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声乐教学课程

声乐教学课程范文精选

声乐教学课程

声乐教学课程范文第1篇

近年来,随着政治经济的繁荣,中国高等音乐教育呈现蓬勃发展的趋势,而在这种欣欣向荣的态势下,高校声乐教学也涌现出一系列问题。“声乐”本是一门实践多于理论的课程,而现如今培养出的声乐学生却多缺乏舞台表演经验,本文从高校声乐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高校声乐教学中声乐表演课程设置的必要性、怎样设置声乐表演课程三个方面展开分析,对高校声乐教学中声乐表演课程的设置提出一些见解。

关键词:

高校声乐教学;声乐表演课程

一、高校声乐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高校声乐教学的现状

普通高校声乐专业,无外乎声乐教育与声乐表演两个专业,虽然培养目标存在差异性,但是受目前已知就业面的限制,使得两个专业的实际界限模糊化。大部分声乐专业的学生从事于教育行业。但无论是从事教育行业还是表演行业,上台演出都是不可避免的。所以培养声乐专业学生的舞台表演能力迫在眉睫。新课改以来,我国普通高校声乐教学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趋势,为国家和社会输送出一批批音乐专业人才,为各文艺团体,特别是素质教育贡献了力量,增添了活力。一方面,高校声乐教师队伍日益壮大,对教师能力和素养的要求日趋严格,并革新教育理念,丰富了教学手段等。使得高校声乐的教学硕果累累。另一方面,学生的文化素养与专业素养从整体上较之有了提高,学生自主意识强烈,涌于参加社会活动。但是,在这欣欣向荣的态势下,也涌现出不少问题。

(二)存在的问题

1.培养目标问题

现今普通高校首先面临的严峻问题是声乐专业的培养目标。一般说来,专业音乐院校、师范院校、综合性大学的培养目标各不相同,但就实际执行方面,三类大学的培养目标界限模糊。且由于现今社会对于音乐专业人才的需求还处于传统社会阶段,主要是教师行业和演出行业,没有与互联网社会接轨,导致学生就业面窄,所以各大高校的培养目标根本就无甚区别。

2.课程设置问题

当前,普通高校声乐教学课程设置结构单一,以声乐课为主,开设钢琴、形体、视唱练耳、乐理、和声、曲式分析、合唱指挥等课程,缺乏声乐实践课程的设置,各课程之间松散,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不利于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积极性与创新能力。

3.教学模式问题

声乐是一门实践类课程,不管是“一对一”教学还是“一对多”教学,教师一味地只注重于解决学生的声音技巧问题,这样做确实有利于规范学生的声音,提高学生的声乐技能,而这一味地只追求声音技术的训练,却严重忽视了学生文化素养的培养与表演的训练,导致多数学生唱歌苍白、无趣、毫无舞台实践经验。

二、普通高校声乐教学中声乐表演课程设置的必要性

在与学生的交往过程中,我相信所有老师都会有这样一种感受,课下的学生活泼、生动、言语自信有趣,而一旦站上舞台就手足无措,面容局促不安,上课老师的要求已然了无踪迹,针对学生实践能力的欠缺,笔者认为培养声乐专业学生的舞台表演能力实属迫在眉睫。

(一)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声乐表演不只包括声音的艺术,还包括表演的艺术,让学生关注并培养的不仅仅是声音,还包括:文化修养的提升、想象力与创造力的培养、各种声乐形式(如独唱、重唱、小组唱、合唱等)的深入了解与学习、舞台设计与布置的涉及等,这样使得学生能从整体上得到全方位的提升,而灵活、全面的知识体系,也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化被动学习为主学习,我始终坚信大学教育不应该停留在传统、基础教育的“教师授与学生受”的关系中,现在社会处于信息爆炸的时代,任何一个教师的知识体系都不可能覆盖该学科所有信息,所以对于知识的传承与提升,应该由“教师的授”为主,兼有之与学生合作运用互联网高科技共同探索,了解学科的前沿知识,以达到真正的“教学相长”。让学生不仅能学会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怎样学习。

