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论文化资本对高校教育学专业学科认同

论文化资本对高校教育学专业学科认同

摘要:基于布迪厄的“资本场域理论”,探究家庭文化资本对地方高等师范院校教育学专业研究生学科认同的影响,系统分析家庭文化资本中文化资本的传递、父母期望、家庭共同参与的活动对教育学专业研究生学科认同的影响。调查结果显示:地方高等师范院校教育学专业研究生对其学科的认同总体处于中等偏上水平,但他们对于教育学专业研究生这一群体的归属感不强。同时,家庭在文化资本的传递上存在差异,父母期望显著影响教育学专业研究生的学科行为,父母与子女共同参与的活动越多越能够促进子女的学科认知。

关键词:家庭文化资本;教育学专业研究生;学科认同

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师范院校教育学专业研究生作为未来的准教师,其对于教育事业的“认同与信仰”是建设教师队伍的根本。学科认同是学者对于自己所专事之学科的独立性、完整性、连续性的自我意识,进而对于自己作为该学科从业人员的学科使命、学科立场的自识与自觉[1]。良好的学科认同有助于促进学者对自己社会角色或身份的认可,提高学者的学科归属感与幸福感。但在地方师范院校,通过对在校教育学专业研究生进行访谈,发现大部分学生选择教育学专业攻读教育学硕士的出发点是“考研初试易于通过”以及较高的现实“性价比”。即使是经过几年在就读学校的学习,有的教育学专业研究生始终难以对教育学产生高度认同。因此,对地方高等师范院校教育学专业学生的学科认同现状进行研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与理论价值。由于家庭是人出生以后的首要教育场所,本研究将结合布迪厄的资本场域理论,探究家庭文化资本对教育学专业研究生学科认同的影响,为研究影响教育学专业研究生学科认同的因素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一、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的样本数据来源于云南师范大学的教育学专业,调查对象为在读的一、二、三年级学术型以及专业型硕士研究生。本次研究共发放问卷33份,回收33份,回收率100%。其中,籍贯为农村与籍贯为城镇的学生数量相当,研究生所学学科与本科学科不一致的占比为75.8%。参加过学校组织的调研活动的23人,未参加过学校组织的调研活动的10人。

(二)研究工具

调查采用自编问卷与访谈提纲《地方高等师范学校教育学专业研究生学科认同调查问卷》。该问卷主要由三部分构成:第一部分是研究对象的基本信息;第二部分是教育学专业研究生学科认同的四个维度,即认知性、情感性、行为性、适切性;第三部分是家庭文化资本场域与学科认同,经检验该问卷具有良好的信效度。数据处理利用SPSS22.0软件对回收的问卷数据进行整理与分析。

二、数据分析与结果

(一)教育学专业研究生学科认同总体情况分析

在问卷调查中,教育学专业研究生的学科认同水平在不同年级的得分按照均值从高到低排列为研一(M=3.974)、研二(M=3.654)、研三(M=3.875),都高于中间值3,说明教育学专业研究生学科认同从总体上看处于中等偏上水平;经过单因素方差分析得出F=0.796,P=0.460>0.05,未达到显著性差异,说明教育学专业研究生基本能正确认识到教育学学科的意义和价值,但教育学专业研究生对于自身所属群体的归属感不强。

(二)家庭文化资本的传递对教育学专业研究生学科认同的影响

家庭文化资本的传递包括父母从小给孩子报各种兴趣班的频率、父母的择校态度、父母对学生学业的长期规划。分别对学科认同中的“学科认知、学科情感、学科适切性、学科行为”进行卡方分析,发现“父母的择校态度”在教育学专业研究生学科认知方面的卡方检验达到显著水平。所以,“父母的择校态度”对教育学专业研究生学科选择的影响最大。具体来说,“父母的择校态度”在教育学研究生学科认知上的得分如表2所示,父母择校态度为毫不关心、一般关心、非常关心的人数占比分别为0.09%,0.39%,0.52%,可看出父母对于教育学专业研究生的择校普遍是比较关心的。为进一步分析不同“父母的择校态度”在该得分上的详细差异,研究者对其进行多重比较分析,结果如表3所示。检验结果表明,选择“一般”和“非常关心”的教育学专业研究生的学科认知分数,前者低于后者,存在显著差异。父母从小给孩子报各种兴趣班的频率、父母的不同择校态度、父母对学生学业的长期规划对教育学专业研究生专业行为表现的P值均>0.05,表明父母文化资本的传递对教育学专业研究生专业行为表现不存在显著影响。

