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家庭教育与未成年人习惯养成研究

家庭教育与未成年人习惯养成研究

摘要:未成年时代是培养孩子们养成良好习惯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家庭教育在他们的成长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家庭基本状况、父母的行为方式和思想观念都会影响未成年人的习惯养成。改善家庭环境,营造和谐健康的家庭氛围,优化父母行为方式,提高父母思想观念,是促进孩子养成良好习惯的切实途径。

关键词:家庭教育;未成年人;习惯养成

习惯,是人们经过长时间的练习或重复逐渐形成的、不容易改变的、在一定条件下进行某种自动化行为的倾向。亚里士多德曾说“:我们每一个人都是由自己一再重复的行为铸造的。因而,优秀不是一种行为,而是一种习惯”[1]。习惯对于一个人的生存与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对于未成年人来说,家庭教育在他们习惯的养成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一、家庭教育对未成年人习惯养成的意义

家庭作为未成年人习惯养成的重要场所之一,具有早期性、长久性、普遍性、渗透性、针对性、亲和性和权威性等特征。在未成年人习惯养成的过程中,家庭教育发挥着不容忽视的作用。首先,家庭教育是未成年人习惯养成的起点和根本因素。在人的一生中,习惯或许是在不经意间养成的。未成年时期的孩子们在各个方面都具有很强的可塑性,这一时期是培养孩子们养成良好习惯的关键时期。任何环境都可能埋下养成某种习惯的种子。然而,未成年人在家庭中活动的时间较长,受家庭的影响较深。家庭是他们接受教育的第一站,他们一出生最先感知到的就是父母的呵护,他们在家庭中生活、学习,受家庭教育的熏陶和影响,对父母的依赖性较大,在父母的长期照顾下养成了某些习惯,而这些习惯一旦形成,对他们今后的生活会产生极大的影响。其次,家庭教育在潜移默化中影响未成年人的习惯养成。家庭教育具有很强的渗透性,对孩子们的教育更多的体现为隐性教育。模仿是人的天性,未成年人的生活更是始于模仿。阿拉伯谚语说“:一棵无花果因看到另一棵无花果而结满了硕果”。未成年人也如同无花果,榜样就是他们的老师,作为榜样的父母的力量是无法估量的。父母负有对儿童青少年首闻首见的重大责任,其言行对儿童青少年起着先入为主的作用。父母的言行是无声的指令,更是行动的指南。家长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等,都会耳濡目染地影响到孩子,融入孩子们的生活习惯中,并在日后的生活、学习中作为他们的参考模板,逐渐成为孩子们自己的习惯。家庭成员的各种行为在潜移默化中互相影响,父母对子女的影响更大。再次,家庭教育贯穿未成年人习惯养成的始终。未成年人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家庭中度过,每个人从咿呀学语到蹒跚学步,从学习洗脸、洗手、刷牙到养成卫生习惯,都离不开家长的悉心教导和身体力行的影响。家庭教育不仅对未成年人的生活、学习习惯有一定影响,对未成年人的思想、品行习惯也有很大的影响。家庭教育虽然不是每一个时刻都会对未成年子女发挥作用,但它会融入未成年人的日常生活,贯穿未成年人习惯养成的全过程。

二、家庭教育中影响未成年人习惯养成的因素

家庭是未成年人习惯养成的重要场所,与未成年人的成长密不可分,多种因素都会对未成年人习惯养成造成影响。其中,家庭基本状况、父母的行为方式和思想观念是影响未成年人习惯养成的主要因素。

