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应急管理工作理念

应急管理工作理念

应急管理工作理念

应急管理工作理念范文第1篇

【关键词】加强;中转站型;急诊科;管理方式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4-0318-02

急诊科作为医院诊疗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管理结构复杂,难度较高,缺乏统一的管理标准,使医院急诊科管理工作较为混乱[1]。针对这一现状,设立中转站型急诊科用于分流急危重症患者并承担普通急诊患者的诊疗工作,能够一定程度上降低急诊科的工作强度,提高服务质量。本文就从加强中转站型急诊科的管理方法进行探讨,以供广大同行参考与借鉴,以期推动我国急诊服务质量的根本性发展。

1 急诊科室内部医护管理

1.1 急诊科患者接诊处管理 接诊处是急诊科工作开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需要及时对患者病情进行分析并送往相应的病室。例如,急危重症患者需要立即送往抢救室接受进一步治疗;中毒患者需要安置于抢救室让医生进行确诊;大量出血的患者需要直接送往手术室进行止血处理。由于中转站型急诊科不仅需要接诊急危重症患者,还需要为一般急诊患者提供服务,因此,在接诊过程中,如果同时出现一般急诊患者与急危重症患者,需要先为后者提供高效、高质的医疗护理服务,一切以保证患者生命安全为核心[2]。另外,急诊科中的病种复杂多样,突况较多、抢救与管理的相关任务繁重。因此,做好护理工作十分必要。进行护理管理,目的是为了确保护理工作的良好有序进行。因为对病患而言,接诊处护理工作主要是指护士对相关工作的观察处理能力强弱直接影响着患者的安全感。因此,在进行具体的管理过程中应当加强对护理的管理工作。

1.2 急诊抢救室的管理 抢救室是急诊科室的核心,患者进入抢救室时,其设备运转可靠性直接影响到患者的抢救质量。因此,中转站型急诊科抢救室是急诊科重点建设的环节,尽可能的优化中转站急诊科抢救室医疗设备。在日常工作中,中转站型急诊科抢救室中各种仪器与设备都应保持应急状态,以备随时启用挽救患者生命。同时,每天需要安排专门的护理人员对抢救设备、药品、手术器械进行检查,不仅需要保证其质量与完好率,还需要规范其摆放位置,便于抢救人员拿取。

1.3 完善急诊护理管理工作

在进行具体的急诊护理管理工作中,应当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

首先,加强护理管理理念方面的完善与创新。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护理工作的有序进行。

其次,加强护理文书管理工作,急诊病患流动量大,做好文书的保管等工作对维护医院的法律权益与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最后,加强护理队伍的质量建设与培训。急诊科护理工作对护士的要求较高,在进行具体的工作过程中,医院应当加强对护士的培训与队伍建设。

1.4 完善抢救程序,严格按照程序操作 医护人员需要严格按照《急诊室抢救程序》中相关标准进行操作:①急性心肌梗塞抢救程序;②呼吸心脏骤停抢救程序;③急性心力衰竭抢救程序;④急性肝昏迷抢救程序;⑤急性肾功能衰竭抢救程序;⑥休克抢救程序;⑦大量出血抢救程序;⑧急性药物中毒抢救程序;⑨复合外伤抢救程序等等。严格按照抢救程序操作,可以明显降低操作失误,避免出现医疗事故,提高抢救效果。

2 中转站型急诊科医护管理

2.1 全面落实岗位责任制 中转站急诊科需要全面落实各项责任制度,包括首诊医生负责制度、首问负责制、交接班制度、查对制度、护理安全管理制度、120出诊制度、救护车管理制度、消毒隔离制度、重大事件汇报制度等。各项制度的落实需要医护人员有专业的急救知识和急救技能及高度的责任心、自觉性,以保证急救实效。

2.2提高急救观念,做好医疗人员医德教育 中转站急诊科需要做好医疗工作人员医德教育工作,不断提高医疗工作人员的职业素质与道德操守,同时,还需要加大急救观念的宣传力度,使每一名急诊科医疗工作人员都具备较高的急救意识,以保全患者生命为工作的核心部分。

2.3 全面普及基本法律法规 中转站型急诊科全体医疗工作人员还需要进行基本法律法规的学习,掌握一定的法律法规知识,充分了解自身肩负的重要使命以及承担的义务,才能够规范自身医疗操作与手术流程,执法行医。

