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劳动教育技术

劳动教育技术范文精选

劳动教育技术

劳动教育技术范文第1篇

关键词:劳动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有效整合

信息技术在劳动技术教育当中,始终发挥着重要作用。一般来讲,信息技术在劳动教育的过程当中,在对学生进行技术视频展示,以及动画演示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但因为科学技术水平日新月异的提高,互联网技术正不断迅猛发展着,信息技术在劳动教育中所能发挥的作用远远不止这些,我们在进行劳动教育的过程当中,还有更多的思考,新时代信息技术在劳动教育当中还能够发挥哪些作用,如何能与劳动技术教育进行深层次的结合,促进劳动教育的质量和效率不断提升。以下文章将从这些方面展开深入探究,探索通过信息技术与劳动技术教育紧密结合来提升劳动教育的有效措施。

一、劳动技术教育的主要学科特征分析

(一)从课程理念方面来看。劳动技术教育的课程理念,就是依托一定的项目载体,通过学生对劳动教育含义的理解,稳步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专业程度。而在劳动技术教育的实践当中,不仅需要结合锻炼学生脑力与锻炼学生动手能力这两个主要方面,还要注重与信息技术能力相整合,不断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从这样的教育理念当中不难发现,信息技术和劳动教育的整合,不仅能够促进学生对这一学科的学习水平,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也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也就是说,信息技术与劳动技术教育的整合,是劳动技术教育这门学科课程理念的现实要求。

(二)从学习内容方面来看。所谓劳动技术教育,通过字面可以将其简单的理解为一些劳动技能的教育。在学校的课堂教育活动当中,不可能将一切劳动技能教育都以实践的形式展开,尤其是在小学生这样的年龄阶段。不论是出于对学生的安全问题、学生能力以及学校教学资源等方面的考虑,劳动技术教育在小学生的课堂教学活动当中,要想完全以实践形式展开是几乎不可能的。

(三)从学习方法方面来看。劳动技术教育这门学科,在小学学校的教育过程当中,虽然在很多时候都无法以实践的方式展开。但是劳动教育这样的学科,对于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却有着相对较高的要求。除了一些相对简单的技术实践活动,可以让学生在劳动教育的课堂上进行实践和探索之外,一些相对困难的技术教育,在现阶段的小学劳动教育课堂当中,是很难通过学生亲身动手实践这种方式来实行的。这样的学科要求,也是劳动教育这门学科与信息技术进行整合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信息技术与劳动技术教育将整合的优势所在

(一)具备丰富的资源学习库。信息技术的主要依托就是互联网,通过互联网这一主要载体,学生又可以获取海量的学习资源。我们都知道,在现代人类的社会生活与学习过程当中,互联网都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随着人们对于互联网认识的不断加深,互联网的运用也日趋成熟。很多学校在开展教育活动的时候,也开始依托互联网这一平台,来进行教学资源挖掘和教学经验沟通。另外,学生在学习过程当中,除了能够向教师和家长寻求帮助之外,还能够通过互联网寻求更多的学习资源。这是信息技术与劳动技术教育整合的第一个优势所在。

(二)具备优化课堂质量的独特性能。信息技术与劳动技术教育相结合,首先带来的就是课堂效率的提升。如果仅仅依托传统教学方式来进行劳动技术教育,那么学生在学习劳动技术相关知识时,只能以听取教师的讲解为主,极少有机会进行亲身的实践和操作,对于教师所讲授的经验和技能也没有直观切实的体验。可是,借助信息技术,教师不仅能够使信息技术教育课程更加具有现代气息,而且还能够大大提升劳动技术教育的课堂效率,优化劳动技术教育的课堂质量。比如,对于雕刻、刺绣等需要进行实际演示的技术,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的时候,完全能够借助多媒体教学。在上课之前,教师完全可以先制作好相关的PPT,通过图文结合的方式为学生讲解。在讲解的过程当中,还能够适当穿插一些与课堂内容有关的视频。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课堂教学的有效时间越来越长,而且学生所能够了解到的相关知识也会更加丰富,不会仅仅局限于课本内容上。

(三)具备增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强大优势。我们对信息技术和劳动技术学科教育的融合研究,不能总是把目光局限于教师对信息技术的运用方面,还应当注重劳动技术学科学习的另一个主体,那就是学生。对于学生来说,要想融入现代的生活和学习节奏当中,就必须要具备相应的现代技能,也就是信息技术能力。如果一个学生具备了相应的信息技术能力,那么对学生带来的影响,就不仅仅是在互联网上查阅资料那么简单了。就比如,WPS软件运用、表格制作等能力,使学生在未来的学习以及就业当中,必须要具备的相关专业技能。而且如果教师的教学方式得当,部分学生在进行信息技术能力训练的过程中,还能够对信息技术产生浓厚的兴趣,甚至成为优秀的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另外,通过信息技术的辅助,对于一些难以进行课堂实践演示的劳动技术,学生完全能够获得更加真实深刻的体验。例如,电子CAD、AutoCAD、CAXA等软件,就能够真实地模拟数控机床加工零件等这一类工业方面的高难度技术操作。如果总是通过视频演示的方法,来为学生灌输这些方面的知识,那么学生本身是无法获得一个直观切实的体验。如果能够借助CAD、AutoCAD、CAXA等软件,让学生在这些软件的帮助之下,进行一个模拟式的操作体验。那么,学生经过这种亲身模拟实践的体验,就能够对教师所灌输的知识有更加深刻的了解。此外,如果长期借助信息技术手段来进行劳动技术模拟体验的这种教学方式影响之下,学生遇到一些自己想要深入了解的劳动技能时,也很有可能会生出自主进行模拟实验的想法,这将让学生潜意识想要自主动手实践,探索其中的奥妙,对学生实践能力及自主探索精神的培养一定会产生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

