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教学质量培训教育中提高

教学质量培训教育中提高

摘要:在培训工作中,教师应因材施教,培养学员的表达能力;深入浅出地讲解知识,培养学员的分析能力;加强实践,培养学员的实践能力;以人为本,培养学员的自我意识。

关键词:教学质量;因材施教;分析能力;实践能力

要培养学员的学习兴趣,增强学员的学习意识,提高学员运用知识的能力,笔者认为培训工作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因材施教,培养学员的表达能力

因材施教,是每一位教师都必须遵循的教学原则。它的基本含义是教师应当针对学员个体的差异来选取不同的教学方法,以求达到最佳效果。培训的目的是使学员建立完整的理论知识结构,适应实践的专业技能。为了给送培单位培养出合格的人才,在培训过程中,必须注意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强化学员的“动嘴”能力,所谓“动嘴”能力,就是学员能够把所学的知识包括本专业和其他相关专业知识,用自己的语言连贯地表达出来,要求口齿清晰、准确无误,使表述内容具有相关性、完整性和准确性;第二个层次,是指学员运用所学知识对一个问题,用“图”或“文”的形式准确地表示出来,即“动手”的能力,它是建立在第一层次之上的更高要求,是对理论知识的运用。要实现第二层次的要求,就必须进行因材施教。

一个班级的学员按学习态度可分为三组:第一组,自愿在课堂上运用所学知识或以往的工作经验积极阐述自己的观点,分析日常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这一组学员占全班人数的20%左右。第二组,绝大多数学员,占班级人数60%左右。这一组学员尽管有相当长的工作经验,甚至一直从事某一项工作,可能是因为知识水平不高,年龄较大,或是其他原因,在课堂上他们欲言又止,不敢发言,或是不能准确地表达思想,不能清晰地表述问题,表现为词不达意,缺乏逻辑,基本概念混淆。第三组,从不在课堂上发言的学员,占全班人数的20%左右。交流是学习知识掌握知识的最佳途径之一,所以就应该针对学员的不同情况区别对待。经过交谈和了解,我发现,第一组学员多是单位的生产技术骨干,知识水平、专业技能较一般学员高,“自我意识”非常明确,学习有主动性,他们经常提出一些问题,而且所提的问题大多具有针对性。在讲到难点问题时,他们运用总结性的语言,阐述内容正确,语言表达准确。第二组学员也有很强的学习欲望。在讲解重点问题时,与他们交流应采取引导启发的方式,帮助他们理顺思路,把问题或见解表达出来。对他们正确的见解应积极给予肯定,对于错误的见解,教师应运用准确的书面语言,正确的板书进行解释。如果不注意方式、方法,就很容易伤害他们的自尊心。对于第三组学员,尽管他们学习目的不明确,态度不认真,抱着“混”的态度来学习,我也会在复习时适时让他们回答问题,这样一方面可以消除他们不会被教师点名的侥幸心理,另一方面也给他们创造一些锻炼机会。这部分学员回答问题时可能会很慌乱。这时教师可以针对所提问题,结合课堂所讲专业知识,引导他们思考并说出自己的观点。对于他们的错误,则要有目的、有意识地加以正确引导,同时更耐心地讲解所学知识,甚至一对一、手把手地讲解,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使其认识学习的重要性,改变他们的学习态度,增强他们学习的主动性。所以不管对哪一组、采用什么样的方式和方法,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将调节课堂气氛与加强学习效果有机地结合起来,达到共同提高,完成培训任务。在此,要重点强调的是,当不善言辞或能力有欠缺的学员回答问题出现错误时,教师的言语的方式、方法应该是不急不躁,循循善诱,绝不能讽刺挖苦。如果一定要用幽默的方式,那也要运用善意的、积极的言辞,否则将事与愿违,严重地伤害学员的自尊心,影响学员的学习兴趣。

另外,学员的书面表达能力也是非常重要的。我给学员布置的作业不是简单的理论阐述或公式记忆,而是用所学过的知识阐述工作中遇到的具体问题,没有标准答案,旨在考察学员能否用概括性文字解释问题,语句是否流畅,观点是否清晰,重点是否突出。

深入浅出地讲解知识,培养学员的分析能力

课堂讲授是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学员获取知识的主渠道。我们没有必要讲解高深的理论知识,但是讲解与实践密切联系的理论知识是很重要的,也是培训工作必需的。但传统的“满堂灌”的教学方式经过实验证明效果并不理想,这种方式磨灭了学员的创造性,使学员成为了被动学习的机械。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发现,绝大多数的学员已经习惯于被动学习,只有教师讲的知识才有可能知道,而教师没有讲过的知识,学员则没有意识去主动地查阅相关资料充实自己。这也导致了许多教师总是详尽地讲解相关知识。其效果往往是许多学员在学习过程中,只是被动地接受,而不会自觉地把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对某个具体问题的看法只是建立在书本上或是依旧停留在原有的工作经验上。其实教师一方面要把基础知识给学员们讲清楚、讲透彻,但更重要的是要教给学员分析问题的方法。任何一门专业理论知识都不可能包罗万象,它只能解决某些问题。要想“对症下药”地解决具体问题,还要综合所学知识。教师应该通过各种途径加强对学员实践能力的培养。实际上,在很多时候,教师还可以把问题讲得更深入一些,引导学员从另一个高度去分析问题,这样可以使学员们的理性知识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

