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科技创新与企业发展

科技创新与企业发展

科技创新与企业发展

科技创新与企业发展范文第1篇

对于企业的决策者来说,需要政策法规、专利分析、技术报告和市场需求趋势等综合性信息,以制定企业发展规划,使决策和管理更加科学合理;科研人员需要论文、成果专利、标准、产品样本、研发进展等各方面科技信息,以保证生产科研活动处于最佳状态;市场营销人员则需要产品的市场信息、产能产量、进出口数据、财务指标等相关信息,以确保产品畅销。据统计我国科技型企业中只有46%经常从信息服务机构获取科技信息,科技型企业中还有大量科技信息潜在用户需进一步挖掘。因此,信息服务机构应大力加强对科技型企业的科技信息服务力度,根据其需求特点,开展有针对性的个性化信息服务。

二、基于科技型企业信息需求的个性化信息服务

基于科技型企业的个性化信息服务,主要表现为不仅要对企业提出的需求提供最贴切的信息服务,还要能依据企业个性特征,主动采集企业可能感兴趣的信息,分析企业的信息需求特点,提前规划布局相应的信息资源,从而为企业提供个性化信息产品。

(一)以企业需求为中心开展个性化信息服务。以企业需求为中心是个性化信息服务的本质特征。以企业需求为中心包括依照企业的需求来设计和安排信息服务;创建适应企业信息应用人员心理和行为习惯的信息环境,按照企业需求来规划布局源数据,通过深入加工整理,来为企业提供个性化的信息服务产品。

(二)个性化信息服务应具备交互性与可定制性。通过友好界面及各种实时通讯手段,企业自主表达自身的信息需求,通过科学系统的分析来挖掘企业的信息需求,同时企业能及时准确提供信息服务的反馈结果。企业可根据自身行业背景及需求特点,实现信息资源的定制化服务。

(三)个性化信息服务应提供灵活多样的信息产品。信息服务机构提供给企业的信息产品在及时准确的基础上,还要根据企业的需求特点在指定的时间和范围内提供方式灵活的服务,如信息的组织形式、文献种类、文献范围等。

三、基于企业信息需求开展“一企一策”信息服务

“一企一策”的核心是个性化服务,面向科技型企业提供个性化服务首先要对服务对象进行梳理,了解服务对象的各种需求,及时准确地为企业提供所需要的服务。“一企一策”个性化体系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一)精准的市场定位体系。在面向科技型企业的信息服务中,需要对企业进行准确区分,了解企业的行业特点,充分掌握企业的真正需求,以企业的需求作为信息服务的出发点。

(二)与企业建立个性化传播沟通体系。在现今网络时代,借助现代电子、数码、网络设备,信息服务机构与企业的双向沟通已成为可能。信息服务机构与企业的双向沟通正是了解企业需求,满足企业个性化需求的最好途径,而且有利于接受企业的建议和监督。

(三)提供个性化的产品。无论是与企业双向沟通以正确了解企业的需求,还是通过对企业需求的了解、对企业进行正确的定位,都是为企业提供满足需求的个性化服务而做的准备。在当今时代,企业的信息需求趋向于个性化、专业化、系统化,个性化的信息服务产品正是企业所需要的。

四、开展“一企一策”信息服务的手段

(一)依托现代通信手段,与企业建立双向沟通体系。依托现代通信手段,借助电子邮件、QQ、微博等网络通信工具,辅以电话、短信、传真等传统通信工具,及时向科技型企业信息服务公告、推送服务信息,并以这些工具为手段及时了解企业对于科技信息的需求,制定有针对性的服务策略,开展“一企一策”信息服务。

(二)细分行业领域,提升科技信息服务个性化程度。不同的行业领域,对科技信息需求类型也有所不同。根据企业所从事行业领域的特点,推断出企业对哪些科技信息比较感兴趣,缩小信息服务的范围,提高信息服务的针对性,以达到提升科技信息服务个性化程度的目的。

(三)通过公益培训免费体验,提高企业信息应用能力,促进科技信息服务。通过各类科技信息公益培训,普及个性化信息服务的相关知识。科技信息公益培训作为一种长期的、有连贯性的工作,旨在提高企业应用科技信息的能力,同时向不同类型的企业重点推介特色数据库及个性化服务,并免费为企业开通体验服务,让企业切身体会科技信息对其工作带来的帮助,进而全面促进科技信息服务开展。

(四)深入创新载体,有效提高信息服务的显示度。科技创新载体是科技型企业聚集地,科技信息需求巨大。科技信息服务机构要深入创新载体,主动收集各类企业需求,通过开展企业诊断、解决技术难题、人才培训、成果交流等各种形式向企业提供信息服务,能有效提高信息服务的显示度。

(五)开展用户课题跟踪,提供特色信息服务。课题跟踪是面向较高层次科研人员开展的专题信息服务活动,具有主动性、深入性、针对性和连续性的特点,通过对各类科技信息的收集、筛选、整理、分析,源源不断为科技企业及高层次科技人才提供特色信息服务。

五、开展“一企一策”信息服务的方式方法

(一)企业生产技术科技信息服务。企业在新产品开发过程中,迫切需要有关产品可行的工艺路线、可采用的原材料以及该产品相关的一系列信息,以完成新产品的开发。同时企业在新技术应用及生产中出现疑难技术问题时,同样迫切需要得到科技信息服务。目前单位已为中国天辰工程公司重点技术攻关项目“已二氰制备乙二胺”提供相关技术的专利技术分析报告,完美解决了该企业在项目攻关过程中遇到的生产工艺瓶颈。