三、如何促进信息技术与劳动技术教育的有机融合

(一)补充学校教学资源势在必行。如果对一个人提到劳动这个词,脑海当中所反映的,一定是一些具体的工作或者劳动事务,而很少会想到劳动技能。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部分学校对于劳动技术教育的认识也是如此,部分学校总是不注重劳动技术教育,把劳动技术教育想得片面化,忽视了劳动当中的核心因素,那就是技术。任何形式的劳动,如果没有相应的劳动思维和劳动技术作为支撑,那么是很难确保这些劳动能够顺利进行的。也正是在这样的错误思维影响之下,部分学校对于劳动技术教育并不重视,对于劳动技术教育的资源投入,当然也就不会重视。然而,劳动技术教育作为一门对于动手实践要求提高的学科,一定需要购买大量的设备,提供相应的教学场地。但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还有部分学校在劳动技术教育资源的投入方面相对较少,教师在展开劳动技术教育的时候,也常常面临着资源匮乏的窘境。所以说,要想使得学校劳动技术教育落到实处,真正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与专业的劳动技能,那么加大劳动技术教育资源的投入,势在必行。

(二)充分强化劳动技术教育的师资力量。从目前部分学校的劳动技术教育现实情况来看,还有相当一部分学校,在劳动教育教师的任用方面存在一定问题。比如,部分学校还存在由其他学科教师兼任劳动技术教育教师的现象,又或者所聘请的劳动技术教育教师没有相关的专业证书,不论是对于劳动技术教育的经验,还是自身所具备的劳动技术专业素养,都没有达到相应的要求。学生的学习质量和学习成绩与教师的专业技能是直接联系的,如果教师本身的专业技能就没有达到相应的水平,那么可想而知,这样的教师也无法为学生提供最专业最优质的教育,学生的学科能力也不会有多强。所以说,在劳动技术教育的开展过程当中,一定要充分意识到这门学科的核心在于什么,对于教师的聘用和选择,也要进一步提高门槛,一定要引进专业实力足够优秀的教师,为学生学习和劳动技术教育这门学科提供先决条件。此外,学校还可以进一步增强对外开放的意识,充分利用身边一切可以利用的劳动技术教学资源。比如,如果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之下,学校可以与部分企业进行沟通和交流,在双方协商的前提下,邀请专业技师进课堂,为学生分享一些相关的劳动技能,还可以组织学生到工厂车间进行参观学习等等。

(三)初中信息技术优势的发挥。信息技术在劳动技术教育这门学科当中发挥的作用,其实应该是双向的,一方面应该是对于教师教学的作用,另一方面是对于学生学习的作用。在教师的教学方面,就是一定要充分利用身边能够利用的一切教学资源,比如投影仪、计算机机房、实物视频展台等等。在教学过程当中,需要不断加强自己对计算机使用的熟练程度,提升自身的信息技术能力与素养,充分挖掘借助信息技术来促进劳动技术教育的可行方法。在学生的学习方面,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深入发展,学生在学习的过程当中也能够成为信息获取的主体,不需要再像以往的学习一样完全依赖教师提供学习资源和学习信息,只要学生掌握了相应的信息技术能力,学生便无需局限于教师的讲解中,可通过互联网随时进行学习,而其中的教学方式和学习资源,相对来说都会更加多元化。因此,教师在进行信息技术与劳动技术教育的融合时,还需要不断培养学生独立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不断强化学生的计算机使用能力,改变学生对于教师过度依赖的思想。

四、结语

由上可见,信息技术与劳动技术教育的有机结合能够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更多便利,对教师来说,能够使自己的课堂内涵更加丰富,也能进一步提高课堂对学生的吸引力,让学生在课堂上具有更多体验感和参与感。对于学生来讲,信息技术与劳动技术教育的有机结合,不仅能让学生最大限度理解劳动教育的内涵,进行更深刻的劳动体验,而且对于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自主思考能力培养也有着非常积极的促进作用。所以,在信息技术与劳动技术教育融合的这条道路上,各教育工作者一定要立足于现实情况,不断挖掘新的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劳动教育技术范文第2篇

许多国家都非常重视基础教育中的劳技教育,这些国家中的大多数还及时调整劳技教育课程的目标、内容、实施与评价,目的是使其随着现代社会科学、技术、经济与生活的不断发展变化而及时发展变化。国际上中小学劳技教育课程发展的总趋势是:课程目标向以基本技术教育为主线转移,课程内容中提高现代科学技术含量,很多国家已把信息技术作为劳技课程的必学项目;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创新意识和技术实践能力。例如,英国从1990年开始,从小学一年级至初中开设“设计与技术”必修课;法国从1985年开始在中小学开设“科学与技术”必修课;俄罗斯在苏联解体后从小学起至中学开设“工艺”必修课,1999年开始,在教学计划中又增加了“劳动培训”和“制图课”。我国香港地区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也已把“技术”纳入中小学的主要学习范畴。

