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农村科普教育

农村科普教育范文精选

农村科普教育

农村科普教育范文第1篇

(一)农业劳动者数量大,科技文化素质偏低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社会生活发生巨大变化,农民收入水平大幅度提高,农民生活质量显著改善,农民精神面貌明显改观,传统落后的观念、思维方式明显转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显著增强。但我国城市化水平较低,农业就业劳动者群体较大。与城市居民相比,我国农民受教育程度总体不高,科学文化素质仍较低。2000年我国农村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仅为6.79年,小学以下文化程度的达到54.17%。据2001年中国科协对中国公众科学素养调查结果,具备科学素养的农村居民仅占0.4%,仅及城市居民比例3.1%的1/7。农业劳动者科技文化素质的低下,给他们在接受新观念、获取信息、提高技能、参与市场竞争等方面带来极大阻碍,使之难以冲破传统农业和小农意识的束缚。同时我国农业劳动者技能水平也相对较低,预测与决策能力不强,观察能力较弱,现代化生产工具操作使用能力欠佳,经营与协作能力不强,及时获取信息的能力缺乏。

(二)农业职业教育、成人培训和科普教育薄弱,农业劳动者职业技能水平不高与发达

国家相比,我国农业劳动者参加职业培训的比例差距很大。我国许多农民终身没有接受过职业培训,也没有参加任何培训活动。据统计,1997年全国农村职业初中仅1423所,招收学生30万人,在校生78万人,这相对于8.7亿农村人口来说,是微不足道的;目前中国一般农村普通初中、高中不开设农业专业课程。每年600—800万回乡青年,不少人不会务农,也不会从事其他专业技术工种,有一部分甚至沦为“贫困户”。目前在我国农村劳动力中,接受过短期职业培训的占20%,接受过初级职业技术教育培训的占3.4%,接受过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占0.13%,而没有接受过技术培训的竟高达76.4%。目前农村人才培训模式、科普教育内容方法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脱离农业实际的现象。教育、培训和科普教育、形式和内容单一、陈旧。教育、培训和科普的供需矛盾突出。

(三)农村劳动力流动加快,农业劳动者低素质、女性化和老龄化问题严重

改革开放以来,城乡劳动就业方式发生巨大改变,农村劳动力输出不断增加,农村劳动者不断向非农产业和城市转移。从农村向城镇流动的人口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特殊群体,青壮年劳动者是流动的主体,受教育程度高的农村劳动力是流出的主体。在农村留守大军中,妇女是农业生产劳动的主体。

(四)农业劳动者从众心理明显,极易产生对市场波动的同步震荡

从众行为在我国小规模的农户经营中非常普遍,表现在农业生产劳动中有两种:一种是谨慎从众;一种是盲目从众。谨慎从众心理是农业劳动者思想保守、缺乏自信、谨小慎微型心态的表现,源于传统落后的生产方式及其自身素质的低下。据2001年中国公众科学素养调查显示,81.3%的农民群众对新技术、新产品表现出“观察别人用的结果再做决定”或“自己试一试”。这种谨慎从众行为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生产风险,但却容易丧失得利机会。盲目从众行为是农业劳动者在生产中急于求成心理的表现。农业劳动者的从众行为是造成我国农产品市场缺少个性和特色,放大了农产品过剩或短缺的信号,扭曲了农业生产结构,产生市场波动的同步震荡,增加农业生产的市场风险。这不能适应经济全球化对农产品生产和贸易的互补性、发展优势产品的要求。

(五)消极无为和经验排他观念

长期以来,由于受自然经济和计划经济的影响,以及自身素质的局限,使我国农业劳动者在心理素质和观念方面存在一些缺陷,极其不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要求。主要表现在:(1)消极无为观念。这种安贫认命、不求进取的心理极大阻碍了农业劳动者的独立意识和竞争意识的形成,使他们缺乏创业冲动和风险承担能力。(2)经验排他观念。由于受封闭的自然经济影响,我国农业劳动者头脑中形成根深蒂固的小农思想意识,比较保守。他们往往习惯于传统的生产经验,不愿接受新事物,对市场经济、新兴的农业科技、现代化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产生排他性。

(六)农业劳动者身体素质不容乐观

长期以来,农村容纳了各种有身体素质缺陷的劳动者。据有关调查资料,我国农村人口病残率为5.5%,因农业劳动者健康状况导致贫困的农户占贫困户的30%-70%,许多贫困地区因环境恶劣、缺医少药等原因,使得地方病和痴呆、病残人口比例都较高。据统计,农村15-59岁残疾人参加农业劳动的占60%左右。随着农村劳动力向城镇的转移,越来越多的农村青壮年男性劳动力离开农业生产,妇女、儿童、老人、残疾人群成为农业生产的主要力量。

二、WTO对农业劳动者整体素质的要求

我国农业要参与国际竞争,急需一支高素质的劳动大军。从经济全球化趋势来看,农业劳动者应该具备以下基本素质。

(一)较高的科技文化素质

农业劳动者良好的科技文化素质,是他们接受新观念、获取信息、提高技能、参与市场竞争等的基础。现代化农业离不开先进农业科技的支撑。农业劳动者科技文化素质不高,就很难接受这些先进实用的技术。另外,社会化的农业生产劳动,也要求农业劳动者能够迅速地领悟国家政策、获得市场信息、了解国际行情以及发展动态,以便及时调整和改进农业生产。现代农业生产对劳动者的素质和能力要求越来越高。这一切都表明我们正在进入一个学习化的社会,学校教育定终身的时代已经过去,目前学校所学到的知识只占一个人一生中需要掌握知识的5%—10%,而90%—95%的知识需要在学校之外获得,农业劳动者从农村科普教育、社会教育中获取知识、信息的比重越来越大,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是对现代农业劳动者的基本要求。

(二)良好的思维心理素质

按职业要求,农业劳动者除具有一般社会成员所需的心理素质之外,还应有以下三个方面:(1)强烈的求知欲和创新意识。追求新知识、新技术,勇于在生产中大胆尝试;对新生事物比较敏感,善于捕捉各种新的信息;长于对各种信息分析、综合,合理取舍,为我所用。农产品市场变幻莫测,成功总是属于那些善于求知、善于创新、善于抓住机遇、有准备的人们。(2)勤劳、踏实、肯干。农业生产劳动周期比较长,生产时间与劳动时间差别比较大,它不像工业生产那样可以“立竿见影”地看到自己的劳动成果,也没有严格的劳动纪律约束,但是它有“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特点。(3)机动灵活,善于决策。由于农业生产必须同时承担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增加了农业的可变性和不可预见因素。“天灾”的发生具有不可预测性和不可抗拒性,这就要求农业劳动者机动灵活,善于决策,能够在不测情况发生时及时采取措施,积极补救,将损失降到最低限度。当某种良好的生产经营机会到来的时候,能够及时抓住机会,调整生产,获得成功。而市场风险虽然也有不可抗拒性,但通过生产和经营手段,可以合理避险,甚至把市场风险变为市场机遇,获取最大经济效益。一个精明的农业劳动者和经营者就是要善于根据市场情况,妥善安排,取得最大经济效益。