(二)有利于促进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对于声乐专业的学生来说,不管是从事教育行业,还是演绎行业,或者说从事别的行业,总摆脱不了“舞台”这个即使人向往,又使人胆怯的“魔咒”,而舞台实践经验的缺乏,又使学生陷入进退两难的尴尬局面。而高校声乐表演课程的设置,加上各种声乐比赛、音乐会、三下乡活动及各种社会演出等舞台的实践。能够提高学生的舞台实践经验,形成自己独特的表演个性,促进学生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的统一,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与社会接轨,演唱技巧与风格能符合时代潮流,并引领提高音乐审美水平,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三、怎样设置高校声乐表演课程

(一)基础训练,培养学生的基本舞台表演能力

在这一阶段,要营造出轻松自由的氛围,让学生解放天性,勇于表现自己。学生在舞台上手足无措,面容呆板,至关重要的原因之一是:根本就不知道在演唱时,眼睛应该看哪儿,具体用什么形体动作来表现。教师应该对症下药,首先对此症结进行解决。面部表情的训练:每个曲目都有情感基调,在歌剧中每个角色都有感情情绪的转换,首先通过演员的面部表情进行传达。艺术源于生活,人是情绪的动物,在生活中,遇到不同的事情,能相应的表现出喜怒哀乐等情绪,这是我们需要收集的表演元素之一,使之升华至艺术的境界,在舞台表演中加入运用。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眼睛的作用在表演中也不容忽视,通常眼神的动作有“近看、远看、定神、放神”等,要做到“心中所想,眼中有所示”,把观众引入表演的情境中来。形体动作的训练:普通高校基本都会开设形体课程,在教学中,声乐教研室与舞蹈教研室同时探讨,把形体课程内容与表演课程相衔接,更好地为舞台表演活动。首先形体姿态,站姿要积极、优雅、大方,显示出良好的精神状态,手臂动作训练有引、定、开、合等,每一种手势都有其相对表情的意思,走步指在舞台上的移动,有加强歌曲曲意的作用,显得更加生动、更贴近观众,注意舞台上的走步也要大方、自然符合歌曲需要。

(二)强化训练,培养学生歌曲处理的能力

古今中外的经典声乐作品数不胜数,而每个作品的风格、形式、体裁等都不尽相同。在声乐表演教学中,教师会根据学生的音色、演唱程度等多方面来选择作品,而学生在演绎中,不能仅仅把谱面要求唱出来,而应该深入地了解曲目的创作背、作者创作意图、曲目的风格、表达的人物、营造的意境、歌词的含义等。

(三)实践训练,为声乐表演提供实践锻炼的机会

俗话说“一回生,二回熟”,要实现课堂与表演的“无缝连接”,学校必须重视表演实践平台的搭建,可从教学实践、校园艺术实践、社会艺术实践三个方面齐头并进,充分调动校内外各种实践平台。教学实践:也可称为专业实践,包括:声乐考试、个人音乐会、师生音乐会、实践音乐会、声乐大师班、声乐比赛等形式。专业教师可就其实践提出指导建议,并对学生的实践列入学分制,专业实践可以清晰的让学生发现演出中的不足,积累丰富的专业演唱经验,有利于提高声乐演唱水平。校园艺术实践:包括:校园歌手大赛、合唱比赛、文艺晚会等形式,在这类艺术实践中,声乐专业的学生可作为参与者,参加实践,也可作为非专业选手的教练,对参赛选手进行专业指导,拓宽学生的实践范围,促使专业学生熟练运用知识的能力。社会艺术实践:包括:三下乡、校内外的各种文艺活动、商演等形式,观众由学生变成社会各阶层人士,需要在表演实践中,根据观众的层次与需求,灵活运用各类作品的能力,可以让专业演唱与社会接轨,了解各阶层观众的欣赏需要,提高观众的审美水平。

四、结语

现今社会处于飞速腾飞的阶段,知识的更替速度日新月异,而舞台表演是检验演唱者声乐技能的实践平台,是演唱者综合素质的表现。笔者希望在高校声乐教学中,能够尽快改变现今局面,真正把声乐表演课程落到实处,抓好学校学习的时光,为声乐学习者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危瑛.论声乐课堂与舞台表演融合的教学研究与实践[J].大众文艺,2014.

[2]李秀华,蔡玲.高师声乐教学模式的构想——声乐表演课程设置[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07.

