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经济专业论文

经济专业论文范文精选

经济专业论文

经济专业论文范文第1篇

课程观是人们对课程的基本看法,是课程体系安排的支配力量。在课程探究的历史上,大体有三种基本的课程观,即知识或学术理性主义课程观、经验或自我实现课程观、生活经验重构或批判课程观等。现在通行的经济法课程体系体现的是知识或学术理性主义课程观,强调遵循法学学科自身的逻辑体系安排课程体系,课程内容只关注法律规定本身,以直接叙述知识为主要方式说明学习内容。这种课程体系非常有益于构建学生严谨的法律逻辑思维,培养学生对涉法活动进行事后诊断和准确运用法律解决纠纷的能力,在培养法律专门人才方面意义重大。但管理类专业经济法课程是为培养管理学科高级专门人才服务的。就专门管理人才而言,其工作重心是管理而非处理法律纠纷,只需了解法律环境的特点,熟悉主要经济法规的核心内容,能够运用法律手段增进管理效益和保护自身合法权益即可。因此,经济法课程体系的构建应以经验或自我实现课程观为指导。(1)改变学科本位的观念,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促进人格发展为核心,重视经济法课程在情感、态度、价值观和终生发展能力方面的教育功能。(2)课程内容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和经验,主要选择那些与企业涉法典型工作任务相关度高,在实际工作中非常有用,且与学生的接受能力及课时安排相匹配的理论知识和技能。(3)课程的学习活动方式以理解、体验、反思、探究和创造为根本,通过多种外显的教学活动形式,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求知心理,并通过实践拓宽他们的视野,增长他们的社会经验和实务操作能力。

二、着眼于满足学生需要设计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是课程功能的具体描述。管理类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管理、经济、法律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在企、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管理以及教学、科研方面工作的管理学科高级专门人才”。作为管理类专业核心课程之一的经济法课程的教学目标,必须服从于这一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在价值取向上突出就业导向的社会需求、能力本位的职业需求和终身发展的个性需求,致力于全面提高学生法律方面的知识、能力和素质,促进其人格的发展。现代法治的发展以及法制观念的深入人心,要求企业管理者在熟练掌握管理知识技能的同时,必须有较高的“法商”,了解企业法律环境的特点,熟悉主要经济法律规范。就管理类专业学生个体而言,其进入大学学习的基本动因是获取从事某种职业的综合职业能力,无论将来是自主创业,或是从事单纯的管理工作,或是在涉法较多的岗位,如企业产品营销岗位工作等,都离不开对法律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和运用。如要进行创业,必须了解企业的创制和运营的相关法律规则。从事单纯的管理工作时,可能无须熟练掌握精深的专门法律知识,但能够敏锐地观察到管理决策中可能涉及的法律因素,会搜索、咨询相关法律问题,并正确理解法律概念和立法含义,形成以强烈的秩序观念和在秩序下创造的主动进取精神为核心的法治精神,是每一个成功的管理者都不可缺少的基本素质。要在涉法较多的工作岗位有所成就,除了较高的法律素养外,必须对主要经济法规熟练掌握,如营销人员需熟练掌握合同、广告、竞争等法律规定,研发人员需要对专利、商标、商业秘密法律规定有较多的认知,财会人员则需全面熟悉财务、会计、审计、融资等法律规定。由此可见,胜任任何一种具体职业,都必须了解基本法律知识,具有较高的法律素养和法律解读能力、认知能力,以及运用法律解决具体事务的能力。因此,管理类专业经济法课程教学应承担起传授经济法知识、培养法律应用能力,帮助学生获得某一职业岗位或岗位群所必需的经济法律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等,切实为提升学生法律层面的职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服好务。这是经济法课程之所以能成为管理类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的重要原因,也是经济法课程价值之所在。由此可见,经济法课程必须兼具法律素养培养、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等功能,课程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提升学生的法律素养,拓展和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使学生掌握识别和防范企业运营中法律风险的方法,获得能够比较专业地解释涉法事务和解决具体问题的知识和能力,帮助其成长为具有较强职业能力的管理人才。

三、根据企业涉法工作过程规划课程内容

要在培养学生职业能力方面有所建树,经济法课程不应再单纯地追求学科知识的系统化,而应围绕着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将课程体系与工作体系有机结合,即将工作内容转化为课程内容。