2.4 完善中转站型急诊科护理管理工作

针对急诊科护理管理工作内容,应当进行三个方面的工作,以加强其管理:

首先,制度上规范护理管理工作。建立健全医疗护理管理制度,在针对护理人员进行相关技术与专业能力的要求的同时,还应当进行权益上的保护与认可。根据其工作中的具体环境与特征,制定符合实际情况的制度。

其次,不断完善创新服务管理理念。转变传统的医疗护理思路与理念,针对当前的社会发展节奏与形式,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建立具有现代意义的护理管理理念。增强护理工作的主动性与服务型。在进行具体的工作中,强调“六多”。即护理工作多尊重、面对病患多问候、针对病患多理解、护理工作多耐心、护理病患多关爱、护理工作多帮助。

最后,不断加强护理人员的专业素质以及综合素质能力培训。在进行具体的护理工作过程中,护理人员要面对多种多样的复杂的医疗护理情况,需要具有灵活变通的思维能力与专业技能才能应对,因此,应当加强护理人员的业务能力与综合素质。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做到护理工作的有序良好开展,加强护理人员的培训工作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最佳途径。

结束语

本文就从科室管理、人员管理、人员培训、急救观念树立、绿色通道建立等方面进行切入,探讨加强中转站型急诊科的管理方法,以供广大同行参考与借鉴,以期推动我国急诊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朱明辉,安平.加强中转站型急诊科的管理探讨[J].海南医学,2009,05(25):364-365.

应急管理工作理念范文第2篇

本文主要探讨急诊科护理质量控制,对提高急诊急救患者的抢救、诊断、治疗和护理水平具有重要意义。主要措施:加强硬件建设,保障医疗护理需要;加强软件建设,提升服务技能;更新观念,改善服务意识;规范服务流程,保障措施到位;实施风险管理,制定防范对策;制定质量控制指标,严格质量管理。

加强硬件建设,保障医疗护理需要

设置要求:我院为二级甲等综合性医院,按照管理年的要求,急诊科用房面积达到了500m2。设有诊断室、抢救室、留观室、治疗室、处置室、手术室及其他辅助配置。抢救床位4张,留观床位10张,符合管理年标准。

设备要求:急诊科配备了除颤仪、监护仪、呼吸机、吸痰器、洗胃机、心电图机、输氧装置、气管切开设备。抢救车上物品齐备,抢救药品齐全、充足,其他基本的诊疗设备也很完善。

加强软件建设,提升服务技能

人员数量:护士人数与病床的比例:抢救室(1.0~1.2):1(每班至少1人),留观室:每班至少1人。

人员资质要求:护士长:为主管护师,在急诊科连续工作3年。护士:均有护士执业证,40%具有大专以上学历,均具有5年以上临床护理工作经验。

人员培训:急诊科必须有明确的人才培养计划,制定各类人员的培养计划,包括科内固定人员、新进人员、进修护士的培训计划,定期复训。新进人员必须经岗前培训并达到要求后方能上岗。制定本科人员医学继续教育规划科内不满45岁的副主任护师以下职称的护士必须参加医学继续教育,每季度参加1次“三基”理论考试,每年至少参加1次院级“三基”技能培训和考核。要求每位护士必须掌握急诊科所有仪器的使用,常见故障的排除,组织经常性模拟抢救配合演练,熟背各种急救药物的作用和不良反应。建立定期业务学习制度,开展形式多样的业务学习,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新进展,科内每个月业务学习至少1次。

更新观念,改善服务意识

快速反应观念:这是急诊急救护理质量控制的关键内容,也是急诊科的主要工作特点。不能快速反应,就不能适应急诊科的工作性质,不能适应急诊急救患者的需要。反应快、行动迅速、操作准确、抢救成功率高,这是快速反应观念的四要素。

院前急救观念:院前急救观念指一有呼叫,能迅速拉得出,以最快速度赶到现场;在现场有能力开展救治,途中的不间断救治;具有现代的院前急救知识与技能。

现代监护观念包括:1首先要具有现代监护设备;2对现代设备的正确使用与维护;3准确的判断监护仪的各种数据;4各种管道的观察;5病情观察,这是一个急诊科护士应具备的最重要的技能,病情观察能反映一个护士的基本理论知识及临床护理经验。