(二)专利技术信息的开发利用。随着企业知识产权意识的不断增强,企业需要从专利技术信息中了解谁是最活跃的研究者和实施者,了解行业领先者的研究方向及发展趋势,确立自己的研究方向,了解竞争对手的专利申请情况,发现潜在的竞争对手;了解某专利的法律状态从而决定某产品是否可在法律许可的国家或地区销售,规避必要的法律风险。单位已成功为首创爱华市政公司完成多个领域专利信息的调研工作,详尽了解各项技术的发展趋势与专利信息的法律状态,为该单位知识产权投资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三)企业市场信息的查询和分析。随着市场机制的逐渐形成,企业在遇到产品生产中的疑难问题,产品经销中的突变或不可预测事件和产品的更新换代时,需要掌握国内外市场信息和商业资讯信息,以便分析判断解决问题。天狮科技集团计划引进康视灵系列产品的生产技术,但遇到生产工艺与市场前景不确定因素众多的困扰,单位通过分析与该产品相关的国际标准、专利信息、FDA状态、法律信息,为该企业出具技术分析报告,为该企业最终的准确决策提供了参考。

科技创新与企业发展范文第2篇

世界上90%的产业是以中小企业为基础的,中小企业的迅速成长对于经济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统计资料表明,美国的2200万家中小企业,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贡献了2/3的就业、2/5的GDP、2/3的出口额。二战后,日本经济奇迹般崛起,也是因为中小企业的强劲发展。目前,我国工商注册登记的中小企业已经超过800万家,占全部企业总数的99%以上。中小企业的工业总产值和利税分别占全国的60%和40%左右。在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维护社会稳定方面,中小企业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实践证明,中小企业已经逐渐成为技术创新的生力军,其创新的水平和影响并不亚于大企业。

美国、西欧、日本等国家和地区的政府及政府间组织都十分重视中小企业发展,许多国家或地区都制定了鼓励和扶持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的政策。

重庆市近15万家中小企业,三峡库区占了30%,从业人员107万。库区产业发展是解决经济社会问题的“牛鼻子”和当务之急,因此,发展库区中小企业,将会有力促进三峡库区产业的整体进步。目前,这些企业大部分还属于传统产业,必须加大科技创新力度,促进产品升级换代,提高核心竞争力。

三峡库区中小企业存在的问题突出:经济增长方式没有根本性转变,资源消耗高、环境污染严重、经济效益低;科技人才匮乏,企业技术创新缺少关键支撑。据统计,库区主要的13个区县专业技术人员才2万余人,不到该区域内职业总人口数的4%,而且分布不合理。

库区发展,中小企业应当仁不让,而推动中小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应是重中之重。

为促进库区中小企业发展与科技创新,我们应采取以下对策。

――政府搭建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帕德摩尔和吉布森认为,企业的技术创新涉及三个主要变量:基础、企业自身和市场,三者缺一不可。政府应该在资金资源、人力资源、基础条件、人文环境、营销市场等方面构建公共服务平台,助推企业发展。一是投入专项资金,向库区促进产业发展的技术创新倾斜;二是推广永川职业教育发展模式,培养为库区产业发展的中低层次实用人才;三是建立库区企业及产品统一的电子商务平台,建立库区产品信息数据库,营造库区产品销售网络,帮助企业扩大市场;四是建设共性技术服务平台,充分调研库区的产业特点,有选择地建设能促进库区产业发展的关键和共性技术服务平台。

――利用库区资源优势,建设产业化集群。M・E・Porter提出:“集群(cluster),是指在某一特定领域中(通常以一个主导产业为核心),大量产业联系密切的企业以及相关支撑机构在空间上集聚,并形成强劲、持续竞争优势的现象。”区域的核心竞争力通常表现在地方特色产业集群上,如广东潮州集聚了晚礼服生产企业500多家,形成了世界最大的晚礼服生产基地,年产值达50多亿元;浙江柳市镇成为闻名天下的电器之都,提供了50%的全国电网改造所用的低压电器。中小企业集群化,群内企业分工与协作、合作与竞争共存发展,有助于区域经济健康发展。浙江苍南县是我国最大的徽章生产基地,一个小商品铝制徽章的设计、熔铝、写字、包装等十几道工序分别由各个独立的企业承担。这种专业化分工与协作大大提高了企业的规模及效益,促进了集群内中小企业加强技术创新,提高了集群内企业的生产效率和外部竞争力。

充分利用库区资源优势形成中小企业集群,聚集同类产业,形成规模化生产,创造合力,触发科技创新力。库区具有几大资源优势可建设产业集群,一是矿产资源,库区矿种多、储量大,并有许多伴生矿种,有利于综合开发利用,适合区域采掘加工业发展;二是林特资源储量大、品位高,而长期以来开发利用程度低,绝大多数的淀粉、油脂、纤维、香料、药用植物等都未被开发利用。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发展中小企业及产业集群,驱动各种生产要素集聚、配置,必定能推动库区中小企业的科技集成创新,形成持续发展的局面。

――培育企业先进典型。以点带面,典型引路是引导产业发展十分有效的方法。如在除万州、涪陵以外的地区,选择具有产业优势的中小企业进行扶持,通过资源整合,用两年左右时间,培育出具有带动作用的企业,成长为大中型企业,可有力地带动当地产业整体进步。在选择、培育和推广典型的过程中要注重突出:多样性。在典型的选择上要有大、中、小企业之分;有离散型加工和流程型生产之别;有技术密集型、资金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之异。因此要在不同行业、不同规模、不同业务流程特点的企业中选择,使各类企业都能够找到可效仿的对象,得到可借鉴的经验。动态性。在选择好培育对象后,给予资金支持,并抓好跟踪、指导、总结三个主要环节。示范性。推出的典型经验不一定是面面俱到,但必须在某些方面有突出的特点,具有示范带动作用。

