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护理风险论文

护理风险论文范文精选

时间:2022-08-29 18:55:28

护理风险论文

护理风险论文范文第1篇

(一)一般资料

采用等组实验法设计,选择2013年1月至2014年8月在我科住院分娩的患者产妇1638例作为观察组,年龄20~44岁,平均年龄(26.05±1.15)岁。其中初产妇1068例,经产妇570例,阴道产1320例,剖宫产318例。将2011年4月至2012年12月期间的产妇1626例设为对照组,年龄21~43岁,平均年龄(25.98±1.20)岁。其中初产妇1060例,经产妇566例,阴道产1316例,剖宫产310例。两组年龄、分娩方式、病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科护理人员共32人,均为女性。学历:本科(含在读)12人,大专(含在读)15人,中专5人;职称:高级2人,中级10人,初级20人;年龄:40岁以上5人,30~40岁8人,30岁以下19人。

(二)方法

1.对照组

采用传统的护理质量管理模式,以护理服务项目为评价对象如特、一级护理,危重病人护理,病房管理等。科内设立质控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质量检查为主要模式。

2.实验组

采用改革后的护理风险管理模式,以评价医院护理质量管理体系以及护理工作质量指标(基础护理14项和专科护理47项)、患者满意度为标准。科内人人是质控员,针对科内的患者、工作人员、探视者可能产生伤害或不良结果的潜在风险,进行识别、评估和区分风险或不良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严重程度和频率,而采取正确行动为主要模式。

(1)风险识别:①患者风险识别:将当天入院、妇产科常见危重症(如宫外孕、产后出血、羊水栓塞、子宫破裂、脐带脱垂、新生儿窒息等)、大手术患者、诊断不清、治疗效果不佳、潜在安全隐患(如跌倒、坠床、自杀倾向等)的高危患者设为重点监控对象。②工作人员风险识别:将护理队伍中的低学历、低职称的护士人员视为临床经验欠缺,加大妇产科临床护理的不安全因素。③探视者风险识别:携带危险物品如玻璃、利器、易燃物品等进入病房的探视者以及精神异常、醉酒等神志不正常者,不遵守探视制度、非探视时间留院过夜者,视为安全隐患。

(2)风险评估:①制定评估护理风险的监控内容,列出重点监控的基础护理指标和专科护理质量指标:药物使用错误、高危药物外渗、输血反应、患者跌倒、运送意外事件、深静脉血栓形成、医源性皮肤损伤等定为基础护理评价项目,以及产房产后出血、产后乳房胀痛和阴道分娩尿潴留等定为专科护理评价项目。②设立从事妇产护理专业的各级护理人员考核指标,根据能力审核准入资格。责任护士应具备:熟练完成各项基础护理和部分专科护理工作,准确执行医嘱,正确实施治疗用药和护理,观察记录患者的反应等条件。辅助护士应具备:协助完成生活照顾性基础护理及非技术性护理工作,测量和记录患者生命体征、物理降温、准备各类护理技术操作的物品等能力。

(3)风险处理:①建立三级质控网:科内建立以护理组长为核心的三级质控网:一级为责任护士和高级责任护士自控,即对自己的护理工作进行自查、自纠;二级为护理组长督导,即对责任护士的护理工作进行检查和督导;三级为护士长监控,即制订科内各项工作的流程、考核标准和工作内容,每日检查和指导责任护士的工作,每周进行护理查房一次。②实施前瞻性管理:根据《广东省医院临床护理质量评价指南》(粤卫函〔2010〕244号)中的助产专科护理质量指标,设立质控标准,落实非惩罚性不良事件报告制度,在医院建立的信息网页中填报《不良事件报告表》,对发生的不良事件进行综合分析,从“人”“机”“物”“环”“法”5个方面,确定近端原因,分析事件的相关因素,分享经验和教训,及时纠正行为偏差。科内当月汇总不良事件的信息,针对发生的可能性、严重程度、频率等特点,找出事故根由,进行整改,如增加设施、改善条件、优化流程等,避免更严重或更广泛的失误,并作为科内下月护理风险监控的重点指标。③实行护士层级管理:以责任护士双班制,新老搭配,实现护士分层级管理,建立护士长一护理组长一责任护士一助理护士为层级框架,所有护士排班按A,a、P,p、N,n双班模式,由上级护士(A、P、N)担任当班组长,与下级护士(a、p、n)搭班,实行层级帮带。④建立护士核心能力培训制度:根据护士的不同职级、岗位、职责和权限等,制定产科护士N1、N2、N3等级的核心能力培训计划,通过完成查房、会诊、病例讨论等形式提升各职级的护士专科能力和质控水平。