我国改革开放之后实施中小学劳技教育课程,已经取得了较大的成绩。然而,面向世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加强基本技术教育已成为世界性潮流的趋势,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和反思。我国社会生产劳动从体制、结构、内容到方式都已发生很大的变化,同时,对劳动者的科学文化与技术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我国已经加入WTO,要在更广阔、更大的范围内与世界上科技与经济强国进行直接竞争,各行各业都需尽快提高劳动者的创新精神和技术创新能力。面对这种严峻的现实,我国现行的中小学劳技教育课程,不论在课程目标的时代性、课程内容的科技含量与先进性方面,还是在课程的实施、评价以及与之配套的师资培训、基地建设、仪器工具配备等方面,都不能适应时展的需要,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与不足;为迎接新世纪的挑战,整体构建符合时展和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必须对现行中小学劳技教育课程进行深化改革。

二、树立“育人为本”的现代课程观

课程是社会历史的产物。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进行,人们逐渐深化了课程的本质和内涵,提出了“育人为本”的现代课程观。“育人为本”的课程观认为:“课程是由一定的育人目标、学习内容及学习活动方式组成的用以指导学校育人标准和引导学生认识世界、了解和提高自己的媒体。”这种课程观以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为理论基础,吸取了各种课程观的合理部分,防止了各执一端、顾此失彼和产生片面性。正如廖哲勋先生所论述的:“根据课程产生、发展的规律,中小学课程设计应以育人为中心。其基本精神是,以人才培养为根本出发点,把促进学生各项基本素质全面而各有特色的发展问题置于课程设计的中心,从而全面辩证地反映社会、知识、学生三因素对课程设计的必然要求。”这种“育人为本”的课程观符合辩证唯物主义哲学原理和素质教育的精神实质,是能指导我们构建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的现代课程观。用这种课程观来审视中小学的课程体系,才能认识到在中小学课程结构中不可缺少劳技教育课程。

(一)社会发展需要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世界上许多发达国家先后掀起面向21世纪的课程改革浪潮,其共性是“整个教育内容为适应社会科技文化进步和劳动世界需要而演变”;其共同特点之一是加强道德、情感和劳动技术教育;其目的不仅是对现代学校课程弊端的纠正,而且是为培养适应21世纪社会发展要求而进行的课程结构的变革。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丛书《从现在到2000年教育内容发展的全球展望》中指出:未来社会人口增长、科技飞速发展并日益深入到个人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现代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都要求教育与生产劳动更紧密地结合起来;终身教育时代的学习期与劳动期将更经常地同时与交替进行:几乎所有国家都开始将技术和生产劳动结合进整个校内外活动之中,并成为课程整体设计中的内容。

另外,终身教育时代已经到来。终生发展需要的能力是多方面的,包括学习能力、职业能力、生存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等。我们知道,个体态度和技能的形成是不可能靠传授的,必须让学生从小就参加适时、适量、适度的体脑结合的生产与生活劳动和社会实践。21世纪是高度科技化、信息化和经济全球化的知识经济时代,这个时代的文盲已不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不会使用计算机、不懂技术、跟不上科学飞速发展和技术不断更新的人。由于以上发展和变化,作为基础教育的基础内容也应有所发展和变化。因此,包含技术、劳动和多方面综合科学知识在内的,以培养学生态度和技能为主,可以有效培养学生技术创新意识和创造性动手实践能力的劳动技术教育课程,是社会发展需要的课程。

(二)学生发展需要

现代社会在信息传递、知识增长、技术创新、经济发展、职业流动等方面的变化速度越来越快。这些变化使学生将来的求职、生存和发展,也将发生相应的变化,即学生的发展需要具有择业、竞争、创业和应变的意识与能力,要具有适应社会快速变化的足够的生存能力。

而且,终身教育时代的学习与劳动经常是同时或交替进行的。如果现在的学生不改变传统课程观下“死读书”和单一注重记忆的学习方式,不会在劳动实践中学习和应用,也将不能适应未来社会自身发展和学习与工作的需要。

为使学生适应现代社会这些急剧的变化,就必须从小对他们进行了解和驾驭外在人造“工具系统”和构建自身内在“工艺结构”(态度、技能、意志、情感等)的劳动技术教育。

在学生亲身参与的与社会一般职业密切联系的劳动实践中,可使他们每一个人都能找到适合自己天资和才能发挥的劳动项目及职业种类,从而能从小培养他们的职业兴趣、职业道德、敬业精神和个性特长。这些兴趣、特长和精神有助于他们将来的择业和创业。

另外,根据现代脑科学的有关研究成果,劳技教育课程与人脑功能开发也存在着密切关系。人的双手是“脑的器官”,手的操作要在脑的指挥下进行。少年儿童在生长发育期间,动手操作是其思维和感知觉形式的主要来源之一。用手操作的技术性劳动,可促使他们变得注意力集中、反应机敏、记忆增强和思维精确。多方面的研究已证明,少年儿童在物化自己劳动产品的精细操作中,有利于其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的灵活而有机的结合,能够促进其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形成与发展,因而能有效地锻炼、提高和开发脑功能。由此可见,中小学开设劳技教育课程是学生发展的需要。

(三)知识发展需要

知识和技术的重要作用与地位,随着生产发展和技术水平的提高日益显现出来。知识经济时代的知识,已不再是传统中知识的概念,而是具有更广泛、更深刻的涵义;已经突破认识和经验的范畴,进入实践和创造的领域。知识不仅是人类认识世界的过程和结晶,更是从事实践与创造的思想、工具与手段。知识的内涵已包含人类对客观世界的全面反映。正是从这种意义上,西方学者提出了对知识“再概化”的观点和知识走向“世俗化”的理念。

以发达国家为主要成员国的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已把人类迄今创造的所有知识分为四大类,即:事实知识、原理知识、技术知识、人力知识。上述前两类知识一般通过学习、传授就可以获得。而后两类则属于隐含性经验知识,蕴含着操作与管理的知识与能力,而且更强调其中的能力部分。它们需要在劳动实践中通过个体思维、行动、综合体验和内化才能真正获得。

