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计算机编程培训

计算机编程培训范文精选

计算机编程培训

计算机编程培训范文第1篇

关键词:少儿编程;教育学意义;编程思维;课程开发

人工智能时代对人的核心素养提出了更高要求,学习和掌握信息技术已经成为未来社会“数字化公民”的必备技能之一。信息意识、编程思维、数字技术越早培养优势就越大,开展信息技术教育应从小抓起。实施编程教育是世界各国加强信息技术教育和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之一,如何科学有效地实施少儿编程教育,是很多学者都在进行探索的问题。基于多年从事低龄儿童编程教学实践,结合相关理论研究,对少儿编程教育进行思考与探析。

一、开展少儿编程教育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少儿编程教育因技术发展而生,随社会进步而兴,有着广泛的社会背景和发展逻辑。

1.时代要求

编程教育包括少儿编程教育,有着广阔的时代背景,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推动了人类社会加快进入人工智能时代。时展趋势对人的能力素养提出了全新的要求,也给教育改革发展提出了崭新的命题。国内外研究中“智能素养”概念的产生正是这种要求的客观反映。研究认为,智能思维是“智能素养”的构成要素,AI编程思维能力是其核心思维,也是人工智能时代人们必须掌握的核心素养。“在雅典时期,不具备读写能力的人被排除在权利结构之外,而未来不具备编程思维的人也有可能遭到时代的淘汰。”[1]语言表达虽然诗意,揭示的道理却令人深思。深入开展编程教育是培养编程思维能力的必然途径,同时现代计算机语言技术的发展也为编程和编程教育提供了支撑。单就少儿编程教育而言,从早期的Logo“海龟机器人”发展到现在的Scratch、CodeMonkey、Lego机器人,由此更加贴合少儿心智发展规律和认知特点,使实施少儿编程教育成为可能。

2.国家推动

我国和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都对信息素养的重要性有着深刻认识,都把编程教育作为信息素养培养的重要途径摆上了重要位置。早在4年美国即成立了计算机科学教师协会(CSTA),7年CSTA对CSTAK-12计算机科学标准进行了修订和[2],目标是使美国学生成为世界上计算密集型受过良好教育的公民,为未来职业做好准备。CS-TA提出的标准包括核心概念和核心实践两部分,其中核心概念侧重于内容领域,包括算法和编程(字母A表示)、计算机系统(字母C表示)、数据和分析(字母D表示)、计算机的影响(字母I表示)、网络和互联网(字母N表示)五个方面。随着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算法和编程、数据和分析等标准的重要性显得愈加凸显。我国从19年起就设立了全国青少年计算机程序设计竞赛,后来发展为全国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成为青少年五大学科竞赛之一。7年国务院印发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指出,0年前后中国人工智能人才缺口将超过0万,在未来编程将成为孩子必备的基本技能,并提出中小学校要逐步推广编程教育。8年1月教育部将编程语言、算法等划入高中新课标,同年教育部的《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强调,要提高中小学生和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浙江省落实步伐最快,在8年出台的信息技术课程改革方案中将编程语言Python列为信息技术高考内容,尽管此时的信息技术课程为“3+3”选考课程,但从中却可见教育主管部门对编程教育的日益重视。

3.社会响应

顺应时代要求,响应国家需要,编程教育得以蓬勃发展,并且形成了两种主流模式:一种是英美等国模式,把编程当作单独的学科来进行教育教学;另一种是芬兰、新加坡等国模式,以学科融合的方式进行编程教育。不仅面向大中学生,少儿编程教育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美国著名数据统计公司HackerRank在8年的《7年开发技能报告》就对全球各个国家5—岁少儿编程教育渗透率做了数据统计,具体结果如图1所示。从图1数据来看,少儿编程教育在世界代表性国家中得到了很大发展,但也呈现出不均衡的特点,信息技术发达国家的少儿编程教育渗透率较高,以美国为最,达到了惊人的44.8%,我国少儿编程教育还处于起步阶段,渗透率仅为0.96%,仍具有极大的发展空间。与英美等国模式不同,我国少儿编程教育表现为社会培训机构感知敏锐、行动迅速,而中小学校则认识不足、动作缓慢。经过一段时期的实践,有的培训机构所开展的少儿编程教育课程已初成体系,具备了较大的应用价值。比如傲梦编程根据美国CS-TAK-12课程标准,针对中国6—18岁的孩子制定了阶梯式在线少儿编程课程体系[3](如图2所示),为少儿编程教育的实施进行了有益探索。

二、少儿编程教育的教育学思考

以教育学视角观照,实施少儿编程教育具备受众智能基础,主要价值在于发展少儿编程思维,且与少儿其他素养发展并行不悖。

1.少儿学习编程具备智能基础

人的智能包含多个方面,呈现为多元结构。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加德纳(H.Gardner)19年通过《智能的结构》一书首先系统地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theoryofmultipleintelligences,简称MI理论),指出人的智能包括言语语言智能、数理逻辑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自然观察智能、音乐韵律智能、身体运动智能、人际沟通智能、自我认识智能等八种智能。不同年龄段儿童的多元智能发展程度不同,但4—5岁左右的幼儿在语言智能上已经能够描述事物的特征、细节和以往的经验;在视觉空间智能上能进行色彩分类,正确掌握半圆形、梯形等,并有创意性地运用形状;在数理逻辑智能上能认读数字并依两个指定条件将物品分类,会运用规律解决问题;在自然认知智能上能理解自然实验的意义,会把同类事物进行归纳等,这些都为少儿编程的学习提供了智力基础。美国学者(Kazakoff等,20;Sulli-van和Bers,6)研究指出,4岁左右的儿童能够掌握排序、并行编程、循环过程和条件语句等基本概念,而这些概念都是计算思维的核心概念,这些研究表明少儿具备学习编程的智能基础。