加强实践,培养学员的实践能力

以上谈到的语言表达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实际上是在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后的基本能力,而实践能力则是包括上述能力在内的综合能力。实践能力需要学员深入实践,在工作中不断积累、沉淀才能获得,不是一蹴而就的。

经过中级培训后再进行高级工培训的职工,都会反馈这样一个信息:理论教学和实际生产有脱节的地方。由于科学技术发展迅猛,教材很难及时更新或是更新很慢。同时学校也没有足够的财力、物力保障我们及时、准确地获取最先进专业理论的科技成果。另一方面主要是教师往往只把专业知识一个点、一个点的教给学员,而没有把知识串成一根线或形成一个面引导学员去从全局把握,也没有把知识放在它所应用的环境里让学员去理解。所以加

强实践,培养学员的实践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以人为本,培养学员的自我意识

著名的哲学家弗洛姆说过:“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但人又能超越自然,那是因为人具有理性和自我意识。”所以在培养学员的自我意识方面,教师的作用不可低估。教师的作用是“传道、授业、解惑”。“授业”是课本知识的传授,而其他两项则是以人为本的典型表现。教师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鼓励学员检查自己遇到的问题。例如:可以让学员把自己的感受写下来,或与其他学员交流。教师可以让学员回答这样的问题:“我在什么环境中感到愉快?”、“我在什么条件下学习效果最好?”、“我为什么喜欢某一类课程?”。通过回答这些问题,教师可以帮助学员更好地认识自己的学习态度、需求、甚至个性特点。师生双方都能从中获益,共同提高教学效果。

(二)教师应该避免学员之间的恶意比较和竞争,鼓励学员建立起自我内部评价体系,专注地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并在工作中积累经验。

(三)鼓励和接受所有的学员。对于每一个学员在其原有基础之上取得的成绩,都应充分给予积极的、正面的鼓励与评价,增强他们的自我。

摘要:在培训工作中,教师应因材施教,培养学员的表达能力;深入浅出地讲解知识,培养学员的分析能力;加强实践,培养学员的实践能力;以人为本,培养学员的自我意识。

关键词:教学质量;因材施教;分析能力;实践能力

要培养学员的学习兴趣,增强学员的学习意识,提高学员运用知识的能力,笔者认为培训工作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因材施教,培养学员的表达能力

因材施教,是每一位教师都必须遵循的教学原则。它的基本含义是教师应当针对学员个体的差异来选取不同的教学方法,以求达到最佳效果。培训的目的是使学员建立完整的理论知识结构,适应实践的专业技能。为了给送培单位培养出合格的人才,在培训过程中,必须注意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强化学员的“动嘴”能力,所谓“动嘴”能力,就是学员能够把所学的知识包括本专业和其他相关专业知识,用自己的语言连贯地表达出来,要求口齿清晰、准确无误,使表述内容具有相关性、完整性和准确性;第二个层次,是指学员运用所学知识对一个问题,用“图”或“文”的形式准确地表示出来,即“动手”的能力,它是建立在第一层次之上的更高要求,是对理论知识的运用。要实现第二层次的要求,就必须进行因材施教。

一个班级的学员按学习态度可分为三组:第一组,自愿在课堂上运用所学知识或以往的工作经验积极阐述自己的观点,分析日常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这一组学员占全班人数的20%左右。第二组,绝大多数学员,占班级人数60%左右。这一组学员尽管有相当长的工作经验,甚至一直从事某一项工作,可能是因为知识水平不高,年龄较大,或是其他原因,在课堂上他们欲言又止,不敢发言,或是不能准确地表达思想,不能清晰地表述问题,表现为词不达意,缺乏逻辑,基本概念混淆。第三组,从不在课堂上发言的学员,占全班人数的20%左右。交流是学习知识掌握知识的最佳途径之一,所以就应该针对学员的不同情况区别对待。经过交谈和了解,我发现,第一组学员多是单位的生产技术骨干,知识水平、专业技能较一般学员高,“自我意识”非常明确,学习有主动性,他们经常提出一些问题,而且所提的问题大多具有针对性。在讲到难点问题时,他们运用总结性的语言,阐述内容正确,语言表达准确。第二组学员也有很强的学习欲望。在讲解重点问题时,与他们交流应采取引导启发的方式,帮助他们理顺思路,把问题或见解表达出来。对他们正确的见解应积极给予肯定,对于错误的见解,教师应运用准确的书面语言,正确的板书进行解释。如果不注意方式、方法,就很容易伤害他们的自尊心。对于第三组学员,尽管他们学习目的不明确,态度不认真,抱着“混”的态度来学习,我也会在复习时适时让他们回答问题,这样一方面可以消除他们不会被教师点名的侥幸心理,另一方面也给他们创造一些锻炼机会。这部分学员回答问题时可能会很慌乱。这时教师可以针对所提问题,结合课堂所讲专业知识,引导他们思考并说出自己的观点。对于他们的错误,则要有目的、有意识地加以正确引导,同时更耐心地讲解所学知识,甚至一对一、手把手地讲解,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使其认识学习的重要性,改变他们的学习态度,增强他们学习的主动性。所以不管对哪一组、采用什么样的方式和方法,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将调节课堂气氛与加强学习效果有机地结合起来,达到共同提高,完成培训任务。在此,要重点强调的是,当不善言辞或能力有欠缺的学员回答问题出现错误时,教师的言语的方式、方法应该是不急不躁,循循善诱,绝不能讽刺挖苦。如果一定要用幽默的方式,那也要运用善意的、积极的言辞,否则将事与愿违,严重地伤害学员的自尊心,影响学员的学习兴趣。