知识的这种发展,使学生“学习最有用知识”的学校课程,自然也要随之变革和调整。只有这样,才能使课程内容跟上知识的发展,使学校课程跟上时代的发展,使课程加速对教育和学习进程进行改造;最终目的是培养出知识结构和人才素质结构都符合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创新型人才。

劳动技术教育课程使中小学课程体系增加了实践环节,把劳动、技术和文化有机结合起来,打破了以书本知识为中心的学术理性课程体系;有利于培养学生获得上述第三类、第四类难以在书本文化课中获得的知识,还可促使学生在现实生活世界去理解、探究、创造和发展知识,显然,开设劳技教育课程,是知识发展的需要。

一、国内外劳技教育课程发展概况

许多国家都非常重视基础教育中的劳技教育,这些国家中的大多数还及时调整劳技教育课程的目标、内容、实施与评价,目的是使其随着现代社会科学、技术、经济与生活的不断发展变化而及时发展变化。国际上中小学劳技教育课程发展的总趋势是:课程目标向以基本技术教育为主线转移,课程内容中提高现代科学技术含量,很多国家已把信息技术作为劳技课程的必学项目;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创新意识和技术实践能力。例如,英国从1990年开始,从小学一年级至初中开设“设计与技术”必修课;法国从1985年开始在中小学开设“科学与技术”必修课;俄罗斯在苏联解体后从小学起至中学开设“工艺”必修课,1999年开始,在教学计划中又增加了“劳动培训”和“制图课”。我国香港地区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也已把“技术”纳入中小学的主要学习范畴。

我国改革开放之后实施中小学劳技教育课程,已经取得了较大的成绩。然而,面向世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加强基本技术教育已成为世界性潮流的趋势,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和反思。我国社会生产劳动从体制、结构、内容到方式都已发生很大的变化,同时,对劳动者的科学文化与技术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我国已经加入WTO,要在更广阔、更大的范围内与世界上科技与经济强国进行直接竞争,各行各业都需尽快提高劳动者的创新精神和技术创新能力。面对这种严峻的现实,我国现行的中小学劳技教育课程,不论在课程目标的时代性、课程内容的科技含量与先进性方面,还是在课程的实施、评价以及与之配套的师资培训、基地建设、仪器工具配备等方面,都不能适应时展的需要,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与不足;为迎接新世纪的挑战,整体构建符合时展和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必须对现行中小学劳技教育课程进行深化改革。

二、树立“育人为本”的现代课程观

课程是社会历史的产物。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进行,人们逐渐深化了课程的本质和内涵,提出了“育人为本”的现代课程观。“育人为本”的课程观认为:“课程是由一定的育人目标、学习内容及学习活动方式组成的用以指导学校育人标准和引导学生认识世界、了解和提高自己的媒体。”这种课程观以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为理论基础,吸取了各种课程观的合理部分,防止了各执一端、顾此失彼和产生片面性。正如廖哲勋先生所论述的:“根据课程产生、发展的规律,中小学课程设计应以育人为中心。其基本精神是,以人才培养为根本出发点,把促进学生各项基本素质全面而各有特色的发展问题置于课程设计的中心,从而全面辩证地反映社会、知识、学生三因素对课程设计的必然要求。”这种“育人为本”的课程观符合辩证唯物主义哲学原理和素质教育的精神实质,是能指导我们构建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的现代课程观。用这种课程观来审视中小学的课程体系,才能认识到在中小学课程结构中不可缺少劳技教育课程。

(一)社会发展需要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世界上许多发达国家先后掀起面向21世纪的课程改革浪潮,其共性是“整个教育内容为适应社会科技文化进步和劳动世界需要而演变”;其共同特点之一是加强道德、情感和劳动技术教育;其目的不仅是对现代学校课程弊端的纠正,而且是为培养适应21世纪社会发展要求而进行的课程结构的变革。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丛书《从现在到2000年教育内容发展的全球展望》中指出:未来社会人口增长、科技飞速发展并日益深入到个人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现代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都要求教育与生产劳动更紧密地结合起来;终身教育时代的学习期与劳动期将更经常地同时与交替进行:几乎所有国家都开始将技术和生产劳动结合进整个校内外活动之中,并成为课程整体设计中的内容。

另外,终身教育时代已经到来。终生发展需要的能力是多方面的,包括学习能力、职业能力、生存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等。我们知道,个体态度和技能的形成是不可能靠传授的,必须让学生从小就参加适时、适量、适度的体脑结合的生产与生活劳动和社会实践。21世纪是高度科技化、信息化和经济全球化的知识经济时代,这个时代的文盲已不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不会使用计算机、不懂技术、跟不上科学飞速发展和技术不断更新的人。由于以上发展和变化,作为基础教育的基础内容也应有所发展和变化。因此,包含技术、劳动和多方面综合科学知识在内的,以培养学生态度和技能为主,可以有效培养学生技术创新意识和创造性动手实践能力的劳动技术教育课程,是社会发展需要的课程。

(二)学生发展需要

现代社会在信息传递、知识增长、技术创新、经济发展、职业流动等方面的变化速度越来越快。这些变化使学生将来的求职、生存和发展,也将发生相应的变化,即学生的发展需要具有择业、竞争、创业和应变的意识与能力,要具有适应社会快速变化的足够的生存能力。

