展。但是,因为宁夏农村信用社在支农资金的来源方面、支农贷款的发放对象和支农贷款利率的控制以及信用社的机制创新方面也存在一定的问题,有待进一步提高。本文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了一些解决问题对策和建议,以达到提高农村信用社的支农效果的目的。

宁夏农村信用社作为宁夏农村金融的主力军,自从2004年8月改革试点工作启动以来,通过深化改革,完善金融服务系统,加大信贷投入力度等一系列措施的实施,支持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同时也促进农民增收,大力的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截至2006年年末,农信社在全区金融机构中的农业贷款增量占比达95.8%,存量占比达到95.4%,有力支持了我区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但是宁夏农村信用社在支农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缺陷,直接影响到农村信用社的支农效果。

一、宁夏农村信用社在支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自身经营能力较差,影响到了支农效果

(1)业务单一,组织资金困难

农村信用社由于结算渠道狭窄、结算手段落后、金融工具品种单一、老化,汇路不畅等硬件制约,加之建社50多年来身份多变,牌子不硬,始终在同业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

(2)历史包袱沉重,不良贷款占比高,且清收艰难

由于信用社历史上贷款粗放经营,“三查不严”、行政干预等原因,造成信用社资产质量低下,资金沉淀多。

(3)金融产品获利能力不强,客户小而分散,经营成本大

信用社主要经营的是传统农业贷款,利率相对较低,期限较长,而传统农业受自然因素制约程度高,不确定因素多,使很多贷款不能按期收回。其客户绝大多数是经济承受能力极为有限的个体农户,居住分散,贷款易放难收,成本居高难下,导致效益低下甚至亏损。

2.支农再贷款使用的效果有限

(1)利率居高不下,加重了农民负担

支农再贷款是1999年开始实施的旨在支持农村信用社改进支农信贷服务,壮大支农资金实力,促进“三农”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一项新的货币政策。

我国农村信用社支农专项款的法定利率是0.5575%。据统计,宁夏农村信用社发放的支农再贷款的利率均有不同程度的上浮,有些上浮50%,有的甚至上浮100%。高额的贷款利息,就信用社而言,是增强了盈利能力,但却加重了农民负担,无法充分体现国家对农业、农民的扶持和减负政策,直接影响了国家货币政策在农村的传导效果,丧失了支农再贷款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初衷。

(2)限制支农再贷款的用途与对象,与农业产业化与规模化的要求不相符

发放支农再贷款的对象是个体农户。它重点支持农民从事种植业、养殖业的资金需求、以及农民从事农副产品出口加工业、储运业和住房与子女助学贷款等需求,而在新型农业产业化建设中起带头作用的农业企业法人、农业合作组织却不属于支农再贷款的支持范围。当农民生产经营发展壮大,由自然人向法人升级后将不再是支农再贷款的扶持对象,得不到支农再贷款的支持,这对农村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不利。

(3)支农再贷款的期限与农业生产周期不适应

支农再贷款的期限与农业生产周期不适应的情况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不适应农业生产季节性需要,贷款发放过多地采用年内发放、集中于年末收回,而许多种养业或是秋后销售而要求提前还贷,或是腊月销售而要求延期还贷。另一方面,随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及反季节种植、养殖技术的推广,农业生产资金由季节性需求转向常年性需求,“春放、秋收、冬不贷”的传统信贷模式显然已不能适应现代农业生产对资金的需要。

(4)支农再贷款偏离支农方向

虽然支农贷款面向三农,但长期来农民贷款难的矛盾仍相当突出。

①个别信用社以信贷支农为借口,要求央行发放再贷款支持,事实上并没有用于农户贷款,而是用于补充存款下降引起的支付缺口或置换出其他高成本资金。

②农村信用社用商业贷款挤占支农贷款。农村信用社为了回避风险,追求流动性,使支农资金未能投放到农业实体,而是投向了企业以及其他的实体。

③国家公职人员和内部员工贷款屡禁不止,他们凭职业特权和人情关系挤占支农贷款。支农贷款偏离三农主旨垒大户,在服务对象上存在贷款歧视。

二、浅谈提高宁夏农村信用社支农效果的一些对策和建议

1.提高自身的业务经营能力,保证支农资金的充裕

(1)农村信用社树立人力资源意识,实施人才战略

加大人力资源建设,从三个方面入手吸引人才、重视人才、用好人才。

①大力招聘人才,应抓住当前应届毕业生就业矛盾,有计划地把那些懂管理、善经营的人才以最合理有价格吸引到农村信用社来,满足农村信用社发展的需要。

②下大气力留住人才,应在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的基础上,为人才的进步和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并以人本管理的理念,充分重视人才的发展需求。