(三)较强的能力素质

现代农业生产对农业劳动者能力的要求是多方面的,作为一个能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要求的农业劳动者,起码应该具备以下基本的能力素质:(1)预测、决策能力。预测、决策能力是保证农业生产高效率的基本条件。主要包括对产品市场的预测,如市场规模、需求状况、发展趋向的预测;生产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其解决办法等。(2)敏锐的观察能力。农业劳动者必须随时观察生产对象和生产环境的变化情况,及早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保证生产的有效性。(3)现代农业劳动工具操作使用能力。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农业劳动工具不断更新,极大地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能够准确而熟练地操作使用现代农业生产工具是作为现代农业劳动者的基本要求。应用现代农业劳动工具可以减轻劳动强度,缩短劳动时间,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产品质量,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在现代农业生产劳动中,随着数字化、智能化、机械化、电气化、自动化程度的提高,对农业劳动者操作能力的要求也不断提高。一般农业劳动工具操作使用能力可以通过实践逐步掌握,而复杂的劳动工具(如软件等)操作往往需要进行专门的培训。(4)经营、协作能力。现代农业劳动者只有具有良好的经营意识和协作能力,才能完成产销经营的互惠互利,形成生产上的良性循环。(5)及时获取信息的能力。及时获取和掌握消息,对于准确把握市场行情,适时适度安排生产,调度销售,以销定产,获得经营的成功是非常重要的。时代要求农业劳动者应当具有运用现代通讯工具的能力,利用报刊资料乃至计算机网络等先进媒体获取消息的能力。

(四)诚实守信,遵守法律,公平竞争的经营意识

现代化农业是一种产品高度商品化的产业,参与市场竞争是现代农业劳动者不能不面对的现实。而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对于每一位参与市场竞争的农业劳动者来说,最基本的规则就是应当恪守诚实守信、公平竞争的职业道德,遵纪守法,取信于诚,立足于信,凭自己产品的质量、品种和良好的服务,去占领市场,巩固市场。

(五)绿色安全的可持续发展意识

农业生产是取之于自然的生产,对于大自然的破坏,实际上是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环境的破坏,无异于人类的慢性自杀。同时农产品又是直接为人类所用,与人类的生命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那种为了个人的经济利益而不惜牺牲环境,甚至牺牲消费者健康和生命安全的做法,是现代农业劳动者职业道德所绝对不允许的。

(六)良好的身体素质

由于现代农业生产劳动中仍然有较多的属于体力劳动,大部分工作仍然需要在野外进行,条件相对简陋,工作时间比较长,而且农业劳动者在农忙季节往往需要加班加点、超负荷劳动。因此农业劳动者的身体健康水平对于生产效率影响极大,同时又影响着他自身的心理健康。提高农业劳动者的健康水平是保证生产效率的主要条件。

三、提高我国农业劳动者素质的对策措施

(一)落实科教兴国战略,重视农村人力资本投资

高素质的人力资源与低素质人力资源对自然资源的影响,以及对市场经济发展的观念截然不同。低素质的人力资源结构,从事简单的非技术性的体力劳动多,趋向于生产劳动密集型的低级产品,对自然资源的依赖性和消耗性大,资源浪费严重,生产效率和劳动生产率低,效益差,容易造成生态破坏和环境恶化;高素质的人力资源结构,熟练技术和专业技术人员较多,可以通过劳动者的发明创造、科学管理来提高生产效率,合理利用并保护自然资源,促进环境、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人力资源开发主要形式和途径是教育培训,特别是科普教育。要通过科普教育提高劳动者获取知识的能力,提高劳动者生产和生活的技能,提高劳动者的科技能力和科学意识,以利于人力资源的充分动员、合理配置和生产效率的提高。目前我国农业生态环境脆弱,科技、经济相对落后,在相当大程度上是由于低素质的人力资源结构形成的。因此从根本上讲我国农业要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要求,必须要扎实地落实科教兴国战略,首先在人力资本上投资,构建高素质的农业人力资源结构。

(二)加强青少年科技文化教育,提高未来农业劳动者基础素质

我国国情决定了农业劳动力占大多数的情况还不能在短期内改变,也不能对所有的青少年普及高等教育,在农村绝大部分青少年成年后就是未来农业劳动者。所以要提高农业劳动者的素质,要首先从源头抓起,要提高未来农业劳动者的基础素质水平。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是我国提高国民素质的重要措施。当前,经济发达地区已经基本上实现了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但是在老、少、边、穷地区还有很大差距。

(三)大力开展农业劳动者职业教育和科普教育,提高农业劳动者的科技文化素质和技能水平

对农业劳动者的教育应考虑我国农村地区发展特点和农业就业人群的分化趋势,以西部地区、少数民族地区、贫困地区人群;农村党员和乡村级干部及其后备干部;农业企业厂(场)长、经理及其后备管理人员;农村科技人员和后备技术人群;农村劳动妇女;农村在校的青少年学生;农村各种专业大户、示范户;农业劳动力向非农领域转移的人群等为基本对象,满足他们对生产和经营基本素质的要求。

1•西部地区、少数民族地区、贫困地区农业劳动者是教育培训和科普教育的重点。由于历史和自然的原因,我国西部地区、少数民族地区等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因此农业劳动者教育培训和科普教育必须把这些地区做为重点来抓,通过科技素质培训、科普教育等形式,促进这些地区干部群众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劳动技能的增强,生活质量的改善。

2•对农村党员和乡村级干部及其后备干部的教育培训和科普教育。发展农村经济不仅要引入现代科学技术,还必须用现代市场经济观念来组织和管理。目前我国农村有中共党员2000多万人,他们是农村的先进分子;有乡村干部500多万人,他们是我国农业发展、农村社区管理的领导者。他们所拥有的知识水平、管理方式技能水平,对于制定当地农业发展规划和科学决策、开辟生产门路、调整产业结构、实施管理等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所以要非常重视农村党员和乡村干部科技素质的提高,要促使他们不断紧跟时代步伐,刻苦钻研科学技术,学会经营和管理。

3•对农业企业厂(场)长、经理,农业技术经济合作组织管理人员的教育培训和科普教育。农业企业和中介组织的管理人员来源于农村,尽管他们对小农生产过程比较熟悉,但对企业管理、经营决策、经济技术合作、国际贸易等商品生产和经济方面知识则普遍缺乏。农业企业和中介组织管理人员决策、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企业、农户的生存发展和效益。如果企业、中介组织的管理人员是行家,就可以选择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能保证产品质量过硬,降低生产成本,不断扩大市场空间,降低和抵御市场风险,不断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4•重点加强对农村妇女的教育培训和科普教育。农村妇女是我国农业劳动者中的最主要力量,一方面从事农田耕作,另一方面操持家务。目前从事农村种植业和养殖业的劳动力中70%—80%是妇女,操持家务的妇女比例达到80%—90%。往往在农村的许多家庭中,农业生产和经营水平以及家境的好坏在相当大程度上取决于家庭主妇的素质。要在对农村妇女经常进行农业科技知识教育的同时,开展农村妇女保健和农村家政方面的科普教育。

5•对农村各种专业户、示范户的教育培训和科普教育。农村专业户、科技示范户是农村新生产力的代表,也是农村扩散新技术成果、帮助农民运用新技术的二传手。他们在促进农村深化改革、推动农村生产走向专业化、社会化、商品化方面发挥了很好的作用。抓住对农村专业户、示范户和生产骨干的科普教育和培训,将会对整个农业生产和经营水平的提高,增强我国农业在世界的竞争能力产生不可低估的作用。

