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家庭教育国际化与童书国际化探讨

家庭教育国际化与童书国际化探讨

一、家庭教育理念国际化

1.注重情绪、情感教育

和上几代父母不同,当代年轻的中国爸妈们在被问到“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怎样的人”时,绝大部分家长会说,希望孩子健康、幸福成长就好。这个回答与几方面因素有关,其一,当前中国处在社会转型期,家长的观念正在产生变化,特别是父母的学历层次和职业层次在上升,这使得家庭教育摆脱了知识教育唯我独尊的樊笼,重视帮助孩子形成美好健康、丰富统一、旷达幸福的内在情感机制;其二,全球化、信息化、市场化使人的存在越来越复杂,在浮躁的社会中如何寻求长远的发展,对这些问题的思考使新生代父母更重视儿女的情绪、情感教育,毕竟,考大学只是漫长职业生涯的起点,而情商考试才伴随职业生涯的全程。其三,今天的00后几乎都是独生子女,他们伴随新媒介成长,具备与新媒介技术互动的天赋,但情绪情感的调节能力却出现退化的兆头。这也使明智的父母把目光聚焦到情绪、情感教育上来,在孩子不断成长的过程中,当他们需要愉快、自慰、自足、憧憬、希冀的时候,给出相应的情感应答方式,当他们产生厌恶、痛苦、惧怕、伤感的时候,及时给予疏通和引导。

2.注重亲子互动

近日来,湖南卫视一档“爸爸去哪了”节目引发了收视热潮,热潮背后,可以看出,中国家庭教育越来越重视亲子互动环节。这个节目原版权属于韩国,湖南卫视买下版权并进行本土化运作,也体现出中国式家庭教育迈向国际化的趋势,当然也反映出湖南卫视在节目选题方面的社会敏感性。70、80后父母较多抛弃“家长权威”思想,不再把子女当成自己的私有财产对待,更重视平等地对待孩子,让他们有自尊和自信。他们希望通过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文化、心理素质,为子女起到榜样示范作用,他们认为,这种渗透的身教往往比灌输式的说教更有效、影响更深。相比上几代,当代中国儿童家长更渴望接近孩子,了解孩子所追逐的潮流文化,多掌握与孩子沟通的知识和手段。也正因此,年轻的中国爸妈们和孩子的亲子互动来得更频繁、更亲密。

3.注重个性化教育

日前,有关孩子教育的“虎妈PK猫爸”之战引起了社会的强烈关注,一边是“大棒教育”,另一边是“圆舞曲教育”,双方各执一词,自成一派,支持率不相上下。而“虎妈”与“猫爸”之所以能在中国家长中掀起讨论,其背后也反映出中国家庭教育的个性化趋势和探求,未来可能还会出现“骆驼爸”“狮子妈”等。

4.注重家庭教育技能

几年前,一本引进版家庭教育读物《怎么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会说》在国内的畅销反映出中国家庭教育的一个转变:从寻求教育理念到教育方法、技能的转变。这其实也是一个必然的成长阶段。中国新生代父母们越重视家庭教育、早期教育,未来就更需要家教技能的支持。中国家庭教育的国际化趋势反映在很多特征上,这里就不更多列举。呈现这些趋势,其目的,是为分析它与中国童书的国际化走势做一个铺垫。

二、家庭教育理念国际化促进童书出版国际化

考察童书版权输出大国,几乎都是家庭教育强国。先进的、现代的家庭教育理念和技能保证了童书出版的国际化水准,同时,童书出版的质量也反映了这个国家家庭教育的实力。在我国,随着家庭教育理念和方法逐步向国际化靠拢,童书出版的品味也呈现出国际化趋势。而这种趋势必然会对童书版权输出有直接的促进作用。下文从选题、营销和延伸服务三个方面,结合我国目前一些试水海外的童书,简要阐述家庭教育理念与其微妙联系。