声乐教学课程范文第2篇

【关键词】中小学;声乐教学;素质教育

全面提升中小学生的整体素质,摒弃应试教育中针对中小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片面强调文化知识的学习,忽视其它社会知识、生活知识的有效补充等情况进行的教育教学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中。针对部分教学实践情况进行汇总性分析发现,其中针对中小学生全面开展素质教育的研究还是比较具体的。

一、新课程背景下中小学声乐教学现状分析

众所周知,虽然教育界一直以来强调中小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但是由于受到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体育、美术、音乐等课程在中小学阶段中长期是处于“弱势”状态,不仅有的学校在安排这些课时的时候没有一个有效的系统规划,甚至在一些偏远地区的中小学中,由于师资力量的缺失,导致了这些课程根本不能有效按照教学大纲安排授课,因此在一定范围内让这些课程成为中小学学生学习过程中有名无实的课程内容。相比起其它课程来说,由于音乐教育不需要过度地依赖辅助教学工具,因此在一些中小学中开展音乐系统教育的环境还是比较理想的。而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在素质教育的延伸过程中,学生对于音乐知识的了解也在不断加深,现阶段中小学音乐教育已经比之前无论是从内容上还是从形式上都明显丰富不少。政府相关部门和教育主管部门为了缓解师资力量不足等现象,的确在教育资源分配上对中小学音乐老师的分配和落实老师福利待遇方面做出了一些积极的努力,这样也就让那些偏远地区的中小学能够比较成规模、成体系地开展音乐教育教学活动。

二、新课程背景下中小学声乐教学面临的困难

虽然目前无论是校方还是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在完善教育资源分配和改善教学环境上提供了诸多便利,但是笔者对部分中小学开展的音乐教育教学工作进行深度研究之后发现,在现阶段中,中小学声乐教学的确还面临着一些比较尖锐的问题。其一,教学内容过于单一导致中小学对声乐教学产生抵触。按照《音乐课程标准》中的相关要求,对歌唱教学是有比较规范的要求和规定的。日本著名的儿童教育学家、早稻田大学儿童心理学研究所研究员龟山庆吾先生曾经说过“每个人的天赋是有差异的。不是每个学生都能学好语数外。让音乐、美术进入全面系统的学习状态下,能够全面发掘孩子的特长。”基于这种理论,很多教育界人士在音乐界专家的推动下,对中小学音乐进行了所谓大刀阔斧的调整。但是殊不知,这种专业性极强的音乐教育在中小学阶段开展,别说是学生了,专业知识稍微欠缺的老师都难以有效掌控局面。在这种“夹生饭”局面的影响下,最终的教学效果如何就可以预见了。通常意义上来说,在这种教学中都比较强调以审美为核心,那要求老师们在讲解欣赏曲目的过程中,到底是以谁的认知为标准来进行曲目的选择呢,如果以老师的个人喜好来作为判断标准,那么最终出现的结果势必谁是老师所讲解的内容与学生所了解的内容完全不会形成交叉和共融。例如,在某小学,老师放一首管弦乐合奏,让学生听完音乐之后按照音乐内容写故事,完全不用考虑作品中包含的乐理知识,像体裁啊、曲式结构都不用考虑。这种类似于盲人摸象的教育行为,看似是在强调教师的专业知识功底,但是如果假设老师自己还没有弄清出到底单三部和副三部有什么不同的情况下,又怎么能够给学生讲明白呢。据笔者对部分音乐老师进行沟通所知,就算是音乐专业的毕业生,这点做得也是不太尽如人意的。其二,教材版本的不统一导致教学系统规划呈现断层。与其它文化课内容不同的是,作为音乐课,教材内容的设定是有很大的弹性空间的,在这种弹性空间的实施过程中,就造成了部分教材内容根本不能够形成有效衔接。因为不同版本之间对于相关知识信息内容的重点认定完全不相同,因此一旦学生在小学阶段和中学阶段出现错位学习的话,那么其乐理信息知识的了解过程中肯定会出现一个明显的断层。