6•推进农业劳动力向非农领域转移的教育培训和科普教育。加速农民的从业分化,让更多的农业劳动力实现“农转非”,是我国农业实现规模化生产、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强农业市场竞争力的必然趋势。农业劳动力的转移不只是数量比例上的变化,从根本上是劳动力素质的变化。因为这些已转移出的劳动力从事的行业只有通过一定的科普教育和训练,提高他们的文化科技素质和职业技能,才能胜任工作,实现合理的转移,使农村劳动力结构得到优化。

(四)加强农村科普工作,适应经济全球化的要求

1•要加强农村科普组织网络和队伍建设。长期以来,我国农村科普传播网络建设方面虽然取得了巨大成绩,但仍然不能适应新形势发展的要求。主要表现为:(1)目前不少县级及县级以下科普机构(科协)普遍受到机构设置、人员编制、经费短缺等制约。(2)农村科普机构普遍受到社会和经济地位低、生存困难、人员知识老化、人员外流、人员配置不合理、技术和手段落后、信息不灵等困扰,不少基层科协组织“有钱养兵、无钱打仗”或“忙于自身生存,无力开展科普”。(3)由于许多科普专职人员长期疏于本职业务工作,缺乏生产实践和继续教育的机会,所具备的知识和技能早已过时,即使让他去做农村科普工作也很不适应了。对此要下决心认真研究解决这些问题。科普教育是一项社会性的公益事业,国家的投入和社会的支持是理所当然的,如果没有政府的支撑将一事无成。所以政府和社会各方面应加大对科普教育经费的投入,加强我国农村科普工作队伍建设,提高科普队伍素质,切实解决科普工作者面临的工作条件、待遇、生活等方面的困难,解决后顾之忧。

2•改善农村科普的基础条件,强化农村科普的现代化手段。高新技术发展和应用为农村科普工作提供了更为有效、经济、便捷的科普形式和传播手段,现在在原有的报刊、书籍、展览、培训、报告会、广播、电视、电影等基本的科普形式和传播手段基础上,又发展了科普远程教育、互动式科普展示、参与式科普展教、互联网络、VCD、DVD等多种科普形式和传播手段。这些对传统的科普工作的内容、手段、思想、观念、方法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但我国农村科普面广量大,地区差异大,要在继续坚持利用有效的、传统科普形式和传播手段的基础上,不断应用高科技的农村科普手段。

3•要树立新的科普理念。我国农村不断发展的新形势对科普提出了新的和更高的要求。我国农村科普不能仅仅停留在“实用型科普”的阶段,必须拓展其内容,改变方式,不断创新。树立以人为本、参与式、互动式的科普新理念。在科普内容上,必须由实用型科普向现代知识型、身边科学科普拓展;以科技知识普及为主,向普及科技知识、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拓展。在科普对象上,由单一人群的科普向所有人群科普拓展;农业科普向农村科普拓展。在科普组织上,由政府办科普向政府、群众、社会共同办科普拓展。要在传统的“实用型科普”基础上,加快向“现代型科普”的转变。在传授现代科学技术的同时,普及与日常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人口、资源、环境、天文、气象、灾害等科学知识,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观念;普及人体科学和医疗、保健、健身等方面的科学知识,建立科学、文明、健康的生产生活方式;帮助农民掌握科学的方法,牢固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抵制各种封建迷信和伪科学活动,移风易俗。要在农村提倡终身学习、全员学习、全过程学习、团体学习的观念,造成一个终身学习的环境和气氛,不断保证农业劳动者科技文化素质的才能提高,使我国农业劳动者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要求。

农村科普教育范文第2篇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发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根据《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结合我省学校体育卫生和艺术教育发展“十一五”规划要求和“全国中小学生课外文体活动工程”实施要求,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我区中小学体育艺术科普教育工作,全面提升我区中小学体育艺术科普教育工作水平,特制定如下意见:

一、工作目标

总体目标:努力构建与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程度相适应,与高水平教育强区和体育、文化强区建设水平相匹配,体现教育普及和质量水平,具有*特色的学校体育艺术科普教育体系;构建中小学相互衔接、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相互配合、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相互融通的体育艺术科普校本课程体系;牢固确立“健康第一、全面发展”的思想,在学校和全社会形成良好的体育、美育和科普教育环境,使青少年身心得到全面和谐发展;全力以赴,在20*年把我区建设成为“浙江省中小学生课外文体活动工程示范区,并力争成为部级示范区。

具体目标:

(一)开齐开足体育艺术科普课程。九年义务教育阶段所有学校体育、艺术、信息技术、综合实践活动、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开课率和课时开足率均达到100%。高中阶段所有学校按规定开设体育、音乐、美术、信息技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课外、校外体育艺术科普教育活动开展率达到100%。

(二)构建科学的中小衔接的课程体系。结合我区新一轮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和高中新课程实验的开展,更新理念,调整结构,整合内容,优化评价,逐步建立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体育、艺术、科普三级课程体系。

(三)积极开展面向全体学生的丰富多彩的课外文化活动。丰富文体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并逐步规范化、制度化。各中小学安排有体育课的当天外,每天应当组织学生开展各种课外文体活动,确保中小学生每天不少于1小时的课外文体活动。所有学校应组织和设立学生运动队、艺术社团或兴趣小组,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并学会两项体育运动技能,并具有一项艺术特长。建立一批区、市级中小学生体育运动队和艺术团体业余训练基地,定期组织学生体育竞赛、艺术展演活动和每年举行*区中小学生的文化艺术节、体育节、科技节等,促进学生在区、市、省级比赛中成绩逐年提高。建设市级以上体育和艺术特色项目学校各10个,全区70%学校成为区级体育艺术科普特色项目学校,呈现“一校一品”特色办学新格局。

(四)专职师资队伍建设有新提升。配齐配足专业教师,强化在职培训,建设一支以专职教师为主、结构合理、数量和质量都能够满足学校课堂教学和课外文体活动需要的体育、艺术、科普教师队伍,力争到20*年全区学校体艺教师专职率达100%。

(五)体育艺术科普场地和设施建设力度明显加大。全区各级各类学校都按规定建有基本的体育艺术和科普活动条件设施。所有乡(镇)中心小学以上的中小学都应设有运动场(馆)和音乐、美术教室,器材设施应达到教育部制定的体育、艺术器材目录一类方案配备要求,其他学校都应达到二类标准。根据学校实际建设科普教育基地,购置必要器材设施。

(六)科学研究和交流合作进一步加强。发挥区、校二级教研科研科辅组织机构作用,加强教学研究和指导,提高教学水平。开展体育艺术科普教育实验性研究,以课题研究为引导,推动学校课程改革。加强与文体局、广电中心、团区委、少工委、关工委、社区等部门合作,积极整合和充分挖掘校外现有文体单位的设施和师资力量,为中小学开展课外文体活动提供指导和帮助。积极开展区内外交流,学习、借鉴各地体育艺术科普教育的先进理念和经验,扩大我区学校体育艺术科普教育在市内外影响力。