2.少儿编程教育的价值是发展儿童编程思维

编程教育符合以儿童发展为中心的学生观、以生活实际为内容的课程观、以解决问题为方法的教学观[4],具有重要的教育学意义。但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而言,实施编程教育的价值取向并不完全相同。就少儿编程而言,其根本目的并不在于系统学习编程语言、方法技巧甚至是问题解决本身,而在于通过编程实践过程来发展儿童的编程思维。Logo语言之父、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提出者派珀特(Sey-mourPapert)就指出,让孩子对电脑编程,而不是让电脑对孩子编程。编程思维也称计算思维(compu-tationalthinking),是指包含了问题表达及由计算机执行的一套解决问题的方法[4]。编程思维并不是计算机的思维,而永远是人的思维,能够帮助人们理清思维过程,忽略问题细节,抽象定义问题,通过筛选信息、制定策略、处理数据而最终解决问题。如前文所言,编程思维是未来智能素养的核心构成要素,实施少儿编程教育能够帮助孩子理清逻辑过程、理解问题,学会正确采取策略、科学设计路径,从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实施少儿编程教育不影响少儿其他素养发展

有研究者认为,儿童世界中非逻辑比逻辑更重要、想象力比程式化更重要。这种观点本身没有错,但以此否定少儿编程教育,有“以并非对立的两个概念中的一方来否定另一方”的方法论局限,存在逻辑上的不足。事实上,少儿学习编程并非儿童生活世界的全部,他们的各项智能要素都在各自多彩的生活中得到发展。编程学习只是儿童生活“之一”的活动,少儿不会因为学习了编程而制约编程思维之外其他智能要素的发展,相反对少儿的认知能力有积极促进作用。东北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姜强等(0)通过实验研究指出,“编程作为培养高阶思维与计算思维的有效载体,对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协作和自主学习有明显效力”,“研究发现,在可视化编程活动中,学生认知与计算思维的发展是相互映射的,且其发展方向具有一致性”,“多给学生提供锻炼高阶思维的编程实践活动,遵循认知水平和计算思维发展规律设计任务,才能实现利用编程进行计算思维培养的价值最大化”[5]。因此,实施少儿编程教育具有教育学理论基础,如何科学组织实施有待深入研究和实践。

三、少儿编程教育的实施路径

少儿编程教育已经具有了较为广泛的社会实践,但从广度和深度上看还处于初级阶段,无论是少儿编程教育自身还是有关管理乃至标准建设,都有待深入探索和实践。

1.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我国少儿编程教育还处于起步阶段,无论是观念认识还是师资建设,与国外一些国家相比都存在较大差距,难以适应时展需要。当前,中小学校基本上没有配备专业的编程教师,主要依靠信息技术教师开展计算机科学知识教育,有的学校甚至连专业的信息技术教师都缺乏,只是由其他学科教师兼带施教,信息技术教学质量难以保证,遑论编程教育。有计划地逐步配备编程教师是抓当前、利长远的一项迫切任务,需要教育主管部门以前瞻思维积极落实《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要求,把中小学甚至学前教育编程教师配置摆上重要日程,大力加以推进。要分层次加强信息技术教师和编程教师队伍编程教育培训,引导教师队伍树立科学的编程教育观念,深入研究少儿智能特征和学习特点,提高分层实施编程教育的能力,避免采用面向青少年学生的教学方法而实施少儿编程教育,导致少儿编程学习无趣、无效,打击少儿学习编程的热情。此外,支持社会机构开展少儿编程教育是弥补学校不足的可行途径,应加强监督管理和培训引导,积极发挥校外编程教育机构的师资优势、资源优势,实现校内校外、线上线下协同发展,更好地满足少儿编程教育的时代要求和社会需求。

2.开发少儿编程教育课程

合适的课程是实施少儿编程教育的关键载体。少儿编程教育课程开发要围绕少儿编程教育的目的、根据少儿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来进行,主要考虑两个方面:一是编程语言的选择。计算机语言技术发展到今天,面向少年儿童的编程语言已经有很多,且各有侧重和优点。但少儿学习编程不是为了学习编程语言本身,而是以此为工具通过一定的教学活动发展编程思维能力,对编程语言只需掌握基本功能和操作即可。不同年龄段少儿具有不同的认知特点,应当选择适合当下年龄段儿童的语言进行编程教学。有作者根据自身实践和经验提出了各年龄段少儿学习编程的语言选择,建议4—7岁儿童学习scratchJr,7—12岁儿童学习scratch2.0离线版,岁以上少儿学习Python[6],这样比较科学合理。二是教材开发或内容组织。为促进以编程思维为核心的多元智能发展,激发和保持儿童编程学习兴趣,少儿编程教材或教学内容要体现游戏性、趣味性,让孩子在活动中发现问题、选择策略、发展思维。可以采用STEAM教育理念,依托绘本故事创建角色并以其经历为主线,围绕不同事件将科学、技术、工程、艺术、数学等内容融入项目程序,绘本故事力求与真实生活相结合,形成故事系列,体现课程内容的系统化和生活化,孩子既可以学到生活常识,感知情感、音乐、真善美等,也可以自然而然地了解编程工具,感受编程逻辑。此外,每一节内容应项目化,无需在乎是否运用了编程语言的同一功能,项目化的教学内容会让孩子在短时间内获得成功,赢得成功和得到认同更能激发少儿的编程学习兴趣,从而提升学习效果。

3.健全少儿编程教学场所

计算机编程培训范文第2篇

(1)数控机床是一种机电一体化的新型设备,价格较之普通机床要昂贵得多。数控机床的操作训练若完全依赖数控机床进行实作训练,投入大消耗多成本高。

(2)数控机床的系统多,型号多且更新较快,对学院而言是不可能将所有的系统配齐的,这样经常会出现学生在校期间所学的系统与工厂中不符的情况,使到了工厂后不能尽快适应机床。

(3)数控机床是自动运行的,学生在初学时,常常会由于在编程中的疏忽或操作中的失误造成刀具或机床的损坏,甚至造成人身危害。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我院从数控专业开设起,就尝试利用数控加工仿真系统软件进行教学,均对我院数控教学等方面发挥了重大的作用。