而且,终身教育时代的学习与劳动经常是同时或交替进行的。如果现在的学生不改变传统课程观下“死读书”和单一注重记忆的学习方式,不会在劳动实践中学习和应用,也将不能适应未来社会自身发展和学习与工作的需要。

为使学生适应现代社会这些急剧的变化,就必须从小对他们进行了解和驾驭外在人造“工具系统”和构建自身内在“工艺结构”(态度、技能、意志、情感等)的劳动技术教育。

在学生亲身参与的与社会一般职业密切联系的劳动实践中,可使他们每一个人都能找到适合自己天资和才能发挥的劳动项目及职业种类,从而能从小培养他们的职业兴趣、职业道德、敬业精神和个性特长。这些兴趣、特长和精神有助于他们将来的择业和创业。

另外,根据现代脑科学的有关研究成果,劳技教育课程与人脑功能开发也存在着密切关系。人的双手是“脑的器官”,手的操作要在脑的指挥下进行。少年儿童在生长发育期间,动手操作是其思维和感知觉形式的主要来源之一。用手操作的技术性劳动,可促使他们变得注意力集中、反应机敏、记忆增强和思维精确。多方面的研究已证明,少年儿童在物化自己劳动产品的精细操作中,有利于其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的灵活而有机的结合,能够促进其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形成与发展,因而能有效地锻炼、提高和开发脑功能。由此可见,中小学开设劳技教育课程是学生发展的需要。

(三)知识发展需要

知识和技术的重要作用与地位,随着生产发展和技术水平的提高日益显现出来。知识经济时代的知识,已不再是传统中知识的概念,而是具有更广泛、更深刻的涵义;已经突破认识和经验的范畴,进入实践和创造的领域。知识不仅是人类认识世界的过程和结晶,更是从事实践与创造的思想、工具与手段。知识的内涵已包含人类对客观世界的全面反映。正是从这种意义上,西方学者提出了对知识“再概化”的观点和知识走向“世俗化”的理念。

以发达国家为主要成员国的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已把人类迄今创造的所有知识分为四大类,即:事实知识、原理知识、技术知识、人力知识。上述前两类知识一般通过学习、传授就可以获得。而后两类则属于隐含性经验知识,蕴含着操作与管理的知识与能力,而且更强调其中的能力部分。它们需要在劳动实践中通过个体思维、行动、综合体验和内化才能真正获得。

劳动教育技术范文第3篇

锡山高中的课程改革始于20世纪90年代,在近三十年的课程改革探索中,始终致力于把国家课程方案变成学校的生动实践。锡山高中担当国家使命,坚持专业探索,先后形成并创新实施了4个版本的学科课程方案,不断丰富课程样态,促进学校课程的整体优化和质量的持续提升。在各版课程方案中,1.0版重在探索校本课程开发,2.0版重在建构选修Ⅱ课程体系,3.0版重在整体建构学校课程体系[1],4.0版重在建设面向专业大类的课程体系。以正在实施的4.0版课程方案为例,锡山高中“五育”并举,积极落实国家课程方案,按照国家要求开足开齐各类课程。除语文、数学、英语等考试类学科外,每天一节体育课,艺术课一直开到高考前,以家务劳动清单化、校园劳动岗位化、服务性劳动学分化、创造性劳动课程化的策略建构了学校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同时,依据高校13个学科建构了锡山高中的7个专业大类(人文、法律与经济、数理、工程实验、生命医学、艺术设计、体育军事),共开设59门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其中有十几门课程是与新南威尔士大学、南京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同济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江南大学、南京医科大学等高校合作开发。学生在面向专业大类的课程体系中选择课程、规划未来。在4.0版课程方案中,锡山高中响应“工程师红利+创新驱动”国家发展战略,由唐江澎校长带领教师团队率先开发普通高中工程教育课程,举办高中工程教育论坛,培育拔尖创新人才的工程素养。近三年,有工程职业志趣的学生从入学时的不足15%增至高中毕业志愿填报时的43%以上。锡山高中的这种首创性探索,形成了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典型经验,为建构“大国卓越工程师”贯通培养体系贡献了实践智慧。此外,4.0版课程方案中还有量子计算原理与实验、机器人学导论、染整化工、临床医学基础、哈佛演讲与辩论、工业设计基础、无人机飞控等课程。锡山高中创设优化课程实施条件,创建工程坊、物联网农场等260余个学习空间,建成想象创造、云学习、工程教育、巅峰体育、人文、胡氏三杰自然科学、校园情境综合实践等7大课程基地,创设学生邮局、诚信超市、博物馆等多个工作场景。锡山高中课程样态的多样,是课程内容的丰富、高端、多样;是课程类型的多样,有学科类、跨学科类,分属不同的专业大类;是课程开设方式的多样,有本校教师开设的,有与高校合作开设的,还有学生参与开设的;也是课程环境的丰富多样,许多课程都有专用的教室、专用的设备。近三十年来,锡山高中始终走在课程改革探索的前列,在高中阶段学校中形成了多样化、差异化发展的特色。