二、措施与保障

(一)加强领导,建立完善的学校体育艺术科普教育工作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加强学校体育艺术教育科普管理体系建设。成立区学校体艺教育工作委员会,健全区青少年科辅协会机制,进一步加强对体育艺术科普教育的政策规划、宏观管理、统筹协调、业务指导和督导评估。加强教育行政部门职能机构和人员配备,各学校要强化体艺教育工作领导小组,明确有一名校级领导分管学校体育卫生和艺术科普教育工作。把学校体育艺术科普教育工作列入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之中,区和学校都应科学制订“十一五”期间学校体育艺术科普(卫生)教育工作规划,并抓紧落实。

(二)加强体育艺术课程改革,努力提高体艺教育教学质量

树立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以促进学生健康发展为核心的指导思想,从更新课程理念入手,在课程目标体系构建、课程结构调整、课程内容整合、课程组织优化、课程评价科学化等各个方面,深化改革实验。以实施中小学体育艺术课程标准为主要措施,建立适应学生身心特点的课程体系。

艺术课程改革。义务教育段在开齐开足课程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倡导探索性学习,培养兴趣,陶治情操,发展个性,启迪智慧;高中阶段艺术课程要使学生在普遍达到艺术课程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实现对艺术课程各个领域的自主选择。

体育课程改革。应坚持健康第一的思想,不断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在开齐开足课程的基础上,不断丰富课程内容,帮助学生找到符合自身特点并感兴趣的运动项目,教给学生简单的运动保健知识与方法,为终身体育打下良好的基础。改革学校体育竞赛制度,努力为广大学生提供展示体育特长的机会,激发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兴趣。保证课外活动的时间,积极推进大课间活动。全面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试行方案)》,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三)大力开展课外文体活动,为每一个学生的健康和谐发展搭建平台

实施“全国中小学课外文体活动示范区工程”,积极推广体育艺术“2+1”项目。在全区逐步扩大体育艺术“2+1”项目实验,开展省级中小学课外文体活动示范区的创建活动。通过活动确保中小学生每天不少于1小时文体活动时间。在全体学生参与活动的基础上,各学校都要建立学生运动队、艺术、科普团体(兴趣小组),形成“班班有活动,人人都参与”的局面,确保每个学生能够至少参加两项课外体育活动和一项课外艺术活动,每个学生能够掌握两项体育运动技能和一项艺术特长。

组织各级各类学校开展校外体育艺术竞赛和展演活动。根据省市体育竞赛和艺术活动周期,制定我区中小学体育节、文化艺术节、科技节的活动项目,规范比赛、规范活动,积极鼓励各校开展群体性体育、艺术和科普竞赛(或展演)活动,区教育局每年举行全区性中小学生体育节、文化艺术节、科技节活动,全面提升我区学校的体育艺术科普活动水平。

(四)大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全面提升体育艺术教师队伍素质

建设一支以专职教师为主,专兼结合,数量和质量都能够满足学校体育艺术教育需要的体育艺术教师队伍。到20*学年,各学校要根据新课程的标准和要求配齐配足专职体育艺术教师,在扩大教师队伍数量的同时,制定相关政策措施,鼓励体育艺术专业毕业生和骨干体育艺术教师到农村边缘学校任教或支教,以提高农村学校体育艺术教育师资队伍的总体水平。要重视体育艺术科普的教研组建设,加强学区、校间的交流与研究,帮助和支持教师尽快提高专业素养。要清理和规范现有的体育艺术代课、兼课教师,该劝退的坚决劝退,做到先相对集中,后专业上岗。

加强在职体育艺术教师的继续教育。积极实施名优教师培训计划,培养一批在教育教学工作中骨干、示范作用的优秀教师和教育名师;全面组织“农村中小学教师素质提升工程”,加强基本功训练,全区每二年举行一次组织体育艺术教师基本功比赛,发挥区教师艺术团体作用,开展区内外艺术交流活动,提高教师自身业务水平与指导学生开展活动的能力。

学校要制定鼓励教师完成体育艺术教学和课外训练运动队、辅导艺术活动任务的相应措施。体育艺术教师在职称评定、评优评先、进修学习、教育科研以及工作量计算等方面和其他学科教师享有同等待遇。其辅导工作应计入工作量,辅导工作的成果作为考核实绩和评优评先的依据之一。

(五)加大经费投入,完善体育卫生艺术科普场馆和器材设施建设

进一步加大学校体育卫生和艺术科普教育的经费投入,学校体育卫生和艺术科普教育经费应列入年度工作经费预算,并随教育经费的增长而增加。区教育局设立体育艺术科普教育专项活动经费,每年不少于100万,用于开展活动、发展体育艺术科普特色项目、奖励先进等。学校要把体育卫生艺术科普器材纳入到学校的常规仪器设备配备、管理,定期补充更新,区教育局根据《*区学校教育装备经费补助比例表》(仑教〔20*〕2号)文件精神,继续给予学校经费补助。中小学应按国家和省有关规定设置教学需要的体育运动、艺术活动场地并按一类标准配置相应器材。各校按四个教学班一个篮、排球场配备要求加强篮、排球场建设,还应加强各类音乐、美术、劳技教室及琴房、排练厅、展演厅或实践基地等建设,充分利用和改造现有的闲置场地,以满足学校体育艺术科普教学需要。

(六)加强特色学校建设,努力培养一批体育、艺术和科技人才

着力推进特色学校建设,通过体育艺术科普特色学校的创建、评估和命名,促进学校上水平、上层次,发挥特色学校的引领、示范和辐射作用,促进全区学校体育艺术科普教育的发展。对获得省、市、区级特色项目学校分别一次性给予3万2万1万元的专项奖励。对省、市、区体育传统项目(训练点)学校经二年一次考核评估,由区教育局、文体局参照上述标准联合奖励。

积极探索学生体育艺术科学素质评价激励机制,不断规范综合素质测评工作,完善特长学生认定办法及升学优惠政策,逐步完善中小学特长人才的对口招生、培训衔接工作,为培养一批拔尖人才创设良好的成长环境。

(七)加强合作与宣传,营造良好的体育和美育氛围

鼓励学校与社会各界建立合作关系,实现体育艺术科普教育资源的整合与共享,形成发展学校体育艺术科普教育的合力。学校的部分教育资源应积极向社区开放,并加快完善管理和操作办法,每年区政府设立专项奖励资金100万元,对学校开放体育场、馆等资源进行补助奖励。

加强教体、教文、教科合作,实现资源整合、优势互补,积极探索学校体育艺术科普工作和业余训练相结合的新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促进学生素质的提高和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

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各种媒体和形式,大力宣传学校体育艺术和科普教育成果,宣传其育人功能,全面提高学校体育艺术科普教育的社会地位,努力营造良好的体育和美育科普教育氛围,开创全区体育艺术科普教育工作新局面。

(八)加大督查力度,确保各项工作要求全面落实

农村科普教育范文第3篇

一、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切实提高青少年科普意识

20*年,全区各级团组织抓住奥运契机,依托乡村青年文化节、校园文化节等有利契机,深入校园、社区、村镇宣传“科技奥运”理念,围绕节能环保、信息技术、航空航天等重点领域和青少年关心的热点话题在全区开展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科普宣传教育活动。在3月5日志愿者服务日期间,团区委组织各系统团员青年、志愿者走上街头,通过悬挂横幅、张贴挂图、发放宣传材料、入户提供科普咨询服务等形式大范围开展科普宣传工作,营造了浓厚的科普知识学习氛围。据不完全统计,20*年,全区各级团组织共发放科普宣传手册、读本10余种1000余册(份),宣传材料2000余份,组织大小科普宣传活动10余次,接待群众咨询1000余人次。