3.管理效果评价:

(1)基础护理质量指标评价:统计两组患者6项基础护理高风险项目:药物使用错误、高危药物外渗、患者跌倒、运送意外事件、深静脉血栓形成、医源性皮肤损伤等发生例数。

(2)专科护理质量指标:统计两组患者3项产科高风险项目:产房产后出血、产后乳房胀痛和阴道分娩尿潴留等发生例数。

(3)患者满意度比较:使用我院护理部制定的满意度调查表,在患者出院前1d进行问卷调查,统计两组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

二、结果

护理风险论文范文第2篇

1.1一般资料选择

2013年1月~2013年6月于我院手术室进行手术的患者200例做为对照组,其中男性112例,女性88例;年龄19~73岁,平均年龄(44.5±5.8)岁;选择2013年7月~2013年12月于我院手术室进行手术的患者200例做为观察组,其中男性118例,女性82例;年龄18~74岁,平均年龄(43.9±5.9)岁。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等方面均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对照组

患者进行常规护理;治疗组患者进行风险护理:由手术室工作人员对手术室内存在的风险缺陷进行分析与总结,概括如下:医院管理缺陷:医院护理人员人员流动性较大,且趋于年轻化,护理经验不足导致患者手术安全存在隐患;医院患者较多,护理人员工作负荷过重,导致其心理压力较重,容易因过于疲劳出现差错或反应灵敏度下降,工作效率下降;对新进护理人员的培训不到位往往导致其由于对器械消毒与管理的不熟悉,药品知识的不了解而出现差错事故的发生;护理或各种器械设备操作流程不规范,这容易导致医护人员对手术相关物品使用不当而对手术质量造成负面影响。护理人员自身缺陷:部分护理人员存在责任心不强,工作粗心大意等情况,因此常导致患者出现用药错误、输血错误,弄错患者,对患者安置不当,医疗器械准备不充分等风险事故。环境缺陷:护理人员对手术室消毒不彻底,空气清洁度不足;手术室内残余麻醉剂和消毒剂会对患者及护理人员产生一定不利影响;护理人员在术中因操作意外被手术器械所伤,有可能造成其发生院内感染等。针对以上缺陷与风险制定相关防范措施并执行:严格执行培训制度,提高护理人员质量:对护理人员进行岗前培训,并定期进行医疗器械、手术室安全护理、新进药品相关知识的培训,并在培训后进行知识和操作技能的考核评分;提高护理人员的风险护理意识,组织其进行相关卫生法规法纪的学习。严格执行手术室工作相关制度:护理在患者进行手术前需反复确定患者基本信息正确,避免发生输错液、开错刀等现象;严格执行手术室消毒管理制度,每次手术前均需对手术室进行清洁消毒,对空气中的灰尘数进行严格控制,确保手术室内空气洁净度达标;确保所有医疗器械消毒合格,对于外来器械必须经消毒灭菌后方可使用,避免交叉感染等现象的发生;及时进行手术护理记录,保证记录完全准确,术后认真清点所有物品,避免遗漏。预防自身伤害,避免院内感染:护理人员需对医疗器械充分了解,对患者手术清理有清晰的认识,在手术过程中需谨慎小心避免差错;同时,可带护目镜、手套等防止伤害发生,避免出现院内感染。逐步完善手术室相关规章制度:在日常工作中如发现新的护理工作缺陷或安全隐患即应组织护理工作人员进行讨论,确定应对方法;在工作的过程中逐步进行手术室规章制度的完善,确保护理工作的有据可依,从而提高手术室护理流程准确标准的完成,从而提高护理工作质量。