现代服务观念:现代服务观念的核心是以患者为中心,一切为了患者。患者及家属满意是现代服务的最高标准。服务就是效益。

现代效益观念:这是现代急诊急救的突出特点。救治患者应坚持救死扶伤,实行人道主义的原则。但人道主义不是不收钱,而是以抢救患者为主,按规定、按标准收费,效益好有利于扩大“再生产”。

规范服务流程,保障措施到位

成立急诊工作领导小组:以主管医疗的院长为主要负责人,成员有医疗、护理、后勤和急诊科负责人。每周护理部、质控科室期和不定期检查急诊环节质量,及时反馈信息,以改进急诊科工作的缺陷与不足。

制定并执行各类人员岗位责任制:落实急、危重症患者抢救制度,落实各工作单元工作制度、急诊交接班制度、急诊会诊与疑难病例讨论制度、急诊死亡病例讨论制度、急诊医疗护理纠纷和投诉处理制度等,并有相应的实施记录。

制度紧急医疗护理救援预案:制定大批病员抢救预案,制定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理预案。并将组成人员备案在册,定期演练,保持24小时通讯通畅。

提供多种便民措施:如轮椅、开水、茶杯、手纸、便器、拐杖等;为无陪人患者提供全程陪伴服务;对危重患者检查过程实行全程陪伴,并备好各种急救药品与用物,严密观察病情,防止意外发生。

实施风险管理,制定防范预案

急救物品、器材时刻处于备用状态,随时可用。抢救药品齐全、充足。完善管理制度,急救物品做到“四定一保持”:即定位放置、定人管理、定期消毒灭菌、定期检查、保持完好。班班交接,各班下班前及时补充本班消耗的药品、器材,对损坏的器材及时报修。1万元以上设备登记建卡,并有使用和维修登记。建立危重患者交接班认定卡,使口头交接与书面交接相结合。制定每周工作重点和每周工作程序。制定急诊科常见风险防范预案如:抢救仪器故障防范预案、护理投诉防范预案、护理文书缺陷防范预案、医护配合不协调防范预案等。

制定质量指标,严格质量管理

急诊科质量控制以“零缺陷”为最高目标,并有相应的制度和要求来进行管理:1成立院方、科室、自控三级质量管理体系,科内定期对护士进行质量管理教育,随时进行护理质理检查,建立检查登记和质量控制信息反馈制度。2质量控制指标:预检分诊正确率≥95%;危重患者抢救成功率≥80%;急、危重症抢救记录和监护记录合格率≥95%;三测单、医嘱单、护理记录单准确、全面,合格率≥95%;年护理事故发生数0;年褥疮发生数0;基础护理合格率≥90%;危重患者护理合格率≥90%;急救物品完好率100%;抢救器械消毒灭菌合格率100%;患者对护理工作、服务态度满意率≥95%;三基考试合格率100%。3制定常见急、危重症抢救规范或程序,抢救室有抢救规程备查。4制定并落实急诊患者告知制度,如入院告知、出院告知、特殊诊疗和有创操作知情同意书等。5建立急诊药物不良反应监测制度,对药物的不良反应按要求登记上报并及时处理。特殊(毒、麻、限、剧)药品应专人专柜专锁管理,品种、数量正确,有用药情况登记,药品合格率100%。6/sup>抢救室原则上实行封闭式管理。7/sup>治疗室设施完好,布局合理,操作规范。8/sup>处置室布局合理,符合消毒隔离原则,用物分类清楚、整洁、有标志。9/sup>洗胃室单设,符合规范,污物处理符合要求。

参考文献

应急管理工作理念范文第3篇

关键词:基层环境应急现状对策

我国环境应急管理工作起步较晚,环境应急管理能力建设也处于开拓创新期,基层要做好环境应急管理工作,就必须具备政治敏锐性和政治责任感,打造专业管理队伍,准确地把握环境事件的特点,遵循自然规律,有针对性地做好基层环境应急管理工作。这是历史赋予环境应急管理工作者的责任与使命。2011年是“十二五”环保规划开局之年,如何做好环境应急管理工作,对于顺利完成规划目标任务至关重要。要围绕解决影响科学发展的、危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采取更加扎实有效的措施,有效防控和妥善处置各类突发环境事件,确保环境安全大局稳定。