二、围绕全区农业中心工作,深入开展农村青年增收成才行动

团区委深入发挥团组织社会化工作体系职能作用,不断完善区、镇、村三级青年星火示范基地建设,分层次地抓好农村青年增收成才行动,着力提高农村青年的综合素质,增强科技致富的本领。

一是充分发挥“*区农村青年创业致富带头人联谊会”的作用,组织全区农村青年创业致富带头人到北京农学院参观了北京农业应用新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和北京农学院农业科技园,并请专业教授进行了技术培训,充分发挥了致富带头人的辐射带动作用;二是对青年科技致富带头人选树典型及基本情况建立了信息资源库,便于更好地为农村青年增收成才提供准确、便捷的信息服务;三是依托“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送温暖活动,通过宣传展板、发放科技资料等途径向农村青年宣传科技致富理念,同时邀请果树种植专家为村民举办果树种植讲座。

三、以青少年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为依托,大力开展科普实践活动

一是团区委联合有关单位组织开展了“科普进校园”活动,组织青少年科普爱好者参观了中国科技馆、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博物馆等科普宣传阵地,并利用寒暑假组织青少年参加了科普夏令营活动等,突出科技文化现代化新气息。

二是团区委加强青少年自我保护教育,联合区教育团工委、区公安局、区消防支队、区卫生局、区交通局等单位在前锋学校、实验中学、*一中等校开展了“星光青春自护校园行”活动,并邀请资深专家进行了多场人身安全、交通安全、消防安全知识系列教育讲座,以“青春拥抱和谐,自护伴我成长”为主题,在全区范围内开展了“青少年自我保护教育月”宣传活动。

三是结合奥运契机开展服务青少年健康成长系列活动。团区委在全区农民工子弟学校中开展了奥运征文活动、在“奥运会倒计时200天、100天”和活动举办期间组织特色鲜明、亮点突出的实践活动,动员最广大青年参与形式多样的奥运志愿服务活动,大力倡导志愿精神和微笑理念,展示了青年一代的良好精神风貌,全面提升了青少年参与奥运的意识和服务奥运的能力,积极实践“人文奥运”理念,努力营造全区青年支持奥运、参与奥运、共享奥运的良好氛围。通过开展奥运会志愿者周末美化行动,提高*青年的文明素质,营造清洁、安全、美观的城市环境。

四是结合未成年人法制教育和未成年预防宣传教育工作,大力开展青少年科普教育,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6月团区委联合区禁毒办组织*区禁毒志愿者开展了原植物踏查活动和“两法一条例”的宣传教育活动;“6.26”国际禁毒日期间,联合有关单位开展了法律知识竞赛、科普演讲比赛;10月,组织禁毒志愿者骨干和青少年参观北京市禁毒教育基地,开展了“远离关爱未来”未成年人禁毒宣传教育等活动,营造全社会关心、重视青少年法制教育、科普教育的社会氛围。

五是注重青少年理论和思想调研工作。今年3月,团区委在开展服务青少年的各项工作的同时,联合基层团组织深入开展了社区闲散青少年现状调研工作和*区农民工子弟学校学生思想状况调研,更新整理了*区社区闲散青少年的相关资料,加强了服务社区青少年的各项工作。

四、加强信息宣传工作,构建青少年科普信息传播体系

农村科普教育范文第4篇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政府推动、全民参与、提升素质、促进和谐”的指导方针,围绕“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保障安全健康、促进创新创造”的工作主题,着力推动科学技术教育、传播与普及,不断提高全民科学素质,促进我市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工作目标

到2015年,科学技术教育、传播与普及在“十一五”基础上显著发展,公众获取科学技术知识渠道进一步拓宽,对科学技术的态度更加理性,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得到提高,我市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的比例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有新成效。突出工作主题,加强对低碳生活、防灾减灾、公共安全、创新创造、身心健康等观念和知识的宣传普及。倡导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提高生态文明水平,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公民提高自身科学素质的主动性显著增强。公众了解科学技术知识,掌握科学方法,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的愿望不断提高,运用科学知识和方法处理实际问题和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进一步增强。全面开展社区居民科学素质行动,继续推进以未成年人、农民、城镇劳动者、领导干部和公务员为重点人群的科学素质行动,带动全民科学素质整体提高。

——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公共服务能力大幅提升。全民科学素质建设的组织实施、基础设施、条件保障等体系进一步完善。继续推进科学教育与培训、科普资源开发与共享、大众传媒科技传播能力建设、科普基础设施工程,特别是要加快社区科普设施建设和利用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构建科普新模式。

——公民科学素质建设机制更加完善。资源共享机制逐步完善,资源集成和有效利用得到加强,公益性科普事业与经营性科普产业并举的体制初步建立。动员激励机制不断完善,社会各方面参与科学素质建设的积极性明显提高,社会化工作格局基本形成。联合协作的工作机制不断完善,全民科学素质工作的合力不断增强。

三、重点任务

(一)实施未成年人科学素质行动

责任单位:由团市委、市教育局牵头,市委宣传部、市妇联、市科协、市社科联、市政府法制办、市科技局、市人社局、市广播电视局、市文化局等单位参加。

以培养社会主义建设接班人为总体目标,以学校(幼儿园)科学教育为基础,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丰富课外、校外活动内容为手段,推进幼儿园、义务教育阶段和高中阶段的科学教育,激发未成年人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和创新精神,培养科学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使其实践能力和整体科学素质得到显著提高。

1、推广学龄前科学启蒙教育。在各类幼儿园日常教育中融入科学启蒙教育,使幼儿初步了解科学。鼓励幼儿园、社区和家庭结合幼儿特点,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通过游戏活动等方式,激发幼儿的认知兴趣和探究欲望,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推进义务教育阶段科学基础教育。合理安排科学教育课程,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科学知识与技能,培育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加强信息技术教育,培养学生运用互联网学习和获取信息的能力。在中小学校开展以科普为主要内容的团队活动,围绕环境保护、节能减排、创新创造、生命教育、安全避险等专题开展科普教育。

3、深化高中阶段科学素质教育。引导高中生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培养“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情感,以实践探究为重点培养方式,培养学生的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科学行为习惯和价值观,结合通用技术课程的学习尝试技术设计,并积极开展与科学相关的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其他社会实践,提高其解决科学问题的能力,促进自身科学素质较义务教育阶段有较大提高。

4、丰富校外和课外科学教育活动。组织动员科技工作者和教育工作者与青少年开展面对面的科技交流活动。依托科技场馆等科普教育基地,开展“大手拉小手科技传播行动”、“走进科学殿堂”、“科普大篷车进校园(社区)”等活动,重点办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和中小学生科技竞赛等科技活动。

5、营造崇尚科学的校园文化氛围。在创建平安校园、文明校园、绿色校园、和谐校园活动中,普及保护生态环境、节约能源资源、心理生理健康、安全避险自救等知识,加强珍爱生命、远离和科学文明、反对愚昧迷信的宣传教育。定期开展学校科技节、科技周等常规教育活动,营造“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文化氛围。

