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声乐艺术

声乐艺术

声乐艺术的多元化特征内涵丰富,范围广泛。明确了这一点,声乐学习与声乐教学,就要广收博采,厚积薄发,而不能只就声乐论声乐,这乃是多元化的新时代使然。

具体而言,声乐艺术的多元化审美特征,可以从以下三大层面予以解读。

一、声乐艺术与其它艺术的多元化

声乐艺术与其它许多种艺术,都密切相关,常常构成多元化的综合体。

(一)声乐艺术与诗歌艺术的多元化

声乐艺术与作为语言艺术之一的诗歌艺术,关系最为紧密,是合二而一的。众所周知,声乐所演唱的歌曲,是由词与曲两大部分构成的,也就是说,声乐作为由人声歌唱的音乐艺术,不论古今中外,从来都是由人按词曲乐谱歌唱表演的。而歌词,实际上就是通俗性的诗歌。有大量有力的例证可以支持这一理论观点: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由风、雅、颂三部分构成,其中的“风”,即“十五国风”之简称,也就是春秋时期十五个诸侯国的民歌,都是可以演唱的歌词。所以直到今天,音乐人仍把深入到民间去收集民歌称之为“采风”。到战国时期的《楚辞》,也是楚地的民歌体诗歌,同样是可以演唱的“歌词”。唐诗是我国诗歌鼎盛时期的标志,其中大部分诗歌也都是可以演唱的歌词,例如王维的著名诗歌《送元二使安而》:“渭城朝雨浥清晨,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不仅有曲谱传唱,且有琴谱,均名为《阳关三叠》,一直流传至今。到宋代的词,更是严格意义上的“歌词”,因为每个词牌都有固定的曲谱,文人作词,实际上是按谱填词,故作词又称“填词”。宋代的许多大词人,不仅是词作家、而且是曲作家,即可以自创新曲,称为“自度曲”。例如苏轼、柳永、周邦彦等,都是词曲兼擅的高手。尤其是姜夔(白石),更著有《白石道人歌曲集》,那是一部完整的词谱兼备的真正的“歌曲集”。后来元曲中的散曲、小令,明、清的民歌,也都是“歌词”,是诗、乐一体的。在西方,也有“唱诗班”,其“唱诗”,即是由诗歌与曲谱共同组成的声乐作品。由此可见,声乐艺术与诗歌是密不可分的,是由诗歌与音乐组成的二元组合体。

(二)声乐艺术与舞蹈艺术的多元化

声乐艺术不仅与诗歌艺术合二而一,而且与舞蹈艺术密不可分,有时是乐与舞的二合一,有时又是诗、乐、舞的三合一,更加多元。我国古代文献中早就记载:“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①“投足”与“歌八阙”,就是舞与声乐的紧密结合。唐代盛行“踏歌”,“踏”即舞蹈,“歌”即歌唱,故“踏歌”实际上便是歌舞。大诗人李白的诗作《赠汪伦》说:“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辞海》在“踏歌”条目中,具体释义为:“中国古代群众歌舞形式。指一种以足踏地为节,载歌载舞的群众自娱性舞蹈。”②唐代诗人刘禹锡有专题的《踏歌词》:“春江月出大堤平,堤上女郎连袂行。”宋代大画家马远还有著名画作《踏歌》,也是歌舞一体的有力佐证。直到现在,还有歌舞一体的艺术形式——“歌舞”。而在许多歌手的演唱中,也常常是载歌载舞的,特别是通俗唱法的狂歌劲舞,更是现代声乐与现代舞的最佳组合。由此可见,声乐艺术与舞蹈艺术也是密不可分的,即是由音乐与舞蹈组成的二元组合。

(三)声乐艺术与戏剧艺术的多元化

首先是声乐与歌剧的关系最为密切,一方面,歌剧主要是由声乐构成的;另一方面,歌剧中的一些唱段,特别是其中的抒情唱段——咏叹调,又可以单独作为艺术歌曲演唱。例如歌剧《图兰朵》中,就把我国民歌《茉莉花》作为第一幕中的女声合唱曲;而歌剧《蝴蝶夫人》中的《晴朗的一天》、《江姐》中的《我为共产主义把青春贡献》、《江湖赤卫队》中的《没有眼泪,没有悲伤》等,都成为可以单独演唱的艺术歌曲。

其次是声乐与戏曲的关系同样十分密切,一方面,戏曲中的许多唱腔,本身就是声乐;另一方面,戏曲中的许多名段,也可以成为单独演唱的歌曲。例如京剧《智取威虎山》中的《甘洒热血写春秋》、黄梅戏《天仙配》中的《夫妻双双把家还》、豫剧《花木兰》中的《谁说女子不如男》等等,不胜枚举。尤其值得特别关注的是,近年来我国歌坛出现了一种新的声乐形式——戏歌,这是戏曲唱腔与声乐艺术二元交叉形成的新声乐品种,例如京歌《唱脸谱》,就是其中的精品与代表作。

再次是声乐与音乐剧的关系也十分密切,一方面,音乐剧中的许多唱段本身即是声乐作品;另一方面,音乐剧中的许多唱段也是可以单独演唱的通俗歌曲,例如《音乐之声》中的《多米咪》,就是家喻户晓的名曲。

最后是声乐与舞剧、皮影剧、木偶剧的关系也都十分密切。许多舞剧中有插曲,例如民族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中就有声乐《娘子军连歌》;皮影剧也是由唱腔——声乐构成的;木偶剧中有的也有声乐——插曲。