(三)家庭的期望对教育学专业研究生学科认同的影响

家庭期望是指父母根据自己的经验、学识和思考,为孩子的将来做出的构想、规划和设计[2]。由卡方检验结果得知,“家庭的期望”对教育学专业研究生学科选择的影响P>0.05,不存在显著差异。分别对学科认同中“学科认知、学科情感、学科适切性、学科行为”进行卡方分析,结果表明家庭的期望对教育学专业研究生专业学科认知、学科情感、学科适切性的P值均大于0.05,不存在显著差异,但家庭的期望对教育学专业研究生学科行为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

(四)家庭共同参与的文化活动对教育学专业研究生学科认同的影响通过家庭共同参与的文化活动对教育学专业研究生“学科认知、学科情感、学科适切性、学科行为”的影响进行卡方分析,结果表明:家庭共同参与的文化活动对教育学专业研究生专业学科认知存在显著影响。其中,家庭共同参与的文化活动对教育学专业研究生学科适切性的影响存在显著影响。

三、讨论与结论

(一)教育学专业研究生学科认同成因分析

首先,从父母文化资本传递上看,对子女择校密切关注的父母比对择校问题关注度一般的父母更能促进子女的学科认知。从访谈中也发现,父母的择校态度会影响子女对自己学科的看法,如云南师范大学某教育学专业研究生(RML)说:“像我在读大学时候的师范专业就是我爸帮我选的。我爸妈始终认为教师的空闲时间比较多,有两个假期,在寒暑假期间可以出去旅旅游玩一玩,以后也有更多的时间照顾家庭。”父母对子女成长的态度主要表现在与子女的依恋关系上。这些关系主要包括安全型依恋、回避型依恋与反抗型依恋,不同的子女-父母依恋关系会影响孩子的情绪情感以及社会性的发展。所以据此推测,择校态度积极的父母从小就与孩子建立了积极的安全型依恋关系,所以子女在选择学校专业时得到了父母的积极关注与支持。通过与父母积极交流使其更加了解所选的学科专业,从而促进其对自己的专业有更好的认知和适切性。其次,从家庭期望看,其对教育学专业研究生专业学科行为有显著影响作用。家庭是青少年未来教育规划的最重要的早期发展环境之一。从访谈中我们也可以看到父母期望对孩子学习的影响,如云南师范大学某教育学硕士(ZRQ)说:“我的父母十分关心我的学业,并且对我抱以期望,这对我来说是一种动力,所以我更要好好学习,不辜负这份关怀和信任。”家庭期望是父母文化资本的一部分,高学历家庭的父母对孩子的将来有着更长远的打算和关注,对孩子有更高的期望。父母作为影响青少年心理与社会发展的重要他人,是子女早期兴趣探索、未来教育目标确定、情感支持的重要影响源,在父母的支持下,子女能够在早期更好地明确自己的兴趣学科定位,对自己的学科有较强的认同感。研究生教育对于教育学专业研究生来说仍然是学习的重要时期,如果父母对他们有着很高的期望,为了不辜负父母的期望,他们会表现出更多的积极学科行为。再次,从家庭共同参与的文化活动看,其对教育学专业研究生专业学科认知与适切性有显著的影响作用。布迪厄的理论可以归结为实践理论,实践决定认识,家庭共同参与的文化活动是一种文化资本传递的实践活动,父母通过这种共同参与的文化活动方式让子女了解更多的文化知识,完成父母的文化再生产。同时,这种活动是一种具体化的文化资本,个体身上的文化知识、文化修养、文化技能等都能通过各种教育活动的作用而积攒在子女身上,这些教育活动一般包括父母对子女的期望、父母的教养方式、与子女的沟通互动方式、家庭整体的文化氛围等。布迪厄认为文化资本在家庭中形成,通过祖辈的言传身教而积累起来的,即代际传递,父母对孩子实施的教育是主要的文化资本传递方式。访谈中也体现出了这种代际传递,如云南师范大学某教育学专业研究生(RML)说:“我的父母平时总是喜欢看一些招聘类节目,看到一些现象就会给我打电话,把他们看到的这些东西和我说,让我注意到未来工作招聘中要提前注意的一些事情。”由于长辈(特别是母亲)拥有更多自由支配的时间是对子女实施良好教育的前提,所以父母拥有的闲暇时间越多,越能够保证文化资本传递的有效性。因此,父母通过闲暇时间与孩子共同参与文化活动,一方面能够促进与孩子之间的沟通,建立积极的亲子关系;另一方面,父母会投入更多的时间帮助孩子一起探索他们的兴趣。帮助子女更好地选择自己喜欢的学科,因此,参与家庭共同文化活动频率越高的教育学专业研究生对自己的学科有更强的认同感。