6、建立完善校外科技活动与学校科学课程的衔接机制。总结推广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科普教育工作经验,鼓励中小学校利用科技馆、青少年宫、少儿活动中心、科普教育基地等资源,开展科学教育和科普活动。

7、发挥家庭教育在提高未成年人科学素质中的作用。通过中小学校利用家长会、家校联系会议等形式,引导未成年人的父母或其他监护人树立正确、科学的教育观念,并给予教育方法指导,鼓励其为未成年人进行科学实践活动提供条件,引导未成年人广泛接触自然、社会,培养亲近自然的情感。

(二)实施农民科学素质行动

责任单位:由市科协、市农委、市财政局牵头,市委组织部、市委宣传部、团市委、市总工会、市妇联、市教育局、市科技局、市人社局、市文化局、市卫生局、市广播电视局等单位参加。

紧紧围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整体部署,结合我市产业发展需要和农民自身需求,努力探索符合实际的科学教育、传播和普及模式,大幅提升农民依靠科技发展生产、改善生活和增产增收致富能力。

1、加大对农民的科普服务力度。围绕农业科学生产、增效增收以及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职业技能需求,依托农村科学教育、传播与普及的服务组织网络,为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科技致富服务。鼓励各类农科教机构、组织、企业和其他社会力量参与多元化的农技推广服务,有效形成服务“三农”工作机制,提高农民获取科技知识、技术技能和发展生产的能力。

2、建立完善的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网络、农函大、农业科技入户、骨干农民研修等在农村科技培训中的作用,开展针对性强、务实有效、通俗易懂的农业科技培训。继续实施农村劳动力就业培训,围绕农村特色产业、农产品加工业、农村清洁能源等,积极开展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就业培训。着力培养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农民。

3、加强对农民的科普宣传教育。普及卫生防病知识和科学健身知识,引导农民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和科学的生活方式。促进保护生态环境、节约水资源、保护耕地和防灾减灾等科学理念、知识和技能的普及,倡导建立科学、文明、健康、环保的新型农村社区。加大移风易俗和反对愚昧迷信、陈规陋习等内容的宣传教育,重点传播科学的思维方法,努力提高农民的基本科学素质,全面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深入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农民科技节等活动,总结推广科技特派员、科技示范户、科技110、农民田间学校、科普之冬、科普大集、“三农”网络书屋等行之有效的科普活动,探索科技工作者“常下乡,常在乡”的长效机制。

4、夯实农村科普基础设施建设。以继续创建全国科普示范县(市、区)为目标,大力实施农业科技入户示范工程、农村科技明白人培训工程,加强农业先进适用技术推广普及。大力发展农村科技、科普示范基地。继续推进光缆入村、网络入户工程,以信息化促进农村的科学教育、传播与普及。统筹利用、挖掘潜力,拓展和提升农村公共设施资源的科普服务能力,改建、扩建和新建相结合,形成各类科普基础设施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的良好格局。

5、深入实施“科普惠农兴村计划”。引导和鼓励各类科教机构、城乡社会组织、企业和其他社会力量,通过多元化的投入方式,开展科普惠农活动。继续组织实施“科普惠农兴村计划”,推进科普惠农服务站建设。加大“站栏员”建设力度。强化乡村科普活动场所建设,壮大科普队伍,切实增强基层科普服务能力。

(三)实施城镇劳动者科学素质行动

责任单位:由市总工会、市人社局牵头,市委宣传部、团市委、市妇联、市科协、市政府法制办、市教育局、市科技局、市卫生局、市文化局、市环保局、市广播电视局、市人口计生委等单位参加。

加大创新人才培养力度,有序开展各类职业技能培训。以培养学习能力、职业技能和技术创新能力为重点,提高第二、第三产业从业人员科学素质,使其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围绕城镇化进程要求,提高进城务工人员的职业技能水平和适应城市生活的能力。

1、开展科学教育培训。坚持学校教育与继续教育相结合,完善社会教育体系,不断提高科学素质。引导企事业单位参与建立工学结合的职工教育和培训体系,加强创新方法的宣传普及,提高职工的科学素质,充分发挥网络资源的作用,开展技术交流和技能竞赛活动,鼓励倡导群众性技术创新和发明。倡导和普及低碳经济、节能降耗、保护环境、安全生产、健康生活等观念和知识,激发自身提高科学素质愿望,培养获取知识改变生活方式的能力。

2、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实施技能型人才培养工程,各地、各有关部门根据区域经济和行业发展需要,制定本地区和本行业技能型人才培养规划,加快生产、服务一线急需的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特别是现代服务业技能型紧缺人才的培养。以提高城镇失业人员技能水平和就业能力为目标,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职业技能培训。根据企业用工需求和劳动者就业需求,组织订单式、定向式培训,提高劳动者职业技能水平。围绕企业自主创新和现代服务业发展需求,以学习能力、职业技能和技术创新能力为重点,提高第二、第三产业从业人员科学素质。强化外来务工人员的技能培训和知识普及,针对新生代农民工的需求和特点,广泛开展科普进工地等活动。建立外来务工人员和用工单位、劳务输出组织共同开展职业培训的机制。继续实施外来农民工特别培训计划,在家政服务、护理等行业免费为外来农民工提供职业技能培训服务。

3、开展日常性职工科普教育活动。继续深入推进“创建学习型组织、争做知识型职工”、“讲理想、比贡献”等活动,结合创新方法工作,着力打造一批学习型、创新型、技能型团队。充分发挥企业科协、职工技协、研发中心等组织和机构的作用,举办面向职工的专题讲座,组织专家团队深入乡镇企业和国有大中型企业开展送科技活动。在企业内部刊物、广播、闭路电视、局域网络上开办科普专栏,设立科普橱窗、职工书屋等,充分利用实验室、产品陈列室等建设科普宣传阵地。加大面向科技工作者的健康知识科普宣传,组织开展健康讲座、心理培训等宣传教育活动。

(四)实施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科学素质行动

责任单位:由市委组织部、市人社局牵头,市委宣传部、团市委、市妇联、市科协、市社科联、市科技局、市广播电视局等单位参加。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将提高科学素质贯穿于领导干部和公务员选拔录用、教育培训、综合评价全过程,增强领导干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自觉性和科学执政能力,增强公务员终身学习和科学管理的能力,为提升全社会的科学素质发挥示范作用。

1、加强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科技教育培训的组织工作。依据《干部教育培训改革纲要》、《政府公务员培训纲要》,继续深入开展大规模培训干部、大幅度提高干部素质工作,将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提倡科学态度、讲究科学方法作为领导干部和公务员教育培训的重要内容。抓好市、县两级党政分管负责人、各级科技行政管理干部、科研机构负责人和国有企业、高新技术企业技术负责人的科学教育培训。各级党校、行政学院、干部学院和各类干部培训机构要将科学素质教育内容列入教学计划。

2、加强学习型机关建设,注重培养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的科学素质。在各级党委(党组)中心组理论学习中,将科学发展观、创新型国家建设等战略思想以及省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等作为理论学习的重要内容。在组织培训、自主选学和在职自学中,强化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的学习。

3、在领导干部和公务员选拔录用、综合评价中体现科学素质的要求。建立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干部综合考核评价体系。在党政领导干部、国有企业负责人选拔任用考试大纲和题库中,强化与科学素质要求有关的具体内容。在公务员录用考试中,强化科学素质有关内容。