③要对员工进行恰如其分的培训教育,结合岗位需要,实施分层次、阶段性培训计划,使多数员工成为岗位能手,这将是一项回报迅速的短期投资。

(2)增加其他中间业务提供多层次的金融服务

①大力开发无风险及低风险的中间业务,重点是搞好代收、代付、代汇、代管、代存、代受、代卖等业务,通过培植稳定的个人客户群体,推动中间业务向纵深发展。

②是大力发展性和结算性中间业务,诸如担保性、服务性、融资性和衍生性中间业务,不断增加中间业务收入,提高农村信用社的竞争力和盈利水平。

③借助农村信用社大额支付系统的开通,积极与开发银行、农发行及人险和财险公司签订全面业务契机,系统地开展农村信用社中间业务的宣传营销活动,向社会推荐农村信用社金融服务项目和业务品种,在公众中树立全新的整体形象。

四是有条件的农村信用社要设置理财业务的“值班经理”和咨询专柜,为客户介绍业务品种的安全性、便利性和收益性,力争能够在一个网点提供存、贷、汇、兑、结算、咨询、分析等“一条龙”的整体服务,全方位的为客户提供理财服务。

(3)国家建立资金回流机制,帮助农村信用社吸收资金

面对农民把大量资金存入其他国有银行和邮政储蓄这一现象,国家应构建农村资金回流机制,增强农村信用社支农实力。

(4)政府要加大扶持力度

各级政府要把农村信用社看成是促进本地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用一系列优惠政策支持农村信用社化解风险,提高盈利能力。

①要废除少数部门出台的针对农村信用社的限制性、歧视性做法。鼓励各单位将农业政策性业务交由农村信用社办理,鼓励行政事业单位将存款帐户设在农村信用社,并向农村信用社积极推荐投资回报稳定、风险较小的涉农基础设施项目,帮助农村信用社拓宽资金组织和信贷服务领域。

②要积极帮助农村信用社化解风险,帮助农村信用社清收盘活不良贷款,严厉打击逃废金融债务行为。要努力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将农村“三个文明”建设和农村信用社品牌建设、企业文化建设有机结合,并形成良好的互动机制,增强农村信用社自我发展能力,使农村信用社逐步走向可持续发展,彰显生机和活力。

③是要继续降低农村信用社税收,减免营业税和所得税,增加信用社自身积累。国家财政应每年安排一定数量的资金予以补偿,因执行国家宏观政策开办保值储蓄支付的保值贴息,无论当年是否亏损,都应由国家财政予以拨付,冲抵历年亏损,加速化解历史包袱。

2.发放支农贷款,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确定合理的支农贷款利率,减轻农民负担

宁夏农村信用社应在兼顾农村信用社盈利的基础上应突出的降低农民利息负担。

首先,要本着让利于农民的原则,实行明确的有差别的浮动利率政策。在支农再贷款利率政策上应明确规定农村信用社向农民发放支农再贷款的利率浮动幅度,使农村信用社以及农户都能享受到支农再贷款的好处。制定具体的有差别的浮动幅度依据可以是农户贷款的额度大小和贷款具体用途。

其次,还要本着让利于农村信用社的原则,采用更加优惠的政策,降低现行的支农再贷款利率,推行低微利率支农再贷款,给农村信用社创造一个比较大的盈利空间,扶持农村信用社逐步消化历史包袱,扭亏增盈,走出困境。

(2)扩大支农再贷款的使用对象与范围

农村信用社应适当扩大支农再贷款使用对象和范围。及时修订支农再贷款管理办法的相关条款,引导农村信用社从支持经济发展出发,只要是有利于农村经济发展,有利于提高农民收入的项目,都应纳入支农再贷款支持的范围,并尽可能地满足他们合理的信贷资金需求。这样以来,那些在新型的农业产业化建设中起带头作用的农业企业法人及农业合作组织便可以得到支农再贷款的支持,有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业产业化的调整。