三、新课程背景下中小学声乐教学的纠偏措施

梳理新课程背景下中小学声乐教学所面临的问题可以发现,虽然表面上来看是老师在内容讲解的过程中存在着一些能力上的不足,但是从本质上来分析的话,其实仍然是因为师生对素质教育的本质没有形成有效认识所致。关系到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与能力的有效提升,作为教育工作者必须高度、严肃地重视这个问题,有的放矢地采取错所加以解决才能扭转目前的局面。一是,丰富教学内容,转变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建立学习声乐的兴趣。从国家教育政策、方针的制定与执行来看,虽说越来越重视素质教育,准备将艺术学习添加到学科考核中,但目前没有步入轨道,全民还处在被高考制度统治的状态,特别是不发达地区。现在的孩子从小学就参加各种奥数补习、外语培训班,中国家长在进培训班这种事上是不落人后的,推广艺术教育的教育者们要如何让家长觉得花一下午或一天的时间去学习合唱或是打击乐是正确呢。当下的教育体系中缺的不是学艺术的人、而是环境。中国的中学阶段对于学术艺术氛围的营造太浅淡,大环境对艺术的忽略导致个体对艺术的不重视。而且学艺术这种事、本来就是花钱又花时间,在目前不改变升学制度的情况下盲目地推行柯依达音乐理论体系,个人觉得是不乐观的。某些一、二线城市的重点中小学早就开始普及素质教育,在这些学校,不管老师学生还是家长都逐渐地形成了对艺术教育学习的共识、学校可以有良好的硬件设施和师资配备去实现教学环节、而家长也有足够的财力去支持孩子的艺术学习。所以,这不是想推广就推广的、要考虑的因素太多了。在差一点的学校,唱多声部能把单声部指挥好已经不错了。其实笔者个人观点认为在中小学阶段开展基于专业性较强的声乐教育,对中小学生而言并没有太强的针对性,只要是在这期间帮助学生树立起一个正确的乐理知识概念与氛围就已经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了。二是,完成教材内容的有效统一。教育教学方式之间存在的差异可以理解,教材内容信息上出现的分歧也容易化解,但是这些所有的交叉性信息在整合的过程中必须要遵循的一个原则是内容的完整性必须保持一致。即便是在教学过程中选取的曲目并不相同,但是基本乐理知识也应当完全一致。比如笔者在进行一堂介绍民歌体裁课程教学的时候,并没有一上来先讲一堆理论,而是借助学校周围不远的一条小河的存在同学生们聊天,大家爱不爱家乡呀,有什么想要给老师介绍的景色呀,这些学生就开始七嘴八舌了,纷纷将这条有什么都讲解清楚了,笔者顺着问河的情况,给他们几分钟七嘴八舌介绍自己下河摸鱼之类的事,然后就说既然这条河那么美,咱么一起来学唱一首有关它的歌,好吗?如此简单的一个引导,就让学生对于民歌形式有了一个比较系统化的认识,可以预见,在学生日后接触民歌题材之后,最先反应过来的必然是那条小河,然后是那场并不精彩但是内容丰富的讨论。借助这种方式而延伸出来的教学,即便是教材之间出现了缺失,但是乐理也完成了有效统一。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中小学阶段开展声乐教育的确需要具有良好的环境,在素质教育的推动下,这样工作的开展与延续需要校方、老师、家长和学生的共同努力才能完成。

参考文献:

[1]陈孝余.“审美”理念内质及其音乐教育达成刍议(上)[J].中国音乐教育,2014(01).

[2]程之伊.论聆听中事件型音乐作品的意义建构[J].中国音乐学,2013(02).

声乐教学课程范文第3篇

关键词:合唱教学;小学音乐;教学策略

合唱教学是音乐教师对班级合唱进行的课堂训练与教学活动,作为音乐教育的启蒙阶段,开展合唱教学能够加深学生对音乐的感受,提高音乐学习兴趣。在我国小学音乐课程标准中,将合唱教学看作是一种音乐艺术形式,对于学生音乐感知能力、音乐思维能力、音乐实践,深化学生对音乐的理解等都具有重要作用。