1.选题:更重视儿童情绪、情感

既然童心无国界,为什么多年以来,我国童书一直难以迈进欧美门槛呢?其原因与我们的出版选题常常忽视儿童的情绪、情感有关。我国并不缺乏儿童文学作家,但是,作为一名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家,不仅要有好的文笔,好的故事,更要了解儿童的想法、兴趣,关心儿童的发展,确切地说,她的贡献一定不小于儿童心理学家。畅销儿童文学作家杨红樱正是因为探索童心,才从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并在版权输出的道路上进行了尝试。但是,是不是“笑猫”“淘气包马小跳”系列就代表了童书国际化的深度和成熟度呢?当然不是。情绪、情感教育是人类最重要的生存能力,孩子学会它,和周围世界的关系会变得通透与明亮。当前,我国原创图画书领域的国际化起步离不开对这个问题的思考和回答。比如说曾荣获纽约时报年度最佳图画书的《团圆》,很多人认为英国出版社之所以购买它,是出于有新年背景的中国元素,但事实上,吸引他们的不是那些中国元素,而是书中一年只回家一次的父亲,和小女儿之间彼此关心的情感。简单来说,文化意象只是外在形式,重要的是故事里的情感,和相得益彰的插图,那样的书才能打动人心。随着当前家庭教育越来越重视儿童情绪、情感的培养,出版社和作家也或主动或被动地将目光投射到这个焦点中来,这是一种进步现象。

2.营销:更强调内容、媒介的交叉跨界

中国式家庭教育呈现出多元化、个性化、亲子互动化的趋势,这也使得童书的营销思路向跨界转移。而玩转跨界,本身就代表了童书出版的国际潮流。这种跨界不仅体现在内容上,媒介呈现上,更体现在阅读年龄上。比如说,天天出版社推出的《杯子的故事》,邀请两国作家对同一题材用、同一体裁之下进行创作,同时邀请两国顶级翻译家与插图画家为对方国家作家的作品进行翻译和配图,最后两部作品将被装订成一本完整的图书,分别以两个国家的语言在各自国家出版发行,从而,使同一题材、同一体裁的作品在同一本书中实现跨语种、跨国界、跨艺术形式的立体演绎。这种跨越地理疆界的营销思路,和家庭教育的多元化、全球化理念恰好相得益彰。再比如说,新媒介技术时代,新生代爸妈们和孩子一起共读PAD,这种亲子教育的模式也无形中促进了童书营销的转变,不少童书从营销开始,就考虑到电视剧、电影、网络、电脑游戏、移动设备、授权产品(服装、玩具)等多媒体的整合开发。

3.延伸服务:针对家庭亲子互动的多渠道阅读推广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所有那些有教养、品行端正、值得信赖的年轻人,他们大多出自对书籍有着热忱的爱心的家庭。”这点已渐成很多中国家长的共识。新生代父母逐步意识到:通过共读,父母可以与孩子共同学习,一同成长;通过共读,父母可以创造与孩子沟通的机会,分享读书的感动和乐趣;传递欢喜、智慧、希望、勇气、热情和信心。家庭亲子阅读理念的提升很大程度上完善了童书的推广服务,日前上海童书国际展上丰富多彩的亲子阅读活动就是一个例证。越来越多的专业出版社,联合文化、教育等部门,链接家庭、图书馆、民间组织、学校,多渠道开展亲子阅读推广,不仅针对单独一本书,更延伸多重服务,包括向家长推荐阅读书目,指导家长运用正确的方法进行亲子阅读,如:亲子共读、交流分享、悬念吸引等,使孩子在长期的亲子阅读实践中逐渐养成自主读书,独立思考的习惯,从而受益终身。

三、好童书带给我们的思考

好的童书应该是什么标准?本届上海国际儿童书展第一场重要论坛“中外童书出版人5+5圆桌会议”的讨论主题之一就是“什么是好的童书”。那么,从国际视野下的家庭教育需求来说,好的童书应该具有哪些特征,回答好这个问题也许能为我们思考这个主题提供新的思路。