2问题的阐述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数控技术正在得到广泛的应用。数控人才成为市场急需的人才,如何尽快地培养出满足市场需要、掌握数控机床编程和操作技术的数控技能型人才成为数控教学工作者必须研究的问题。作为数控教学的专业教师,深感如何将数控理论和实践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是值得我们认真探讨与研究的。

由于数控机床是一种新型工艺装备,故数控技术工人的培养和数控机床的教学还处在刚刚起步的状态,如何利用数控加工仿真系统进行教学更是处在探索阶段,因此有必要对数控教学模式、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完善进行有益的探索,创新数控专业的职业技能鉴定的工作方法,建立一套完整的数控教学新体系。

3数控加工仿真系统的产生

随着计算技术的发展,尤其是虚拟现实技术和理念的发展,产生了可以模拟实际设备加工环境及其工作状态的计算机仿真培训系统。它用计算机仿真培训系统进行培训,不仅可迅速提高操作者的素质,而且安全可靠、费用低。

目前在国内已经有很多学校将计算机仿真初步运用于数控操作人才培训的教学之中,也产生了各种仿真教学系统。简单来讲就是利用计算机和其他的专用硬件软件去产生一种真实场景的仿真,参与者可以通过与仿真场景的交互来体验一种接近于真实的场景的感觉。因此能进一步培训操作者的实际工作技能。

4数控加工仿真系统的应用方法

4.1活应用教学方法,使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

由于大部分高职学生学习基础差,所以教师教学很困难,传统的教学方式已很难使学生接受。

因此,利用先进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显得尤为重要。数控专业教师应有较高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有较强的数控职业能力,能较为娴熟地运用行动导向的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真正体现学生为主体,突出显示学生动手动脑的活动,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4.2恰当运用数控加工仿真系统,充分发挥其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数控加工仿真系统主要应用于数控编程与操作这一理论教学课程,还可作为数控操作技能训练的辅助工具。教师应十分重视数控加工仿真系统的在教学中的应用方法,摆正数控加工仿真系统在教学中的位置,既不能完全依赖数控加工仿真系统放弃教师在教学中的引导作用,也不能在教学中教师唱独角戏采用常规的教学模式而忽视数控加工仿真系统的应用,应该科学地、充分地发挥数控加工仿真系统在教学中的作用。

4.3科学安排教学内容,循序渐近掌握数控编程与操作技巧

在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的安排分为三个教学模块。其一为基础模块,主要讲解与训练最常用的FANUC数控系统中的的编程方法、操作及应用,由于配备FANUC系统的数控机床在数控加工中的市场占有率高,所以这一模块是教学重点,必须使学生熟练掌握,灵活应用:其二为提高模块,主要讲解与训练SIEMENS系统的机床的编程与操作,以帮助学生在不同数控系统下对不同数控机床的编程方法的理解与应用能力;模块三为拔高模块,主要讲解国产数控数控系统中的华中数控系统的数控编程与操作方法,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从而适应高职数控大赛指定系统—华中数控系统的编程与操作。

这三个模块的教学可根据学生不同层次进行安排。这样,学生在从业时能够信心十足的面对所操作的数控机床,较快适应所从事的工作。当然,运用此方法,我们学院在各种大赛比武中取得了好的成绩。

4.4正确进行教学评价,提高学生的自觉学习意识

教学时所进行的教学评价包括学生的自我评价、学生相互之间的评价和教师评价。上机应用数控加工仿真系统进行数控编程与操作练习时以教师评价为主,对每次的练习成绩及时登记。评价方法包括口头评价和试题测评,而试题测评方法包括课题测评及期末测评。教师对学生进行口头评价时应注意方式和语言的选择,对做得不好的学生不采用直接批评的方法,只是指出该学生哪些地方做得好,哪些不太好,应如何改进;对于比较差的学生称为“稍微弱一点的学生”。课堂测试应有较强的目的性,不是难为学生,而是通过对学生进行测试,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意识、学习热情,学习的自觉性和自信心。5数控加工仿真系统的应用效果

5.1理论教学应用数控加工仿真系统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引入数控加工仿真系统应用软件之前,数控编程与操作课程与其他课程教学模式相同,主要是课堂教学,学生对自己所编的程序正确与否是通过教师批改作业来知晓的。这种方法教师检查程序需逐个程序段进行查阅,内容多而十分麻烦,一些在数控机床上常常无法通过的书写错误也不易查出,而这些问题的解决在实际数控编程中是十分重要的。至于数控操作问题,在黑板上讲解各个按键的作用、名称与使用更是一件费力不讨好的事,习者枯燥,教者乏味。

引入数控加工仿真系统进行教学以后,学生所编程序可以直接在计算机数控加工仿真系统的模拟加工演示,对程序编写和书写的错误能直接看出,机床操作面板的使用与零件的加工过程也和实际加工情况十分相似,学生可以从任意角度观察数控机床加工过程,毛坯加工为成品的过程历历在目,直观形象,便于学习与掌握,编程与操作的作业可以直接在计算机上检查,每次有检查,次次有结果,使学生对这门课程有了浓厚的学习兴趣。

5.2技能训练应用数控加工仿真系统可降低训练成本提高训练效率和安全性

数控机床是一种较为昂贵的机电一体化的新型设备,它具备“高速、高效、高精度”的特点,如果初学时就让学生直接在数控机床上操作,可能出现撞坏刀具等现象,甚至因操作失误对学生造成人身危害。引入数控加工仿真系统进行技能操作,可以大大降低实训的消耗,约50个机位的计算机包括50个结点的正版数控加工仿真系统软件,所需费用相当于一台三十万元的数控机床,却能解决50-150个学生的初阶段的技能训练问题,学生可以轻松对实习过程进行初始化,对未能完成的实习实行项目保存,对已完成的实习课题进行调入回顾,而后再进行几次实际操作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大大提高了实习效率降低了实习成本。

因此应用数控加工仿真系统可以减少考生占用数控机床的时间约50%,学生可以将编程与程序校验时间放在计算机上完成,然后通过数据传输将所编程序输入数控机床,对零件进行加工,安全性及效率均大为提高。

参考文献

[1]黄志辉.数控加工编程与操作[M].北京:电子工程出版社,2008,(8).