一、小学音乐合唱教学现状与不足

本节主要结合实际教学经验,对小学音乐合唱教学中的常见问题与不足进行分析,为下文制定针对性的合唱教学策略奠定基础。首先是许多小学在开展音乐教学中,对合唱教学的认识不足。例如:虽然素质教育已经获得大家的广泛认可,但是音乐学科的地位却改变甚微,依然处于副课的位置。基于此观念,学校在音乐教学中的投入也较少。不仅课时安排少,而且投入的物力和人力也存在不足。例如:国家明确规定小学教学班级与音乐教师应该接近100:16的比例。即100个教学班需要配备16名教师,但很多学校人力配置离此标准相差甚远。教师教学压力大,工作沉重,缺少将教学科研放在合唱教学上的时间。其次在小学音乐合唱教学中,许多音乐教师合唱教学能力的制约,对于合唱教学质量的提升也存在许多消极影响。目前情况下,许多音乐教师的合唱功底大多来源学校教育阶段,对于教学实践经验存在一定的缺乏。其次是教师在合唱教学能力方面存在些许不足。例如:传统合唱教学中,即是让学生一个声部一个声部的学习,最后将两个声部结合起来合唱。这种拼凑型的教学模式,虽然能够达到一定的合唱效果,但是对于学生合唱能力与水平的提升却毫无益处,甚至会让学生失去合唱的兴趣。第三是合唱教学中,班级合唱质量较差。合唱,相对于独唱而言更为困难,要求每个参与者都具有良好的集体精神,演唱中相互配合、追求共性,实现音调等方面的统一。但是在短短的几十分钟内,很难实现教学目标,只能潦草的将两个声部合在一起演唱,班级合唱质量较差。

二、提高小学音乐合唱教学质量的策略

在前文论述中,主要对小学合唱教学现状与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简要分析。可见这些问题对学生音乐学科素养的提升起到十分消极的作用,在未来合唱教学中必须根据这些问题提出针对性优化对策。首先教师作为合唱教学的引导者,提升自身合唱教学水平,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合唱教学质量,这就需要从合唱师资队伍入手,提升教师自身专业技术水平。例如在合唱教学过程中,教师作为合唱指挥,需要具备一定的组织能力、处理合唱的能力。在这个方面的培养中,可以通过继续教育来提升自己的音乐基础理论和声乐、指挥等技巧。其次针对课堂合唱教学中的问题,要对合唱教学进行优化设计,改变传统合唱教学设计理念,从教学目标、内容、方法等方面进行优化,形成完善的合唱教学体系。例如在合唱教学目标的制定中,可以根据音乐学科核心素养和三维教学目标进行设计。在合唱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教学可以深入挖掘音乐教材中的内容,选择具有良好美感和欣赏价值的作品,让合唱内容贴近学生生活,激发学生参与合唱的兴趣。另外在教学设计上,教师可以对欣赏教学法、律动教学法等进行实践。例如:让学生通过聆听感受音乐,掌握音乐旋律后再开展合唱教学,能够有效提升学生对合唱节奏的把握。而且通过欣赏教学,还能提升学生对合唱的听辨能力,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提高合唱质量。第三合唱教学中要强化对学生的引导,毕竟合唱教学是一种集体的艺术形式,每个学生对于合唱质量的提升都具有一定责任,也直接决定合唱教学效果。在合唱教学中,一方面可以让学生从美育角度来理解合唱艺术形式,个别同学的高声唱并不能代表整体水平。因此从这个角度看,合唱教学质量的提升需要面对全体学生,引导学生学会理解歌曲的内涵与情感,让学生结合自身的知识、修养和情感体验赋予音乐合唱美的感受,才能完成声音、情感上的统一。另一方面,在合唱教学中还要借助音乐形象来引导学生发声,提高演唱能力。让学生学会如何将自己情感与感受融入到合唱之中,正确的发声状态,才能产生完美的班级合唱艺术表现。最后要从学校、教师等角度,加强对合唱教学的认识。例如:可以在班级中建立小学音乐合唱团、增加在音乐设备方面的投入,保障合唱教学的顺利开展。在软件方面,要根据学生发展情况,适当增加小学音乐课时,保障合唱教学有时间进行。对于教师配置上,则尽量按照国家相关要求进行配比,降低音乐教师课时量,将更多时间投入到教学科研中,进而提升小学音乐课堂合唱教学质量。

三、结语

作为提升学生音乐学科素养的重要途径,合唱教学长期以来并未受到足够的重视。在新课标对合唱教学进行明确规范后,虽然许多小学音乐教学中都进行了积极的尝试。但是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合唱教学质量提升面临较大的困难,合唱教学也处于薄弱环节,这些教学中的不足和问题必须引起重视,不断开拓创新提高合唱教学质量,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耿妍.小学音乐课堂合唱教学的有效性初探[J].音乐时空,2014,15:180-181.