4、举办面向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的各类科普活动。举办科技知识讲座、科学素质竞赛、主题演讲和科学素质大讲堂等活动。组织领导干部和公务员实地参观科研单位和科普场所。推动报刊、电台、电视台、政府网站等创办科学素质的专题、专版、专栏。

5、加大宣传力度,为领导干部和公务员提高科学素质营造良好氛围。推出一批注重科学素养、弘扬科学精神、提倡科学态度、讲究科学方法的领导干部和公务员典型,宣传其好做法、好经验。

(五)实施社区居民科学素质行动

责任单位:由市科协、市妇联牵头,市委宣传部、市社科联、市教育局、市科技局、市卫生局、市文化局、市广播电视局等单位参加。

搭建社区科学素质建设平台,广泛开展社区居民科学素质教育。依托社区内外科普资源,以广泛深入的社区科普活动,提升社区科普服务能力,完善社区公共服务体系,推动文明、和谐社区建设。

1、建立健全社区居民科学素质工作体系。加强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对社区居民科学素质工作的协调与服务。根据社区的实际状况与需求,明确责任主体,配备专(兼)职人员,建立必要的工作队伍,将科学素质工作列入年度工作计划,落实经费预算,切实把社区居民科学素质工作落到实处。

2、开展社区科普宣传和教育活动。围绕安全健康、节能环保、防灾减灾等内容,开展科教文体法律卫生“四进社区”、全民健康科技行动、节能减排家庭行动、心理健康咨询等活动。发挥社区在提高劳动者科学素质、服务民生和促进社会和谐方面的作用,面向老年人、少年儿童开展科学生活、安全生活、健康生活等宣传教育活动,面向新生代农民工开展提升自身素质、适应城市生活的宣传教育活动。

3、实施社区科普益民计划。充分依托社区公共服务场所和设施,建立完善社区科普活动室、科普图书室、科普画廊等基础设施,拓展和发挥科普功能。结合社区信息化建设,发挥互联网、移动通信、移动电视等新型传媒功能。健全街道科协、科普协会,社区科普小组等网络组织。建立健全社区科普宣传员和科普志愿者队伍。开展科普示范街道、社区、楼宇、家庭等创建活动。

4、创新社区科普工作模式。逐步实现科普资源主要由政府投入向政府引导、社会投入等多种模式共存的格局发展。要充分利用、整合社区内外科普资源,在科普产品、信息资源、人力资源等多方面建立共享机制。鼓励学校、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科普场馆、科普教育基地和部队积极参与社区科普活动,形成社区科普工作合力。

四、基础工程

(一)实施科学教育与培训基础工程

责任单位:由市教育局、市人社局牵头,市委宣传部、市总工会、团市委、市妇联、市科协、市社科联、市发改委、市农委、市科技局等单位参加。

加强科技教师队伍、培训教材和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改进和创新教育培训方法,提高教育培训质量,增强教育培训的吸引力,激发公众接受科学教育与培训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使科学教育培训的效果明显增强。

1、大力提高教师的科学素质。合理选拔从事科学教育的专门人才。建立中小学教师科学素质培训机制,在教师培训和进修中,增加科学教育内容。推进中小学教师科学素质与课程实施能力建设,广泛开展中小学科学教师之间的业务交流,提高实施科学教育的能力和水平。以县级和县级以下幼儿园、中小学科学教育教师培训为重点,加强科学教育骨干教师培训。

2、完善科学教育培训教材。改革教学方法,形成适应不同对象需求、满足科学教育培训要求的教材教法。根据农民、城镇劳动者、社区居民、领导干部、公务员的特点和需求,以科学发展观、先进实用技术、职业技能、现代科技知识为主要内容编写科学教育培训教材,加强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及各种科学素质教育培训教材的修编和完善。

3、加强教学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利用现有教育培训场所、基地,配备必要的教学仪器和设备,为开展科学教育培训提供基础条件支持。加强中小学特别是农村中小学科学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实验室、图书室的功能,配齐实验仪器、教具、音像设备、计算机等教学器材,并面向社会提供服务。

(二)实施科普资源开发与共建共享工程

责任单位:由市科协、市科技局牵头,市委宣传部、市总工会、团市委、市社科联、市农委、市教育局、市广播电视局等单位参加。

加强科普资源建设,引导、鼓励和支持科普产品和信息资源的开发,丰富资源种类和总量。加强现有优质科普资源有效整合,建立高效资源共享和交流机制,充分发挥科普资源社会效益。

1、推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科普资源。积极探索将学术交流与科普活动紧密结合的新途径,充分发挥科技社团联系科技工作者和科普创作团队的作用,选择适宜向公众传播的科技成果,探索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科普资源的机制。鼓励和支持科研项目承担单位和负责人将科研成果向社会公众传播,扩大科研成果对社会的影响。

2、促进原创性科普作品的创作。加大对优秀原创科普作品的扶持、奖励力度,鼓励社会各界参与科普作品创作。探索科普产品的新形式,开发适用于电信、互联网、广播电视“三网融合”需要的新型科普资源。加强合作交流,促进我市科普创作整体水平的提高。

3、加强科普资源的开发与共享。开展简便易行、具有特色的科普展览和科普活动,增加图书馆、文化馆、活动中心等场所和学校、社区等基层单位的科普内容。促进科普展教活动与学校科学课程教学、综合实践和研究性学习相衔接。博物馆、科普教育基地等各类科普设施,在科技周、科普日等大型科普活动期间,免费向社会公众开放。

(三)实施大众传媒科技传播能力建设工程

责任单位:由市委宣传部牵头,市总工会、团市委、市妇联、市科协、市社科联、市农委、市教育局、市科技局、市广播电视局、市文化局等单位参加。

进一步提升各类媒体科技传播质量和效果,充分发挥新型媒体科技传播功能,形成多层次、全方位、立体化的科技传播新格局。

1、提升大众传媒从业者的科学素质与科技传播能力。有计划地开展大众传媒从业者科学素质培训,增强其在传播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中的主动性与责任感,增强坚持科学态度、自觉抵制伪科学、反科学的意识。吸收自然科学类专业毕业生充实科技宣传报道队伍。推动科技社团与媒体交流互动,提高媒体从业者客观准确报道最新科技创新成果、具有科技背景的社会热点话题以及自然灾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

2、加大新兴媒体科技传播力度。发挥互联网、移动通信、移动电视等新兴媒体在科技传播中的积极作用,推动电视台、广播电台增加科技节目的播出时间,出版单位增加各类科普出版物的品种和发行量,综合性报纸增加科技专栏的数目和版面,科普网站和门户网站加强科技专栏建设。

3、打造科技传播媒体品牌。市、县两级电台、电视台、报纸要充分发挥优势,推出优秀科技栏目、科技专版、科技专题节目,增加播出时间和出版频率,培育一批群众喜闻乐见的科普品牌栏目,使公众在欣赏文化艺术的同时获得科学知识,受到科学熏陶。

(四)实施科普基础设施工程

责任单位:由市科协、市发改委、市科技局、市财政局牵头,市总工会、团市委、市妇联、市农委、市教育局、市人社局等单位参加。

提升现有各类科普基础设施的科普能力,拓展社会设施资源的科普功能,推进基层科普基础设施建设,优化科普基础设施布局,形成各类科普基础设施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的良好格局。