[2]朱丽军.数控仿真应用软件实训[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5).

计算机编程培训范文第3篇

关键词:计算机专业教;理论实践结合;校企合作

1概述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生活对计算机的依赖也越来越多,大到航空航天技术的精准计算、工厂重要生产设备的实控操作、交通系统的安全运营、科研、医疗、技术研发等工作进程的很多阶段都需要依靠计算机来完成。即便传统的写作也很少有人再用笔去写,一台电脑就可完成大部分的创作,也省去来回翻页删改的烦琐,更不需要带着厚厚的稿件四处投递,网上便可完成投稿。每个具有相对成熟健康心理状态的人在掌握基本操作技巧之后,都可以独立使用计算机,只不过对于大部分计算机的使用者来说,计算机不过是用来获取想要的未知知识、看视频、打游戏、浏览娱乐八卦等内容的一种工具而已。这种简单的计算机操作只需要稍加摸索就可以很快地了解其中的窍门,不需要设置专门的课程、培训课程讲师,更不需要通过正规的课堂教学去培训、教育。计算机的大范围应用极大的方便我们的日常生活,但是计算机的简单应用并不能实现它存在的真实价值,专业化、系统化、学科化的计算机操作,更能促进社会的发展。与简单的计算机操作不同,真正复杂的计算机系统的设计及使用需要专业化程度更高的人才来完成,因此计算机专业的人才培养就更加关键,也就是计算机专业的教育、教学。所谓计算机教育、教学是一些使用计算机实现编程、生产、操作精细仪器的专业化特征人群,通过课程学习、实践操作等课堂教育手段实现教育或被教育目的的一种途径。计算机教学可以分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理论包含明白计算机的工作原理、了解需要实现的计算机功能以及实现这种计算机功能所需要的步骤等。实践教学则是学生通过老师的指导或者根据已设置的条件完成特定的计算机编程或操作,考验学生的动手能力和逻辑思考能力。

2教学创新的必要性

理论结合实践的教学模式已然可以培养出人才,为何还要进行教学创新呢?因为简单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虽然可行性很高,也能培养出色的人才,不过程式化教学的模式稍显单一,缺乏具有针对性的专业化方向和特点。而促进社会发展需要的科技研发和先进技术的创新要求计算机相关专业从业者具有独立自住的创新能力和大胆尝试的科学精神,对选择从事计算机专业的人才进行专业化、系统化的教育和细致、全面的教学至关重要。国内目前的计算机专业教育通过理论结合实践的方式可以完成大量人才培养,但是,这种教学方式就像是生产线生产的同一批次商品一样,有着近乎一样的知识水平和技能素养,缺乏突出的个性和特性。因此,对计算机方面专业人才的培养要从课堂教学方式的创新开始,通过独特的教学模式、新颖的教学手段、系统全面的教学理念等方面,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也更有利于人才的全面发展和特性发挥。