声乐教学课程范文第4篇

一、我国高校声乐教育现状

(一)高校声乐师资力量比较薄弱

目前,除了中国音乐学院等专业性高校外,其他高校声乐师资力量总体比较薄弱。很多优秀的声乐人才,要么集中在一些专业性的音乐学院从事教学,要么从事声乐演唱的工作。很多高校由于声乐教师不足,会让音乐专业其他方向的教师来教授声乐,甚至采用大班形式进行教学。这种声乐教学模式远远达不到培养人才的要求。另外,目前很多高校声乐教师受到传统艺术教育的影响,教学方法比较陈旧,自身的音乐素质已经不适应时代潮流的发展,尤其是面对西方音乐涌进,一些声乐教师无法适应声乐教学的改革,不利于提升声乐教学的效率。

(二)声乐教学体系不完善

在我国高校的声乐教育中,教学体系存在一些不完善的地方。首先,高校的声乐教学体系中存在大量的理论课程,实践课程非常少。一些高校开设大量的基本乐理、音乐历史课程,课时严重超过了教学的需要,而声乐实践环节却很少,这样的教学体系不利于培养高水平的声乐人才。其次,选修课程单调,现在高校的课程一般有必修课和选修课,一些学校为了节省教学成本,仅仅开设少量的选修课,而且这些选修课大部分是以传统的理论教学为主。学生较难选到自己有兴趣的课程,这样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再次,也有一些高校偏重于声乐技巧课程,完全忽视声乐理论教学,导致学生缺乏系统的声乐知识结构。高校课程之间缺乏系统性,各门课程呈零散状态,缺乏内部的逻辑联系,课程也缺乏循序渐进的层次。对于非声乐专业的学生来说,更难有机会接受系统的声乐教育。我国高校对音乐学科的教研和学科建设不够重视,缺乏骨干声乐教师,可以作为公选的音乐课程很少,代课现象十分严重,这些都不利于声乐教学的发展。

(三)理论教学与实践研究脱节

一些高校的声乐教育存在理论教学与实践研究严重脱节的现象。音乐教育仅仅停留在娱乐文化活动层面,对声乐课程内容缺乏系统、合理的研究,大部分声乐理论研究是纯粹经验式的总结,甚至是空洞的理论。另外,受传统思想的影响,无论是家庭还是学校,仅仅重视学生的理论课程考试分数,忽视学生的声乐技能训练。

(四)声乐学习氛围不太好

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非常大。学校的学习氛围不好,不利于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我国高校一些音乐学院的学习风气不够理想,学生对于学习不重视;也有一些声乐专业的学生,总想着成为歌唱明星,没有脚踏实地的学习态度。社会环境对学校的影响也很大,例如一些声乐专业的学生牺牲平时的上课时间到娱乐场所进行兼职,不仅耽误了学习,还受到不良风气的影响。笔者认为,学习风气的建设和营造,应该引起学校与教师的重视,从而促进学生的学习热情,端正学习态度。

二、高校声乐教育改革新思路

(一)转变声乐教学理念

要适应新课程的改革步伐和方向,高校首先要转变办学理念,教师要转变教学理念。以往过于追求“理论成绩分数”的理念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要将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声乐人才作为学校的办学定位。枯燥无味的传统训练方式,不仅无法给学生带来美的感受,长期下去还会让学生反感。很多教师认为,学生取得好成绩就能找到好工作,这种理念是错误的。教师要经常了解社会需要的人才特点,根据市场的需求改变自己的教学理念,为社会培养更加适合的人才。

(二)对声乐教材进行创新

教材,是教学的必备工具,教材的选择直接影响到教学效率。作为声乐教师,应根据时代大环境发展的要求以及学生的基础水平,选择适合的教材和资料。教师对于声乐教材的选择要学会灵活处理,一成不变照搬到课堂上只会增加学生的学习压力。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对教学内容进行精选及整合,有效地借助教材内容,科学地运用教材,优化教学内容,突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另外,对于教材缺乏的内容,教师要及时给予补充。

(三)加强声乐师资队伍的建设

高校要想稳定发展,就不能忽视师资力量的作用,这也是高校重要的软件水平。高校要加强教学改革,提升声乐专业的教学效率,加大力度进行师资队伍的建设。高校要对现有师资队伍进行重新规划和整合,对于教学态度差、教学质量低的教师进行培训和考核,增强教师的教学责任心。杜绝跨专业代课的现象,尤其是声乐课程,必须由专业声乐教师执教,否则影响教学质量。同时,要对现有声乐教师进行强化培训,鼓励教师积极参加进修,不断提升教学水平,强化科研能力。高校还要加大力度进行人才选拔,引进综合素质高、教学能力强,具有留学背景的声乐专业教师。教育,不仅是高校的事业,也是整个中华民族的事业,教育要发展,师资力量是关键。要促进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对教师的综合素质和专业素质进行培训,重视声乐教师的师德建设,提升他们的业务水平,完善高校的管理机制,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作为教师,在教学上需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切勿将课堂当成发泄情绪的平台,向学生传递负能量和不良的思想。教师应以身作则,要端正教学态度,加强自我学习,为学生树立好的榜样。