――加强人才资源开发。科技创新离不开人的参与,尤其离不开高科技人才。加大库区中小企业人才培养力度,以优惠待遇引进人才,高薪聘请高校、科研机构专家作“兼职人才”,是目前三峡库区中小企业走科技创新之路的一个关键。在人才资源开发上,浙江省余姚市是一个很好的典范,他们从国内外引进的大批创新人才,大大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在当地27家部级和省级高新企业中,有15家的科技创新活动是由外来创新人才进行的。因此,三峡库区要面向全国、全世界招聘各类高科技人才,为愿意到该地区工作的人才开辟绿色通道,形成“拴心留人”环境。组织海外留学人员围绕三峡库区的开发进行考察,提出建议,洽谈项目,创立符合国际惯例的“三峡留学人员创业园区(基地)”等,使他们安心扎根库区;制定高素质人才资源引进政策,实行“候鸟”机制。围绕库区产业特点,大力发展相关行业的职业技术教育培训,在库区建立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技能优良的人才队伍,扶持一批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加强农村实用科技人才队伍的建设,实施“库区青年农民科技培训计划”,为中小企业源源不断输送科技创新人才。

科技创新与企业发展范文第3篇

1.1科技创新

科技创新是原创性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的总称,是创造和应用新知识、新技术和新工艺,采用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开发新产品,提高产品质量,提供新服务的过程。科技创新涉及政府、企业、科研机构、高校、社会公众等多个主体,包括人才、资金、知识产权、制度建设等多个要素,是创新主体和创新要素相互作用下的一种开放的复杂巨系统。科技创新正是科学研究、技术进步与应用创新协同演进下的一种复杂涌现,是这个三螺旋结构共同演进的产物。[1]科技创新能促使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形成企业新的经济增长点。创新是一个价值实现的漫长过程,技术进步要对经济发展产生作用,必须采取产品的形式。[2]因此,建筑企业可以通过科技创新来增加产品的技术含量,提高建筑产品的附加价值,进一步促进企业增加科技创新的投入,使其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

1.2科技创新体系

科技创新体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由知识创新体系、技术创新体系和管理创新体系三大体系构成。知识经济社会环境下三个体系相互渗透,互相支撑,互为动力,推动着科学研究、技术研发、管理和制度创新的新形态,促进了创新知识的循环流转,增强了产业的科技创新能力。目前对科技创新体系的研究主要从国家、区域、产业、企业四个层面展开,研究各创新主体、创新要素的相互关系和作用。关于科技创新体系的研究则主要基于高新技术发展方面展开,忽视了经济中传统产业以及服务业的研究。[3]随着社会发展及科技创新范式的转变,建筑产业作为现代社会重要的传统产业,有必要站在行业发展和用户需求的角度,来研究知识经济社会环境下的建筑企业科技创新体系的构建。

2复杂性科学视角下建筑企业科技创新体系的特征

在复杂性科学视角下,建筑企业科技创新体系的具体结构和运作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其科技创新体系也具有一些新特征。

2.1系统复杂性

建筑企业科技创新活动不是单纯发生在技术领域、经济领域或管理领域,而是一个涉及科技、经济和社会的综合过程。构建科学的建筑企业科技创新体系就要从复杂性科学的视角,用系统的思想和观点,通过企业内外诸多科技创新要素的集成和整合,最大限度地发挥企业人力、财力与信息等科技创新资源的价值和效用。

2.2网络组织性

建筑企业的科技创新活动不仅仅局限于研发部门,而应渗透到企业的各个部门和运营环节当中。建筑企业科技创新过程中涉及的活动主要有研发、技术管理、组织、设计、施工等。这些活动并不是按照线性方式序列进行,往往存在着多重循环、往复的交叉活动。所以,建筑企业科技创新体系应是由多个部门和人员组成并共同发挥作用的群集型网络化组织。

2.3动态开放性

建筑企业科技创新体系的形成和完善,需要制度、组织、管理、资金、信息等诸多方面条件的支撑。在当代知识经济和信息社会里,建筑企业在激烈竞争的同时,纷纷跨越边界,有选择地与其他企业或机构结成长期、稳定、互惠的关系,建筑企业的跨越区域边界能力的强弱决定了其创新和竞争能力的强弱。因此,强化企业内部与外部环境的相互交流,淡化企业、部门等边界,使建筑企业科技创新体系及其子体系具有明显的开放特征。

3基于复杂性科学视角的建筑企业科技创新体系的构建

3.1建立以科学研究为先导的建筑知识创新体系,提升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知识创新是通过基础研究、应用研究等科学研究,获得新的基础科学与技术科学知识的过程。知识创新为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新理论和新方法,是新技术和新发明的源泉,为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提供不竭的动力。在建立知识创新体系中应该重视和发挥人才的作用,并借助现代科技的支撑,通过科学技术研究的组织与管理实现知识的集成与创新,使知识的创新源动力作用得以充分发挥。建筑企业知识创新体系的建立,需要依托专家等高层次专业人才的参与,以科学研究为先导,以科研项目为载体,加强科技研究、科技交流与合作、科技教育与培训。首先,建筑企业应建立开放的、具有活力的人才流动机制。开展知识创新活动的关键是人才,特别是高层次研究人才是建筑企业自主创新的关键。而开放并具有活力的人才流动机制,一方面可以引入知识创新所需的各类高素质专业人才,为企业知识创新活动提供充分的人才资源,促使原有人才不断地提高自身素质,形成人才结构上的良性循环;另一方面可以建立知识创新激励机制,逐步淘汰不适应企业知识创新要求的人员,形成动态激励机制,从而使知识创新体系充满生机与活力。[4]其次,建筑企业的知识创新活动还需要与外部进行广泛的科技交流与合作。企业可以从外部环境不断获取信息,如相关行业最新的研究动态、最新的科技成果等,以增加和丰富企业的知识供给;也可以聘请相关领域的专家到本企业工作或开展讲座,通过交流合作来开阔知识创新人员的视野和思路;还可以经常性地对知识创新人员进行科技教育与培训,以掌握先进的技术和实验方法。通过开放的科技交流与合作活动,使企业知识创新体系不断完善。再次,在建立建筑企业知识创新体系的过程中,需要以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综合集成研究体系为指导,加强知识管理。充分利用系统工程、集成管理、信息技术等各领域专家的智慧,面向建筑市场的需求,科学认识建筑企业科技创新发展规律及其作用机理,促使建筑企业的科研工作、技术研发、标准化、信息化等工作围绕市场需求展开。