(3)制定相对灵活的支农贷款期限,使其与农业生产周期相适应

宁夏农村信用社应灵活的制定支农贷款期限规定,促使支农再贷款期限与农业生产周期相适应。在支农再贷款期限规定上应延长期限上限,使支农再贷款期限与农业生产周期相协调。

(4)合理使用和管理支农的专项资金

①从信用社的内部管理制度方面说,要制定和完善内部管理制度,如贷款、投资管理责任规范操作流程和岗位监督,实行严格的问责制。

②从在支农再贷款的管理和监督方面来说,信用社对所发放的再贷款对象、条件、用途等进行严格的审查,要各县人行、农村信用联社、建立了资金总台帐、台帐、并以农户为单位建立了有详细内容的明细台帐,从一开始就把支农再贷款引向严格管理、规范操作、安全运营的轨道。

3.央行要加大支持和监管力度,保证支农效果良好

(1)央行要合理的确定支农再贷款的期限,保证支农信贷资金供应到位

央行要加大支农再贷款支持力度,支农再贷款要适应农村经济的展实际,适应农产品生产周期,适当延长贷款期限,以一年以上为宜,并允许跨年度使用。且当农村遭受自然灾害时,应允许延期归还,或只还本不付息,从实质上体现中央银行对农村信用社的扶持。

(2)支持信用社进一步拓展业务范围

完善结算渠道、方便信用社灵活调剂资金、增加融资通道、提高抵御风险的能力。

(3)要调整金融布局,彻底把农村阵地真正还给农村信用社

要进一步收缩商业银行的农村基层机构,目前商业银行的资金投向已逐步转向大中城市和大中企业,对农村的支持作用越来越弱,在很大程度上背离了农村资金用于农业要求。

(4)要加大对农村信用社的监管力度,做好农村信用社的风险防范工作

①要摸清农村信用社的资产质量,经营状况等各个方面的真实情况,为金融监管工作打下基础。

②要督促农村信用社合法的经营防范新的金融风险,帮助农村信用社健全内控制度,提高其自身防范风险的能力,对已经形成的高风险贷款进行跟踪监控,并逐步化解,并严格审查农村信用社主要负责人的任职资格,对于不合格的不予批准,彻底的帮助农村信用社做好风险防范工作。

总之,宁夏农村信用社要充分发挥金融支农的主力军作用,不但要通过自身的深化改革、转换经营机制、增加中间业务、合理的管理和使用支农贷款,政府还要给予一定的政策支持,为农村信用社的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同时,央行要加大支持和监管的力度,帮助农村信用社做好支农工作。只有这样,农村信用社才能真正的服务于“三农”,更好的发挥自己的支农主力军作用。

参考文献:

[1]陈锡文:中国政府支农资金使用与管理体制研究[M].山西经济出版社.2004,256~278

[2]张旭路:农村金融现状与农村信用社改革[J].农业经济,2005(5)50~51

[3]苏士儒:宁夏金融支农中的主要举措、存在问题及政策建议[J].西安金融,2005(2)15~18

[4]冉璐:农村信用社支农目标与产权改革目标的冲突与调合[J].农业经济,2006(1)67~68

农村信用管理范文第5篇

【论文摘要】无量山镇农村信用社小额农贷业务在县镇各级党政的高度重视和农村信用社广大员工的努力下稳步开展,在支持“三农”经济发展中发挥了较大作用,成为推进无量山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农民致富步伐不可缺少的资源。但在农村信用社对小额农贷在思想认识、业务操作等方面还存在着一些不足,应该引起高度重视。要实现其效能最大化,需要在提高金融服务水平、解决好农村资金供需矛盾、构建小额农贷长效机制上狠下功夫。

无量山镇农村信用社小额农贷业务在县镇各级党政的高度重视和农村信用社广大员工的努力下稳步开展,在支持“三农”经济发展中发挥了较大作用,成为推进无量山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农民致富步伐不可缺少的资源。当前无量山镇小额农贷需求与投入状况到底如何,还存在哪些问题需要我们认真研究解决,笔者作为一名基层信贷员的身份,就近几年无量山镇小额农贷的实际状况作一分析。