二、学习方式多样化,推动课堂教学变革

近年来,锡山高中重点探索了指向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学科典型学习方式,改变死记硬背、刷题增分的高中学习现状,以此推动课堂教学的变革。锡山高中细致挖掘学科本质属性与学科育人价值,深刻把握探究体悟的认知规律与各学科核心素养形成的关系,探索出语文体悟教学、历史口述史教学、理化生探究实验学习、技术项目孵化式学习等各学科典型学习方式。例如,唐江澎校长的语文体悟教学法倡导研习思悟、活动感悟、探讨启悟等多种学习方式,有效消除了以机械灌输、反复训练为主的学习方式的弊端,呈现了语文学习的生动局面。锡山高中语文组还探索出演讲、辩论、问答、倾听、朗诵、阅读、经典戏剧表演等多种语文课型,为学生开展活动感悟、探讨启悟式学习提供丰富的课程,让学生在基于真实情境的语文实践中提升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又如,在工程类课程中,学生采用技术项目孵化式学习方式,从真实情境中萌发研究动机,产生研究课题,形成技术项目,通过形成整体问题解决方案、动手创制、探究实践等形式孵化、物化成果。近六年,锡山高中学生获专利100余项、国际发明金牌9枚、省市长奖等科创奖416项。此外,锡山高中还建构了以“处处有WiFi,人人持Pad,室室有触屏,科科云资源”为特征的“匡园云校”,在线下学习的基础上,积极开拓多样的线上学习方式,让泛在学习成为现实,并以先进的教育技术为项目化、跨学科学习提供支持。多样化的学习方式推动了课堂教学变革,形成了各学科的课堂教学特色。锡山高中的课堂不再是以教师讲、学生练为主的传统课堂,而是学生在具体情境下通过多种学习方式学习、理解、运用学科知识解决问题、创新创造的课堂。

三、评价策略多样化,培养多元人才

锡山高中的评价内容是多元的。2021年全国“两会”期间,唐江澎校长在“委员通道”上有关“好的教育,应该培养终身运动者、责任担当者、问题解决者和优雅生活者”的教育主张引发全国热议,被认为是“对党的教育方针确定的培养目标进行的具体化阐述”“对人民群众的期盼进行的大众化陈述”。[2]为落实育人目标,除各学科知识、能力测试外,唐江澎校长带领教师团队系统设计了“十个百分百行动”的评价指标体系,包括体育锻炼百分百(每天锻炼一小时)、《共产党宣言》阅读百分百(人人读完《共产党宣言》)、军事训练百分百(人人参与军训)、社区服务百分百(人人完成40个小时志愿者服务)、经典阅读百分百(人人完成600万字经典阅读)、科学实验百分百(人人完成40个必做实验)、研创任务百分百(人人完成一项大任务)、家务劳动百分百(人人完成50个小时家务劳动)、校园劳动百分百(人人参与校园劳动,三年不少于50个小时)、青春和声百分百(人人掌握分声部合唱技能)。所有学生须在三年间完成“十个百分百行动”,方能获得毕业证照。[3]锡山高中以多元的评价内容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进而促进学生能力的综合提升。锡山高中的评价标准是多元的。校史馆蜡黄的历史卷帙里,一张张照片见证了百年前的多元评价——“服务特别勤勉者”“一学年不缺课者”等都可以获得奖项。锡山高中传承优秀的百年教育文化,打破单一的评价标准,设有未来工程师奖、蓝天健体奖、国防奖、仁医奖等多类奖项,每学期都有近三分之二的学生获奖。锡山高中的评价主体是多元的。有教师为主体的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也有学生的自我评价、自我推荐,还有日常开展的生生互评,更有家长为主体的家长对学生的评价。例如,锡山高中的诸多奖项中有一项“最美孝心”奖,就是由家长对学生的“孝心”作出评价。多一把尺子就多一个人才。锡山高中在多元化评价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评价特色,发现孩子身上更多的闪光点,让孩子在充满激励与肯定的环境中成长成才。

参考文献:

[1][3]唐江澎.好的教育:把理想做出来[M].南京: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2022.

劳动教育技术范文第4篇

1.1构建德育体系,推动德育工作,建立了以党、政、工、团、学生会和班主任、任课教师为主体的工作网络。依照市教委下发的德育工作大纲,把德育工作分解到各科室,实行德育工作目标责任制:校级领导亲自过问德育工作,定期接待学生,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做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

1.2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不仅以政治课作为德育的主渠道要求任课教师以自己的言行举止教育、引导学生,还要求各科任课教师在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挖掘各门课程的德育因素。同时,还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引导学生树立竞争观念、质量与效益观念、信誉观念、民主与法制观念,增强学生的修养。

1.3在学生实验、实习等实践教学中,培养学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品质和敬业爱岗精神。缩短学生从实习生到劳动者、从高等职业院校的学生到企业管理者的距离。使学生成为既具有高尚的道德教育和职业风范,又具有一定文化水平和专业技术的社会主义新型劳动者。

1.4在职业院校建立家长委员会。我院组成由每班具有代表性的一名学生家长参加的家长委员会,学校主要负责同志主持家长委员会的工作。旨在由学校德育工作向社会、家庭的延伸。家长配合学校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培养学生树立良好的思想品德和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

1.5充分发挥学院业余党校的作用。通过上党课、思想交流和各种形式的思想教育,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引导学生中的积极分子靠拢组织,带领其他同学共同进步。

2深化教学改革。培养学生能力,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础与内容

2.1加大专业改革力度,按需办学,培养应用型人才过去职业院校远离企业办学,理论脱离实际的纯书本教学。针对这种情况我院校适时确定了提高学生能力素质的专业改革计划。理论教学和专业课教学学时分配比例由6:4向1:1过度,在理论性教学与实践性学时比例上,教学倾斜于实践课;并通过入学教育、军训、劳动教育,政治思想教育、毕业教育及各类各门课程总学时中的20%学时作为能力教育,进一步加强了实践教学,提高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与水平。从而实现了由单纯传授知识到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综合能力培养的转变。