1.当前基层环境应急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1.1部分领导重视不够,应急预案不健全。一些地方对环境应急管理工作重视不够,环境应急概念模糊,对环境应急全过程管理的理念尚未真正形成。基层环境应急预案缺乏操作性,甚至在预案编制上有部分地区存在部门抄政府、企业抄部门、下级抄上级的现象。个别地方还存在应急预案未能及时修订完善、预案与预案之间衔接不够、对应急物资储备和灾害状况估计不足、缺乏应有的防范意识等问题。同时,基层很多群众防灾知识匮乏,应急、应变、防灾能力低下,导致在灾害来临之际不知所措。这些问题必然给基层环境应急管理工作带来很大的阻力。

1.2应急机制不健全,应急任务不明确。环境应急与监察任务不明确,常态与非常态相结合的应急管理理念得不到落实,一些地方环境应急管理工作存在“有事一拥而上,平时无人负责”的现象。环境应急管理机制不健全,上下信息不共享。《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的意见》明确要求形成“分类管理、分级负责、条块结合、属地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环境应急机构必须独立。但从实际来看,大多数地方落实并不理想,有些地方政府在突发环境事件发生时把环境应急机构当做政府的“救火队”、“消防员”,与国家环境应急管理机构缺乏上下联动,缺乏信任与沟通,缺乏信息共享。

1.3应急队伍建设滞后,应急应对能力不足。环境突发事件一旦发生,就要求基层应急队伍第一时间反应、第一时间到位、第一时间作为,并要处置妥当。一旦不能妥善处置,往往会出现公众恐慌的局面,导致环境污染事态进一步恶化。目前,基层应急救援体系建设尚不完善,应急队伍建设相对滞后,一些地方无应急指挥机构、无应急专业人才、无应急专项资金、无应急专项技能,应急救援力量和装备严重不足,一旦发生重特大事故,基层的应急救援能力远远不能满足救援需要。

2.推进基层环境应急管理工作的建议及对策

2.1未雨绸缪,不断完善应急预案。目前,基层环境应急工作机制还不健全,内部未形成有效机制,对外联动机制仍处于探讨摸索阶段。因此,要结合实际,以加强环境应急管理体系建设为契机,加快促进地方环境应急机构的建设。针对本地区的主要环境风险类别,做好风险源的识别、监控、管理工作。基层环境应急管理部门必须加大环境隐患排查力度,积极做好重点行业企业环境风险排查工作。

2.2固本强基,大力推进基层应急网络、标准化建设,全面提升环境应急能力。推进环境应急网络建设,积极与国家环境应急机构在软件上对接,一旦发生突发环境事件,做到第一时间准确判断,便于协同指挥。高度重视基层环境应急部门标准化建设,自上而下地完善环境应急装备配置,配备完善的应急监测和人员防护装备,为处理好突发环境事件打下坚实基础。针对突发事件的不同类型实行分类管理,明确参与部门及职责分工,明确应急工作程序,突出重点核心任务,开展形式多样的演练活动。

2.3厉兵秣马,建好3支队伍,努力提高基层应急应对能力。突发环境事件能否妥善处理,取决于基层环境应急机构是否具备3支队伍:一支综合素质强的管理队伍、一支年富力强的救援处置队伍、一支经验丰富的专家队伍。要有针对性地加强应急培训和应急演练工作,通过演练完善预案,增强基层环境应急准备工作的针对性。要做好防灾知识的宣传教育工作,大力推进应急管理进社区、进农村、进企业、进学校,经常性地开展以“减灾”为主题的宣传教育培训活动,特别是通过新闻媒体,将防灾知识送到千家万户。

2.4对症下药,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政府与社会的良性互动机制。我国的公共应急管理体制建构于全能政府的理念之下,全能政府的一个基本特点就是政府无所不能、无所不包。政府确实应该在应急管理中发挥主导作用,但主导作用不是全部作用。政府在公共应急管理中应充分保障、促进社会中介组织和公众的积极参与,这样可降低政府公共应急管理的成本,提高公共应急管理的效率。另外,民间组织调集社会资源的能力、动员志愿者的能力、内部管理运作能力以及向社会提供服务的能力等需要进一步提高。

