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声乐教学诗意性论述

声乐教学诗意性论述

作者:宋天祥

长期以来在声乐教育观上存在的这种短视和浅薄,造成声乐教育始终与人的发展错位,使声乐教育的歌唱本质名存实亡。诗意的声乐教育观,就是要使声乐教育回归到人的存在上来,回归到审美趣味的养成上来,回归到声乐教育实践中来。

诗性或诗意,意味着美感和审美。“对生活,对我们周围一切的诗意的理解,是童年时代给我们的最伟大的馈赠。”然而,今天的多数人,由于过于现实,已经没有了诗意的幻想。

多数的成人、多数的老师没有了诗意的幻想,所以,多数的孩子也就被窒息了诗意的幻想,有的有幻想但没有诗意。甚至连相当多的选择学习音乐或声乐的学生,其初衷也不是源于对歌唱的热爱和幻想。这种错位,往往会导致声乐教育与人的本体发展需要的背离,使学习主体长期处于异己性、被动性的心理状态。

著名乐评人李皖在一篇文章中对“唱歌、歌唱”曾这样写道:“唱歌多少是一种技艺,它是嗓子的技术,可以经由训练达到,而歌唱是自然的,它并不是指一个人嗓子好不好,有没有惊人的技巧,而是指这个人面对食物时会不会心动,心动的时候会不会发出心动的声音,而这个时候几乎永远是不缺技巧的,并有唱歌永远也达不到的创造。”诚如余光中先生所说,不一定要做诗人,但生活要有诗意。德国诗人荷尔德林诗云“人充满劳绩,但还诗意地安居于这块大地上。”声乐教育的极境,当是诗意人生的教育。

如何引领学生走向诗意歌唱人生之路,这是每一个声乐教师都要认真思考的一件事。“艺术与人生是密不可分的。对人生的体认不能诉诸理性,而只能是‘体验’,只有体验才能将活生生的生命意义和本质穷尽,只有通过体验,人才能真切而内在地置身子自身生命之流中,并与他人的生命融合在一起。”

喻宜萱说“任何歌曲的表现都必须通过语言、文字来描述内心的感情活动,许多细致的、生动的表演,都有赖于对文字的了解和对语言的掌握,那深刻巧妙的一刹那,常常是产生于字里行间的会心的感受。”歌唱表演的声情融通需要我们充分调动自己的想象与创造,“当我们对‘声情并茂’取得了广泛的共识之后,就应该义无反顾地将它作为我们声乐艺术学习、训练和演出的座右铭,作为声乐教学的目标,作为声乐审美活动的基本评价标准。”西方声乐史上的优秀歌唱家如卡拉斯、夏里亚宾、多明戈等等都是在歌唱中积极能动地表达自我、实现自我、完善自我,使自己作为一个心灵丰盈、思想自由的歌者、精神人,诗意地创造着,自由地有意识地“存在着”。

给人以诗意的熏陶,是声乐教育的使命。目前的声乐教育很大程度上是统一化、规格化的教育,从作品选择到教师指导和学生演绎,都被弄得缺乏诗意,既不“浪漫”也不“理想”。好的充满诗意的声乐教育,概括起来不外三点:首先是诗意地处理教材,让教材处于开发的状态,结合学生学习阶段,采用适合学生的作品,撷取中外作品的吉光片羽。其次是教法要富于诗意,要给学生创造一个对话场,尽可能地让学生与文本直接对话融合。第三是要在扩大与凸显作品的内涵上下功夫,让作品的文化意义在教学中与文学历史交融,了解声乐史上的杰出创造,并寻求演绎的当代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