一、无量山镇小额信贷发放的现状

南涧彝族自治县无量山镇位于县城东南部,地处哀牢山和无量山中部。总面积251.95平方千米,境内最高海拔2790米,最低海拔1446米,镇政府驻地小河底,距县城50千米,国道214线和省道“小普线”呈“丫”型横穿境内。辖光明、保平、德安、新政、古德、马街、可保、卫国、红星、发达、保台、和平、华山13个村委会、222个自然村、290个农业小组。居住着汉、彝、白、哈尼、傣、苗、傈僳、佤、纳西、回、布朗11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17382人,占总人口的49.1%;全镇居民35384人,人口密度140.4人/平方千米。近年来发展迅速的种养殖业、个体加工业、个体商业和个体服务业,已经成为无量山镇农民发展副业增加收入的主要来源。从2002年开始,无量山镇农村信用社积极响应各级政府和人民银行的号召,牢固树立信贷支农的工作理念,以创建信用村镇活动为有效载体,推广小额农贷、创建信用工程,支持全镇农业调产、农民增收,全面建立农户经济档案,认真实施农户信用等级评定,加大小额农贷的投入力度,建成了以政府为领导、农村信用社为主体的小额信贷支农体系。

二、无量山镇小额信贷发放的成效

2007年以来,无量山镇农村信用社在省联社、镇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向3143农户提供了信贷支持,农户贷款余额达到765万元,累放额达到1644万元。有力地支持了无量山镇地方经济的发展,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一)、小额农贷的推行满足了较大部分农民合理的贷款需求。

根据调查的农户普遍反映,现在借小额农贷,手续十分简便,凭《信用贷款证》和有效身份证件,就可直接办理,什么时候要就什么时候取,为广大农户脱贫致富创造了最基本的原始资本积累;在小额农贷资金使用效应的带动下,目前全镇农户投入扩大再生产的积极性高涨,从原来的不愿贷款到现在主动要求贷款,从而激活了农业投入机制。本信用社13个村委会、222个自然村、9444个农户。2007年来,信用社在推广小额农贷中,在方式上创新,从服务上创优,开办了“小额农贷”微型超市,只要符合贷款条件的农民,到微型超市经刷卡确认后,即可取得贷款,服务的农户占到了全辖农户的99%,覆盖面几乎达到了100%,赢得了当地农民、政府的赞誉。

(二)、小额农贷的发放密切了社群、银政关系。

为加大小额农贷的投放量,信用社的信贷人员走村到户,增加了与农户的接触,拉近了与农户的距离,密切了与群众的血肉联系。信用社的信贷人员不仅进村到户了解情况,农忙时节还送贷上门,基层党组织特别是村“两委会”干部,通过参与调查了解农户生产经营和收入情况,帮助农民扩大生产经营,密切了与农民的血肉联系。笔者调查中,农户普遍反映:“小额农贷是干群关系的粘合剂”,许多村干部为推广小额农贷,不辞劳苦,与农村信用社密切配合,协调运作,不仅改善了银政关系,而且构筑了平等、互助、合作的新型关系。信用社在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中,充分利用小额农贷为助推引擎,有效解决了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中的金融需求问题,使农民专业合作社得到了快速发展,得到了县委、县政府、镇委、镇政府的充分肯定和高度关注。

(三)、小额农贷的发放优化了无量山镇信用环境。

“信用就是金字招牌,信用就是活期存折”,小额农贷的发放增强了镇农户的信用意识,“守信为荣,失信可耻”的观念在不断深入人心,促进了全镇信用环境的改善,目前在全镇守信用、讲信用已成为一种风尚。如:被调查的可保村委会,该村原来并不富裕,但当地信用社通过坚持创建信用工程,不断的提升该村农户的信用观念,2007年以来,每年都能得到农村信用社100多万元的小额农贷的支持,使得农户迅速走向了富裕之路。目前,该村户均养猪达20多头,75户是规模养殖户,养殖业收入占到全村总收入的46%,人均纯收入达到7000元,成为无量山镇养猪第一村,成了全镇因守信用而受益的“信用村”之一。