(一)家庭基本状况

父母婚姻关系和谐与否,对未成年人的习惯养成至关重要。未成年人生活的家庭环境越好,心理状态则越好,这将直接反映在他们的行为方式中,影响其习惯的养成。生活在婚姻美满、生活幸福、父母能够和睦相处的家庭,孩子心态更倾向于平和,遇到事情更容易冷静客观对待,不容易走极端,会用合理的情绪和态度处理问题,在人际交往中容易与他人相处,在很多方面容易养成良好的习惯。而有暴力倾向的家庭环境,会对孩子幼小的心灵产生恶劣的影响,孩子遇到难题也不会与父母沟通,这样的孩子容易产生逆反心理,处理问题会采取一些极端的手段与方式,养成争强好斗、不负责任等不良习惯。父母受教育水平对孩子习惯的养成有着间接的影响。在家庭中,父母在子女的习惯养成过程中承担主要责任。父母受教育程度不同,教育子女的方式也有所不同,接受过较高水平教育的父母,一方面,他们的教育观念更先进、更切合实际,对子女的期望更高,更重视子女各方面习惯的培养;另一方面,由于他们自身的受教育水平较高,生活中有较好的习惯,有利于他们的孩子耳濡目染形成好的习惯。而一些教育水平较低的父母,他们对子女的要求不高,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对子女习惯的培养,常常凭借自己的一些传统观念和习惯对孩子进行教育,因而难以达到预期效果。家庭活动是促使未成年人养成良好习惯的重要渠道,父母一些不好的习惯在不经意间也会成为孩子模仿的对象。是否对孩子进行有意识的培养,影响着孩子能否养成良好的习惯。如果能够经常性地对未成年人进行针对习惯养成的教育,有针对性地开展一些家庭活动,习惯的养成就会事半功倍。同时,举办家庭活动能够使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更加融洽,使孩子在活动中学到更多的知识,培养更强的能力。未成年人经常参加家庭活动,有利于培养他们的集体主义意识,并使之成为一种习惯、一种精神,渐渐融入他们未来的生活中。

(二)父母的行为方式

父母的行为方式主要是指父母对子女的教育方式、父母的日常言行举止和父母与子女的相处模式,是影响未成年人习惯养成的重要因素。父母的教育方式直接影响孩子养成什么样的习惯以及怎样养成习惯。教育方式的类型有严厉型、放任型、权威型等。在严厉型的教育方式下,父母对孩子严加管教,孩子对父母有一种畏惧感,父母和孩子之间缺乏沟通,这种方式教育出来的孩子依赖性强,凡事缺乏主见,或者不服管教;在放任型的教育方式下,父母给孩子绝对的自由,听之任之,孩子往往会很任性,做事情没有原则,甚至缺乏同情心;而在权威型的教育方式中,父母和孩子的沟通建立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孩子犯了错误,父母会给出自己的意见,相互交流,孩子有比较强的独立性,善于和他人沟通,遇事有主见。不同的教育方式会衍生出不同的生活、行为方式。父母与孩子的相处模式对孩子习惯的养成有重要影响。父母与未成年子女之间的相处模式多种多样,有说教式、领导-下属式和朋友式等。在说教式的相处模式下,父母子女双方也会有一定的沟通,但是沟通较少且易发生争执,可能导致子女产生压抑的心理,对任何事情都不敢发表自己的意见;在领导-下属式的相处模式下,父母对子女严加管教,子女表面上言听计从,但是内心却对父母极不满意,容易养成冷漠、叛逆的习惯;在朋友式的相处模式下,父母子女的关系较为和谐,即使出现分歧也会得到较好的解决,子女容易养成善于通过沟通解决问题的好习惯。父母的言行举止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的习惯养成。“有人说,从一个孩子的言行举止,就能想象到他的父母是一个怎样的人”[1]。一对高素质的、举止优雅的父母,通常不会教育出行为粗鲁野蛮的孩子。如果父母没有耐心,工作压力大,经常对孩子发脾气,他们的孩子就常常会情绪低落、焦躁压抑,做事情没有积极性;而有一个经常抽烟、酗酒的父亲,孩子也很容易沾染不良习气,从小抽烟、酗酒;父母有暴力倾向,孩子也或多或少会有暴力倾向。

(三)父母的思想观念

父母对于事物的认识和看法会在对孩子的教育中或在他们自己的行为中表现出来,无形中影响到未成年子女。父母的教育观念是他们思想中尤为重要的一个方面,如果父母只注重孩子学习成绩的高低,而不在乎孩子道德品质等方面的发展,他们的孩子极有可能也会养成只关注学习而不关心其他事情、只看重学历而忽视能力的习惯,长此以往,将不利于未成年人的全面发展。父母的思想观念还表现在金钱观念、消费观念、时间观念、教育观念、对待生活的态度等方面,这些观念和态度都会在无形中影响到子女。

三、家庭教育对未成年人习惯养成的实现途径

家庭因素在未成年人习惯养成教育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却没有引起家庭足够的重视,有些家庭虽然意识到了它的重要性,却未能采取科学的方法与手段,因此家庭教育难以取得理想的效果。营造和谐健康的家庭氛围,优化父母行为方式,提高思想认识水平,是促进未成年人养成良好习惯的切实途径。