3.2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建筑技术创新体系,推进创新成果的推广应用

技术创新体系是企业科技创新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技术创新的组织系统、关系网络以及保证体系有效运行的制度和机制。技术创新体系是由与企业技术创新活动和配置相关的、与利用创新资源相关的各种机构在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形成的,主要包括技术创新活动的参与者(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中介机构、政府部门等),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以及其运作机制构成的系统,其中,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建筑企业应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以法律规范、经济杠杆和政策引导为调控手段,由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咨询机构、中介服务等参与者紧密结合的建筑技术创新体系(如图2所示)。一是采取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加速创新资源包括人才、技术、资金等向企业转移。二是要建立和完善以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为主体的基础研发系统。加强产学研的联合研发,形成建筑企业技术创新的新机制,充分发挥科研院所的工艺研发优势和高校的多学科、多领域的综合研究优势。三是要建立和完善以建筑施工企业和勘察设计企业为主体的创新成果的技术推广应用系统。利用勘察设计企业的深化设计优势和建筑施工企业的工程化能力优势,支持骨干企业建设技术中心,扶优扶强,提高企业的工程化、产业化能力。四是建立和完善以建筑技术教育、培训、咨询机构为主体的中介服务系统。通过大力促进建筑技术创新服务体系的建设,加快建筑技术转移中心、技术创新服务中心等各类中介机构的发展。五是建立和完善以政府主管部门和行业协会为主体的支持协调系统,标准是科学、技术和实践经验的总结。标准化是建筑技术创新体系的核心,在建筑企业科技创新体系中扮演着重要的技术支撑作用。随着科学发展、技术进步和社会实践的不断推进,标准化是一个动态的演进过程。标准化的动态演进过程体现了科技创新的演进,标准化与知识产权结合带动建筑企业的自主创新,标准化与试验、检验相结合有助于推动建筑企业的开放创新。因此,建筑企业构建以标准化为核心的技术创新体系,通过标准化的实施,可以整合和引导企业资源配置,激活科技要素,推动企业的自主创新和开放创新,加速企业的技术积累、科技进步、成果推广、产业升级以及经济、社会、环境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3.3建立以信息技术为载体的管理创新体系,进行建筑企业科技创新信息化建设

创新是一个价值实现的过程,创新过程中各层次、各环节以及各要素之间复杂交互作用中,不仅有技术性要素,更有大量的非技术要素,并且非技术要素带动的管理创新、制度创新有时会起到决定性作用。[5]信息技术的发展,为企业的管理创新、制度创新以及业务整合提供了技术上的支持,由其引领的管理创新成为建筑企业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筑企业管理创新的信息化有助于及时获取信息,依托数据挖掘、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完善建筑企业的数据标准、信息规范、技术交底以及方案优化等,通过制度与管理的重塑实现企业科技创新体系的科学管理和高效的良性互动。建筑企业管理创新体系是以信息化建设为载体,面向市场需求,整合信息资源,以信息技术为依托实现企业科技创新战略、组织、运行一体,决策、执行、监督协力,政府、企业、高校互动,最终实现建筑企业科技创新的信息化、标准化、动态化与智能化。一是建立市场导向和全员参与的科技创新战略体系,强化科技创新意识。战略是企业在未来发展过程中如何界定独特定位、做出明确取舍、加强各项活动之间配称性的谋略。卓越的技术及持续创新是建筑企业价值观的核心,建筑企业只有通过提供高质量、技术先进、全面和创新的产品和服务,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客户。依靠全员参与的科技创新战略,充分发挥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决策主体、投入主体、利益主体和风险承担主体的职责,为企业科技进步、创造新的生产力提供充分的施展舞台。建筑企业需要强化科技创新意识,营造一种浓厚的创新氛围,使科技创新主体的观念深入人心,使全体员工都致力于维护企业的创新精神,不断促进企业的科技进步。二是组建高效的科技创新组织体系,充分发挥科技中心的职能。建筑企业要形成以企业负责人为主要领导、企业总工程师为直接责任人的科技进步决策层和领导层,以各级科技管理部门为科技进步实施的组织和管理层,以工程项目为科技课题实施的操作层的三级科技创新组织体系。[6]建筑企业管理创新体系包含三个层面。第一层面是科技创新的管理决策层,主要针对能长期影响企业发展的事项。在这一层面中,企业科技中心的主要任务是分析预测创新项目及其经济效益,最后由创新委员会审查决定需启动的创新项目。第二层面是科技创新的组织和管理层。建筑企业应设立研发计划部和研发管理部,全面负责企业的科技创新、产品开发和设计任务。在这一层面中,科技中心需制定科技创新战略和实施计划,提出完善的科技研究、开发和试验条件,总结和完善企业科技标准体系,形成具有竞争优势自主知识产权或核心技术。第三个层面是与项目相关的科技创新实施的操作层。建筑企业的研发成果必须在实际的工程项目中凸显价值。许多情况下,复杂的大型项目都会面临科技创新的挑战,因此,科技中心必须为客户量身定制设计、技术、材料等创新方案。三是强化研发资源体系的管理,保障科技创新工作的顺利进行。建筑企业作为科技创新的主体,应承担科技创新的重任,对科技创新进行持久性的投入。对于新型结构和技术难度大的工程项目,应争取多方资金支持。在稳定的研发经费投入基础上,建筑企业要拥有充足的科技研发人才,形成由技术带头人、技术骨干和一般技术人才组成的科研人才梯队。建立科技创新的激励机制,营造尊重知识和人才的创新氛围;加大对科技创新有突出贡献人员的奖励力度;加强培训,改善科技人员的知识结构,使之成为新型创新人才;注重对科技创新成果的知识产权保护,使科技创新活动走向良性循环。四是建立畅通的科技创新信息系统,加强企业科技创新合作。建筑企业要重视相关科技及产品信息的收集与管理,根据科技研发工作的性质和客观环境,选择适合企业自身特点的科技创新合作组织形式。在企业内部建立畅通的信息系统,实现各项目信息在企业内部网络的共享、远程的信息分享与交流,同时注重与外部机构的创新合作。开发创新网络,与大学及科研院所合作开展研究项目。使企业内部各部门、产业链的各环节之间以及与外部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等第三方进行充分的交流与合作。五是建立完整的科技创新成果的推广体系,推进科技创新成果的产业化。科技创新成果的市场化和产业化,是科技创新活动的关键环节。建筑企业要建立一套完整的科技创新成果推广体系,在知识产权战略委员会和知识产权负责人的引导与管理下,高度重视知识产权和专利并不断推动标准的演进,实现科技创新成果的价值最大化。