3课堂教学模式创新的实现方式

那么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要如何实现呢?本文将通过三个方面进行阐述。1)激发学生的兴趣。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计算机专业的学习也一样,学生对计算机产生浓厚的兴趣,便会不知疲倦的钻研,包括计算机的发展历史、计算机可以实现的功能、计算机新的编程开发等,时刻保持学无止境的求知欲和强烈的好奇心对任何东西的发展都是大有裨益的。传统的教育方式较为机械化,冗长的理论知识不仅让老师的课堂显得枯燥乏味,还会让学生昏昏欲睡,觉得无聊,缺乏激情,长久下去学生就会对计算机的相关方面完全丧失兴趣,即便迫于课堂压力努力的学习知识来完成学业,也会对学到的东西缺乏深刻印象,很容易遗忘。因此,任课老师在教学任务的初级阶段就要着力提高学生对计算机内容的学习兴趣,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会随之大大提高,对未知领域的探索意识会逐渐加强,会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研究计算机语言,尝试开发计算机的新领域,在后续的教学和实践过程中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2)理论实践相结合的新尝试。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不仅需要大量的理论知识作为支撑,实践动手能力和处理紧急情况的能力也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素养,所以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是计算机专业教学的精髓。理论方面。仅仅依靠专业课程老师在台上讲解知识,对任何一门课程来说都是失败的教学尝试,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的灌输,实际吸收的内容可以说很少,而且记忆程度不深,除非花费大量的时间去反复记忆,否则会很容易遗忘。对老师来说是一种无奈,有一种恨铁不成钢的无奈,对学生来说,枯燥乏味的课堂很容易丧失兴趣,一旦产生抵触心理,想再激发兴趣会很难。所以,学校的理论教学可以进行新的尝试,让学生作为主动参与者而不是被动接受者,这样不仅对理论知识记忆深刻,还会引发学生更深层次的思考。计算机专业的教师可以在第一堂课布置教学任务,将以后的课堂交给学生来指挥,将班级的学生进行分组。学生以组为单位展开理论知识每一个章节内容的讨论,让学生自己整理出他们认为是重点的内容,归纳总结,再挑选代表在下一次的课堂上负责进行课堂教学,讲解自认为重点的知识点,最后由老师负责进行归纳总结,对学生课上没有提到的重点内容进行新的教学,已经提到的却不完善的内容进行更进一步的补充。这种课程可以每周进行一次或者每个章节最重要的部分进行一次,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学习老师的教学方法和课堂思路,也可以保证老师的教学任务顺利进行。另外,老师同样给学生进行分组,根据不同的计算机功能要求布置任务,让学生自己完成功能设计的相关编程。通过组内讨论和步骤设计让学生深入其中,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编程设计技巧,并在实践课程中进行尝试,组内讨论找出编程设计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学习兴致会越来越高。这样不仅能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和主观能动性,还能提升学生的创造能力,组内学生之间思维的碰撞更能激发学生的个性特点。实践方面。理论的学习对实践具有很大的帮助,但只是一味地学习理论知识而没有实际操作经验,无异于纸上谈兵,等到真正上手操作的时候往往手忙脚乱,错误频出。所以,在学生有了基础的理论知识之后,任课老师便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教学,由浅入深,逐步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实际操作来完成对计算机功能的理解和新应用的开发,是不同于理论教学的教育方式。同样,在每个学生都具有一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老师可以开始分配实践任务,由老师将班级的学生进行分组,每三个或四个组为一个团体,分配相同的任务,每个组内的学生通过交流、研究,共同完成分配的实践任务。任务完成之后,同一个团体内的组与组之间可以进行比较,看哪一组完成度的更好,产生的错误更少,运行得更流畅。这样的实践方式不但可以锻炼学生之间的团队协作能力,还可以通过比赛的形式产生竞争,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全身心地投入学习中,并利用学生求胜的心理点燃学生激昂的斗志,更能促进同学之间的亲密交流,产生深厚的友情、和谐的校园氛围和良好的学习环境。3)校企合作定向人才培养。采用校企合作的方式共同培养学生是学生职业教育方面的执牛耳者,学校根据企业发展需要人才类型的实际情况方向性的培养某一方面尤为出色的特长生,而企业负责提供给学校培养特长生所需要的社会资源,包括出色的员工引领、企业人才岗位的培养计划和实践实训基地的提供等。这样,学校将学生特长生输送给企业之后,便大大缩短了新入职员工的适应期,更早的实现价值,减少企业雇佣员工前期的培养成本。校企合作促成的定向学生培养计划,是针对企业的人才需求和企业的发展性质来进行的,进行校企合作的企业不需要学校培养的各方面全都精通的人才,而是需要在企业特定的岗位、擅长的领域能够支撑企业扩张、促进企业发展的专门性人才。学校在学生的培养阶段就要明确企业需求的人才类型或者企业的岗位职位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理论知识教学并根据企业的实际工作情况进行实践内容设计,让学生提前熟悉企业的工作内容和运作特点。像计算机方面的校企合作,学校可以将企业正在开发的项目或者客户的新项目给学生做实践教学,让学生自由发挥对实际项目的理解,提前接触真实案例,完成实践教学的同时还可以增长经历。综上所述,职业教育中计算机专业的教学要沿用理论结合实践的教学模式,并在传统教学方法的基础上进行大胆的创新尝试,激发学生对计算机的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积极钻研的精神、善于思考的习惯和团队协作的能力等。专业教学过程中还要根据校企合作中企业的实际情况定向培养学生的能力和所需技能,培养企业岗位实际需要的特长型人才。

参考文献:

计算机编程培训范文第4篇

关键词:计算机软件类;人才培养;核心能力;能力培养

根据国家统计局9年统计数据,当年我国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开发等行业就业人员5万人,其中,%左右从事计算机软件相关行业,如软件系统销售、软件系统使用培训,甚至软件公司的内部服务,其工作实质上并非软件开发;15%左右从事软件系统的后期测试、代码维护等工作;只有不到5%从事专业的软件开发①。软件技术专业核心能力就是软件开发,也就是说,软件技术专业的首要培养目标就软件工程师。软件工程师具有独立的软件设计开发能力,能够独立完成一款软件或其中某个功能模块的设计开发工作[1]()。软件开发工程师需要具备以下核心能力:软件项目管理能力、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能力、软件测试能力、数据库应用技术开发能力、实际项目开发能力等。软件开发工程师是我国目前急缺的一类人才,但目前这类人才培养存在短板。本文拟从一线教师的视角,谈一谈如何提升我国计算机软件类人才核心能力培养的质量和水平。

一、我国计算机软件人才培养存在的缺陷

大多数普通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中,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培养与社会的发展是不相适应的。一方面,社会急需大量的计算机人才,另一方面,高校计算机专业培养出来的学生,并不能适应岗位的需求,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调查表明,当前企业中既有通用的软件、工具,也有根据自身特殊的专业需求和技术要求定制的操作平台。而大多数高校的计算机专业,其培养目标比较宽泛,针对性不强,只是提出了“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之类的目标,实际进行课程设置时,却没有根据具体的市场需求进行细化培养方向和目标。这样就使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相脱节,不能实现有效的对接。这也是造成学生就业难,就业后适应不了工作需要的主要问题之一。

(一)课程结构不完整

任何专业、行业都有自己的知识体系,反映在学校教育上就是培养不同专业、行业的人才就需要设置相应的课程体系。在现代,学科高度分化、专业化、专门化,而实际工作能力却需要多学科知识理论的支撑。高校培养计算机软件类人才不能与短期培训一样,只重视当前流行的语言编程能力的培养,不应简单强调开设与编程能力直接对应的课程,而应当构建以培养编程能力为核心的课程体系。但不少高校为了使学生快速掌握编程能力,在尚未开设计算机程序设计课程的相关前导课程时,第一学期就开设计算机程序设计课程,而英语、数学、软件工程、计算机网络等课程往往是分不开的,这就将计算机软件编程置于悬空孤立的境地[2](68)。这样做实际上是欲速则不达:计算机学科是从美国发展起来的,计算机编程语言通常都是英语,没有一定的计算机英语基础,连简单的计算机命令都写不出来,简单的变量也无法规范命名,大量本是自己命名的变量自己也很难弄清其含义。数学是逻辑思维的代名词,没有一定的数学知识和数学思维能力,就无法编制计算机程序,至多不过是大量命令的堆积,很难编制出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程序。软件工程课程主要介绍软件开发的基本思路、方式和方法,为编程提供理论指导,没有理论指导,程序设计就是盲目的,工作效率低下。而成熟的软件产品是要在网络平台上运行的,没有基本的网络知识,就难以设计出适应网络环境的软件产品。总之,课程体系不完整导致学生相关知识体系不完整,严重影响计算机软件类人才的培养质量,导致毕业生实际工作能力不足,发展后劲不足。