1.3观察指标

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手术治疗过程中出现的风险事件,调查并记录患者投诉事件以及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程度,并进行组间比较;在风险护理前后对护理人员进行手术室常用药物、器械相关知识以及基础业务能力的考核,并进行比较。

1.4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中所涉及的相关数据均需录入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数据处理时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组间比较进行X2方检验;计量资料使用(x珋±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当两组数据间P<0.05时认为两组结果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风险事件和投诉事件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者与对照组相比,风险事件发生率明显降低,P<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投诉率与对照组相比明显降低,P<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2两组患者满意度调查比较

观察组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3护理人员考核评分比较

护理人员在实施风险护理后的考核评分显著高于风险护理前的评分,P<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护理风险论文范文第3篇

1.1一般资料

分析研究本院2012年4月~2013年5月实施的风险管理前后收治的240例择期手术治疗患者,男140例,女100例,年龄13~73岁,平均年龄(43.0±5.1)岁,所接受手术治疗类型:消化道出血、肾结石、胆结石、乳腺癌、肠套叠、肠梗阻、结肠癌、胰腺癌等。

1.2方法

1.2.1建立风险管理小组

医护人员担当护理小组组长,建立风险管理小组,小组人员由责任护理人员以及护理组长等组成,详细规定风险管理小组的具体职责,并按照具体内容实施,评估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以及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总结提出相应的改善措施。

1.2.2建立完善的护理管理制度

明确护理工作中各项制度内容,如不良事件发生后要立即上报,若不然应采取强制的惩罚措施;针对积极上报者,可采取相应的鼓励措施,可有效保证风险管理的实施,提高风险管理制度实施效果。

1.2.3提高医护人员的风险防范意识

定期组织医护人员进行培训,并对医护人员进行必要的理论基础培训,锻炼医护人员的具体实践操作水平,增强其责任感以及法律意识,保证医护人员能熟练相关业务操作。分析近期发生的医疗纠纷事件,明确发生的原因,提出相应的防范措施,每个月组织质控小组进行巡房检查,明确患者的具体病情,评估潜在的护理风险,并对患者进行必要的健康教育,责任医护人员应按照规范要求对患者实施一系列的护理措施,评估护理质量,提出对应的改善措施。

1.2.4做好病房护理工作

为了保证病房护理安全,可通过建立醒目的标识牌,提醒患者防滑防烫。监控病房的湿度温度,保证患者处于舒适的病房环境中,定期对病房环境进行消毒,保持病房环境的干净整洁。医护人员严格遵循病房探视制度,尽量减少探视,保证患者足够的休息,有利于患者身体健康的早日恢复。同时应该注意保持病房绝对的安静。

1.2.5建立合理的排班制度

根据医护人员的年资以及护理技能水平,建立合理的排班制度,针对人力资源缺乏的班次,医护人员可通过合理安排,保证在突发急诊以及患者人数增加下人力资源充分调动,保证护理工作安全顺利进行,减少医疗事故发生。