由此可见,声乐与戏剧艺术也是密不可分的,常常组成多元组合。

(四)声乐与曲艺艺术的多元化

声乐艺术与曲艺艺术也密不可分,常常形成二元乃至多元组合。例如歌曲《前门情思大碗茶》,就吸收了单弦的音乐精华;《重整河山待后生》,则吸收了京韵大鼓的艺术精华。郭颂演唱的东北民歌《看秧歌》、《瞧情郎》、《丢戒指》、《越走越亮堂》,李高柔演唱的《王二姐思夫》、《洪月娥做梦》等民歌,更直接取材于东北二人转的同名小曲小调。由此可见,声乐与曲艺艺术也是多元组合的。

(五)声乐艺术与影视艺术的多元化

声乐艺术与影视艺术的关系也相当密切,常常形成多元组合。

许多电影、电视剧中的片头曲、片尾曲、主题歌、插曲等,都是名副其实的声乐作品。例如电影《冰山上的来客》中的插曲《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上甘岭》中的插曲《我的祖国》、《柳堡的故事》中的插曲《九九艳阳天》,电视剧《雷雨》的片头曲《孤独的我》、《三国演义》的片头曲《滚滚长江东逝水》、《水浒传》主题歌《好汉歌》、《康熙大帝》片尾曲《千古一爱》、《京城四少》主题歌《潇洒走一回》等等,都是家喻户晓的名歌。

而影片《海上升明月》,冠名为“音乐故事片”,这是专为著名歌唱家关牧村量身打造的,其中穿插了许多由她演唱的歌曲;而美国于1927年拍摄的影片《爵士歌王》,是在无声片中加进四支歌曲,标志着电影由无声进入有声的一个新时代的开始。

至于人所共知的MTV,又称作“音乐电视”,就更是声乐与电视的二元交叉形成的新兴边缘艺术品种了。

二、声乐艺术与器乐艺术的多元化

声乐艺术与器乐艺术虽然是整个音乐的两大门类,各占音乐艺术的半壁江山,但是二者并不是孤立存在、不相往来的,而是密切相关、多元组合、相辅相成、相映生辉的。

对于声乐而言,几乎是须臾不可离开器乐伴奏的,虽然偶尔有“无伴奏合唱”和戏曲中无伴奏的“清板”演唱,但这些毕竟属于极少数的特例,大多数的歌曲演唱,都要有器乐伴奏,而有许多声乐作品,又系根据器乐曲创作的,例如歌曲《江河水》,就是根据同名二胡独奏曲创作的;歌曲《大姑娘美》,也是根据同名唢呐曲创作的。至于粤剧中的许多唱腔,也是根据器乐曲的乐种之一——广东音乐创作的,从声乐的视角而论,唱腔当然可视作是声乐。

对于器乐而言,也与声乐息息相关。许多器乐作品,都是根据声乐作品创作或改编的。例如莫扎特创作的器乐曲《星光灿烂》,就是将法国民歌《小星星》进行13次变奏而形成的;柴科夫斯基在创作歌剧《女妖》伴奏谱时,将一个油漆匠边干活边哼唱的民歌记下曲谱,作为伴奏曲的主旋律,后来又将它作为《D大调第一弦乐四重奏》第二乐章的主题,命名为“如歌的行板”。殷承宗、储望华、盛礼洪创作的钢琴协奏曲《黄河》,也是根据声乐作品《黄河大合唱》改编的。

与此同时,在许多器乐作品中,也融入声乐作品,形成明显的二元组合。例如贝多芬创作的《第九交响曲》,就融入了合唱元素,故此曲又名为《合唱交响曲》。

多元化的21世纪,声乐与器乐的多元化组合更趋明显,乃至形成“声器合一”现象,例如冯晓泉、曾格格的二重唱与二重奏的多元组合,郭蓉的唱奏合一,臧天朔、崔健的唱奏合一等等,都是时代新潮的重要标志之一。

三、声乐艺术自身的多元化

声乐艺术自身,也是一个多元化的综合体。声乐可以按照不同的分类法,分为多种多样的类别。按照人声歌唱的特点,分为男声(包括高音、中音、低音)、女声(包括高音、中音、低音)、童声三类,而且每一类还可细分,例如女高音,又可分为抒情花腔、戏剧等类型;按照演唱方式,分为独唱、齐唱、重唱、合唱、对唱、伴唱等;按照演唱风格,分为美声、民族、通俗三种唱法;按照作品体裁,分为民歌、艺术歌曲、声乐套曲、乡村歌曲、校园歌曲、摇滚乐,以及清唱剧、歌剧、音乐剧、康塔塔等等。

声乐与声乐教学,都是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学习好声乐艺术和搞好声乐教学,首先必须把握声乐最重要的审美特征。

那么,究竟什么才是声乐艺术最重要的审美特征呢?根据多年来的艺术实践、教学实践及其理性思考,我认为声乐艺术最重要的审美特征就是它的多元化。

摘要:

“多元化”是声乐艺术重要的审美特征。掌握声乐艺术的多元化审美特征,对学习好声乐艺术和搞好声乐教学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从声乐与诗歌、舞蹈、戏剧、曲艺、影视、器乐等等的多元化,谈了声乐艺术的多元化特征。以期在声乐学习与声乐教学,广收博采,厚积薄发,这是多元化的新时代使然。

关键词:声乐、多元化、诗歌、舞蹈、戏剧、曲艺、影视、器乐

注释:

①转引自《中国美学史资料选编》上册第78页,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

②《辞海》缩印本第2372页,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年第1版。

参考文献:

1、彭吉象.艺术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周安华.戏剧艺术通论[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