(二)能力培养不扎实

在我们的计算机软件人才培养过程中,只注重了计算机软件编程知识的学习,并没有去注重计算机软件程序设计能力的培养,包括对要解决的问题进行需求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案分析和设计、不可预期问题的处理等等,不能设计出一个巧妙的解决方案,就不可能成为我们所说的真正的软件工程师。培养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实践能力,需要从课程实验课程设计到毕业设计,最后到专业实习,一步步地不断的积累经验,一点点地提升他们的实践能力。在日常的计算机教学中,就可以采用实例教学的方法,经常性地设置一些小的、合理的实践情境,可以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更快更好地培养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更加喜欢这个专业,进行主动的学习。

(三)教学脱离实际

教学理论向教学实践转化,回到实践、指导实践、接受实践检验、修正和进一步发展等等活动过程,其实就是我们近年来热烈讨论和实行的教学改革实验,同时也就是教学模式的生成过程。只不过我们一些同志一方面兴高采烈地赞赏和参与教学实验,一方面却又在那里消极议论:教学理论脱离实际。而没有把这两件事情联系起来,没有意识到:教学实验的兴起和教学模式研究的开展,正在切实地解决教学理论脱离实际的问题。国内外任何一个教学实验,无不体现了理论向实践转化和进一步发展的过程。例如,规模很大的自学辅导实验,就是根据教师指导学生学习书本知识的理论,学生应该作为教学主体的理论,学生学习具有个别差异的理论等,第一步提出教会学生自己读书以达到培养自学能力和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第二步设计特殊教材或自学提纲、课的类型、教学方法,以及教师和学生活动的安排。第三步付诸实施。最后,对学生学业成绩和能力进行分析评定。这样,有关的教学理论不仅转化为实际活动,指导教学获得实际效果,而且生成了自学辅导教学模式。

二、强化计算机软件人才核心能力培养的设想

计算机程序设计由两部分构成:基于某种编程语言的语法+算法。语法是基础,是基于某种编程语言的书写规则,按照既定的规则进行书写才能不被认为是错误的。算法是灵魂,是指一个问题的完成解决方案,包括对问题的分析、解决方案的设计、问题的解决处理,是解决一个问题的方方面面,和具体的编程语言没有必然的联系,重要的是体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完善课程结构

在学校三年内的任何学期,学生都可以选择修习选修系列中的基础类、实用类、拓展类、第二外国语类等课程,以丰富学习内容,拓展学习领域,发展学习兴趣。成绩优秀且学有余力的学生,可提前完成必修课程和选择性必修课程,获得参加考试的资格。基础相对薄弱的学生,可以统筹规划学校三年内必修和选修课程的课时和学分,适当延长必修的时间,也可以通过修习选修课程系列中的基础类课程补习英语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确保达到毕业要求。在完成必修课程后,有升学愿望的学生可以在大二和大三年级继续修习选择性课程,为专升本作准备。学校应根据学生的不同能力水平和学习需要灵活设置和安排英语课程。因此课程设置要站在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为本的基础上,符合学生发展的策略和要求,灵活安排英语课程。教师应指导学生和家长客观评估学生的学习能力,学生应根据其能力和意愿进行选课,并根据考试规定及时间安排,决定何时参加考试。

(二)上好专业基础课,打好理论基础

以软件技术专业为例,专业基础课包括:信息技术、HTML5+CSS3响应式web开发、JavaScript程序设计、图形图像处理、数据结构、Java编程基础、MySQL数据库技术、Python程序设计基础、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基础课主要指上面谈到的知识体系的底层支持,包括编程语言的基本语法和思想。当学生有了牢固的基础知识以后,也会更加容易地突破自己的技术和成长瓶颈。我认为在技术领域里其实是不存在量变可以达到质变这么一说的。量变达到质变也是说只要我努力多写代码就能成为架构师,技术就会有一个质的突破,其实并不是这样的。即使你代码写得再多,如果不懂得背后的技术原理,不懂得科学的学习方法,不进行归纳总结输出,是永远无法达到质变的。所以必须学习和打牢基础理论知识,如果总是只学习一些浮于表面上的东西,当技术形式发生一些变化后,你会发现之前学习的知识已经用不到了,又得重新学习,而在技术世界里变化又是非常快的,所以很多人都迷失在不停的学习技术形式之中,这也是造成一部分人感到焦虑的原因之一。上层的技术实现都是有背后的理论基础作为支撑的,因为这些理论基础都是抽象和归纳,比如不管是Java还是其他的一些开发语言,只要只用TCP/IP协议,用的都是一样的原理,不同的只是技术实现形式上的差异,你只要打牢基础理论知识,抓住本质原理,不管它技术实现形式上如何变化,都能很快掌握它。上好专业技术课,首先要在课堂上重视。专业基础课一般都是低年级开设,所以上课的时候,要以日常化的形式去讲专业的知识,以讲清楚思想为第一目的。课下要布置对应的作业,作业以实践作业为主,难易程度稍高于课堂内容最好。其次,组织阶段性测试,让学生明白自己学习效果,及时查漏补缺,在不断进步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三)强化综合实践课教学