1.增加全球化、多元化主题

随着社会经济、科学技术的发展,世界各国之间的交流日益密切,媒介多样化日益显著,儿童阅读也呈现出全球化、多元化等特性,中国儿童图书出版企业要适应这一新挑战和新机遇,就必须放开视角,尝试较大的拓展和调整。而且,从家庭教育视角看,要提供给孩子多元化的食物,必然包括多元化的精神食粮——童书,很多家长不惜重金购买引进版高端童书,也有一份希冀,希望书籍可以增强孩子的国际视野,培养多元思维模式。为儿童创作,主题有禁忌吗?德国著名作家米切尔•恩德曾说过的一句话,没有什么写作主题是孩子们不能接受的,关键看作家如何选择切入主题的角度。稍微研究一下国外童书的创作题材就会发现,外国作家普遍关注跟儿童心灵成长有关的多元主题,这已经成为世界性的儿童文学主题。遗憾的是,很多中国儿童文学作家或受限于眼光,或受限于市场,创作主题亟待突破。近年来,中国少儿出版所提倡的与世界同步,包括本次上海国际童书展提出的“为全世界小朋友打造书橱工程”,对延伸童书出版国际化、多元化等内涵要素具有重要意义,而外国出版商也对中国童书的未来抱有极大兴趣,因为中国深厚的文化底蕴理应是多元童书的富矿。

2.增强审美功能

童书版权输出之路,其实也是一条审美探索之路。如果打开世界图画书的发展史来看,并把焦点对准日本部分,我们会发现,日本的图画书最早出现在1936年,当时由讲谈社花很大经费请了当代著名的插画家,出版了“讲谈社的绘本”,内容包括:童话、童谣、史地、科学、艺术等。欧美很多国际性的图画书展览或比赛,更推动了全世界插画家在创作方面的努力。比如,19世纪后半的英国画家埃凡斯,为了提高他想要的印刷效果,采用木版印刷,有时候在一幅画上使用了九张木版,并且用画家专用的油画颜料作为印刷颜料。他的信念是给孩子们的书籍不仅要漂亮、廉价,而且要富于艺术性。中国童书版权输出的瓶颈,很大程度上受制于审美观。早些年,国内的童书大多还比较简陋,何曾想国外的图画书根本就是艺术品。毫无疑问,好童书永远都离不开一个好故事,但此外,还必须有一个新颖的风格和形式。美的童书能够激发孩子和书本之间良好的互动,譬如,可以让孩子翻翻、插插、玩玩;可以让孩子打开、关闭;能够让孩子粘粘贴贴等。这些,把故事推上全新的审美层次,引领孩子进入更广阔的艺术想象。

3.注重科学

近些年,国内童书出版简直可以用如火如荼来形容。但是,随之而来的是跟风写作、跟风出版情况日益严重。除了封面略有差异,书里内容基本大同小异。如此雷同的出版,不仅是资源的浪费,更使童书出版缺乏科学性,影响了家长的信任程度,弃原创童书,转而为孩子选择国外作品,“崇洋媚外”表象下其实都是无奈之举。新生代父母们在养儿育女的问题上非常注重科学性,虽然也会带来理论主义的隐忧,但这种科学育儿观也有一定先进性,反映在家庭阅读教育上,包括阅读材料的选择,阅读环境的营造、阅读的时间、阅读方法指导等,都有所提升。针对这种趋势,未来的童书出版在科学标准上必须与时俱进。比如从分级阅读角度来说,不仅强调每个年龄段的心理特征、认知特点等要素,更注重对读者阅读水平的精确测评,用各种检测程序进行量化评定。这些趋势有可能会将一部分劣质图书、同质化图书驱逐出市场,但同时也一定会增加中国童书的原创竞争力。曾经,我们把版权输出的瓶颈过多地归结于翻译、阅读习惯、传播方式、政府支持等问题;曾经,在试水版权输出的道路上,我们过于强调东方文化元素。当然,中国芯是一切的核心,但是否要纠结于顺从它还是迎合西方读者等这些外部矛盾呢?只有超越出版,才更能彰显出版的本质。对童书出版人来说,仍有很多家庭教育的秘密未被发现,如何用优质童书来满足家庭教育国际化发展的需要,是童书富有生命力的追求。改革开放初期,少儿读物贸易逆差一度高达48:1;而到2012年,已逐步缩小至1.9:1。未来,童书输出的前景不可限量,因为,与之相呼应的,我国家庭教育的国际化脚步也正在加速前进。

作者:陈苗苗单位:首都师范大学青年教育艺术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