(二)教育学专业研究生专业认同感提升的对策建议

学科认同程度的高低将会影响硕士研究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对学业的投入程度,从而影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布尔迪厄认为,不同社会出生的孩子的学业成就表现是能通过其家庭拥有的文化资本进行预测的。本研究发现,家庭所拥有的文化资本在一定程度上对子女的学科认同起着一定的影响作用,所以针对本次的调查结果分析,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促进地方高等师范院校教育学专业研究生学科认同。

1.学生自身方面

首先培养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的学科兴趣是根本。这在访谈的过程中也有所体现,如云南师范大学某教育学硕士(TRY)说:“虽然我本科是学其他专业的,不是学教育学的,但我喜欢看些教育学相关书籍,知道很多关于教育学的小知识,我对教育学很感兴趣,所以我才选了教育学作为研究生阶段学习的专业,我在书上看到教育学是关于人的社会活动,不过我认为教育学是自我教育,是自己教育自己的一个专业,这是自我提升的一个过程,这门学科对自己的发展很有指导意义。”可见,较高的学科认同通常都表现出对所学学科的浓厚兴趣,培养学科兴趣不仅能够提升学生学习效率,更是促进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途径。具体可以从两个方面培养学生的学科兴趣:一方面,培养学生积极的学科情感,引导学生进一步加深对自己专业的认识,增进对自己专业的喜爱,进而提高学科认同度;另一方面,学生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多与自己的导师沟通,在与导师的讨论交流中发现自己学科的研究价值与意义,进一步增强自己的学科兴趣,提高学科认同度。另外,学生还需抱着“既来之则安之”和“干一行爱一行”的心态,树立正确的自我意识,对自己有正确的评价和定位。

2.家庭方面

首先,家庭的教育会影响人的一生,前已论及,父母能够根据孩子的兴趣方向,制定适合子女成长的教育策略。所以,我们应该注重对父母的教育,向父母普及相关知识,提高家庭的教育质量,进而促进家庭的文化资本传递。其次,教育是通往文化实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发挥中国教育的世界影响力,为全球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中国特色、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二是探索中外合作办学机构顾问机制。建立健全中外合作办学机构顾问制度,完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顾问工作机制,打造教育科学决策参谋智库,为中外合作办学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支持与智力支撑,推进高等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参考文献

[1].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8(1).

[2].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N].人民日报,2018-09-11(1).

[3]许涛.“一带一路”教育行动:为“走出去”提供人才支撑[EB/OL].(2017-04-19)[2021-03-10]

[4]林金辉.新时代的中外合作办学[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19:7.

[5]教育部批准终止234个本科以上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EB/OL].(2018-07-04)[2021-03-10]

[6]教育部课题组.深入学习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254.

作者:张云朋 单位:云南师范大学 教育学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