1.基于企业涉法典型工作任务选择课程基本内容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的本质是根据工作任务安排课程内容。企业涉法工作任务很多,经济法内容也很庞杂,要使教学确有所获,只能选取对学生当前的心智发展和将来从事的职业,以及对个人和社会生活的长远发展最具意义的重要知识和技能,即选取完成典型涉法工作任务需要的知识和技能为课程内容。调查显示,管理类专业已就业的学生大多在企业工作,少数在非企业工作的,其工作内容也与经济活动有关,职业活动内容主要是办理企业涉法事务和防范企业运营中的法律风险。通过对《国有企业法律顾问管理办法》中企业法律顾问和企业法律事务机构职责的分析,发现企业涉法工作任务主要有:(1)对企业重大经营管理决策中的重大事项提出法律意见、方案和建议;(2)对相关法律风险提出防范意见;(3)起草或者参与起草、审核企业重要规章制度;(4)办理工商登记、合同管理、知识产权保护、企业变更等重大经济活动所涉及的具体法律事务;(5)进行法制宣传教育,提供与企业生产经营有关的法律咨询;(6)参加企业的诉讼、仲裁、行政复议和听证等。另外,学生今后的职业进步和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讲需要通过诸如注册会计师、营销员、导游员、物流师、商务师等职业资格考试。经济法律知识是这些职业考试的必考内容,且分值比重有逐年加大趋势。就各类职业考试而言,尽管考试内容有些差异,但基本都涉及企业组织法、合同法、知识产权法、劳动法、竞争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程序法等,与完成上述企业涉法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知识和能力要求基本一致。由此可见,企业设立、变更、终止事务的办理及其组织机构构建规则,企业人、财、物、产、供、销管理中的法律规则,以及企业权益争议妥当解决的途径和方式等内容具有典型意义,应确定为课程基本内容。

2.依据完成具体工作任务所要求的知识能力确定教学单元企业涉法典型工作任务成果很多,但完成每项涉法典型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知识和能力不完全一样,如企业生产管理活动主要涉及安全生产、计量与标准化、产品质量管理等法律制度,企业产品销售活动的顺利开展则与合同、结算、广告、竞争等法律规定密切关联。为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体现课程内容对完成某一特定工作任务的价值,可改变现行依照法的调整为对象编制教学单元的做法:(1)以具体工作任务为依据将教学内容安排为创立企业、运营企业、变更终止企业和解决法律纠纷等多个单元。由于运营环节企业活动复杂多样,涉及法律规范较多,可按人、财、物、产、供、销等管理要素将教学单元进一步细分为劳动用工法律制度、财务管理法律制度、财产法律制度、生产管理法律制度、竞争法律制度、合同法律制度、对外贸易法律制度等章节。(2)以为完成某项具体工作任务所必需的知识能力要求为标准,将内容彼此相关的法律法规整理归纳到一起,如在生产管理法律制度一章中,可将安全生产法、计量与标准化法、产品质量法等法律制度综合在一起。(3)考虑到经济法理论的系统性和学生的学习基础,以导论形式对经济法的概念性知识进行介绍。

3.基于实用性整合课程内容课程设计必然根据教学对象原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能力,有针对性地安排相应的教学内容和侧重点。由于管理类专业学生的法学知识基础较为薄弱,学习目的侧重于提高自身法律素养和获得正确认识处理简单涉法事务的能力,所以,相对于法学专业经济法课程对理论性的高度关注,管理类专业经济法课程不宜也没有必要过深地介绍法学专业理论和对具体法律条文进行详细释义,而应侧重关注法律原理、原则对企业决策的指导和约束作用,以及具体涉法事务的操作,如怎样订立合法有效的合同,如何申请专利等。基于这一特点,课程内容的选择要尽量避免枯燥烦琐的理论演绎和法律专业概念与术语,淡化法律规范体系框架,重点介绍管理工作中常用的经济法律法规,以及法律制度在管理实践中的应用,以提高学习效率。在介绍具体经济法律制度时,应以法律的应用功能而非法律体系本身的系统性与完整性为标准,将具体法律规范中与完成典型涉法工作任务关联性不高的内容舍弃,以提高内容的有用性。如法的适用范围、法律责任等规定几乎是每部法律的重要内容,但因与企业法律权利的获得、行使、保护等关联不大,可最大限度简略或不作介绍。