1.2.6外科手术管理

在外科手术治疗时应将工作重点放在预防上,监控手术治疗情况,防止手术意外发生。术前有必要与患者进行沟通交流,明确患者具体情况并制定合理的护理方案,术前详细检查术中可能会使用到的仪器,保证仪器的安全无菌;巡回护理人员应提高仪器的操作水平,仔细认真填写护理单;严格实施手术室质量监控,组织定期考核调查,分析手术室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善措施,提高手术治疗以及护理水平。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实施前,护理风险事故发生17例,所占比例为7.1%,护理质量满意率为70.8%(170/240),实施护理风险管理后,护理风险事故发生5例,所占比例为2.1%,护理质量满意率为98.8%(237/240),与实施前相比,护理风险事故发生率明显减少,护理质量满意率明显提高,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当前经济社会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健康知识以及法律知识的认知不断提高。临床在实施护理工作时,为了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护理需求,医院对医护人员提出了更高的护理要求。医护人员在实施工作时,进一步提高护理质量,减少护理风险,和谐护患关系,保证护理安全是当前临床护理重点。护理风险是指在护理实施过程中,评估医护人员、患者以及探视人员可能造成的风险事故,提出相应的措施改善。风险管理的基础为预防,评估可能发生的事故,提出相应的处理措施。护理工作是保证临床治疗顺利进行的关键,且具有一定的实施难度以及风险,尤其是疾病种类多而繁杂的外科科室,则具有更大的护理风险。加强护理风险管理,医护人员接受相关培训,提高医护人员的风险防范意识,做好护患沟通交流,正确患者的支持,有利于患者积极配合治疗以及护理,并针对护理工作中存在风险采取对应措施进行改善,可有效减少护理风险发生,提高护理满意率。本次研究中,实施后护理风险发生率明显下降,且护理满意率明显提高,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4总结

护理风险论文范文第4篇

1.1一般资料该院此次研究所选850例产妇为2013年1月—2014年8月间产科收治,其中,355例为2013年1—10月间收治,是风险管理实施前的产妇,为对照组,另外495例为2013年11月~2014年8月间收治,是风险管理实施后的产妇,为观察组。对照组产妇情况如下:年龄为21~39岁,平均年龄(29.1±6.2)岁;孕周为38.20~40.12周,平均孕周(39.18±0.80)周;228例为初产妇,127例为经产妇;剖宫产分娩181例,经阴道分娩174例。观察组产妇情况如下:年龄为23~38岁,平均年龄(28.5±7.4)岁;孕周为37.55~41.80周,平均孕周(38.90±1.15)周;329例为初产妇,166例为经产妇;剖宫产分娩226例,经阴道分娩269例。排除双胎、妊娠合并症以及头盆不对称的产妇。对比两组产妇的年龄、孕周、产次、分娩方式等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以实施两组间的比较。