1、提升现有科普基础设施的科普能力。推进现有科普教育基地的内容更新和发展建设,并定期向社会免费开放。推动青少年宫、妇女儿童活动中心、文化宫、图书馆、纪念馆等设施增加科普教育功能。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向公众开放研发机构、生产设施(流程)或展览馆,建设专门科普场所。

2、加强基层科普基础建设。推动县(市、区)建设具备科普教育、培训、展示等功能的县级综合性科普活动场所。在充分利用和整合现有资源的基础上,到2015年底,在全市60%的街道(乡镇)、社区(行政村)建有科普活动站(室),60%的社区(行政村)建有科普画廊(宣传栏),不断拓展科普服务能力。推动科普大篷车配发工作,“十二五”期间,覆盖全市各县(市、区),服务能力和社会影响力显著提升。有条件的中小学利用现有的教育培训场所建立青少年科学工作室。

(五)实施科普人才建设工程

责任单位:由市科协、市科技局、市人社局牵头,市委组织部、市委宣传部、市总工会、团市委、市妇联、市社科联、市教育局、市农委、市卫生局、市广播电视局等单位参加。

提升科普人才队伍整体素质,培养和造就一支规模适度、结构优化、素质优良的科普人才队伍。不断壮大兼职科普人才队伍,积极发展科普志愿者队伍。大力培养面向基层的科普人才。

1、培养农村实用科普人才队伍。依托农村党员基层干部、基层科普组织人员、农村专业技术协会业务骨干、农村科普带头人和基层科技、教育工作者以及离退休人员,积极发展科普员队伍,向群众传递科技信息,组织群众参与科技教育、传播与普及活动。利用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农广校等,采取培训、示范和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培养农村实用科普人才,提高科普服务能力。

2、培养社区科普人才队伍。结合科教进社区、卫生科技进社区、全民健康科技行动等活动以及社区科普益民计划,建立社区科普宣传员队伍。依托高校、科研机构、科普组织、科普场馆、科技社团、社区科普大学等,建设社区科普人才培养培训基地。鼓励学校、科研机构、企业、科技社团、科普场馆、科普教育基地等企业事业单位和部队的专业人才积极参与社区科普活动,建立社区科普人才队伍交流协作机制。

3、培养企业科普人才队伍。充分发挥企业科协、职工技协、研发中心等组织和机构的作用,开展专业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等,培养和造就企业实用科普人才。

4、培养青少年科技辅导员队伍。结合中小学科学课程和课外科普活动,重点在中小学、科普场馆和青少年科技活动中心等建立专职青少年科技辅导员队伍。依托科技专家、大学生志愿者、老科技工作者等建立兼职青少年科技辅导员队伍。加强对青少年科技辅导员的培训,提高其开展科学技术教育、组织策划科普活动的能力。

5、培养科普志愿者队伍。推动建立科普志愿者协会、科普志愿者服务站等组织,为科普志愿者施展才能提供服务平台。鼓励老科技工作者、高校师生、中学生、在职科研人员、传媒从业者参加科普志愿者队伍。充分发挥科普志愿者在大型主题科普活动和科普场馆、科普教育基地展教活动中的作用,为其提供参与科普实践的机会。

五、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各地、各有关部门要按照《科学素质纲要》要求,将有关任务纳入相应工作规划和计划,充分履行相关工作职责,发挥各自优势,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切实推进公民科学素质建设。要实行工作例会制度,定期召开全民科学素质工作领导小组会议,加强对全市全民科学素质工作的领导。充分发挥领导小组办公室协调沟通职能,定期召开领导小组办公室联络员会议和《科学素质纲要》实施工作推进会,推动工作任务的贯彻落实。要加大宣传力度,为《科学素质纲要》的实施营造良好社会环境和舆论氛围。

农村科普教育范文第5篇

第一条为了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提高公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根据宪法和有关法律,制定本法。

第二条本法适用于国家和社会普及科学技术知识、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的活动。

开展科学技术普及(以下称科普),应当采取公众易于理解、接受、参与的方式。

第三条国家机关、武装力量、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农村基层组织及其他组织应当开展科普工作。

公民有参与科普活动的权利。

第四条科普是公益事业,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发展科普事业是国家的长期任务。

国家扶持少数民族地区、边远贫困地区的科普工作。

第五条国家保护科普组织和科普工作者的合法权益,鼓励科普组织和科普工作者自主开展科普活动,依法兴办科普事业。

第六条国家支持社会力量兴办科普事业。社会力量兴办科普事业可以按照市场机制运行。

第七条科普工作应当坚持群众性、社会性和经常性,结合实际,因地制宜,采取多种形式。

第八条科普工作应当坚持科学精神,反对和抵制伪科学。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以科普为名从事有损社会公共利益的活动。

第九条国家支持和促进科普工作对外合作与交流。

第二章组织管理

第十条各级人民政府领导科普工作,应将科普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为开展科普工作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科普工作协调制度。

第十一条国务院科学技术行政部门负责制定全国科普工作规划,实行政策引导,进行督促检查,推动科普工作发展。

国务院其他行政部门按照各自的职责范围,负责有关的科普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科学技术行政部门及其他行政部门在同级人民政府领导下按照各自的职责范围,负责本地区有关的科普工作。

第十二条科学技术协会是科普工作的主要社会力量。科学技术协会组织开展群众性、社会性、经常性的科普活动,支持有关社会组织和企业事业单位开展科普活动,协助政府制定科普工作规划,为政府科普工作决策提供建议。

第三章社会责任

第十三条科普是全社会的共同任务。社会各界都应当组织参加各类科普活动。

第十四条各类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应当把科普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组织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普活动。

科技馆(站)、科技活动中心和其他科普教育基地,应当组织开展青少年校外科普教育活动。

第十五条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机构、高等院校、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类社会团体,应当组织和支持科学技术工作者和教师开展科普活动,鼓励其结合本职工作进行科普宣传;有条件的,应当向公众开放实验室、陈列室和其他场地、设施,举办讲座和提供咨询。

科学技术工作者和教师应当发挥自身优势和专长,积极参与和支持科普活动。

第十六条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化等机构和团体应当发挥各自优势做好科普宣传工作。

综合类报纸、期刊应当开设科普专栏、专版;广播电台、电视台应当开设科普栏目或者转播科普节目;影视生产、发行和放映机构应当加强科普影视作品的制作、发行和放映;书刊出版、发行机构应当扶持科普书刊的出版、发行;综合性互联网站应当开设科普网页;科技馆(站)、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等文化场所应当发挥科普教育的作用。

第十七条医疗卫生、计划生育、环境保护、国土资源、体育、气象、地震、文物、旅游等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应当结合各自的工作开展科普活动。

第十八条工会、共产主义青年团、妇女联合会等社会团体应当结合各自工作对象的特点组织开展科普活动。

第十九条企业应当结合技术创新和职工技能培训开展科普活动,有条件的可以设立向公众开放的科普场馆和设施。

第二十条国家加强农村的科普工作。农村基层组织应当根据当地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要,围绕科学生产、文明生活,发挥乡镇科普组织、农村学校的作用,开展科普工作。

各类农村经济组织、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和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应当结合推广先进适用技术向农民普及科学技术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