四、以企业运营流程为参照序化课程内容

由于学生的学习要按照某种顺序展开,所以,必须对课程内容进行序化,以形成科学合理的课程结构。一般来说,课程内容序化有递进式、并列式、流程式三种基本模式。其中的流程式是按照前后工序关系依次编排课程内容的,既可以全面展现企业运营发展的过程,又有利于学生依据涉法问题的发生环节进行查询和学习,是较为适宜的创建经济法课程结构的模式。而组成经济法的各单行法规间的松散联系,主要法律制度间不存在先导或互为基础的特性,使采用流程式序化课程内容具有实现的可能。因此,经济法课程内容的排序,可因循设立、运营、变更、终止的流程进行。由于运营环节企业活动复杂多样,涉及法律规范较多,可按人、财、物、产、供、销等管理要素进行并列排序。综上,课程内容可按以下顺序安排为导论、市场经营主体创立篇、市场经营主体运营篇、市场经营主体变更终止篇、市场经营主体法律纠纷解决篇5个板块,具体包括导论、企业设立法律制度、劳动用工法律制度、财务管理法律制度、财产法律制度、生产管理法律制度、竞争法律制度、合同法律制度、对外贸易法律制度、企业变更终止法律制度、法律纠纷解决法律制度等内容。

五、实行学生课程参与式组织教学模式

经济专业论文范文第2篇

我国中职教育的改革目前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改革不系统、不深入。很多职业院校对工科类人才的培养研究较多,但对经济管理类人才的培养研究较少。与工科类人才的培养模式比较,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实践性教学环节显得非常薄弱,特别是没有与工商企业建立紧密的联系,因而使得经济管理类专业的职业教育与其培养目标存在偏差。

1.学校的教学内容滞后于企业发展需要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学生就业环境的不确定性程度越来越高。国家经济政策的变化、竞争环境的变化、企业兼并重组、管理理念的更新、企业体制的改革等,都导致了企业对管理人才的需求日趋不稳定。而稳定的专业教学内容、实践性教学计划、从业教师、教学环境、教学理念、教师知识体系等适应不了企业的快速变化,出现了教学内容与实际需要的断裂。

2.实训场所的缺乏和落后影响教学的质量

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实训仍然是一个薄弱环节,实训教师缺乏,实训基地难以建立,实训方式单一。由于学校缺乏二次开发能力,所有的实训室都是由生产商和供应商提供相关设备,安装调试完毕后交付使用。由于经济及其它各方面的因素,许多实训室的设计功能单一,没有兼容性。在学校资金有限的情况下,许多实训室难以建立或无法及时更新,严重影响了实训教学。

3.传统教育模式的制约和影响

由于教育资源的有限性和教育体制的制约,使得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中职教育仍然处于标准化的阶段。具体表现在:主讲教师单一,甚至没有专门的实训老师;每班学生人数较多;教学环节程序化、标准化;实践性教学也多采用案例教学、模拟实验等,且由系部统一安排。这种教学模式往往忽略了学生的创造性,也必将影响毕业生的工作能力。

二、解决教学与职业环境相脱离的措施和办法

1.通过开展互动式教学,完善课堂内教学体系在管理类的教学课程中,要拿出一半的课堂时间进行各种形式的参与式、交互式教学,这也是管理学课程实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中,教师不再以讲解为主,课堂的大部分时间要用于分析各种实际管理问题,采用学生分小组讨论、上台发言、自我评估、模拟管理游戏等形式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让学生充分体会到管理不仅仅是一种知识,更是一种实践活动,要利用经过整理的基本知识,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创造性地、灵活地运用。

2.积极开展校内模拟实践活动,弥补课堂的不足

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教学必须要通过各种形式的实践活动加以验证和提高,在校内进行模拟实训必然成为专业实训的一个主要途径。在各种理论知识及单项技能训练结束后,利用学期末的一定时间,组织学生结合本课程的教学内容,通过一系列的实训活动。如可以系统模拟一家公司从组建到营运的全过程,以创建公司为主线,让学生小组设计创建属于自己的公司。学生可以通过各项模拟活动如总经理就职演讲、领导风格优缺点分析,公司发展战略规划、组织机构设计、团队合作、招聘模拟等实训项目,再现实际管理中涉及的各个环节,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管理技能。