2.5要力争做到“五个第一”。第一时间报告,说清风险源和影响范围;第一时间赶到现场,控制事故蔓延;第一时间开展监测,有效降低事件成本;第一时间向社会公布信息,努力提高政府公信度。第一时间组织开展调查,积极做好风险评估及处置工作。突发环境事件由于事发突然、现场复杂、人员混杂,在处理过程中易造成现场破坏和证据丢失,给调查工作带来一定困难;第一时间组织展开调查,积极做好环境风险评估及处置,有利于环境应急工作人员及时准确弄清污染源和污染因子,为政府决策提供法律依据,有利于保留企业的违法证据,为事后责任认定提供第一手资料。

作者简介

赵玲(1977年4月―― ),女,助理工程师,现从事环境监察工作,已发表专业论文2篇。

参考文献

[1] 贾志刚.安徽省环境监察现状及其对策研究[J]. 生态学报,2005,25(2):254-260.

应急管理工作理念范文第4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关于应急管理重要论述精神,全面落实中央、省、市、县关于安全生产工作要求,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压紧压实安全责任,完善公民安全教育体系,坚持社会共治,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拓展人民群众参与公共安全治理的有效途径,加强公益宣传,普及安全知识,培育安全文化,从安全价值、安全伦理、安全认同、安全意愿、安全意识、安全知识与安全技能等方面,以安全生产清单制管理为抓手,扎实推进安全宣传“五进”工作,引导公众强化风险防范、安全应急知识和自救互救能力,实现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落实、职工安全技能提升、学生安全知识提高、群众安全意识增强,积极营造全社会关注、全面参与的良好氛围,努力提高社会参与能力、全面安全素质和社会整体安全水平。

二、宣传重点

一是重点做好安全发展理念的宣传教育,大力宣传关于应急管理重要论述和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弘扬生命至上、安全第一的思想;二是重点做好安全生产和自然灾害防治形势任务的宣传教育,引导社会各方科学理性认识灾害事故,增强忧患意识、风险意识、安全意识和责任意识;三是重点做好安全生产、防灾减灾救灾和应急救援等工作举措的宣传教育,推进工作理念、制度机制、方法手段创新运用,强化社会安全自觉,深化社会共治理念;四是重点做好相关法律法规制度标准、安全生产清单制管理的宣传教育,宣传党委政府、监管部门履行监管职责,企业和从业人员落实安全责任制以及安全权利、义务,提高安全法治意识、法治水平和法治素养;五是重点做好公共安全知识的宣传教育,普及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风险防范、隐患排查、应急处置和自救互救等安全常识,营造良好安全舆论氛围,夯实社会安全基础。

三、工作内容

(一)安全宣传进企业

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强化企业安全生产清单制管理,推动企业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建立健全安全生产风险防控和隐患排查治理体系,提高安全水平,筑牢安全管理防线。

一是督促企业将安全宣传教育纳入日常管理工作;二是发动企业职工积组织参与安全知识竞赛;三是指导企业在醒目位置设置安全宣传栏、岗位安全标示、张贴安全宣传标语、风险警示公告、安全操作提示、应急处置措施等;四是督促企业开展安全隐患自查工作,及时发现,及时整改。

(此项工作由镇经济办牵头,各村、社区配合实施)

(二)安全宣传进农村

加强农村安全文化宣传教育,将安全宣传纳入乡村建设工作之中,进一步提升广大农民安全意识和安全素质,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有力的安全生产支撑和保障。

一是利用村村通广播、村民微信群、QQ群以及下乡扶贫时机,广泛开展安全宣传,发放安全宣传资料;二是在各村、社区重点路段、场所等悬挂、张贴安全宣传标语;三是在各类安全隐患点设置相应安全警示标识。

(此项工作由镇社会治理和应急管理办牵头,各村、社区配合实施)

(三)安全宣传进社区

加强社区安全文化宣传教育,增强社区安全管理和应急处置能力、提高社区居民安全意识。

(此项工作由镇社会治理和应急管理办牵头,幸福社区、坭金村配合实施,结合“安全生产咨询日”活动一并开展)

(四)安全宣传进学校

加强学校安全宣传教育,面向广大师生普及安全知识技能,强化学生和教职工安全意识,做到安全宣传从早抓起、从小抓起,紧盯学校开学放假等关键时间节点,全方位强化校园安全。

一是把安全宣传教育工作纳入学校教育教学计划;二是组织师生开展各类应急演练,提升应急避险能力;三是定期开展校园安全隐患排查,建立事故灾害处置预案。

(此项工作由镇中心校牵头负责,辖区内其他学校配合实施)