另外,学员的书面表达能力也是非常重要的。我给学员布置的作业不是简单的理论阐述或公式记忆,而是用所学过的知识阐述工作中遇到的具体问题,没有标准答案,旨在考察学员能否用概括性文字解释问题,语句是否流畅,观点是否清晰,重点是否突出。

深入浅出地讲解知识,培养学员的分析能力

课堂讲授是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学员获取知识的主渠道。我们没有必要讲解高深的理论知识,但是讲解与实践密切联系的理论知识是很重要的,也是培训工作必需的。但传统的“满堂灌”的教学方式经过实验证明效果并不理想,这种方式磨灭了学员的创造性,使学员成为了被动学习的机械。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发现,绝大多数的学员已经习惯于被动学习,只有教师讲的知识才有可能知道,而教师没有讲过的知识,学员则没有意识去主动地查阅相关资料充实自己。这也导致了许多教师总是详尽地讲解相关知识。其效果往往是许多学员在学习过程中,只是被动地接受,而不会自觉地把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对某个具体问题的看法只是建立在书本上或是依旧停留在原有的工作经验上。其实教师一方面要把基础知识给学员们讲清楚、讲透彻,但更重要的是要教给学员分析问题的方法。任何一门专业理论知识都不可能包罗万象,它只能解决某些问题。要想“对症下药”地解决具体问题,还要综合所学知识。教师应该通过各种途径加强对学员实践能力的培养。实际上,在很多时候,教师还可以把问题讲得更深入一些,引导学员从另一个高度去分析问题,这样可以使学员们的理性知识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

加强实践,培养学员的实践能力

以上谈到的语言表达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实际上是在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后的基本能力,而实践能力则是包括上述能力在内的综合能力。实践能力需要学员深入实践,在工作中不断积累、沉淀才能获得,不是一蹴而就的。

经过中级培训后再进行高级工培训的职工,都会反馈这样一个信息:理论教学和实际生产有脱节的地方。由于科学技术发展迅猛,教材很难及时更新或是更新很慢。同时学校也没有足够的财力、物力保障我们及时、准确地获取最先进专业理论的科技成果。另一方面主要是教师往往只把专业知识一个点、一个点的教给学员,而没有把知识串成一根线或形成一个面引导学员去从全局把握,也没有把知识放在它所应用的环境里让学员去理解。所以加

强实践,培养学员的实践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以人为本,培养学员的自我意识

著名的哲学家弗洛姆说过:“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但人又能超越自然,那是因为人具有理性和自我意识。”所以在培养学员的自我意识方面,教师的作用不可低估。教师的作用是“传道、授业、解惑”。“授业”是课本知识的传授,而其他两项则是以人为本的典型表现。教师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鼓励学员检查自己遇到的问题。例如:可以让学员把自己的感受写下来,或与其他学员交流。教师可以让学员回答这样的问题:“我在什么环境中感到愉快?”、“我在什么条件下学习效果最好?”、“我为什么喜欢某一类课程?”。通过回答这些问题,教师可以帮助学员更好地认识自己的学习态度、需求、甚至个性特点。师生双方都能从中获益,共同提高教学效果。

(二)教师应该避免学员之间的恶意比较和竞争,鼓励学员建立起自我内部评价体系,专注地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并在工作中积累经验。

(三)鼓励和接受所有的学员。对于每一个学员在其原有基础之上取得的成绩,都应充分给予积极的、正面的鼓励与评价,增强他们的自我意识和自信心。

(四)调整考试方式,鼓励学员继续学习。课程结束后往往以考试的形式考察学员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并给学员打分。这种方式会使学员疲于应付考试,而考试后就不再注重相关知识的学习和积累,不利于培养学员继续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为此,在考核内容和成绩评定方面进行适当的调整。考核内容以理论的理解和应用为主,减少死记硬背的内容。成绩评定要加入回答课堂问题情况、课堂讨论时能否提出独到的见解以及作业和出勤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