3.在企业建立契约式实训基地

聘请行业(企业)的专家、高级技师等为实习指导委员会成员,与企业签订专业实习协议,由企业定期向学生提供实习场所、设施和机会,学校定期向企业输送优秀人才。这种形式由于实现了学校与企业紧密结合,使学生的一部分实习成果直接解决企业的实际问题,为企业创造了效益,最大限度地降低了教育成本。同时在解决学生实习问题的同时,也解决了部分学生的就业问题。

三、结语

经济专业论文范文第3篇

(一)缺乏适宜教材

教学内容随意,与专业衔接不紧密目前,市面上经济法教材大致分为两类:一类适用于法律类专业,如杨紫烜主编的《经济法》,这类教材的编著往往汇聚不同学者的观点,注重理论知识的陈述和法律问题研究;一类适用于财经类专业,如赵威主编的《经济法》,这类教材的编著注重财务经济的适用性,以经济法领域内的财经实务操作为主。而完全适宜非法学专业使用的教材则几乎没有。缺乏适宜教材成为制约非法学专业经济法课程教学实效的因素之一。基于经济法课程本身包含较多单行法,教育者在教学中往往重视全面性,面面俱到地对所有单行法逐一讲授,导致非法学专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学习内容繁重、重难点难以把握,时间紧、内容不易消化,法律实务能力培养更是难以实现等问题。同时,非法学专业经济法课程教学内容脱离专业的培养目标,不能与专业课程之间有效衔接,也直接影响着教育效果。

(二)教学对象存在差异

开课设置不合理非法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一般会在第一、二学期的通识教育模块开设《法律基础》或《法学概论》课程,完成法律基础知识的学习。而经济法课程往往安排在第五、六学期的专业方向模块开设,导致法律基础课程与经济法课程开设间隙时间过长,知识衔接不紧密。非法学专业学生本身对法律知识的掌握不够系统全面,这样的教学对象和课程开设现状,导致学生在学习经济法课程时已经遗忘了法律基础知识,教育者要么重复复习占用教学时间,要么跳跃讲授,教学效果受到影响。

(三)教学方式单一

实践教学不足经济法课程的任课教师大致也分为两类:一类是法律专业科班出身的教师;一类是其他专业出身,后来兼任经济法课程教学的教师。法律专业科班出身的教师在教学中多采用讲授法,注重理论阐述与科学研究引导,专业术语的过多使用,学者的众多观点,课程内容的面面俱到,导致课堂沉闷,学生失去学习兴趣;非法学专业教师理论功底薄弱,基础知识讲解不清,案例教学针对性不强,真实案例分析解答能力不足等,同样导致学生失去学习兴趣。同时,由于受到课时量的限制,教师缺乏对学生实践技能的训练。

二、非法学本科专业经济法课程教学改革方向

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是整个教学的核心,依据《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结合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非法学专业经济法课程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教学改革:

(一)明确课程定位

确定课程教学目标非法学专业开设的经济法课程定位应不同于法律类、财经管理类专业。课程教学目标决定课程内容,课程内容决定教学方法,只有在准确的课程教学目标的指引下,合理选择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才能实现教育实效。非法学专业经济法课程教学目标的确定应考虑以下两方面:1.依据专业培养方案确定课程定位。经济法课程在非法学专业开设,首先要明确其课程定位,即属于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哪个模块,与该专业其他课程之间是怎样的关系。只有准确地把握了课程定位,才能确定课程教学目标,最终实现专业培养目标。以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为例,经济法课程建议设置在法律方向模块中;其他专业同样建议设置在方向模块中,作为全校公选课设置。2.结合专业培养方案确定课程教学目标。经济法课程无论是作为专业选修课或专业方向课开设,其目的均是为该专业的培养目标服务。因此,确定经济法课程的教学目标,首先要结合课程所在专业的培养方案,如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结合专业培养方案的培养目标;经济法课程的教学目标应确定为培养学生法律意识、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而不能等同于法学专业以培养学生法律科学研究能力或金融学专业以具备经济领域法律知识及相关实务操作能力为教学目标。

(二)合理选用教材

符合时代需要课程教材作为重要的教学辅助资料,选取得当不仅能够帮助教师把握教学的重难点,而且有利于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效率。基于市面上并没有针对非法学专业编著的经济法教材,作为非法学专业的教育者,在选用教材时应注意以下两方面:

1.紧跟时代步伐,选择优秀教材。经济法课程包含较多单行法,而法律本身具有易变性,社会法律现象的变化即引起法律条文的变化,因此在选用教材时应注意出版时间,避免教材内容滞后于现行法律,或不能反映最新法律动态、法律精神。选择教材时,出版社也非常重要,建议教育者选择高教出版社出版的教材或国家规划教材。

2.依据专业特点,选择适合教材。非法学专业开设经济法的目的是为专业培养目标服务,就其经济法在专业中的定位而言,其教育目标并非培养高层次法律人才,而是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具备一定的经济法知识,更好地为专业培养目标服务。因此,在选用教材时应避免理论性、研究性过强的法学专业大家编著的教材,这类教材仅概念就列举十几个学者的观点,加大了受教育者的学习难度,影响教育效果;也应避免选用财经实务操作性过强的财经类教材,这类教材侧重财经实务能力的运用,如税收法中大量的减免税计算,与专业相关度不高导致学生学习厌倦。建议教育者在选用教材时选择理论知识阐述清晰,案例针对性较强,章节前有重难点提示,章节后有问题设置,同时每章有推荐自学篇目的教材。

(三)取舍教学内容

优化课程学时非法学专业经济法课程计划课时量较少,多则56学时,少则32学时,而教学内容涉及单行法近20门。要想有效实现教学目标,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设置尤为重要,建议教育者可分模块确定教学内容。

1.课堂教学模块。课堂教学是完成教学内容的主阵地,针对课程内容繁多、总学时数不足等特点,课堂教学模块中要注意处理好经济法所涉及的各部门法之间的取舍关系,切忌面面俱到。应依据专业选择讲授章节,如广告法在广告设计专业中应作为重点内容增加讲授学时,而在思政教育专业中则可选择自学进行。合理地取舍讲授内容,才能更好地利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完成教学内容。

2.社会实践模块。经济法课程实践性较强,单纯的课堂教学并不能完成教学内容,实现教学目标。因此,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要合理安排社会实践。建议教育者可带领学生去司法机关旁听或组织模拟审批。此类实践性教学不仅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其法律意识,而且能够有力提升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

3.自主学习模块。经济法课程教学内容繁重,教育者应积极引导学生利用自学完成部分教学内容。自学的内容应结合专业选择,如前面所提及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对于广告法的内容就可采用学生自学的方式进行。但在自学模块中,教育者需要注意布置合理的作业引导学习,并抽取时间检验学习效果,如自学作业完成后应组织讨论并分析讲解。

(四)丰富教学方法

提升教育实效依据人才培养方案及经济法课程特点,教学中应积极采用多元式教学方法,提升教育实效。

1.稳步推进讲授法。讲授法作为传统教学方法,在经济法课程中对于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非常适用。教育者可采用讲授法,完成概念、原则、特点等基础知识的教学。

2.积极倡导案例讨论法、读书指导法。经济法课程教学中积极采用案例讨论能够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法律意识。教育者既可自己编撰具有针对性的案例,也可选取真实发生的典型事件作为案例进行分析讨论教学。编撰案例具有针对性,适用于具体知识点的学习,原则上应简单明了、层次清晰;真实案例联系实际具有说服性,适用于综合性复习。读书指导法主要适用于自主学习模块,教育者通过布置、检查作业等方法引导学生自学部分课本内容或查阅相关学术论文。这一教学方法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法律意识,同时帮助其及时掌握学科前沿信息。

经济专业论文范文第4篇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可以说是个老牌专业,其前身叫“国际贸易”,1998年国家教育部调整新的专业目录,将国际贸易专业更名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上世纪末,伴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迅速扩大和入世预期带来的外贸人才需求增加,该专业经历了史无前例的规模扩充。许多高校在这个时期纷纷增设了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招生人数的大量增加,保守估计,目前该专业每年培养毕业生人数超过3万名。

毕业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我们长期调查发现两个现象:一是很多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毕业生并未从事国际贸易方面的工作;二是尽管就业难,可是那些综合素质优秀的学生仍能较顺利地找到工作。这些现象说明两方面的问题,一是专业培养与社会需求有矛盾,二是人才培养的整体素质仍需提高。从学科大类划分,国际经济与贸易属于经济学,其课程体系与师资队伍重点突出经济学,而管理与法律比较薄弱或不被重视。专业口径过窄,制约了人才培养的规格,学生个性不能被充分张扬,造成人才“克隆”。另外,扩招也导致了教育资源无法及时跟进,也容易造成培养质量下滑。