(五)安全宣传进家庭

加强安全宣传教育,提升以家庭为单元的安全能力建设,以点带面、辐射带动,发挥安全宣传走进家庭、影响社会的积极作用。

一是利用村村通广播、村民微信群、QQ群等广泛宣传家庭安全防范、家庭安全用火、用电等知识;二是引导家庭储备简易应急物资。

(此项工作由镇社会治理和应急管理办牵头,各村、社区配合实施,结合扶贫走访开展)

四、工作要求

(一)加强领导,明确责任。各村(社区)、镇级各部门要充分认识“五进”活动的重要意义,切实加强组织领导,认真做好本辖区、本部门主管行业领域“五进”活动。

应急管理工作理念范文第5篇

关键词:危化品;风险;指标体系;安全评估;应急管理

危险化学品(以下简称:危化品)因其介质(如成品油、易制毒、烟花爆竹等)的特性(如挥发性、易爆炸性、毒性等)决定了它具有高风险特征。因此必须对其进行严格管控,否则将会发生事故,产生不良影响,甚至发生严重后果。过去,在危化品风险管控方面,取得了一些好的做法,诸如危化品检查库制度、HSE制度、安全培训制度、应急预案、消防演练、HAN防爆技术等,为危化品安全做出了贡献,但是已有做法还不能适应新的需要,不能满足新的需求。

1.危化品风险管理体系内涵与作用

所谓危化品风险管理体系,是指运用科学的风险管理理念与方法,采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建立与危化品自身特征相适应的危化品风险监测、评价与预警、应急管理、信息管理等系统,为危化品安全提供软硬件支撑的防范体系。科学的管理理念要求危化品管控必须树立风险系统观、过程观、全员观、动态观、可控观、持续改进观、教育观、发展观[1];科学的风险管理方法就是要运用风险管理理念与方法,对危化品的全过程、全体人员、全体场所、全寿命周期等进行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预警、风险告警,进行风险管控[2];先进的技术手段要求危化品采用信息技术、物联网技术、3D技术等现代技术对危化品实行监测监控[3]。危化品风险管理体系的作用在于:将先进的风险管理理念、方法、技术融入到危化品安全管理中,有助于实现危化品安全管理标准化、精细化、规范化、动态化、信息化。

2.危化品风险管理体系建设内容

(1)危化品日常管理风险体系。危化品日常管理风险是指在危化品日常业务管理过程中所产生的风险。这些风险可能是来自人为的,也可能是来自设备设施的。通常,我们将危化品日常管理风险划分为安防队伍、规章制度、设备设施、周边环境、危化品性质5个方面。在危化品日常管理中,各个方面可能存在一些不确定性因素,对危化品产生风险,这需要通过风险识别与判断,确定其风险值大小。判断风险及其大小有两种方法,一是仪器仪表检测监控;二是人工观测。例如,采用人员查库和仪器仪表检测,可以判别危化品设备设施是否存在失灵、渗漏等风险;采用现场检查,可以识别危化品规章制度建设及其执行情况存在的风险;采用查看记录及现场检查,可以判断危化品安防队伍的组成与职责情况;采用视频监控可以识别出周边环境的风险状况。

(2)危化品风险作业管理体系。危化品风险作业是指从事各种高风险作业的活动,诸如油料收发、油料加注、储罐清洗、动火作业、烟花爆竹生产、易制毒生产等作业。危化品作业风险,可能是来自人员的,也可能是来自设备设施的,或是其它方面的。通常,我们按照作业过程和内容,将危化品作业风险划分为危化品生产作业、储存作业、运输作业、加注作业等四个方面。判断危化品风险作业的风险及其大小,也有仪器仪表监测监控法和人工观测法。例如,油料运输、油料接卸、油料加注、动火作业都可能给油库带来风险;烟花爆竹生产、运输可能带来风险;易制毒生产与运输可能带来风险等。

(3)危化品应急管理体系。危化品应急管理体系,是指为了应对和处置危化品风险事故的各种应急活动,诸如油料“三抢”应急、危化品渗漏应急、危化品火灾应急、反恐应急等管理活动。危化品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具体内容,包括应急力量建设、应急预案建设、应急演练。通常,将危化品应急管理风险划分为应急力量建设、应急预案建设、应急演练三个方面。例如,应急组织、应急人员职责、应急装备、应急物资等准备,都会给日常应急和反恐应急带来风险;应急预案是否健全、方案是否合理、是否定期修改、是否进行定期演练等,都会对应急活动产生风险。