1.2方法风险管理未实施前,对照组产妇接受产科常规护理,内容主要包括帮孕妇办理各项入院手续,指导孕妇监测胎动、体温、呼吸、血压、脉搏等,讲解分娩后乳房及会阴护理方法。风险实施之后,观察组产妇接受产科常规护理联合风险管理护理。风险管理的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建立管理小组:选择1名护士长,2名责任护士,1名资深风险顾问,若干名护理人员,构建风险管理小组;由资深风险管理人员对管理小组展开风险管理的理念、知识以及技能的教育与考核工作;考核合格后,开始实施风险管理。实时监控风险管理落实情况,每月对风险管理的效果实施评价,整合风险事件的发生情况及系统防治措施,建立风险管理档案。②风险识别与评估:风险管理小组对产科存档的风险事件作为参考资料,并查阅其他产科相关文献,了解产科风险事件的高发时段、多发环节、易发人群、高危事件,对关键资料加以分析与记录,识别产科存在的护理风险。在识别风险的基础之上,采用风险严重程度乘以风险发生频率的方式,对风险的危险性加以评估,了解不同风险的危害程度及应急处理先后顺序。产科内的病室消毒、产后出血、胎儿窘迫以及新生儿窒息等问题均为高危风险因素。③风险防控与处理:风险管理小组针对产科高危风险事件展开风险防控与处理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几点:①开展风险管理培训:定期开展风险管理培训,向风险护理小组成员传达新颖的风险护理理念与知识技能,重点向成员讲解护患沟通的技巧,提升她们的法律意识。实施风险应急处理现场教学,针对应急预案及突发风险事件,锻炼护理成员的风险应对心态及处理能力。②做好护患沟通:从神态、言谈、举止、着装等方面入手,改善护理人员的服务理念,实施优质护理。从风险管理的个案分析工作中,优化护理人员的语言表达技巧、心理干预能力及慎独精神,切实改善护患之间的关系。③优化病室环境:定期落实病房的清扫、消毒工作,注意开窗换气,保持病室内的清洁美观。按照规定对病室内物品进行统一摆放,将危险物品妥善安置,使其远离产妇与新生儿。尽量通过沟通,控制探视人员的数量,禁止患传染性疾病的探视人员出入病房,避免出现病室内交叉感染。④提升母婴护理技能:向产妇讲解分娩、自我护理及新生儿喂养的相关知识技巧,帮助产妇缓解紧张、焦虑、抑郁等情绪,避免出现产后抑郁症。按时对产妇及新生儿的身体状况进行评估,尽量地满足产妇提出的合理要求,耐心地解答产妇及家属提出的相关问题。分娩完成后,及时帮助产妇下床进行适当的活动,以促进产妇恢复。为产妇指导按摩乳房的技巧,促进泌乳。与产妇、产妇家属沟通,帮助产妇制定合理的饮食计划。重点观察新生儿的呼吸情况,及时检查新生儿呼吸道是否出现痰液或其他分泌物堵塞的情况,保持呼吸畅通,避免新生儿窒息。⑤优化分娩中护理:加强分娩中护理技能学习与锻炼,切实掌握分娩中护理技巧。仔细观察产妇的宫缩情况,了解产程进展,通过目光交流、按摩子宫等方法,缓解产妇的紧张心理,减轻产妇的疼痛感。提醒产妇在阵痛间歇期放松肌肉、调整护理、适时休息、适当进食。分娩过程中,以轻柔、熟练的行为对产妇进行护理,以辅助医师开展工作。⑥制定风险紧急预案:根据产科风险识别以及风险评估的结果,对高危风险事件建立应急预案,比如高危妊娠、产后出血防治、胎儿窘迫救治、新生儿窒息处理等,提高护理人员对于风险管理的主动性。开展应急预案演练,对护理人员的应急心态及能力加以锻炼。

1.3临床观察指标研究工作结束后,统计两组产妇发生的护理差错、护理投诉、护理缺陷、护理意外、护理纠纷事件,计算发生率,计算两组产妇母婴并发症的总发生率。自拟护理工作整体满意度调查表,分为满意与不满意两项,产妇出院时发放,共发放850份,填写完成后收回,有效问卷为850份,统计两组产妇的满意率。

1.4统计方法该次研究的统计分析软件为SPSS18.0,计量资料(x±s)组间相关性的检验为t值检验,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组间检验采用χ2检验。

2结果

2.1护理质量两组产妇的护理满意率、护理差错率、护理投诉率,观察组产妇的满意率显著地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差错率与投诉率则明显地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风险事件两组产妇的护理缺陷、护理意外以及护理纠纷如表2所示,两组比较,观察组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并发症两组产妇产道裂伤、尿潴留、感染以及新生儿窒息并发症的发生率,观察组总发生率为0.00%(0/495),对照组为39.55%(53/134),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产科护理工作显示,产妇的分娩过程、产后恢复、胎儿健康、新生儿的成长各个环节均存在护理风险,需要护理人员切实掌握风险管理的理念与技能,认真地为母婴提供优质服务。唯有如此,才能够控制产妇与新生儿护理事件的发生,降低母婴并发症,保护母婴健康。该院此次对产科风险管理的结果显示,接受风险管理的观察组产妇护理满意率达96.56%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9.01%,观察组护理差错率(0.61%)、投诉率(1.01%)、护理缺陷(0.40%)、护理意外(0.00%)、护理纠纷(0.20%)、并发症(0.00%)与对照组各项数据相比,均显著低于对照组。观察组与对照组的各项比较均为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这一研究结果证实,经过风险管理,产妇对于产科护理的满意率显著提升,护理中的缺陷、意外、纠纷事件明显地减少,护理差错率、投诉率与母婴并发症有效降低。该院研究的各项结果与风险管理在产科护理中具有的价值与其他报道的研究结果相似。但是,该院此次研究在护理满意率方面,与其他报道相比较,明显较高。这说明在风险管理指导下实施优化的护理,可在某种程度上控制母婴并发症的出现,降低各类护理事件的发生率,保护母婴健康。

