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国企养老保险工作的问题

国企养老保险工作的问题

1我国国有企业养老保险工作存在问题成因剖析

从我国国有企业养老保险工作中存在问题的成因看,既有历史发展原因,也存在着现实发展中的难题,值得我们审慎以待之。

1.1空账现象突出

我国养老保险制度选择的是部分积累式的筹资模式,这对于国有企业的新员工来说是有益的。个人年缴费比例的范围为4%—8%,养老金由个人账户养老金和基础养老金两部分组成。但由于养老保险转轨施行的时间还不是很长,“老人”无账户,资金积累欠缺;“中人”账户资金不足,建立个人账户前的工作时间,仅仅视为个人缴费年限而资金积累缺失;“新人”账户虽存在资金积累,但实际上却是为“老人”账户“买单”的现象是十分突出的,即国有企业养老保险账户中的“空账”问题尤为明显。究其原因,主要还是养老保险基金的收支发生了偏差,在没有充分解决资金历史积累的基础上就实行了养老保险的改制,企业中的“新人”的养老保险并不完全是完成自身养老保险账户的资金积累,而是用于支付“老人”的养老保险。另外,养老保险在资金运作上仍然采取的是现收现付方式,这进一步导致了当前我国多数省市国有企业的养老保险发放存在着较大的资金缺口,在部分企业中,甚至由于企业新员工的较少造成无法储备充足的资金为老员工发放养老保险的现象发生,这预示着“统账结合”的发展目标必将遭受到极大的资金来源考验。

1.2资金来源和投资渠道单一

国有企业养老保险资金的来源渠道的主力仍然是企业本身。但由于国有企业自身的历史发展包袱非常沉重,破产倒闭、停产企业是比较多的。企业既要为老员工的养老保险缴费,还要承担新员工退休金的支付,即使效益较好的国有企业,其所担负的资金缴付的压力也是比较大的,很多企业在资金筹集上的积极性显然无法得以保证。离退休员工的集中发生、新员工缴费人员的连年下降,造成资金来源上发生了明显的“倒挂”,且这一现象在近年来某些发展较早地区的国有企业中的发生非常明显。并且,出于资金安全上的考虑,我国政府规定养老保险基金只能投资在国债或存进银行,但利率的变化、通货膨胀的加剧导致了这些资金实际上是不断贬值的。投资渠道被限制在较为单一的范围,使得天量的养老保险资金实际上无法发挥投资上的集群效应,很多明显可以获得较高收益的投资渠道,却因政策上的限制无法获得有效利用,资金躺在账户中却无法投资于民间获得更好的收益,导致养老保险资金贬值问题异常突出。

1.3管理和运行机制欠缺

由于地市级养老保险机构归口于地方政府管理,其首要目标肯定是维护当地企业的利益,而省级统筹原则又使得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应将协调全省、各行业的综合利益放在首位。这就造成了省市两级养老保险机构的目标利益产生了非一致性,发展较好的地市一级养老保险机构不愿意将利益分割于省级养老保险机构。行业统筹下放政策、医疗失业保险改制后,社会保险工作业务日益膨胀,所担负的职责范围不断扩大,但现有省以下社会保险机构的现实构建仍较为弱化,人员编制、机构设置等方面未能迅速跟上,产生了“小马拉大车”的现象。另外,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实行财政专户,遵循收支两条线的基本原则,经费由当地财政予以核拨。但在实际运行中,养老保险经办机构无法继续提取管理费,而同时地方财政拨付的经费发生拖欠、不足问题却特别突出,这种激励机制上的欠缺,导致经办机构的工作积极性受到了严重打击,影响了养老保险资金的征缴运作效果。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后,社会统筹、省级统筹、职工个人账户等政策的实施,使得相关工作的信息量增长迅速,迫使管理方式手段必须朝着规范化、科学化方向发展,而这就离不开计算科学、反应迅速、信息共享、数据完善的管理决策手段。虽然相应养老保险管理信息系统已得到重视并开始逐步完善,但其建设进程仍远远无法满足当前养老保险业务发展的实际需求,人力财力物力上的短板导致的制约现象非常突出,严重影响着养老保险科学运作决策工作的实际效果。

2结语

必须清醒认识到,做好国有企业养老保险工作是事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件大事,是确保社会发展公平正义和谐的有力抓手,相关工作者必须不断创新工作思路,破除旧有思维限制,开拓新的工作模式,才能最终确保国有企业养老保险工作取得良好的效果,为国企实现长远发展目标保驾护航。

作者:林百略单位:广西农垦国有垌美农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