以软件技术专业为例,综合实践课包括:An-droid应用开发、Vue.js前端框架技术、SpringBoot框架技术、uni-app项目实战、JavaWeb项目实战。综合实践课程是基于学生的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实际,体现对知识的综合应用的实践性课程,是指人才培养方案中规定的、集中在一段时间进行的计入学分的专业性实践教学活动。加强综合实践是高职高专的特色之一,根据科目制定不同的实践课程,可以是阶段性实践课程,可以是学期学年实践项目,可以是毕业设计等多种形式。根据软件技术专业的特点,普通专业课采用一半理论一半实践,边讲边做的模式。把每个案例细分为多个任务,做出每个任务的详细说明和解决方案,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小的项目可以单人完成,大的项目可以多人以团队协作的方式完成。除此之外,还有专门的实践课,比如项目案例课,项目实战课,比如智慧医疗案例,包括远程探视、远程会诊、自动报警、临床决策、智慧处方等模块,每个模块都可以看成是一个独立的小项目,想完成整个项目需要一个月或者两个月的连续讲解和实践过程。组织学生从组团队开始,完善需求分析,分析功能模块,分析数据存储,实现代码,代码测试与,完成整个流程,充分体现了学生们对知识的综合应用。毕业前的论文答辩课,论文答辩的前期也是老师带少数学生做项目,也就是现代师带徒的形式。一个老师带领两三个学生,或者做企业的实际项目,以实际项目作为毕业论文的基础,或者带学生一起做科研,以高校科研作为学生论文的基础。

(四)因材施教,分类培养

针对不同生源的文化基础和特点,要因材施教。从备教材,到备学生,在具有一定招生规模的专业中实施分类培养。将培养方向分为技术提升型、技术应用型和现代学徒制型。技能提升型以继续提升学历层次培养为主,技能应用型以促进更好就业为目标,现代学徒制是校企合作的模式。每个学生的基础不同,对未来的规划也不同,应该根据学生的特点,为每个学生制定出适合自己的长期计划和短期计划,比如技能提升型,应该加大数学和英语等公共基础课的教学课时和学习难度,尽可能地和专升本考试接轨,和本科的基础要求接轨,帮助学生在专科阶段为升学做好准备。而技能应用型和现代学徒制班,他们未来都是要毕业即就业的,就业就是他们的长期规划,但依然应该根据学生的特点,为他们制定短期目标,比如有些学生逻辑思维不太好,我们可以让他们学习图形图像处理,学习前端设计。有些学生基本功好又勤奋,我们给他制定第一学期,学习好一门面向对象的程序语言,假期开始依托“蓝桥杯”往年赛题,开始研究算法;第二学期根据学生的学期情况,推荐优秀学生参加比赛,还有部分学生达不到竞赛水平的,通过努力学习;第三学期还有机会,争取人人有事做,竞赛常态化。还有一部分学生,年龄小,对自己的未来没有规划,就要多和他们聊想法,观察他们的日常上课情况、作业完成情况,根据初步判断,为这些学生制定一个简单的基本能完成的小任务,让他们在实现一点点计划后,强化兴趣爱好和自信心,后期再跟踪这些孩子的心理想法,随时调整计划。按照“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的人才培养模式,让学生从入校开始就有明确的目标,根据目标调整自己的学习重点,形成因材施教、分类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在提高教学质量上取得较好的效果。

(五)实施“岗课赛证”融通一体化教学

“岗、课、证、赛”是指结合专业对应岗位设置课程,尤其是专业核心课程的设置,同时将职业资格证书考试课程与专业课程教学相衔接,做到课程与考证相结合,课程与职业资格证书融合,同时以赛促教,以赛促学,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工作岗位的实战能力。有目标才会有学习的动力,才能不断超越自己。通过“岗课赛证”融通一体化教学,给学生更多的选择和更多的目标,使学生明白,学习不仅仅是为了期末考试,更是为了未来走上工作岗位做准备。课程和职业证书深度融合,深化教育教学模式改革,使企业的新技术、新技能及时进入专业教学内容,进一步增强职业教育的适应性。同时职业院校教师要主动提升素质、积极融入实践项目。以移动应用开发专业为例,有如下核心课程:用户体验设计、HTML5+CSS3、Java程序设计、JavaScript程序设计、数据库原理及应用、移动应用开发、Vue.js前端框架技术、SpringBoot框架技术、微信小程序技术、软件测试技术、Android高级开发技术。根据分析,该专业对应岗位有以下几种:移动Web工程师需要以下课程:用户体验设计、HTML5+CSS3、JavaScript程序设计、Vue.js前端框架技术。Android工程师需要以下课程:用户体验设计、Java程序设计、移动应用开发。小程序工程师需要以下课程:用户体验设计、HTML5+CSS3、JavaScript程序设计、Vue.js前端框架技术、微信小程序技术。软件开发工程师需要以下课程:Java程序设计、数据库原理及应用、SpringBoot框架技术、Android高级开发技术。前端工程师需要以下课程:用户体验设计、HTML5+CSS3、JavaScript程序设计、Vue.js前端框架技术、微信小程序技术。软件测试工程师需要课程:软件测试技术。产品经理需要课程:用户体验设计。高职高专认可的比赛有: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移动应用开发赛项和世界技能大赛移动应用开发赛项,需要以下课程:户体验设计、HTML5+CSS3、Java程序设计、JavaScript程序设计移动应用开发、Vue.js前端框架技术、软件测试技术支持。世界技能大赛商务软件解决方案赛项需要以下课程:用户体验设计、HTML5+CSS3、JavaScript程序设计、Vue.js前端框架技术、Java程序设计、数据库原理及应用、SpringBoot框架技术支持。“挑战杯”和“中国软件杯”大赛需要以下课程:用户体验设计、HTML5+CSS3、JavaScript程序设计、Vue.js前端框架技术、Java程序设计、数据库原理及应用、SpringBoot框架技术支持。和本专业相关的证书有:华为的移动应用开发证书需要课程:移动应用开发和鸿蒙技术。联想的移动互联网应用开发证书需要以下课程:移动应用开发、Android高级开发技术。腾讯的安卓应用开发证书需要以下课程:移动应用开发、Android高级开发技术。东软的JavaWeb应用开发证书需要以下课程:Java程序设计、数据库原理及应用、SpringBoot框架技术。腾讯的微信小程序开发证书需要课程:微信小程序技术。工信部的Web前端开发证书需要以下课程:用户体验设计、HTML5+CSS3、JavaScript程序设计、Vue.js前端框架技术。由于计算机技能大赛的内容大都来自平时课程基础知识,但高于和难于课程基础知识,是对基础知识的灵活运用,所以通过竞赛的选拔,可以带动一大批学生加深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同时教师为了掌握竞赛系统,也必须熟悉和掌握大赛系统的规则、题库,因为这些都有助于教学内容的改进、教学方法的更新,真正做到课程为岗位设置,课程为比赛和考证服务,实现“岗课赛证”融通一体化教学。培养计算机软件人才最根本的是要培养学生用程序设计的思维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他们能够设计开发出具有实用价值的应用软件。单靠计算机程序设计课程或编程技术课程等与计算机软件人才核心能力直接相关的课程培养不出这种能力,单靠知识理论灌输同样也培养不出这种能力。必须让学生掌握足够的相关知识理论,并通过大量实际训练,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软件项目管理能力、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能力、软件测试能力、数据库应用技术开发能力、实际项目开发能力等核心能力,才能成为相关行业企业合格的、高质量的计算机软件人才。