目前,教育部正在研究建立适应国家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的本科专业设置和调整制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就业压力迫使许多招生单位重新审视自身实力,努力发挥特长,以差异化竞争策略重塑专业特色,从而能够赢得生存与发展空间。

二、对专业特色建设的理解及误区

什么是办学特色?目前我们能在教育部2004年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当中找到解释:“在长期办学过程中积淀形成的,本校特有的,优于其他学校的独特优质风貌。特色应当对优化人才培养过程,提高教学质量作用大,效果显著。特色有一定的稳定性并应在社会上有一定影响、得到公认。”该方案将特色列为评估一级指标来考察。特色可体现在不同方面:如治学方略、办学观念、办学思路;科学先进的教学管理制度、运行机制;教育模式、人才特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以及解决教改中的重点问题等方面。从这个解释来看,“特色”应具备三个必要条件:一是长期积淀出来的稳定的东西;二是要对提高教学质量发挥重要作用;三是特色要被社会认可。特色可不拘泥于形式,只要满足上述条件的教学要素,都应属于特色范畴。专业特色是学校特色的一部分,与特色的性质一样,专业特色也是多维的,只要在某一方面具备上述三个条件,就应被视为专业特色。

根据各自优势确定专业发展方向的思路是正确的,特色是可能总结提炼,并能在教育实践中不断强化,管理者可以集中资源促成特色鲜明化和更有社会影响力。但是,在认识和具体做法上存在一些偏差,片面地追求专业差异有可能导致相反的效果。对专业特色的含义理解不清,指导思想不明确现象比较普遍,尤其一些典型的认识误区需要引起关注:一是把特色定位与特色本身混淆。二是把专业特色等于人才培养特色。三是简单模仿名校。四是过分追求差异。五是对特色的稳定性与灵活性的曲解。六是重宣传、轻建设。

三、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特色建设的思路

专业特色建设中的规律和原则却不可违背。实践才刚开始,许多规律在等着我们揭示。下面是我们的一些经验和体会。首先要明确特色定位。我校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创办于1993年,具有一定的历史积淀和优良传统,依托学校理工特色,已有较独特的优势。我们历经三年的调研,在学校发展规划和特色建设的框架下,结合相关专业优势,把原来初具雏形的传统加以优化,定位了专业特色。围绕定位,我们重新整合教学资源,在科研方向和团队支持上、人才引进上、资金分配上都进行了优化配置。在教学理念、教学计划、教学管理、实践教学等软件方面,我们采取了如下新举措:

第一,教学理念上体现尊重规律,尊重个性。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人才培养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尊重社会发展规律,尊重年青一代的心理特征,尊重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尊重每位学生个性,避免人才“克隆”。

第二,教学计划上扩大选修课范围和比重,为学生个性发展提供优良条件。设选修课的目的是让学生可按兴趣和职业规划进行自助式学习。课程可不拘专业范围,允许学生选修一定学时的外专业课。可与校外培训机构合作,把相关的职业资格认证考试课程引入教学。

第三,创新教学管理制度,给学生自由发展的空间。比如实习,如果制度上必须要求像课程一样集中在一段时间,实习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再如,毕业论文一般都安排在毕业的最后学期,学生因为找工作就会影响论文。创新教学管理制度,改集中时为分散时间,这样的制度创新为学生提供自由选择空间,非常值得尝试。