2.2推行“一书多证”教育,适应社会对学生专业能力的需求“一书”即专业毕业证书,说明毕业生具备一定专业理论知识和思想道德水平;“多证”即指获取国家批准的相关职业技能证书,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在我院06级采用“多证书”模块教学,不仅提高了学生的专业能力、增强了学生就业竞争力,而且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率。学院09年在大学生就业竞争极其尖锐的情况下,仅O6级焊接与自动化专业毕业生就业率就达到85%以上。

2.3改革教学模式,走工学结合之路工学结合模式下的教学改革架起了职业院校与企业沟通的桥梁,使教育突破了传统的课堂教学范畴,将课堂教学与企业生产实际、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紧密的结合在一起,教学内容由封闭式向开方式转化。

2.4改革人才培养方式,积极实行启发式讨论式教学旧的教学手段与方法无法激发学生积极思维的潜质,既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也不利于培养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高素质人才。为此,我院先后组织广大教师学习现代教育技术:开展教育思想、教育理论与方法大讨论:探索易于学生接受、吸收、消化的教学方式。要求教师多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教学,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

劳动教育技术范文第5篇

以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为动力,认真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提高质量为根本,全面深入贯彻落实我市教育工作会议精神,以人为本,树立和落实创新意识,内强素质,外塑形象,从严治校,创建特色。继续强化创新意识、质量意识、服务意识,争先意识、拼搏意识,围绕课程改革,扎实开展教育科研,深入推进素质教育,强化各项管理,趁势而上,确保学校各项工作继续上新的台阶,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二、工作目标

强化常规管理,争创招远市级规范化学校;各项工作要进入全镇中上游。 三、具体工作任务

(一)德育工作

要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努力实施德育现代化工程,继续在突出重点,抓出实效,创出特色上做文章。全体教工必须牢固树立“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首先就是德育工作者”的观念,重视和加强学校的德育工作,形成全员育人、全科育人、全程育人的良好机制。

1、要充分利用晨会、班会、国旗下讲话、校内外活动等途径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教育、劳动教育、法制教育、安全教育、网络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基础道德教育与基础文明养成教育,对全体学生尤其要突出道德建设、民族精神及国家意识的教育。从增强爱国情感做起,弘扬和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做到重点清,要求明,措施实,由知到行,环环扣紧。

要以创建行规示范学校为目标,从规范学生行为习惯做起,培养全体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从提高基本素质做起,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对学生日常行规以及对班级日常管理工作的考核要继续强化,加大力度,扣紧重点,注重实效。做到要求明、检查细、考核严、奖罚清。政教处继续会同各年级组有计划地分批举办行规培训班,对后进生强化帮教措施,促使其转化。

2、要进一步强化班、队、会的作用,按学校计划围绕教育重点,积极组织开展形式多样、喜闻乐见的活动。

3、要继续抓住学校、家庭、社会三个重要环节,加强德育环境建设。形成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为学生成才成长创造良好的教育氛围,家长学校要按要求办好,做到计划落实、内容落实、主讲人落实,各项资料齐全。家长座谈会各年级每学期要举行2次以上,一学期中班主任的家访率必须达到100%。校外教育辅导员要按计划请来讲课,同时要积极组织学生参加有关社会实践活动。

4、各年级深入加强对学生自理、自治、自律、自学能力培养方面的研究和探索,树立典型,以点带面,逐步推进,并把“四自”能力的培养作为考核班主任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

5、班主任队伍建设要积极实施名班主任工程,每月定期汇报交流与学习培训相结合的例会制度内容要有创新。对班主任日常工作的考评要更具体有效,真正起到表彰先进、激励大家的作用。每个班主任平时必须认真学习班级管理理论,积极探索创建优秀班级集体的有效途径,每月要撰写一篇教育案例,期末写出一篇有一定质量的关于班级管理方面或心理教育方面的专题总结或论文。

6、为继续强化班级管理。中层领导和有关教师辅助联系一个班级,平时要主动深入班级,协助班主任抓好班级管理,做好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力争使每个班级都能成为行规示范班级,使每个班主任都能成为合格的班主任,并涌现出更多的班主任工作能手和带头人。

7、要有计划地积极组织教师,尤其是班主任学习心理教育理论,掌握科学的心理教育方法。平时,教师一定要深入到学生中去,深入到学生家庭中去,把握学生思想脉膊,并把心理教育与法制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切实防止学生违法犯罪现象的发生,通过耐心细致的思想教育和心理疏导工作,使开展心理教育与法制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真正成为我校德育工作的一大特色。

8、继续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学校板报、宣传栏有专人负责。班级板报每月一期,要保证质量;校园广播要办出我校特色,为师生所喜爱;继续有计划有组织高质量争办好校园文化艺术(音、体、美、书法、绘画)活动,使校园的文化气息更浓,给学生以薰陶与教育。

(二)教学工作

1、要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契机,进一步强化课改在素质教育中的核心地位,切实转变教育观念,牢固树立以人为本、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的意识,变单一的知识传授者为学生自主学习的促进者,平时坚决严格执行国家的课程计划,开齐、上足、教好各门课程,继续严格执行“减负”的有关规定,公示学生作息时间表,严格控制学生在校时间、作业量、考试、教辅用书等,确保学生健康成长。

2、要紧紧围绕“转变教与学方式”这一课程教学改革的重点。关键点,组织全体教师继续学习与新课程改革的相关理论;同时抓好典型引路,发挥骨干教师的示范作用;三要继续对课堂教学做好评估调研指导工作,探索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按新课程实施的要求,建立新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