3.4建筑企业科技创新体系的构建

综上所述,建筑企业科技创新体系由建筑知识创新、建筑技术创新、建筑管理创新三大体系构成(如图4所示)。其中,知识创新体系依托不同领域专家的参与,以科学研究为先导,强调开放与自主创新,强化科学研究、知识管理、教育培训与科学传播的融合;技术创新体系由技术进步与推广应用来驱动,以标准化为核心,强化产学研一体、政策和服务支撑的需求与价值的实现;以现代信息技术引领的管理创新体系则以信息化为载体,强化管理与制度的重塑。在现代科技发展催生知识社会的背景下,科学与技术相互渗透,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相互融合,建筑企业的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的三个体系也是相互渗透,互为支撑,互为动力的,推动着建筑企业科技创新体系的新形态。

4结语

科技创新与企业发展范文第4篇

[关键词]科技管理;技术创新绩效;企业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6.22.041

[中图分类号]F273.1;F2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6)22-00-02

2006年,我国创建并改变了原有的发展道路,改为了科技创新型的新时代路径。但是科技创新型的发展道路是需要耗时耗力的一项体系性的建设,而且需要一种适合科技创新的建设环境。经济的发展便是能快速加快科技创新的有利因素之一,拥有一个完善运行的经济体系不但可以创新发展,还能有效减少风险。最近几年,我国很多企业已经建立了有关科技管理、科技创新的行业支持,科技创新和技术的协调发展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是,国内的科技管理行业的融资较难、创新的成效不高等方面的缺陷依然存在。

1 科技管理对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选题背景及意义

1.1 选题的背景

近年来,我国的经济发展有了飞跃的进步,但是这种进步是依靠于廉价的劳动力资源和存在潜力的市场等来提高的,并不是质的提升,所以这种状况是难以维持长久的。培育和发展创新型的企业,是加强科技以及经济紧密结合的作用点,也是技术创新体系建设需要突破的点,不仅是中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经之路,也是提升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有效途径之一。目前的发展也证明了科技管理的发展对企业经济的影响非常大,我国政府在2006的时候便推出了新型的发展计划,在之后我国又将其上升为我国发展的核心目标计划和提高国力的重要方向。加快提高科技科技管理与创新技术是我们建设创新的制度,科技的支持可有效推动企业的发展。

1.2 研究的意义

为了使促进我国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提升,很多企业已经创建了许多对企业技术创新绩效有利的举措,比如,增大对科技领域的投资、加强科技创新,等等,这些举措不仅能促进科技的发展,还能推动与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结合成效。当前,国内很多的科技公司都面临着各种情况,由于技术创新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性,在科技系统向企业提供科技的过程中,科技机构与企业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问题,表现在过程中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这些行为会降低科技系统向企业投资的意愿。所以,企业创新融资难、创新效率低下等问题却始终存在。加强对科技管理对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不仅可以解决科技创新与金融缺少的问题,还能促进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提升。

2 我国科技管理的内涵及现状

2.1 科技管理的概念

科技管理也就是通过采用最佳的途径与方法,根据科技发展的规律,将其与社会、经济融合在一起,发挥其最大的作用,从而有效满足群众对物质、精神、文化的需求,是企业技术开发、产品开发、技术改造、技术合作及技术转让的总称。科技的种类有很多,其分类也没有统一的标准。狭义的科技管理又被称之为科研管理,是一种微观层次的科技管理。科技管理通过运用科学性的方法来调节和控制社会的科学技术活动,是对资源、研究和成果进行相关的管理,职员对企业的工作内容与所创造的效益进行考核,为所制定的目标提供事实依据,并制定新的目标。科技管理可以促进职员进一步确定发展目标,同时保证资源、研究及成果的顺利完成。