4总结

护理风险论文范文第5篇

1加强护理教育,提高护士综合素质

1.1更新观念

树立真正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把安全护理和慎独精神作为护理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强与患者的沟通交流,了解其心理变化,尤其对有自杀外走想法的患者要严密观察其行为举止,并采取针对性措施,防患于未然。平时侧重业务技术培训,制定规范的培训与考核方案,强化“三基三严”训练,不定期地进行应急预案的实习演练,提高护士应急能力,保障患者的安全。

1.2强化护理风险意识教育

加大护理安全管理力度。护理安全是提高护理质量的基础和保障,是优质服务的核心内容,也是预防和减少医疗纠纷和事故的重要环节。强化护理风险意识教育,提高护士风险管理能力是安全管理的关键。加强学习护理风险管理知识,针对科室出现的护理安全问题,及时进行归因分析,找出目前医院现存的或潜在的护理风险,采取相应措施,增强护士对风险的识别和防范能力,将风险关口前移,做到预防为主。

1.3重视护士的法制教育

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知识的学习,如《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精神卫生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护士条例》等,做到知法、懂法、守法,将学到的法律知识应用于临床工作,规范护理行为,尊重患者权利,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2合理调配人力资源来改善超负荷的工作状态

临床30%的治疗护理、生活服务等工作是由护士来完成的,超负荷的工作强度,极易影响护理人员的身心健康。根据医院现状适当增加护理人员力量,同时充分利用现有人员,加强对高风险时段,如节假日、夜班等班次的管理,注重新老护士的力量搭配并根据工作强度的变化规律实施弹性排班。

3加强环节控制

注意细节管理。护士必须要有高度的责任感、敏锐的观察力,特别是在开放式管理的病房,认真交接班,重点患者重点交接,如对于藏药、拒药的患者,一定要将药物看服下肚,在护士的视线范围内看护半小时后方可离开。针对护理安全质量方面的隐患,结合实际情况,制定《护理质控标准》、《护理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等,以规范工作流程的各个环节。质控小组加大检查力度,发现问题及时给予纠正处理。加强夜间查房次数,发现夜班值班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采取有效措施,将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

4加强环境安全管理

确保病房设施的安全。针对安全四防工作的要求,制定符合本科室现状的四方安全工作制度,定期对科室设施、设备的牢固性、安全性等进行相应的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维修,确保设施、设备时刻处于安全备用状态。

5认真履行告知制度

护士每做一项操作,都要在操作前将与操作有关的相关事宜向家属做好解释工作,以征得家属的同意和配合。如对新入院患者的查体及对患者实施的保护性约束等。家属带患者外出时要办理临时外出手续并交待注意事项,对于外出归来患者要做好危险物品检查的告知。告知制度的建立既是对患者权利的尊重,也是护士在保护自我、保护他人,构建和谐护患关系的重要举施。

二总结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

复制文章

微信扫描左侧二维码,3秒钟快速获得
下载验证码

被举报文档标题: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1mishu.com/hulifengxianlunwen/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
紧急删除:

 13882551937、13808266089 服务时间:8:00~21:00 承诺一小时内删除

联系我们
400-888-9411 在线客服 服务时间:8:00~23:00
关于我们

公司简介

股权挂牌

版权声明

学术服务

业务介绍

服务流程

企业优势

四大保障

常见问题

参考范文

服务说明

服务流程

常见问题

使用须知

用户协议

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侵权申诉

个人隐私

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