3.危化品风险管理体系建设对策

(1)要树立科学的危化品风险管控理念。与危化品相关的各类人员要树立科学的风险理念,把风险系统观(全要素、全过程、全体人员)、动态观、持续改进观,融入到危化品工作的各个方面。一是要树立风险系统观。将人员、设备设施、油品性质、管理制度、周边环境等要素[4]纳入危化品风险考评体系中,要采用形式多样的方法在全体人员中树立危化品风险观念,要在危化品新改扩建、危化品生产、危化品储存、危化品运输与使用等作业各个过程实施风险管控。二是要树立风险动态观。危化品风险系统中各个要素(人员-设施-油品-管理-环境)的耦合作用导致危化品风险发生,随着时间、空间的变化,原有风险也处于动态变化中,因此必须树立风险动态观,不能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对危化品风险存在侥幸心理,放松警惕。三是要树立风险持续改进观。通过开展安全知识学习和典型事故示范等多种形式的安全教育,运用先进的风险管控技术和现代质量管理PDCA方法[5],对危化品安全管理工作实施改进,做到危化品本质安全。四是要强化风险责任观。对于高风险场所、设备、作业等实行风险责任追究制度,落实风险主体责任。

(2)制定科学的危化品风险评估方法与标准。科学的危化品风险评估方法与标准,是贯彻危化品风险管理理念与方法、规范危化品安全行为、评判危化品风险大小的准则。一是要建立全方位的危化品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将危化品风险评估指标体系设置成日常管理、风险作业、应急管理3个一级指标,再将每个一级指标展开成为安防队伍、设备设施、规章制度、油品性质、周边环境、生产作业、储存作业、运输作业、施工作业、应急力量、应急预案、应急演练、反恐应急共13个二级指标,依次展开成三级或四级指标体系。二是要确定评分标准。按照危化品风险的可能性及危害程度,制定风险等级评分标准。对于高风险等级的指标,依据合规程度(完全合规-基本合规-不合规-重大缺陷)将风险分值设置为2-3-4-5;对于中风险等级指标,其设置分值为1-2-3-4;对于低风险等级指标,其设置分值为1-1-2-3。三是确定危化品风险评估模型。评估模型采用定性评估和量化评估两种方法,定性评估采用模糊综合评判法进行处理;量化评估采用加权平分法进行处理[6]。

(3)建立危化品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危化品风险管理信息系统,是指用于管理危化品风险信息的系统。危化品风险管理信息系统由隐患排查、风险评估、应急管理三个子系统构成。其中,隐患排查子系统包括现场数据采集、数据识别、隐患整改模块;风险评估子系统包括指标体系生成、权重设置、风险评分、风险计算、风险统计、风险告警等模块;应急管理子系统包括应急资源、应急预案生成、应急演练模块。该系统能够实现对危化品风险信息的录入、计算、评估、预警、统计、查询等,能够实现危化品日常管理的隐患排查、风险作业的动态风险预警、应急预案生成等。

(4)建立本库化的危化品风险管理机制。本库化的危化品风险管理机制是危化品安全的根本保障。一是要成立危化品风险管理小组,明确组成人员,确定各自职责;二是要运用《危化品风险评估方法与标准》对危化品风险进行评价,判断危化品的风险现状,对高风险场所、高风险作业中的高风险要素进行重点管控;三是要根据排查出的隐患和高风险因素,制定切实可行的管控措施,实时进行整改。通过构建和运用危化品风险管理体系,以实现危化品本质安全。

参考文献

[1]解建安,雍岐东等.基于风险理念的危化品站安全管理[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05(1):35~38.

[2]雍歧东等.加强军队危化品危机管理[J],后勤学术,2013.10

[3]雍歧东,周惊涛.基于物联网的危化品风险管控研究[J].军用航油.2014

[4]徐光勇,雍岐东.危化品站安全与事故成因机理研究[J].中国储运,2007(11):92~93.

[5]任荣森,雍歧东.危化品站安全管理PDCA方法[J].后勤工程学院学报,2009(1)