(四)、小额农贷的发放增强了中小企业活力。

近年来,小额农贷在支持中小企业发展中也起到了明显的效应。特别是对公司+基地+农户的涉农中小企业显得尤为突出,形成了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新型小额农贷体系。全镇农村信用社先后发放小额贷款1.2亿元支持的以烤烟种植、泡核桃种植、茶叶、肉牛为支柱的产品加工企业群,年加工转化农产品近亿公斤,加工销售收入达22亿元,其中超千万的占到50%,辐射基地90万亩,带动农户7千多户,为促进农产品产、供、销一体化发展,农民增收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五)、小额农贷的发放有效地促进了农村信用社自身经营的稳健发展。

推广小额农贷不仅树立了农村信用社良好的社会形象,拓宽了农村信用社服务“三农”经济的渠道,还进一步促进了农村信用社各项业务的稳健发展,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截止2009年3月末,全镇农村信用社各项存款余额达到17亿元,较2008年初净增9亿元,增幅123.95%,创造了历史最高水平;各项贷款余额达成11亿元,较2007年初净增7亿元,增幅120%;经营利润3.57亿元,较2007年初净增4.35亿元,增幅357.69%;呈现出资金营销旺盛、比例营销适度、效益看好的“三赢”局面。同时,小额农贷的发放也带动了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的清收。

三、无量山镇小额信贷发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从无量山镇农村信用社投放小额农贷现状来看,尽管小额农贷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增收致富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农村信用社对小额农贷在思想认识、业务操作等方面还存在着一些不足,应该引起高度重视。

(一)、对充分发挥小额农贷在农村经济中的实际作用认识上存在不足。

小额农贷已经运作多年,但部分农村信用社的负责人或信贷人员仍然存在思想认识不统一或不到位的状况。据笔者所知,有些金融机构人员片面地将发放小额农贷作为单纯的政治性、政策性的任务完成,甚至少数人员认为小额农贷就是扶贫贷款,是装“面子”而得不到实惠的贷款,可有可无;还有个别人员认为,小额农贷面广量大效益差,而且是以信用方式发放,结果可能是得不偿失;在谈到进一步推开小额农贷时,部分农村信用社的人员片面的强调客观,忽视主观能动性,害怕在实践中解决和克服遇到的问题。普遍存在“四怕”:怕增加工作量,全面推开后无法应对;怕责任追究,风险自己承担;怕农民误解,降低还款意识;怕凭证放款,失去放贷主动权等。认识是行动的指南,存在的错误认识导致了目前部分农村信用社在小额农贷投放过程中所出现的积极性不高、动力不足、工作开展不平衡等状况。

(二)、小额农贷在需求层次和额度上不能适应农户资金需求。

目前,农村信用社发放小额农贷的用途主要是家庭小型种养殖的资金需求,对农户小型农机具、农业生产服务环节以及建房、教育等消费类项目发放小额信贷未有突破进展;在对小额信贷额度上,未能区别对待,实施分类指导、分别授信,而是采取“一刀切”的管理方法,均控制在50000元以内。但据此次调查发现: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这几年农村资金需求层次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农户在对传统意义上的购买化肥、种子、薄膜等农业生产资料的资金需求已经减弱的同时,对小额农贷的需求量却不断上升,主要体现在扩大生产需求、消费需求和教育需求等方面大量增加,在农产品加工、务工经商、发展手工作坊等方面的小额农贷需求的增加尤为突出,这些农户发展第二、三产业(加工业、商业、服务业)的资金需求,已经超过了小额农贷业务现行的额度。调查发现:至少有30%的个体户因达不到准入条件而难以获得信用社的支持,而得到支持的农户并非完全能足额得到满足,受种种因素制约,资金满足率平均在60%—70%。这部分农户、这部分产业虽然资金需求旺盛但却无法得到满足,这个矛盾在当前的本镇尤为突出。(三)、品种单一

贷款泛指各类贷款、贸易融资、贴现、保理、贷款承诺、保证、信用证、票据承兑等表内外授信和融资业务,而我农村信用社对小企业的扶持主要体现在贷款上,票据承兑和贴现业务几乎停滞,至于贸易融资、保理等其他业务则从未涉及。而目前所发放的贷款中主要以担保贷款为主,兼之有少量的金额较低的信用贷款。