经济专业论文范文第5篇

(一)合班教学内容不当受教学设施、师资队伍等因素影响,新疆部分高校的计量经济学课程较多采用合班授课形式。由于民族和汉族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差异显著,这就使合班教学中的学生出现了较为严重的数学和统计学基础分化现象。最重要的问题是,合班教学时需要兼顾教学内容设计和编排、课时数量和学生实际情况等因素,这势必增加教学内容设计的难度。一是民汉合班导致设计教学内容存在一定难度。与新疆高校各专业中的民考汉学生相比,汉族学生的数学和统计学功底和理解能力要明显好于民族学生,这就使民汉合班的学生出现数学和统计学基础功底两极分化的现象,这种合班授课形式导致教师出现教学内容偏多或偏少、难度偏深或偏浅的问题。这就需要对计量经济学教学内容进行重新调整。二是教学过程中偏重于计量软件实践操作的讲解,忽视了计量经济学基础理论的教学内容。在这种验证式的教学过程中,侧重于要求学生掌握软件的用法,但是从理论层面上看,学生并不理解案例操作背后的原理,从理论上不能阐述操作步骤中暗含的相关计量经济学原理,更有甚者根本不会结合实证结果对所研究的问题给予专业的解释。三是教学内容不能反映新疆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由于目前的计量经济学教材选用国内权威教材,教学案例大多是摘录国内经济发展的数据,缺少反映新疆经济社会发展的数据,无法让学生了解新疆经济发展的基本情况。

(二)教材及软件甄选的科学性和实践性不协调目前,在新疆高校的此类课程教学中普遍存在教材及软件甄选的科学性和实践性之间的不协调性问题,主要表现如下:一是受师资力量的影响,同一高校的计量经济学教材由于教师所教授计量软件的类别不同,再加上教材的多样化,一般很难统一成一种教材。二是对于新疆高校学生来说,根据主编的学术声望和出版社级别所甄选的教材有的内容过多且难度较大,增加了授课难度,降低了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三是在新疆高校经管类专业中,有的学院以计量经济学理论为教材甄选的主要依据,有的高校则注重某种计量软件操作的实践指导性为教材甄选原则。

(三)数学和统计学基础相对薄弱的学生自我效能感较低新疆高校特别是经管类专业的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生源是民考汉的少数民族学生,与汉族学生相比,其本身语言理解能力相对较差,而且他们本身对数学和需要数学基础的统计学课程缺乏兴趣,学习的自我效能感非常低。这与计量经济学的连贯性要求有差距,因为学习计量经济学必须有良好的数学和统计学基础,而且其教学内容具有一定的连贯性。主要表现在:有些学生在一些前期内容上“卡壳”后,如得不到及时解决,会明显影响后续章节内容的学习;有的学生听不懂的内容累积到一定程度,往往会产生放弃本课程学习的念头;有的学生特别是少数民族学生,对数学、统计学和计量经济学这样的课程自我效能感特别低,有的学生从开始就彻底放弃了学习此类课程。所以,在民汉学生合班的计量经济学授课过程中,民族学生自我效能感较低,学习状态和掌握程度呈现两级分化的状态。

(四)新疆高校计量经济学课程的师资力量薄弱教授经管类专业计量经济学课程的教师应该有深厚的数学背景、经济学和统计学基础,还要具备计量经济学软件操作的应用能力。目前,新疆高校从事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的教师具备这样要求的明显偏少。这就导致新疆高校计量经济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理论教学与经济模型脱离、与实际案例脱节、与相关计量软件分离的问题。具体表现在:第一,有的高校讲授计量经济学的教师是非经管类专业的学科背景,教师的专业水平和知识结构虽然能够讲授计量经济学,但由于学科功底不够深厚,使其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利用计量软件分析经济现象数量关系的能力较弱。第二,有的高校理论教学与软件教学完全由两个学院的教师承担,理论教学由经济类专业的学院负责,而计量软件由数学或计算机学院的教师负责。从学科融合角度看,导致计量经济学中的经济模型与实际操作之间的讲授产生脱节,影响教学效果。第三,有的高校仅注重某种软件的操作应用能力,学生根本不了解经济计量学的基本理论,使学生缺少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导致学生学完该门课程后,不能结合实际情况运用所学到的知识。

(五)验证式实验教学方法忽视了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目前,新疆高校的计量经济学实验教学模式主要是以讲授、验证式实验教学模式为主,通常采用先讲授后实验与边讲授边实验两种教学方法,但在教学实践中,该方法仍存在一些问题:第一,“填鸭式”地向学生展示软件操作、验证书本内容,使学生被动地接受相应内容,亦步亦趋地模仿教师所展示的内容。第二,此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很少考虑学生统计思维和解释数据能力及其运用计量模型解释经济社会现象的统计素养的培养。