(四)完善声乐课程体系

能否培养出优秀的声乐专业学生,与高校的课程体系密切相关。如果高校课程体系存在较多问题,不仅影响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会阻碍高校的发展。一些高校的声乐课程存在很多问题,例如理论课程偏多,实践课程偏少;选修课程种类少,不利于学生的选择等。高校的声乐教师在加大力度做研究的同时,应该重新规划和编制声乐专业的课程体系,对评价较低的课程应减少课时。对于一些受欢迎的课程,可以增加课时,增加教师,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平台。此外,教师还要完善声乐的核心课程、必修课程以及选修课程的结构,保证核心课程的教学质量和课时,增加选修课程的种类,并在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两者之间寻找平衡,避免出现偏理论、轻实践的现象。教师在保证理论教学正常进行的同时,增加实践环节,为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声乐水平创造更多条件。

(五)改进声乐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

“90后”大学生比较有个性,同时对时尚和潮流的事物都比较感兴趣。作为声乐教师,要了解“90后”大学生的性格特点,根据学生特点改进教学方法。传统的理论教学,尤其是填鸭式教学方法,已经不能适应教育改革的方向和理念,更不利于激发大学生学习的热情和信心,甚至扼杀了他们的创新思维。教师要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例如运用驱动任务教学方法、合作式学习方法,增加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增强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在交流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要培养合格的声乐人才,还要改进学校的教学模式,也就是人才培养模式,仅仅依靠课堂教学,是很难培养合格的声乐人才。学校应该增加学生实践的环节,在保证课堂教学的同时,让学生参加演出,这样可以在实践中检验演唱水平,积累舞台经验。学校还可以请歌唱家给学生开讲座,让学生感受到歌唱家的风范和魅力,有助于激励学生努力学习,为成为优秀的声乐人才打下基础。

(六)改善教学环境及改进声乐教学设备

在高校的发展进程中,教学环境和教学设备是发展的基础。声乐教学不仅需要强大的师资队伍,还需要完善的教学设备。例如,高校应该有充足的声乐训练教室,声乐教学设备应该充足。高校可以创办声乐协会,为学生提供另外一个学习平台。高校还可以组织一些声乐比赛,例如“校园歌手大赛”,鼓励学生参加各类声乐歌唱比赛。此外,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学习,组织学生到其他音乐学院参观学习,拓宽他们的视野,增加实践机会。

(七)重视声乐教学中的民族文化特点

我国有56个民族,很多音乐具有民族文化特点。作为高校,应该重视民间音乐的教学。声乐教师在传达民族音乐所蕴含的民族精神的同时,要引导学生去发现声音的美,体验音乐的美,感受民族音乐的美。在声乐教学中,教师除了要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知能力,还要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

三、结语

声乐教学课程范文第5篇

有效教师是指那些能够持续地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的教师,一般来说,他们能比别的教师帮助学生学得更多。那么,什么样的声乐教师是有效的声乐教师呢?

第一,具有完善的知识结构。

丰富的学科专业知识有利于声乐教学概念的清晰化、示范的明确化,这是声乐教师进行有效教学的重要条件。系统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是声乐教师进行有效教学的保障,教育学、心理学的基本理论能促进声乐教学的科学化。有效的实践性知识使教师的理论知识转化为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这是教师进行有效教学的法宝。

第二,能够实施有效教学策略。

1.有效教学准备策略

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制订不同的教学计划、确定不同的教学目标、选择不同的教学内容,进行多样化教学。

2.有效教学行为策略

有效声乐教师应用语速适中的普通话进行授课,要给学生一种亲切感、确信感,并且要巧妙地运用非语言表达系统,如手势表达系统、面部表达系统、眼神表达系统、体态表达系统等,注意与学生的交流,多给予学生鼓励,增强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从而形成教与学的良性循环。