参考文献:

[1]周法国,高文超,张帆.面向应用与创新的计算机软件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7(11).

计算机编程培训范文第5篇

一、建立“企业ERP系统”

会计电算化发展到今天,已不是单纯的会计与计算机的简单结合,而是已经发展成为一门延伸到通信学、企业管理学、市场运筹学等学科的综合性学科;它的推广应用不再是单纯的财务管理系统,而是正朝着企业资源计划管理系统(ERP)方向发展,甚至发展成为不同企业之间跨地区、跨行业相互链接的大网络系统。

通过几年来在基层从事会计电算化工作所积累的经验,要想实现真正的财务管理现代化,必须在企业内部建立以财务为中心的“企业ERP系统”。通过把企业内部相关部门的计算机连接起来,建立企业内部综合信息管理网络系统,在业务量比较大的几个部门建立独立的资源子网。比如:财务管理信息子网、物资管理信息子网、生产管理信息子网等。各子网要以财务资源子网为中心,通过网间联合与财务管理局域网相连接,其它部门可采用电信线路用单机挂接方式或者通过光缆与财务管理局域网连接。同时,制定一套“财务管理局域网管理规范”,规范各资源子网的数据结构、操作规范,安全规范、职业道德规范等一系列管理制度,确保“企业ERP系统”运行畅通无阻,实现网上信息资源在各部门之间的相互沟通和资源共享。

二、以商品化软件为契机,开发更具实用性的会计软件

目前,我国工业企业财务部门使用的会计软件,一种是外国公司开发的经过汉化的会计软件,是按照国际会计准则设计的,适用于西方资本主义管理体系,而不适用于我国企业管理模式;另一种是国内企业开发的商品化会计软件,这种软件由于受知识产权的影响,价格比较昂贵,而且商品化软件维护起来比较麻烦,使用它势必造成人力和物力的极大浪费。当然后一种商品化软件是由各方面专家共同开发的,软件比较规范、功能比较齐全、操作也相对简便,而且软件实施周期短、见效快,因此,对于缺乏软件开发队伍的单位采用商品化软件是比较明智的。另外,我们还可以在同行业之间组织力量开发适用于某行业的会计电算化软件,实行集中开发、集中管理和维护,共同使用,这样可以节省大量的资金,而且行业之间提供的会计信息资料共上级部门可直接进行汇总处理,而不必再开发专用的汇总软件,这是我们开展会计电算化工作既经济又适用的捷径。

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和财务会计知识,建立一套科学的财会综合管理体系和会计电算化软件发展规划,采用在行业内部或同行业之间选拔优秀的计算机人才,建立行业计算机技术开发公关小组,开发适合行业内部管理需要的会计电算化软件,在企业各财会部门推广应用。达到集中开发共同使用的目的,缩短软件开发应用的周期,同时在应用管理上也可纵观全局,从长远利益出发,制定一套完整的会计电算化工作的长远发展规划。走出仅限于统计报表管理和数据存储管理的初级探索阶段,向大规模数值计算的专用软件、面向问题和过程分析及判断推理的高层次软件综合开发阶段迈进。由单机单用户、联机终端网络向标准化网络体系结构发展,充分利用计算机的网络结构,更大程度地共享计算机的硬件、软件及数据资源,建立一套完善的计算机辅助管理专家系统和智能系统,使计算机在财务管理工作中的应用向更广泛更深层次发展。为企业领导和决策者提供准确可靠的信息情报,编制出合理的企业生产经营计划报表及财务报表。有效地控制企业生产经营中的资源浪费,加快资金流通,降低资金占用消耗和产品生产成本,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开创以商品化软件为契机,以自己的软件开发队伍为中心,实现企业自己的智能化信息与专家系统的会计电算化发展新路子。

三、搞好计算机技术培训工作,走“全员化管理”的道路

会计电算化工作的关键是应用,特别是从事具体管理工作的人员,他们的会计电算化水平决定本企业会计电算化管理的水平,他们中有多少人会使用计算机,能够利用计算机进行辅助管理工作,甚至有多少人会进行简单的计算机软件编程工作都对会计电算化的顺利实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说会计电算化工作要得到全面的发展,必须走全员化管理的道路。

全员管理就是动员企业内部从事各项管理工作的工程师、会计师、管理师、统计师、会计员、技术员及一般管理人员等在搞好本职工作的同肘,协同从事计算机程序设计的人员一起研究学习计算机技术基础知识和其它管理科学的知识,应用计算机去从事各项管理工作。把计算机同现代化的管理科学融合在一起,培养出大批能从事多种工作的复合型人才,形成一个企业内部全体上下相互协作,同心协力的全员学电脑、用电脑的局面,让更多的人去学习计算机知识,用学到的知识去为管理服务,提高管理工作的水平和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