2.2 我国科技管理的现状

科技管理是对企业人力、物力、财力的优化管理,对于企业的长期发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长期的科技管理包括了整个企业的整体性、策略性的科技预测与规划,还有促进企业技术、管理的有效方法。尤其是在科学技术成为了第一生产力的时候,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认识到科技管理的重要性,科技管理是企业取得效益与长期发展的重要途径与方法,企业需要把科技管理放在重要的位置,一般来说,科技的投入和产出对企业技术创新的绩效来说都有着一定的影响,且科技投入的积极影响会更大,主要是对人才和经费的投入,通过对企业技术的管理让企业快速地发展。当下,很多企业在科技的管理这一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并没有在真正意义上对科技进行有效管理,这也直接影响了企业技术创新的绩效。如何能有效进行科技的管理,最大程度上利用企业技术是广大研究学者们研究的重点内容。很多企业在科技的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管理体制不健全、管理水平低下、管理不合理等,这些情况都会对企业技术的创新绩效产生不利的影响。

3 科技管理对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

3.1 促进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提升

科技管理能很好地促进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提升,有效解决企业技术创新低效的问题。企业对技术有着严格的管理及要求,说明是其创新型企业,创新型企业一般都属于高新技术产业,对科技创新的管理对于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其次,创新型企业的技术能力及水平比较高,还能有效减少风险、发展激励等目的的实现。通过加强对科技的管理可以直接提升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增长。因此,为了能更好地提升企业技术创新绩效,还需不断鼓励和加强员工对科技、和相关技术的了解,同时企业也需要根据自身的优势来合理选择且有效利用对科技的管理。

3.2 合理配置技g资源,利于企业发展战略科技

一般情况下,创新型企业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其技术水平会比较高,创新的能力自然很强。科技作为企业重要的战略资源,需要进行相关的管理。经研究发现,在对企业的科技管理中,科技的经费和人员非常重要,这两种因素会对于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较大。企业管理人员可以让投资人群利用企业技术来促使技术创新的提高,降低一定的风险,间接提升企业的技术创新绩效。为了能有效地维持科技管理对企业技术创新绩效所带来的优势,需要对科技的管理采用利于企业发展的战略科技,合理配置相关技术资源,这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对提升企业技术创新绩效起着非常积极的作用。

3.3 促进企业健康、持久的发展

企业绩效是企业活动对企业目标贡献程度的评价,是人们对活动的过程和成果的一种主观评价。企业需要通过一定的学习途径将企业现有的资源和技术进行整合,从而对企业的技术长期绩效产生一定的影响,进一步促进企业持久的发展。科技创新与市场经济是相辅相成的,只有提高市场经济的发展才能促进科技创新领域的发展,它对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的作用是巨大的,通过对科技进行管理的方式可以有效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绩效,但是很多人员对科技合作组织的方式并不了解,实际操作过程中,由于管理人员没有时刻对科技进行管理,并没有使其发挥出太大的作用。所以,还需加强对企业内部科技的管理,以促进企业长久、健康、有序的发展。

4 科技管理对企业技术创新绩效影响的研究结论与相关建议

4.1 研究结论

本文主要通过对科技管理来具体介绍和分析企业技术创新绩效,从理论中得到的结论是不仅要重视科技管理在科技创新中的作用,国家也需进行适当的鼓励并重视科技管理的存在。要解决企业科技创新与技术缺少的情况,就要对此领域上的内容进行整理研究,以严谨的态度看待我国科技管理与技术创新绩效的现实情况,并且进行细致的分析,总结以往的规律,发现以往的问题,以促进我国科技创新与金融支持的相互结合发展。

4.2 相关建议

对此,对科技创新的研究有了相关建议。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在科技管理方面还存在很多不足,科技管理对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也有所不同。所以,目前我国还需从更深层次的层面来探科技管理对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由于我国政府的科技管理理论和实践还不够完善及成熟,所以还需在理论体系上不断填充新知识。科技创新要依赖经济、企业技术等之间的协调,运用各种方法和手段进行研究与配合,这样才能树立一个更系统、全面的科技管理体系。

5 结 语

本文主要系统全面地分析科技管理对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表明,科技管理对企业技术创新绩效有重要的正向影响,尤其是创新投入、科技经费投入和科技活动人员。可以得出的结论是,技术创新及高素质的创新人才的重要性,还有需要投入更多的研发专利和新产品,这样才有利于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提升。本文具体介绍了科技管理的含义、我国科技管理的现状及对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等。

以上就是笔者对科技管理对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的具体介绍,由于笔者对其研究的不是太全面,所以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这也是笔者以后继续要学习和探索的方向。

主要参考文献

[1]徐玲.知识学习对企业技术创新绩效影响的实证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11(4).

科技创新与企业发展范文第5篇

关键词:企业;领导;科技创新;意识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01-0007-03

起步于微末,积累于点滴,占据“半壁江山”的中小企业,是国家和民族的财富之源、就业之地、创新之主。只有创新中小企业政策体系和改善中小企业发展环境,实现科技型中小企业跨越式发展,才能加快天津市创新型城市建设,才能增强天津市整体科技实力和发展活力,才能推动天津市经济走上创新驱动、内源性经济增长的轨道。漠视和偏颇中小企业在经济社会建设中的地位,不利于制定积极的中小企业政策,掣肘中小企业政策创新的突破。提升中小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对天津经济方式转变,社会环境改善,人民福祉提高具有深远性意义;对中小企业壮大成长具有战略性意义。

一、企业科技创新的战略意义

(一)科技创新是中小企业做大做强的内驱力

从企业发展的历史看,任何一家小企业在做大做强的过程中,往往都会有挫折、有障碍、有烦恼,在每个发展阶段,企业都会遇到来自内部的技术、人才、资金或来自外部的市场、政策、环境等瓶颈制约。只有内部求新求变,不断转变创新经营方式;外部紧跟市场,抓牢政策信息为自身发展服务的企业,才有希望使其发展壮大。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实践证明:一些中小企业生命周期长则只有五年左右,发展好得也“富不过三代”,这让许多中小企业的投资人和掌门人都感到十分头疼。而科技创新恰似生命的活力因子,它可以给企业注入新鲜血液,可以延长中小企业的生命周期,焕发中小企业的活力,使之发出新的嫩芽,使企业生命之树有可能长青。