二、学生数学和统计学基础差异下新疆高校经管类专业计量经济学教学的改进

(一)根据学生差异调整教学内容

1.加强统计学内容与计量经济学内容的衔接。统计学原有基本内容应该保留,保持知识结构的完整性,同时也要注重概率论与数量统计、统计学和计量经济学内容的衔接。

2.针对民汉合班教学形式,建立概率论与数量统计、统计学和计量经济学课程授课教师之间教学沟通机制。注意三门课程教学的前后顺序,避免内容重复讲授,而且授课教师应根据学生基础,对于涉及的数学基础与概率论及数量统计部分,如有必要可适当多分配一些课时。对一些重要但难度较大或因课时受限的内容,应予以简单介绍,以满足“吃不饱”的学生,同时要注意提高自我效能感较低的少数民族学生的学习兴趣。

3.教学内容设计中应多引用有关新疆经济发展的案例,这样既可以了解新疆经济发展的现实情况,也可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实践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一起编制《计量经济学案例库和习题库》,使教学内容与实践相结合。其中,案例库由教师负责编制,习题库由优秀学生的实践调查报告和国内最新习题组成。

(二)教材和软件甄选应体现科学性和实践性的统一

1.在计量经济学教材管理方面,学校应建立教材质量及其使用价值的评价机制。教材应树立知识与能力并重的理念,不仅要注重理论和统计方法,注重数学推导,同时还要增加计量经济学软件的教学课时数。

2.教材甄选应突出“理论+实际案例+软件”的特色。同时,根据长期的实践积累,整合本校计量经济学师资队伍,发挥教师的优势和特长,综合各类软件优势,编写实验教学手册,提纲挈领地向学生介绍各类软件,给出相应的参考资料和网站,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弥补教学软件单一的弊端。

(三)调动自我效能感较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1.针对不同的学生群体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计量经济学章节体系内容一般是按照“概念———前提假定———理论推导———统计检验推导———案例”的顺序安排的。针对基础较差且理解能力较低的学生,教师设计教学环节可以从实际例题出发,调整该顺序,即采取“案例———统计检验推导及验证———理论推导———再举例———前提假定———概念”的方式展开,结合案例来讲解相应的理论推导及概念内涵,然后再通过举例进行巩固,最后使学生系统掌握章节的核心内容。

2.针对民汉学生基础差异分化的实际情况,加之计量经济学是一门方法性较强的课程,可设计PBL型的案例题,将学生置身于实际问题情境中,通过“讲解+提问”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掌握理论知识、软件操作和实证分析能力。同时,在教学中应减少对概念、理论推导等内容论证的时间,侧重对计量分析方法的应用步骤和背后暗含的理论讲授,使学生掌握针对不同计量分析数据进行相应处理的方法及实证结果与案例分析相结合的能力。

3.教师应与学生多沟通,掌握学生基本情况,将学生分成小组开展学习活动。根据授课内容教师可安排专题性讲座,及时消除学生畏难情绪,激发其学习的积极性。通过设计案例习题,由学带领组内学生收集数据、处理数据和计量分析,同时组织小组对实证分析结果进行讨论,并由组内选派一名学生讲解案例分析过程及相应的结论。

(四)提升计量经济学课程师资的专业能力

1.注意各学科教师之间的衔接。师资队伍中应包括概率论和数理统计专业的教师、统计学教师和计量经济学教师,并加强彼此间的沟通,以保证在教学实践中,各专业教师根据教学对象的专业性及学生特点及时调整教学内容,设计符合相关专业的教学大纲,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

2.提高计量经济学专业教师的经济理论水平。教师只有较深的理论功底,才能带领学生借助经济理论对所研究的经济现象和问题进行经济模型的构建,运用经济理论知识处理数据和模型检验,结合实证分析结果和经济理论解释经济现象。这是计量经济学教学的灵魂所在。

3.加强教师专业培训。整合本校计量经济学师资队伍,根据本校经管类专业特点,选派教师参加主要计量经济学软件与专业培训,提高教师实际操作能力和专业水平。

(五)革新教学方法

1.在实践教学中,教师可通过“结对子组建实验小组”、“好帮差”等形式,引入PBL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开展基于问题情境的教学,为学生设计基于现实经济世界的真实问题,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的经济学知识,通过分工协作、分析讨论并最终解决问题的方式,逐渐培养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基于学生数学和统计学基础差异的情形,计量经济学应采取板书和多媒体相结合,且以板书为主、多媒体为辅的教学方式,充分利用两种教学手段的优点,弥补其不足,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实现教学目的。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