3.有效教学评价策略

评价是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是达成教学目标的重要手段,是教师了解教学过程、调控教学行为的重要手段。教学评价的目的不仅在于评定学生的学习成绩,更重要的是在于诊断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为改进教学提供依据。

为了促成声乐有效教学,我们应在课堂教学和舞台表演实践中实行多元评价策略。一是学生自评。引导学生总结自己的优点,并找出不足,明确努力方向和应对策略。二是学生互评。引导同学客观地评价自我和他人,有利于同学间的取长补短、互助合作,同时激发同学学习声乐的积极性。三是教师评价。教师评价应贯穿学生的声乐学习活动中,以科学、全面的评价指标和标准,对学生的自评和互评进行宏观指导和调控。

二、有效学生是声乐有效教学的前提

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处在第一位的,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是教学活动达到预期目的的根本性前提。有人认为会说话的人都可以唱歌,都可以学声乐。其实不然,声乐是以人声为乐器演奏出来的音乐,是说话在音域上的延展和力量上的加强。因此,从基础音乐教育的角度看,只要会说话的人,我们都应培养其歌唱的能力,使其享受歌唱的乐趣。然而,从专业的角度来看,并不是会说话的人都可以搞声乐专业。因此我们说有效学生是进行声乐有效教学的前提。那么,什么样的学生是有效学生呢?

第一,要有健康的声带,声带边缘平滑整齐,能迅速闭合发声,这是进行声乐有效学习的首要物质基础。第二,要有健康的呼吸器官和共鸣器官。呼吸是歌唱不可缺少的动力因素,共鸣使声音扩大并有效传送,因此,健康的呼吸器官和共鸣器官是声乐有效学习的物质保障。第三,要有较高的智商和学习艺术的悟性。声乐是技巧的学习,又是艺术的表现,因此较高的智商和对艺术的敏锐感悟力是不可或缺的智力支持。第四,要有良好的音乐感觉和丰富的情感体验能力。第五,要有良好的意志品质。声乐技巧的进步不是一蹴而就的,是需要刻苦锻炼、悉心雕琢的。

三、有效课程资源是声乐有效教学的载体

课程资源是指实现教育目标的各种有利因素。声乐教学的有效课程资源包括两方面:一是课程资源的丰富、实用;二是课程资源的有效开发和运用。

第一,声乐专业教材是声乐最重要的基本课程资源。

教材包括声乐教学所用的对本专业学生进行理论、知识、技能传授和训练用的文字、音像和乐谱材料。文字教材应包括人声发声器官生理解剖、发声原理及嗓音保健、中外古今声乐理论及声乐历史、声乐教学法等。音像教材包括上述文字教材的讲课录像、音像资料、范唱音像等。曲谱教材应包括中国民歌、中外艺术歌曲等。在使用教材时,我们要做到曲目、学生特点、时机三结合。

第二,教学设施是进行声乐教学的保证。

专用教室、钢琴、音像器材是最基本的保证,图书馆和教研室应购置音乐书籍、杂志、音像资料等供教师备课、教师教学研究使用。学校的学生阅览室也应配备音乐读物、杂志和音像资料,供学生收集、查阅资料。

第三,网络资源是声乐教学的一个重要资源。

21世纪信息的最大来源是互联网,我们应培养学生网上获取信息的能力,包括文字、音频、视频等信息,为我们目前的声乐有效教学服务,更为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服务。

第四,学生和教师本身也是重要的课程资源。

教师和学生的主动精神、知识结构和人格品质以及教师与学生的相互关系构成课程人力资源。

“课程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在于:一是教师引导、激励和唤醒学生的“主动性”;二是教师通过“主动学习”来扩展自己的知识结构,丰富自己的人格魅力;三是通过教师和学生的“互动教学”“对话教学”来生成智慧资源。

综上所述,学生、教师、课程资源是教学的基本要素,有效声乐学生、有效声乐教师、有效声乐课程资源是声乐有效教学的基本要素,三者缺一不可。三者的合理搭配、优化结合才能生成推动学生成长的良性循环的声乐有效教学。

参考文献:

[1]吕渭源.有效教学草纲.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2.

[2]周军.教学策略.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3](美)加里D·鲍里奇.有效教学方法.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4]石惟正.声乐教学法.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6.

[5]沈湘.声乐教学艺术.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8.

[6](美)伯金.教唱歌.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7]石惟正.声乐学基础.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