(二)科技创新是中小企业发展成长的助长剂

从企业生态学的角度考察,企业的发展如同生物进化一样,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自然规律同样适用企业的成长和发展,将这一过程称其为“企业进化”。市场竞争的压力促使企业不断推陈出新,同时,科技的发展,尤其是重大科技革命,又为企业成长带来更大的推动力,最终促成“企业进化”。而实践告诉我们,企业生存之道是:要借机成长、乘时发展;要审时度势,吃透政策,瞄准市场,立足长远。现实的“机”是科技创新政策机遇;现实的“时”是经济形势转变之时。有政府政策支撑下的科技创新无疑是中小企业发展成长的助长剂。当然,企业成长创新不能完全脱离其原有的竞争优势即产品、服务、渠道、供应商等,盲目求新求异也是不可取的。

(三)科技创新是中小企业发展壮大的加速器

与大企业相比,在规模和实力上为中小企业所不及,但是中小企业却有着与生俱来的强烈创新欲望、活力和动力。中小企业源于市场、贴近市场,对市场反应敏捷,而科技创新进一步增强了中小企业能动力,加之中小企业机制活、决策快,更易于取得创新成果。从国外看,各国的中小企业,特别是一些微小企业不乏拥有自主开发的高科技专利产品,并且一些微小企业独特的创新产品独领国际市场。据了解,目前中国新产品中的80%是中小企业研发的,在专利发明和实用新型方面的创新中小企业占65%以上。一方面中小企业在推动创新,催生产业方面功不可没;另一方面科技创新带动了一批新型业态的中小企业的蓬勃兴起,对中小企业的发展壮大增加了内在动力,成为推动中小企业发展壮大的加速器。如,动漫设计、服务外包、文化创意、信息服务、家政服务等一批新型业态蓬勃兴起,展现了通过科技创新中小企业对经济社会建设的巨大贡献。

二、增强企业领导者科技创新意识,解决好科技创新中面临的问题

领导者要有不满足现状的进取精神。企业领导者只有具备开拓进取意识、长远发展意识以及敢用能人、真用和会用能人意识,才能带领企业上台阶。唯有如此企业才能凝聚团队精神,解决好科技创新中面临的以下几个方面问题。

(一)如何增强创新动力

从企业外部来看,还没有形成全国统一的大市场,一些企业因为自己的产品具有一定的市场占有率而形成了一定程度的垄断,弱化了企业之间的竞争机制,使企业很难从战略高度重视技术创新,从而导致企业科技创新动力不足。从企业的内部来看,企业内部没有建立起来科技创新的激励机制,企业领导和员工缺乏科技创新的热情。虽然中国进行了经济体制的改革开放,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逐渐被打破,但产权明晰、权责明确的现代企业制度并没有真正的实现,真正的市场经济体制并没有完全建立起来。

(二)如何构建创新管理制度

科技创新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充满着风险,也存在着许多机会和挑战,由于科技创新活动是研究开发、产品制造、销售推广的过程,所以创新活动一开始实施,企业的管理活动就要发生一系列的变化。随着创新过程越加深入,企业的生产方式,营销渠道就要有相应的变化。因此,科技创新能否成功,能否带来利益的回报,又与创新管理密切相关。所以,企业还要有一套切实可行的创新管理制度,才能组织规划科技创新目标。

(三)如何找准欠缺要素

首先,科技创新要素是指科技创新作为一种生产活动,需要有一定的物质基础、原材料、资金、创新人才以及内外部机制等,这些都是科技创新的要素,目前很多企业的科技创新进展缓慢,成功率不高,与这些要素欠缺有直接关系。其次,技术进步对企业的发展贡献日益增大,但企业技术进步快慢在一定程度上要取决于企业的物质实力。技术进步需要资金、机器设备等要素,这些要素也是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必要条件。而一些中小企业规模不大,经济效益一般,物质基础与技术薄弱与这些要素欠缺有直接关系。

(四)如何清晰创新目标

规避自身的劣势,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发展壮大,获得长远的利润空间应该是企业创新的最终目的。现实中影响企业创新目的的重要因素应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1)国际市场需求萎缩严重影响了天津市科技型中小企业产品的销路。(2)资金全面趋紧可能影响创新经费投入。(3)创新风险加大影响创新产出预期。(4)短期救急的迫切性影响创新的长远部署。只有清晰了现实中影响企业创新目标的重要因素才能有针对性实施企业的战略步骤。

三、提高天津市中小企业科技创新水平的路径选择

提高中小企业科技创新水平离不开政府政策的支持;更离不开中小企业自身的借力与给力。

(一)政府工作的重点与任务

1.落实促进中小企业科技创新发展的帮扶政策

无论是政府塔台,还是企业唱戏,都离不开高科技人才。政府官员既是职能部门的服务管理者,又是政策的学习、领会、运用者,我们的官员要做到政策的真学者,企业科技创新的真帮者,会帮者,能帮者。为此,按照《天津市科技小巨人成长计划》要求到2015年,“天津将建设完善科技企业孵化器100家、生产力促进中心100家,培育科技特派员队伍1 000人、创业导师1 000人。重点扶持部级和市级工业园区、科技园区50个,聚集科技型中小企业2.4万家”。如何引导完成这一重要使命,这就要求我们的政府官员不仅仅是停留在政策面的学习和认识上,更重要的是掌握真本领,成为帮扶中小企业借助政策东风发展壮大的科技型引领者;成为帮扶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的导航者。