四、解决小额信贷存在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要消除小额农贷向纵深推进的一些障碍因素,实现其效能最大化,需要采取以下的对策和建议:

(一)、提高金融服务水平

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涉及千家万户、管理繁杂、工作量大,做好小额农贷的发放和管理工作,需要信贷员具备高度的敬业精神、良好的业务素质和扎实的工作作风。作为农村金融主力军,农村信用社要准确把握“立足社区、服务三农”的市场定位,切实改进金融服务。首先,提高思想认识,树立支农新理念。要树立“靠支农树形象、靠支农防风险、靠支农增效益、靠支农求发展”理念,坚持服务“三农”的宗旨,紧紧围绕新农村建设的需要,不断改进服务方式,完善服务功能,提高服务水平,真正把农村信用社办成“社区性、零售型银行”。第二,要继续抓好“三千三百惠农工程”的落实。积极创新支农方式,努力拓宽支农领域,实现“三个转变”。从支持传统农业向支持现代农业转变、从支持传统农民向现代农民转变、从支持传统农村向支持新农村转变,重点支持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和农民现代化,不仅要通过小额信贷扶持解决困扰农民的资金问题,还要积极解决农村经济发展的科技、信息问题,借助农村信用社人员、信息等方面优势,积极为农民送金融知识、送科技信息,促进农民提高致富本领,提高农副产品附加值,从而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全方位、宽领域、深层次的金融服务,支持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经济发展。

(二)、解决好农村资金供需矛盾

一是从农村金融机构自身来说,要坚定不移的拓展存款,壮大其综合实力,重点要在其宣传、服务、形象上做足文章,要充分利用国家给予的利率、再贷款等方面的政策优势,不断健全和完善管理体制和结算功能,通过存款的上升和市场份额的增加,满足不同层次的农户资金需求。二是有关部门要取消对农村金融机构组织资金的歧视性限制政策,下放财政性存款的管理权。特别是地方政府在引导地方性金融机构组织存款中应发挥积极的作用,不断提高市场份额和信贷支持能力。三是人民银行要适度增加支农再贷款的投放额度,并改进支农再贷款的管理办法,使之与当前农村经济特点相适应;四是明确农村金融机构的职能定位,缓解农村信贷支农的压力。农业银行等商业银行要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拓宽信贷支农渠道。农业发展银行等政策性银行要调整职能,合理分工,扩大对农业、农村的服务范围。

(三)、构建小额农贷长效机制。

一是要完善小额农贷协作机制。各级农村信用社要积极争取地方党政领导的理解和支持,继续深入地开展信用乡镇、信用村、信用农户的评定活动,为推进小额农贷支持农业调产、农民增收创造良好金融生态环境。二是要落实小额农贷监督约束机制。要坚持公告监督制度,信用社和地方党政配合,以行政村为单位,采取每季或每半年定期公告、召开小额农贷听证会、信用户座谈会等方式,向广大农户公告、通报信用户资信等级、授信金额、贷款收放金额等情况;通过设立小额农贷“监督箱”,加强外部监督,定期搜集群众举报和工作建议,进一步提高小额农贷的透明度。同时,要严厉查处以贷谋私等违规行为,对“坑农”、“损农”行为以及无故不受理农户申请、无故不满足农民有效信贷需求、借办贷名义吃拿卡要等行为,一经查实从严从重处理。三是要建立健全监测督查机制。要密切关注小额农贷工作开展情况,加大对小额农贷需求满足率、本息收回率的检查力度,要充分运用信贷管理信息系统,加强对小额农贷发放和收回、不良贷款、“两率”情况的查询和统计,加强非现场监测和分析,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并采取措施予以解决。四是要完善小额农贷管理责任落实机制。按照权、责、利相结合的原则,建立和完善科学、合理、规范的贷款管理责任考核制度,进一步明确信贷人员的管理责任。

总的说来,开展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在有效解决无量山镇农民贷款难,支持“三农”经济发展,提高无量山镇农村信用社经营效益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是当前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农民致富步伐不可缺少的信贷资源。无量山镇信用社要通过过细的工作,经过艰苦的努力,不断推进这项工作稳步有序进行,为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和增加农民收入作出新的贡献。

参考文献:

1、《云南省农村信用联合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管理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