(一)营造和谐健康的家庭氛围

父母关系保持和谐稳定,是促使孩子养成良好习惯的催化剂。家庭氛围是影响未成年人习惯养成的重要因素,好的家庭氛围是指夫妻双方和睦相处、平等友爱,家庭成员能够在一起愉快地生活。有研究显示,离异家庭中的孩子,由于缺乏父母的细心照顾,养成、吸毒等不良习惯的几率更大。父母长期处于争吵状态的家庭,孩子在对待事情时容易厌烦,逐渐形成脾气不好的坏习惯。父母在生活中应该相互包容、相互理解,彼此真诚相待,给自己一个机会,给对方一份情,也给孩子一份爱。父母不断地充实完善自己,是保持家庭关系和谐、培养孩子良好习惯的重要因素。父母的文化程度、受教育水平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他们选择用怎样的方式教育孩子。首先,父母应该提高自己的文化知识素养,例如在孩子完成家庭作业时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并给予辅导,可以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维习惯。其次,父母还应该提升自己的工作技能,爱岗敬业,给孩子树立好榜样,无论什么事情都应该认真负责,并尽可能改善家庭的经济条件,给孩子一个正常的生活环境。再次,在人际交往方面,父母也应当给孩子一定的指导,比如可以在周末时邀请好友到家中聚餐,给孩子做出好的示范等。总之,父母只有先使自己变得优秀,才能培养出更优秀的孩子。举行家庭活动是有意识地培养孩子良好习惯的重要环节。在家庭大扫除、家庭聚会等活动中,未成年子女会由于新奇等原因而有较强的求知欲,此时父母一个不经意的举动就可能引起他们的好奇,又因为孩子们善于模仿、善于学习的特点,他们可能会做出相同的动作,以为自己又学到了新本领,并在以后的生活中成为他们的习惯。父母应该有目的地举行家庭活动,尤其是针对孩子习惯养成的家庭活动,帮助孩子纠正不良习惯。例如,针对孩子只注重学习书本知识而忽视实践能力的缺点,多进行一些需要孩子动手操作的活动,并适当制定奖惩措施来提高孩子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针对性格比较孤僻的孩子,多进行一些需要多人合作才能完成的项目活动,并教导孩子多与别人交流沟通,培养孩子团结合作的精神。家庭活动可以做到让孩子在看似无意、实则故意的氛围中学习知识,培养习惯。

(二)优化父母的行为方式

第一,父母要做到与时俱进,改进教育方式。教育方式不是唯一的,也不是一成不变的,父母应该根据自己孩子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活动,尽量选用合理的、民主的教育方式,摒弃传统的“棍棒之下出孝子”“重智轻德”等教育方式。首先,父母要端正教育思想,教导孩子先做人、后成才,先端正品行和思想态度,再培养孩子做事的能力。其次,要因材施教,对孩子进行有意识的教育。再次,家长的教育方式要注意与学校的教育方式相配合,与社会的总体教育方针相一致。第二,父母和子女之间应建立友好的相处模式,与孩子沟通。父母与孩子相处,最重要的是沟通,沟通是解决父母和子女之间问题的桥梁。父母应该保持积极健康的心态,与孩子心平气和地进行交流。在孩子成功地做出一些事情时,应该及时给予称赞、表扬,而如果孩子犯了错误,父母不应该一味地指责,而是应该耐心指导,帮助其走过情绪的低潮期。孩子需要的是父母的爱和关怀,当父母真心诚意跟孩子沟通的时候,孩子也会对父母吐露心声,更有利于双方关系的和谐。第三,父母要以身作则,自身养成良好习惯。一位著名的教育家说过:“一个家长对自己的要求,一个家长对自己家庭的尊重,一个家长对自己每一行为举止的注重,就是对子女最首要的、也是最重要的教育方法”[2]。如果父母能做到孝敬老人,孝顺自己的父母,自己的孩子长大也会孝顺自己。父母应该做到以身作则,很多时候身教胜于言传,最好能够给孩子做出一个好的表率。

(三)提高父母的思想认识水平

父母的思想认识决定了他们的行为方式,只有提高他们的思想认识水平,才会使他们做出合理、高尚的行为,才能给孩子做出好的表率,促进孩子良好习惯的养成。父母首先应该端正自己的思想认识,坚持正确的思想观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念、金钱观念、消费观念等。

[参考文献]

[1]郭中平.正向教育—让孩子做人做事都成功[M].上海:文汇出版社,2005:125.

[2]刘胜梅.浅谈家庭德育教育和青少年道德行为习惯养成[J].重庆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1).

[3]李娜.小学生家庭环境与行为习惯养成的相关性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6).

作者:李翠林 单位:华中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