2.搞好中小企业服务体系的建设,营造为中小企业服务的良好社会环境

做好四个方面的工作:(1)落实搭建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转移服务平台,建设中国创新驿站天津区域站点,提供技术转移服务的任务艰巨。建设好中国创新驿站和EEN站点的信息网络平台,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技术与信息的对接、国内外合作交流培训、技术交易等技术转移服务,做好科技型中小企业快速发展的推动工作,帮助企业迅速成长壮大,使其成长为技术水平高、发展潜力大、市场前景好的科技型小巨人企业至关重要。(2)各级区县政府要认真落实搭建“政银企”合作平台的任务。强化银行和企业的对接服务,积极组织筛选那些市场前景好、信用水平高、有融资需求的中小企业,分期、分批地向银行推荐融资项目,多渠道争取内外资银行支持;引导银行、金融机构加大与担保机构,特别是与区县担保机构的合作,充分发挥担保作用,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增加中小企业贷款指标额度。(3)推动中小企业的技术推广和应用,指导建立中小企业中介服务中心。建立在工业经济时代只有大公司才有财力和人力建立的国际联系,加速信息网络,使中小企业获得更快捷、更准确、更廉价的技术信息,增强中小企业科技创新能力。(4)帮助企业建立技术创新型的人才流动用人机制。人才是科技创新工作的主体,科技人才是科技创新的灵魂,是否有高素质的人才,能否发挥出人才的积极性与创造性,直接关系着科技创新的能力和效果。为此,企业领导要不惜重金留住人才,要建立有利于人才成长和人才脱颖而出的机制。还要广开纳贤之路,善于发现人才,使用人才,用科学方法对人才进行管理和开发。

(二)企业自身的借力与给力

1.中小企业在科技创新中应借助政策外力

需要做的功课主要有:(1)熟知政府对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的资金扶持力度。(2)学习掌握中小企业科技创新服务的金融组织体系。(3)建立与投资公司信用担保机构沟通联系的专职部门。(4)了解金融市场产品和金融服务种类。

2.中小企业科技创新中应增强修炼内功

需要做的功课主要有:(1)要树立核心竞争力意识。企业核心竞争力是指企业长期形成的,蕴涵于企业内质中的,企业独具的,支撑企业过去、现在和未来竞争优势,并使企业在竞争环境中能够长时间取得主动的核心能力。中小企业要在增强核心竞争力意识方面做文章,要领会增强核心竞争力的内涵。技术创新是中小企业增强核心竞争力的关键;管理创新是中小企业增强核心竞争力的基础;制度创新是中小企业增强核心竞争力的保证。(2)探索适合本企业科技创新的路径。以市场为导向,加强对技术创新的过程的管理。科技创新的路径可分为市场导向和技术导向两种类型,前者则围绕市场的需求,后者强调科技创新的领先性,强调科技创新的经济性和适应性。中小企业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反应灵敏、紧贴需求者的长处,聚焦市场的特性,根据用户提出的要求问题对技术和产品不断创新。大量的企业实践证明,以市场为导向的创新策略,可以使新产品被市场所接受,进而以较少的支出和较低的风险获得持续的发展。(3)力争做到一个“一致”三个“结合”。 一个“一致”是指企业技术创新战略应该与企业的总体竞争战略相一致。如果企业选择差别化的竞争战略,那么技术创新战略就要有利于在产品性能、外观、服务和营销策略等方面寻求突破,做到标新立异;如果企业选择总成本领先战略,企业就要选择有利于降低成本的技术创新的战略。如果企业实施专一化竞争策略,那么技术创新战略就要立足于在一个细分市场里寻找特殊的目标,提供特殊服务的新技术。

三个“结合”是指:(1)技术创新战略要与市场创新战略相结合。技术创新只有进入市场才能得以最终实现。市场创新导向,是以引导市场为目标,是主动的、超前的。市场创新导向可以以不同的方式来认识市场和参与竞争,它洞察深层的、潜在的、成长的顾客需求,不强调现在的市场份额,而是去创造新的市场;它为市场提供一种新颖的商品价值,并由此来淘汰与之竞争的商品;它通过打破现有的市场细分,重写游戏规则,从而革命性地改变行业结构和竞争格局。(2)技术创新战略必须和企业管理创新相结合。企业管理创新直接涉及人与人之间关系格局的变化,它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制度上的保证,与技术创新结合成相互关联、相互推动的有机整体。要特别重视发挥企业家在技术创新中的作用。(3)选择技术创新战略要和企业资源利用战略相结合。自然资源、文化资源、环境资源都是企业实施资源利用战略需要考虑的基础。除了考虑企业的外部资源,还要考虑企业的内部资源,如企业的资金、人才、技术、营销网络等。

四、结束语

一方面,天津市各区县政府要深刻认识,没有中小企业的科技创新就没有整体工业的创新发展,没有中小企业的产业转型、升级,就不可能实现我市整体工业的转型、升级;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要正确引导、有利扶植努力实现天津市科技小巨人成长计划蓝图。另一方面,中小企业要清醒认识,机会与挑战同行,风险与利润同存。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的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中小企业家、经营者、管理者应该抓住我市正在掀起的《天津市科技小巨人成长计划》的有利时机,不断变革创新,拓展新的发展空间,完成企业转型升级。

参考文献:

[1] 苑西军.发展技术市场,建设国家创新体系[J].科技成果纵横,2006,(1).

[2] 吴贵生,李纪珍,孙议政.技术创新网络和技术外包[J].科研管理,2000,(7).

[3] 王宏起,高长元.高新技术产品界定方法的系统研究[J].研究与发展管理,19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