3、要着力加强教学过程管理,加强质量监督,中层以上领导每人挂一个年级,整个学期随堂听课不得少于30节。各年级分管领导要明确教学质量目标,并负责分解落实。教学过程管理重点仍放在落实分层教学、落实教学常规上,作业布置一定要做到“四有”(有布置、有检查、有层次、有讲评),课堂教学达到精讲巧练,确保教学质量继续稳步提高。

4、要围绕学校教改课题突出重点抓课堂教学改革,抓教学科研的真正落实,抓教学质量的有效提高。每学期通过实绩考评评出校级的教研、教学骨干,给以表彰奖励。

5、辅导好“边际生”工作一定要真抓实干,全体教师都要做到思想重视,情感投入,时间落实,辅导要活,重视检测、反馈,不断改进方法。辅导边际生工作除了平时的分层教学外,各年级要统筹安排,责任到人,确保效果。除了上好统一补差课外,全体教师更要重视个别辅导,分类评价,及时激励。努力提高“双过线率。

6、要继续重视劳动教育和文体卫生工作,音乐、体育、美术三门学科要上出特色。认真上好健康教育课,卫生工作专人负责全面抓。要不断提高学生的体育合格率和体能测试合格率与优秀率,要加强学校田径运动队和乒乓球队的管理与训练,不断提高田径运动和球类运动的竞技水平,为学校特色建设再上台阶作出贡献。同时,平时训练与活动的资料一定要齐全、规范、保存完好。

7、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让学生主动地获得发展,真正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学科兴趣小组活动及各项课外活动做到时间、人员、内容、考核等方面全部到位。要把指导学生的兴趣活动和课外活动真正作为年度考核教师实绩的一项内容。

8、要进一步加强现代教育技术室的领导,切实加强现代化设备的管理和利用,做到有制度、有记载、有统计、有总结、有考核。各科教师都要研究网络环境下的课堂教学改革,实现从“教师中心”到“学生中心”的转变。上课时都要充分利用好现代化教学设施,并积极制作课件。改进教学手段和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真正发挥现代化设备的作用。科研小组的老师要以更多的精力去研究教育信息化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有效途径、方法、策略,为全体教师提供较为成功的范例。本学期要通过课件制作竞赛和整合教学公开课等活动促进全体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水平的提高。

9、教育科研工作要有新突破,每个领导和教师都要进一步强化科研意识、创新意识,挤时间自学教育教学理论,围绕科研课题,联系工作实际,修订科研计划,深入开展研究。要善于投身教改实践,努力实现由“经验型”向“研究型”的转变。要通过教育科研,建设一支学习型、研究型的教师群体,确保学校质量的可持续提高。

10、继续加强学籍管理,严格执行上级颁发的学籍管理规定。完善学生出勤报告制度,切实抓好学额巩固,制止流生,提高巩固率,学籍管理资料齐全,管理规范,档案室管理要进一步做到规范化、科学化和现代化。

(三)两支队伍建设

1、一流的学校要一流的干部和一流的教师,学校领导、全体党员同志和教职工都要认真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讲实绩,进一步服从大局讲团结,忠诚事业讲奉献,立足本职比贡献。热爱事业,热爱学校,热爱学生,关心集体,少说空话,多做实事。

2、要着力建设一支事业心、责任心、进取心强的高素质的干部队伍,中层以上领导要立足本职,勤学习、勤思考、勤工作。严格要求、敬业实干,主动服务,淡泊名利,廉洁自律,勇挑重担,敢于负责,勇于争先。围绕各自工作目标,围绕教育教学质量,踏踏实实抓出成效。真正做到:以正确的思想引导人,以高尚的人格熏陶人,以实际行动带动人,形成一个理论学习好、团结协作好、廉洁自律好、工作实绩好的强有力的领导集体。

3、继续抓好师德师风建设,以创文明校风、树师表形象为重点,深入开展以“志存高远、爱岗敬业、为人师表、教书育人、严谨笃学、与时俱进”为核心的师德教育。坚决杜绝歧视差生、体罚差生、向学生推销学习资料等一些有损教师形象的现象,校长室将继续定期召开学生会、家长会,听取他们的意见,做到依法执教、廉洁从教、文明施教。全体教师都要有爱生精神、敬业精神、乐业精神和专业精神,自觉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严以律己,忠于职守,服务学生,提高质量。

5、加大力度实施校内“名师、骨干教师”工程,要大力抓好青年教师的培养,青年教师要严以律己,虚心学习,积极钻研,着力提高教育教学业务水平。校长、主任继续定期对青年教师进行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的考核,作为评优晋级聘任的主要依据。

(四)后勤工作

1、后勤服务人员要进一步明确为教学服务的思想,做到工作勤、质量好,加强协作,搞好团结。加强对后勤工作的的管理,提高为师生服务的意识。

2、进一步节支创收,各项开支精打细算,做到化小钱办大事,坚持校务公开制度,按“收支两条线”的要求,严格财经制度,加强民主理财。按要求,办公用品等实行教育采购操作,公开透明办事。平时要加强校园财产的保管、保卫工作

3、规范收费行为,巩固“教育收费规范学校”的创建成果,做到坚持标准,严格纪律,规范收费,用好“收费登记卡”,坚持收费公示制,严禁任何个人、以任何形式私自向学生乱收费,一经发现,严肃查处。

4、要切实加强安全保卫工作,坚决落实安全目标、安全责任、安全措施,把防盗窃、防火灾、防食物中毒、防交通事故、防各种意外事故等工作落到实处,确保无事故发生。同时要注重对学生的安全教育,培养学生在紧急情况下的自救能力和处理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